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话语权

红字需修改,绿色字体是要求。要求还是我的要求,没有变。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革新不断加快,意识形态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境遇。各种思想文化间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影响和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考验和挑战;通过论述新媒体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应如何健康积极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做出努力,为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去保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到破坏和摧毁。政府部门在强化和改善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新媒体环境以及更好地发展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更有力量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党和理论工作者特别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探讨,特别是对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论文在对话语、话语权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所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支撑下,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这在学术界还未出现针对这一研究的系统性成果的情况下,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论题研究的深度和

广度的。

理论意义:在对话语、话语权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所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支撑下,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这在学术界还未出现针对这一研究的系统性成果的情况下,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论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

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不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噪音”、“杂音”,严重干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也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因此要消除这些声音的消极影响,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有利于积极应对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严峻挑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话语霸权”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要应对这种挑战,就必须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国内形势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时期,民众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因此,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必须要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赢得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的过程,也是争夺民众、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导舆论,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二、文献综述

意识形态,这一词汇最早是由一位名为特拉西的法国哲学家提出来的,并把这一说法引进西方哲学史,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以一种非系统的方式扩展过“意识形态”一词的概念和意义。

随着近代市民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关系及其设施逐渐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政治共同体而具有独立的意义。与这种历史现象相适应,在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中,开始出现" 市民社会" 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从物质生产和个人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组织。但是这些思想家们并不了解市民社会对生产方式发展的依赖关系,而是用人的本性、政治、立法和道德等原因来说明它的形成。G.W.F.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论述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

系。他认为,虽然政治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但它仍是后者的原则和基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也大体上持有同样的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开始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了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结论,但对市民社会本身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时,市民社会这个术语已经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意义上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就是市民社会"

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一个政治术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提到国家时,如果是讨论国家的对内职能,他们通常会使用“国家机器”这一词汇来代替“国家” 一词,从而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还认为,由于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国家一定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也必然是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相信,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的时候,阶级将不复存在,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国家机器是捐税和国债的温床,存在国家机器必须养活大量寄生虫;国家机器与议会制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总机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器,是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镇压力量,是压迫性的,是社会主人而不是社会公仆;旧的军队、警察、政府和法庭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少数人是他们的固定主人。

历次统治阶级中轮流争夺霸权时,都把庞大的国家机器看作是胜利的主要掠夺品;每次革命胜利后,人民刚刚放下手中的武器,这些武器就被用来反对自己;这一次巴黎人民之所以能反抗,能取得政权,就是因为巴黎摆脱了军队,武器在人民手中。总之,对国家机器来说,工人阶级不可能“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找到胜利后把权力保持在人民手中的办法。

国外理论界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准确命题的研究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对“话语权”的探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米歇尔·福科的“话语即权力”以及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话语实践”等命题。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占有文化领导权,将无产阶级的话语转化为“国家语言”, 实现“话语权”的合法性,以最终获得政权。米歇尔·福科在《话语的秩序》中强调,话语即是人们争夺的对象,也是人们进行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就是权力,人只有通过话语才能赋予自己以真正的权力。诺曼·费

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指出,话语权既是权力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两者斗争的重要阵地。

我国学者在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比较深入。如对意识形态内涵概念的分析,包括对其功能的分析等都有着较为具体的研究。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以来出版了不少专著,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专著方面主要有:季广茂的《意识形态》、愈吾金的《意识形态论》、童世骏的《意识形态新论》、王永贵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郭明飞的《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吴建国的《当代意识形态风云录》等。相关方面的论文有:《关于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归纳和分析之后,总结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新问题,并最终提出了有利于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好建议和好对策。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也有一些专著,大都是对新媒体概念的研究。新媒体研究的专著有蒋宏和徐剑的《新媒体导论》、石磊的《新媒体概论》等等。

我国的学者在对意识形态的内涵、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研究建言献策,使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到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以及随时或者未来将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用发展的、联系的

眼光去看这些矛盾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和巩固我国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

