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合流

  摘 要:永嘉之乱后东晋偏安江左,儒、释、道三教逐渐由对立走向融合,名僧与名士交游频繁,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孙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这在他的《游天台山赋》中得到反映,主要包括玄学关照事物的方式、神仙家思想、援佛入玄、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等内容。

  关键词:孙绰;游天台山赋;儒;释;道

  作者简介:程艳梅(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02

  孙绰,东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其赋传世者不多,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辑有《游天台山赋》(并序)、《望海赋》及《遂初赋》序。其中《游天台山赋》最为有名,梁昭明太子《文选》卷十一选录。

  《游天台山赋》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了玄学在那个时期的新变化。孙绰在《遂初赋》中称其“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1],表达隐居之意,但后来却一直做官,并未退隐,且自许“托怀玄圣,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让也”[2]。他与名僧竺道潜、支道林等都有交往,在《喻道论》中,从理论上论证了佛、道、儒三教在基本上是贯通的。可以说,孙绰的玄学思想已不再是曹魏西晋时期的易、老、庄“三玄”,而是佛教兴盛后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互融合与贯通下的玄学。

  一、“游心”之作,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关于《游天台山赋》的创作,韦宾指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不是实地的记游,而是根据有关天文山的图画来写作的。”[3]《游天台山赋》序谓:“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璎珞,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文选》卷十一《游天台山赋》下李善注:“孙绰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向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4]可见,孙绰创作此赋并非实地游览之经历,而是以记游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驰骋遐思而完成的一篇“游心”之赋。

  庄子提倡主体精神的自由,主张“游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庄子·刻意篇》)。孙绰游天台山亦是以神观物,是在超脱虚静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体验天台山的神奇秀丽,幽迥、玄奥与深窈。“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游览过后,内心得到净化,各种烦恼忧愁、功名利禄,都被抛弃于九霄云外,而换之以超尘脱俗的玄远情趣。孙绰“游心”而写作此赋,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二、寻仙访仙之旅,体现了道教中的神仙家思想

  道教进入魏晋以后,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开始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上层神仙道教主张修仙求道,得道成仙。

  孙绰《游天台山赋》体现了神仙家思想。“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谓仙台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玩道”是指修炼道术,“绝粒”是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五谷以求延年益寿的修养术,而“芝”则是芝草,生于枯木之上,古人以为瑞草,认为服食可以成仙,“轻举”谓飞升,登仙[5]。仙台山乃仙人所居,一般人难以到达。孙绰游天台山因而便带有了求仙访道的性质。

  写了天台山的钟灵毓秀、“幽邃窈窕”后,第二段“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羽人”乃神话中的飞仙,“丹丘”则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所,昼夜常明,“福庭”是指神、佛所居的幸福的地方,“层城”是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为太帝之居。将游天台山比为仍丹丘而攀层城,实则求仙访仙。接着写幻想中登山寻仙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橑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然后是对所见到的“仙都”神奇、壮观的景象的描写:

  双阙云棘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檑,皦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游览之后,作者超脱尘俗,“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

  可见,《游天台山赋》中处处体现着神仙家的思想,这也是道教进入魏晋以后所呈现的时代特色,即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夹杂着许多神仙方术思想。正如张松辉所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特别是先秦儒家,如孔孟,在文人心中仍占有极高的地位。所谓儒家衰落,只不过是相对于两汉情况而言。社会思想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儒家失去一统地位,势必会给其他各家思想让出许多生存空间,首先兴盛的自然是道家,道教思想。它凭借着农民起义的影响和颇受时人欢迎的神仙方术,迅速地扩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注《老》、《庄》,谈玄理,讲养生,吃药散,使道家、道教的思想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最早成为这一时期能同儒家相抗衡的一大学派。[6]

  三、以佛为仙,援佛入玄,体现了玄佛思想的交融   以佛为仙,佛学玄学化,是东晋以后才有的独特现象。孙绰在《列仙赞传》中所赞的“列仙”,除了老子、商丘子(王子晋)等传统道家神仙人物外,还有释道安、竺法兰、竺道壹、支愍度、支孝龙、康僧会等佛门名僧。这也是东晋玄佛合流的反映。

  东晋偏安江左,历经战乱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苦闷的失落情绪,玄学为其提供了良方,而佛教“般若思想不仅能提供一种与玄学相类似的精神境界,而且在义理的讨论方面也相当投机,甚至能提出超过玄学的新解”[7]而名僧与名士的交游,使得佛教教义不断向士人思想中渗透,佛学与玄学逐渐融合,许多玄学家同时也颇精佛理,孙绰即是其中之一。

