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目连传说与目连戏

作者:王定欧

艺术百家 1996年01期

  由于目连戏所包含的劝善和行孝的思想内容深深地切中了四川民众世代相承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因而能在民间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且在其地方化的演进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 比较完整地叙述目连救母始末的故事传说。这类传说,在四川的射洪、彭县、大足、丰都等地均有发现,且各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当地大多有一二百年乃至更长的流传史,如射洪“目连救母”的传说,在清道光年间的一块木碑序中即有较翔实的记载,为当地民众所广为传颂。2, 据目连传某一人物演化而成的故事传说。三台县流传的关于寒林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旧时四川搬目连通常要举行“捉寒林”的仪式,意在收禁游魂,清除邪祟,以保障地方的清吉平安和演出的顺利进行。其实依照佛经所说,寒林本是王舍城侧陈尸之处,因“凡入者可谓毛寒,故名寒林。”四川目连戏中把寒林演化为众鬼之王,这已经同原意相去甚远,而有的地方更进而将这位鬼王的来历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联系起来,说他是在荥阳为解刘邦被困之危而被烧死于大火之中的一个车夫,由于救主有功,升天后被封为寒林,故泸州一带在捉寒林前要演出一本《困荥阳》,就更加离奇了。但四川人的想像力并不止于此,清末以来,三台县城边的牛头山下每年清明节前都要举行目连戏的演出,因而逐渐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别开生面的关于寒林的传说。据三台县川剧团老艺人陆青云先生讲,寒林本是一位武人,由于科场不第,浪迹江湖,最后到三台县定居。此公素来行侠仗义,每逢见到不平之事,常爱打抱不平,因而深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拥戴,逐步成为三台县水陆码头的舵爷。他死之后,被当地人尊为鬼王,专门为他在官山上修建了寒林庙,县城内的镇江王爷庙中也塑有寒林像。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如果出了什么不祥之事,只要祈求寒林保佑,即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3,取目连传中某一事件演化而成的故事传说。 这在射洪县青堤镇多有所闻。在这个被说成是“目连故里”的古镇中,至今仍旧流传着一些由目连传中的某些事件演化而来的故事传说。例如,从“挑经挑母”的事件中演化出来的故事传说就有两则。一则叫《马桑树儿长不高》,传说目连挑经挑母进入四川之后,高大的马桑树儿不让路,目连信口说道:“马桑树儿高又高,从此三尺要弯腰。”果然自此以后,伟岸挺拔的马桑树儿就再也长不高了。青堤镇后山原清平寺玉皇殿有两根滚龙抱柱,直径为38公分,都是用马桑树干作成的,但现在能见到的却只有遍地的矮马桑。一则为《走村串户收残经》,传说目连挑经挑母回到家乡之后,发现经书少了几篇,心想:“经书不全如何超度娘亲啊!”不禁放声大哭。乡邻闻知此事,都自动到各地帮目连寻找遗失的残经。他们肩挑竹篓,走村串户,一边收集字纸,一边口唱道:“文昌夫子第一先,山青水秀出大贤,有字纸拿来捡,无字纸结个缘。”久而久之,收字纸便逐步成为少数人的一种职业。为焚化收集的字纸,青堤和附近的场镇都修有一些塔形中空的字库,这种字库,过去青堤镇上就有三个。4,由目连救母的报恩思想生发出的故事传说〔2〕。这类传说,往往不囿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框架,而是取其一点,另辟蹊径,着力于光大某一方面的思想主旨。丰都名山之报恩殿,内塑报恩菩萨坐像一尊,殿门有一联云:“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尊敬老人,为古中国历史文明。”可见意在张扬孝道。据《名山寺》记载:“传说报恩菩萨即目连,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孝行第一,昔有目连救母之说。”在丰都确也流传着一个同报恩殿相关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然而奇怪的是,在丰都也同时流传着另外一个同报恩殿相关的传说故事,这就是《鬼城传说故事》收录的《报恩殿的传说》。〔3〕此传说称:很久以前丰都城内住着母子二人,母亲黄李氏, 儿子黄长云,家境奇贫,无以为生,儿子只好沿街乞食,供养老母,遇到讨不到周济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大腿或手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煮给母亲吃。在黄长云大限将到之时,幸得一位和尚指点,求得崔判官的宽恕,答应等他母亲百年之后再来勾掉他的名字。此后,黄长云对母亲越发孝敬。到他十七岁时,母亲病逝,他也哭死坟头,阴天子对他说:“你在阳世孝敬母亲,封你为报恩菩萨,去掌管恩德簿,去报答那些赤子吧!”从此,鬼城就多了一座报恩殿。这个传说的形成显然是受到报恩殿的启发,但它却不像目连传那样着重去叙述幽冥救母的悲壮历程,而是把所谓“追孝”改为“生孝”,也许这样更符合民众的愿望吧。这些传说虽然主要来源于目连戏,或者是受到目连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它们在形成的过程中融进了四川的民俗风情,因而较之传说目连戏更具有世俗色彩和民间性。目连戏长期流播于民间,自然也不能不受到这些传说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对四川目连传说及其与目连戏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四川目连戏的特点和它形成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对于认识四川目连戏的民间性具有重要意义。

