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7卷第2期2008年4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Dalian

V01.7.No.2

Maritime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08

文章编号:1671.7031(2008)02—0093—04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6029)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领域革命交革的关键在于实践观点的确立。实践在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问题上起着关键和基础作用。只有立足实践的观点,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自然观;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问题。

实践既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对立,又实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实践使人类得以摆脱自然界,成为一支与自然界不同的力量,同时人类又不断通过实践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自己得以生

philosophy

Practicalism’Sstatusandrolein

LAN

Marxist

存和发展。在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

Ming

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根本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哲学史上,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有两条对立的路线。唯物主义哲学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出发,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古代唯物主义通过直观把思维、精神统一到具体物质形态或“原始物质”;近代唯物主义从感觉经验出发,把思维、精神统一到物质的某种结构。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思维、精神出发,把自然界、物质统一到思维、精神,世界上的事物或者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或者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由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心物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或

16029,China)

(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

Liaoning

NormalUniv.,Dalian

Abstract:PracticeperspectiveofMarxistphilosophyisthepri—

to

maryandfundamentaIpointofview.Thekey

therealization

ofthephilosophyfield’Srevolutionarychangesistheestablished

practiceofviewin

MarxistPhilosophy.Practiceplays

keyand

fundamentalroleintheissueofreunificationallofthinkingand

existence,materialismanddialectics,materialistviewof

and

nature

history.Ordybasing

can

On

thepracticeofview,the

essence

of

Marxism

Key

beunderstanded.

words:practicalism;Marxistphilosophy;materialism;dia.

1ectics;naturaIview;historyview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主要内容包括:在世界观中,它确认实践是“感性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思维的“式”不过是实践的“式”的内化和升华;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不是企图在实践基础上去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实践观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

只从客体出发,或只从主观出发,而唯独没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没有从物质实践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实践本身就包含着主体性,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以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从客体原则出发的,在各种现象背后寻找本原的东西,其要害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把整个人类世界还原为自然,而贬低人和否定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收稿日期:2007—10.16作者简介:兰

明(1968一),男,山西大同人,讲师;

E—mail:lanmin966@sina.corn

9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态的过程来重新理解唯物主义,把“存在”理解为人理解。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观活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一句话,人动,其本身就构成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能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以的活动,通过实践改变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这种及整个世界的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对外界客体物质性的否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的基所在。

本存在形式,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现实基础。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在马唯心主义把自然、物质直接统一于精神、思维,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不论在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都旧唯物主义把精神、思维直接统一于自然、物质。这是把外部世界当做人类劳动实践的现实的物质前提两者都由于缺乏一种沟通主观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来加以强调的。早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就指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和能动的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现实存在,就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解决精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神和物质关系方面的缺陷。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的能的产品的材料。”b1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又指出:动的活动,提供了一种联结精神和物质的中介。这“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样,思维与存在的两极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在”的三极结构,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下才能进行。”[41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出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马克思再三强调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物质财富的

关系矛盾,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解决人与自唯一源泉。在实际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劳动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所受的自然制约性。换言之,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既超越了唯心主义,又扬弃了旧唯物主义,但它并未而不断改变。”…

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物质变换关系,思维是人对世界及自身的观念把握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二重化世界的对关系。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立统一基础,从而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实现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存在”的理解,不是了价值取向的转换。它认为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哲学机械的、静态的、封闭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开放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价值取向的转换是哲学变革的的、对象化了的世界。现存的感性世界,虽然在人类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站在实践的思维方式上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却又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改来实现哲学革命的。

造、充斥着劳动实践所创造的财富的世界,因而是以这种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哲学史上,古代曾有过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中,正是人类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变物质世界的面合,但那是自发朴素的结合,缺乏科学的论证,特别貌,变幻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这其中即凝结着是缺乏实践观点。到了近代,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发人类的物化劳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批生了分离,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评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确认了人和自然的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物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历史的产物,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o[11可见,马克确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却又否定了人类社会的物思已把实践观引进了世界观、本体论,而不仅仅是引质基础;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肉体感受性,否认人与自进了认识论。

