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 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

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小人在《论语》中则有贬义,是一个负面的概念,诸如生活贫穷,地位低贱,愚昧无知等,它讲的是出身的不同,以血统的高贵和低贱来划分,是一种阶级概念。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开始衰败进而全面崩溃,君子的概念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孔子为君子重新定义,把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两种。身份君子指的就是衰落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比起他们的祖先,无论富贵、道德和学问都不如,甚至还有些堕落,不像贵族,但有这样一个身份。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没落的贵族子弟或与他们沾亲带故的下层游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越来越没出息,默默无闻,被社会忽视和遗忘,但也有一大批人,从社会底层走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虽然出身贫贱,但道德学问反而比那些贵族还要好,这也是孔子想以古代标准重新塑造的真君子和新君子,他们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道德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绝大多数是指这种君子,孔子和他的学生,主要是以这种君子为目标。

二、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君子的话,好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经常为人引用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孔子关于君子的话有两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话已经传递给我们一个君子的初步形象,那么,作为君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就《论语》中提到君子的篇章梳理了一下,以我的理解,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话来作证据,看看孔子心中的君子,现实和理想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是勤学好问之人。

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头等大事。《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这件事,在《论语》中也是贯穿始终的,而且也贯穿了孔子本人的一生。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夫子自道”,这就是从孔子和论语中来。孔子常常以自己为例来谈学习这件事,比如,最有名的一段是“吾十有五志于学”,其它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有“每事问”的学习劲头,即使快到晚年(古人到50岁就算晚年了),他仍然惦记着学习,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君子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老老实实态度。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劲头。他以不幸短命死去的颜回为例,好学应该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他的弟子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提到的“吾友”可能就是颜回,这是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还以自己为例:“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以“我知道什么”作为他的著作的名字,智者愈学,愈觉无知,愈能虚其心,这也是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家常常以仰望的姿态看待常人的缘故。

在孔子的时代,君子应该学什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他对儿子孔鲤(字伯鱼)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那个时代,学文、学诗、学礼、学乐,是一个士君子重要的功课。诗文礼乐,这是向书册学习,固然重要,孔子的学习观不仅如此,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能在做事情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这都是重要的学习,这也是后人讲的读有字书和无字书,这就可以称为好学。按子夏的话来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孔子一再讲好学,那么好学有什么好处和用处?他未直接讲,倒是很严肃地对子路讲了不好学的坏处,“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他看来,人不好学,对仁、知、信、直、勇、刚等品质会有损害。

君子是独立思考之人。

君子不仅要好学,而且要深思,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君子应思考些什么?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应该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对司马牛说君子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对子路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君子是闻过则改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因为是经常反思、扪心自问的,因而他对自己的人生是设置有戒律的,比如,三戒、三畏、绝四。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是担当道义之人。

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君子对道义有自觉的担当,也就是鲍鹏山教授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讲的“价值承担者”。君子闻道之心甚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志于道,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在乎天下有道还是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君子安贫乐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追求的道是落到了孝悌、仁义、忠信等上面,其核心是仁。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考证《论语》中有105个仁字,李零教授认为应该是109字。比如和孔子长得像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为了坚守这种价值,极而言之,可以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理想谁都有,能够坚持下来并不容易。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比较典型的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是可以托付幼主,可以托付国土,事关大节能经受考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要想达到仁,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应该选择什么路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对子张说了一个“五字诀”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按孔子的说法,在天下能做到这五条,就可以称得上是仁。

有爱就有恨,有喜欢的就有厌恶的。孔子认为君子“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君子憎恶四种人:说人坏话、诽谤上级、勇而无礼、顽固不化的人。)

孔子本人有自觉的道义担当,他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仪封人,卫国边境小城的一个管封土植树的小官见过很多君子,直到见到孔子以后,他极为佩服地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不用担心,“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就是道德的标高,是价值的化身,是上天派来行教布道的。因而,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仍然可以说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象征。

君子是躬行实践之人。

孔子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反对光说不练,主张君子学而思,思而用,担当道义也好,承担价值也好,追求真理也好,是要落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是要行动的。因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言过其行,君子的内心应该感到羞愧。为什么羞愧呢?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苏东坡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子路,孔子讲“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对子贡,孔子说君子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讲到自己,孔子很谦虚地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并不好下非此即彼的判断,我以为,在孔子心中,知不易,行亦不易,或如后世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才是。

