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 苏 地 层

一 前言

一)地层的含义

地层是指具一定层位或一组岩石。它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它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它是地球发展、演化第二阶段——地质时期(以目前已发现的最老地层46亿年作为界限以来称)的岩层记录。

二)地层工作的意义

每一岩层记录的是一段漫长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乃至古生物的综合概况。通过对它的研究能追索古老地质年代地球活动规律、探索地球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的历史变迁,因此,对地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史学意义。

开展地层研究,是最为具体的基础性、综合性的地学课题,意义十分重要。

二 江苏地层分区研究及概要

正因为地层的形成,受控于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古环境等因素,因此,地层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大地构造研究密切相关。

江苏地跨多个大地构造部位,地层展现出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并存在若干系列的特色。

一)江苏地层分区研究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上界于华北、苏鲁、华南三大区,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是我国地学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等先辈,便首先提出江苏地层存在南、北系二分看法,南系以宁镇山脉地区为代表,北系以连云港—徐州地区为代表。但二系之界线如何划分,并无具体意见。

1959年,黄汲清等,以地层区划六原则,将江苏分华北和华南二大区,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为界。

1984年,江苏省地矿局,将海洲群沉积的北界,作为南(扬子)区和北(华北)区的

分界,其位置相当于海州—泗阳一线。

1989年,江苏省区调大队采纳任纪舜(1980年)意见,将江苏境内地层分为三大部份: 1华北区(简称北区),

2秦岭褶皱系(东延部份)(简称中区),

3扬子区(简称南区)。

二)江苏地层分区概要

对江苏地层分区,各家多有争论。在综合大量前人资料,尤其是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江苏大地构造编图(1987),江苏岩石地层(1997),1/5万区调片区总结(1999)等资料,江苏地层区宜作如下三分(详见分区图):

1华北地层大区(简称华北区);

2苏鲁造山带之连云港地层区(简称连云港区);

3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

各地层区概要:

1华北区

江苏西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西地区,含盖我省丰县、徐州、睢宁一带。地处华北地层大区南缘。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其中以丰(县)—沛(县)东西向断裂分南、北二部分,北为鲁西地层分区,南为徐(州)—淮(南)地层分区。该区以后者为主。

2连云港区

江苏东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东,淮阴——响水口一线(2007)以北的赣榆、连云港、泗阳地区。地处鲁东地层区南部(属秦岭造山带东延部分)。呈三角形展布。

3扬子区。

该区位于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的江苏广大地域。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之下扬子地层分区。

三 江苏地层区地层发育概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出露徐州—邳县一带。

该区以新太古代中、深区域变质杂岩(泰山岩群)组成基底。新元古代一套厚达5000

米以上的未经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整合于变质杂岩之上。早古生代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新元古代等地层之上,厚约1500米。晚古生代则由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和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等老地层之上,厚在800—1600米之间。中生代晚侏罗世—白堊纪的陆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地层,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厚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3000米。新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分布零星。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42个单位,包括7个群、27个组、8个段。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此外,零星残留有震旦纪海相碎屑岩(石桥岩组)。该区未见古生代地层。而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零星。其中,白堊纪有少量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等陆相碎屑岩层。

锦屏岩群与云台岩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锦屏岩群与东海岩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白堊纪地层不整合于太古代、元古代地层之上,其中,大盛群整合于青山组之上,王氏群不整合于大盛群之上。

连云港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27个单位,包括6个群、20组、相当段级1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16个。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发育完整,保存较好。

由古—中元古代之浅变质岩系(张八岭岩群、埤城岩群)组成基底。

新元古生代之南华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由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间组成盖层,构成宁镇、茅山、宜兴等山脉,厚达万米以上,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其内部,各层间多为整合、或少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生代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0—5000米),平行不整合—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中生代晚侏罗世至白堊纪,则为陆相火山喷发重要阶段,由红色碎屑岩间大量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分布局限,厚度变化极大,厚者可达万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整

合接触或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之古近纪—新近纪,该区仍处陆相环境,形成杂色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堆积,以苏北盆地为发育,厚可达数千米。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之上。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61个单位,包括4个群、51个组、2个段、相当段级4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43个。

四 江苏各地层区地层主要发育特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地区隆起,南側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奥陶纪仅发育早、中期沉积,形成贾汪组、马家沟组之含燧石结核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白云岩等,与下伏地层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

由于华北上升,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均缺少沉积。

4晚古生代地层

该区晚石炭世及二叠纪,先后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建造和河湖相红色岩建造。自下而上构成:石炭纪本溪组砂页岩(以含铝土岩为特征)、太原组砂页岩(以铝土岩及煤为特征),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砂页岩(以含煤为特征),以及内陆河湖相石千峰群红色砂泥岩组合。晚古生代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5中生代地层

受印支—燕山云动影响,抬升为陆,缺少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沉积,晚侏罗世才形成陆相红色岩类磨拉石建造(三台组)、灰色复陆屑建造(莱阳群)、火山岩建造(青山群)、红色磨拉石建造(王氏群)。中生代地层不整合各老地层之上。

6新生代地层

古近纪仅于欢口、黄口等地见有小型盆地堆积了少量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官庄群),局部夹泥灰岩、膏岩层。

新近纪盆地比较开阔,河、湖作用增强,先后堆积了下草湾组、宿迁组细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

二) 连云港区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赣榆、东海一带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是东海岩群,为本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由区域性中深变质表壳岩(沉积岩、火山岩)构成。区域上向北延入山东胶南地区,经江苏地调院研究(1999年),该杂岩中变质表壳岩可分:摩天岭岩组(片岩、变粒岩)、演马场岩组(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璃岩为特征的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武强山岩组(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

2中—新元古代地层

本区展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是区域性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中元古代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云台岩群。锦屏岩群又分西山岩组、东山岩组;云台岩群又分韩山岩组、竹岛岩组、花果山岩组。锦屏岩群是重要含磷地层。锦屏岩群不整合于东海杂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早期局部接受了类复理石建造的变质岩(原岩为砂、泥质岩,下部为砾岩)。

3中生代地层

区内未见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对比山东区域资料,我省发育的白堊纪地层可分: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辛

格庄组。分别见于欢墩埠、宿迁、马陵山、山左口、徐塘乡等地。均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4新生代地层

区内古—新近纪地层为陆相盆地沉积,大致可分:古新世阜宁组、始新世戴南组、始—渐新世三垛组之红色碎屑岩、上新世宿迁组(砂砾岩夹粘土岩)。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1中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宁镇地区的埤城岩群,是区内最为古老的地层。其由海相泥质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泥质灰岩及基—中酸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高绿片岩相系岩层。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另据盱眙、灌云扬集等地钻孔揭示的片岩、石英角斑岩等岩层(皖称张八岭岩群),均伏于震旦纪地层之下,同为中元古代无疑,称张八岭岩群。但埤城岩群下部有相当一段尚无年龄资料,不排除有古元古代地层存在。

2新元古代地层

新元古代晚期,区内展布有南华纪、震旦纪海相碎屑岩,夹冰积岩(滨海—浅海陆架沉积)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周岗组、苏家湾组和黄圩组、灯影组。末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停止沉积。

3古生代地层

寒武纪梅树村期缺少沉积,筇竹寺期本区才逐步接受海侵,接受硅、泥质岩,碳酸盐岩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形成寒武纪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观音台组、奥陶纪的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汤头组、汤山组等。晚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区内接受了浅海相硅、泥质(高家边组)、浅滨海碎屑(坟头组)沉积,中志留世宁镇以北地面隆起,南侧沉积了滨海—三角洲相紫红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其厚度向东南增大,大者可达标1500米以上。此后,全区上升,直至中泥盆纪,停止沉积。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岩关早期,接受海侵了滨海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五通群),岩关晚期至大塘早期,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沉积(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茅山以东,则均为杂色碎屑岩堆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区内地处碳酸盐台地(从含白云质的局部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形成了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沉积。中二叠世早期,宁镇地区以含磷硅质沉积为特征(孤峰组),向东(苏州)、向北(滨海),硅质减少、泥钙质增多。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全区渐变为海陆交互相的泥坪—三角洲环境,沉积了含煤碎屑岩系(龙潭组)。晚二叠纪晚期,江阴—宜兴一带,地面抬升,西为海相碎屑

(局部含煤)沉积(大隆组),东以钙质、白云质碳酸盐台地沉积(长兴组)。

4中生代地层

早、中三叠世,本区仍处碳酸盐台地,形成了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膏盐岩层(青龙组、周冲村组)。中三叠世晚期,地面逐步上升,成为湖相环境,沉积了红色碎屑岩(黄马青组),晚三叠世早期,区内仅局部有少量含煤碎屑岩层出现(范家塘组),晚三叠世晚期,全区上升为陆。

早、中侏罗世,全区为陆,星散分布河、湖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喷发和湖沼),形成象山群沉积,晚侏罗世,伴随陆相碎屑岩(苏南西部西横山组及苏南东部劳村组)堆积,出现了大量火山喷发,形成了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苏南西部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和中酸性火山岩(苏南东部黄尖组)。

早白堊世,区内陆相盆地逐步进入干旱炎热环境,继续接受大量杂色碎屑岩(葛村组)和火山喷发岩(上党组)堆积。晚期,先后堆积了大量粗碎屑岩(浦口组)和杂色细碎屑岩(赤山组)。

5新生代地层

在中生代陆相盆地干旱炎热环境基础上,广泛分布的湖盆,堆积了大量杂、红色细碎屑岩,组成了古近纪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新近纪,江苏东部广泛分布湖盆相细碎屑岩(盐城组),江苏西部则由分布星散的粗、细碎屑岩相间出现(洞玄观组、雨花台组、方山组)。古近纪—新近纪,江苏西部分布了大量的多期、次基性火山岩。并伴有许多的超浅成次火山岩。

五 江苏各地层区主要岩石特征

一) 华北区

1泰山岩群(Ar 3 T ):

省内在丰、沛地区钻孔揭示的岩性为片麻岩及变粒岩等。

2兰陵组(Pt 3 l ):

以灰白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为特征。底含脉石英砾、顶含铁、含海绿石。上与新兴组青灰、黄色薄层泥晶灰岩整合接触,底不整合在泰山群之上。

3新兴组(Pt 3 x ):

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色页岩、黄灰色页状至薄层砂质泥晶灰岩,薄层粉细砂岩,含疑

源类;中部为紫灰色页状夹薄层泥灰岩、含泥质泥晶灰岩;下部为青、黄灰色夹紫色薄层泥晶灰岩。底与兰陵组含铁中粗粒石英砂岩分界,顶与城山组灰白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4淮河群(Pt 3 H ):

整合于新兴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金山寨组之下的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含: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

5城山组(Pt 3 c ):

以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砂岩为主,夹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页岩、薄层细砂岩。底与新兴组灰白、黄褐、黄绿色页岩为界,顶与贾园组灰色薄层钙质粉细砂岩、砂质灰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6贾园组(Pt 3 j ):

以灰、青灰色页状至薄层、中层粉砂质泥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泥晶灰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7赵圩组(Pt 3 z ):

上部为灰、青灰夹黄、灰紫色条带状薄层至中厚层泥质泥晶灰岩;下部为灰、青灰色厚层夹薄层泥晶灰岩,夹叠层石泥晶灰岩透镜体。底以厚层泥晶灰岩与贾园组粉砂泥晶灰岩为界,顶以中厚层泥晶灰岩与倪园组泥晶白云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8倪园组(Pt 3 n ):

上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条带泥晶白云岩,夹黄灰、紫红色页状白云质泥晶灰岩,白云岩。下部为灰色薄层泥晶灰岩(白云岩),夹泥晶白云质灰岩、砾屑灰岩。底以白云岩与赵圩组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分界,顶与九顶山组砾屑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9九顶山组(Pt 3 jd ):

上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含燧石粉(细)晶白云岩,夹粉晶灰岩。顶以圆柱锥叠层石灰岩为标志;下部为深灰色厚层泥(粉)晶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底以砾屑灰岩与倪园组黄灰色薄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分界,顶与张渠组砾屑灰岩及薄层泥晶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0张渠组(Pt 3 zq ):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粉(细)晶(含鲕)白云岩,夹叠层石礁灰岩;下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晶灰岩,夹页状泥灰岩、钙质页岩和砾屑灰岩。底以竹叶砾屑灰岩与九顶山组叠层石灰岩(白云岩)分界,顶以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与魏集组黄绿色页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1魏集组(Pt 3 w ):

上部以灰白、灰黄、紫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泥质泥晶灰岩、白云岩为特征;下部为灰、深灰色薄层、中厚层泥晶、细晶灰岩、白云岩,含叠层石及古植物化石,底为青灰色水云母粘土页岩。底与张渠组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分界,顶与史家组杂色页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2史家组(Pt 3 s ):

以黄绿色页岩为主。上夹紫色含钙质结核及紫色页岩、黄绿色薄层海绿石粉细砂岩,中夹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上夹薄层泥岩、叠层石灰岩和砾屑灰岩。底以杂色页岩与魏集组紫红色叠层石灰岩分界,顶与望山组肋骨状泥质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3望山组(Pt 3 ws ):

以灰色页状、薄至中厚层泥晶灰岩、泥质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砾屑灰岩、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底以肋骨状泥质泥晶灰岩与史家组黄绿色页岩整合接触,顶以泥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与金山寨组燧石杂砾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14金山寨组(Z 1 j ):

以黄绿、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灰色薄层细、中粗石英砂岩、中厚层泥晶灰岩、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底有燧石杂砾岩。底与望山组泥质泥晶白云岩分界,顶与猴家山组紫红色膏岩层分界,均为平行整合接触。

15 猴家山组(€ 1 h ):

区域上猴家山组由磷矿层、砂灰岩、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粉砂质页岩和灰质白云岩组成。含软舌螺、腕足类化石。底以磷矿层出现与下伏凤台组或晚元古代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顶与昌平组灰岩呈整合接触。省内上部为灰黄夹紫红色页状泥灰岩,粉砂岩;中部为黄色页状泥灰岩夹含砾砂岩;下部为黄灰色中薄、厚层含砾钙质石英砂岩。下与史家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昌平组为整合接触。

16昌平组(€ 1 c ):

为一套灰、灰黑色厚层豹皮状粉晶—微晶白云质灰岩,厚层细粉晶—微晶灰岩及灰质白云岩,产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棘皮等化石。省内下与候家山组,上与馒头组均为整合接触。

17馒头组(€ 1-2 m ):

省内馒头组岩性可分四部分:上为舜耕山砂岩,中为铜山灰岩,下为石鼓山灰岩,底为雷鼓山页岩。馒头组与下伏地层以灰岩或白云岩结束、杂色页岩出现为界,呈平行不整合接

触,与上覆张夏组以砂页岩结束、大套灰岩出现为界,呈整合接触。

18张夏组(€ 2 z ):

区域上张夏组以厚层鲕粒灰岩为主,夹钙质页岩,省内张夏组底与馒头组上部舜耕山砂岩为界,顶与炒米店组灰岩为界,均呈整合接触。

19炒米店组(€ 3 x ):

