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论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纵观当代流行音乐,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从1978年的《龙的传人》到2007年的《中国话》,民族主义始终是流行音乐中的重要一脉。民族主义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而当代流行音乐中一直都有表现民族主义的作品在流传。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当代民族主义的讨论往往局限于精英文化的范围内,而忽视了大众文化。流行音乐是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对其中的民族主义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实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内地原创及在内地流行的港台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和民族主义之难以定义是众所周知的,其难处在于,我们都承认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现象,但很难科学地定义它们。本文不打算繁琐地考证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而是给出一个简明的工作定义,以作为本文的立论基础。民族主义就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的主义,民族是由于一定的客观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情感和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因此,民族主义可以定义为:强调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价值,维护本民族的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情绪、学说、意识形态、政治原则或运动。

在民族主义建构和传播过程中,音乐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而成为识别民族的标志,而且可以直接表达民族意识。今天,国歌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象征,各种重要场合下的国歌演奏、合唱已是建构民族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仪式。作为音乐家族中受众最广的一员,流行音乐自然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载体。 所谓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通俗性和流行性,但没有指出其商品性。除了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之外,流行音乐还具有如下重要特点:它是在工业化时代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文化商品。有的民间音乐虽然也流传甚广,但不是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当代流行音乐的主体是流行歌曲,器乐所占比例很小。因此,也可以用流行歌曲来替代流行音乐一词。我们这里用民族主义流行音乐泛指在风格上的民族化或在歌词主题方面表达了民族主义诉求的流行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有所谓民族主义音乐(或民族乐派、国民乐派)之称,泛指在民族主义广泛传播的19世纪,俄罗斯、东欧、北欧等地出现的强调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的乐派。如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俄罗斯的格林卡和强力集团等。这种通过音乐来体现民族特性的乐派,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思想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成品①。这股潮流很快就扩展至整个欧洲。西方流行音乐也一直与民族文化相关,如节奏布鲁斯(rb )和说唱乐(rap )与黑人文化,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牙买加的雷鬼音乐(reggae )表现出泛非洲的认同,而发端于美国白人文化的乡村音乐则成为美国民族文化的代表。[1]

在中国,主题和风格两方面的民族主义都可以追溯至流行音乐的产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救亡歌曲和时代曲分别是这二者的代表。

在主题方面,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式军歌和学堂乐歌中,就出现了大量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如《国耻歌》:

四年五月七日/二十一条件,日本要挟我国/欺我四万万,同胞奔走呼号/誓死奔国难,况我爱国军人/铁血男儿汉。

又如石更作词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其一):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当然,学堂乐歌还不能算是流行音乐,但是作为近代新音乐的开拓者,它对流行音乐的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的黎锦晖,原本就是一个乐歌课的教师,也创作过这类歌曲。

在风格方面,21世纪初,当周杰伦、王力宏等人的歌曲大为流行而使中国风成为乐坛新宠时,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风也是古已有之的东西。早在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在1905年出版了《国学唱歌集》,歌词是从《楚辞》、《诗经》等经典中选出的作品,配曲则以西洋、日本曲调加上昆曲唱腔。[2]中国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其产生之初就带着民族风特征。它是在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流行音乐而产生的。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在旋律和演唱上都采用民间小调的式样。在周璇演唱的歌曲中,《天涯歌女》、《四季歌》(1937年)源自苏州民歌,《拷红》(1940)吸收了京韵大鼓等说唱艺术,《采槟榔》改编自湖南花鼓戏。

此后,民族主义就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流行音乐的发展之中。就本文所讨论的时间范围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民族主义流行音乐曾先后在海峡两岸和香港产生过不小的反响。邓丽君自不待言,其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歌曲至今在整个华语世界享有盛誉。在大陆家喻户晓的《龙的传人》,其实只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民歌运动中民族主义流行歌曲的一个代表,在这场对华语流行音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民族主义歌曲,如蔡琴的《出塞曲》、苏来的《秋瑾》和《中华之爱》、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等。台湾乐坛还出现了罗大佑和周杰伦这两个民族主义流行音乐的集大成者。

论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纵观当代流行音乐,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从1978年的《龙的传人》到2007年的《中国话》,民族主义始终是流行音乐中的重要一脉。民族主义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而当代流行音乐中一直都有表现民族主义的作品在流传。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当代民族主义的讨论往往局限于精英文化的范围内,而忽视了大众文化。流行音乐是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对其中的民族主义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实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内地原创及在内地流行的港台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和民族主义之难以定义是众所周知的,其难处在于,我们都承认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现象,但很难科学地定义它们。本文不打算繁琐地考证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而是给出一个简明的工作定义,以作为本文的立论基础。民族主义就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的主义,民族是由于一定的客观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情感和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因此,民族主义可以定义为:强调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价值,维护本民族的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情绪、学说、意识形态、政治原则或运动。

