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1

1,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4,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6, “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7,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分)

8,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 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英法美等国。由威廉*詹姆斯提出。它对小说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时序或者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线性结构,代之以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定的随着人的意识活动并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情节的心理结构,这样一种结构使本世纪的小说发生了从" 外视角" 到" 内视角" 、从" 情节小说" 到" 心理小说" 的历史性的本质变化。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说面临的革新就是突破原有文学创作模式,中国作家开始探索、尝试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宗璞的《我是谁?》,王蒙的《春之声》,谌容的《人到中年》等等。都明显地采用了以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来结构主线的方法。

9,主题先行论: 指十年动乱期间,根据政治需要,先确定所谓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使“主题”得以表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以从概念出发代替从生活出发,直接违背了文学源于生活的一般创作规律,在当时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有主题先行之嫌的名篇名作:路遥《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毕淑敏《我的五样》(散文);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电影)等。

10, 《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 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1,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1. 从《夜的眼》起尝试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用主观感受、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心理内容,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增加了艺术容量。《春之声》、《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都使用了这一手法,成为小说艺术探索的急先锋。

2. 语言运用上,“拟骚体”,挥洒,张狂,瀑布型,汪洋恣肆。王蒙对语言的运用有过人的才能,善于“以最公开的语言,传达最不宜公开也不易公开的灵魂秘密的说话艺术。”这种反讽,在王蒙其他的小说如《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等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1.具有特色的诗歌语言a. 饱含哲理的警句b. 融古诗词,民歌,口语与一炉,创造出古为今用民为文用。

2.新颖独特的构思,大胆的想象。

3.不拘一格的诗体。50年代:楼梯式—半自由体—民歌体—像散去的新自由体。60年代:新辞赋体

3,分析徐迟《歌德巴赫的猜想》的艺术特征。

4,谈谈新时代戏剧改革的特点,以《绝对信号》和《 》为例。

5,为什么说谌容《人到中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1980年的《人到中年》,主要描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肌梗塞、差点死亡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陆文婷周围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处境,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不仅要做家务事,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可他回到家里连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

也没有,只好在床板上写论文。陆文婷的同事刘学尧、姜亚芬夫妇,由于生活困难解决无望,专长得不到发挥,抱憾离开了祖国。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年问题、知识分子问题,是新时期小说题材和主题上的开拓。

6,简述徐怀中《西线轶事》和李有葆《高山下的花环》军事题材小说在艺术上的贡献。

徐怀中《西线轶事》,对越自卫反击战,步话兵刘毛妹,陶珂等六个女电话兵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梁大娘、韩玉秀

7,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情节因素,细描风景画和风俗画,渲染人情美和人性美,营造诗意氛围,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闲适、散淡、优雅的审美情趣。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

1. 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富有诗意

2. 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带有理想化特点。

3. 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

4. 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8,朦胧诗的技巧特征。

(1)思想内核: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2)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朦胧诗”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1)首先建立在揭露黑暗的否定性情感和社会批判的基点上;(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突出的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者的结合;(3)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9,《百合花》的细节描写。

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10,简单分析《班主任》中谢惠敏的人物特征及其意义。

谢惠敏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文革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这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级的学生,从开始接触社会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她厌恶宋宝琦,但是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谢惠敏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她的言行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谢惠敏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

论述题1,分析梁斌《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

《红旗谱》中的三代农民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朱老忠——旧式农民的自发反抗;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群体:从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斗争;大贵、运涛等——觉醒的农民。

在传统的家族纷争(朱、严两家与冯家)的框架内,正邪形成对立。朱老忠的“成长”依然源于子报父仇。个人复仇是他“成长”的动因。

1. 回乡一年多,他力图以“一文一武”和寻找“靠山”来复仇。此时还未形成真正的阶级意识。

2.在贾湘农和运涛等的指引下,逐渐体味到“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抽象意义,完成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启蒙。“反割头税斗争”。