然的相互作用,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黑格尔唯二是对“唯物”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心主义辩证法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以抽象的传统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本意在于承认自然界的形式发展了辩证法,把运动发展看成是以精神为主本原性,这是传统唯物主义的“唯物”所在。除此以体的运动发展,并论证了人在认识活动中是通过自外,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身的性质和状况去把握外部对象的。这种认识成果“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幢・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在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既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又从主体的、功能的、动

法之中。但他们都否定了能动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

第2期

明: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95

础。辩证法和唯物论在此处于“二律背反”之中。

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的结尾部分,紧紧抓住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5’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对其进行了集中而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决不是什么抽象的自我,而是深入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肯定地说明:“黑

自然力的人”o[31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界的一部分,在人的本质规定中就包含有对象性的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

东西,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能够创造和设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定对象,这里没有任何神秘莫测的东西。人的对象看做失去对象,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化活动并不是什么自我意识设定对象的抽象动作,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而是现实的主体,即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的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b1人在劳动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经过这种批判的改造,能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出一个外部动的创造原则进入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论开始实对象世界,同时这也就产生了人同自己的对象之现了结合,从而促成了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根本性的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产生了人对于这种对突破。

立的扬弃,占有对象,把自己外化了的本质重新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物质实践中,人是作为主己有,发展自己的主体本质。这样就在这种主体与体存在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客体、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人通过本质力量的对然或物以“人化”的方式而存在。这种“为我而存在”象化、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矛盾关系,即人是通过实践过程,创造出了对象性的、现实的人本身。

活动在不断创造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获得与自然的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披着“晦暗的外统一关系,对自然客体的否定正是对主体自身的肯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以神秘的观念定。实践使人成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存在物,作为出发点。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并不断地改造、创造现存世界。马克思主义高明之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处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o[21面的剖析,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转换为因此,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整个历史被描述为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理解为观念的外化和扬弃外化回到自身的历史。于是“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把运动的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主体由黑格尔的精神转换为现实的人和自然界。这变的内在联系”o[21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样就使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辩证是抽象的精神劳动”o[31在黑格尔那里,主体被等同法被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上,唯物主义贯穿了辩证于自我意识,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理解为自我法,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意识设定物性的抽象的动作。这样,就在黑格尔哲学中产生出深刻的矛盾:一方面,黑格尔可以借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有些思想家曾试这种否定性辩证法来描述和表达人类的历史,但同图唯物地解释某些社会现象,但结果却摆脱不了唯时,这种对历史的表达又只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和心史观。如法国近代唯物主义者从人的趋利避害、思辨的表达。这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黑格尔“只是为自爱自保的生物本性出发解释社会生活,认为人是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结果导致环境决定人的观念、人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历的观念决定环境的二律背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史”o[31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臆想的目的最后求助于天才人物,其结果是陷入了英雄创造历联系为基础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彻底史的唯心史观。1日唯物主义之所以在历史观上摆脱的唯心主义。依靠这种辩证法是无法科学地说明历不了唯心主义,主要在于它没有确立实践的观点,没史的。反之,要真正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清有看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而代之以真实的联系,从然界看做是纯客观的,而把人类的活动和社会历史而使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看做是纯主观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

从自然观来说,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是承认

96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或者说世界的物质性,毫不怀疑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马克思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并不是批评他的唯物主义,而是批评他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他们的缺点不是把自然看做客体,而只是从客体角度把握自然。唯心主义则犯了另一个片面性,它们虽从主体角度把握客体,但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否定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就是实践生成的或与实践存在这样那样联系的自然界。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毫无疑问应当从实践、从主体与自然的关系上去考察这个本来已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属人的自然是在人类实践的长河中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的。这样就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提供了一个把握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

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u1这一著名论断的精髓就在于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起源,揭示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尽管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而发生变化,但自然界就其本质而言是先于人并且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社会则不同。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从社会中排除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就不复存在。如果没有生产实践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将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其他实践活动。不理解生产实践在全部社会实践以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既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不可能理解它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立脚点,既从自然考察历史,也从历史考察自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一自然观”。马克思多次批判费尔巴哈把自然和社会历史相割裂,并揭示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抽象的自然界。显然,以这种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的向上的发展。马克思的任务是首先要彻底清理旧哲学的基地,指出即使作为自然观,旧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为它“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而且,旧唯物主义必然把本来是人的活动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史前的自然界,这既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同样也妨碍了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强调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中,“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