  玄佛合流、以佛为仙在孙绰《游天台山赋》中亦有反映。如序中“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由孙绰《列仙赞传》知,孙绰所指的仙示是道仙,亦是佛仙,“玄圣”和“灵仙”,玄学道家和佛教列仙相映成趣。对“仙都”景色描写中的“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王乔”为传统的道教神仙代表;“应真”则是佛教罗汉的别名,此处指得道真人。援佛入玄,借佛教意象来指代玄学意象,阐述玄理,体现了二者的相互影响。“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中,“法鼓”是佛教的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召集众僧唱赞的大鼓。佛教的法器被用于仙界,出现在天宗、众仙的面前,亦可见玄学对佛学的借鉴。赋末阐发玄理:

  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有”“无”为道佛两教术语,尘俗杂念尚未除尽,要达到虚无清净的境界还有距离。“色”“空”为佛教语,“色空”两句,指色即是空,泯灭其界限,使其合力为一,湮灭存在,而得到以无为本的“道”。“三幡”为道教语,谓色、空、观为三幡,最易摇荡人心。“有”“无”同出于“道”,三幡虽不同,但可消除其界限合而为一,同归于无。道家与佛家同为一体,有无相通,色空相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归于自然。因此,在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佛道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这与当时玄佛相融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体现了儒道二教的相互融通

  《游天台山赋》向来被视为由玄言文学向山水文学嬗变的重要作品,其论述虽主要集中于游玄登仙的玄学道悟,亦体现孙绰由仕到隐的人生焦虑,如序中“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许东海指出,这几句“诚为孙绰此赋山水玄游表象下仕隐转化的文化隐喻,山岳成为当代六朝士人的自由往返于仕途隐沦的回转门;从而孙绰《游天台山赋》的体物写志亦成为当代士人调适仕隐人生,进而成为消解仕隐抉择焦虑的文学橱窗或启示范本。”[8]可谓深得其味。

  《游天台山赋》作于永和十一年(355)后孙绰任永嘉太守之时[9]。孙绰早年(332)曾作《遂初赋》表达隐居意向,后一直做官,并未隐退,但这与其隐逸思想并不矛盾,“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绰认为只要精神上做到了玄远超脱、高蹈玄虚,出仕与隐居便没有什么区别。他在《刘真长诔》中,赞颂刘惔“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10]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说明在孙绰看来,儒道二教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另外,玄学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因此,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亦是其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的反映。

  综上,《游天台山赋》作为孙绰最杰出的赋作,集中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东晋时期玄学由曹魏西晋的易、老、庄“三玄”向佛、儒、道相融通的“四玄”之学的演变,这与当时僧人与士人、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是一致的。

  注释: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P1807.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P284.

  [3]韦宾.汉魏六朝画论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173.

  [4]萧统编李善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P209.

  [5]文中注释均参照姜晓丽.孙绰集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2005:P33-34.

  [6]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8.

  [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427.

  [8]许东海.山岳·文体·隐逸——《游天台山赋》与《北山移文》山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之对读[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2):P64.

  [9]陈慧娟.孙绰生平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P28.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P1814.

  参考文献: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韦宾.汉魏六朝画论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萧统编李善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姜晓丽.孙绰集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许东海.山岳·文体·隐逸——《游天台山赋》与《北山移文》山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之对读[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2).

  [8]陈慧娟.孙绰生平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

  摘 要:永嘉之乱后东晋偏安江左,儒、释、道三教逐渐由对立走向融合,名僧与名士交游频繁,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孙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这在他的《游天台山赋》中得到反映,主要包括玄学关照事物的方式、神仙家思想、援佛入玄、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等内容。

  关键词:孙绰;游天台山赋;儒;释;道

  作者简介:程艳梅(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02

  孙绰,东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其赋传世者不多,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辑有《游天台山赋》(并序)、《望海赋》及《遂初赋》序。其中《游天台山赋》最为有名,梁昭明太子《文选》卷十一选录。

  《游天台山赋》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了玄学在那个时期的新变化。孙绰在《遂初赋》中称其“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1],表达隐居之意,但后来却一直做官,并未退隐,且自许“托怀玄圣,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让也”[2]。他与名僧竺道潜、支道林等都有交往,在《喻道论》中,从理论上论证了佛、道、儒三教在基本上是贯通的。可以说,孙绰的玄学思想已不再是曹魏西晋时期的易、老、庄“三玄”,而是佛教兴盛后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互融合与贯通下的玄学。

