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研究关于换元法巧解方程

妙用换元法解高次方程

10数B

1050502065

李燕娣

摘 要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要经历问题——思考——总结的过程,而剖析这一过程正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换元法”是初中数学中解决方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体现了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如符号化思想、变元思想、转化思想等。本文以“换元法”巧解高次方程为例,把某个较为复杂的式子(根式、和式、积式、对数式、指数式、三角函数式等)看成一个整体,以一个新的未知数替换它,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用换元法解决高次方程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简化和加速思维过程,同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观点的有力工具。

引 言

如果我们教学只是结论式教学、就题论题式教学,那么就会把数学中的精华——数学思想给遗失了。这样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数学思想支撑的枯燥的知识。而利用“换元法”处理方程问题则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思想的精华,虽然拼凑的难度可能会较大,但通过部分换元后,再运用乘法公式及其他化简进行变形,其解法虽不能说拍案叫绝,却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正 文

方程即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的形式繁多,从低次方程至高次方程,由单项等式至多项相乘,其求解未知数的方法也纷繁众多、眼花缭乱,低次方程的解决稍微较易,但逐渐升高次数时难度亦越来越高,所以就不得不想一些较为方便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相关的方程问题。而“换元法”不失为一种独到精辟的方法之一,“换元法”是初中代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解题方法。中学数学中对于方程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次方程组(未知数的个数一般比较少)及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后面又学到其他的方程(例如:分式方程、高次方程、无理方程、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与反三角方程等)都是经过变形,变成了上述所学的方程来解。而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换元法”。

“换元法”就是用新的未知量或变量替换原来的未知量或变量,求出新的未知量或变量后,再利用其替换关系式求出原来的未知量或变量的方法,叫做辅助元素法,简称“换元法”。其中,新的未知量叫做辅助元素,简称“辅助元”。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解题方法之一,在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及解析几何的间题中起着重要的转化作用。当我们用一个新的字母代换题目中的一个“集团”时,可使原来题目隐藏的关系明朗化,给人以“柳暗花明”、化繁为简的

感觉,使问题迎刃而解。 实施“换元法”的关键在于恰当地选择新的变元代替旧的变元,也就是选择适当的辅助未知数。此文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同时,要注意未知数允许值范围的变化,即新变元的取值范围与旧变元的取值范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对于辅助未知数的选择没有一般的通则可循,往往因题而异,技巧性较强。但通过变换都能同样达到降低次数的目的。

用换元法解方程也就是反过来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单项式、多项式、分式或根式等用未知数x表示。集中力量分析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之间的关系,这是能否进行换元的关键。其中,在解决方程问题尤为恰当,将高次方程化为低次方程,复杂过程化为简单方程,轻而易举便可求得原方程的解。

这里讲述一道高次方程如何借助“换元法”来巧解方程的过程:

(2006年的一道青海题)一次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课上,师生有下面的一段对话,请你阅读完后再解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索如下方程的解法:

(x2-x)2-8(x2-x)+12=0.

学生甲:老师,这个方程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行吗?

老师:这样,原方程可整理为x4-2x3-7x2+8x+1 2=0,次数变成了4次,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同学们再观察观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学生乙:老师,我发现方程中x2-x是整体出现的,最好不要去括号!

老师:很好,如果我们把x2-x看成一个整体,用y表示,即x2-x=y,那么原方程就变为y2-8y+12=0.

全体学生:(同学们都特别高兴)噢,这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老师:大家真会观察和思考,太棒了!显然一元二次方程y2-8y+1 2=0的根是y1=6,y2=2,那么就有x2-x=6或x2-x=2.

学生丙:对啦,再解这两个方程,可得原方程的根,x1=3,x2=-2,x3=2,x4=-1,嗬,有这么多根啊!

老师:同学们,通常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换元法.在这里,使用它最大的妙处在于降低了原方程的次数,这是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

上题老师通过其他方法的试探,最后无法用现有知识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发

2现规律x-x可以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这样一来,就引出了换元法,降低方程的次数了,由不知高阶方程的求解到转换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对大家来说无疑是比较简单的。它的根也很快能求出,这里是呈现了一个学习的情节,给出了换元法,既用换元法很好地体现其妙处,又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及分析推理能力。

又例1关于x的一元四方程x4x3x2x10.分析可知,因为方程的次数较高,直接求解无疑是比较困难的,通过观察方程的系数,具有对称的特

点,所以使用换元法,便可大大降低难度,是问题迎刃而解。首先,显然可知x0

11不是方程的解,所以除以x2后得到:x2x20.设yx,则有xxx

y2y,2根据与0大小的比较便可求得y的值,再1代回yx,也就求出了x. x

例2解方程(x1)(x2)(x3)(x4)3,对于这一个多个因数相乘,可以把第一项跟第四项先相乘,第二项跟第三项相乘,即x1(x4)(x2)(x3)3,这里利用技巧先算其中两个的乘积,得出的结果为(x25x4)(x25x6)3 由观察可设 x25x5y再代进去,明显地二次变为了一次,计算量就变小了。这里也充分地显现了换元法的价值。

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可得,要想提高学生用“换元法”解方程的能力,应当抓住以下问题: 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能力是用换元法解方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能力,将方程中的未知数x换成单项式、多项式、分式或根式。

下面再来剖析这一高次方程x23x4x23x56

直接求解显然不实际,变可想到把其中能合并的作为一个整体来求解,解法一:令x23x y,则原方程变为(y4)(y5)6,即y29y140,解之得y2或7。当y2时,x23x2,解之得x11,x22。当y7时,x23x70无实根。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1,x22.

