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简奥斯汀与夏洛蒂勃朗特写作手法的异同

试析简·奥斯汀与夏洛蒂·勃朗特写作手法的异同

1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19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它始于杰出女作家简奥斯汀这一事实已基本达成共识。简奥斯汀不仅是一位跨世纪的小说明星,而且还与夏洛蒂勃朗特等优秀女作家一起揭开了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的新篇章。这两位女作家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佼佼者,而且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将这两位成就卓越,地位有相当而艺术风格步进相同的女性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不仅能使我们能深刻认识这两位杰出女性作家的艺术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历史概貌。然而,由于奥斯汀勃朗特两人总共创作十余部长篇小说,且题材广泛,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论文对她们的小说的比较研究主要以两部作品为依据,每人一部,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勃朗特的《简爱》。这也许能使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2尚若不查阅文字史料而光凭上述这两个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如何能证明勃朗特是在奥斯汀之后写成的呢?显然,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小说的题材和内容,而且也与小说的艺术内部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所谓“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是指那种能合理的解释小说艺术发展的严格的美学体系。尽管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小说都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演变过程。这些小说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成就,而且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毫无疑问,了解她们各自的艺术特征和他们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有助于我们揭示英国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值的一提的是,奥斯汀和勃朗特二人的创作生涯并没有重叠,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连续统一体。1816年勃朗特出生,次年奥斯汀去世。不言而喻,她们都读过前人的作品,并受过其影响,而每个人都曾试图凭借自己的独特性写出与前人不同的小说。不仅如此,她们二人的小说在生动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的同时,还不可避免的带有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烙印。

3尽管像其他作者一样,奥斯汀与勃朗特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展或改变自己的小说艺术,而且他们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无疑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不仅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重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读者群。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小说基本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小说艺术上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来揭示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某些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题

4《傲慢与偏见》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中上层阶级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以及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小说描述了贝内特太太的五个女儿简,伊丽莎白,玛丽,凯瑟琳和迪莉娅同几位富贵绅士之间的爱情纠葛。小说一大西河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他们的种种“傲慢与偏见”以及最终消除偏见以真情换取美满婚姻的过程。显然,这部小说主要涉及个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下如何取得个人幸福的问题。“在奥斯汀的所有爱情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最恰如其分的复合通俗的浪漫主义小说模式。”就小说主题而言,勃朗特的《简爱》同《傲慢与偏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简爱》同样描述一个曲折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和富贵绅士罗切斯特之间的恋爱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包括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他们最终获得幸福爱情的经过。勃朗特在小说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获得高尚爱情的可能性,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崇尚平等,渴望独立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十九世纪英国新女性的形象。就此而言,这也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尽管这两部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

物塑造方面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各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状况

题目

5如果我们对以上两部小说的文本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我们便不难发现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明显变化。首先,这两部小说的书名与十八世纪的小说相比也有了明显的简化。事实上,奥斯汀与勃朗特的小说书名都十分简短,且不再附有解释性或描述性的词语。例如,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和《艾玛》(Emma, 1816),勃朗特的《雪莉》(Shirley,1849),《维莱特》(Villette, 1853)和《教师》(The Professor, 1857)等等。显然,这些书名与笛福,斯威夫特和理查逊的小说采用的冗长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引人注目的是,《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在出版时,两位女作家均未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傲慢与偏见》的封面上印有“《理智和情感》的作者”的字样,勃朗特采用了男性笔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毫无疑问,女性作家均以匿名或男性化笔名发表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父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而且也表明了十九世纪试图跻身文坛的女性作家所遭受的困难与压力。

篇幅

6此外,与十八世纪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相比,《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在篇幅上也显得更加简短。以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的小型本为例,《傲慢与偏见》的篇幅为307页,《简爱》429页。显然,这与1500余页的《克拉丽莎》,2500余页是《格兰狄森》和九卷本《项狄传》等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无疑表明英国小说在十九世纪开始呈现出由长到短的发展趋势。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它们当初均分为三册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一位英国学者曾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大部分为三册出版。它们并不出售,而是通过当时的流通图书馆出借,……租借费每册一畿尼……经过一年的流通后,它们再以合订本的形式出版”④这种分册出版的方式能使一部分小说同时借给三位读者,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流通速度。当然,这对小说家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题