区域上炒米店组以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藻球灰岩、鲕粒灰岩,中薄层竹叶状灰岩为主,夹叠层石礁灰岩等,以灰岩为特征。下与张夏组、上与三山子组,均呈整合接触。

20三山子组(€ 3 O 1 s ):

指贾汪组之下的一套白云岩。上含燧石结核、下含竹叶状为特征。下与炒米店组整合接触。上与贾汪组底砾岩或土黄色页状泥质粉晶白云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21 贾汪组(O 2 j ):

区域上以杂色页状质粉晶白云岩或白云质泥灰岩夹白云质页岩。底以灰黄色薄层细砾岩与三山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马家沟组角砾状泥质白云、白云质泥质灰岩或灰色厚层角砾状灰岩整合接触。

22马家沟组(O 2 m ):

界于三山子组与本溪组间的一套灰色厚-巨厚层灰岩夹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灰岩组合。与上、下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分:寨山段(O 2 m z)、大泉段(O 2 m d )、晁所段(O 2 m c )。

23本溪组(C 2 b ):

以黄色砂岩、紫或黄绿色页岩为主,夹铝土质页岩及铝土矿,有时夹薄煤层或煤线及灰岩透镜体,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的一套含铁铝碎屑岩。与上覆太原组整合接触。省内仅见下部含铁铝碎屑岩,称湖田段(C 2 b h )。

24太原组(C 2 P 1 t ):

由海陆交互相的页岩夹砂岩、煤、石灰岩构成的多个旋回层组成。以最低一层灰岩为底与本溪组铝土岩顶面为界,最上一层灰岩为顶面与山西组分界。省内分下部泉旺头段

(C 2 P 1 t q )和上部屯头段(P 1 t t )。

25 山西组(P 1 - 2 s ):

由陆相砂岩、页岩、煤构成的多个旋回层组成,夹数层厚度不等的含舌形贝及双壳类化石的海相层。下与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顶面为界,上以石盒子组顶部的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

的底面为界。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省内分下部小湖段(P 1 - 2 s x )、上部夏桥段(P 2 s xq )。

26石盒子组(P 2-3 s ):

省内为一套杂色不含可采煤层的页岩、砂岩组成的地层。下伏地层山西组,上覆石千峰群,均为整合接触。

27石千峰群(P 3 S ):

区域上为红色泥岩和长石砂岩组成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省内极少见。

28三台组(J 3 s ):

省内为一套灰紫、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泥岩、砾岩层。下见与石盒子组不整合接触,上与萊阳群整合接触。

29萊阳群(J 3 K 1 L ):

指不整合于侏罗系等老地层之上的黄绿灰色页岩,夹紫色砂页岩、泥晶灰岩。区域上分:瓦屋夼组、林寺庄组、止凤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杨家庄组、曲格庄组、杜村组、发家堂组。省内难以划分,底与三台组整合接触。

30青山群(K 1 Q ):

区域上指位于萊阳群和王氏群间的一套火山岩系,间沉积岩。区域上分:后夼组、八母地组、石前庄组、方戈庄组。省内极少,未作划分。

31王氏群(K 2 W ):

区域上指位于青山群和大盛群间的一套红色砂砾岩为组夹白色砂砾岩、灰绿色泥岩、泥质缝砂岩。区域上分: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红土崖组、金岗口组、胶州组。省内极少。

32官庄群(E 2-3 G ):

含膏盐红、灰色碎屑岩系,上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下覆白堊系等老地层。

33下草湾组(N 1 x ):

上为灰绿、浅灰夹粉红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灰白色凹凸棒粘土岩、灰黄色砂、例岩,极部夹玄武岩。下为棕黄、黄褐色(含)砂砾岩、砾岩相间。含脊椎动物、双壳类、植物等化石。下以棕黄色砾岩与官庄群等以下地层不整合接触,上被宿迁组或戚咀组等地层不整合覆盖。

34宿迁组(N 2 s ):

指王氏群和豆冲组间的一套灰白、灰绿色中粗砂、灰绿、棕黄色粘土、含砾亚粘土及灰黄、棕黄色粉细砂层,局部夹玄武岩。含脊椎动物和孢粉化石。下以含砾石亚粘土层与王氏

群不整合接触,上以灰色粗砂、亚粘土层与豆冲组不整合接触。

二) 连云港区

1东海岩群(Ar 3 Pt 1 D ):

被石桥岩群不整合覆盖的区域中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经构造混合而成杂岩,曾称东海杂岩。构成苏鲁造山带的主体。其上被锦屏岩群(Pt 2 J)、云台岩群(Pt 2-3 Y )、石桥岩群(Z 2 S )不整合覆盖。其中变质表壳岩自下而上分:摩天岭岩组(Ar 3 Pt 1 m )、演马场岩组(Ar 3 Pt 1 y )、武强山岩组(Ar 3 Pt 1 w )。

2摩天岭岩组(Ar 3 Pt 1 m ):

见于摩天岭、虎山等地。主要岩性为片岩,石英岩,变粒岩等。该组底部普遍存在一层石榴石砾石层。

3演马场岩组(Ar 3 Pt 1 y ):

见于演马场、邱官庄等地。主要岩性为石英岩,白云质大理岩,石英片岩等。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理岩为特征。

4武强山岩组(Ar 3 Pt 1 w ):

见于武强山、秦山岛等地。主要岩性为大理岩,石英岩,变粒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和含磁铁矿石英岩。以出现含磁铁矿石英岩为特征。

5锦屏岩群(Pt 2 J ):

该群为一套碳酸盐岩—泥砂质岩—磷块岩组合。自下而上分:西山岩组(Pt2 J x ),东山岩组(Pt 2 J d )。

6西山岩组(Pt 2 J x ):

主要岩性为绿泥云母片岩,夹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石墨片岩。

7东山岩组(Pt 2 J d ):

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变粒岩,含磷大理岩,夹磷灰岩与泥钙质云母片岩。

8云台岩群(Pt 2-3 Y ):

以变粒岩,浅粒岩为主。自下而上分:竹岛岩组(Pt 2 z ),花果山岩组(Pt 2 h )。 9竹岛岩组(Pt 2 z ):

主要岩性以变粒岩为主,夹浅粒岩等。

10花果山岩组(Pt 2-3 h ):

主要岩性为各种浅粒岩组成。

11石桥岩组(Z 1 S ):

上部为变质白云长石砂岩夹变长石砂岩、石英岩、阳起片岩;中部为变二云长石石英岩夹白云片岩;下部为变长石砂岩与二云千枚岩、变含砾砂岩、变粉砂岩互层。底与东海岩群不整合接触,上未见顶。

12青山群(K 1 Q ):

青山群分布于北北东向、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控制的数个断陷盆地,据与山东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可分:八亩地组(K 1 b ),石前庄组(K 1 s )。

13八亩地组(K 1 b ):

八亩地组仅见于杆榆欢墩埠及宿迁晓店,为一套紫灰、黄色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与安山岩及粗安岩相间。底夹薄层含细砂岩、泥岩。不整合覆盖于老地层之上。

14石前庄组(K 1 s ):

石前庄组仅分布宿迁晓店峰山。为黄褐、肉红色凝灰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与紫红色、肉红色流纹岩相间。底有一层黄褐色凝灰质砂岩,与八亩地组灰绿色安山岩整合接触。

15大盛群(K 1 D ):

据区域对比,据与山东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可分:马郎沟组(K 1 m ),田家楼组(K 1 t ),寺前村组(K 1 si ),孟疃组(K 1 mt )。

16马郎沟组(K 1 m ):

主要分布于东海马陵山,该组岩性以暗紫色复成分砾岩为主。其上部与砂岩互层,中下部砾岩夹杂砂岩、细砂岩。

17田家楼组(K 1 t ):

田家楼组仅见于杆榆欢墩埠,岩性以灰褐、灰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岩屑杂砂岩与薄层泥质粉砂岩、含细砂粉砂岩相间或互层。

18寺前村组(K 1 si ):

寺前村组见于东海山左口。岩性以紫灰、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19孟疃组(K 1 mt ):

孟疃组见于新沂徐塘等地。该组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等紫色碎屑岩组成。

20王氏群(K 2 W ):

王氏群见于东海马陵山、宿迁峰山等地。参照山东划分,我省可分林家庄组(K 2 l ),

辛格庄组(K 2 x )。

21林家庄组(K 2 l ):

林家庄组见于沭阳及杆榆等地。岩性以紫红、砖红色巨厚—厚层砾岩,夹中、薄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砂岩,砂岩。

22辛格庄组(K 2 x ):

辛格庄组见于东海山左口。岩性以灰紫、紫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页岩。 23阜宁组(E 1 f ):

该组为棕红、灰棕色砂岩,泥岩含砾等碎屑岩。

24戴南组(E 2 d ):

该组为灰白、棕灰砂岩,砂砾岩,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25三垛组(E 2-3 s ):

该组为灰棕、砖红色中细砂,夹砾岩。

26宿迁组(N 2 s ):

该组为灰、灰绿色粗、中细砂层,夹粘土,局部有砾。

27安峰山火山岩锥(avc):

灰黑色杏仁状霞石玄武岩,玄武岩等。(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三)扬子区

1埤城岩群(Pt 1 - 2 P ):

上部以深灰绿色黑云(角闪、绿帘、阳起、绿泥、绢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透闪、阳起、绿泥、二云)片岩、绿泥大理岩。

下部为深灰黑色黑云(角闪、阳起)斜长变粒岩与灰白色斜长(二长、黑云、钾长)浅粒岩互层,夹灰绿色(黑云)斜长角闪岩、黑云(阳起、绿泥、绢云)片岩(未见底)。

2张八岭岩群(Pt 2 Z ):

上部以石英角班岩为主、下部以千枚岩、大理岩为主的一套浅变质岩系。(未见底)。 3周岗组(Nh 1 z ):

主要为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组成韵律。与下伏埤城岩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4苏家湾组(Nh 2 s ):

指平行不整合接触于周岗组和黄墟组间的轻微变质地层,主要为含砾砂质千枚岩夹砂质

千枚岩。与下伏周岗组呈整合接触。

5黄墟组(Z 1 h ):

上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内碎屑灰岩、灰岩,夹灰黄色薄层泥灰岩,下为深灰、灰色千枚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底为含铁锰质泥质白云岩。

下部以铁锰质泥质白云岩为标志,与下伏苏家湾组含砾粉砂质泥岩呈整合接触。

6灯影组( Z 2 d ):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含沥青质灰岩、含燧石条代及结核,下部为白色内碎屑白云岩。

与下伏黄墟组整合。

7荷塘组(€ 1 h ):

由黑色薄层碳质硅质岩、碳质硅质泥岩、页岩、石煤及磷结核层夹灰岩透镜体组成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灯影组灯影组平行不整合。

8慕府山组(€ 1 m ):

上部为灰褐色薄层白云岩、灰黑色薄层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磷白云质灰岩,夹页岩。

与下伏荷塘组呈整合接触。

9炮台山组(€ 2 p ):

指慕府山组和观音台组间的一套镁质碳酸盐岩。主要为浅灰、浅黄色薄层白云质灰岩,浅红色薄层白云岩及黄色薄层泥质灰岩。

与下伏慕府山组呈整合接触。

10观音台组(€ 3 O 1 g ):

指炮台山组和仑山组间的一套镁质碳酸盐岩。

上部为浅--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含燧石结核和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深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

与下伏炮台山组呈整合接触。

11仑山组(O 1 l ):

为一套灰色含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暗灰色厚层灰岩,鲕状含燧石白云岩,局部具燧石结核和条带层。

与下伏观音台组呈整合接触。

12红花园组(O 1 h ):

界于仑山组、大湾组之间的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夹薄层的微晶至粗晶生物碎屑灰岩,下偶夹页岩或燧石薄层。与下伏仑山组呈整合接触。

13大湾组(O 1 d ):

为一套富含腕足类、三叶虫和笔石化石的碳酸盐岩地层。

上部为灰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瘤状灰岩夹泥岩,中部为紫红色生物屑灰岩、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瘤状灰岩,夹黄绿、灰绿色泥岩。

与下伏红花园组呈整合接触。

14牯牛潭组(O 1 g ):

指界于大湾组、汤山组间的一套青灰、灰色及紫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与瘤状泥质灰岩互层。

与下伏大湾组灰黄、灰绿色页岩为界,呈整合接触。

15汤山组 (O 2-3 t ):

上部为灰、微肉红色厚层含粉屑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具干裂纹构造,下部为肉红色薄至中厚层含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

与下伏牯牛潭组呈整合接触。

16汤头组(O 3 t ):

为一套灰黄、灰白色中薄层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泥岩,局部为页岩夹瘤状灰岩。 与下伏汤山组呈整合接触。

17高家边组(O 3 S 1 g ):

上部为黄绿色页(泥)岩、粉砂质页(泥)岩,夹粉、细砂岩,中为黄绿、灰黄绿色页岩与同色粉、细岩互。,

下部为灰黄、灰黑色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顶与坟头组黄绿色厚层细砂岩分界。 与下伏汤头组呈整合接触。

18坟头组(S 1 f ):

上部为黄绿、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局部含磷。下部为黄绿、绿灰色厚层细砂岩,局部为岩屑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相间。

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

19茅山组(S 2 m ):

上部为紫红、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岩屑砂岩,下部为浅灰、青灰、灰黄、

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石英杂砂岩。

与下伏坟头组整合接触。

20五通群(D 3C1W ):

界于金陵灰岩和茅山组间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自下而上分:观山组(S3g )、擂鼓台组(D 3 C 1 l )。

21观山组(D 3 g ):

灰白色厚层—块状(含砾)粗至细粒石英岩,有时夹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底常有砾岩。(茅山以东观山组时代为D 3 C 1 l )。

与下伏茅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2擂鼓台组(D 3 C 1 l ):

为杂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石英砂岩。

与下伏观山组呈整合接触。

23金陵组(C 1 j ):

灰黑色厚层灰岩。顶与高骊山组青灰色页岩为界,

与下伏擂鼓台组呈整合接触。

24高骊山组(C 1 g ):

杂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赤铁矿层。

与下伏金陵组整合接触。

25和州组(C 1 h ):

指高骊山组和黄龙组间不纯灰岩、泥质灰岩、钙质泥岩,顶与老虎洞组白云岩为界。与下伏高骊山组整合接触。

26老虎洞组(C 1-2 l ):

为一套褐灰、灰色巨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中、下含燧石结核及条带。上与黄龙组底部含灰岩、白云岩岩块的巨晶灰岩分界,

与下伏和州组呈整合接触。

27黄龙组(C 2 h ):

为一套灰、浅灰、肉红色厚层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地含粗晶灰岩,含灰质白云岩角砾、团块。上与船山组灰色厚层灰岩分界。

与下伏老虎洞组整合接触。

以灰色厚层结晶含藻球构造灰岩、生物屑灰岩为特征。

与下伏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9栖霞组(P 2 q ):

指孤峰组和船山组间一套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下至上有:碎屑岩、臭灰岩、下硅质层、本部灰岩、上硅质层。

与下伏船山组整合接触。

30孤峰组(P 2 g ):

指栖霞组和龙潭组间之薄层硅质岩、硅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锰质页岩,下含磷质结核。