  几个地方的目连救母传说

  在上述四类同目连戏相关的民间传说之中,叙述目连身世及其救母始末的有四个,即青堤传说、彭县传说、大足传说和丰都传说,它们同目连戏的关系也较为密切。这些传说与戏曲中的目连救母故事相比较,其劝善、行孝的主旨大致相同,只是更偏重于对孝道的张扬,但其情节却多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带有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于青堤传说。青堤镇被传为目连故里,早在清代就流传着一些目连故事。青堤传说从梁武帝被困台城,傅天斗为国殉难说起,讲到目连僧幽冥救母,刘氏四变吼菩萨结束,揉合佛经、宝卷、戏曲故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编织成一部曲折离奇的目连家史。这一传说大致可分十个段落:1,傅天斗被杀后,傅崇子袭父职,长沙为官,后为李伦所乘, 触怒玉帝,帝命破败二星下凡,脱化金果银果,败散傅家不义之财; 2,傅崇教训二子,逐出李伦,烧毁假斗假秤,虔心礼佛行善,终得上天宽囿,赐子傅相;3,傅相设三官堂诵经拜佛,修积善桥济贫施衣, 又助唐王军饷,被赐封员外郎;4,傅相娶妻刘氏,遵守先祖家规,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深得乡邻赞许,善名远播,惊动观音大士,赐子罗卜;5,刘氏为刘贾与李狗所动,杀生开荤,打僧骂道, 更犯妄语败诳之罪,终遭雷辟之灾,押解丰都;6,罗卜为超度母亲之亡灵, 辞退婚约,外出修行,后得神仙点化,悟成大道,法号目连;7, 目连西天求佛,领旨游冥,受阻于铁围城,再上灵山;8,佛祖念其救母心切, 恩赐锡杖一根,明珠一粒,目连用锡杖震破铁围城,在明珠的光照之下,于血河中见到娘亲;9,刘氏被发放山西平阳县投生为犬, 目连找到白犬之后,为使其母恢复人形,担经担母三上灵山;10,达摩奉旨口念佛号,白犬立化人形,达摩问道:“刘氏青堤,你是吃斋还是吃荤?”谁知刘氏神智不清,随口答道:“还是吃荤!”达摩右手一扬,刘氏复变为金毛狮子吼,达摩对目连说:“这就是你的坐骑。”最后,目连被封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刘氏青堤也被封为狮子吼佛,故事至此结束。〔4〕这一传说同青堤镇有什么关系呢?据说,傅刘两家都是青堤镇人,因而目连家族的兴衰史,也就自然关联到青堤的变迁。当地人讲,青堤镇原名绮川渡,梁元帝剿灭侯景、扫清八苗之后,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傅天斗,而取乱后清平之意,将绮川渡更名为清平渡;后来,由于唐王封目连为圣僧,同时追封其母刘氏青堤,才将清平渡改为青堤渡。可见,这一离奇的传说几乎是同青堤镇的历史融为一体的。

  关于彭县传说。彭县地处川西平原,过去是目连戏广为流传之地,彭县传说同川剧目连传一样,只讲傅母和目连两代的故事,但其情节却又不同,带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传说叙述的是发生在彭县红岩乡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傅相与刘倩娘婚后无子,得菩萨指点修建会缘桥,大桥合拢之时,倩娘也怀了孕。由于倩娘是梦吃萝卜而怀胎,故其子取名傅萝卜。萝卜心地善良,人又聪明,在其母亲的督导之下,十六岁入学,十八岁中举,第二年就上京赶考中了状元,但他回家之时,母亲却因开斋吃肉而患不治之症。母亲死后,萝卜为超度母亲的亡灵,弃官修行,法号目连。白云师傅见他是个孝子,赐他经书三部,要他身背马鞍,去地府求菩萨慈悲。目连上路之后,被一猴子抢走经书,追赶中不意来到雷音寺,得见佛祖。佛祖念他救母心切,有意成全他的孝行,赐他锡杖一根,明珠一颗。目连去至地狱,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用明珠照跑众小鬼,看见一个似狗不像狗、似猫不像猫的怪物,两眼流着泪,在他脚边转。目连见他母亲变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过,就把她背到正觉寺的后山上,搭上草棚供养起来。腊月三十是他妈的生日,目连为了让妈高兴,就做一个笑头和尚的脸壳壳戴在头上,和他妈一起跳着玩。从这以后,民间就出现了耍狮灯的游艺。〔5〕据说,红岩乡的会缘桥、 正觉寺至今犹存,而正觉寺后面的慈母山,则更是因目连搭过供养母亲的草棚而得名。看得出来,这个传说虽然也有一些《目连传》的影子,但主要是按农民的观念创造的一个宣扬孝道的故事,离宗教故事的原型已经相去甚远。

  关于大足传说。大足传说是由宝顶石刻中地藏造像而引发的,虽然同样是叙述目连救母的故事,但救母的路线不是幽冥而在阳世,重在宣扬孝道,看不到佛法的威力,也没有地狱的描述,与传说的目连传相比较,显然大异其趣。传说称:在很久以前,大足宝顶山下住着一家贫苦农户,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次儿子生病之后,母亲带着黑狗上山打柴,归家途中,忽闻山洞中有呼娘之声。母亲去洞中揭下禁闭石门的封条,不料一股阴风从石洞中窜出,他家的黑狗也随风呼啸而去,母亲被这种意外的变故吓得昏倒过去。儿子找到母亲之后,母亲已经精疲力尽,当晚,就被两个鬼差锁到阴司去了。原来被母亲放走的是一个关在“青山地狱”的恶鬼,所以其罪难饶,只有代人受过,到地狱中去服刑了。儿子寻母不着,便出家当了小和尚,成年之后,他又云游四方继续寻母。一日来到南方,看到南方侯刘府门前卧着自家走失的那条黑狗,他走过去唤了一声,谁知这狗竟不认主,居然向他狂呔起来,原来这狗早已迷失本性,附着在它身上的正是那个从山洞中逃走的恶鬼,怎么会认过去的主人呢?他又去到北方,在关东地带发现一只拖着雪撬的老狗,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当天晚上,那只老狗又来到他居住的破庙中,久久不肯离去。迷糊之间,这只老狗逐渐变成人形,果然不出所料,这狗正是他多年寻找的母亲。和尚背着母亲,到南方打死恶鬼附体的黑狗,回到宝顶修行,终成正果。释迦封他为地藏王菩萨,掌官阴司地狱,母亲本应重投人世,但她不忍离去,一直留在地藏王的身边,这就是宝顶地藏身边那只白犬的由来。〔6〕这个传说虽然没有在称谓上把地藏同目连混同起来,但四川人一直认为地藏就是目连,地藏身边的那只白犬也可能另有来路,但在认定目连就是地藏的四川人眼中,无疑相信白犬就是刘氏,因此它也应当是一个关于目连的传说。

  关于丰都传说。丰都传说是由名山鬼城中报恩殿的修建而引发的,报恩殿位于名山之腰,寥阳殿之下,内塑报恩菩萨和闵公、闵志像。闵公、闵志为地藏王信徒,但明代蒋夔在《重修平都山景德观记》中称:“由寥阳殿西出则有地藏殿”,可见报恩菩萨并非地藏。那末这位报恩殿中的菩萨究竟是谁呢?在丰都民间有两种传说。其一为黄长云,这在上文已作介绍;另外一种传说,则认为报恩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这是在丰都流传最广的一种传说,前些年已作为对报恩菩萨的权威性解释而收入《名山志》中。此传说称:过去有一个叫刘氏四娘的女教徒,崇奉释迦牟尼,也有一些善举,但她的两个儿子却很不争气。天神为保护刘氏的名声,将两个不肖子收归阴府,同时赐她一个孝顺儿子,这就是后来的目连。这本是佛祖对她的恩赐,但由于目连的长相不好,刘氏并不高兴,反以为受了神灵的捉弄。于是渐失皈佛之心,最后,终因杀生开荤而被收归地府,永远不得再转人世。目连七岁出家修行,最后成佛,为报母亲养育之恩,从地狱中救出母亲。由于佛说刘氏不得再转人世,目连只好奉母亲为狮子吼佛,留在身边,不断为其忏悔。现在报恩寺内目连塑像下边那一个似狮非狮、似狗似狗的狮子吼佛,就是目连之母。〔7〕这个传说虽未提到目连出生在丰都县, 但同样不囿于佛经故事的窠臼,它信佛而不靠佛,表现出一种朦胧的自主意识,带有浓烈的泥土味。

