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

  摘 要: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做出“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正确认识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现实几个概念性问题,对安徽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美好乡村   “城镇化”被官方首次采用确认是在13年前。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此后,对城镇化,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报告中都有提及。十八大更是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到201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的观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管理层次减少,省将直管县,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截止2011年,我国县域单位(县、县级市、区)的国土面积为9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的GDP约为6.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9%;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收入47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6%,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如果要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解决好不协调、不平衡和难以持续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经济工作的重心下移问题,而下移的最好选择是县域,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环节上和这个关键点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和关键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除城镇化之外,县域经济还包括发展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由于当下全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渐趋饱和,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   建设美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迄今已七年,安徽省全省农村面貌和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四化”不同步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为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2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安徽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合作协议》,明确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努力方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立足于美好安徽建设全局,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加以推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内涵上延伸,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管理等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拓展,不局限于单个村庄,而是着眼于农村区域,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应当说,这将是安徽“三农”工作历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美好乡村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呢?这很好理解。如果乡村不美好,农村问题搞不好,那怎样发展城乡一体化呢?因此,美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的独特提法。虽然它仍属于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但其内涵、外延都有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提升,也更贴近安徽实际。这也是“四化”同步必走的一步。 “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经济理论界较为广泛的看法是:“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是动力,城镇化是枢纽,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器。”那么,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又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安徽省则是“美好乡村建设”。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和认识水平来看,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解析和阐释。主要是:   一、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1年,安徽省户籍人口6675.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44.8%;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个,比2000年减少14206个;自然村228763个,比2000年减少63407个。全省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以县域经济为主体,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够突出,布局不尽合理,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还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关注“三要素”和“三留守”问题   所谓“三要素”,是指农村的土地、青壮劳力、农村储蓄,这是最宝贵的三项生产要素。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展,耕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一天天增多。由于城乡差距悬殊,农民到城市打工的日益增多,全国约有1.5亿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总量超过1亿人。这部分人都是知识青年,是农村的精华。还有农村储蓄,也是大量流向城市。安徽省农村三项生产要素的流出情况,预计还会高出全国比例。现阶段主要是城乡要素的配置剪刀差,这对“三农”的冲击尤为剧烈,在建设美好乡村中,不能不直面应对、科学应对。   所谓“三留守”,是“三要素”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据称,全国农村约有5000多万留守儿童、5000多万留守妇女、4700万留守老人。安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三留守”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同时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例如,每逢节假日农民工返乡高潮所造成的交通拥堵、社会治安事件增多,等等。有人认为,现有工业化、城镇化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严重社会代价并存。   解决好“三要素”、“三留守”、包括“空心村”等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好乡村,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大量农民工不能真正变为市民,这就大大有悖于城镇化的本义。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快县域城镇化,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就有了稳定可靠的内生力量,“空心村”社会问题就能有效解决。   三、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道路相融合   我们发展的口号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摒弃“城乡二元”发展思维,一进入实际操作,往往是建城归建城,建镇归建镇,乡村美好建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互相不统筹、不融合、不交集,结果还是“城乡二元”发展思维在起主导作用,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在建设美好乡村中必须精心谋划,审慎考量,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升华,要正确处理好城、镇、村三者之间关系。   一方面要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握城镇化的大趋势,始终坚持膨胀城、发展镇、控制村的建设思路。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大势,把握这个大的方向。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与县域城镇化的道路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的,我们要形成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这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扩大就业与内需的稳定持久动力源。   四、推进县域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县城及以下中心镇集聚式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发展特色集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优先支持中心镇率先发展。二是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三是要以发展产业为支撑。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一要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要借美好乡村建设之东风,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乡村经济。二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将逐步减少,这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来资金,将资源变为资产。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的问题,又能解决农业要素向规模化集中的问题。三要整合利用好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将美好乡村建设与村庄整治、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财力,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参考文献:   [1]顾京圃.《中国经济二次腾飞的若干思考》.言实出版社出版