7在形式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作品不同程度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所描写的爱情故事不但新颖独特,而且体现了理想化的倾向。尽管它们依然能被归在现实主义小说之列,但它们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这两部小说都将爱情作为一种甜蜜的事业来描写,并且都展示了一个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幸福结局。显然,这种小说形式与十九世纪初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8此外,这三部小说还揭示了另一个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即从反应社会道德现状逐渐转向表现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倾向,从而悄然拉开了英国自传体小说的序幕。奥斯汀也许是十九世纪第一为综合的运用理查逊和菲尔丁小说艺术的作家。在这种综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她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更加进化的并能同时记录社会生活和作家个人感受的艺术形式。因此,奥斯汀不仅是一个跨世纪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在艺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小说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傲慢与偏见》中包含的新基调和新态度是建立在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常规和现存条件之上的……它依靠的是理查逊遗传下来的

那种人物和情节”。这种“现存条件”大致包括这样一些现象:即小说中往往出现的精明能干而又英俊潇洒的求婚者,纯洁善良却不谙世情的少女以及贫嘴薄舌的势利小人。此外,还有恋人的各种约会与私奔等等。应该说这种“现存条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现实,而且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不能也不愿将此排除和摒弃。不过,她并未盲目地步十八世纪艺术前辈的后尘,而是成功的运用了具有新世纪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社会的道德问题以及她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的某些小说呈现出的自传化的倾向,而奥斯汀所乐意标榜的那种题材逐渐成为历史。勃朗特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掺入小说之中,或者说不遗余力的从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和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和艺术原型。在《简爱》中,勃朗特明显地体现了自传化的艺术倾向。她将本人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先后两次当家庭教师的感受经艺术加工之后写进小说。“《简爱》的故事情节唤起了叙述者的强烈感受,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回顾,反思和重新输造自己生活的过程……夏洛蒂勃朗特运用了自传的形式来探索自我表现的动机,原则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爱》体现了作者试图叙述真实故事以及将个人的原始素材改编成艺术作品的的愿望.事实上,这种愿望在勃朗特的另外两部小说《维莱特》和《教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开局

9在开局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由于小说的开局不仅对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且也真实反映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因此,几乎所有的小说家对此都会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奥斯汀和勃朗特两位女作家在小说的开头上别具一格,并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具体特征。《傲慢与偏见》以一段精辟的警句似的并具有讽刺意义的评论开局:

这是一条中作周知的真理:一个腰缠万贯的单身汉必

定想娶一位太太。

尽管这个男人刚来到街坊时人们对他的感情和态度了

解甚少,但这条真理已经在周围邻居的头脑中完全确立,

他已被视为某家女儿的正当财产。

10显然,《傲慢与偏见》的开局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奥斯汀以一种夸张的笔触将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中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点和受经济利益支配的婚姻状况描写为“真理”,从而引发了读者对这种道德现实的关注。随着小说的发展,读者发现,不但贝内特太太之流认同这条“真理”,而且达西和宾格利两个“腰缠万贯的单身汉”的确都“想娶一位太太”。应当指出,奥斯汀的开局方式体现了十八世纪小说的痕迹。例如,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中也采取了这种精辟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主题句作为小说的开局:

这是一种陈腐却又真实的见解:榜样比格言对人

的思想更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那些可恶与可憎的人

是如此,那么,那些可敬与可尊的人更是如此……

11显然,上述两部小说的开局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无疑表明菲尔丁的小说艺

术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运用。

12然而,《简爱》在开局上则明显地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特征。勃朗特的小说不但已经脱离了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家对作品开局所具有的新的审美意识。读者不难发现,《简爱》的开局使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天外出散步是不可能的。其实,那天早上我们 已经在没有树叶的灌木丛中闲逛了一个小时。然而,

