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释"不能给醉驾入刑装上弹簧

“司法解释”不能给醉驾入刑装上弹簧

2011年05月12日07:48来源:大河网 陈小二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作者 陈小二

针对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后,各地严查醉酒驾车行为的情况,昨天,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对醉酒驾驶者追究刑责应慎重,不能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应与行政处罚注意衔接。(5月11日《京华时报》)

张军副院长的一席话,可以说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的理解。

2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已经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方式。可以说,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一旦醉驾就是犯罪,就要接受刑法处罚,这是一条“死杠杠”,而最低刑罚就是拘役,这也是刑法修正案(八)传达出的基本信息。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并非所有的醉驾都要入刑,要酌情处理,这明显是给这条“死杠杠”松了绑,这与刑法修正案(八)中有关“醉驾入刑”的规定互相抵牾。

这是否意味着,本来起了很大震慑作用,已经深入民心、影响深远的一条法律在实施仅11天之后执行力就被大打折扣了呢?关于醉驾入刑,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刑法对醉酒驾车所作的规定过于笼统,短短几十个字,对何为情节轻微、何为情节严重、如何量刑、如何入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都缺乏详细的规定,这亟需最高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司法解释,以规避刑法中没有涉及的弹性地带。

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必须是建立在对已经施行的法律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如果说,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算一种“司法解释”的话,那么,这种解释不能过于随意,也不能与刚刚颁布的法律条文相抵触。这样的司法解释,法律界定过于模糊,不仅没有完善规定、明晰责任,相反,却是给“醉驾入刑”装上了弹簧,留下了足够的人为操作空间,权钱交易、徇情枉法难免产生……最关键的是,这种司法解释否定了最初设定“醉驾入刑”的初衷,也否定了之前一系列的论证,等于是挑战了人大立法的权威。

其实,自从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与新的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不仅驾驶员提高了认识与警惕,公众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参与监督,各地司法机关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了检查、审判力度。

在民意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罪驾入刑”正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警察、检查机关正在朝着严格执法的方向迈进,法律的修订也正在朝着积极接纳民意的方向迈进,而那些经常宿醉的驾驶员也正在学习着向遵纪守法、有责任感的公民方向转变。 “醉驾入刑”这一小步,其实可以被看成我国法制进程的一大步——因为它甚至可能成为整个社会司法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肇始。这种时候,所谓的司法解释,千万不能给罪驾入刑装上可以酌情处理的弹簧,否则,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责任编辑:张培君

“司法解释”不能给醉驾入刑装上弹簧

2011年05月12日07:48来源:大河网 陈小二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作者 陈小二

针对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后,各地严查醉酒驾车行为的情况,昨天,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对醉酒驾驶者追究刑责应慎重,不能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应与行政处罚注意衔接。(5月11日《京华时报》)

张军副院长的一席话,可以说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的理解。

2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已经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方式。可以说,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一旦醉驾就是犯罪,就要接受刑法处罚,这是一条“死杠杠”,而最低刑罚就是拘役,这也是刑法修正案(八)传达出的基本信息。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并非所有的醉驾都要入刑,要酌情处理,这明显是给这条“死杠杠”松了绑,这与刑法修正案(八)中有关“醉驾入刑”的规定互相抵牾。

这是否意味着,本来起了很大震慑作用,已经深入民心、影响深远的一条法律在实施仅11天之后执行力就被大打折扣了呢?关于醉驾入刑,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刑法对醉酒驾车所作的规定过于笼统,短短几十个字,对何为情节轻微、何为情节严重、如何量刑、如何入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都缺乏详细的规定,这亟需最高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司法解释,以规避刑法中没有涉及的弹性地带。

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必须是建立在对已经施行的法律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如果说,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算一种“司法解释”的话,那么,这种解释不能过于随意,也不能与刚刚颁布的法律条文相抵触。这样的司法解释,法律界定过于模糊,不仅没有完善规定、明晰责任,相反,却是给“醉驾入刑”装上了弹簧,留下了足够的人为操作空间,权钱交易、徇情枉法难免产生……最关键的是,这种司法解释否定了最初设定“醉驾入刑”的初衷,也否定了之前一系列的论证,等于是挑战了人大立法的权威。

其实,自从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与新的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不仅驾驶员提高了认识与警惕,公众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参与监督,各地司法机关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了检查、审判力度。

在民意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罪驾入刑”正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警察、检查机关正在朝着严格执法的方向迈进,法律的修订也正在朝着积极接纳民意的方向迈进,而那些经常宿醉的驾驶员也正在学习着向遵纪守法、有责任感的公民方向转变。 “醉驾入刑”这一小步,其实可以被看成我国法制进程的一大步——因为它甚至可能成为整个社会司法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肇始。这种时候,所谓的司法解释,千万不能给罪驾入刑装上可以酌情处理的弹簧,否则,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责任编辑:张培君


相关内容

  • 悬架的名词解释
  • 车辆悬架系统中的机动车辆悬架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系统.它不仅对乘坐汽车的舒适度有影响,而且对附件的稳定性等其他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每个悬挂的弹性元件(弹簧), 是车架(起稳定作用) , 以及减振器的角色(减震) 组成然而, 并非所有的悬架必须有三个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能发挥三个作用.汽车的维护,悬架分 ...

  • 三年级科学下册 弹簧里的学问1教案 青岛版
  •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弹簧里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 ...

  • 专利行政诉讼原告发言词
  • 专利行政诉讼原告发言词 摘要:<审查指南>141页规定:"如果说明书中存在的用词不规范.语句不清楚缺陷并不导致发明不可实现,那么该情形属于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所述的缺陷,审查员不应当据此驳回该申请".发明创造不是文字研究,不应靠"用词是否规范"否 ...

  •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活动:击掌小游戏--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课需要同桌两个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我建 议在上课前请大家分别跟自己的同学击下掌,相互鼓励,让我们一起完美完成这 节课的旅途. 学生活动:伸出右手高兴地跟自己的同学击掌鼓励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分钟) 一. ...

  • 分子热运动==案例
  •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了解分子运动论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 ...

  • 超重和失重
  •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 ...

  • 九年级物理弹力2
  • 第二节 弹力 从容说课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 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 ...

  • 社会实践六年级最新版
  • 目 录 运动和力 第一节 力的来源........................2 第二节 力的测量与磨擦力................8 第三节 运动与设计.....................15 沉与浮 第一节 简单的物体沉浮现象.............17 第二节 浮力及应用.. ...

  • 三年级科学下册_弹簧里的学问1教案_青岛版
  •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弹簧里的学问----1 明城学校:韩炳善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