  摘 要: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做出“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正确认识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现实几个概念性问题,对安徽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美好乡村   “城镇化”被官方首次采用确认是在13年前。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此后,对城镇化,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报告中都有提及。十八大更是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到201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的观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管理层次减少,省将直管县,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截止2011年,我国县域单位(县、县级市、区)的国土面积为9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的GDP约为6.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9%;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收入47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6%,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如果要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解决好不协调、不平衡和难以持续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经济工作的重心下移问题,而下移的最好选择是县域,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环节上和这个关键点上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和关键点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除城镇化之外,县域经济还包括发展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途径。由于当下全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渐趋饱和,县域经济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和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   建设美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迄今已七年,安徽省全省农村面貌和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四化”不同步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为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2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安徽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合作协议》,明确了美好乡村建设的努力方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立足于美好安徽建设全局,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加以推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内涵上延伸,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管理等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拓展,不局限于单个村庄,而是着眼于农村区域,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应当说,这将是安徽“三农”工作历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美好乡村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呢?这很好理解。如果乡村不美好,农村问题搞不好,那怎样发展城乡一体化呢?因此,美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的独特提法。虽然它仍属于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但其内涵、外延都有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提升,也更贴近安徽实际。这也是“四化”同步必走的一步。 “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经济理论界较为广泛的看法是:“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是动力,城镇化是枢纽,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器。”那么,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又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安徽省则是“美好乡村建设”。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和认识水平来看,至少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解析和阐释。主要是:   一、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1年,安徽省户籍人口6675.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44.8%;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个,比2000年减少14206个;自然村228763个,比2000年减少63407个。全省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以县域经济为主体,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够突出,布局不尽合理,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还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关注“三要素”和“三留守”问题   所谓“三要素”,是指农村的土地、青壮劳力、农村储蓄,这是最宝贵的三项生产要素。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展,耕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一天天增多。由于城乡差距悬殊,农民到城市打工的日益增多,全国约有1.5亿农民工。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总量超过1亿人。这部分人都是知识青年,是农村的精华。还有农村储蓄,也是大量流向城市。安徽省农村三项生产要素的流出情况,预计还会高出全国比例。现阶段主要是城乡要素的配置剪刀差,这对“三农”的冲击尤为剧烈,在建设美好乡村中,不能不直面应对、科学应对。   所谓“三留守”,是“三要素”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据称,全国农村约有5000多万留守儿童、5000多万留守妇女、4700万留守老人。安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三留守”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同时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例如,每逢节假日农民工返乡高潮所造成的交通拥堵、社会治安事件增多,等等。有人认为,现有工业化、城镇化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严重社会代价并存。   解决好“三要素”、“三留守”、包括“空心村”等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好乡村,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大量农民工不能真正变为市民,这就大大有悖于城镇化的本义。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就地就近市民化,加快县域城镇化,有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就有了稳定可靠的内生力量,“空心村”社会问题就能有效解决。   三、县域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道路相融合   我们发展的口号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摒弃“城乡二元”发展思维,一进入实际操作,往往是建城归建城,建镇归建镇,乡村美好建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互相不统筹、不融合、不交集,结果还是“城乡二元”发展思维在起主导作用,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在建设美好乡村中必须精心谋划,审慎考量,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升华,要正确处理好城、镇、村三者之间关系。   一方面要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握城镇化的大趋势,始终坚持膨胀城、发展镇、控制村的建设思路。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大势,把握这个大的方向。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与县域城镇化的道路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的,我们要形成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这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扩大就业与内需的稳定持久动力源。   四、推进县域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县城及以下中心镇集聚式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发展特色集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优先支持中心镇率先发展。二是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三是要以发展产业为支撑。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一要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要借美好乡村建设之东风,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乡村经济。二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将逐步减少,这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来资金,将资源变为资产。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的问题,又能解决农业要素向规模化集中的问题。三要整合利用好各级财政的涉农资金,将美好乡村建设与村庄整治、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财力,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参考文献:   [1]顾京圃.《中国经济二次腾飞的若干思考》.言实出版社出版


相关内容

  • 颍上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看你那庄是如何规划的?
  • 颍上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 一.规划总则 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 ...

  •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4-08-24 09:21:27 浏览次数:79次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 ...

  • 王轶智:"人"的城镇化重点在县域
  • 作者:王轶智 时间:2013-06-24 在当前大中城市户籍.社会福利等制度改革尚未破局,农民难以实现真正的"异地转移"的条件下,县域城镇化既可以有效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加快县域统筹发展的进度.可以说,将来城镇化的重点在县域.当前<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 ...

  • 如何统筹城乡与县域治理创新调研报告
  •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省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湖北省总体进入了工业化快速推进和崛起的新阶段,"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新时期 ...

  • 江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 江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2014-2020年)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精神,结合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 ...

  • 中共河北省委2012一号文件(转自河北日报)
  • 中共河北省委2012年1号文件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现就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 ...

  •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1009-6000(2010)10-0074-06文章编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74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作者简介: 黄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张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 ...

  • 关于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规划意见
  • 关于浑源县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 规 划 意 见 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新时期的总体要求.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 ...

  •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
  •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