  不难看出,这些传说虽然情节互有出入,思想蕴含也不尽一致,但有几点是基本相同的:1,传说目连戏的思想蕴含是极为丰富的, 劝善、惩恶、孝亲、崇佛等等无所不包,这些目连传说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目连戏思想内涵的复杂性,但其思想主旨却大多偏重于张扬孝道;2,刘氏四娘是一位虔心向佛、广行善事、孝敬公婆、 疼爱子女的伟大母亲,即使杀生开荤,也是由于佛门不公或者受人欺骗,并非全是她的过错;3,在目连救母的行为动机之中,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当孝亲与崇佛发生抵触之时,通常都是把行孝放在第一位;4,目连被封为地藏王,刘氏被封为吼菩萨,而且长相厮守, 永不分离。这些特点,明显地来源于四川民众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大多是寄寓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因而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的民间性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的民间性,表现在这些传说的诸多方面,例如思想主旨的人民性,生活内容的民间性,行为方式的世俗性,故事情节的传奇性,细节描写的生活化,叙述语言的口语化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思想观念上反映出的一些特点,比如在行善与守戒的关系上,更注重于行善,在孝亲与尊佛的关系上,更注重于孝亲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有悖于佛门的教义,而恰恰符合民众的愿望,是构成目连传说之民间性的灵魂。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的主要是大乘教。大乘佛教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重视利益大众,解脱大众。传统目连传中包含的劝善惩恶的思想主旨,正是来源于佛教“解脱众生”的基本教义。而佛教徒要实践佛门的教义,则必须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而净化自己又是利益人群的前提,因此,五戒十善更是首先要作到的。传统目连传中刘氏四娘饱受地狱之苦,便是因为她触犯了杀生和妄语之戒的缘故。但在民众看来,佛教利益人群的宗旨似乎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佛教徒是否守戒,对于他们并不重要。因此,在四川的目连传说之中,由于刘氏有济贫、修桥之类的善举,即使破戒开荤,也并非就是一个罪在不赦的恶人。他们往往要找一个可以原谅的理由来为刘氏开荤的行为进行辩护,比如受人挑唆、激于义愤等等,甚至直接指责佛门对刘氏的处置不公。这样,目连救母的壮举也就更加能够引起民众的同情。民众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哲学,必然要反映到他们创造的口头文学中。目连传说中对行善与守戒的关系所作的这种同佛门教义相悖逆的调整,正是四川民众这种善恶观和是非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体现。

  目连传说在孝亲与尊佛的关系上所发生的上述变化,自然也是四川民众对佛经故事进行改造的结果。关于“孝”的观念,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原本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演进过程。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之一是“诸法无我”,“我”即灵魂,也就是说,佛教原本主张“无灵魂论”;也不提倡孝道,因为按佛教的解释,众生都要依照其生前的善恶行为在六道中循环发展,现世的父母,可能就是前世的畜生,现世的畜生,可能就是来世的父母,所以既不能杀生,也不必行孝,重要的是净化自己,利益人群,使众生渡过苦海而到达彼岸。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世俗,达到涅槃,往生净土,进入无甚苦恼的极乐世界,人人都成佛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从“三教调和”发展到“三教相资”,形成一种本土化的演进趋势。“无灵魂论”被改造为“神不灭论”,张扬孝道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一条教义。但在孝亲与尊佛这二者的关系上,仍然把尊佛看得比孝亲更为重要。这一特点,在郑之珍及其以后的目连戏中也可以看到。目连幽冥救母,全家位列仙班,玉帝敕封目连为“九天十地总管诸部仁孝大菩萨”,正是佛祖对目连一家命运所作的一种安排。在孝行的背后闪射灵光的,是佛的慈悲和佛法的威力。在四川的目连传说之中,虽然同样保持着对于佛的一种虔诚的信仰,但在孝亲与尊佛不能两全的时候,却往往把孝亲放到了尊佛的前面,甚至为了孝敬母亲,不惜放弃佛祖的封敕。在青堤传说中,达摩指派金毛狮子吼充当目连的座骑,但目连却不愿乘坐,就连清平渡寺目连专殿中的目连也只能是站像。而彭县传说中,目连救母之后并未去作菩萨,而是在慈母山上搭个草棚把母亲供养起来,朝夕相伴,完全脱离神仙世界,过着一种世俗化的家庭生活。在目连传说中出现这种同传统宗教观念相悖逆的演进趋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佛的威仪固然是可敬的,但它同自己的距离毕竟比较遥远,而倡导孝敬父母的行为,却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因而自然也就应当看重一些。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老百姓的观念中乃是一种天经地义之事,因此,倘若为了孝亲而不得不对佛有所怠慢,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正是由于四川目连传说中体现的是这种民众的思想观念,因而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川目连传说是巴蜀目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在民众中普及目连文化的一种方式,又是民众借以表达愿望和理想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态出现的目连文化。由于它的这种鲜明的民间性,使它同民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具有一种特有的泥土味,而在众多的目连文化的流播载体中别具一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目连传说

  这些目连传说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背景的构成因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连文化在四川的广泛流播,二是民主意识在民间的普遍觉醒。