3.在“家族复仇”主题向“阶级斗争”主题的转换过程中,朱老忠将具体可感的个人仇恨置换为高度抽象的“阶级仇恨”,其形象象征着中国农民经历的艰难的现代化转型。

在“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上,“朱老忠一代”承先启后,由传统农民转换为现代农民。朱老忠的价值在于和传统农民英雄的区别。 2,分析《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特点。

1,谨遵孝道,身体力行。白嘉轩作为一家之长,以“孝”作为治家的根本。一方面他要竭力表现出对父母的孝敬,同时也严格要求子女对自己的孝顺。在父亲秉德老汉临死之前嘱他早日续娶,在他眼里,服孝之后才能续弦,。秉德老汉告诫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头上始冒虚汗,但仍不敢立马答应,直到老汉在痛苦的挣扎中哀求和母亲等人的催迫下,他才“哇”地一声哭着答应了,并当即昏死去了,真是孝动天地。

2,自信持正,仁爱忠义。白嘉轩给人的印象是“腰杆子挺得太硬太直”,直到后来被土匪打折了腰,依然努力地挺着。正如他的身形特点一样,白嘉轩的为人处世也保持一种挺直的原则。白腿乌鸦兵进驻白鹿原时,白嘉轩坚信“百姓只纳皇粮,自古这样,旁的粮不纳。”所以,他坚决拒绝替乌鸦兵敲锣征粮,哪怕杨排长将乌黑的枪管抵在他的脑门上,也不为所动。

3,躬耕自食,多计善谋。 白嘉轩作为一方富主,却仍从未脱离过劳动,地位与自耕农相似,但他的头脑中仍少不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甚至于一般地主不能望其项背,具有多计善谋的一面。为了子孙多福,保佑白家福运绵长,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家的。

4,执法如山,坚持原则。白嘉轩作为本族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族长,主宰着全族人的死生祸福,评判着族内事件的是非优劣,他一直努力用封建宗法整饰着族内秩序,维持着体面的完整与安宁。

5,植根家族,渴求功名。他把名声、名誉看得比一切都高。只是他作为一个虽颇有心计城府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政治的无知使他多次与功名擦肩而过。

白嘉轩又是悲剧性人物,其悲剧在于他对封建伦常的无可置疑与坚守,在于他不能自主识别历史潮流,自主追求进步。在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在“否定传统”的呐喊声中,在将传统放在历史审判台前重新加以审视估价的时候,他才惊愕地发现:自己已被遗弃在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

3,简析顾城朦胧诗《远和近》。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4,张贤亮《绿化树》和《男人一般是女人》主人公章永璘的形象特征。

章永璘是个伪君子,或说章永璘是个重新在压抑与迫害中站立起来的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形象。

5,怎样理解张承志的流浪与追求。

6,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分析张洁的爱情观。

7. 比较刘白羽,秦牧,杨朔的散文特色。

杨朔:风格:清新、委婉、飘逸。

杨朔的古典诗歌的底蕴很丰厚,因此他写散文总是像诗歌靠拢,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结构总是向诗歌靠拢,追求诗的意境。于是诗化就成为他散文的最大的特点。

艺术特色:

第一、选材上,力图选取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风貌。注重描写新生活、新时代的绚丽色彩,又用血泪笔墨勾画旧时代苦难生活的背景,进行美丑善恶的今昔对比。

第二、立意上,杨朔又注重描写普通劳动者的美好、高尚的情操,挖掘生活中存在的诗意,表现他们的精神美。

第三、构思上,杨朔讲究艺术构思。他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思想得到与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

第四、杨朔注重创作诗的意境。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意境。

秦牧:风格:博大精深。它的形成得力于秦牧散文的审美追求。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第一、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第二、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第三、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刘白羽:风格:雄浑、豪放是

艺术特色:第一、个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 彩。

第二、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

第三、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8,新写实小说与传统写实的异同。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纯态事实”;“零度情感”,取消作家的情感介入

9,分析诗歌,舒婷,北岛

第一,在内容上,他们都是现实主义的批判者,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渴盼,对现实带有否定与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歌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不仅仅对现实灰暗的表现传达出尖锐的否定意识,对民族人类的关怀流露出浓郁的忧患意识,而且对客观外界的表现显示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哦祖国》、顾城的《一代人》等。