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

31龙潭组(P 2-3 l ):

指孤峰组和大隆组(或长兴组)间之一套含煤岩系。上部以黑色页岩为主夹灰岩、细砂岩,中部为灰黄、深灰色中至粗粒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下部为灰黄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32大隆组(P 3 d ):

指青龙组与龙潭组之间一套含硅质碎屑岩。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33长兴组(P 3 c ):

与大隆组为同期异相产物。指青龙组与龙潭组之间的微晶至粉晶灰岩、生物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34青龙组(T 1 q ):

由灰黄色的薄层泥岩、泥灰岩、灰岩、瘤状灰岩、夹蠕虫状灰岩组成。自下而上分:湖山段(T 1 q h )、沧波门段(T 1 q c )。

35周冲村组(T 2 z ):

上部为泥晶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下部为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砾屑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薄—厚层粉晶灰岩、泥质灰岩及膏溶砾屑灰岩。具蜂窝状构造为特征。

与下伏青龙组整合接触。

上部为紫红、暗紫色薄—厚层砂砾岩、砂岩、泥岩,下部为灰、深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与下伏周冲村组整合接触。

37范家塘组(T 3 f ):

灰、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夹煤层,底以灰绿色含砾粉砂岩与下伏黄马青组整合接触。

38象山群(J 1-2 X):

界于范家塘组与钟山组之间的一套陆相碎屑岩。自下而上分:钟山组(J 1z )、北象山组(J 2 b )。

39钟山组(J 1 z ):

上部为黄褐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中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粉砂岩、页岩,夹薄煤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砾岩,含砾石英岩状砂岩。

与下伏黄马青组为平行不整合。(局部与范家塘组整合接触。)

40北象山组(J 2 b ):

上部为紫色粉细砂岩,夹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煤线,中部为灰白、灰黄色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局部含火山碎屑岩,下部为紫红夹黄褐色粉细砂岩、泥岩,局部夹火山碎屑岩、泥岩。

与下伏钟山组整合接触。

41西横山组(J 3 x ):

分布于苏南西部,晚侏罗纪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上部为红、灰色薄—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紫、灰色薄—厚层石灰质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钙质砂岩。

与下伏北象山组不整合接触。

42劳村组(J 3 l ):

指分布于苏南东部,晚侏罗纪早期的河湖相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夹不稳定的流纹质凝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3龙王山组(J 3 lw ):

指分布于苏南西部,位于西横山组与大王山组间的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玄武质火

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与下伏西横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4大王山组(J 3 d ):

指分布于苏南西部,晚侏罗纪龙王山组与早白堊纪葛村组间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上部为安粗质、安山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下部为火山碎屑沉积岩。

与下伏大王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5黄尖组(J 3 h ):

指分布于苏南东部,区域上指界于劳村组与广义寿昌组二地层间的一套酸性火山岩、间中性火山熔岩,偶夹薄层沉积岩。

与下伏劳村组为不整合接触。

46葛村组(K 1 g ):

上部以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或呈互层,下部以杂色细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砂砾岩、砾岩。

与下伏大王山组为不整合接触。

47浦口组(K 2 p ):

沉积区边缘:自下而上为灰紫、紫红色砾岩、角砾岩、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夹火山岩;

沉积区中部:为灰、棕、咖啡色砂砾岩、粉细砂岩,膏质泥岩、泥岩与盐岩互层。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8赤山组(K 2 c ):

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彩细砂、粉砂岩,页岩或互层,下部为紫红、砖红色细砂、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砂砾岩。

与下伏浦口组整合接触。

49泰州组(E 1 t ):

上部为杂色泥岩夹粉砂岩,细、中砂岩夹泥岩,下部为棕、棕红色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

与下伏赤山组不整合接触。

50阜宁组(E 1 f ):

该组自上而下分灰黑、黑色泥岩夹泥灰岩、油页岩、灰质白云岩、生物灰岩;灰、蓝灰、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灰黑色页岩;灰黑、灰、褐色泥岩,砂岩,

粉砂岩互层。

与下伏泰州组整合接触。 51戴南组(E 2 d ):

上部以棕灰、灰棕、棕红、咖啡等色细砂岩,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下部为灰白、砂岩,砂砾岩与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夹玄武岩。

与下伏阜宁组呈不整合接触。 52三垛组(E 2-3 s ):

棕、棕红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砂质泥岩。 与下伏戴南组整合接触。 53洞玄观组(N 1 d ):

灰黄色砂砾层、细砂层,黄棕、灰白色粉砂粘土层。底以砾岩与赤山组砖红色细、粉砂岩为界。

与下伏赤山组不整合接触。 54雨花台组(N 1-2 y ):

上部为灰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夹灰白色凹凸棒粘土岩、薄层玄武岩,中部为灰黑色粗玄岩,下部为灰绿、灰红色粉砂质泥岩及含砾砂岩。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55方山组(N 2 f ):

指雨花台组之上的一套灰、灰黑色杆栏玄武岩,夹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细砂岩,粗砂岩,凝灰岩。

与下伏洞玄观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6盐城组(N 1-2 yc ):

分布于江苏东部。上部为灰黄色粘土层与粉细砂、砂砾层互层,下部为灰绿、浅棕色含砂、钙质泥岩,砂岩、砂砾岩。

与下伏三垛组为不整合接触。

此外,本区尚建立如下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上党火山岩带(svb ):

指分布于上党等地的安山岩、石英粗面岩、流纹岩夹杆榄玄武岩等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2甲山火山岩锥(jvc):

指分布于甲山、圌山等地的流纹岩,松脂岩,霏细岩等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3姑山火山岩带(gvb):

指分布于宁芜等地的英安质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4娘娘火山岩锥(nvc):

指分布于宁芜地区粗面质熔结角砾岩,响岩质熔结凝灰岩。

创建于江苏的地层单元及名称(1)

表1 (目前采用) 序创名地层

名称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栖霞灰岩 仑山石灰岩 南京煤系 船山石灰岩 钟山层 云台山结晶片岩层 雨花台层 青龙层 浦口层 城山石英岩层 赤山层 高家边页岩 黄马青页岩 范家塘煤系

现用名称及代号 栖霞组 仑山组 龙潭组 船山组 钟山组 云台岩群 雨花台组 青龙组 浦口组 城山组 赤山组 高家边组 黄马青组 范家塘组

P 2 q O 1 l P 2-3 l C 2 P 1 c J 1 z Pt 2-3Y N 1-2 y T 1 q K 2 p Pt 3 c K 2 c O 3 S 1g T 2 h T 3 f

创名地点 南京栖霞山 句容仑山 南京龙潭 句容赣船山 南京钟山 连云港云台

山 南京雨花台、方山 南京龙潭青龙山 南京浦口 邳县城山 句容赤山 句容高家边 南京黄马村--青马村 南京龙潭南范家场

创名人或单位 李希霍芬 (Richthofen ) 李希霍芬、 丁文江 丁文江 丁文江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葛利普 谢家荣 朱森

创名 时间 1912 1912 1919 1919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8 1929

16

岩 黄龙石灰岩

黄龙组 贾汪组 高骊山组 三山子组 泉旺头段 汤山组 茅山组 黄墟组 象山群 小湖段 夏桥段 屯头段 洞玄观组 方山组 下草湾组 汤头组 娘娘山火山岩锥 坟头组 阜宁组 宿迁组 锦屏岩群

1C 2 h O 2 j C 1 g € 3 O 1 s C 2 t q O 2-3 t S 2 m Z 1 h J 1-2 X P 2 s x P 2 s xq C 2 t t N 1 d N 2 f N 1 x O 3 t nvc S 1 f E 1 f N 2 s Pt 2 J

南京龙潭南京龙潭黄龙山

贾汪 句容高骊山 贾汪三山子

山 贾汪泉旺头 南京汤山 句容茅山顶

宫 丹徒黄墟 南京栖霞南、北象山

贾汪 贾汪 贾汪 江宁方山洞玄观 江宁方山 泗洪双沟下草湾 南京汤山汤头村 南京江宁娘娘山 南京江宁汤山坟头村 阜宁基准井 宿迁玻璃砂

矿 海州锦屏山

李世光、朱森李世光、朱森 李世光、谢家荣

朱森 谢家荣 谢家荣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小贯义男 小贯义男 小贯义男 程裕淇、沈永和 程裕淇、沈永和 扬钟健、周明镇 穆恩之、潘江、

俞昌民 江苏区调队

潘江 江苏石油地质大

队 江苏省淮阴地质

张鉴模

1930 1930 1931 1932 1932 1935 1935 1935 1935 1943 1943 1943 1948 1948 1955 1955 1955 1956 1958 1958 1958

17 贾汪页岩 18 19 20 21

高骊山砂岩 三山子石灰岩 泉旺头石灰岩 汤山系

22 茅山砂岩 23 24 25 26 27

黄墟系 象山层 小湖炭层群 夏桥炭层群 屯头炭层群

28 洞玄观层 29

方山火山岩系

30 下草湾系 31

汤头层

32 娘娘山层 33 34 35 36

坟头层 阜宁层 宿迁层 锦屏统

38

云岩 葛村组

葛村组 西横山组 盐城组 三垛组 泰州组 幕府山组 炮台山组 观山组 擂鼓台组 观音台组 戴南组 晁所段 大泉段 寨山段 周冲村组 湖山段 沧波门段 赵圩组 倪园组 魏集组 史家组

1-2K 1 g J 3 x N 1-2yc E 2-3 s E 1 t € 1 m € 2 p D 3 g D 3 C 1l € 3 O 1 g E 2 d O 1 m c O 1 m d O 1 m z T 2 z T 1 q h T 1 q c Pt 3 z Pt 3 n Pt 3 w Pt 3 s

虎洞 句容葛村 江宁横山西北坡 江苏省盐城地区钻井 高邮三垛钻

井 泰州钻井 南京幕府山西段 南京幕府山199高地 南京龙潭观

山 南京龙潭擂鼓台 句容仑山观音台 兴化戴南钻

井 铜山寨山--晁所 铜山大泉寨

山 铜山大泉寨

山 南京周冲村 南京湖山 南京凔波门 江苏铜山赵

圩 江苏铜山倪

园 江苏铜山魏

集 安徽宿州史

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大队 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大队 华东石油堪探局 华东石油堪探局 南京地质古生物

研究所 俞剑华、陈敏娟、

张浅深 俞剑华、陈敏娟、

张浅深

李星学 李星学 江苏省重工业局

区测队 地质部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第一地质

大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1960 1960 1960 1960 1961 1962 1962 1963 1963 1970 1970 1975 1975 1975 1975 1977 1977 1978 1978 1978 1978

39 西横山组 40 41 42

盐城组 三垛组 泰州组

43 幕府山组 44 炮台山组 45 46

观山组 擂鼓台

47 观音台组 48 49 50 51

戴南组 晁所组 大泉组 寨山组

52 周冲村段 53

湖山组

54 沧波门段 55 56 57 58

赵圩组 倪园组 魏集组 史家组

60

贾园组淮河系

贾园组淮河群 甲山 火山岩锥 上党 火山岩带 石桥岩组 东海岩群

3Pt 3 H jvc svb Z 1 s Ar 3 -Pt 1 D

园 徐淮地区 句容甲山 镇江上党 赣榆石桥 宿迁-东海-新沂-赣榆一带 镇江丹阳埤

城 南京栖霞北象山 海州东山 海州西山

苏、皖区调队 车树政等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区调队 鞠魁祥 江苏地调院 江苏地调院

1980 1981 1984 1986 1986

61 甲山旋回 62 63 64

上党组 石桥群 东海群

65 埤城群 埤城岩群 北象山组 东山岩组 西山岩组

Pt 1-2P J 2 b Pt 2 -3 d Pt 2 -3 x

1987 1987 1999 1999

66 北象山组 67 东山岩组 68 西山岩组

创建于江苏的地层单元及名称(2)

表2 (目前不采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创名地层名称 南京砂岩 马村灰岩 太湖砂岩 官山石灰岩层

界岭层 绵山石灰岩层

眗山组 紫霞洞系 祠山砂岩 大沟沿砂岩层 青山泉层

地质 时代 C 3 Z Z Pt 3 S-D Pt 3 Ar J J 1-2 P C

创名人或单位 李希霍芬 (Richthofen )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谢家荣 谢家荣 谢家荣 谢家荣

创名 时间 1868 1912 1912 1924 1924 1924 1924 1928 1928 1932 1932

不采用原因 解体为西横山组、北象山组、钟山组等 解体为C 、P 地层 解体为古生界地层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解体归高家边组、坟头

组、茅山组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归东海杂岩 归钟山组

上归西横山组、中归北象山组、下归钟山组

归小湖段 归太原组屯头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9 40

铜山含煤层云合山组 常州组 邗江组 堰桥组 陵园组 浦镇组 西山寺组 安陡组(群)

周庄组 高桥组 嘉山组 灵岩山组 马迹山组 煤炭山组 上青龙组 下青龙组 水家边组 甪直组 泗洪组 丁山组 金湖组 岠山组 真武组 吴邵组 仙鹤门组 小河口组 徐州组 黄岗组

J 3 E E P 1 J 1-2 N 1-2 J 1-2 T 2 E Z 1 Z 2 Z 2 Z 2 Z 2 T 2 T 1 T 3 E 1 N 1 C 2 E Pt 3 E 2 € 1 T 2 E 1 € 1 N 2

谢家荣周仁麟、侯明等 南京古生物所 南京古生物所

胡世忠 南大地质系 夏树芳、李立文 方邺森、陆龙伟 南大地质系 田永初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一队 上海水文地质大队

刘冠邦等 俞学光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调队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测队 吴瑞棠 南大地质系 江苏区测队 安徽区调队

1960 1961 1961 1962 1964 1964 1964 1965 1965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2 1973 1973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7

归石盒子组、山西组归大王山组 归阜宁组 相当三垛组—戴南组 归龙塘组、孤峰组

归钟山组 相当洞玄观组 归北象山组 归周冲村组 归三垛组 即苏家湾组 归黄墟组下部 归方山组 归黄墟组上部 相当灯影组 无此地名改青龙组 无此地名改青龙组 归范家塘组、周冲组

归泰州组 归下草湾组 归老洞组 相当戴南组 相当城山组 归戴南组 归镘头组 归黄马青组 归泰州组、阜宁组

归镘头组 归雨花台组中部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尖山组六合组 小盘山组 徐家山组 猪头山组 香山段 徐淮群 海州岩群 芳桥组 峰山组 桂五组 花果山组 昆山组 老砍组 上沛组 高山村组 虹桥组 石家组 文笔峰组 玉山镇组 丁涇组 镇江组 淮北群 薛家村组 杨冲组 侯家塘组 南象山组 秦山岛组 阿湖组 班庄组

2N 2 N 2 T 2 E 3 € 3 Pt 3 Pt 1 O 1 N 1 N 2 N 1 O 1 C 1 C 1 E 1 € 1 € 1 € 3 € 3 € 1 P 1 Z 2 T 2 K 1 S 1 J 2 Ar-Pt 1 Ar-Pt 1 Ar-Pt 1