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成果的整理中不难看出,学术和理论思想界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深刻启发。国外理论界虽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展开系统的研究,但对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本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积极借鉴相关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期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理论层面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本身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认识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实层面来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还缺乏一定深度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和贯穿全文

的线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通过梳理新媒体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掌握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现状,试图分析新媒体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并且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状况以及人们心理,站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提出对于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对策。研究方法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支撑,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运用了以下几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使得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贯通连串起来,并且,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角度上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1、文献资料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均来源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表的有关专著和发表的相关文章,也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通过查阅、整理相关资料、文献,理清和归纳项目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参照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2、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该选题涉及到新媒体、意识形态、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仅仅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相对片面,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影响。

3、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的主题是谈论意识形态,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认清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肆意夸大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所以,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研究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新媒体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在研究中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新媒体对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成因的作用,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了理论支撑,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随时和未来将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了应对措施,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此外,研究中还运用了比较分析与比较研究,主要是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等。

(二)基本框架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1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2.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2.1 话语权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3.1 新媒体时代大众思维引导方面的挑战

3.1.1 大众需求多样化、功利化

3.1.2 个体思考独立性缺失

3.1.3 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

3.2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控制方面的挑战

3.3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的挑战

3.3.1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的大众性、即时性带来的挑战

3.3.2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零时差”、低成本”带来的挑战

3.3.3 新媒体时代思潮“分众化”传播和“点餐式”服务的挑战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措施

4.1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4.1.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4.1.2 加强舆论的正确导向

4.2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4.3 加强新媒体的法制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4.3.1 积极推进法制建设,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4.3.2 加强对新媒体重点环节的管理

4.3.3重视发挥新媒体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过程中的舆论作用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本文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新媒体技术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影响的现状,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全面的对策。

(2)本文的难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阐释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课题,需要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葛兰西、米歇尔·福柯以及诺曼·费尔克拉夫的原著及大量相关文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虽然内容力求达到丰富而准确,但由于学术水平所限,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与局限:

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全面,因而在一些具体内容的阐述上可能会有些遗漏, 使得本文的研究显得还不是十分充分。 由于学术研

究经验的欠缺,对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及文章各方面的逻辑关系可能存在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还待进一步完善。

(3)本文的创新

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纵观众多文章,不难发现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相对比较多,但是,对系统的、具体的分析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第二个,本文以辩证的方法分析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使问题更加的清晰明了。而本文的目的和意图主要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欲努力试图突破以往的局限,着重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在所处的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参考文献

(一)文献专著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第 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列宁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0]【英】汤林森:《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郭世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

[11]侯惠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意识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2]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黄维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14]孙民:《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15]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7]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熬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叶启绩:《当代中国经济与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二)期刊论文类:

[1]杨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探索》,2012 年第3期;

[2]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年第2 期;

[3]郭艳英:《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因素论析》,《前沿》,2011 年第24期;

[4]吴广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及当代价值述论》,《理论导刊》,2011年第12 期;

[5]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6]陈先达:《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0期;

[7]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 6 期;

[8]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学术论坛》,2011

年第 2 期;

[9]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 1 期;

[10]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9 期;

[11]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12]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 年第 9 期

[13]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当日中国论坛》,2009 年第 5-6 期;

[14]侯惠勤:《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

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 1 期;

[15]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 2 期;

[16]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从〈知识考古学〉看福柯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 年第 1 期;

红字需修改,绿色字体是要求。要求还是我的要求,没有变。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革新不断加快,意识形态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境遇。各种思想文化间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影响和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考验和挑战;通过论述新媒体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应如何健康积极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做出努力,为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去保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到破坏和摧毁。政府部门在强化和改善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优化新媒体环境以及更好地发展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更有力量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党和理论工作者特别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探讨,特别是对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论文在对话语、话语权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所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支撑下,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这在学术界还未出现针对这一研究的系统性成果的情况下,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论题研究的深度和

广度的。

理论意义:在对话语、话语权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所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支撑下,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这在学术界还未出现针对这一研究的系统性成果的情况下,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论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