午饭之后(里德太太再没有人陪伴时很早吃饭),冬

天的寒风使云雾显得阴沉沉的,况且雨又下得很大,

所以再外出散步已经不可能了。

13《简爱》的开局方式新鲜活泼,第一句话尤其令人深刻。勃朗特既不像菲尔丁与奥斯汀那样采用一语道破,鞭辟入里的主题句式开局,也不像笛福和斯威夫特那样在小说的开头让叙述者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家庭背景。勃朗特在小说的开头出人意料的谈起某天下午的散步问题以及外面的气候与景色,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简爱》的开局方式表明,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显得更加挥洒自如和得心应手,而且在对作品开局的构思与设计上也更有想象力。不仅如此,《简爱》的开局还体现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外面“没有树叶的灌木丛”,“冬天里的寒风”,“阴沉沉”的天空和“下得很大”的雨同接下来描写的里德太太家那种温暖舒适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坐在火炉旁。然而,对孤儿简来说,外面凄凉的景色与室里的气氛并无多少区别,因为她不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和侮辱,并始终被“排除在专为愉快和幸福的小孩提供的优越条件之外。”。不言而喻《简爱》开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影射了主人公忧郁,孤独和悲伤的内心世界。显然,这种开局方式在十八世纪的小说中是极其罕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局不但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手法,而且在当代英国小说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叙述形式

14在艺术形式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充分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总体而言,奥斯汀和勃朗特都十分注重戏剧性对话和场景对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作用。然而,她们二人的小说也明显的反应可各自的艺术特色。奥斯汀以幽默与讽刺见长,勃朗特对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情有独钟。此外,这两部小说的叙述形势也各有千秋。《傲慢与偏见》采用了奥斯汀极为擅长的全知叙述。作者不仅显得十分自信,而且还似乎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与叙述者达成了一定默契。她对菲尔丁的“史诗性喜剧小说“的叙述形式做了一定修正以十九世纪作家的审美意识与道德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幽默与讽刺的口吻来揭示人物从复杂对立情绪到简单的解决方式的转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将人们熟悉的题材做了艺术的转换。因此,尽管这部小说具有传统艺术的特征,但它却是“对传统形式的新的可能性的一种发现”。

15然而,与奥斯汀不同的是,勃朗特在小说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简爱》由女主人公本人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她用艺术家的目光审视过去,并以一中略带自我怜悯的口吻来描述自己童年时代的孤独和所遭遇的种种歧视与不公以及青年时代的感情波折。正因为如此,简的叙述既充分地揭示了她本人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她试图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她有试图将原始的生活素材形象化和艺术化。因此,读者对简的看法同简对自己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显然,勃朗特采用这种第一人称的

叙述性是旨在反映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和争取平等的过程,并以此来揭示深刻的道德意义。显然,勃朗特对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势作了认真的探索,从而使这种叙述形式取得与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叙述手法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不言而喻,他们的创作实践有力的推动了十九世纪小说叙事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创作技巧

16在创作技巧上,这两位女作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艺术特长,以精湛纯熟的艺术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在《傲慢与偏见》中,一个最为引人瞩目且运用的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是作者的讽刺技巧。事实上,这部小说精彩的开局已经为整部小说奠定了讽刺的基调。奥斯汀的讽刺技巧不仅是复杂的和耐人寻味的,而且是动态的和富于戏剧性的。作者往往通过小说中部和适宜的戏剧场景和人物之间滑稽的对话来传达作品的讽刺效果。显然,《傲慢与偏见》的情节结构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例如,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成为作者讽刺和嘲弄的对象。当“达西”放弃傲慢并打算与伊丽莎白结婚时,她却对他充满了“偏见”;而当伊丽莎白非常愿意嫁给达西时,他却显得满不在乎。又如,奥斯汀在小说开局揭示的那条有关金钱支配婚姻的“众所周知的真理”和贝内特太太企图将他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勃勃雄心最终讽刺性的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成为现实,尽管贝内特太太在这两次成功的婚姻中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奥斯汀对人物的描写也具有辛辣的讽刺意义。小说中的亨利和埃莉诺等人物充满了陈腐的世俗偏见,即伊丽莎白本人也经常对爱情与婚姻做出错误的判断。“事实上,小说中的叙说讽刺产于对他人行为意义的错误判断,并且更普遍的产生与人物之间所缺乏的有效的交流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伊丽莎白和达西彼此琢磨对方性格的某些场景中尤为明显。”