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为了解答“历史之谜”,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社会、人类、历史,但他从来没有脱离人对自然的关系考察历史。马克思历史观始终含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改造自然;一是人改造人。马克思一向认为,自然与社会及自然与历史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曾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

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强调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前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对于后人来说,也仍然像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先在性。这样,就有助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不再重蹈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覆辙。

据此,马克思所创立的世界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历史和自然统一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否认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也不否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存在着广袤的无限宇宙。但是,它把人的眼光从抽象的作为无限空间和时间集合的自然界转向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着重研究人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怎样造就了这个现实的自然界,而这个现实的自然界又怎样作为对象和前提制约着新一代人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的“社会一自然”观的建立,改变了人类哲学思维的立足点,它使自然变成了“历史的自然”。哲学不再像以往那样好像是站在宇宙之外来研究宇宙,不再把人降低为自然界的一般要素,而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出现、主客体的分化改变了自然史的进程,把目的性、选择性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事实也表明,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界,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49,48,18,50,4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220,238,2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92,163,163,159,167,1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13.

第7卷第2期2008年4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Dalian

V01.7.No.2

Maritime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08

文章编号:1671.7031(2008)02—0093—04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6029)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领域革命交革的关键在于实践观点的确立。实践在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问题上起着关键和基础作用。只有立足实践的观点,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自然观;

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问题。

实践既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对立,又实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实践使人类得以摆脱自然界,成为一支与自然界不同的力量,同时人类又不断通过实践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自己得以生

philosophy

Practicalism’Sstatusandrolein

LAN

Marxist

存和发展。在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

Ming

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根本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哲学史上,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有两条对立的路线。唯物主义哲学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出发,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古代唯物主义通过直观把思维、精神统一到具体物质形态或“原始物质”;近代唯物主义从感觉经验出发,把思维、精神统一到物质的某种结构。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思维、精神出发,把自然界、物质统一到思维、精神,世界上的事物或者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或者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由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心物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或

16029,China)

(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

Liaoning

NormalUniv.,Dalian

Abstract:PracticeperspectiveofMarxistphilosophyisthepri—

to

maryandfundamentaIpointofview.Thekey

therealization

ofthephilosophyfield’Srevolutionarychangesistheestablished

practiceofviewin

MarxistPhilosophy.Practiceplays

keyand

fundamentalroleintheissueofreunificationallofthinkingand

existence,materialismanddialectics,materialistviewof

and

nature

history.Ordybasing

can

On

thepracticeofview,the

essence

of

Marxism

Key

beunderstanded.

words:practicalism;Marxistphilosophy;materialism;dia.

1ectics;naturaIview;historyview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主要内容包括:在世界观中,它确认实践是“感性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思维的“式”不过是实践的“式”的内化和升华;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不是企图在实践基础上去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实践观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

只从客体出发,或只从主观出发,而唯独没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没有从物质实践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实践本身就包含着主体性,实践是主体改变客体以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从客体原则出发的,在各种现象背后寻找本原的东西,其要害是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把整个人类世界还原为自然,而贬低人和否定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收稿日期:2007—10.16作者简介:兰

明(1968一),男,山西大同人,讲师;

E—mail:lanmin966@sina.corn

9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态的过程来重新理解唯物主义,把“存在”理解为人理解。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观活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一句话,人动,其本身就构成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能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以的活动,通过实践改变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这种及整个世界的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对外界客体物质性的否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的基所在。

本存在形式,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现实基础。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在马唯心主义把自然、物质直接统一于精神、思维,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不论在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都旧唯物主义把精神、思维直接统一于自然、物质。这是把外部世界当做人类劳动实践的现实的物质前提两者都由于缺乏一种沟通主观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来加以强调的。早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就指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和能动的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现实存在,就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解决精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神和物质关系方面的缺陷。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的能的产品的材料。”b1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又指出:动的活动,提供了一种联结精神和物质的中介。这“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样,思维与存在的两极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在”的三极结构,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下才能进行。”[41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出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马克思再三强调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物质财富的