安徽区调队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江苏地质五队

徐学思 江苏地质六队 俞建华、陈敏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俞建华、陈敏娟 刘延哲、王明远 俞建华、陆云生 南大地质系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张遴信 邢裕盛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张全忠、焦世鼎

鞠魁祥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六队

1977 1977 1977 1977 1978 1978 1978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1983 1984 1984 1984 1985 1985 1985 1986 1986

归方山组归雨花台组下部 归雨花台组中部 归黄马青组、周冲村组

归三垛组 归炒米店组上段 包含在淮河群中 分为锦屏岩群云台岩群

归红花园组 归下草湾组下部 相当方山组 相当下草湾组 归红花园组 归擂鼓台组 归擂鼓台组 即阜宁组二段 归菏塘组下部 归菏塘组 归观音台组 归观音台组 归幕府山组 归栖霞组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改称周冲村组 归葛村组 归高见边组—坟头组

归钟山组 归东海杂岩 归东海杂岩 归东海杂岩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白头山组陡山组 墩尚组 杭村组 迈高桥组 演马厂组 姚家边组 茨山组 陈家边组 沙河组 朱村组 尧巷组 宜兴组 小仑山组

1J 2 Ar-Pt 1 J 3 € 1 Ar-Pt 1 K 1 C 1 C 1 Ar-Pt 1 J 2 Z 1 P 2 Z 2-€ 1

江苏地质一队江苏地质二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二队 林天瑞等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二队 严幼因、李汉民 严幼因、李汉民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二队

闵庆魁 邹松梅等 林天瑞

1986 1986 1986 1986 1986 1986 1987 1987 1986 1986 1989 1990 1991

归姑山火山岩带归北象山组 归石桥岩群 归大王山组 归幕府山组 归东海杂岩 归上党火山岩带 归擂古台组 归擂古台组 归东海杂岩 归北象山组 即周岗组 归长兴组

改体为幕府山组、荷塘

组、灯影组

创建于江苏的第四系地层单元及名称

表3 序号

1 2

创名名称 下蜀卢姆 戚咀层

创名地点 句容下蜀镇 泗洪戚咀村 安徽嘉山 泊岗引河沿岸 新沂新店

现名 下蜀组 戚咀组

创名 时间 1933 1955

创名人或单位 巴尔博 (G.B.barbour)

杨种健

地层时代 Qp Qp

特征 棕黄色粘土 含钙结核亚粘土 锗红色粘土 层 黑色淤泥质粘土

3 泊岗层 泊岗组 1955 杨种健、周明镇 Qp

4 5 6 7

新店组 蔡庄组 祁元组 王圩组

1975 1975 1975 1975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Qh Q 3 Q 2 Qp

新沂王圩桥北翻水站

砂砾层

8 9 10 11 12 13

豆冲组 大墩组 柏山组 淤尖组 小腰庄组 五队镇组 滆湖组

泗洪豆冲村 邳县大墩子 宜兴柏山水库 大淤尖HZ23孔 灌南五队镇GK8孔 灌南五队镇GK8孔 湖寨桥D114孔 昆山西正仪D97孔 启东南阳D3孔 海门四甲D7孔 灌南新安镇GK5孔

豆冲组 大墩组 柏山组 淤尖组 小腰庄组 五队镇组 滆湖组

1977 1981 1984 1985 1993 1993

江苏区调队 陈希强 江苏区调队 江苏第二水文队

吴士良 江苏地调所 江苏地调所

Qp Qh Qp Qh Qp Qp

14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1985

Qp

15 昆山组 昆山组 Qp

16 启东组 启东组 Qp

17 海门组 海门组 Qp

18 19 20 21 22 23

灌南组 新兴组 弶港组 黄淮组 东台组 逸仙桥组 如东组 连云港组

灌南组

江苏第二水文队

吴士良

Qp Qp Qp Qh Qp Qh

1985

袁佩鑫

黄姜侬

24

如东北坎D9孔 连云港锦屏酒店

如东组 连云港组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1988

陈希强

Qh

25 Qh

华北(江苏) 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4 界

系 新近系 新生界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统

白堊系

代号 N 2 s N 1 x

岩石地层名称

宿迁组 下草湾组

特征岩性 中粗砂与粘土

砂泥岩

E 2-3 G

官庄群 红色碎屑岩夹膏盐

(缺)

K 2 W K 1 Q

王氏群 青山群

红色砾岩 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

砂页岩 杂色砾岩

下统

中生界

侏罗系

J 3 K 1 L J 3 s

莱阳群 三台组

上统

中统 下统

(缺)

长兴阶

上统

吴家坪 阶 冷坞阶

古生界

茅口阶

二叠系

祥播阶

中统

栖霞阶

P 3 S 石千峰群 红色砂泥岩

P 2-3 s 石盒子组

砂页岩夹煤

P 2s xq

P 1-2s

P 1-2s x

隆林阶

下统

紫松阶 C 2P 1 t

P 1t t

太原组 山西组

夏桥段

砂页岩夹煤

砂页岩夹煤 砂页岩 砂页岩夹

小湖段

屯头段

砂页岩夹煤铝

C 2P 1t

消遥阶 达拉阶

石炭系

上统

滑石板阶

下统 上统

泥盆系

中统 下统 顶统

志留系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q

泉汪头段

本溪组

湖田段

土岩

灰岩夹铝土岩 泥岩铝土泥岩

C 2 b

C 2b h

泥岩铝土泥岩

(缺)

达瑞威尔阶

中统

大湾阶

奥陶系

道保湾阶

下统

O 2 m

O 2m c

O 2m d 马家沟

zO 2m

晁所段 大泉段 寨山段

微晶灰岩白云岩

微晶灰岩 微晶灰岩 白云岩

O 2 j 贾汪组 白云岩夹页岩

€ 3 O 1 s

新厂阶

三山子组 白云岩

凤山阶

上统

长山阶

寒武系

中统

崮山阶 张夏阶 徐庄阶 毛庄阶

€ 1-2 m

下统

龙王庙阶

€ 1 c

馒头组 昌平组

页岩夹灰岩 白云质灰岩灰质百云

€ 2 z

张夏组

灰岩夹页岩

€ 3 c

炒米店组

灰岩

沧浪铺阶 筇竹寺阶

€ 1 h

猴家山组

砂灰岩泥灰岩夹磷

梅树村阶

震旦系

上统 下统

(缺)

(缺) 金山寨组 望山组 史家组 魏集组 张渠组 九顶山组 倪园组 赵圩组 贾园组 城山组 新兴组 兰陵组 (缺)

Z 1 j Pt 3 ws Pt 3 s Pt 3 w Pt 3 zq Pt 3 jd Pt 3 n Pt 3 z Pt 3 j Pt 3 c Qb x Qb l

页岩夹砂岩灰岩

泥晶灰岩 页岩夹泥灰岩砂岩 泥晶岩白云岩夹页岩

泥灰岩夹页岩

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泥晶灰岩 泥灰岩夹砂页岩

石英岩 页岩泥灰岩 石英岩状砂岩

新元古界

“南华系 ”

青白口系

中元古界 古元古界 新太古界

蓟县系 长`城系 滹沱系

(缺)

Ar 3 T

泰山岩群 (未见底)

变粒岩片岩

连云港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5 界

系 新近系

新生界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统

阶 代号 N 2 s

岩石地层名称

宿迁组 (缺)

特征 粗中细砂夹粘土

E 2-3 s 三垛组 砂岩夹砾岩

E 2 d

戴南组 阜宁组 辛格庄组

K 2 W

林家庄组 孟疃组 寺前庄组

K 1 D

田家楼组 马郎沟组 石前庄组

K 1 Q

八亩地组

(缺)

青 山 群 大 盛 群 王 氏 群

砂砾岩 杂色砂泥岩

杂色页岩

E 1 f

K 2 x K 2 l K 1 mt

中生界

M 1 si

白堊系

下统

砾岩夹砂岩 砂页岩 砾岩砂岩互层

K 1 t K 1 m K 1 s K 1 b

杂砂岩粉砂岩 砾岩杂砂岩 凝灰岩流纹岩

安山岩

新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下统

Z 1 s 石桥岩组

云 台 岩 群 锦 屏

变质砂砾岩千枚岩

Pt 2-3h

中元古界

Pt 2-3 Y

花果山岩组 浅粒岩变粒岩

Pt 2 z Pt 2 d

Pt 2J

竹岛岩组 东山岩组

变粒岩 变粒岩大理岩含磷

Pt 2 x

古元古界 新太古界

西山岩组 武强山岩组 演马场岩组 摩天岭岩组

岩 群 片岩大理岩磷灰岩 大理岩石英岩含磁石英岩 大理岩石英片岩 石英岩片岩变粒岩

Ar 3Pt 1 w

Ar 3Pt 1 y Ar 3Pt 1D

东 海 岩 群

Ar 3Pt 1 m

扬子(江苏) 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6 界 系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N 2 f

代号 岩石地层名称 方山组 雨花台组 洞玄观组

特征

玄武岩 砂砾 砂砾

泥砂砾层夹玄武岩

新近系

N 1-2y N 1 d

N 1-2yc

盐城组

新生界

E 2-3 s 三垛组 棕色砂泥岩

E 2 d E 1 f

戴南组 阜宁组 泰州组 赤山组 浦口组 葛村组

大王山组

J 3 h

黄尖组

龙王山组

J 3 l

西横山组

劳村组

灰色砂泥岩夹玄

武岩 黑灰色砂泥岩夹

玄武岩 棕红色砂砾岩 砖红色砂岩 紫色砾岩角砾岩

夹膏盐 砂砾岩夹火山岩 中基火山岩 中基火山岩

中酸火山岩

古新统

E 1 t K 2 c

白堊系 中生界

上统

K 2 p K 1 g

下统

J 3 d

侏罗系

上统

J 3 l w J 3 x

砂砾岩夹火山岩

中统

J 2 b

J 1-2X

J 1 z

北象山组

象山群

钟山组

(缺)

砂岩夹煤 砂砾岩

下统

土隆阶

上统 三叠系

亚智梁阶 拉丁阶

中统

青岩阶 巢湖阶 殷坑阶 长兴阶

砂砾岩

夹煤

T 3 f T 2 h T 2 z Z 1 q

Z 1 q Z 1 q

P 3

P 3

范家塘组 黄马青组 周冲村组

滄波 门段 湖山段

大隆组

长兴组

砂泥岩夹煤

砂岩 膏溶角砾岩石膏 泥灰岩灰岩

灰岩

下统 青龙组

泥灰岩

硅质岩 白云岩 上统

吴家坪阶

P 2-3 l

冷坞阶 茅口阶 祥播阶 栖霞阶 隆林阶 紫松阶 消遥阶 达拉阶

C 2 h

滑石板阶 罗苏阶 德坞阶

C 1-2 l

老虎洞组

白云岩

黄龙组

粗晶灰岩

C 2 P 1 c

船山组

含蜓灰岩

P 2 g P 2 q

龙潭组 孤峰组 栖霞组

砂泥岩夹煤 硅质岩 灰岩燧石层相间

二叠系

中统

下统

古生界

上统

石炭系

大塘阶

下统

C 1 h C 1 g C 1 j

和州组

高骊山组 金陵组

五通群

擂鼓台组

泥灰岩 杂色砂泥岩 黑色粗晶灰岩 砂泥岩砂泥岩

夹粘土夹粘土

及砂砾岩 石英砂

岩关阶

盆系

D 3 C 1 l

法门阶

上统

费拉斯

D 3 g

D 3 C 1 W

观山组

中统

下统

(缺)

顶统

上统

中统 志留系

下统

安康阶

S 2 m S 1 f

茅山组 坟头组

岩屑砂岩 砂岩

紫阳阶 大中坝阶 龙马溪阶 钱塘江阶

上统

艾家山阶

O 2-3 t

汤山组

生物屑灰岩 灰岩瘤状泥灰岩

互层 生物屑灰岩夹泥

O 3 t

汤头组

瘤状泥灰岩

O 3 S 1 g 高家边组 砂泥岩

奥陶系

中统

达瑞威尔阶

O 1 g O 1 d

轱牛潭组 大湾组

大湾阶 道保湾阶

下统`

O 1 h 红花园组 生物灰岩

新厂阶

O 1 l 仑山组 灰岩

凤山阶

上统 寒武系

长山阶 崮山阶 张夏阶

中统 下统

C 3 O 1 g 观音台组 灰岩白云质灰岩

徐庄阶 毛庄阶 龙王庙

C 2 p C 1 m

炮台山组 幕府山组

白云岩 灰岩夹页岩

沧浪铺阶 筇竹寺阶

震旦系 新南元华古系 界

青白口系

蓟县系

上统 下统 上统 下统

灯影阶 陡山沱阶 南沱阶 莲沱阶

C 1 h Z 2 d Z 1 h Hn 2 s Hn 1 z

荷塘组 灯影组 黄圩组 苏家湾组 周岗组

黑色硅质岩

灰岩 砂岩夹磷 含砾千枚岩石英

砂岩 千枚岩含砾千枚

(缺)

中元

古长界 城

系 古

滹元

沱古

系 界

(缺)

Pt 1-2 P

Pt 2 Z

张八岭岩群

千枚岩大理岩

埤城岩群 石英角

班岩

片岩浅粒岩变粒岩

江苏省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江 苏 地 层

一 前言

一)地层的含义

地层是指具一定层位或一组岩石。它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它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它是地球发展、演化第二阶段——地质时期(以目前已发现的最老地层46亿年作为界限以来称)的岩层记录。

二)地层工作的意义

每一岩层记录的是一段漫长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乃至古生物的综合概况。通过对它的研究能追索古老地质年代地球活动规律、探索地球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的历史变迁,因此,对地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史学意义。

开展地层研究,是最为具体的基础性、综合性的地学课题,意义十分重要。

二 江苏地层分区研究及概要

正因为地层的形成,受控于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古环境等因素,因此,地层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大地构造研究密切相关。

江苏地跨多个大地构造部位,地层展现出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并存在若干系列的特色。

一)江苏地层分区研究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上界于华北、苏鲁、华南三大区,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是我国地学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等先辈,便首先提出江苏地层存在南、北系二分看法,南系以宁镇山脉地区为代表,北系以连云港—徐州地区为代表。但二系之界线如何划分,并无具体意见。

1959年,黄汲清等,以地层区划六原则,将江苏分华北和华南二大区,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为界。

1984年,江苏省地矿局,将海洲群沉积的北界,作为南(扬子)区和北(华北)区的

分界,其位置相当于海州—泗阳一线。

1989年,江苏省区调大队采纳任纪舜(1980年)意见,将江苏境内地层分为三大部份: 1华北区(简称北区),

2秦岭褶皱系(东延部份)(简称中区),

3扬子区(简称南区)。

二)江苏地层分区概要

对江苏地层分区,各家多有争论。在综合大量前人资料,尤其是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江苏大地构造编图(1987),江苏岩石地层(1997),1/5万区调片区总结(1999)等资料,江苏地层区宜作如下三分(详见分区图):

1华北地层大区(简称华北区);

2苏鲁造山带之连云港地层区(简称连云港区);