17在《简爱》中,勃朗特精湛的小说艺术在形象与象征的运用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成功的采用了大量富于象征意义的画面来映衬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第二章中,作者通过对里德太太一间阴森可怕的红房间的描写来反映简的恐惧心理:

这个房间非常寒冷,因为里面很少生火炉;它寂

静无声,因为它远离儿童房和厨房,而且它还十分阴

森 ,因为人们都知道很少有人进去……

里德先生去世已有九年了,他就死在这个房间

里……

……天哪,甚至牢房比它还更安全.我从里面出来

的时候经过一面镜子,我好奇的望着镜中的东西。在

空洞的视觉中,房间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寒冷和阴暗。

镜子里的那奇怪的小孩子望着我,她脸色苍白,手臂

灰暗朦胧,她那双恐惧的眼睛在死气沉沉的寂静中移

动,真像一个幽灵……

18显然,作者对这件阴森可怕的红房间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它揭示了童年时代的简在孤独和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恐惧感和扭曲心理。他不仅从红房间中感受到了现实的冷漠,凄凉,而且还是去了自我辨别的能力。尽管简试图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形象,但她却发现“奇怪的小孩”脸色苍白,在黑暗中“真像一个幽灵”。这种描写寓意深刻,形象的折射出主人公严重的孤独感和异化感。随着小说的进展,各种形象不断出现,象征性意境的运用也更加频繁。例如,火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不仅是冰冷冷的现实世界中仅存的一点温暖,而且还象征着女主人公炽热的情感。然而,火的象征意义随着情节的发展

不断体现了新的含义。在小说的第三十六章中,一场大火使罗切斯特的别墅化为灰烬,而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则通过这场大火步入了新的精神境界,他与简之间的爱情也进一步升华。毫无疑问,形象与象征的巧妙应用是《简爱》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简爱》中如此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在以往的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结局

19此外,《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在结局上也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十九世纪中叶中小说十分流行的“幸福的结局”。达西和伊丽莎白以及宾格利和简两对情侣在体验了种种世俗偏见和感情波折之后终成眷属。达西和伊丽莎白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并对那些帮助他们幸福结合的人表示无比的感激”。显然,“《傲慢与偏见》的结局是精心设计的,它为逐渐形成的那种匀称的结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样,《简爱》也以女主人公的和罗切斯特的幸福婚姻而告终。简在小说最后一张的开头明确相告:“读者,我与他结婚了,我们的婚礼十分平静,只有他和我以及牧师和教会文书在场”。在小说结尾处,他又告诉读者:“我结婚已经十年来了,我甚至与世界上我爱的人一起生活意味着什么。我感到自己的幸福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应当指出,小说的“幸福结局”在十八世纪的做作品中已经端倪可察。理查逊和菲尔丁都在他们的小说中安排过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十九世纪上半叶,小说的“幸福结局”不但受到了更多作家的青睐,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从而在司空见惯之后便落入俗套。引人注目的是,子十九世纪下叶起,小说的“幸福结局”逐渐被“悲剧性”或“开放性”结局所取代。

框架结构

20应当指出,奥斯汀和勃朗特在小说的时间,地点,情节和人物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中的个人偏爱及其小说不同的内在结构,而且也对我们深入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下四张图标分别展示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在时间地点情节和人物安排上的某些重要数据,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奥斯汀和勃朗特两位女作家的小说以数据有不少雷同之处,但同时也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他们的小说无论在创作主体框架结构和叙述形式上还有在开局和结局上都与十八世纪的小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尽管本文讨论的两部作品尚不足以涵盖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全部艺术特征,但它们无疑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重要变化,并为我们从微观到宏观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