  一、“游心”之作,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关于《游天台山赋》的创作,韦宾指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不是实地的记游,而是根据有关天文山的图画来写作的。”[3]《游天台山赋》序谓:“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璎珞,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文选》卷十一《游天台山赋》下李善注:“孙绰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向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4]可见,孙绰创作此赋并非实地游览之经历,而是以记游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驰骋遐思而完成的一篇“游心”之赋。

  庄子提倡主体精神的自由,主张“游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庄子·刻意篇》)。孙绰游天台山亦是以神观物,是在超脱虚静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体验天台山的神奇秀丽,幽迥、玄奥与深窈。“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游览过后,内心得到净化,各种烦恼忧愁、功名利禄,都被抛弃于九霄云外,而换之以超尘脱俗的玄远情趣。孙绰“游心”而写作此赋,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二、寻仙访仙之旅,体现了道教中的神仙家思想

  道教进入魏晋以后,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开始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上层神仙道教主张修仙求道,得道成仙。

  孙绰《游天台山赋》体现了神仙家思想。“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谓仙台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玩道”是指修炼道术,“绝粒”是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五谷以求延年益寿的修养术,而“芝”则是芝草,生于枯木之上,古人以为瑞草,认为服食可以成仙,“轻举”谓飞升,登仙[5]。仙台山乃仙人所居,一般人难以到达。孙绰游天台山因而便带有了求仙访道的性质。

  写了天台山的钟灵毓秀、“幽邃窈窕”后,第二段“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羽人”乃神话中的飞仙,“丹丘”则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所,昼夜常明,“福庭”是指神、佛所居的幸福的地方,“层城”是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为太帝之居。将游天台山比为仍丹丘而攀层城,实则求仙访仙。接着写幻想中登山寻仙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橑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然后是对所见到的“仙都”神奇、壮观的景象的描写:

  双阙云棘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檑,皦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游览之后,作者超脱尘俗,“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

  可见,《游天台山赋》中处处体现着神仙家的思想,这也是道教进入魏晋以后所呈现的时代特色,即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夹杂着许多神仙方术思想。正如张松辉所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特别是先秦儒家,如孔孟,在文人心中仍占有极高的地位。所谓儒家衰落,只不过是相对于两汉情况而言。社会思想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儒家失去一统地位,势必会给其他各家思想让出许多生存空间,首先兴盛的自然是道家,道教思想。它凭借着农民起义的影响和颇受时人欢迎的神仙方术,迅速地扩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注《老》、《庄》,谈玄理,讲养生,吃药散,使道家、道教的思想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最早成为这一时期能同儒家相抗衡的一大学派。[6]

  三、以佛为仙,援佛入玄,体现了玄佛思想的交融   以佛为仙,佛学玄学化,是东晋以后才有的独特现象。孙绰在《列仙赞传》中所赞的“列仙”,除了老子、商丘子(王子晋)等传统道家神仙人物外,还有释道安、竺法兰、竺道壹、支愍度、支孝龙、康僧会等佛门名僧。这也是东晋玄佛合流的反映。

  东晋偏安江左,历经战乱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苦闷的失落情绪,玄学为其提供了良方,而佛教“般若思想不仅能提供一种与玄学相类似的精神境界,而且在义理的讨论方面也相当投机,甚至能提出超过玄学的新解”[7]而名僧与名士的交游,使得佛教教义不断向士人思想中渗透,佛学与玄学逐渐融合,许多玄学家同时也颇精佛理,孙绰即是其中之一。

  玄佛合流、以佛为仙在孙绰《游天台山赋》中亦有反映。如序中“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由孙绰《列仙赞传》知,孙绰所指的仙示是道仙,亦是佛仙,“玄圣”和“灵仙”,玄学道家和佛教列仙相映成趣。对“仙都”景色描写中的“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王乔”为传统的道教神仙代表;“应真”则是佛教罗汉的别名,此处指得道真人。援佛入玄,借佛教意象来指代玄学意象,阐述玄理,体现了二者的相互影响。“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中,“法鼓”是佛教的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召集众僧唱赞的大鼓。佛教的法器被用于仙界,出现在天宗、众仙的面前,亦可见玄学对佛学的借鉴。赋末阐发玄理:

  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有”“无”为道佛两教术语,尘俗杂念尚未除尽,要达到虚无清净的境界还有距离。“色”“空”为佛教语,“色空”两句,指色即是空,泯灭其界限,使其合力为一,湮灭存在,而得到以无为本的“道”。“三幡”为道教语,谓色、空、观为三幡,最易摇荡人心。“有”“无”同出于“道”,三幡虽不同,但可消除其界限合而为一,同归于无。道家与佛家同为一体,有无相通,色空相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归于自然。因此,在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佛道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这与当时玄佛相融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体现了儒道二教的相互融通