第二,在诗歌的审美追求上,他们的诗歌摈弃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而追求朦胧迷离、含蓄幽深之美。诗歌善于通过意象化、象征性、思想和情感的跳跃性来表达自己心中想阐释出的重要思想,这在三人的大部分诗歌中都有所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及其个人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诗歌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点。

北岛是朦胧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由和民主的强烈需求,诗风凝重,语句犀利, 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

诗歌中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有独特的意象群和意象组织方式。在《北岛》一诗中就有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舒婷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呼喊人的真诚和包容,诗歌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和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独立的决心。《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

顾城的诗歌简单,纯洁,却又能一针见血,直指人心。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其次,顾城诗歌有别于二者的一重大特点就是:他的诗歌重视感觉,想象独特,意象叠加,在朦胧诗派中有自己独特的意蕴美。如他的诗《弧线》中:“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在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诗句中,通过四个意象的瞬间撞击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1,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作品: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4,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6, “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7,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 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分)

8,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 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英法美等国。由威廉*詹姆斯提出。它对小说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时序或者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线性结构,代之以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定的随着人的意识活动并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情节的心理结构,这样一种结构使本世纪的小说发生了从" 外视角" 到" 内视角" 、从" 情节小说" 到" 心理小说" 的历史性的本质变化。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说面临的革新就是突破原有文学创作模式,中国作家开始探索、尝试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宗璞的《我是谁?》,王蒙的《春之声》,谌容的《人到中年》等等。都明显地采用了以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来结构主线的方法。

9,主题先行论: 指十年动乱期间,根据政治需要,先确定所谓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使“主题”得以表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以从概念出发代替从生活出发,直接违背了文学源于生活的一般创作规律,在当时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有主题先行之嫌的名篇名作:路遥《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毕淑敏《我的五样》(散文);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电影)等。

10, 《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 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1,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1. 从《夜的眼》起尝试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用主观感受、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梦幻等艺术手法来表现心理内容,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增加了艺术容量。《春之声》、《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都使用了这一手法,成为小说艺术探索的急先锋。

2. 语言运用上,“拟骚体”,挥洒,张狂,瀑布型,汪洋恣肆。王蒙对语言的运用有过人的才能,善于“以最公开的语言,传达最不宜公开也不易公开的灵魂秘密的说话艺术。”这种反讽,在王蒙其他的小说如《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等小说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1.具有特色的诗歌语言a. 饱含哲理的警句b. 融古诗词,民歌,口语与一炉,创造出古为今用民为文用。

2.新颖独特的构思,大胆的想象。

3.不拘一格的诗体。50年代:楼梯式—半自由体—民歌体—像散去的新自由体。60年代:新辞赋体

3,分析徐迟《歌德巴赫的猜想》的艺术特征。

4,谈谈新时代戏剧改革的特点,以《绝对信号》和《 》为例。

5,为什么说谌容《人到中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1980年的《人到中年》,主要描写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肌梗塞、差点死亡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陆文婷周围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处境,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不仅要做家务事,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可他回到家里连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

也没有,只好在床板上写论文。陆文婷的同事刘学尧、姜亚芬夫妇,由于生活困难解决无望,专长得不到发挥,抱憾离开了祖国。小说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年问题、知识分子问题,是新时期小说题材和主题上的开拓。

6,简述徐怀中《西线轶事》和李有葆《高山下的花环》军事题材小说在艺术上的贡献。

徐怀中《西线轶事》,对越自卫反击战,步话兵刘毛妹,陶珂等六个女电话兵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梁大娘、韩玉秀

7,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情节因素,细描风景画和风俗画,渲染人情美和人性美,营造诗意氛围,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闲适、散淡、优雅的审美情趣。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

1. 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富有诗意

2. 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带有理想化特点。

3. 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

4. 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8,朦胧诗的技巧特征。

(1)思想内核: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2)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朦胧诗”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1)首先建立在揭露黑暗的否定性情感和社会批判的基点上;(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突出的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者的结合;(3)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9,《百合花》的细节描写。