试析简·奥斯汀与夏洛蒂·勃朗特写作手法的异同

1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19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它始于杰出女作家简奥斯汀这一事实已基本达成共识。简奥斯汀不仅是一位跨世纪的小说明星,而且还与夏洛蒂勃朗特等优秀女作家一起揭开了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的新篇章。这两位女作家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佼佼者,而且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将这两位成就卓越,地位有相当而艺术风格步进相同的女性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不仅能使我们能深刻认识这两位杰出女性作家的艺术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历史概貌。然而,由于奥斯汀勃朗特两人总共创作十余部长篇小说,且题材广泛,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论文对她们的小说的比较研究主要以两部作品为依据,每人一部,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勃朗特的《简爱》。这也许能使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2尚若不查阅文字史料而光凭上述这两个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如何能证明勃朗特是在奥斯汀之后写成的呢?显然,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小说的题材和内容,而且也与小说的艺术内部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所谓“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是指那种能合理的解释小说艺术发展的严格的美学体系。尽管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小说都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演变过程。这些小说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成就,而且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毫无疑问,了解她们各自的艺术特征和他们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有助于我们揭示英国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值的一提的是,奥斯汀和勃朗特二人的创作生涯并没有重叠,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连续统一体。1816年勃朗特出生,次年奥斯汀去世。不言而喻,她们都读过前人的作品,并受过其影响,而每个人都曾试图凭借自己的独特性写出与前人不同的小说。不仅如此,她们二人的小说在生动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的同时,还不可避免的带有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烙印。

3尽管像其他作者一样,奥斯汀与勃朗特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展或改变自己的小说艺术,而且他们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无疑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不仅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重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读者群。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小说基本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小说艺术上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来揭示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某些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题

4《傲慢与偏见》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中上层阶级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以及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小说描述了贝内特太太的五个女儿简,伊丽莎白,玛丽,凯瑟琳和迪莉娅同几位富贵绅士之间的爱情纠葛。小说一大西河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他们的种种“傲慢与偏见”以及最终消除偏见以真情换取美满婚姻的过程。显然,这部小说主要涉及个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下如何取得个人幸福的问题。“在奥斯汀的所有爱情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最恰如其分的复合通俗的浪漫主义小说模式。”就小说主题而言,勃朗特的《简爱》同《傲慢与偏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简爱》同样描述一个曲折而浪漫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和富贵绅士罗切斯特之间的恋爱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包括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他们最终获得幸福爱情的经过。勃朗特在小说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获得高尚爱情的可能性,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崇尚平等,渴望独立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十九世纪英国新女性的形象。就此而言,这也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尽管这两部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

物塑造方面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各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状况

题目

5如果我们对以上两部小说的文本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我们便不难发现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明显变化。首先,这两部小说的书名与十八世纪的小说相比也有了明显的简化。事实上,奥斯汀与勃朗特的小说书名都十分简短,且不再附有解释性或描述性的词语。例如,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和《艾玛》(Emma, 1816),勃朗特的《雪莉》(Shirley,1849),《维莱特》(Villette, 1853)和《教师》(The Professor, 1857)等等。显然,这些书名与笛福,斯威夫特和理查逊的小说采用的冗长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引人注目的是,《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在出版时,两位女作家均未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傲慢与偏见》的封面上印有“《理智和情感》的作者”的字样,勃朗特采用了男性笔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毫无疑问,女性作家均以匿名或男性化笔名发表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父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而且也表明了十九世纪试图跻身文坛的女性作家所遭受的困难与压力。

篇幅

6此外,与十八世纪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相比,《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在篇幅上也显得更加简短。以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的小型本为例,《傲慢与偏见》的篇幅为307页,《简爱》429页。显然,这与1500余页的《克拉丽莎》,2500余页是《格兰狄森》和九卷本《项狄传》等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无疑表明英国小说在十九世纪开始呈现出由长到短的发展趋势。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它们当初均分为三册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一位英国学者曾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大部分为三册出版。它们并不出售,而是通过当时的流通图书馆出借,……租借费每册一畿尼……经过一年的流通后,它们再以合订本的形式出版”④这种分册出版的方式能使一部分小说同时借给三位读者,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流通速度。当然,这对小说家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题

7在形式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作品不同程度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所描写的爱情故事不但新颖独特,而且体现了理想化的倾向。尽管它们依然能被归在现实主义小说之列,但它们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这两部小说都将爱情作为一种甜蜜的事业来描写,并且都展示了一个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幸福结局。显然,这种小说形式与十九世纪初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密切相关。

