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1和分数应用题

单位“1”与分数应用题

[摘要]

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目,理清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在五年级的时候,单位“1”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单位“1”,如何找单位“1”就可以了。到了六年级上学期,伴随着分数的应用题的出现,单位“1”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少不了单位“1”的帮助。对单位“1”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都会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单位“1” 分数应用题

一、分数在教材中的大致编排情况

有关分数的知识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都有。其中,三年级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数,并没有涉及到单位“1”;五年级时,已经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分数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虽然这个时候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但还不能用单位“1”来解决实际问题;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还要用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意味着学生要开始用单位“1”来解应用题了。那什么是单位“1”呢?单位“1”就是一个整体,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我们把“什么”平均分成若干份,这里的“什么”就是单位“1”。

二、单位“1”在分数乘法中的应用

学完了分数乘法,接着就是用分数乘法来解应用题。关于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两类:

(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这类题目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让学生知道“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就行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做了一些准备性的题目做铺垫,如“32的4倍是多少?”“9的是多少?”。然后,就开始出示例1: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7

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5

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题的教学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通过题意或线段图让学生知道,这题就是要求2500 m 2的是多少,列式为2500⨯=1000(m 2);55

还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知道这题的单位“1”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现在要求的就是把这个单位“1”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两份是多少,列算式为:25005⨯2=1000

2(m )。不管是用哪一种思路,都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题的单位“1”是什么。不能对单位“1”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是不能真正理解这道题目的。

(二)教学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这一类的题目也可一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如例2,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把噪音降低,原来80分贝的声音,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8

第二类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如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

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对与这两类5

题目的教学,我是通过线段图辅助,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列算式。而且这里已经涉及到“谁和谁在比”,那就更需要学生分清题目中的单位“1”究竟是什么。通过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寻找单位一的规律:那就是先找题目中有没有给我们提示的“关键词”,如“比,是,占,相当于”等,单位“1”往往就是这些关键词后面的那一个量。当然,也有的题目是没有这些关键词的,但是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是可以清楚的知道的,如“为举行校庆,六(2)班要做180面小旗,已经做了,还有多少面没做?”这题虽然看不到那些关键6

词,但是这题的总数是“180面小旗”, 也是相对于这180面小旗来说的,所以6

单位“1”就是六(2)班要做的180面小旗。学生找到单位“1”就等于说题目完成了一大半。如例2知道了单位“1”是什么,那就可以知道的噪音降低,到底8

是降低了多少分贝。列算式为:80⨯=10(分贝),原有80分贝,降低了10分贝,8

学生自然能够求出还有80-10=70(分贝)。当然,这题也可以理解为,绿化造林降低了的噪音,还剩下原来噪音的1-=。接着用80分贝去乘它的就可以知8888

道现在的分贝数了。列算式为:80⨯(1-)=70(分贝)。同样,例3知道了单位8

“1”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它的是多少,即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了几下,那样就可以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算式为:75+75⨯=1355

(下)。同样这题也可以理解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了,也就是婴儿每分钟5

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的1+=,列式为:75⨯(1+)=135(次)。在对以上555

两类题目的教学中,通过线段图、找单位“1”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都能很好的列式计算,作业也能较好的完成。这些好的现象,少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是无法做到的。

三、单位“1”在 分数除法中的作用

(一)课堂上能正确的用方程解题

这一类的题目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另一类是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

1、通过对线段图的理解用方程解决第一类的题目

教学时,我先出示例1的第一小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 的水分,他的体重是多少kg ? 5

通过线段图分析得出:单位“1”是小明的体重,体重的是28kg ,要求的是

单位“1”是多少。

在引导下,学生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重量 在这个等量关系下,学就可以用方程解决这道题目。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千克。 x =28 5

x=28 ÷5

x=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对于这题的解决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谁是单位“1”,如果把体内的水分当成了单位“1”,那么这题就会变成了乘法算式,结果也会不正确了。

