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教与学》,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

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 ——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 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写作动机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

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教与学》,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

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 ——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 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写作动机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

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相关内容

  • 安徽省高中语文教材目录与知识点
  • 合肥市高中语文教材概况 一. 版本:人教版 二. 教材目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 ...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实词活用: 1夜缒而出: 2既东封郑 3晋军函陵 : 4越国以鄙远: 5共其乏困: 6肆其西封: 7烛之武退秦师: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阙秦以利晋: 10朝济而 ...

  • [精品][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 篇一:<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 ...

  •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五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 山东郓城一中 王玫 <陈情表> 古今异义 1.至于成立(成人自立:今义:建立) 2.而刘素婴疾病(缠绕:今义:婴儿,不满一岁的小孩)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现在年龄: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年) 4.臣之辛苦(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5.拜臣郎中(授官:今: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词类活用 ...

  • [兰亭集序]获奖优秀学案
  •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锻炼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结合语境理解文言文词句的能力,并积累文言知识点. 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背诵全文,并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情感:正确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科学认识作者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熟读全文 ...

  •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教材目录
  •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 ...

  •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二)学生版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二) <诗经>两首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 ..(3)于嗟女兮( )(4)犹可说也( ) ..( )(6)彼尔维何( ) ..(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 ...

  • [兰亭集序]教学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知识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