关系矛盾,并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解决人与自唯一源泉。在实际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劳动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所受的自然制约性。换言之,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既超越了唯心主义,又扬弃了旧唯物主义,但它并未而不断改变。”…

超越哲学的基本问题,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物质变换关系,思维是人对世界及自身的观念把握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二重化世界的对关系。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立统一基础,从而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实现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存在”的理解,不是了价值取向的转换。它认为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哲学机械的、静态的、封闭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开放革命的前提与基础,价值取向的转换是哲学变革的的、对象化了的世界。现存的感性世界,虽然在人类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站在实践的思维方式上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却又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改来实现哲学革命的。

造、充斥着劳动实践所创造的财富的世界,因而是以这种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哲学史上,古代曾有过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中,正是人类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变物质世界的面合,但那是自发朴素的结合,缺乏科学的论证,特别貌,变幻着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这其中即凝结着是缺乏实践观点。到了近代,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发人类的物化劳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批生了分离,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评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确认了人和自然的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物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历史的产物,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o[11可见,马克确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却又否定了人类社会的物思已把实践观引进了世界观、本体论,而不仅仅是引质基础;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肉体感受性,否认人与自进了认识论。

然的相互作用,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黑格尔唯二是对“唯物”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心主义辩证法肯定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以抽象的传统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本意在于承认自然界的形式发展了辩证法,把运动发展看成是以精神为主本原性,这是传统唯物主义的“唯物”所在。除此以体的运动发展,并论证了人在认识活动中是通过自外,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身的性质和状况去把握外部对象的。这种认识成果“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幢・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在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既确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又从主体的、功能的、动

法之中。但他们都否定了能动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

第2期

明: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95

础。辩证法和唯物论在此处于“二律背反”之中。

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的结尾部分,紧紧抓住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5’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对其进行了集中而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决不是什么抽象的自我,而是深入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肯定地说明:“黑

自然力的人”o[31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界的一部分,在人的本质规定中就包含有对象性的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

东西,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能够创造和设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定对象,这里没有任何神秘莫测的东西。人的对象看做失去对象,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化活动并不是什么自我意识设定对象的抽象动作,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而是现实的主体,即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的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b1人在劳动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经过这种批判的改造,能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出一个外部动的创造原则进入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论开始实对象世界,同时这也就产生了人同自己的对象之现了结合,从而促成了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根本性的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产生了人对于这种对突破。

立的扬弃,占有对象,把自己外化了的本质重新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物质实践中,人是作为主己有,发展自己的主体本质。这样就在这种主体与体存在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客体、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人通过本质力量的对然或物以“人化”的方式而存在。这种“为我而存在”象化、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矛盾关系,即人是通过实践过程,创造出了对象性的、现实的人本身。

活动在不断创造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获得与自然的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披着“晦暗的外统一关系,对自然客体的否定正是对主体自身的肯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以神秘的观念定。实践使人成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存在物,作为出发点。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并不断地改造、创造现存世界。马克思主义高明之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处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o[21面的剖析,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转换为因此,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整个历史被描述为绝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理解为观念的外化和扬弃外化回到自身的历史。于是“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把运动的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主体由黑格尔的精神转换为现实的人和自然界。这变的内在联系”o[21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样就使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辩证是抽象的精神劳动”o[31在黑格尔那里,主体被等同法被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上,唯物主义贯穿了辩证于自我意识,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理解为自我法,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意识设定物性的抽象的动作。这样,就在黑格尔哲学中产生出深刻的矛盾:一方面,黑格尔可以借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有些思想家曾试这种否定性辩证法来描述和表达人类的历史,但同图唯物地解释某些社会现象,但结果却摆脱不了唯时,这种对历史的表达又只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和心史观。如法国近代唯物主义者从人的趋利避害、思辨的表达。这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黑格尔“只是为自爱自保的生物本性出发解释社会生活,认为人是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结果导致环境决定人的观念、人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历的观念决定环境的二律背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史”o[31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臆想的目的最后求助于天才人物,其结果是陷入了英雄创造历联系为基础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彻底史的唯心史观。1日唯物主义之所以在历史观上摆脱的唯心主义。依靠这种辩证法是无法科学地说明历不了唯心主义,主要在于它没有确立实践的观点,没史的。反之,要真正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清有看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而代之以真实的联系,从然界看做是纯客观的,而把人类的活动和社会历史而使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看做是纯主观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