2、通过对线段图的理解用方程解决第二类的题目

例2:美术小组有25人,比模航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4

这一类与前一类的差别是多出了一个“”,那就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4

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知道是航模小组人数的,也就是444

单位“1”的。而单位“1”是没有告诉我们,反而是要我们求的,所以具体44

表示多少就不是很明白了。但是如果用方程解,设航模小组有x 人,那就可以用x 表示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找到等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解:设航模小组有x 人。 x+x=25 (1+)x=25 4

x=25÷ 4

x=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对于这道题目,要解决,关键是要知道,这里,指的是谁的。如果找不44

到单位“1”,就不能做出这道题目。

以上两类题目,上课时讲得比较仔细,课堂上的正确率也较高。

(二)作业时分数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相混淆

本来以为,上课时的高正确率会有一个作业的高正确率,结果没想到的是,很多同学都做错了,而且错的几乎都是同一题。题目是这样的:

水果店批发部运来橘子600千克,运来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运来苹果多5

少千克?

这题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是很多同学都用方程解答。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第一、二单元的考试卷里。考试时间是在上分数除法应用题之后,结果试卷中很多同学都把“某种奶牛原价1.8元/包,现在每包比原来涨价,9现在每包的售价是多少元?”这道分数乘法应用题也用方程去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归结为三个原因:

1. 做题目的惯性:上课的时候做的应用题都是要用方程做的,虽然讲解的时候都是看单位“1”的,但真正做的时候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前面的用方程,这些题目也是用方程的。

2. 分数乘法应用题与分数除法应用题缺少比较: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没有和原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进行比较。只从简单的意义上去讲分数除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太单板了一些,也不容易区分。如果课堂上,在教学“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 的水分,他的体重是多少kg ?”这题时同时出5

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重35kg ,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5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相同点是单位“1”都是小明的体重;不同点是第一题单位“1”是未知的,而第二题单位“1”是已知的。再让学生对两题进行求解,让学生知道,在单位“1”已知的情况下用分数乘法解题;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用方程解题比较简单。从而也让学生样成习惯:在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注重做题,轻视理解:由于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题型、数量关系等都差不多,导致解题的结构也基本一样。所以很多同学课堂上听课并不是很认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算不理解题目,只要算式写得和例题的算式一样也能把作业顺利完成。时间长了,他们就养成了一种“只做题目,不求理解”的坏毛病。所以当题目稍微变了一点后,他们还会按照原来的样子写,错了也丝毫找不出错的原因。特别是当数量关系差不多的题目放在一起时,“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更多了。

(三)改进后的效果

知道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我就进行了针对性的补救。我举了两道应用题:“水果店运来50千克苹果,梨的重量是苹果的,运来梨多少千克?”“水果点运来50千克苹果,是梨重量的倍,运来梨多少千克?”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4

点来。然后根据其中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第一题单位“1”是已知的,而且其中的“”是指苹果的,可以直接算出来,列式为50 =40(千克);第二题单位“1”是未知的,“”是梨的,梨不知道,设梨有x 千克,它的就是x 4444千克,这也正好是苹果的重量。所以可以列方程为x=50。接着,再提出:在分4

数应用题中,单位“1”已知,直接用乘法做;单位“1”未知用方程解。通过补

救措施,学生很快了改正了原来的缺点,后面的作业中混淆的次数少了很多。

四、小结

无论是分数的乘法还是分数的除法都是要考虑单位“1”具体是什么,有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求单位“1”等问题。可以说单位“1”是分数应用题中的灵魂。不知道它,不了解它,不重视它,我们很难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单位“1”与分数应用题

[摘要]

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目,理清题目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在五年级的时候,单位“1”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单位“1”,如何找单位“1”就可以了。到了六年级上学期,伴随着分数的应用题的出现,单位“1”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少不了单位“1”的帮助。对单位“1”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都会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单位“1” 分数应用题

一、分数在教材中的大致编排情况

有关分数的知识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都有。其中,三年级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数,并没有涉及到单位“1”;五年级时,已经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分数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虽然这个时候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但还不能用单位“1”来解决实际问题;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还要用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意味着学生要开始用单位“1”来解应用题了。那什么是单位“1”呢?单位“1”就是一个整体,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我们把“什么”平均分成若干份,这里的“什么”就是单位“1”。