3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

各地层区概要:

1华北区

江苏西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西地区,含盖我省丰县、徐州、睢宁一带。地处华北地层大区南缘。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其中以丰(县)—沛(县)东西向断裂分南、北二部分,北为鲁西地层分区,南为徐(州)—淮(南)地层分区。该区以后者为主。

2连云港区

江苏东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东,淮阴——响水口一线(2007)以北的赣榆、连云港、泗阳地区。地处鲁东地层区南部(属秦岭造山带东延部分)。呈三角形展布。

3扬子区。

该区位于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的江苏广大地域。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之下扬子地层分区。

三 江苏地层区地层发育概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出露徐州—邳县一带。

该区以新太古代中、深区域变质杂岩(泰山岩群)组成基底。新元古代一套厚达5000

米以上的未经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整合于变质杂岩之上。早古生代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新元古代等地层之上,厚约1500米。晚古生代则由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和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等老地层之上,厚在800—1600米之间。中生代晚侏罗世—白堊纪的陆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地层,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厚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3000米。新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分布零星。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42个单位,包括7个群、27个组、8个段。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此外,零星残留有震旦纪海相碎屑岩(石桥岩组)。该区未见古生代地层。而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零星。其中,白堊纪有少量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等陆相碎屑岩层。

锦屏岩群与云台岩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锦屏岩群与东海岩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白堊纪地层不整合于太古代、元古代地层之上,其中,大盛群整合于青山组之上,王氏群不整合于大盛群之上。

连云港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27个单位,包括6个群、20组、相当段级1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16个。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发育完整,保存较好。

由古—中元古代之浅变质岩系(张八岭岩群、埤城岩群)组成基底。

新元古生代之南华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由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间组成盖层,构成宁镇、茅山、宜兴等山脉,厚达万米以上,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其内部,各层间多为整合、或少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生代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0—5000米),平行不整合—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中生代晚侏罗世至白堊纪,则为陆相火山喷发重要阶段,由红色碎屑岩间大量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分布局限,厚度变化极大,厚者可达万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整

合接触或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之古近纪—新近纪,该区仍处陆相环境,形成杂色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堆积,以苏北盆地为发育,厚可达数千米。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之上。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61个单位,包括4个群、51个组、2个段、相当段级4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43个。

四 江苏各地层区地层主要发育特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地区隆起,南側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奥陶纪仅发育早、中期沉积,形成贾汪组、马家沟组之含燧石结核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白云岩等,与下伏地层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

由于华北上升,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均缺少沉积。

4晚古生代地层

该区晚石炭世及二叠纪,先后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建造和河湖相红色岩建造。自下而上构成:石炭纪本溪组砂页岩(以含铝土岩为特征)、太原组砂页岩(以铝土岩及煤为特征),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砂页岩(以含煤为特征),以及内陆河湖相石千峰群红色砂泥岩组合。晚古生代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5中生代地层

受印支—燕山云动影响,抬升为陆,缺少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沉积,晚侏罗世才形成陆相红色岩类磨拉石建造(三台组)、灰色复陆屑建造(莱阳群)、火山岩建造(青山群)、红色磨拉石建造(王氏群)。中生代地层不整合各老地层之上。

6新生代地层

古近纪仅于欢口、黄口等地见有小型盆地堆积了少量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官庄群),局部夹泥灰岩、膏岩层。

新近纪盆地比较开阔,河、湖作用增强,先后堆积了下草湾组、宿迁组细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

二) 连云港区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赣榆、东海一带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是东海岩群,为本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由区域性中深变质表壳岩(沉积岩、火山岩)构成。区域上向北延入山东胶南地区,经江苏地调院研究(1999年),该杂岩中变质表壳岩可分:摩天岭岩组(片岩、变粒岩)、演马场岩组(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璃岩为特征的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武强山岩组(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

2中—新元古代地层

本区展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是区域性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中元古代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云台岩群。锦屏岩群又分西山岩组、东山岩组;云台岩群又分韩山岩组、竹岛岩组、花果山岩组。锦屏岩群是重要含磷地层。锦屏岩群不整合于东海杂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早期局部接受了类复理石建造的变质岩(原岩为砂、泥质岩,下部为砾岩)。

3中生代地层

区内未见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对比山东区域资料,我省发育的白堊纪地层可分: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辛

格庄组。分别见于欢墩埠、宿迁、马陵山、山左口、徐塘乡等地。均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4新生代地层

区内古—新近纪地层为陆相盆地沉积,大致可分:古新世阜宁组、始新世戴南组、始—渐新世三垛组之红色碎屑岩、上新世宿迁组(砂砾岩夹粘土岩)。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1中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宁镇地区的埤城岩群,是区内最为古老的地层。其由海相泥质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泥质灰岩及基—中酸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高绿片岩相系岩层。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另据盱眙、灌云扬集等地钻孔揭示的片岩、石英角斑岩等岩层(皖称张八岭岩群),均伏于震旦纪地层之下,同为中元古代无疑,称张八岭岩群。但埤城岩群下部有相当一段尚无年龄资料,不排除有古元古代地层存在。

2新元古代地层

新元古代晚期,区内展布有南华纪、震旦纪海相碎屑岩,夹冰积岩(滨海—浅海陆架沉积)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周岗组、苏家湾组和黄圩组、灯影组。末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停止沉积。

3古生代地层

寒武纪梅树村期缺少沉积,筇竹寺期本区才逐步接受海侵,接受硅、泥质岩,碳酸盐岩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形成寒武纪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观音台组、奥陶纪的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汤头组、汤山组等。晚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区内接受了浅海相硅、泥质(高家边组)、浅滨海碎屑(坟头组)沉积,中志留世宁镇以北地面隆起,南侧沉积了滨海—三角洲相紫红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其厚度向东南增大,大者可达标1500米以上。此后,全区上升,直至中泥盆纪,停止沉积。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岩关早期,接受海侵了滨海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五通群),岩关晚期至大塘早期,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沉积(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茅山以东,则均为杂色碎屑岩堆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区内地处碳酸盐台地(从含白云质的局部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形成了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沉积。中二叠世早期,宁镇地区以含磷硅质沉积为特征(孤峰组),向东(苏州)、向北(滨海),硅质减少、泥钙质增多。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全区渐变为海陆交互相的泥坪—三角洲环境,沉积了含煤碎屑岩系(龙潭组)。晚二叠纪晚期,江阴—宜兴一带,地面抬升,西为海相碎屑

(局部含煤)沉积(大隆组),东以钙质、白云质碳酸盐台地沉积(长兴组)。

4中生代地层

早、中三叠世,本区仍处碳酸盐台地,形成了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膏盐岩层(青龙组、周冲村组)。中三叠世晚期,地面逐步上升,成为湖相环境,沉积了红色碎屑岩(黄马青组),晚三叠世早期,区内仅局部有少量含煤碎屑岩层出现(范家塘组),晚三叠世晚期,全区上升为陆。

早、中侏罗世,全区为陆,星散分布河、湖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喷发和湖沼),形成象山群沉积,晚侏罗世,伴随陆相碎屑岩(苏南西部西横山组及苏南东部劳村组)堆积,出现了大量火山喷发,形成了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苏南西部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和中酸性火山岩(苏南东部黄尖组)。

早白堊世,区内陆相盆地逐步进入干旱炎热环境,继续接受大量杂色碎屑岩(葛村组)和火山喷发岩(上党组)堆积。晚期,先后堆积了大量粗碎屑岩(浦口组)和杂色细碎屑岩(赤山组)。

5新生代地层

在中生代陆相盆地干旱炎热环境基础上,广泛分布的湖盆,堆积了大量杂、红色细碎屑岩,组成了古近纪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新近纪,江苏东部广泛分布湖盆相细碎屑岩(盐城组),江苏西部则由分布星散的粗、细碎屑岩相间出现(洞玄观组、雨花台组、方山组)。古近纪—新近纪,江苏西部分布了大量的多期、次基性火山岩。并伴有许多的超浅成次火山岩。

五 江苏各地层区主要岩石特征

一) 华北区

1泰山岩群(Ar 3 T ):

省内在丰、沛地区钻孔揭示的岩性为片麻岩及变粒岩等。

2兰陵组(Pt 3 l ):

以灰白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为特征。底含脉石英砾、顶含铁、含海绿石。上与新兴组青灰、黄色薄层泥晶灰岩整合接触,底不整合在泰山群之上。

3新兴组(Pt 3 x ):

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色页岩、黄灰色页状至薄层砂质泥晶灰岩,薄层粉细砂岩,含疑

源类;中部为紫灰色页状夹薄层泥灰岩、含泥质泥晶灰岩;下部为青、黄灰色夹紫色薄层泥晶灰岩。底与兰陵组含铁中粗粒石英砂岩分界,顶与城山组灰白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4淮河群(Pt 3 H ):

整合于新兴组之上、平行不整合于金山寨组之下的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含: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

5城山组(Pt 3 c ):

以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砂岩为主,夹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页岩、薄层细砂岩。底与新兴组灰白、黄褐、黄绿色页岩为界,顶与贾园组灰色薄层钙质粉细砂岩、砂质灰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6贾园组(Pt 3 j ):

以灰、青灰色页状至薄层、中层粉砂质泥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泥晶灰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7赵圩组(Pt 3 z ):

上部为灰、青灰夹黄、灰紫色条带状薄层至中厚层泥质泥晶灰岩;下部为灰、青灰色厚层夹薄层泥晶灰岩,夹叠层石泥晶灰岩透镜体。底以厚层泥晶灰岩与贾园组粉砂泥晶灰岩为界,顶以中厚层泥晶灰岩与倪园组泥晶白云岩为界,均为整合接触。

8倪园组(Pt 3 n ):

上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条带泥晶白云岩,夹黄灰、紫红色页状白云质泥晶灰岩,白云岩。下部为灰色薄层泥晶灰岩(白云岩),夹泥晶白云质灰岩、砾屑灰岩。底以白云岩与赵圩组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分界,顶与九顶山组砾屑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9九顶山组(Pt 3 jd ):

上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含燧石粉(细)晶白云岩,夹粉晶灰岩。顶以圆柱锥叠层石灰岩为标志;下部为深灰色厚层泥(粉)晶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底以砾屑灰岩与倪园组黄灰色薄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分界,顶与张渠组砾屑灰岩及薄层泥晶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0张渠组(Pt 3 zq ):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粉(细)晶(含鲕)白云岩,夹叠层石礁灰岩;下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晶灰岩,夹页状泥灰岩、钙质页岩和砾屑灰岩。底以竹叶砾屑灰岩与九顶山组叠层石灰岩(白云岩)分界,顶以中厚层细晶白云岩与魏集组黄绿色页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1魏集组(Pt 3 w ):

上部以灰白、灰黄、紫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泥质泥晶灰岩、白云岩为特征;下部为灰、深灰色薄层、中厚层泥晶、细晶灰岩、白云岩,含叠层石及古植物化石,底为青灰色水云母粘土页岩。底与张渠组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分界,顶与史家组杂色页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2史家组(Pt 3 s ):

以黄绿色页岩为主。上夹紫色含钙质结核及紫色页岩、黄绿色薄层海绿石粉细砂岩,中夹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上夹薄层泥岩、叠层石灰岩和砾屑灰岩。底以杂色页岩与魏集组紫红色叠层石灰岩分界,顶与望山组肋骨状泥质灰岩分界,均为整合接触。

13望山组(Pt 3 ws ):

以灰色页状、薄至中厚层泥晶灰岩、泥质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砾屑灰岩、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底以肋骨状泥质泥晶灰岩与史家组黄绿色页岩整合接触,顶以泥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与金山寨组燧石杂砾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14金山寨组(Z 1 j ):

以黄绿、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灰色薄层细、中粗石英砂岩、中厚层泥晶灰岩、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底有燧石杂砾岩。底与望山组泥质泥晶白云岩分界,顶与猴家山组紫红色膏岩层分界,均为平行整合接触。

15 猴家山组(€ 1 h ):

区域上猴家山组由磷矿层、砂灰岩、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粉砂质页岩和灰质白云岩组成。含软舌螺、腕足类化石。底以磷矿层出现与下伏凤台组或晚元古代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顶与昌平组灰岩呈整合接触。省内上部为灰黄夹紫红色页状泥灰岩,粉砂岩;中部为黄色页状泥灰岩夹含砾砂岩;下部为黄灰色中薄、厚层含砾钙质石英砂岩。下与史家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昌平组为整合接触。

16昌平组(€ 1 c ):

为一套灰、灰黑色厚层豹皮状粉晶—微晶白云质灰岩,厚层细粉晶—微晶灰岩及灰质白云岩,产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棘皮等化石。省内下与候家山组,上与馒头组均为整合接触。

17馒头组(€ 1-2 m ):

省内馒头组岩性可分四部分:上为舜耕山砂岩,中为铜山灰岩,下为石鼓山灰岩,底为雷鼓山页岩。馒头组与下伏地层以灰岩或白云岩结束、杂色页岩出现为界,呈平行不整合接

触,与上覆张夏组以砂页岩结束、大套灰岩出现为界,呈整合接触。

18张夏组(€ 2 z ):

区域上张夏组以厚层鲕粒灰岩为主,夹钙质页岩,省内张夏组底与馒头组上部舜耕山砂岩为界,顶与炒米店组灰岩为界,均呈整合接触。

19炒米店组(€ 3 x ):

区域上炒米店组以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藻球灰岩、鲕粒灰岩,中薄层竹叶状灰岩为主,夹叠层石礁灰岩等,以灰岩为特征。下与张夏组、上与三山子组,均呈整合接触。

20三山子组(€ 3 O 1 s ):

指贾汪组之下的一套白云岩。上含燧石结核、下含竹叶状为特征。下与炒米店组整合接触。上与贾汪组底砾岩或土黄色页状泥质粉晶白云岩平行不整合接触。

21 贾汪组(O 2 j ):

区域上以杂色页状质粉晶白云岩或白云质泥灰岩夹白云质页岩。底以灰黄色薄层细砾岩与三山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与马家沟组角砾状泥质白云、白云质泥质灰岩或灰色厚层角砾状灰岩整合接触。

22马家沟组(O 2 m ):

界于三山子组与本溪组间的一套灰色厚-巨厚层灰岩夹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灰岩组合。与上、下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分:寨山段(O 2 m z)、大泉段(O 2 m d )、晁所段(O 2 m c )。

23本溪组(C 2 b ):

以黄色砂岩、紫或黄绿色页岩为主,夹铝土质页岩及铝土矿,有时夹薄煤层或煤线及灰岩透镜体,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的一套含铁铝碎屑岩。与上覆太原组整合接触。省内仅见下部含铁铝碎屑岩,称湖田段(C 2 b h )。

24太原组(C 2 P 1 t ):

由海陆交互相的页岩夹砂岩、煤、石灰岩构成的多个旋回层组成。以最低一层灰岩为底与本溪组铝土岩顶面为界,最上一层灰岩为顶面与山西组分界。省内分下部泉旺头段

(C 2 P 1 t q )和上部屯头段(P 1 t t )。

25 山西组(P 1 - 2 s ):