  佛教文化在四川传播的历史极为久远,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一定的发展,晚唐五代之后,四川曾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庙宇和佛教的摩岩造像遍布全川,刊刻佛经宝卷在一些地方也成为盛行之事,在宗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足石刻和丰都鬼城,则更是佛教文化在四川传播过程中结下的两个硕果。与此同时,目连文化自然也随之而传入四川。大足石刻和丰都鬼城中可以找到目连文化在四川传播的踪迹,目连救母的故事更通过佛经、宝卷和俗讲的形式而广泛地流播于民间。而从释道隆《马大师与西堂百丈南泉玩月》一诗中可以推断,大约南宋时期四川就可能有目连戏的演出,清代以后,目连戏则几乎成为多种宗教、民俗活动中的必演剧目。这些,无疑都是四川目连传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青堤传说与川剧目连前传、正传、后传和不久前在中江县发现的《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大致相似,彭县传说显然也受过佛经宝卷和川剧目连戏的影响,而大足传说和丰都传说,则直接表明是要追述地藏王身边那只狮犬造像和报恩殿的由来。虽然这些传说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原因,但目连文化的影响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例如青堤传说,关于傅天斗的故事在郑本目连和《劝善金科》中均无所见,但却与莆仙戏《傅天斗》的情节基本一致,因此,有同志推断它的形成同明末清初福建移民进入青堤有关,这是有道理的。然而青堤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以看出不是来自于莆仙戏《傅天斗》,而恰好与《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和川剧目连传相同,这就不能不说是受到四川目连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比移民文化的传播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不过,在这些目连传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同传统的宗教教义相悖逆的思想观念,以及那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顽强的抗争精神,则显然得益于四川民众中日渐觉醒的民主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千百年来,在广大民众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理想。他们憎恶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希望得到一种比较宽松和安定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受他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眼界的局限,他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并没有摆脱封建制度的模式。对于基层民众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社会清平,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亲慈子孝,就可以使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但他们的这种愿望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不能实现,因此,提倡善行,张扬孝道,一直是老百姓所乐于奉行的。四川地处西南一隅,山高水险,交通闭塞,这种由于眼界狭隘而形成的传统观念显得尤其根深蒂固。明清以来,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四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小教案遍及全川,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广大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受压迫的社会根源,逐步萌发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抗争意识。及至辛亥革命前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在四川的广泛传播,四川民众中那种以追求平等、自由为特点的民主意识,更处于一种普遍的觉醒之中。四川民众这种变革中的平民意识,自然要在他们的口头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四川目连传说中反映出来的那种对宗教的批判意识,正是他们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平民意识的一种艺术写照。也可以说,四川民众正是要借助于目连故事在民间的影响,以一种口头文学的形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社会理想。行善重于守戒,孝亲重于敬佛,这些同佛教教义相悖逆的世俗化思想,恰好是体现了这一时期四川民众的宗教观。

  流播于四川一些地方的这些目连传说,正是四川目连文化与四川民众变革中的文化心态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这些传说中融进了四川民众变革中的平民意识,或者说它们是经过四川民众改造过的目连故事,因此,这些目连传说在四川目连文化中具有一些别的目连文化形态所不具有的耀眼的思想光辉。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与目连戏

  目连戏在四川民众中的广泛流播是形成四川目连传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四川目连传说在一些地区长期流传,也对四川目连戏的演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四川目连戏思想主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处理的演变上找到一些明显的痕迹。

  四川目连戏在思想内涵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平民意识与轮回观念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它对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有较系统的描述,几乎把佛道神灵、历史人物、艺术形象都统统纳入了轮回转世的范畴,同时,又在众多的演出本中流溢着一种浓烈的对于宗教的批判意识。它所表达的一些或爱或憎的思想倾向,大多同清末民初卷起的那股叛逆之风息息相通。在这方面,近些年在中江县发现的川西北八本《目连救母》演出本可算一个代表。在该剧中,刘氏四娘是一位孝敬公婆、尊敬丈夫、疼爱子女、广行善事的伟大女性,她的杀生开荤,并非是出于一种生理的欲求,而是在丈夫早逝、儿子出家的境况下,对佛门不公的一种抗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要“吐出胸中这块怨气”;那些口头上大讲“戒杀生”,实际上却要老百姓奉献雄鸡刀头的神灵们,才是一些应当受到斥责和唾弃的无耻之徒,这种爱憎是何等的鲜明!川北灯戏《刘氏回煞》和莲溪傩戏《刘氏哭嫁》则更进一步,对神灵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不仅把人看得比神更为重要,而且完全是把神作为供人取乐的对象,这实际上是在神灵异化为人类的主宰的被歪曲的历史传统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回归。在四川目连戏中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自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个方面的原因,但目连传说的影响,特别是目连传说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观念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

  四川目连戏所特有的由前传、正传、后传组成的跨越几个朝代的故事结构,与青堤传说的情节基本一致,这可能是戏剧演出影响民间传说,或者戏剧和传说都来自于清末之前的《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或者有什么我们尚未找到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是青堤传说影响了四川的目连戏。刘氏四娘最后变为狮子吼佛,而未恢复人形,四川目连戏和目连传说的处理也是一致的,虽然迄今尚无材料证明孰先孰后,但目连变笑和尚逗狮子取乐的结尾,却大抵可以断定是传说影响戏剧,因为这种结尾在四川目连戏中并不多见,而这种结尾本身也带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

  四川目连传说与四川目连戏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促进了目连文化的普及和地域化,又为四川目连戏注入了强烈的民间性,或许这正是解开四川目连戏在民间广泛流播之谜的一把钥匙。

  注释:

  〔1〕参见王跃《四川目连戏演出习俗述略》, 《重庆文化通讯》1990年2期。

  〔2〕〔4〕参见谢德安、程国安编写、黄少修订,射洪县青堤顶顶庙、射洪县青堤文化站1993年8月编印的《目连故里话目连》。

  〔3〕《鬼城传说故事》1991年3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报恩殿的传说》为邓帮福讲述、肖岗整理。

  〔5〕参见1987年编印的《彭县县志·轶闻传说》, 《目连救母的故事》为边世袭讲述、周裕伦、彭林森整理。

  〔6〕参见1989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足石刻传说》, 其中《地藏王寻母记》由陈先学搜集整理。