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10,简单分析《班主任》中谢惠敏的人物特征及其意义。

谢惠敏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文革中精神污染的严重性。这个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年级的学生,从开始接触社会时起,就处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的专制横行之时,在文化舆论被死死地控制的情况下,她逐渐开始习惯和适应社会现实。她单纯迷信一切用铅字排版出来的东西,在她的思想里,把这一切都当作天经地义的“最最革命”的“社会主义”。她厌恶宋宝琦,但是在愚昧无知这一层面上,她和他是一致的。谢惠敏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她的言行符合一个“正面人物”的“典范”。在自己成长的最基础的阶段,谢惠敏正在被一种政治所利用,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

论述题1,分析梁斌《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

《红旗谱》中的三代农民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朱老忠——旧式农民的自发反抗;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群体:从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斗争;大贵、运涛等——觉醒的农民。

在传统的家族纷争(朱、严两家与冯家)的框架内,正邪形成对立。朱老忠的“成长”依然源于子报父仇。个人复仇是他“成长”的动因。

1. 回乡一年多,他力图以“一文一武”和寻找“靠山”来复仇。此时还未形成真正的阶级意识。

2.在贾湘农和运涛等的指引下,逐渐体味到“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抽象意义,完成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启蒙。“反割头税斗争”。

3.在“家族复仇”主题向“阶级斗争”主题的转换过程中,朱老忠将具体可感的个人仇恨置换为高度抽象的“阶级仇恨”,其形象象征着中国农民经历的艰难的现代化转型。

在“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上,“朱老忠一代”承先启后,由传统农民转换为现代农民。朱老忠的价值在于和传统农民英雄的区别。 2,分析《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特点。

1,谨遵孝道,身体力行。白嘉轩作为一家之长,以“孝”作为治家的根本。一方面他要竭力表现出对父母的孝敬,同时也严格要求子女对自己的孝顺。在父亲秉德老汉临死之前嘱他早日续娶,在他眼里,服孝之后才能续弦,。秉德老汉告诫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头上始冒虚汗,但仍不敢立马答应,直到老汉在痛苦的挣扎中哀求和母亲等人的催迫下,他才“哇”地一声哭着答应了,并当即昏死去了,真是孝动天地。

2,自信持正,仁爱忠义。白嘉轩给人的印象是“腰杆子挺得太硬太直”,直到后来被土匪打折了腰,依然努力地挺着。正如他的身形特点一样,白嘉轩的为人处世也保持一种挺直的原则。白腿乌鸦兵进驻白鹿原时,白嘉轩坚信“百姓只纳皇粮,自古这样,旁的粮不纳。”所以,他坚决拒绝替乌鸦兵敲锣征粮,哪怕杨排长将乌黑的枪管抵在他的脑门上,也不为所动。

3,躬耕自食,多计善谋。 白嘉轩作为一方富主,却仍从未脱离过劳动,地位与自耕农相似,但他的头脑中仍少不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甚至于一般地主不能望其项背,具有多计善谋的一面。为了子孙多福,保佑白家福运绵长,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家的。

4,执法如山,坚持原则。白嘉轩作为本族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族长,主宰着全族人的死生祸福,评判着族内事件的是非优劣,他一直努力用封建宗法整饰着族内秩序,维持着体面的完整与安宁。

5,植根家族,渴求功名。他把名声、名誉看得比一切都高。只是他作为一个虽颇有心计城府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政治的无知使他多次与功名擦肩而过。

白嘉轩又是悲剧性人物,其悲剧在于他对封建伦常的无可置疑与坚守,在于他不能自主识别历史潮流,自主追求进步。在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在“否定传统”的呐喊声中,在将传统放在历史审判台前重新加以审视估价的时候,他才惊愕地发现:自己已被遗弃在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

3,简析顾城朦胧诗《远和近》。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4,张贤亮《绿化树》和《男人一般是女人》主人公章永璘的形象特征。