二、单位“1”在分数乘法中的应用

学完了分数乘法,接着就是用分数乘法来解应用题。关于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两类:

(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这类题目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让学生知道“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就行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做了一些准备性的题目做铺垫,如“32的4倍是多少?”“9的是多少?”。然后,就开始出示例1: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7

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5

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题的教学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通过题意或线段图让学生知道,这题就是要求2500 m 2的是多少,列式为2500⨯=1000(m 2);55

还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知道这题的单位“1”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现在要求的就是把这个单位“1”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两份是多少,列算式为:25005⨯2=1000

2(m )。不管是用哪一种思路,都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题的单位“1”是什么。不能对单位“1”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是不能真正理解这道题目的。

(二)教学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这一类的题目也可一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如例2,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把噪音降低,原来80分贝的声音,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8

第二类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如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

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对与这两类5

题目的教学,我是通过线段图辅助,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列算式。而且这里已经涉及到“谁和谁在比”,那就更需要学生分清题目中的单位“1”究竟是什么。通过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寻找单位一的规律:那就是先找题目中有没有给我们提示的“关键词”,如“比,是,占,相当于”等,单位“1”往往就是这些关键词后面的那一个量。当然,也有的题目是没有这些关键词的,但是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是可以清楚的知道的,如“为举行校庆,六(2)班要做180面小旗,已经做了,还有多少面没做?”这题虽然看不到那些关键6

词,但是这题的总数是“180面小旗”, 也是相对于这180面小旗来说的,所以6

单位“1”就是六(2)班要做的180面小旗。学生找到单位“1”就等于说题目完成了一大半。如例2知道了单位“1”是什么,那就可以知道的噪音降低,到底8

是降低了多少分贝。列算式为:80⨯=10(分贝),原有80分贝,降低了10分贝,8

学生自然能够求出还有80-10=70(分贝)。当然,这题也可以理解为,绿化造林降低了的噪音,还剩下原来噪音的1-=。接着用80分贝去乘它的就可以知8888

道现在的分贝数了。列算式为:80⨯(1-)=70(分贝)。同样,例3知道了单位8

“1”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它的是多少,即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了几下,那样就可以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算式为:75+75⨯=1355

(下)。同样这题也可以理解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了,也就是婴儿每分钟5

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的1+=,列式为:75⨯(1+)=135(次)。在对以上555

两类题目的教学中,通过线段图、找单位“1”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都能很好的列式计算,作业也能较好的完成。这些好的现象,少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是无法做到的。

三、单位“1”在 分数除法中的作用

(一)课堂上能正确的用方程解题

这一类的题目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另一类是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

1、通过对线段图的理解用方程解决第一类的题目

教学时,我先出示例1的第一小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 的水分,他的体重是多少kg ? 5

通过线段图分析得出:单位“1”是小明的体重,体重的是28kg ,要求的是

单位“1”是多少。

在引导下,学生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重量 在这个等量关系下,学就可以用方程解决这道题目。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千克。 x =28 5

x=28 ÷5

x=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对于这题的解决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谁是单位“1”,如果把体内的水分当成了单位“1”,那么这题就会变成了乘法算式,结果也会不正确了。

2、通过对线段图的理解用方程解决第二类的题目

例2:美术小组有25人,比模航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4

这一类与前一类的差别是多出了一个“”,那就要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4

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知道是航模小组人数的,也就是444

单位“1”的。而单位“1”是没有告诉我们,反而是要我们求的,所以具体44

表示多少就不是很明白了。但是如果用方程解,设航模小组有x 人,那就可以用x 表示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找到等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解:设航模小组有x 人。 x+x=25 (1+)x=25 4

x=25÷ 4

x=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对于这道题目,要解决,关键是要知道,这里,指的是谁的。如果找不44

到单位“1”,就不能做出这道题目。

以上两类题目,上课时讲得比较仔细,课堂上的正确率也较高。

(二)作业时分数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相混淆

本来以为,上课时的高正确率会有一个作业的高正确率,结果没想到的是,很多同学都做错了,而且错的几乎都是同一题。题目是这样的:

水果店批发部运来橘子600千克,运来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运来苹果多5

少千克?