  〔7〕参见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张长江编写的《鬼城幽趣》。

作者:王定欧

艺术百家 1996年01期

  由于目连戏所包含的劝善和行孝的思想内容深深地切中了四川民众世代相承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因而能在民间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且在其地方化的演进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 比较完整地叙述目连救母始末的故事传说。这类传说,在四川的射洪、彭县、大足、丰都等地均有发现,且各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当地大多有一二百年乃至更长的流传史,如射洪“目连救母”的传说,在清道光年间的一块木碑序中即有较翔实的记载,为当地民众所广为传颂。2, 据目连传某一人物演化而成的故事传说。三台县流传的关于寒林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旧时四川搬目连通常要举行“捉寒林”的仪式,意在收禁游魂,清除邪祟,以保障地方的清吉平安和演出的顺利进行。其实依照佛经所说,寒林本是王舍城侧陈尸之处,因“凡入者可谓毛寒,故名寒林。”四川目连戏中把寒林演化为众鬼之王,这已经同原意相去甚远,而有的地方更进而将这位鬼王的来历与楚汉相争的历史联系起来,说他是在荥阳为解刘邦被困之危而被烧死于大火之中的一个车夫,由于救主有功,升天后被封为寒林,故泸州一带在捉寒林前要演出一本《困荥阳》,就更加离奇了。但四川人的想像力并不止于此,清末以来,三台县城边的牛头山下每年清明节前都要举行目连戏的演出,因而逐渐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别开生面的关于寒林的传说。据三台县川剧团老艺人陆青云先生讲,寒林本是一位武人,由于科场不第,浪迹江湖,最后到三台县定居。此公素来行侠仗义,每逢见到不平之事,常爱打抱不平,因而深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拥戴,逐步成为三台县水陆码头的舵爷。他死之后,被当地人尊为鬼王,专门为他在官山上修建了寒林庙,县城内的镇江王爷庙中也塑有寒林像。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如果出了什么不祥之事,只要祈求寒林保佑,即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3,取目连传中某一事件演化而成的故事传说。 这在射洪县青堤镇多有所闻。在这个被说成是“目连故里”的古镇中,至今仍旧流传着一些由目连传中的某些事件演化而来的故事传说。例如,从“挑经挑母”的事件中演化出来的故事传说就有两则。一则叫《马桑树儿长不高》,传说目连挑经挑母进入四川之后,高大的马桑树儿不让路,目连信口说道:“马桑树儿高又高,从此三尺要弯腰。”果然自此以后,伟岸挺拔的马桑树儿就再也长不高了。青堤镇后山原清平寺玉皇殿有两根滚龙抱柱,直径为38公分,都是用马桑树干作成的,但现在能见到的却只有遍地的矮马桑。一则为《走村串户收残经》,传说目连挑经挑母回到家乡之后,发现经书少了几篇,心想:“经书不全如何超度娘亲啊!”不禁放声大哭。乡邻闻知此事,都自动到各地帮目连寻找遗失的残经。他们肩挑竹篓,走村串户,一边收集字纸,一边口唱道:“文昌夫子第一先,山青水秀出大贤,有字纸拿来捡,无字纸结个缘。”久而久之,收字纸便逐步成为少数人的一种职业。为焚化收集的字纸,青堤和附近的场镇都修有一些塔形中空的字库,这种字库,过去青堤镇上就有三个。4,由目连救母的报恩思想生发出的故事传说〔2〕。这类传说,往往不囿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框架,而是取其一点,另辟蹊径,着力于光大某一方面的思想主旨。丰都名山之报恩殿,内塑报恩菩萨坐像一尊,殿门有一联云:“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尊敬老人,为古中国历史文明。”可见意在张扬孝道。据《名山寺》记载:“传说报恩菩萨即目连,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孝行第一,昔有目连救母之说。”在丰都确也流传着一个同报恩殿相关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然而奇怪的是,在丰都也同时流传着另外一个同报恩殿相关的传说故事,这就是《鬼城传说故事》收录的《报恩殿的传说》。〔3〕此传说称:很久以前丰都城内住着母子二人,母亲黄李氏, 儿子黄长云,家境奇贫,无以为生,儿子只好沿街乞食,供养老母,遇到讨不到周济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大腿或手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煮给母亲吃。在黄长云大限将到之时,幸得一位和尚指点,求得崔判官的宽恕,答应等他母亲百年之后再来勾掉他的名字。此后,黄长云对母亲越发孝敬。到他十七岁时,母亲病逝,他也哭死坟头,阴天子对他说:“你在阳世孝敬母亲,封你为报恩菩萨,去掌管恩德簿,去报答那些赤子吧!”从此,鬼城就多了一座报恩殿。这个传说的形成显然是受到报恩殿的启发,但它却不像目连传那样着重去叙述幽冥救母的悲壮历程,而是把所谓“追孝”改为“生孝”,也许这样更符合民众的愿望吧。这些传说虽然主要来源于目连戏,或者是受到目连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它们在形成的过程中融进了四川的民俗风情,因而较之传说目连戏更具有世俗色彩和民间性。目连戏长期流播于民间,自然也不能不受到这些传说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对四川目连传说及其与目连戏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四川目连戏的特点和它形成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对于认识四川目连戏的民间性具有重要意义。

  几个地方的目连救母传说

  在上述四类同目连戏相关的民间传说之中,叙述目连身世及其救母始末的有四个,即青堤传说、彭县传说、大足传说和丰都传说,它们同目连戏的关系也较为密切。这些传说与戏曲中的目连救母故事相比较,其劝善、行孝的主旨大致相同,只是更偏重于对孝道的张扬,但其情节却多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带有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于青堤传说。青堤镇被传为目连故里,早在清代就流传着一些目连故事。青堤传说从梁武帝被困台城,傅天斗为国殉难说起,讲到目连僧幽冥救母,刘氏四变吼菩萨结束,揉合佛经、宝卷、戏曲故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编织成一部曲折离奇的目连家史。这一传说大致可分十个段落:1,傅天斗被杀后,傅崇子袭父职,长沙为官,后为李伦所乘, 触怒玉帝,帝命破败二星下凡,脱化金果银果,败散傅家不义之财; 2,傅崇教训二子,逐出李伦,烧毁假斗假秤,虔心礼佛行善,终得上天宽囿,赐子傅相;3,傅相设三官堂诵经拜佛,修积善桥济贫施衣, 又助唐王军饷,被赐封员外郎;4,傅相娶妻刘氏,遵守先祖家规,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深得乡邻赞许,善名远播,惊动观音大士,赐子罗卜;5,刘氏为刘贾与李狗所动,杀生开荤,打僧骂道, 更犯妄语败诳之罪,终遭雷辟之灾,押解丰都;6,罗卜为超度母亲之亡灵, 辞退婚约,外出修行,后得神仙点化,悟成大道,法号目连;7, 目连西天求佛,领旨游冥,受阻于铁围城,再上灵山;8,佛祖念其救母心切, 恩赐锡杖一根,明珠一粒,目连用锡杖震破铁围城,在明珠的光照之下,于血河中见到娘亲;9,刘氏被发放山西平阳县投生为犬, 目连找到白犬之后,为使其母恢复人形,担经担母三上灵山;10,达摩奉旨口念佛号,白犬立化人形,达摩问道:“刘氏青堤,你是吃斋还是吃荤?”谁知刘氏神智不清,随口答道:“还是吃荤!”达摩右手一扬,刘氏复变为金毛狮子吼,达摩对目连说:“这就是你的坐骑。”最后,目连被封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刘氏青堤也被封为狮子吼佛,故事至此结束。〔4〕这一传说同青堤镇有什么关系呢?据说,傅刘两家都是青堤镇人,因而目连家族的兴衰史,也就自然关联到青堤的变迁。当地人讲,青堤镇原名绮川渡,梁元帝剿灭侯景、扫清八苗之后,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傅天斗,而取乱后清平之意,将绮川渡更名为清平渡;后来,由于唐王封目连为圣僧,同时追封其母刘氏青堤,才将清平渡改为青堤渡。可见,这一离奇的传说几乎是同青堤镇的历史融为一体的。