三、在孔子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春秋之世,礼坏乐崩,孔子有极深的担忧。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何修德、讲学、闻义、改过?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志于道,熟习于德,亲近于仁,游心于艺)具体而言,他对郑国的子产说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我理解这是对当时的贵族和身份君子而言的。他还讲过一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过在子贡的眼里这是“夫子自道也。”我理解这是对道德君子而言。作为一个君子,要仁智勇兼有,忧惑惧皆无,这是极高的标准,连孔子都谦虚地说他自己达不到,一般的人要达到这种境界更谈何容易?不过在《中庸》里有这么三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按这三句话去做,或许能够慢慢接近君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下《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引用《诗经》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并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而,我谈论孔子和他心中的君子,也是这样一种心情。许多大人物、大学问家说过孔子和《论语》的好话,毛主席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记得最深的是梁启超先生所言:“《论语》如饭,最易滋养。《论语》一书,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最后引在这里,再次表达对孔子和《论语》的敬意。

“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 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

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小人在《论语》中则有贬义,是一个负面的概念,诸如生活贫穷,地位低贱,愚昧无知等,它讲的是出身的不同,以血统的高贵和低贱来划分,是一种阶级概念。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开始衰败进而全面崩溃,君子的概念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孔子为君子重新定义,把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两种。身份君子指的就是衰落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比起他们的祖先,无论富贵、道德和学问都不如,甚至还有些堕落,不像贵族,但有这样一个身份。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没落的贵族子弟或与他们沾亲带故的下层游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越来越没出息,默默无闻,被社会忽视和遗忘,但也有一大批人,从社会底层走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虽然出身贫贱,但道德学问反而比那些贵族还要好,这也是孔子想以古代标准重新塑造的真君子和新君子,他们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道德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绝大多数是指这种君子,孔子和他的学生,主要是以这种君子为目标。

二、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君子的话,好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经常为人引用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孔子关于君子的话有两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话已经传递给我们一个君子的初步形象,那么,作为君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就《论语》中提到君子的篇章梳理了一下,以我的理解,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话来作证据,看看孔子心中的君子,现实和理想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是勤学好问之人。

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头等大事。《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这件事,在《论语》中也是贯穿始终的,而且也贯穿了孔子本人的一生。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夫子自道”,这就是从孔子和论语中来。孔子常常以自己为例来谈学习这件事,比如,最有名的一段是“吾十有五志于学”,其它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有“每事问”的学习劲头,即使快到晚年(古人到50岁就算晚年了),他仍然惦记着学习,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君子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老老实实态度。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劲头。他以不幸短命死去的颜回为例,好学应该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他的弟子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提到的“吾友”可能就是颜回,这是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还以自己为例:“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以“我知道什么”作为他的著作的名字,智者愈学,愈觉无知,愈能虚其心,这也是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家常常以仰望的姿态看待常人的缘故。

在孔子的时代,君子应该学什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他对儿子孔鲤(字伯鱼)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那个时代,学文、学诗、学礼、学乐,是一个士君子重要的功课。诗文礼乐,这是向书册学习,固然重要,孔子的学习观不仅如此,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能在做事情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这都是重要的学习,这也是后人讲的读有字书和无字书,这就可以称为好学。按子夏的话来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孔子一再讲好学,那么好学有什么好处和用处?他未直接讲,倒是很严肃地对子路讲了不好学的坏处,“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他看来,人不好学,对仁、知、信、直、勇、刚等品质会有损害。

君子是独立思考之人。

君子不仅要好学,而且要深思,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君子应思考些什么?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应该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对司马牛说君子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对子路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君子是闻过则改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因为是经常反思、扪心自问的,因而他对自己的人生是设置有戒律的,比如,三戒、三畏、绝四。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是担当道义之人。

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君子对道义有自觉的担当,也就是鲍鹏山教授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讲的“价值承担者”。君子闻道之心甚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志于道,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在乎天下有道还是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君子安贫乐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追求的道是落到了孝悌、仁义、忠信等上面,其核心是仁。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考证《论语》中有105个仁字,李零教授认为应该是109字。比如和孔子长得像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为了坚守这种价值,极而言之,可以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理想谁都有,能够坚持下来并不容易。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比较典型的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是可以托付幼主,可以托付国土,事关大节能经受考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要想达到仁,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应该选择什么路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对子张说了一个“五字诀”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按孔子的说法,在天下能做到这五条,就可以称得上是仁。

