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期末论文

千年一帝——浅谈康熙

康熙帝,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在八岁登基,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一个有汉人血统的满洲皇帝;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奇才;他是一个从不躲懒的勤劳天子;他是一个了解西方科技的东方君主;他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博学皇帝;他开启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辉煌局面,使中国恢复统一、富强中兴。如果把康熙大帝的一生看做一本书,则可分为生于忧患,少年天子,智擒鳌拜,御门听政,削平三藩,收揽士心,统一台湾,抗俄签约,北疆长城,进兵安藏,以农为本,治理黄河,六下江南,御史弹相,康熙字典,爱好西学,样式雷家,文字之狱,读书之道,养生之道,后宫生活,立废太子,悲苦而死。这位14 岁即亲政的年轻皇帝以其社会景象,其文治武功,其历史业绩,可谓千年一帝。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康熙的事迹对他进行具体评说。

1、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康熙大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康熙帝在位期间组织了南削三藩,解决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而且在削藩期间重用绿营,也对缓和满汉矛盾有巨大作用。之后,康熙帝有收复了台湾靖平了海疆,使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断绝了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而侵略中国的愿望。之后,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并且和平解决了西藏问题,粉碎了民族分裂势力和国外侵略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并且两次亲征雅克萨,打败了侵略中国东北疆域的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为中俄两国带来了近两百年的和平,也基本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如果说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造者,唐太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那么,康熙帝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康熙帝崇儒尊孔,对孔子行三拜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不仅开科取士,而且重用儒生,恢复了孔氏家族的地位。这些政策大大缓和了满族与汉族尤其是与汉族士子们关系。由此,清朝在中原的统治也得以稳定下来了。同时,为了缓和满蒙、满藏矛盾。康熙帝在蒙藏地区册封四大活佛。这些政策非常有效,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基本稳定下来了。

但是,康熙帝的文化政策有一个阴暗面,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字狱。康熙一生制造了“庄廷铣案”、“胡中藻案”、“戴名世案”等著名的文字狱。而且康熙帝曾经明文规定不许出版印刷,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不仅如此,康熙王朝对汉族文化的继承是全盘接受的。清朝的儒家还是宋明的儒家,清朝的科考依然是宋明时期的科考。更甚者,变成了八股取士的呆板做法。八股取士,这个被所有史学家批评的考试制度,不仅使得科考入仕的人大多呆板没有创新和激情,而且限制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中国的科学文化在此后发展极其缓慢或是说根本就没有在发展,八股取士就逃脱不了干系。

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康熙帝在经济方面确有一些明君的做法。比如他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的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是,康熙帝固守农本思想,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使得中国在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几乎停止了发展。中国自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就彻底丧失了。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之初,国家外有重患,内有沉疴;他离位之时,已入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之一。可以这么说,如若没有康熙的带领,一个异族政权又怎么能走向顶峰,康雍乾盛世又怎么能被人传颂至今呢?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康熙皇帝。一方面,康熙帝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位大一统皇帝,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在康熙王朝期间,中国彻底丧失了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他延误了历史的进程也是不可忘记的。

千年一帝——浅谈康熙

康熙帝,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在八岁登基,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一个有汉人血统的满洲皇帝;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奇才;他是一个从不躲懒的勤劳天子;他是一个了解西方科技的东方君主;他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博学皇帝;他开启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辉煌局面,使中国恢复统一、富强中兴。如果把康熙大帝的一生看做一本书,则可分为生于忧患,少年天子,智擒鳌拜,御门听政,削平三藩,收揽士心,统一台湾,抗俄签约,北疆长城,进兵安藏,以农为本,治理黄河,六下江南,御史弹相,康熙字典,爱好西学,样式雷家,文字之狱,读书之道,养生之道,后宫生活,立废太子,悲苦而死。这位14 岁即亲政的年轻皇帝以其社会景象,其文治武功,其历史业绩,可谓千年一帝。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康熙的事迹对他进行具体评说。