由陆相砂岩、页岩、煤构成的多个旋回层组成,夹数层厚度不等的含舌形贝及双壳类化石的海相层。下与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顶面为界,上以石盒子组顶部的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

的底面为界。与上、下地层均为整合接触。省内分下部小湖段(P 1 - 2 s x )、上部夏桥段(P 2 s xq )。

26石盒子组(P 2-3 s ):

省内为一套杂色不含可采煤层的页岩、砂岩组成的地层。下伏地层山西组,上覆石千峰群,均为整合接触。

27石千峰群(P 3 S ):

区域上为红色泥岩和长石砂岩组成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省内极少见。

28三台组(J 3 s ):

省内为一套灰紫、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泥岩、砾岩层。下见与石盒子组不整合接触,上与萊阳群整合接触。

29萊阳群(J 3 K 1 L ):

指不整合于侏罗系等老地层之上的黄绿灰色页岩,夹紫色砂页岩、泥晶灰岩。区域上分:瓦屋夼组、林寺庄组、止凤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杨家庄组、曲格庄组、杜村组、发家堂组。省内难以划分,底与三台组整合接触。

30青山群(K 1 Q ):

区域上指位于萊阳群和王氏群间的一套火山岩系,间沉积岩。区域上分:后夼组、八母地组、石前庄组、方戈庄组。省内极少,未作划分。

31王氏群(K 2 W ):

区域上指位于青山群和大盛群间的一套红色砂砾岩为组夹白色砂砾岩、灰绿色泥岩、泥质缝砂岩。区域上分: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红土崖组、金岗口组、胶州组。省内极少。

32官庄群(E 2-3 G ):

含膏盐红、灰色碎屑岩系,上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下覆白堊系等老地层。

33下草湾组(N 1 x ):

上为灰绿、浅灰夹粉红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灰白色凹凸棒粘土岩、灰黄色砂、例岩,极部夹玄武岩。下为棕黄、黄褐色(含)砂砾岩、砾岩相间。含脊椎动物、双壳类、植物等化石。下以棕黄色砾岩与官庄群等以下地层不整合接触,上被宿迁组或戚咀组等地层不整合覆盖。

34宿迁组(N 2 s ):

指王氏群和豆冲组间的一套灰白、灰绿色中粗砂、灰绿、棕黄色粘土、含砾亚粘土及灰黄、棕黄色粉细砂层,局部夹玄武岩。含脊椎动物和孢粉化石。下以含砾石亚粘土层与王氏

群不整合接触,上以灰色粗砂、亚粘土层与豆冲组不整合接触。

二) 连云港区

1东海岩群(Ar 3 Pt 1 D ):

被石桥岩群不整合覆盖的区域中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经构造混合而成杂岩,曾称东海杂岩。构成苏鲁造山带的主体。其上被锦屏岩群(Pt 2 J)、云台岩群(Pt 2-3 Y )、石桥岩群(Z 2 S )不整合覆盖。其中变质表壳岩自下而上分:摩天岭岩组(Ar 3 Pt 1 m )、演马场岩组(Ar 3 Pt 1 y )、武强山岩组(Ar 3 Pt 1 w )。

2摩天岭岩组(Ar 3 Pt 1 m ):

见于摩天岭、虎山等地。主要岩性为片岩,石英岩,变粒岩等。该组底部普遍存在一层石榴石砾石层。

3演马场岩组(Ar 3 Pt 1 y ):

见于演马场、邱官庄等地。主要岩性为石英岩,白云质大理岩,石英片岩等。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理岩为特征。

4武强山岩组(Ar 3 Pt 1 w ):

见于武强山、秦山岛等地。主要岩性为大理岩,石英岩,变粒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和含磁铁矿石英岩。以出现含磁铁矿石英岩为特征。

5锦屏岩群(Pt 2 J ):

该群为一套碳酸盐岩—泥砂质岩—磷块岩组合。自下而上分:西山岩组(Pt2 J x ),东山岩组(Pt 2 J d )。

6西山岩组(Pt 2 J x ):

主要岩性为绿泥云母片岩,夹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石墨片岩。

7东山岩组(Pt 2 J d ):

主要岩性为白云钠长变粒岩,含磷大理岩,夹磷灰岩与泥钙质云母片岩。

8云台岩群(Pt 2-3 Y ):

以变粒岩,浅粒岩为主。自下而上分:竹岛岩组(Pt 2 z ),花果山岩组(Pt 2 h )。 9竹岛岩组(Pt 2 z ):

主要岩性以变粒岩为主,夹浅粒岩等。

10花果山岩组(Pt 2-3 h ):

主要岩性为各种浅粒岩组成。

11石桥岩组(Z 1 S ):

上部为变质白云长石砂岩夹变长石砂岩、石英岩、阳起片岩;中部为变二云长石石英岩夹白云片岩;下部为变长石砂岩与二云千枚岩、变含砾砂岩、变粉砂岩互层。底与东海岩群不整合接触,上未见顶。

12青山群(K 1 Q ):

青山群分布于北北东向、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控制的数个断陷盆地,据与山东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可分:八亩地组(K 1 b ),石前庄组(K 1 s )。

13八亩地组(K 1 b ):

八亩地组仅见于杆榆欢墩埠及宿迁晓店,为一套紫灰、黄色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与安山岩及粗安岩相间。底夹薄层含细砂岩、泥岩。不整合覆盖于老地层之上。

14石前庄组(K 1 s ):

石前庄组仅分布宿迁晓店峰山。为黄褐、肉红色凝灰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与紫红色、肉红色流纹岩相间。底有一层黄褐色凝灰质砂岩,与八亩地组灰绿色安山岩整合接触。

15大盛群(K 1 D ):

据区域对比,据与山东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可分:马郎沟组(K 1 m ),田家楼组(K 1 t ),寺前村组(K 1 si ),孟疃组(K 1 mt )。

16马郎沟组(K 1 m ):

主要分布于东海马陵山,该组岩性以暗紫色复成分砾岩为主。其上部与砂岩互层,中下部砾岩夹杂砂岩、细砂岩。

17田家楼组(K 1 t ):

田家楼组仅见于杆榆欢墩埠,岩性以灰褐、灰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岩屑杂砂岩与薄层泥质粉砂岩、含细砂粉砂岩相间或互层。

18寺前村组(K 1 si ):

寺前村组见于东海山左口。岩性以紫灰、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19孟疃组(K 1 mt ):

孟疃组见于新沂徐塘等地。该组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等紫色碎屑岩组成。

20王氏群(K 2 W ):

王氏群见于东海马陵山、宿迁峰山等地。参照山东划分,我省可分林家庄组(K 2 l ),

辛格庄组(K 2 x )。

21林家庄组(K 2 l ):

林家庄组见于沭阳及杆榆等地。岩性以紫红、砖红色巨厚—厚层砾岩,夹中、薄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砂岩,砂岩。

22辛格庄组(K 2 x ):

辛格庄组见于东海山左口。岩性以灰紫、紫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黄绿色页岩。 23阜宁组(E 1 f ):

该组为棕红、灰棕色砂岩,泥岩含砾等碎屑岩。

24戴南组(E 2 d ):

该组为灰白、棕灰砂岩,砂砾岩,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25三垛组(E 2-3 s ):

该组为灰棕、砖红色中细砂,夹砾岩。

26宿迁组(N 2 s ):

该组为灰、灰绿色粗、中细砂层,夹粘土,局部有砾。

27安峰山火山岩锥(avc):

灰黑色杏仁状霞石玄武岩,玄武岩等。(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三)扬子区

1埤城岩群(Pt 1 - 2 P ):

上部以深灰绿色黑云(角闪、绿帘、阳起、绿泥、绢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透闪、阳起、绿泥、二云)片岩、绿泥大理岩。

下部为深灰黑色黑云(角闪、阳起)斜长变粒岩与灰白色斜长(二长、黑云、钾长)浅粒岩互层,夹灰绿色(黑云)斜长角闪岩、黑云(阳起、绿泥、绢云)片岩(未见底)。

2张八岭岩群(Pt 2 Z ):

上部以石英角班岩为主、下部以千枚岩、大理岩为主的一套浅变质岩系。(未见底)。 3周岗组(Nh 1 z ):

主要为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组成韵律。与下伏埤城岩群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4苏家湾组(Nh 2 s ):

指平行不整合接触于周岗组和黄墟组间的轻微变质地层,主要为含砾砂质千枚岩夹砂质

千枚岩。与下伏周岗组呈整合接触。

5黄墟组(Z 1 h ):

上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内碎屑灰岩、灰岩,夹灰黄色薄层泥灰岩,下为深灰、灰色千枚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底为含铁锰质泥质白云岩。

下部以铁锰质泥质白云岩为标志,与下伏苏家湾组含砾粉砂质泥岩呈整合接触。

6灯影组( Z 2 d ):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中部为黑色薄层含沥青质灰岩、含燧石条代及结核,下部为白色内碎屑白云岩。

与下伏黄墟组整合。

7荷塘组(€ 1 h ):

由黑色薄层碳质硅质岩、碳质硅质泥岩、页岩、石煤及磷结核层夹灰岩透镜体组成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灯影组灯影组平行不整合。

8慕府山组(€ 1 m ):

上部为灰褐色薄层白云岩、灰黑色薄层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磷白云质灰岩,夹页岩。

与下伏荷塘组呈整合接触。

9炮台山组(€ 2 p ):

指慕府山组和观音台组间的一套镁质碳酸盐岩。主要为浅灰、浅黄色薄层白云质灰岩,浅红色薄层白云岩及黄色薄层泥质灰岩。

与下伏慕府山组呈整合接触。

10观音台组(€ 3 O 1 g ):

指炮台山组和仑山组间的一套镁质碳酸盐岩。

上部为浅--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含燧石结核和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深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

与下伏炮台山组呈整合接触。

11仑山组(O 1 l ):

为一套灰色含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暗灰色厚层灰岩,鲕状含燧石白云岩,局部具燧石结核和条带层。

与下伏观音台组呈整合接触。

12红花园组(O 1 h ):

界于仑山组、大湾组之间的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夹薄层的微晶至粗晶生物碎屑灰岩,下偶夹页岩或燧石薄层。与下伏仑山组呈整合接触。

13大湾组(O 1 d ):

为一套富含腕足类、三叶虫和笔石化石的碳酸盐岩地层。

上部为灰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瘤状灰岩夹泥岩,中部为紫红色生物屑灰岩、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瘤状灰岩,夹黄绿、灰绿色泥岩。

与下伏红花园组呈整合接触。

14牯牛潭组(O 1 g ):

指界于大湾组、汤山组间的一套青灰、灰色及紫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与瘤状泥质灰岩互层。

与下伏大湾组灰黄、灰绿色页岩为界,呈整合接触。

15汤山组 (O 2-3 t ):

上部为灰、微肉红色厚层含粉屑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具干裂纹构造,下部为肉红色薄至中厚层含泥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

与下伏牯牛潭组呈整合接触。

16汤头组(O 3 t ):

为一套灰黄、灰白色中薄层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泥岩,局部为页岩夹瘤状灰岩。 与下伏汤山组呈整合接触。

17高家边组(O 3 S 1 g ):

上部为黄绿色页(泥)岩、粉砂质页(泥)岩,夹粉、细砂岩,中为黄绿、灰黄绿色页岩与同色粉、细岩互。,

下部为灰黄、灰黑色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顶与坟头组黄绿色厚层细砂岩分界。 与下伏汤头组呈整合接触。

18坟头组(S 1 f ):

上部为黄绿、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局部含磷。下部为黄绿、绿灰色厚层细砂岩,局部为岩屑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相间。

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

19茅山组(S 2 m ):

上部为紫红、浅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岩屑砂岩,下部为浅灰、青灰、灰黄、

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岩屑砂岩、石英杂砂岩。

与下伏坟头组整合接触。

20五通群(D 3C1W ):

界于金陵灰岩和茅山组间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自下而上分:观山组(S3g )、擂鼓台组(D 3 C 1 l )。

21观山组(D 3 g ):

灰白色厚层—块状(含砾)粗至细粒石英岩,有时夹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底常有砾岩。(茅山以东观山组时代为D 3 C 1 l )。

与下伏茅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22擂鼓台组(D 3 C 1 l ):

为杂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石英砂岩。

与下伏观山组呈整合接触。

23金陵组(C 1 j ):

灰黑色厚层灰岩。顶与高骊山组青灰色页岩为界,

与下伏擂鼓台组呈整合接触。

24高骊山组(C 1 g ):

杂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赤铁矿层。

与下伏金陵组整合接触。

25和州组(C 1 h ):

指高骊山组和黄龙组间不纯灰岩、泥质灰岩、钙质泥岩,顶与老虎洞组白云岩为界。与下伏高骊山组整合接触。

26老虎洞组(C 1-2 l ):

为一套褐灰、灰色巨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中、下含燧石结核及条带。上与黄龙组底部含灰岩、白云岩岩块的巨晶灰岩分界,

与下伏和州组呈整合接触。

27黄龙组(C 2 h ):

为一套灰、浅灰、肉红色厚层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地含粗晶灰岩,含灰质白云岩角砾、团块。上与船山组灰色厚层灰岩分界。

与下伏老虎洞组整合接触。

以灰色厚层结晶含藻球构造灰岩、生物屑灰岩为特征。

与下伏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9栖霞组(P 2 q ):

指孤峰组和船山组间一套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下至上有:碎屑岩、臭灰岩、下硅质层、本部灰岩、上硅质层。

与下伏船山组整合接触。

30孤峰组(P 2 g ):

指栖霞组和龙潭组间之薄层硅质岩、硅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锰质页岩,下含磷质结核。

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

31龙潭组(P 2-3 l ):

指孤峰组和大隆组(或长兴组)间之一套含煤岩系。上部以黑色页岩为主夹灰岩、细砂岩,中部为灰黄、深灰色中至粗粒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下部为灰黄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与下伏孤峰组整合接触。

32大隆组(P 3 d ):

指青龙组与龙潭组之间一套含硅质碎屑岩。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33长兴组(P 3 c ):

与大隆组为同期异相产物。指青龙组与龙潭组之间的微晶至粉晶灰岩、生物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34青龙组(T 1 q ):

由灰黄色的薄层泥岩、泥灰岩、灰岩、瘤状灰岩、夹蠕虫状灰岩组成。自下而上分:湖山段(T 1 q h )、沧波门段(T 1 q c )。

35周冲村组(T 2 z ):

上部为泥晶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下部为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砾屑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薄—厚层粉晶灰岩、泥质灰岩及膏溶砾屑灰岩。具蜂窝状构造为特征。

与下伏青龙组整合接触。

上部为紫红、暗紫色薄—厚层砂砾岩、砂岩、泥岩,下部为灰、深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与下伏周冲村组整合接触。

37范家塘组(T 3 f ):

灰、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夹煤层,底以灰绿色含砾粉砂岩与下伏黄马青组整合接触。

38象山群(J 1-2 X):

界于范家塘组与钟山组之间的一套陆相碎屑岩。自下而上分:钟山组(J 1z )、北象山组(J 2 b )。

39钟山组(J 1 z ):