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不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噪音”、“杂音”,严重干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也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因此要消除这些声音的消极影响,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有利于积极应对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严峻挑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话语霸权”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要应对这种挑战,就必须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国内形势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时期,民众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因此,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必须要加强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赢得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的过程,也是争夺民众、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导舆论,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二、文献综述

意识形态,这一词汇最早是由一位名为特拉西的法国哲学家提出来的,并把这一说法引进西方哲学史,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以一种非系统的方式扩展过“意识形态”一词的概念和意义。

随着近代市民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关系及其设施逐渐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政治共同体而具有独立的意义。与这种历史现象相适应,在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中,开始出现" 市民社会" 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从物质生产和个人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组织。但是这些思想家们并不了解市民社会对生产方式发展的依赖关系,而是用人的本性、政治、立法和道德等原因来说明它的形成。G.W.F.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论述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

系。他认为,虽然政治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但它仍是后者的原则和基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也大体上持有同样的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开始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了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结论,但对市民社会本身尚未作出科学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时,市民社会这个术语已经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的意义上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就是市民社会"

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一个政治术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其含义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提到国家时,如果是讨论国家的对内职能,他们通常会使用“国家机器”这一词汇来代替“国家” 一词,从而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还认为,由于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国家一定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也必然是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相信,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共产主义阶段的时候,阶级将不复存在,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国家机器是捐税和国债的温床,存在国家机器必须养活大量寄生虫;国家机器与议会制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总机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器,是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镇压力量,是压迫性的,是社会主人而不是社会公仆;旧的军队、警察、政府和法庭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少数人是他们的固定主人。

历次统治阶级中轮流争夺霸权时,都把庞大的国家机器看作是胜利的主要掠夺品;每次革命胜利后,人民刚刚放下手中的武器,这些武器就被用来反对自己;这一次巴黎人民之所以能反抗,能取得政权,就是因为巴黎摆脱了军队,武器在人民手中。总之,对国家机器来说,工人阶级不可能“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找到胜利后把权力保持在人民手中的办法。

国外理论界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准确命题的研究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对“话语权”的探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米歇尔·福科的“话语即权力”以及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话语实践”等命题。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占有文化领导权,将无产阶级的话语转化为“国家语言”, 实现“话语权”的合法性,以最终获得政权。米歇尔·福科在《话语的秩序》中强调,话语即是人们争夺的对象,也是人们进行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就是权力,人只有通过话语才能赋予自己以真正的权力。诺曼·费

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指出,话语权既是权力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两者斗争的重要阵地。

我国学者在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比较深入。如对意识形态内涵概念的分析,包括对其功能的分析等都有着较为具体的研究。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以来出版了不少专著,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专著方面主要有:季广茂的《意识形态》、愈吾金的《意识形态论》、童世骏的《意识形态新论》、王永贵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郭明飞的《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吴建国的《当代意识形态风云录》等。相关方面的论文有:《关于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归纳和分析之后,总结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新问题,并最终提出了有利于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好建议和好对策。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也有一些专著,大都是对新媒体概念的研究。新媒体研究的专著有蒋宏和徐剑的《新媒体导论》、石磊的《新媒体概论》等等。

我国的学者在对意识形态的内涵、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研究建言献策,使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到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以及随时或者未来将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用发展的、联系的

眼光去看这些矛盾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和巩固我国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

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成果的整理中不难看出,学术和理论思想界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深刻启发。国外理论界虽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展开系统的研究,但对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本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积极借鉴相关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期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理论层面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本身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认识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实层面来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还缺乏一定深度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和贯穿全文

的线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通过梳理新媒体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掌握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现状,试图分析新媒体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并且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状况以及人们心理,站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提出对于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对策。研究方法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支撑,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运用了以下几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使得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贯通连串起来,并且,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角度上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1、文献资料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均来源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表的有关专著和发表的相关文章,也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讲话,通过查阅、整理相关资料、文献,理清和归纳项目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参照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2、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该选题涉及到新媒体、意识形态、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仅仅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相对片面,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影响。