8此外,这三部小说还揭示了另一个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即从反应社会道德现状逐渐转向表现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倾向,从而悄然拉开了英国自传体小说的序幕。奥斯汀也许是十九世纪第一为综合的运用理查逊和菲尔丁小说艺术的作家。在这种综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她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更加进化的并能同时记录社会生活和作家个人感受的艺术形式。因此,奥斯汀不仅是一个跨世纪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在艺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小说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傲慢与偏见》中包含的新基调和新态度是建立在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常规和现存条件之上的……它依靠的是理查逊遗传下来的

那种人物和情节”。这种“现存条件”大致包括这样一些现象:即小说中往往出现的精明能干而又英俊潇洒的求婚者,纯洁善良却不谙世情的少女以及贫嘴薄舌的势利小人。此外,还有恋人的各种约会与私奔等等。应该说这种“现存条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现实,而且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不能也不愿将此排除和摒弃。不过,她并未盲目地步十八世纪艺术前辈的后尘,而是成功的运用了具有新世纪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社会的道德问题以及她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的某些小说呈现出的自传化的倾向,而奥斯汀所乐意标榜的那种题材逐渐成为历史。勃朗特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掺入小说之中,或者说不遗余力的从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和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和艺术原型。在《简爱》中,勃朗特明显地体现了自传化的艺术倾向。她将本人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先后两次当家庭教师的感受经艺术加工之后写进小说。“《简爱》的故事情节唤起了叙述者的强烈感受,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回顾,反思和重新输造自己生活的过程……夏洛蒂勃朗特运用了自传的形式来探索自我表现的动机,原则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爱》体现了作者试图叙述真实故事以及将个人的原始素材改编成艺术作品的的愿望.事实上,这种愿望在勃朗特的另外两部小说《维莱特》和《教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开局

9在开局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由于小说的开局不仅对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且也真实反映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因此,几乎所有的小说家对此都会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奥斯汀和勃朗特两位女作家在小说的开头上别具一格,并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具体特征。《傲慢与偏见》以一段精辟的警句似的并具有讽刺意义的评论开局:

这是一条中作周知的真理:一个腰缠万贯的单身汉必

定想娶一位太太。

尽管这个男人刚来到街坊时人们对他的感情和态度了

解甚少,但这条真理已经在周围邻居的头脑中完全确立,

他已被视为某家女儿的正当财产。

10显然,《傲慢与偏见》的开局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奥斯汀以一种夸张的笔触将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中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点和受经济利益支配的婚姻状况描写为“真理”,从而引发了读者对这种道德现实的关注。随着小说的发展,读者发现,不但贝内特太太之流认同这条“真理”,而且达西和宾格利两个“腰缠万贯的单身汉”的确都“想娶一位太太”。应当指出,奥斯汀的开局方式体现了十八世纪小说的痕迹。例如,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中也采取了这种精辟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主题句作为小说的开局:

这是一种陈腐却又真实的见解:榜样比格言对人

的思想更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那些可恶与可憎的人

是如此,那么,那些可敬与可尊的人更是如此……

11显然,上述两部小说的开局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无疑表明菲尔丁的小说艺

术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运用。

12然而,《简爱》在开局上则明显地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特征。勃朗特的小说不但已经脱离了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家对作品开局所具有的新的审美意识。读者不难发现,《简爱》的开局使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天外出散步是不可能的。其实,那天早上我们 已经在没有树叶的灌木丛中闲逛了一个小时。然而,