  关于彭县传说。彭县地处川西平原,过去是目连戏广为流传之地,彭县传说同川剧目连传一样,只讲傅母和目连两代的故事,但其情节却又不同,带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传说叙述的是发生在彭县红岩乡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傅相与刘倩娘婚后无子,得菩萨指点修建会缘桥,大桥合拢之时,倩娘也怀了孕。由于倩娘是梦吃萝卜而怀胎,故其子取名傅萝卜。萝卜心地善良,人又聪明,在其母亲的督导之下,十六岁入学,十八岁中举,第二年就上京赶考中了状元,但他回家之时,母亲却因开斋吃肉而患不治之症。母亲死后,萝卜为超度母亲的亡灵,弃官修行,法号目连。白云师傅见他是个孝子,赐他经书三部,要他身背马鞍,去地府求菩萨慈悲。目连上路之后,被一猴子抢走经书,追赶中不意来到雷音寺,得见佛祖。佛祖念他救母心切,有意成全他的孝行,赐他锡杖一根,明珠一颗。目连去至地狱,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用明珠照跑众小鬼,看见一个似狗不像狗、似猫不像猫的怪物,两眼流着泪,在他脚边转。目连见他母亲变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过,就把她背到正觉寺的后山上,搭上草棚供养起来。腊月三十是他妈的生日,目连为了让妈高兴,就做一个笑头和尚的脸壳壳戴在头上,和他妈一起跳着玩。从这以后,民间就出现了耍狮灯的游艺。〔5〕据说,红岩乡的会缘桥、 正觉寺至今犹存,而正觉寺后面的慈母山,则更是因目连搭过供养母亲的草棚而得名。看得出来,这个传说虽然也有一些《目连传》的影子,但主要是按农民的观念创造的一个宣扬孝道的故事,离宗教故事的原型已经相去甚远。

  关于大足传说。大足传说是由宝顶石刻中地藏造像而引发的,虽然同样是叙述目连救母的故事,但救母的路线不是幽冥而在阳世,重在宣扬孝道,看不到佛法的威力,也没有地狱的描述,与传说的目连传相比较,显然大异其趣。传说称:在很久以前,大足宝顶山下住着一家贫苦农户,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次儿子生病之后,母亲带着黑狗上山打柴,归家途中,忽闻山洞中有呼娘之声。母亲去洞中揭下禁闭石门的封条,不料一股阴风从石洞中窜出,他家的黑狗也随风呼啸而去,母亲被这种意外的变故吓得昏倒过去。儿子找到母亲之后,母亲已经精疲力尽,当晚,就被两个鬼差锁到阴司去了。原来被母亲放走的是一个关在“青山地狱”的恶鬼,所以其罪难饶,只有代人受过,到地狱中去服刑了。儿子寻母不着,便出家当了小和尚,成年之后,他又云游四方继续寻母。一日来到南方,看到南方侯刘府门前卧着自家走失的那条黑狗,他走过去唤了一声,谁知这狗竟不认主,居然向他狂呔起来,原来这狗早已迷失本性,附着在它身上的正是那个从山洞中逃走的恶鬼,怎么会认过去的主人呢?他又去到北方,在关东地带发现一只拖着雪撬的老狗,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当天晚上,那只老狗又来到他居住的破庙中,久久不肯离去。迷糊之间,这只老狗逐渐变成人形,果然不出所料,这狗正是他多年寻找的母亲。和尚背着母亲,到南方打死恶鬼附体的黑狗,回到宝顶修行,终成正果。释迦封他为地藏王菩萨,掌官阴司地狱,母亲本应重投人世,但她不忍离去,一直留在地藏王的身边,这就是宝顶地藏身边那只白犬的由来。〔6〕这个传说虽然没有在称谓上把地藏同目连混同起来,但四川人一直认为地藏就是目连,地藏身边的那只白犬也可能另有来路,但在认定目连就是地藏的四川人眼中,无疑相信白犬就是刘氏,因此它也应当是一个关于目连的传说。

  关于丰都传说。丰都传说是由名山鬼城中报恩殿的修建而引发的,报恩殿位于名山之腰,寥阳殿之下,内塑报恩菩萨和闵公、闵志像。闵公、闵志为地藏王信徒,但明代蒋夔在《重修平都山景德观记》中称:“由寥阳殿西出则有地藏殿”,可见报恩菩萨并非地藏。那末这位报恩殿中的菩萨究竟是谁呢?在丰都民间有两种传说。其一为黄长云,这在上文已作介绍;另外一种传说,则认为报恩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这是在丰都流传最广的一种传说,前些年已作为对报恩菩萨的权威性解释而收入《名山志》中。此传说称:过去有一个叫刘氏四娘的女教徒,崇奉释迦牟尼,也有一些善举,但她的两个儿子却很不争气。天神为保护刘氏的名声,将两个不肖子收归阴府,同时赐她一个孝顺儿子,这就是后来的目连。这本是佛祖对她的恩赐,但由于目连的长相不好,刘氏并不高兴,反以为受了神灵的捉弄。于是渐失皈佛之心,最后,终因杀生开荤而被收归地府,永远不得再转人世。目连七岁出家修行,最后成佛,为报母亲养育之恩,从地狱中救出母亲。由于佛说刘氏不得再转人世,目连只好奉母亲为狮子吼佛,留在身边,不断为其忏悔。现在报恩寺内目连塑像下边那一个似狮非狮、似狗似狗的狮子吼佛,就是目连之母。〔7〕这个传说虽未提到目连出生在丰都县, 但同样不囿于佛经故事的窠臼,它信佛而不靠佛,表现出一种朦胧的自主意识,带有浓烈的泥土味。