3、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的主题是谈论意识形态,加上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认清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肆意夸大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所以,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研究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新媒体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在研究中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新媒体对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成因的作用,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了理论支撑,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随时和未来将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了应对措施,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此外,研究中还运用了比较分析与比较研究,主要是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等。

(二)基本框架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1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2.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2.1 话语权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3.1 新媒体时代大众思维引导方面的挑战

3.1.1 大众需求多样化、功利化

3.1.2 个体思考独立性缺失

3.1.3 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

3.2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控制方面的挑战

3.3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的挑战

3.3.1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的大众性、即时性带来的挑战

3.3.2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零时差”、低成本”带来的挑战

3.3.3 新媒体时代思潮“分众化”传播和“点餐式”服务的挑战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措施

4.1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4.1.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4.1.2 加强舆论的正确导向

4.2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4.3 加强新媒体的法制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4.3.1 积极推进法制建设,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4.3.2 加强对新媒体重点环节的管理

4.3.3重视发挥新媒体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过程中的舆论作用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本文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新媒体技术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影响的现状,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全面的对策。

(2)本文的难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阐释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课题,需要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葛兰西、米歇尔·福柯以及诺曼·费尔克拉夫的原著及大量相关文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虽然内容力求达到丰富而准确,但由于学术水平所限,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与局限:

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全面,因而在一些具体内容的阐述上可能会有些遗漏, 使得本文的研究显得还不是十分充分。 由于学术研

究经验的欠缺,对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及文章各方面的逻辑关系可能存在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还待进一步完善。

(3)本文的创新

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纵观众多文章,不难发现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相对比较多,但是,对系统的、具体的分析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第二个,本文以辩证的方法分析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使问题更加的清晰明了。而本文的目的和意图主要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欲努力试图突破以往的局限,着重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在所处的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参考文献

(一)文献专著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第 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列宁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0]【英】汤林森:《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郭世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

[11]侯惠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意识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2]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黄维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14]孙民:《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15]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7]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熬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叶启绩:《当代中国经济与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二)期刊论文类:

[1]杨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探索》,2012 年第3期;

[2]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年第2 期;

[3]郭艳英:《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因素论析》,《前沿》,2011 年第24期;

[4]吴广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及当代价值述论》,《理论导刊》,2011年第12 期;

[5]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6]陈先达:《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0期;

[7]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 6 期;

[8]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学术论坛》,2011

年第 2 期;

[9]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 1 期;

[10]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9 期;

[11]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构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12]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 年第 9 期

[13]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当日中国论坛》,2009 年第 5-6 期;

[14]侯惠勤:《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

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 1 期;

[15]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 2 期;

[16]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从〈知识考古学〉看福柯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 年第 1 期;


相关内容

  • 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
  • 第36卷 第1期Vol. 36 No. 1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S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年1月Jan. , 2010 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 付文忠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哲学与社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摘 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对接与积极转换,以及新媒介语境下公共参与意识激活的传播渠道创新,这客观上需要实现以下话语范畴的对话与统一:网络事件与价值导向,网络生态与多元话语,网络文化与制度建设,网络舆论与传播智慧. ...

  • 不要损害人民大众利益的"不完美"改革
  • 不要损害人民大众利益的"不完美"改 革! 曾飞 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评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中国的网民强烈质疑,国内外的改革既得利益者欢呼雀跃. 该评论断言"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 ...

  • 转载:怎样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 怎样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冯颜利 刘民主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创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 ...

  • 从阶级到阶层
  • 从阶级到阶层 ---一种公共语境转换的解说 金林南 摘要: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 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 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 治革命 ...

  • 论我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包括绿色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搞不好生态建设"的刁难,面对绿色资本主义的包围.进攻,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垄断,绿色发展在社会主义中国势在必行. 关键词:绿色发展:苏联生态建设:绿色资本主义:绿色话语权 中图分 ...

  • 用创新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精华整理
  •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 ...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图为: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原标题: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