有爱就有恨,有喜欢的就有厌恶的。孔子认为君子“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君子憎恶四种人:说人坏话、诽谤上级、勇而无礼、顽固不化的人。)

孔子本人有自觉的道义担当,他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仪封人,卫国边境小城的一个管封土植树的小官见过很多君子,直到见到孔子以后,他极为佩服地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不用担心,“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就是道德的标高,是价值的化身,是上天派来行教布道的。因而,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仍然可以说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象征。

君子是躬行实践之人。

孔子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反对光说不练,主张君子学而思,思而用,担当道义也好,承担价值也好,追求真理也好,是要落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是要行动的。因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言过其行,君子的内心应该感到羞愧。为什么羞愧呢?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苏东坡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子路,孔子讲“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对子贡,孔子说君子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讲到自己,孔子很谦虚地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并不好下非此即彼的判断,我以为,在孔子心中,知不易,行亦不易,或如后世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才是。

三、在孔子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春秋之世,礼坏乐崩,孔子有极深的担忧。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何修德、讲学、闻义、改过?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志于道,熟习于德,亲近于仁,游心于艺)具体而言,他对郑国的子产说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我理解这是对当时的贵族和身份君子而言的。他还讲过一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过在子贡的眼里这是“夫子自道也。”我理解这是对道德君子而言。作为一个君子,要仁智勇兼有,忧惑惧皆无,这是极高的标准,连孔子都谦虚地说他自己达不到,一般的人要达到这种境界更谈何容易?不过在《中庸》里有这么三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按这三句话去做,或许能够慢慢接近君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下《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引用《诗经》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并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而,我谈论孔子和他心中的君子,也是这样一种心情。许多大人物、大学问家说过孔子和《论语》的好话,毛主席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记得最深的是梁启超先生所言:“《论语》如饭,最易滋养。《论语》一书,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最后引在这里,再次表达对孔子和《论语》的敬意。


相关内容

  •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重点版)
  • <君子之风>(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 ...

  • 论尊孔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今年1月1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凝目孔子像的矗立,面对现代中华,这是值得国人敬仰的事情. 作为今天的中国,我们把一位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伟人--孔子,再次纳入国人的心目,这是我们中华人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在这里竖起孔子的雕像,不 ...

  • 孔子和柏拉图财富思想之比较研究
  • 内容提要:孔子和柏拉图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对于二者经济思想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财富观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从经济思想的角度考察,孔子和柏拉图在财富问题的见解上,既有相近的一面,也有显明的相异之处.在"重义不轻利"的共同前提下,他们的财富分配观大相径庭. ...

  • 孔子的启示
  • 孔子是中国人文精神.人文传统的创建者,他一生为人文理想艰苦奋斗.孔子如何温故知新?如何转化?又如何从返本的思考中,开出一片人文的新天地?在孔子与传统复杂而又辩证的关系中,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就文化创新而言,愈深入传统,愈能超越传统. 我在北京<原道>第二辑发表的<孔子与论语> ...

  • 论孔子"仁"的特征
  • 摘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孝是"仁"的基点,从孝出发,通过"仁"的具体实践,最后实现"仁"的目标,即建立充满大爱的大同社会. ...

  • 孔子的君子观
  •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 ...

  • 从[论语]看孔子论交友
  • 摘要: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论语>堪称博大精深.本文择取"交友"这一主题,从孔子论交友的目的.标准.方法.原则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阐释孔子的交友观,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管中窥豹,感受孔子的高尚情操和博奥内涵. 关键词:孔子;<论语>; ...

  • 君子_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共同的美德典范
  • 君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共同的美德典范 牟 春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234) 摘 要: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具备君子品格,因为君子品格代 表了最高的美德.君子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体,是完美的德性典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想和孔子的道 德 ...

  • 从_诗经_臆想孔子的爱情观_付开镜
  • 文学研究 从<诗经>臆想孔子的爱情观 ○付开镜 摘 要: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中情诗占有一定的分量,由此可臆想孔子的爱情观.其中<关雎>中的君子,当是孔子的化身,而<关雎>中的淑女,当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诗经>中的情诗,都是孔子爱情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