  不难看出,这些传说虽然情节互有出入,思想蕴含也不尽一致,但有几点是基本相同的:1,传说目连戏的思想蕴含是极为丰富的, 劝善、惩恶、孝亲、崇佛等等无所不包,这些目连传说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目连戏思想内涵的复杂性,但其思想主旨却大多偏重于张扬孝道;2,刘氏四娘是一位虔心向佛、广行善事、孝敬公婆、 疼爱子女的伟大母亲,即使杀生开荤,也是由于佛门不公或者受人欺骗,并非全是她的过错;3,在目连救母的行为动机之中,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当孝亲与崇佛发生抵触之时,通常都是把行孝放在第一位;4,目连被封为地藏王,刘氏被封为吼菩萨,而且长相厮守, 永不分离。这些特点,明显地来源于四川民众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大多是寄寓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因而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的民间性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的民间性,表现在这些传说的诸多方面,例如思想主旨的人民性,生活内容的民间性,行为方式的世俗性,故事情节的传奇性,细节描写的生活化,叙述语言的口语化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思想观念上反映出的一些特点,比如在行善与守戒的关系上,更注重于行善,在孝亲与尊佛的关系上,更注重于孝亲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有悖于佛门的教义,而恰恰符合民众的愿望,是构成目连传说之民间性的灵魂。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的主要是大乘教。大乘佛教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重视利益大众,解脱大众。传统目连传中包含的劝善惩恶的思想主旨,正是来源于佛教“解脱众生”的基本教义。而佛教徒要实践佛门的教义,则必须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而净化自己又是利益人群的前提,因此,五戒十善更是首先要作到的。传统目连传中刘氏四娘饱受地狱之苦,便是因为她触犯了杀生和妄语之戒的缘故。但在民众看来,佛教利益人群的宗旨似乎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佛教徒是否守戒,对于他们并不重要。因此,在四川的目连传说之中,由于刘氏有济贫、修桥之类的善举,即使破戒开荤,也并非就是一个罪在不赦的恶人。他们往往要找一个可以原谅的理由来为刘氏开荤的行为进行辩护,比如受人挑唆、激于义愤等等,甚至直接指责佛门对刘氏的处置不公。这样,目连救母的壮举也就更加能够引起民众的同情。民众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哲学,必然要反映到他们创造的口头文学中。目连传说中对行善与守戒的关系所作的这种同佛门教义相悖逆的调整,正是四川民众这种善恶观和是非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体现。

  目连传说在孝亲与尊佛的关系上所发生的上述变化,自然也是四川民众对佛经故事进行改造的结果。关于“孝”的观念,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原本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演进过程。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之一是“诸法无我”,“我”即灵魂,也就是说,佛教原本主张“无灵魂论”;也不提倡孝道,因为按佛教的解释,众生都要依照其生前的善恶行为在六道中循环发展,现世的父母,可能就是前世的畜生,现世的畜生,可能就是来世的父母,所以既不能杀生,也不必行孝,重要的是净化自己,利益人群,使众生渡过苦海而到达彼岸。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世俗,达到涅槃,往生净土,进入无甚苦恼的极乐世界,人人都成佛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从“三教调和”发展到“三教相资”,形成一种本土化的演进趋势。“无灵魂论”被改造为“神不灭论”,张扬孝道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一条教义。但在孝亲与尊佛这二者的关系上,仍然把尊佛看得比孝亲更为重要。这一特点,在郑之珍及其以后的目连戏中也可以看到。目连幽冥救母,全家位列仙班,玉帝敕封目连为“九天十地总管诸部仁孝大菩萨”,正是佛祖对目连一家命运所作的一种安排。在孝行的背后闪射灵光的,是佛的慈悲和佛法的威力。在四川的目连传说之中,虽然同样保持着对于佛的一种虔诚的信仰,但在孝亲与尊佛不能两全的时候,却往往把孝亲放到了尊佛的前面,甚至为了孝敬母亲,不惜放弃佛祖的封敕。在青堤传说中,达摩指派金毛狮子吼充当目连的座骑,但目连却不愿乘坐,就连清平渡寺目连专殿中的目连也只能是站像。而彭县传说中,目连救母之后并未去作菩萨,而是在慈母山上搭个草棚把母亲供养起来,朝夕相伴,完全脱离神仙世界,过着一种世俗化的家庭生活。在目连传说中出现这种同传统宗教观念相悖逆的演进趋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佛的威仪固然是可敬的,但它同自己的距离毕竟比较遥远,而倡导孝敬父母的行为,却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因而自然也就应当看重一些。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老百姓的观念中乃是一种天经地义之事,因此,倘若为了孝亲而不得不对佛有所怠慢,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正是由于四川目连传说中体现的是这种民众的思想观念,因而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川目连传说是巴蜀目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在民众中普及目连文化的一种方式,又是民众借以表达愿望和理想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态出现的目连文化。由于它的这种鲜明的民间性,使它同民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具有一种特有的泥土味,而在众多的目连文化的流播载体中别具一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目连传说

  这些目连传说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背景的构成因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连文化在四川的广泛流播,二是民主意识在民间的普遍觉醒。

  佛教文化在四川传播的历史极为久远,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一定的发展,晚唐五代之后,四川曾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庙宇和佛教的摩岩造像遍布全川,刊刻佛经宝卷在一些地方也成为盛行之事,在宗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足石刻和丰都鬼城,则更是佛教文化在四川传播过程中结下的两个硕果。与此同时,目连文化自然也随之而传入四川。大足石刻和丰都鬼城中可以找到目连文化在四川传播的踪迹,目连救母的故事更通过佛经、宝卷和俗讲的形式而广泛地流播于民间。而从释道隆《马大师与西堂百丈南泉玩月》一诗中可以推断,大约南宋时期四川就可能有目连戏的演出,清代以后,目连戏则几乎成为多种宗教、民俗活动中的必演剧目。这些,无疑都是四川目连传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青堤传说与川剧目连前传、正传、后传和不久前在中江县发现的《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大致相似,彭县传说显然也受过佛经宝卷和川剧目连戏的影响,而大足传说和丰都传说,则直接表明是要追述地藏王身边那只狮犬造像和报恩殿的由来。虽然这些传说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原因,但目连文化的影响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例如青堤传说,关于傅天斗的故事在郑本目连和《劝善金科》中均无所见,但却与莆仙戏《傅天斗》的情节基本一致,因此,有同志推断它的形成同明末清初福建移民进入青堤有关,这是有道理的。然而青堤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以看出不是来自于莆仙戏《傅天斗》,而恰好与《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和川剧目连传相同,这就不能不说是受到四川目连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比移民文化的传播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不过,在这些目连传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同传统的宗教教义相悖逆的思想观念,以及那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顽强的抗争精神,则显然得益于四川民众中日渐觉醒的民主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千百年来,在广大民众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理想。他们憎恶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希望得到一种比较宽松和安定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受他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眼界的局限,他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并没有摆脱封建制度的模式。对于基层民众来说,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社会清平,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亲慈子孝,就可以使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但他们的这种愿望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不能实现,因此,提倡善行,张扬孝道,一直是老百姓所乐于奉行的。四川地处西南一隅,山高水险,交通闭塞,这种由于眼界狭隘而形成的传统观念显得尤其根深蒂固。明清以来,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四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小教案遍及全川,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广大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受压迫的社会根源,逐步萌发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抗争意识。及至辛亥革命前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在四川的广泛传播,四川民众中那种以追求平等、自由为特点的民主意识,更处于一种普遍的觉醒之中。四川民众这种变革中的平民意识,自然要在他们的口头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四川目连传说中反映出来的那种对宗教的批判意识,正是他们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平民意识的一种艺术写照。也可以说,四川民众正是要借助于目连故事在民间的影响,以一种口头文学的形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社会理想。行善重于守戒,孝亲重于敬佛,这些同佛教教义相悖逆的世俗化思想,恰好是体现了这一时期四川民众的宗教观。