上部为黄褐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中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粉砂岩、页岩,夹薄煤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砾岩,含砾石英岩状砂岩。

与下伏黄马青组为平行不整合。(局部与范家塘组整合接触。)

40北象山组(J 2 b ):

上部为紫色粉细砂岩,夹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煤线,中部为灰白、灰黄色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局部含火山碎屑岩,下部为紫红夹黄褐色粉细砂岩、泥岩,局部夹火山碎屑岩、泥岩。

与下伏钟山组整合接触。

41西横山组(J 3 x ):

分布于苏南西部,晚侏罗纪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上部为红、灰色薄—厚层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紫、灰色薄—厚层石灰质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钙质砂岩。

与下伏北象山组不整合接触。

42劳村组(J 3 l ):

指分布于苏南东部,晚侏罗纪早期的河湖相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夹不稳定的流纹质凝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3龙王山组(J 3 lw ):

指分布于苏南西部,位于西横山组与大王山组间的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玄武质火

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与下伏西横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4大王山组(J 3 d ):

指分布于苏南西部,晚侏罗纪龙王山组与早白堊纪葛村组间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上部为安粗质、安山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下部为火山碎屑沉积岩。

与下伏大王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5黄尖组(J 3 h ):

指分布于苏南东部,区域上指界于劳村组与广义寿昌组二地层间的一套酸性火山岩、间中性火山熔岩,偶夹薄层沉积岩。

与下伏劳村组为不整合接触。

46葛村组(K 1 g ):

上部以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或呈互层,下部以杂色细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砂砾岩、砾岩。

与下伏大王山组为不整合接触。

47浦口组(K 2 p ):

沉积区边缘:自下而上为灰紫、紫红色砾岩、角砾岩、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夹火山岩;

沉积区中部:为灰、棕、咖啡色砂砾岩、粉细砂岩,膏质泥岩、泥岩与盐岩互层。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8赤山组(K 2 c ):

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彩细砂、粉砂岩,页岩或互层,下部为紫红、砖红色细砂、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砂砾岩。

与下伏浦口组整合接触。

49泰州组(E 1 t ):

上部为杂色泥岩夹粉砂岩,细、中砂岩夹泥岩,下部为棕、棕红色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

与下伏赤山组不整合接触。

50阜宁组(E 1 f ):

该组自上而下分灰黑、黑色泥岩夹泥灰岩、油页岩、灰质白云岩、生物灰岩;灰、蓝灰、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灰黑色页岩;灰黑、灰、褐色泥岩,砂岩,

粉砂岩互层。

与下伏泰州组整合接触。 51戴南组(E 2 d ):

上部以棕灰、灰棕、棕红、咖啡等色细砂岩,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下部为灰白、砂岩,砂砾岩与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夹玄武岩。

与下伏阜宁组呈不整合接触。 52三垛组(E 2-3 s ):

棕、棕红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砂质泥岩。 与下伏戴南组整合接触。 53洞玄观组(N 1 d ):

灰黄色砂砾层、细砂层,黄棕、灰白色粉砂粘土层。底以砾岩与赤山组砖红色细、粉砂岩为界。

与下伏赤山组不整合接触。 54雨花台组(N 1-2 y ):

上部为灰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夹灰白色凹凸棒粘土岩、薄层玄武岩,中部为灰黑色粗玄岩,下部为灰绿、灰红色粉砂质泥岩及含砾砂岩。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55方山组(N 2 f ):

指雨花台组之上的一套灰、灰黑色杆栏玄武岩,夹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细砂岩,粗砂岩,凝灰岩。

与下伏洞玄观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6盐城组(N 1-2 yc ):

分布于江苏东部。上部为灰黄色粘土层与粉细砂、砂砾层互层,下部为灰绿、浅棕色含砂、钙质泥岩,砂岩、砂砾岩。

与下伏三垛组为不整合接触。

此外,本区尚建立如下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上党火山岩带(svb ):

指分布于上党等地的安山岩、石英粗面岩、流纹岩夹杆榄玄武岩等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2甲山火山岩锥(jvc):

指分布于甲山、圌山等地的流纹岩,松脂岩,霏细岩等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3姑山火山岩带(gvb):

指分布于宁芜等地的英安质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4娘娘火山岩锥(nvc):

指分布于宁芜地区粗面质熔结角砾岩,响岩质熔结凝灰岩。

创建于江苏的地层单元及名称(1)

表1 (目前采用) 序创名地层

名称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栖霞灰岩 仑山石灰岩 南京煤系 船山石灰岩 钟山层 云台山结晶片岩层 雨花台层 青龙层 浦口层 城山石英岩层 赤山层 高家边页岩 黄马青页岩 范家塘煤系

现用名称及代号 栖霞组 仑山组 龙潭组 船山组 钟山组 云台岩群 雨花台组 青龙组 浦口组 城山组 赤山组 高家边组 黄马青组 范家塘组

P 2 q O 1 l P 2-3 l C 2 P 1 c J 1 z Pt 2-3Y N 1-2 y T 1 q K 2 p Pt 3 c K 2 c O 3 S 1g T 2 h T 3 f

创名地点 南京栖霞山 句容仑山 南京龙潭 句容赣船山 南京钟山 连云港云台

山 南京雨花台、方山 南京龙潭青龙山 南京浦口 邳县城山 句容赤山 句容高家边 南京黄马村--青马村 南京龙潭南范家场

创名人或单位 李希霍芬 (Richthofen ) 李希霍芬、 丁文江 丁文江 丁文江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葛利普 谢家荣 朱森

创名 时间 1912 1912 1919 1919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8 1929

16

岩 黄龙石灰岩

黄龙组 贾汪组 高骊山组 三山子组 泉旺头段 汤山组 茅山组 黄墟组 象山群 小湖段 夏桥段 屯头段 洞玄观组 方山组 下草湾组 汤头组 娘娘山火山岩锥 坟头组 阜宁组 宿迁组 锦屏岩群

1C 2 h O 2 j C 1 g € 3 O 1 s C 2 t q O 2-3 t S 2 m Z 1 h J 1-2 X P 2 s x P 2 s xq C 2 t t N 1 d N 2 f N 1 x O 3 t nvc S 1 f E 1 f N 2 s Pt 2 J

南京龙潭南京龙潭黄龙山

贾汪 句容高骊山 贾汪三山子

山 贾汪泉旺头 南京汤山 句容茅山顶

宫 丹徒黄墟 南京栖霞南、北象山

贾汪 贾汪 贾汪 江宁方山洞玄观 江宁方山 泗洪双沟下草湾 南京汤山汤头村 南京江宁娘娘山 南京江宁汤山坟头村 阜宁基准井 宿迁玻璃砂

矿 海州锦屏山

李世光、朱森李世光、朱森 李世光、谢家荣

朱森 谢家荣 谢家荣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李毓尧、李捷、

朱森

小贯义男 小贯义男 小贯义男 程裕淇、沈永和 程裕淇、沈永和 扬钟健、周明镇 穆恩之、潘江、

俞昌民 江苏区调队

潘江 江苏石油地质大

队 江苏省淮阴地质

张鉴模

1930 1930 1931 1932 1932 1935 1935 1935 1935 1943 1943 1943 1948 1948 1955 1955 1955 1956 1958 1958 1958

17 贾汪页岩 18 19 20 21

高骊山砂岩 三山子石灰岩 泉旺头石灰岩 汤山系

22 茅山砂岩 23 24 25 26 27

黄墟系 象山层 小湖炭层群 夏桥炭层群 屯头炭层群

28 洞玄观层 29

方山火山岩系

30 下草湾系 31

汤头层

32 娘娘山层 33 34 35 36

坟头层 阜宁层 宿迁层 锦屏统

38

云岩 葛村组

葛村组 西横山组 盐城组 三垛组 泰州组 幕府山组 炮台山组 观山组 擂鼓台组 观音台组 戴南组 晁所段 大泉段 寨山段 周冲村组 湖山段 沧波门段 赵圩组 倪园组 魏集组 史家组

1-2K 1 g J 3 x N 1-2yc E 2-3 s E 1 t € 1 m € 2 p D 3 g D 3 C 1l € 3 O 1 g E 2 d O 1 m c O 1 m d O 1 m z T 2 z T 1 q h T 1 q c Pt 3 z Pt 3 n Pt 3 w Pt 3 s

虎洞 句容葛村 江宁横山西北坡 江苏省盐城地区钻井 高邮三垛钻

井 泰州钻井 南京幕府山西段 南京幕府山199高地 南京龙潭观

山 南京龙潭擂鼓台 句容仑山观音台 兴化戴南钻

井 铜山寨山--晁所 铜山大泉寨

山 铜山大泉寨

山 南京周冲村 南京湖山 南京凔波门 江苏铜山赵

圩 江苏铜山倪

园 江苏铜山魏

集 安徽宿州史

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大队 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大队 华东石油堪探局 华东石油堪探局 南京地质古生物

研究所 俞剑华、陈敏娟、

张浅深 俞剑华、陈敏娟、

张浅深

李星学 李星学 江苏省重工业局

区测队 地质部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地质五队 江苏省第一地质

大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苏、皖区调队

1960 1960 1960 1960 1961 1962 1962 1963 1963 1970 1970 1975 1975 1975 1975 1977 1977 1978 1978 1978 1978

39 西横山组 40 41 42

盐城组 三垛组 泰州组

43 幕府山组 44 炮台山组 45 46

观山组 擂鼓台

47 观音台组 48 49 50 51

戴南组 晁所组 大泉组 寨山组

52 周冲村段 53

湖山组

54 沧波门段 55 56 57 58

赵圩组 倪园组 魏集组 史家组

60

贾园组淮河系

贾园组淮河群 甲山 火山岩锥 上党 火山岩带 石桥岩组 东海岩群

3Pt 3 H jvc svb Z 1 s Ar 3 -Pt 1 D

园 徐淮地区 句容甲山 镇江上党 赣榆石桥 宿迁-东海-新沂-赣榆一带 镇江丹阳埤

城 南京栖霞北象山 海州东山 海州西山

苏、皖区调队 车树政等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区调队 鞠魁祥 江苏地调院 江苏地调院

1980 1981 1984 1986 1986

61 甲山旋回 62 63 64

上党组 石桥群 东海群

65 埤城群 埤城岩群 北象山组 东山岩组 西山岩组

Pt 1-2P J 2 b Pt 2 -3 d Pt 2 -3 x

1987 1987 1999 1999

66 北象山组 67 东山岩组 68 西山岩组

创建于江苏的地层单元及名称(2)

表2 (目前不采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创名地层名称 南京砂岩 马村灰岩 太湖砂岩 官山石灰岩层

界岭层 绵山石灰岩层

眗山组 紫霞洞系 祠山砂岩 大沟沿砂岩层 青山泉层

地质 时代 C 3 Z Z Pt 3 S-D Pt 3 Ar J J 1-2 P C

创名人或单位 李希霍芬 (Richthofen )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刘季辰、赵汝均

谢家荣 谢家荣 谢家荣 谢家荣

创名 时间 1868 1912 1912 1924 1924 1924 1924 1928 1928 1932 1932

不采用原因 解体为西横山组、北象山组、钟山组等 解体为C 、P 地层 解体为古生界地层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解体归高家边组、坟头

组、茅山组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归东海杂岩 归钟山组

上归西横山组、中归北象山组、下归钟山组

归小湖段 归太原组屯头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9 40

铜山含煤层云合山组 常州组 邗江组 堰桥组 陵园组 浦镇组 西山寺组 安陡组(群)

周庄组 高桥组 嘉山组 灵岩山组 马迹山组 煤炭山组 上青龙组 下青龙组 水家边组 甪直组 泗洪组 丁山组 金湖组 岠山组 真武组 吴邵组 仙鹤门组 小河口组 徐州组 黄岗组

J 3 E E P 1 J 1-2 N 1-2 J 1-2 T 2 E Z 1 Z 2 Z 2 Z 2 Z 2 T 2 T 1 T 3 E 1 N 1 C 2 E Pt 3 E 2 € 1 T 2 E 1 € 1 N 2

谢家荣周仁麟、侯明等 南京古生物所 南京古生物所

胡世忠 南大地质系 夏树芳、李立文 方邺森、陆龙伟 南大地质系 田永初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测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一队 上海水文地质大队

刘冠邦等 俞学光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调队 第六普查堪探大队

江苏区测队 吴瑞棠 南大地质系 江苏区测队 安徽区调队

1960 1961 1961 1962 1964 1964 1964 1965 1965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0 1972 1973 1973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7

归石盒子组、山西组归大王山组 归阜宁组 相当三垛组—戴南组 归龙塘组、孤峰组

归钟山组 相当洞玄观组 归北象山组 归周冲村组 归三垛组 即苏家湾组 归黄墟组下部 归方山组 归黄墟组上部 相当灯影组 无此地名改青龙组 无此地名改青龙组 归范家塘组、周冲组

归泰州组 归下草湾组 归老洞组 相当戴南组 相当城山组 归戴南组 归镘头组 归黄马青组 归泰州组、阜宁组

归镘头组 归雨花台组中部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尖山组六合组 小盘山组 徐家山组 猪头山组 香山段 徐淮群 海州岩群 芳桥组 峰山组 桂五组 花果山组 昆山组 老砍组 上沛组 高山村组 虹桥组 石家组 文笔峰组 玉山镇组 丁涇组 镇江组 淮北群 薛家村组 杨冲组 侯家塘组 南象山组 秦山岛组 阿湖组 班庄组

2N 2 N 2 T 2 E 3 € 3 Pt 3 Pt 1 O 1 N 1 N 2 N 1 O 1 C 1 C 1 E 1 € 1 € 1 € 3 € 3 € 1 P 1 Z 2 T 2 K 1 S 1 J 2 Ar-Pt 1 Ar-Pt 1 Ar-Pt 1

安徽区调队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安徽区调队 江苏地质五队

徐学思 江苏地质六队 俞建华、陈敏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俞建华、陈敏娟 刘延哲、王明远 俞建华、陆云生 南大地质系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江苏石油地质大队

张遴信 邢裕盛 江苏区调队 江苏区调队 张全忠、焦世鼎

鞠魁祥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六队

1977 1977 1977 1977 1978 1978 1978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79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1983 1984 1984 1984 1985 1985 1985 1986 1986

归方山组归雨花台组下部 归雨花台组中部 归黄马青组、周冲村组

归三垛组 归炒米店组上段 包含在淮河群中 分为锦屏岩群云台岩群

归红花园组 归下草湾组下部 相当方山组 相当下草湾组 归红花园组 归擂鼓台组 归擂鼓台组 即阜宁组二段 归菏塘组下部 归菏塘组 归观音台组 归观音台组 归幕府山组 归栖霞组 解体为淮河群各组 改称周冲村组 归葛村组 归高见边组—坟头组

归钟山组 归东海杂岩 归东海杂岩 归东海杂岩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白头山组陡山组 墩尚组 杭村组 迈高桥组 演马厂组 姚家边组 茨山组 陈家边组 沙河组 朱村组 尧巷组 宜兴组 小仑山组