1、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康熙大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康熙帝在位期间组织了南削三藩,解决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而且在削藩期间重用绿营,也对缓和满汉矛盾有巨大作用。之后,康熙帝有收复了台湾靖平了海疆,使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断绝了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而侵略中国的愿望。之后,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并且和平解决了西藏问题,粉碎了民族分裂势力和国外侵略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并且两次亲征雅克萨,打败了侵略中国东北疆域的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为中俄两国带来了近两百年的和平,也基本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如果说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造者,唐太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那么,康熙帝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康熙帝崇儒尊孔,对孔子行三拜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不仅开科取士,而且重用儒生,恢复了孔氏家族的地位。这些政策大大缓和了满族与汉族尤其是与汉族士子们关系。由此,清朝在中原的统治也得以稳定下来了。同时,为了缓和满蒙、满藏矛盾。康熙帝在蒙藏地区册封四大活佛。这些政策非常有效,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基本稳定下来了。

但是,康熙帝的文化政策有一个阴暗面,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字狱。康熙一生制造了“庄廷铣案”、“胡中藻案”、“戴名世案”等著名的文字狱。而且康熙帝曾经明文规定不许出版印刷,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不仅如此,康熙王朝对汉族文化的继承是全盘接受的。清朝的儒家还是宋明的儒家,清朝的科考依然是宋明时期的科考。更甚者,变成了八股取士的呆板做法。八股取士,这个被所有史学家批评的考试制度,不仅使得科考入仕的人大多呆板没有创新和激情,而且限制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中国的科学文化在此后发展极其缓慢或是说根本就没有在发展,八股取士就逃脱不了干系。

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康熙帝在经济方面确有一些明君的做法。比如他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的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并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是,康熙帝固守农本思想,压制工商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使得中国在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几乎停止了发展。中国自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就彻底丧失了。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之初,国家外有重患,内有沉疴;他离位之时,已入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之一。可以这么说,如若没有康熙的带领,一个异族政权又怎么能走向顶峰,康雍乾盛世又怎么能被人传颂至今呢?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康熙皇帝。一方面,康熙帝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位大一统皇帝,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在康熙王朝期间,中国彻底丧失了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他延误了历史的进程也是不可忘记的。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题 七 年 级 历 史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题号对应的空格内.) 1.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 ...

  • 康熙的功绩__小论文
  • 康熙一生的功绩 康熙大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八岁登基,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勤奋不懈,在当时开创了一个盛世.下面主要简述康熙在位期间的一些主要的功绩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康熙一生的重大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

  • 对康熙的评价(大学选修清朝帝王评说论文)
  • 200 -200 学年第 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平时作业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很激烈,了解了这方面历史后,立刻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康熙一生对权力的欲望很大,不愿意自己的皇子在自己在生的时候比自己更强大,不愿意看到皇子威胁到他的皇权,是引起他晚年储位之争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封建皇权的集中表现. 他的儿 ...

  • 承德避暑山庄 论文
  • 承德避暑山庄 论文 先有避暑山庄,而后有承德城.穿越繁华都市一路往东,一座高大庄严的红色照壁隔断了视野,将承德的现代生活与百年历史一分为二,这里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这座城市,在这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地方,随着避暑山庄的建立而发展,也因避 ...

  • 康熙与天主教
  • 康熙与天主教 内容摘要:康熙朝是天主教在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天主教从明朝时 传入中国,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与天主教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既有支持与保护,又有反对与限制,尤其是"礼仪之争"更使康熙改变了对天主教的态度.本文对康熙与天主教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论 ...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类型
  • 所谓开放性历史试题,就是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 1.观点评析(评述.论证)型. 例:(2012年全国新课程)(12 ...

  • 近年高考热点议论文素材大全--(39)
  • 39.忍让(1)引言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2)事实论据张良忍得兵书张良,字子房.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 ...

  • 高二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4
  • 福州三中 2009-2010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A卷(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有不少富足而可鄙的人,反之,也有不少诚实而贫困的人.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来不想舍善行而取富.财富可以数易其手,但善行就永垂不朽了." ...

  • 清朝历史上劳模皇帝:奏折批语胜似一篇小论文!
  • 清朝皇帝都很勤政,这是大家普遍承认的一个观点,即使是身处末世的皇帝溥仪在初期也有着中兴清王朝的雄心伟略,一个王朝总要竖起那么几位榜样式的人物来为后世皇帝当楷模,而当我们提到清朝皇帝的时候,最喜欢提的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一个是雄才大略,一个是勤政如命,还有一个是运气极好,总之这几位皇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