章永璘是个伪君子,或说章永璘是个重新在压抑与迫害中站立起来的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形象。

5,怎样理解张承志的流浪与追求。

6,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分析张洁的爱情观。

7. 比较刘白羽,秦牧,杨朔的散文特色。

杨朔:风格:清新、委婉、飘逸。

杨朔的古典诗歌的底蕴很丰厚,因此他写散文总是像诗歌靠拢,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结构总是向诗歌靠拢,追求诗的意境。于是诗化就成为他散文的最大的特点。

艺术特色:

第一、选材上,力图选取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风貌。注重描写新生活、新时代的绚丽色彩,又用血泪笔墨勾画旧时代苦难生活的背景,进行美丑善恶的今昔对比。

第二、立意上,杨朔又注重描写普通劳动者的美好、高尚的情操,挖掘生活中存在的诗意,表现他们的精神美。

第三、构思上,杨朔讲究艺术构思。他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思想得到与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

第四、杨朔注重创作诗的意境。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意境。

秦牧:风格:博大精深。它的形成得力于秦牧散文的审美追求。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第一、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第二、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第三、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刘白羽:风格:雄浑、豪放是

艺术特色:第一、个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 彩。

第二、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

第三、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8,新写实小说与传统写实的异同。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纯态事实”;“零度情感”,取消作家的情感介入

9,分析诗歌,舒婷,北岛

第一,在内容上,他们都是现实主义的批判者,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渴盼,对现实带有否定与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歌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不仅仅对现实灰暗的表现传达出尖锐的否定意识,对民族人类的关怀流露出浓郁的忧患意识,而且对客观外界的表现显示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哦祖国》、顾城的《一代人》等。

第二,在诗歌的审美追求上,他们的诗歌摈弃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而追求朦胧迷离、含蓄幽深之美。诗歌善于通过意象化、象征性、思想和情感的跳跃性来表达自己心中想阐释出的重要思想,这在三人的大部分诗歌中都有所表现。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及其个人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诗歌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点。

北岛是朦胧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由和民主的强烈需求,诗风凝重,语句犀利, 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

诗歌中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

有独特的意象群和意象组织方式。在《北岛》一诗中就有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舒婷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呼喊人的真诚和包容,诗歌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和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独立的决心。《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

顾城的诗歌简单,纯洁,却又能一针见血,直指人心。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其次,顾城诗歌有别于二者的一重大特点就是:他的诗歌重视感觉,想象独特,意象叠加,在朦胧诗派中有自己独特的意蕴美。如他的诗《弧线》中:“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在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诗句中,通过四个意象的瞬间撞击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相关内容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北师大2013-1993文学类考研真题
  •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 3.<庄子 ...

  • [真题]南昌大学2015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 更多最新考研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 renrenkaoyan [真题]南昌大学2015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 当代文学史(三个论述,每题50分) 1举例论证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联系和区别 2新写诗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的小说特色 3比较<创业史>和<白鹿原>,说明当 ...

  •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历年试题
  •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历年试题(文学院) 2000年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 1,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哪些方面模仿荷马史诗? 2, 简述堂吉坷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关系. 3, 简述魏玛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 ...

  • 汉语言文学考研方向
  •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 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各学校文艺学考研参考书目
  • 浙江大学 <文学原理>(修订版)王元骧,广西师大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学新概念& ...

  • 山大文艺学历年考研真题
  • 1999-2009年山东大学文学院试题 山东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 山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的考题是一样的. 1999年试题 文学理论 一.解词 1.文艺学对象 2.语言的艺术 3.艺术形象 4.文学起源的"巫术说" 5.题材 6.文学风格 二.简答 1.如何理解文学与 ...

  • 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 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 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 ...

  •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法国文学专业师资力量介绍
  •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法国文学专业师资力量介绍 车琳 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系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语系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中法比较文学与文化.1993年开始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过初级法语精读和高级法语精读课程,现在承担的主要课程 ...

  •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报录比
  •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报录比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专业目录 专业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方向 科目一101-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科目三 科目四 复试笔试科目 00-无 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