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西方人性管理的比较

  摘 要: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从管理史上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西方的“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及内在联系。纵观中西方人性假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性假设是以儒家人性论为主导的,比较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而西方主导人性论为理性人和自利人,更多地强调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两者的统一,则能达到人性化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塑造论;适应论   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   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   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2.荀子的性恶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   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   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   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情欲。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   三、比较与借鉴   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也就忽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西人性管理都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们也都是片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管理。而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应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性又是管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做到两个统一。第一,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第二,“适应论”和“塑造论”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管理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人性管理的又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孟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7-268,270-27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摘 要: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从管理史上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西方的“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及内在联系。纵观中西方人性假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性假设是以儒家人性论为主导的,比较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而西方主导人性论为理性人和自利人,更多地强调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两者的统一,则能达到人性化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塑造论;适应论   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   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   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2.荀子的性恶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   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   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   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情欲。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   三、比较与借鉴   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也就忽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西人性管理都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们也都是片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管理。而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应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性又是管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做到两个统一。第一,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第二,“适应论”和“塑造论”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管理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人性管理的又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孟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7-268,270-27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相关内容

  •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
  • 作者:黄书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08期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2)03-0084-05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并进而构筑了一整套由学校和非学校组成的严密的教化组织系 ...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高二历史组 学习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问题一: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二:明朝思想家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著作? 问题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名字.各自思想主张. ...

  • 儒家五经典
  • 译者按:本文是清华大学哲学教授贝淡宁接受"浏览者"读书网(The Browser)的采访记.贝教授向海外读者简要介绍了儒家的五本经典. 因为儒学在中国的复兴,清华大学哲学教授贝淡宁开列了一份理解儒学所需要阅读的书目单,并简要说明了这些经典阐明的社会和管理观点. 记者:中国在走向现 ...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1)相同点:①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在思想意识 ...

  • 谈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当代高校后勤管理.doc
  • 谈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当代高校后勤管理 作者:马恒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0期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等"硬件",还需要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一"软件".在人文精神思想理论资源的借鉴上,中国先秦儒家人文精神具有 ...

  •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 ...

  • 儒家与现代人生
  • 2010年第2期 总第86期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刊发时间:2010-01-28 08:21:27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傅佩荣,祖籍上海,1950年6月12日出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 ...

  • 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
  • 邓晓芒 2005-5-30 22:33:00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曾说到自己的内心矛盾:"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例如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这是人道主义,因为总是在担心别人活得怎么样),"死了,我就安心&q ...

  • 第二章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
  • 第一章 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 要教学要点:1.了解中国伦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 2.了解西方伦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3.掌握中国传 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4.掌握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 神.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