  《游天台山赋》向来被视为由玄言文学向山水文学嬗变的重要作品,其论述虽主要集中于游玄登仙的玄学道悟,亦体现孙绰由仕到隐的人生焦虑,如序中“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许东海指出,这几句“诚为孙绰此赋山水玄游表象下仕隐转化的文化隐喻,山岳成为当代六朝士人的自由往返于仕途隐沦的回转门;从而孙绰《游天台山赋》的体物写志亦成为当代士人调适仕隐人生,进而成为消解仕隐抉择焦虑的文学橱窗或启示范本。”[8]可谓深得其味。

  《游天台山赋》作于永和十一年(355)后孙绰任永嘉太守之时[9]。孙绰早年(332)曾作《遂初赋》表达隐居意向,后一直做官,并未隐退,但这与其隐逸思想并不矛盾,“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绰认为只要精神上做到了玄远超脱、高蹈玄虚,出仕与隐居便没有什么区别。他在《刘真长诔》中,赞颂刘惔“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10]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说明在孙绰看来,儒道二教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另外,玄学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因此,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亦是其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的反映。

  综上,《游天台山赋》作为孙绰最杰出的赋作,集中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东晋时期玄学由曹魏西晋的易、老、庄“三玄”向佛、儒、道相融通的“四玄”之学的演变,这与当时僧人与士人、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是一致的。

  注释: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P1807.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P284.

  [3]韦宾.汉魏六朝画论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P173.

  [4]萧统编李善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P209.

  [5]文中注释均参照姜晓丽.孙绰集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2005:P33-34.

  [6]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8.

  [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427.

  [8]许东海.山岳·文体·隐逸——《游天台山赋》与《北山移文》山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之对读[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2):P64.

  [9]陈慧娟.孙绰生平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P28.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P1814.

  参考文献: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韦宾.汉魏六朝画论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萧统编李善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姜晓丽.孙绰集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许东海.山岳·文体·隐逸——《游天台山赋》与《北山移文》山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之对读[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2).

  [8]陈慧娟.孙绰生平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3).


相关内容

  • 中国佛教史
  •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09070417 09级计算机2班 席永梅 [摘要]: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 ...

  •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新特点
  •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新特点 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以后,儒学成为当时的官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得以被举荐进入仕途的法宝.但是随着王朝的更替,权力的转移,统治阶级构成在变化,东汉政府不得不依靠大地主和地方豪强势力来支持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河北 ...

  • 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袁宏道作品阅读
  • 袁宏道作品阅读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 ...

  • 邛崃天台山
  • 邛崃天台山介绍 天台山位于成都市邛崃境内,景观非党独特.整个景区呈国内罕见的向斜山地地貌.群山环抱,碧水长流: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名花异草.奇峰怪石散布其中:清溪碧潭.瀑布溶洞承受处可见.景观丰富,景点集中,为此地特色. 天台山背靠川西南群山,面临成都平原,雨后初霁可见云瀑,摩云岩等处可观云海霞光. ...

  • 浅谈_西游记_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魏 武 朱华丽 摘 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 ...

  • 2010版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第五章(重点归纳)
  • 第五章 浙江著名景点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一节 浙江著名景点诗词选读 (三结合 题目 作者 经典语句) 灵隐寺 宋之问:唐代 字延清,山西人 诗与沈佺齐名,时号"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古今诗话>认为为骆宾王代作.) 桂子月中 ...

  • 崂山导游词
  • 不远处的这块刻有"海印寺遗址" 的石碑, 用的是原先建海印寺时的石头, 碑上刻有" 明万历 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万历十一年,憨山从五台山来到崂山,在今华严寺西边的" 那罗延窟" 修禅.二年后来到太清宫.起 ...

  • 佛教中国化
  • 从历史演进论佛教中国化 作者:尹德蓉 [2002-1-22 16:22:14]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魏晋至隋唐始臻极盛.由于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结构与中国不同,要在中国立足,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和更新,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佛学依附于玄学,经南北朝才独立 ...

  • 浅谈唐代桃源主题诗歌中的爱情诗
  • 2008年第3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口 浅谈唐代桃源主题诗歌中的爱情诗 酒利波 (太原大学,山西太原030009)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诗中就有许多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 中有一些诗属于爱情诗.这类诗歌的出现是两个桃源传说合流的结果.桃源主题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