  流播于四川一些地方的这些目连传说,正是四川目连文化与四川民众变革中的文化心态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这些传说中融进了四川民众变革中的平民意识,或者说它们是经过四川民众改造过的目连故事,因此,这些目连传说在四川目连文化中具有一些别的目连文化形态所不具有的耀眼的思想光辉。

  四川目连救母传说与目连戏

  目连戏在四川民众中的广泛流播是形成四川目连传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四川目连传说在一些地区长期流传,也对四川目连戏的演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四川目连戏思想主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处理的演变上找到一些明显的痕迹。

  四川目连戏在思想内涵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平民意识与轮回观念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它对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有较系统的描述,几乎把佛道神灵、历史人物、艺术形象都统统纳入了轮回转世的范畴,同时,又在众多的演出本中流溢着一种浓烈的对于宗教的批判意识。它所表达的一些或爱或憎的思想倾向,大多同清末民初卷起的那股叛逆之风息息相通。在这方面,近些年在中江县发现的川西北八本《目连救母》演出本可算一个代表。在该剧中,刘氏四娘是一位孝敬公婆、尊敬丈夫、疼爱子女、广行善事的伟大女性,她的杀生开荤,并非是出于一种生理的欲求,而是在丈夫早逝、儿子出家的境况下,对佛门不公的一种抗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要“吐出胸中这块怨气”;那些口头上大讲“戒杀生”,实际上却要老百姓奉献雄鸡刀头的神灵们,才是一些应当受到斥责和唾弃的无耻之徒,这种爱憎是何等的鲜明!川北灯戏《刘氏回煞》和莲溪傩戏《刘氏哭嫁》则更进一步,对神灵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不仅把人看得比神更为重要,而且完全是把神作为供人取乐的对象,这实际上是在神灵异化为人类的主宰的被歪曲的历史传统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回归。在四川目连戏中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自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个方面的原因,但目连传说的影响,特别是目连传说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观念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

  四川目连戏所特有的由前传、正传、后传组成的跨越几个朝代的故事结构,与青堤传说的情节基本一致,这可能是戏剧演出影响民间传说,或者戏剧和传说都来自于清末之前的《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或者有什么我们尚未找到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是青堤传说影响了四川的目连戏。刘氏四娘最后变为狮子吼佛,而未恢复人形,四川目连戏和目连传说的处理也是一致的,虽然迄今尚无材料证明孰先孰后,但目连变笑和尚逗狮子取乐的结尾,却大抵可以断定是传说影响戏剧,因为这种结尾在四川目连戏中并不多见,而这种结尾本身也带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

  四川目连传说与四川目连戏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促进了目连文化的普及和地域化,又为四川目连戏注入了强烈的民间性,或许这正是解开四川目连戏在民间广泛流播之谜的一把钥匙。

  注释:

  〔1〕参见王跃《四川目连戏演出习俗述略》, 《重庆文化通讯》1990年2期。

  〔2〕〔4〕参见谢德安、程国安编写、黄少修订,射洪县青堤顶顶庙、射洪县青堤文化站1993年8月编印的《目连故里话目连》。

  〔3〕《鬼城传说故事》1991年3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报恩殿的传说》为邓帮福讲述、肖岗整理。

  〔5〕参见1987年编印的《彭县县志·轶闻传说》, 《目连救母的故事》为边世袭讲述、周裕伦、彭林森整理。

  〔6〕参见1989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足石刻传说》, 其中《地藏王寻母记》由陈先学搜集整理。

  〔7〕参见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张长江编写的《鬼城幽趣》。


相关内容

  • "心系目连 戏起情生"创意项目策划书
  • 项目名称(预赛)心系目连 戏起情生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黄山学院3人 创意类别 文化 其他 实施地区安徽( 曾住地)创意 当前,如何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部分社会群体的责任,而是一项"全民"行动.目连戏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且濒临灭 ...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3 Ⅰ-3 4 Ⅰ-4 5 Ⅰ-5 6 Ⅰ-6 7 Ⅰ-7 8 Ⅰ-8 9 Ⅰ-9 10 Ⅰ-10 布洛陀 广西 ...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梁祝传说 董永传说 民间音乐 唢呐艺术 板头曲 传统戏剧 大平调 豫剧 宛梆 怀梆 越调 大弦戏 四平调 曲剧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曲 艺 河洛大鼓 河南坠子 杂技与竞技 少林功夫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民间美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 泥塑 ...

  • 拗九节讲话稿
  • "知拗九,学敬老"讲话稿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拗九节)下面老师就来说说拗九节的来历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凶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但目连很孝顺,经常去探监,他探监时,送很多食物给母亲吃,但均 ...

  • 关于天狗吞日传说的非正式考证
  • 团团白日,为月所食 关于天狗吞日传说的非正式考证 2009-07-19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郭沫若<天狗> 7月22日将要出现的日全食奇观,因为覆盖范围人口众多,已引起数亿人的兴趣. 要是在古代,人 ...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 ...

  • 518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

  • 初一八班春节.元宵.拗九.端午小报
  • 春即俗一但传一春节节,,即农农历历新新年年,,俗称称过过年年,,一般般指指除除夕夕和和正正月月初初一一..但在在民民间间,,传统统意意义义上上的的春春节节是是指指从从腊腊月月初初八八的的腊腊祭祭或或腊腊月月二二十十三三或或二二十十四四的的祭祭灶灶,,一直直到到正其春起在中正月月十十五五,,其中中以以 ...

  • 拗九节的来历
  •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