从自然观来说,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是承认

96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或者说世界的物质性,毫不怀疑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马克思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并不是批评他的唯物主义,而是批评他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他们的缺点不是把自然看做客体,而只是从客体角度把握自然。唯心主义则犯了另一个片面性,它们虽从主体角度把握客体,但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否定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就是实践生成的或与实践存在这样那样联系的自然界。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毫无疑问应当从实践、从主体与自然的关系上去考察这个本来已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属人的自然是在人类实践的长河中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的。这样就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提供了一个把握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

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u1这一著名论断的精髓就在于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起源,揭示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尽管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而发生变化,但自然界就其本质而言是先于人并且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社会则不同。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从社会中排除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就不复存在。如果没有生产实践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将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其他实践活动。不理解生产实践在全部社会实践以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既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不可能理解它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立脚点,既从自然考察历史,也从历史考察自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一自然观”。马克思多次批判费尔巴哈把自然和社会历史相割裂,并揭示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抽象的自然界。显然,以这种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的向上的发展。马克思的任务是首先要彻底清理旧哲学的基地,指出即使作为自然观,旧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为它“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而且,旧唯物主义必然把本来是人的活动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史前的自然界,这既妨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同样也妨碍了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强调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中,“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

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为了解答“历史之谜”,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社会、人类、历史,但他从来没有脱离人对自然的关系考察历史。马克思历史观始终含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改造自然;一是人改造人。马克思一向认为,自然与社会及自然与历史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曾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

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强调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前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对于后人来说,也仍然像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先在性。这样,就有助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不再重蹈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覆辙。

据此,马克思所创立的世界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历史和自然统一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否认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也不否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存在着广袤的无限宇宙。但是,它把人的眼光从抽象的作为无限空间和时间集合的自然界转向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着重研究人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怎样造就了这个现实的自然界,而这个现实的自然界又怎样作为对象和前提制约着新一代人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的“社会一自然”观的建立,改变了人类哲学思维的立足点,它使自然变成了“历史的自然”。哲学不再像以往那样好像是站在宇宙之外来研究宇宙,不再把人降低为自然界的一般要素,而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出现、主客体的分化改变了自然史的进程,把目的性、选择性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事实也表明,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界,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49,48,18,50,4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220,238,2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92,163,163,159,167,1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5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13.


相关内容

  •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 浅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摘要: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他的技术哲学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作指导,从属于自然哲学,具有突出的实践观点,服务于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其具体技术哲学思想包括:作为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环节的技术现象;作为社会精神运动起点的技术现象;技术自身的辩证运动思 ...

  • [矛盾论]综述
  •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篇数 9 11 14 18 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新解及价值 哲学角度,辩证法.宇宙观 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 解读视域.马克思经典著作传播的规律性级当代价值 马中化的启示.历史地位 关于其原创性质疑的回 ...

  • 康德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_孙洋
  • 第27卷 总第159期 2008年第2期 2008年4月出版攀 登(双月刊) Ascent(Bim onthly) Vol 27 G eneral. No. 159No. 2. 2008 April. 2008 中图分类号:B51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647(2008) ...

  •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 学 的 一 般 知 识 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与生活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

  • 哲学生活(概念.主要包括.关系)
  • 必修四 哲学生活 概念: 1.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心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2.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 4.认为 ...

  • 马原简答题
  • 一.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识的最终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实践,一种是传承,前者比如说测量水的沸点,后者如学生从书上学知识.但传承的认识也来自于别人的实践.实践和承传是源和流的关系.认识的最终来源是实践.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放在实践中才知道.水的沸点究竟是不 ...

  • 哲学知识点
  • 第一课 学习哲学 运用哲学 1.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2)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3)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世界观 ...

  • 赵剑英: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
  • 一.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以建构社会主 ...

  •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1.1了解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学习哲学的意义: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