1J 2 Ar-Pt 1 J 3 € 1 Ar-Pt 1 K 1 C 1 C 1 Ar-Pt 1 J 2 Z 1 P 2 Z 2-€ 1

江苏地质一队江苏地质二队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二队 林天瑞等 江苏区调队 江苏地质二队 严幼因、李汉民 严幼因、李汉民 江苏地质六队 江苏地质二队

闵庆魁 邹松梅等 林天瑞

1986 1986 1986 1986 1986 1986 1987 1987 1986 1986 1989 1990 1991

归姑山火山岩带归北象山组 归石桥岩群 归大王山组 归幕府山组 归东海杂岩 归上党火山岩带 归擂古台组 归擂古台组 归东海杂岩 归北象山组 即周岗组 归长兴组

改体为幕府山组、荷塘

组、灯影组

创建于江苏的第四系地层单元及名称

表3 序号

1 2

创名名称 下蜀卢姆 戚咀层

创名地点 句容下蜀镇 泗洪戚咀村 安徽嘉山 泊岗引河沿岸 新沂新店

现名 下蜀组 戚咀组

创名 时间 1933 1955

创名人或单位 巴尔博 (G.B.barbour)

杨种健

地层时代 Qp Qp

特征 棕黄色粘土 含钙结核亚粘土 锗红色粘土 层 黑色淤泥质粘土

3 泊岗层 泊岗组 1955 杨种健、周明镇 Qp

4 5 6 7

新店组 蔡庄组 祁元组 王圩组

1975 1975 1975 1975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江苏地质五队

Qh Q 3 Q 2 Qp

新沂王圩桥北翻水站

砂砾层

8 9 10 11 12 13

豆冲组 大墩组 柏山组 淤尖组 小腰庄组 五队镇组 滆湖组

泗洪豆冲村 邳县大墩子 宜兴柏山水库 大淤尖HZ23孔 灌南五队镇GK8孔 灌南五队镇GK8孔 湖寨桥D114孔 昆山西正仪D97孔 启东南阳D3孔 海门四甲D7孔 灌南新安镇GK5孔

豆冲组 大墩组 柏山组 淤尖组 小腰庄组 五队镇组 滆湖组

1977 1981 1984 1985 1993 1993

江苏区调队 陈希强 江苏区调队 江苏第二水文队

吴士良 江苏地调所 江苏地调所

Qp Qh Qp Qh Qp Qp

14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1985

Qp

15 昆山组 昆山组 Qp

16 启东组 启东组 Qp

17 海门组 海门组 Qp

18 19 20 21 22 23

灌南组 新兴组 弶港组 黄淮组 东台组 逸仙桥组 如东组 连云港组

灌南组

江苏第二水文队

吴士良

Qp Qp Qp Qh Qp Qh

1985

袁佩鑫

黄姜侬

24

如东北坎D9孔 连云港锦屏酒店

如东组 连云港组

江苏第一水文队、

1987 同济大学吴标云

李从先 1988

陈希强

Qh

25 Qh

华北(江苏) 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4 界

系 新近系 新生界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统

白堊系

代号 N 2 s N 1 x

岩石地层名称

宿迁组 下草湾组

特征岩性 中粗砂与粘土

砂泥岩

E 2-3 G

官庄群 红色碎屑岩夹膏盐

(缺)

K 2 W K 1 Q

王氏群 青山群

红色砾岩 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

砂页岩 杂色砾岩

下统

中生界

侏罗系

J 3 K 1 L J 3 s

莱阳群 三台组

上统

中统 下统

(缺)

长兴阶

上统

吴家坪 阶 冷坞阶

古生界

茅口阶

二叠系

祥播阶

中统

栖霞阶

P 3 S 石千峰群 红色砂泥岩

P 2-3 s 石盒子组

砂页岩夹煤

P 2s xq

P 1-2s

P 1-2s x

隆林阶

下统

紫松阶 C 2P 1 t

P 1t t

太原组 山西组

夏桥段

砂页岩夹煤

砂页岩夹煤 砂页岩 砂页岩夹

小湖段

屯头段

砂页岩夹煤铝

C 2P 1t

消遥阶 达拉阶

石炭系

上统

滑石板阶

下统 上统

泥盆系

中统 下统 顶统

志留系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q

泉汪头段

本溪组

湖田段

土岩

灰岩夹铝土岩 泥岩铝土泥岩

C 2 b

C 2b h

泥岩铝土泥岩

(缺)

达瑞威尔阶

中统

大湾阶

奥陶系

道保湾阶

下统

O 2 m

O 2m c

O 2m d 马家沟

zO 2m

晁所段 大泉段 寨山段

微晶灰岩白云岩

微晶灰岩 微晶灰岩 白云岩

O 2 j 贾汪组 白云岩夹页岩

€ 3 O 1 s

新厂阶

三山子组 白云岩

凤山阶

上统

长山阶

寒武系

中统

崮山阶 张夏阶 徐庄阶 毛庄阶

€ 1-2 m

下统

龙王庙阶

€ 1 c

馒头组 昌平组

页岩夹灰岩 白云质灰岩灰质百云

€ 2 z

张夏组

灰岩夹页岩

€ 3 c

炒米店组

灰岩

沧浪铺阶 筇竹寺阶

€ 1 h

猴家山组

砂灰岩泥灰岩夹磷

梅树村阶

震旦系

上统 下统

(缺)

(缺) 金山寨组 望山组 史家组 魏集组 张渠组 九顶山组 倪园组 赵圩组 贾园组 城山组 新兴组 兰陵组 (缺)

Z 1 j Pt 3 ws Pt 3 s Pt 3 w Pt 3 zq Pt 3 jd Pt 3 n Pt 3 z Pt 3 j Pt 3 c Qb x Qb l

页岩夹砂岩灰岩

泥晶灰岩 页岩夹泥灰岩砂岩 泥晶岩白云岩夹页岩

泥灰岩夹页岩

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泥晶灰岩 泥灰岩夹砂页岩

石英岩 页岩泥灰岩 石英岩状砂岩

新元古界

“南华系 ”

青白口系

中元古界 古元古界 新太古界

蓟县系 长`城系 滹沱系

(缺)

Ar 3 T

泰山岩群 (未见底)

变粒岩片岩

连云港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5 界

系 新近系

新生界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统

阶 代号 N 2 s

岩石地层名称

宿迁组 (缺)

特征 粗中细砂夹粘土

E 2-3 s 三垛组 砂岩夹砾岩

E 2 d

戴南组 阜宁组 辛格庄组

K 2 W

林家庄组 孟疃组 寺前庄组

K 1 D

田家楼组 马郎沟组 石前庄组

K 1 Q

八亩地组

(缺)

青 山 群 大 盛 群 王 氏 群

砂砾岩 杂色砂泥岩

杂色页岩

E 1 f

K 2 x K 2 l K 1 mt

中生界

M 1 si

白堊系

下统

砾岩夹砂岩 砂页岩 砾岩砂岩互层

K 1 t K 1 m K 1 s K 1 b

杂砂岩粉砂岩 砾岩杂砂岩 凝灰岩流纹岩

安山岩

新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下统

Z 1 s 石桥岩组

云 台 岩 群 锦 屏

变质砂砾岩千枚岩

Pt 2-3h

中元古界

Pt 2-3 Y

花果山岩组 浅粒岩变粒岩

Pt 2 z Pt 2 d

Pt 2J

竹岛岩组 东山岩组

变粒岩 变粒岩大理岩含磷

Pt 2 x

古元古界 新太古界

西山岩组 武强山岩组 演马场岩组 摩天岭岩组

岩 群 片岩大理岩磷灰岩 大理岩石英岩含磁石英岩 大理岩石英片岩 石英岩片岩变粒岩

Ar 3Pt 1 w

Ar 3Pt 1 y Ar 3Pt 1D

东 海 岩 群

Ar 3Pt 1 m

扬子(江苏) 区岩石地层简表

表6 界 系

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古近系

始新统

N 2 f

代号 岩石地层名称 方山组 雨花台组 洞玄观组

特征

玄武岩 砂砾 砂砾

泥砂砾层夹玄武岩

新近系

N 1-2y N 1 d

N 1-2yc

盐城组

新生界

E 2-3 s 三垛组 棕色砂泥岩

E 2 d E 1 f

戴南组 阜宁组 泰州组 赤山组 浦口组 葛村组

大王山组

J 3 h

黄尖组

龙王山组

J 3 l

西横山组

劳村组

灰色砂泥岩夹玄

武岩 黑灰色砂泥岩夹

玄武岩 棕红色砂砾岩 砖红色砂岩 紫色砾岩角砾岩

夹膏盐 砂砾岩夹火山岩 中基火山岩 中基火山岩

中酸火山岩

古新统

E 1 t K 2 c

白堊系 中生界

上统

K 2 p K 1 g

下统

J 3 d

侏罗系

上统

J 3 l w J 3 x

砂砾岩夹火山岩

中统

J 2 b

J 1-2X

J 1 z

北象山组

象山群

钟山组

(缺)

砂岩夹煤 砂砾岩

下统

土隆阶

上统 三叠系

亚智梁阶 拉丁阶

中统

青岩阶 巢湖阶 殷坑阶 长兴阶

砂砾岩

夹煤

T 3 f T 2 h T 2 z Z 1 q

Z 1 q Z 1 q

P 3

P 3

范家塘组 黄马青组 周冲村组

滄波 门段 湖山段

大隆组

长兴组

砂泥岩夹煤

砂岩 膏溶角砾岩石膏 泥灰岩灰岩

灰岩

下统 青龙组

泥灰岩

硅质岩 白云岩 上统

吴家坪阶

P 2-3 l

冷坞阶 茅口阶 祥播阶 栖霞阶 隆林阶 紫松阶 消遥阶 达拉阶

C 2 h

滑石板阶 罗苏阶 德坞阶

C 1-2 l

老虎洞组

白云岩

黄龙组

粗晶灰岩

C 2 P 1 c

船山组

含蜓灰岩

P 2 g P 2 q

龙潭组 孤峰组 栖霞组

砂泥岩夹煤 硅质岩 灰岩燧石层相间

二叠系

中统

下统

古生界

上统

石炭系

大塘阶

下统

C 1 h C 1 g C 1 j

和州组

高骊山组 金陵组

五通群

擂鼓台组

泥灰岩 杂色砂泥岩 黑色粗晶灰岩 砂泥岩砂泥岩

夹粘土夹粘土

及砂砾岩 石英砂

岩关阶

盆系

D 3 C 1 l

法门阶

上统

费拉斯

D 3 g

D 3 C 1 W

观山组

中统

下统

(缺)

顶统

上统

中统 志留系

下统

安康阶

S 2 m S 1 f

茅山组 坟头组

岩屑砂岩 砂岩

紫阳阶 大中坝阶 龙马溪阶 钱塘江阶

上统

艾家山阶

O 2-3 t

汤山组

生物屑灰岩 灰岩瘤状泥灰岩

互层 生物屑灰岩夹泥

O 3 t

汤头组

瘤状泥灰岩

O 3 S 1 g 高家边组 砂泥岩

奥陶系

中统

达瑞威尔阶

O 1 g O 1 d

轱牛潭组 大湾组

大湾阶 道保湾阶

下统`

O 1 h 红花园组 生物灰岩

新厂阶

O 1 l 仑山组 灰岩

凤山阶

上统 寒武系

长山阶 崮山阶 张夏阶

中统 下统

C 3 O 1 g 观音台组 灰岩白云质灰岩

徐庄阶 毛庄阶 龙王庙

C 2 p C 1 m

炮台山组 幕府山组

白云岩 灰岩夹页岩

沧浪铺阶 筇竹寺阶

震旦系 新南元华古系 界

青白口系

蓟县系

上统 下统 上统 下统

灯影阶 陡山沱阶 南沱阶 莲沱阶

C 1 h Z 2 d Z 1 h Hn 2 s Hn 1 z

荷塘组 灯影组 黄圩组 苏家湾组 周岗组

黑色硅质岩

灰岩 砂岩夹磷 含砾千枚岩石英

砂岩 千枚岩含砾千枚

(缺)

中元

古长界 城

系 古

滹元

沱古

系 界

(缺)

Pt 1-2 P

Pt 2 Z

张八岭岩群

千枚岩大理岩

埤城岩群 石英角

班岩

片岩浅粒岩变粒岩


相关内容

  • 电测曲线的应用
  • 电测曲线.数据的应用 1. 视电阻曲线的应用 视电阻曲线主要用于确定岩性,划分岩层. (1)确定岩性 岩性不同,其电阻率也不同.一般纯泥岩电阻率较低,砂岩稍高,灰质岩相当高,岩浆岩很高.当岩石中含有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都要相应降低,而当岩石中含有石油或天然气时,其电阻率侧相应升高. 岩石的电 ...

  • 地质有关的知识
  • 1.复理石沉积 复理石一词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地区,指厚度有几千米,几乎是连续的沉积.它具有沙纹层理及底模构造,为递变的灰色杂砂岩与粉砂质页岩及页岩呈韵律互层.1938年,琼斯(Jones)命名为复理石沉积(flysch).复理石的沉积往往出现在地槽构造环境,所以复理石曾被作为构造名词使用,阿尔卑 ...

  • 矿场地球物理总结(西石大版)
  • 矿 场 地 球 物 理 主编:丁次乾 (总结) 西石大版 总结人:Petroler •L 2013年9月2日-11月11 日 自然电位测井SP 1.什么叫自然电场.自然电位测井?P4 答:钻开岩层时井壁附近产生的电化学活动造成的电场,这个电场的分布决定于井孔剖面的岩性,把这个电场叫自然电场:沿井身测 ...

  • 1,岩心中沉积相标志包括哪些方面
  • 1.岩心中沉积相标志包括哪些方面? 答:1)岩性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颜色:恢复古沉积环境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例如:红色代表氧化环境,绿色代表弱氧化环境,灰色代表弱还原环境,灰黑色代表还原环境. ②岩石类型:判别各类岩石成因类型. ③自生矿物:例如锰结核指示海底环境,海绿石指示浅海陆棚环境 ...

  • 煤矿地质学二
  • 一. 填空题 1.地球的圈层构造大致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层和外圈层.外圈层包括大气 圈.水圈和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矿井水的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含水层水.断层水和老窑水. 3.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4.煤矿储量中的"三量"指开拓煤量.准 ...

  • 1-04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a
  • 1-4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 ...

  •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安 徽 地 质 1998年 Geo logy of A nhui 第8卷第3期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侯明金 齐敦伦 金义祥 (安徽地质调查院 合肥 230001) α [摘要]巢湖市北郊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 .生物与沉 积构造等相标志, 潮坪.对和州组顶部炉渣状 巢湖市北郊凤 ...

  • 中国石油大学_地质学基础__复习资料整理
  • 地质学复习提纲整理(黄蜂版) 绪论 1.地质学:是指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面--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它是指用现在观察到的自然规律去解 ...

  • 用测井曲线
  • 用测井曲线判断划分油.气.水层 1.油.气.水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不同的特征: (1)油层: 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具有明显的正幅度差,并随渗透性变差幅度差减小. 自然电位曲线显示正异常或负异常,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异常幅度变小.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均为高阻特征. 感应曲线呈明显的低电导(高电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