在民族主义建构和传播过程中,音乐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共同文化的一部分而成为识别民族的标志,而且可以直接表达民族意识。今天,国歌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象征,各种重要场合下的国歌演奏、合唱已是建构民族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仪式。作为音乐家族中受众最广的一员,流行音乐自然成为民族主义的重要载体。 所谓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这个定义虽然强调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通俗性和流行性,但没有指出其商品性。除了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之外,流行音乐还具有如下重要特点:它是在工业化时代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文化商品。有的民间音乐虽然也流传甚广,但不是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当代流行音乐的主体是流行歌曲,器乐所占比例很小。因此,也可以用流行歌曲来替代流行音乐一词。我们这里用民族主义流行音乐泛指在风格上的民族化或在歌词主题方面表达了民族主义诉求的流行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有所谓民族主义音乐(或民族乐派、国民乐派)之称,泛指在民族主义广泛传播的19世纪,俄罗斯、东欧、北欧等地出现的强调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的乐派。如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俄罗斯的格林卡和强力集团等。这种通过音乐来体现民族特性的乐派,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思想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成品①。这股潮流很快就扩展至整个欧洲。西方流行音乐也一直与民族文化相关,如节奏布鲁斯(rb )和说唱乐(rap )与黑人文化,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牙买加的雷鬼音乐(reggae )表现出泛非洲的认同,而发端于美国白人文化的乡村音乐则成为美国民族文化的代表。[1]

在中国,主题和风格两方面的民族主义都可以追溯至流行音乐的产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救亡歌曲和时代曲分别是这二者的代表。

在主题方面,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式军歌和学堂乐歌中,就出现了大量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如《国耻歌》:

四年五月七日/二十一条件,日本要挟我国/欺我四万万,同胞奔走呼号/誓死奔国难,况我爱国军人/铁血男儿汉。

又如石更作词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其一):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当然,学堂乐歌还不能算是流行音乐,但是作为近代新音乐的开拓者,它对流行音乐的

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的黎锦晖,原本就是一个乐歌课的教师,也创作过这类歌曲。

在风格方面,21世纪初,当周杰伦、王力宏等人的歌曲大为流行而使中国风成为乐坛新宠时,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国风也是古已有之的东西。早在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在1905年出版了《国学唱歌集》,歌词是从《楚辞》、《诗经》等经典中选出的作品,配曲则以西洋、日本曲调加上昆曲唱腔。[2]中国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其产生之初就带着民族风特征。它是在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流行音乐而产生的。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在旋律和演唱上都采用民间小调的式样。在周璇演唱的歌曲中,《天涯歌女》、《四季歌》(1937年)源自苏州民歌,《拷红》(1940)吸收了京韵大鼓等说唱艺术,《采槟榔》改编自湖南花鼓戏。

此后,民族主义就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流行音乐的发展之中。就本文所讨论的时间范围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民族主义流行音乐曾先后在海峡两岸和香港产生过不小的反响。邓丽君自不待言,其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歌曲至今在整个华语世界享有盛誉。在大陆家喻户晓的《龙的传人》,其实只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民歌运动中民族主义流行歌曲的一个代表,在这场对华语流行音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民族主义歌曲,如蔡琴的《出塞曲》、苏来的《秋瑾》和《中华之爱》、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等。台湾乐坛还出现了罗大佑和周杰伦这两个民族主义流行音乐的集大成者。


相关内容

  • 浅谈民族音乐对幼儿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教育 浅谈民族音乐对幼儿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麦麦提艾力·托合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师范学校,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新疆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以德.美.俄为师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和淡忘了中华民 ...

  •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及现状
  •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及现状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程幸培 [摘 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 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 对民族音乐的看法
  • 浅谈民族音乐的复兴之路 摘要: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下,国内外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碰撞,音乐亦是.中国乐坛在海纳百川的同时,民族音乐却有些萎靡不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本文力图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中国民族音乐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如何发展民族音乐三个角度来探讨如何改变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 ...

  • 探讨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 ·教育研究· 探讨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王艳艳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其自身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特色.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民族音乐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与我们的社会.意识.行为 ...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民族音乐 英文名称:Chinese Folk Music 课程编码:0411108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教师教育) 开课系部:音乐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 ...

  • 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民族音乐教育市场化的影响
  •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对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族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音乐教育走市场化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民族音乐教育的市场化,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振兴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我们应当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 ...

  • 管弦乐音乐问题探究
  • 管弦乐音乐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能力上在不断上升,提高管弦乐音乐问题探究,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音乐发展的需求,促进管弦乐音乐的进步.本文通过对管弦乐音乐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和研究,找到更加科学的发展方法,提升管弦音乐的质 ...

  • 书单(民族音乐学)
  • 各位研究生同学 我为大家列出一份阅读纲要,所列出的书籍要求大家阅读.一个硕士研究生每年阅读量应该保持在15-20本专著,另外还应该阅读重要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有的要精读,有的可以泛读.所列出的书单,都是基础理论,对于不同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都是一样.当然,在这个层面上不包含同 ...

  • 探索中小学音乐的美育功能
  • 探索中小学音乐的美育功能 辽河油田欢喜岭一小:李 化 音乐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么?是给学生以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么?是 教会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能么? 在前些年,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已算是不错了,如果他能数年如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