这题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是很多同学都用方程解答。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第一、二单元的考试卷里。考试时间是在上分数除法应用题之后,结果试卷中很多同学都把“某种奶牛原价1.8元/包,现在每包比原来涨价,9现在每包的售价是多少元?”这道分数乘法应用题也用方程去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归结为三个原因:

1. 做题目的惯性:上课的时候做的应用题都是要用方程做的,虽然讲解的时候都是看单位“1”的,但真正做的时候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前面的用方程,这些题目也是用方程的。

2. 分数乘法应用题与分数除法应用题缺少比较: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没有和原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进行比较。只从简单的意义上去讲分数除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太单板了一些,也不容易区分。如果课堂上,在教学“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 的水分,他的体重是多少kg ?”这题时同时出5

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重35kg ,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5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相同点是单位“1”都是小明的体重;不同点是第一题单位“1”是未知的,而第二题单位“1”是已知的。再让学生对两题进行求解,让学生知道,在单位“1”已知的情况下用分数乘法解题;在单位“1”未知的情况下,用方程解题比较简单。从而也让学生样成习惯:在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注重做题,轻视理解:由于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题型、数量关系等都差不多,导致解题的结构也基本一样。所以很多同学课堂上听课并不是很认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算不理解题目,只要算式写得和例题的算式一样也能把作业顺利完成。时间长了,他们就养成了一种“只做题目,不求理解”的坏毛病。所以当题目稍微变了一点后,他们还会按照原来的样子写,错了也丝毫找不出错的原因。特别是当数量关系差不多的题目放在一起时,“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更多了。

(三)改进后的效果

知道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我就进行了针对性的补救。我举了两道应用题:“水果店运来50千克苹果,梨的重量是苹果的,运来梨多少千克?”“水果点运来50千克苹果,是梨重量的倍,运来梨多少千克?”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异同4

点来。然后根据其中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第一题单位“1”是已知的,而且其中的“”是指苹果的,可以直接算出来,列式为50 =40(千克);第二题单位“1”是未知的,“”是梨的,梨不知道,设梨有x 千克,它的就是x 4444千克,这也正好是苹果的重量。所以可以列方程为x=50。接着,再提出:在分4

数应用题中,单位“1”已知,直接用乘法做;单位“1”未知用方程解。通过补

救措施,学生很快了改正了原来的缺点,后面的作业中混淆的次数少了很多。

四、小结

无论是分数的乘法还是分数的除法都是要考虑单位“1”具体是什么,有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求单位“1”等问题。可以说单位“1”是分数应用题中的灵魂。不知道它,不了解它,不重视它,我们很难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相关内容

  • (强烈推荐)最全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 :周长 S:面积 a:边长 )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

  • 六上知识点归纳
  •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整数只能与分母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 ...

  • 浅谈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
  • 浅谈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 营上镇海丹小学 王伟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还要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实现,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找准单位‚1‛的量 正确找出单位‚1‛,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 ...

  •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2
  • 第十一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腾飞组员村小学 一.单元内容简析及教学目标 1.内容简析: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 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 用题,倒数的认识,共3节.本单元也是下一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基础 ...

  • 小学数学大纲
  •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 年 级 每周4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 ...

  •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化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化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 ...

  • 分数应用题教学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课堂教学体会 [内容摘要]在分数应用题中,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 另外搞清分率与实际数量的对应关系,更是一条解题的捷径. [关键词]分数应用题 单 ...

  • 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
  • 一.发生在陈明身边的数学知识(每题2分,共20 时间飞逝,六年的小学生活很快即将结束,我们一起盘点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吧! 1.陈明从深圳新闻网讯得知:从今年秋季起,深圳将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据统计,深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预计将惠及约60万名中小学学生,其中包括非深圳户籍对象约34万人.如果按平均每学 ...

  • 小学奥数基础汇总
  • 第一章 数的认识 1.数的意义 一.整数的分类和意义 正整数自然数 整数负整数 1.整数:像-4,-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 2.正整数和负整数:像1,2,3,„„这样的数叫做正整数,像-1,-2,-3,„„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