午饭之后(里德太太再没有人陪伴时很早吃饭),冬

天的寒风使云雾显得阴沉沉的,况且雨又下得很大,

所以再外出散步已经不可能了。

13《简爱》的开局方式新鲜活泼,第一句话尤其令人深刻。勃朗特既不像菲尔丁与奥斯汀那样采用一语道破,鞭辟入里的主题句式开局,也不像笛福和斯威夫特那样在小说的开头让叙述者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家庭背景。勃朗特在小说的开头出人意料的谈起某天下午的散步问题以及外面的气候与景色,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简爱》的开局方式表明,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显得更加挥洒自如和得心应手,而且在对作品开局的构思与设计上也更有想象力。不仅如此,《简爱》的开局还体现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外面“没有树叶的灌木丛”,“冬天里的寒风”,“阴沉沉”的天空和“下得很大”的雨同接下来描写的里德太太家那种温暖舒适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围着他们的母亲坐在火炉旁。然而,对孤儿简来说,外面凄凉的景色与室里的气氛并无多少区别,因为她不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和侮辱,并始终被“排除在专为愉快和幸福的小孩提供的优越条件之外。”。不言而喻《简爱》开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影射了主人公忧郁,孤独和悲伤的内心世界。显然,这种开局方式在十八世纪的小说中是极其罕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局不但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手法,而且在当代英国小说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叙述形式

14在艺术形式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充分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总体而言,奥斯汀和勃朗特都十分注重戏剧性对话和场景对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作用。然而,她们二人的小说也明显的反应可各自的艺术特色。奥斯汀以幽默与讽刺见长,勃朗特对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情有独钟。此外,这两部小说的叙述形势也各有千秋。《傲慢与偏见》采用了奥斯汀极为擅长的全知叙述。作者不仅显得十分自信,而且还似乎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与叙述者达成了一定默契。她对菲尔丁的“史诗性喜剧小说“的叙述形式做了一定修正以十九世纪作家的审美意识与道德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幽默与讽刺的口吻来揭示人物从复杂对立情绪到简单的解决方式的转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将人们熟悉的题材做了艺术的转换。因此,尽管这部小说具有传统艺术的特征,但它却是“对传统形式的新的可能性的一种发现”。

15然而,与奥斯汀不同的是,勃朗特在小说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简爱》由女主人公本人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她用艺术家的目光审视过去,并以一中略带自我怜悯的口吻来描述自己童年时代的孤独和所遭遇的种种歧视与不公以及青年时代的感情波折。正因为如此,简的叙述既充分地揭示了她本人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她试图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她有试图将原始的生活素材形象化和艺术化。因此,读者对简的看法同简对自己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显然,勃朗特采用这种第一人称的

叙述性是旨在反映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和争取平等的过程,并以此来揭示深刻的道德意义。显然,勃朗特对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势作了认真的探索,从而使这种叙述形式取得与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叙述手法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不言而喻,他们的创作实践有力的推动了十九世纪小说叙事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创作技巧

16在创作技巧上,这两位女作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艺术特长,以精湛纯熟的艺术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在《傲慢与偏见》中,一个最为引人瞩目且运用的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是作者的讽刺技巧。事实上,这部小说精彩的开局已经为整部小说奠定了讽刺的基调。奥斯汀的讽刺技巧不仅是复杂的和耐人寻味的,而且是动态的和富于戏剧性的。作者往往通过小说中部和适宜的戏剧场景和人物之间滑稽的对话来传达作品的讽刺效果。显然,《傲慢与偏见》的情节结构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例如,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成为作者讽刺和嘲弄的对象。当“达西”放弃傲慢并打算与伊丽莎白结婚时,她却对他充满了“偏见”;而当伊丽莎白非常愿意嫁给达西时,他却显得满不在乎。又如,奥斯汀在小说开局揭示的那条有关金钱支配婚姻的“众所周知的真理”和贝内特太太企图将他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勃勃雄心最终讽刺性的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的婚姻成为现实,尽管贝内特太太在这两次成功的婚姻中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奥斯汀对人物的描写也具有辛辣的讽刺意义。小说中的亨利和埃莉诺等人物充满了陈腐的世俗偏见,即伊丽莎白本人也经常对爱情与婚姻做出错误的判断。“事实上,小说中的叙说讽刺产于对他人行为意义的错误判断,并且更普遍的产生与人物之间所缺乏的有效的交流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伊丽莎白和达西彼此琢磨对方性格的某些场景中尤为明显。”

17在《简爱》中,勃朗特精湛的小说艺术在形象与象征的运用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成功的采用了大量富于象征意义的画面来映衬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第二章中,作者通过对里德太太一间阴森可怕的红房间的描写来反映简的恐惧心理:

这个房间非常寒冷,因为里面很少生火炉;它寂

静无声,因为它远离儿童房和厨房,而且它还十分阴

森 ,因为人们都知道很少有人进去……

里德先生去世已有九年了,他就死在这个房间

里……

……天哪,甚至牢房比它还更安全.我从里面出来

的时候经过一面镜子,我好奇的望着镜中的东西。在

空洞的视觉中,房间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寒冷和阴暗。

镜子里的那奇怪的小孩子望着我,她脸色苍白,手臂

灰暗朦胧,她那双恐惧的眼睛在死气沉沉的寂静中移

动,真像一个幽灵……

18显然,作者对这件阴森可怕的红房间的描写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它揭示了童年时代的简在孤独和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恐惧感和扭曲心理。他不仅从红房间中感受到了现实的冷漠,凄凉,而且还是去了自我辨别的能力。尽管简试图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形象,但她却发现“奇怪的小孩”脸色苍白,在黑暗中“真像一个幽灵”。这种描写寓意深刻,形象的折射出主人公严重的孤独感和异化感。随着小说的进展,各种形象不断出现,象征性意境的运用也更加频繁。例如,火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不仅是冰冷冷的现实世界中仅存的一点温暖,而且还象征着女主人公炽热的情感。然而,火的象征意义随着情节的发展

不断体现了新的含义。在小说的第三十六章中,一场大火使罗切斯特的别墅化为灰烬,而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则通过这场大火步入了新的精神境界,他与简之间的爱情也进一步升华。毫无疑问,形象与象征的巧妙应用是《简爱》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简爱》中如此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在以往的小说中是十分罕见的。

结局

19此外,《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在结局上也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十九世纪中叶中小说十分流行的“幸福的结局”。达西和伊丽莎白以及宾格利和简两对情侣在体验了种种世俗偏见和感情波折之后终成眷属。达西和伊丽莎白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并对那些帮助他们幸福结合的人表示无比的感激”。显然,“《傲慢与偏见》的结局是精心设计的,它为逐渐形成的那种匀称的结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样,《简爱》也以女主人公的和罗切斯特的幸福婚姻而告终。简在小说最后一张的开头明确相告:“读者,我与他结婚了,我们的婚礼十分平静,只有他和我以及牧师和教会文书在场”。在小说结尾处,他又告诉读者:“我结婚已经十年来了,我甚至与世界上我爱的人一起生活意味着什么。我感到自己的幸福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应当指出,小说的“幸福结局”在十八世纪的做作品中已经端倪可察。理查逊和菲尔丁都在他们的小说中安排过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十九世纪上半叶,小说的“幸福结局”不但受到了更多作家的青睐,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从而在司空见惯之后便落入俗套。引人注目的是,子十九世纪下叶起,小说的“幸福结局”逐渐被“悲剧性”或“开放性”结局所取代。

框架结构

20应当指出,奥斯汀和勃朗特在小说的时间,地点,情节和人物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中的个人偏爱及其小说不同的内在结构,而且也对我们深入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下四张图标分别展示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在时间地点情节和人物安排上的某些重要数据,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奥斯汀和勃朗特两位女作家的小说以数据有不少雷同之处,但同时也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他们的小说无论在创作主体框架结构和叙述形式上还有在开局和结局上都与十八世纪的小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尽管本文讨论的两部作品尚不足以涵盖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全部艺术特征,但它们无疑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重要变化,并为我们从微观到宏观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


相关内容

  •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3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4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5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 ...

  •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2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 4 浅析唐诗翻译的 ...

  • 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意识探析
  • 注: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编号11544015 摘 要:本文将分析勃朗特三姐妹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指出她们的独特的女性写作的成因,分析她们的代表作品,指出她们所创造的新女性形象真实的再现了女性体验,瓦解了父权制下传统女性形象,为女性争取 ...

  •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3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6 图式理论 ...

  •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6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7 中式菜名的英译 8 小说<忠犬八 ...

  • 论[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与死亡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2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5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

  •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2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4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5 Feasibility of Pop ...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