再次分析,又可用下面的方法来求解,即所设的元不同,原方程也变换的不同,如下解法二:令x23x4y,则原方程变为y(y1)6,解之得y12,y23.由x23x42,得x11,x22.而方程x23x43无实根,所以方程的解为x11,x22。所以方程最后的结果便求出来了。

用换元法解方程(x28x7)(x28x15)150,一般学生都会解,采用多种换元法:令yx28x,yx28x7,yx28x15都可完满解答。但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虑,如果取7和15的算术平均数11,令yx28x11,则原方程化为(y-4)(y+4)+15=0,它不含y的一次项,此种换元更简单!所以应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同样是换元法,但要求有更简单的设元,

就用更易求得的设元,缩减计算量,提高做题能力,培养技能。

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并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唯一,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解释其合理性,就应该允许其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

“换元法”思想内涵丰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能力和整体意识的方法之一,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结构中从大处着眼的宏观调控能力,产生居高临下之功效,我们不仅在细微之处见"精神",更要从宏观之中探"世界".换元引参是整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整体思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换元引参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换元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换元法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换元思想的应用尤其广泛,但有不少内容已在初中部分渗透。为了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多层次的认识和运用换元思想,重视体现换元思想是十分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换元法”在求解高次方程中的运用方便有效,巧妙性自然不言而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变通及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其能力。

妙用换元法解高次方程

10数B

1050502065

李燕娣

摘 要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要经历问题——思考——总结的过程,而剖析这一过程正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换元法”是初中数学中解决方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体现了初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如符号化思想、变元思想、转化思想等。本文以“换元法”巧解高次方程为例,把某个较为复杂的式子(根式、和式、积式、对数式、指数式、三角函数式等)看成一个整体,以一个新的未知数替换它,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用换元法解决高次方程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简化和加速思维过程,同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观点的有力工具。

引 言

如果我们教学只是结论式教学、就题论题式教学,那么就会把数学中的精华——数学思想给遗失了。这样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数学思想支撑的枯燥的知识。而利用“换元法”处理方程问题则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思想的精华,虽然拼凑的难度可能会较大,但通过部分换元后,再运用乘法公式及其他化简进行变形,其解法虽不能说拍案叫绝,却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正 文

方程即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的形式繁多,从低次方程至高次方程,由单项等式至多项相乘,其求解未知数的方法也纷繁众多、眼花缭乱,低次方程的解决稍微较易,但逐渐升高次数时难度亦越来越高,所以就不得不想一些较为方便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相关的方程问题。而“换元法”不失为一种独到精辟的方法之一,“换元法”是初中代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解题方法。中学数学中对于方程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次方程组(未知数的个数一般比较少)及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后面又学到其他的方程(例如:分式方程、高次方程、无理方程、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与反三角方程等)都是经过变形,变成了上述所学的方程来解。而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换元法”。

“换元法”就是用新的未知量或变量替换原来的未知量或变量,求出新的未知量或变量后,再利用其替换关系式求出原来的未知量或变量的方法,叫做辅助元素法,简称“换元法”。其中,新的未知量叫做辅助元素,简称“辅助元”。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解题方法之一,在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及解析几何的间题中起着重要的转化作用。当我们用一个新的字母代换题目中的一个“集团”时,可使原来题目隐藏的关系明朗化,给人以“柳暗花明”、化繁为简的

感觉,使问题迎刃而解。 实施“换元法”的关键在于恰当地选择新的变元代替旧的变元,也就是选择适当的辅助未知数。此文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同时,要注意未知数允许值范围的变化,即新变元的取值范围与旧变元的取值范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对于辅助未知数的选择没有一般的通则可循,往往因题而异,技巧性较强。但通过变换都能同样达到降低次数的目的。

用换元法解方程也就是反过来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单项式、多项式、分式或根式等用未知数x表示。集中力量分析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之间的关系,这是能否进行换元的关键。其中,在解决方程问题尤为恰当,将高次方程化为低次方程,复杂过程化为简单方程,轻而易举便可求得原方程的解。

这里讲述一道高次方程如何借助“换元法”来巧解方程的过程:

(2006年的一道青海题)一次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课上,师生有下面的一段对话,请你阅读完后再解答问题.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索如下方程的解法:

(x2-x)2-8(x2-x)+12=0.

学生甲:老师,这个方程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行吗?

老师:这样,原方程可整理为x4-2x3-7x2+8x+1 2=0,次数变成了4次,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同学们再观察观察,看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学生乙:老师,我发现方程中x2-x是整体出现的,最好不要去括号!

老师:很好,如果我们把x2-x看成一个整体,用y表示,即x2-x=y,那么原方程就变为y2-8y+12=0.

全体学生:(同学们都特别高兴)噢,这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老师:大家真会观察和思考,太棒了!显然一元二次方程y2-8y+1 2=0的根是y1=6,y2=2,那么就有x2-x=6或x2-x=2.

学生丙:对啦,再解这两个方程,可得原方程的根,x1=3,x2=-2,x3=2,x4=-1,嗬,有这么多根啊!

老师:同学们,通常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换元法.在这里,使用它最大的妙处在于降低了原方程的次数,这是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

上题老师通过其他方法的试探,最后无法用现有知识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发

2现规律x-x可以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这样一来,就引出了换元法,降低方程的次数了,由不知高阶方程的求解到转换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对大家来说无疑是比较简单的。它的根也很快能求出,这里是呈现了一个学习的情节,给出了换元法,既用换元法很好地体现其妙处,又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及分析推理能力。

又例1关于x的一元四方程x4x3x2x10.分析可知,因为方程的次数较高,直接求解无疑是比较困难的,通过观察方程的系数,具有对称的特

点,所以使用换元法,便可大大降低难度,是问题迎刃而解。首先,显然可知x0

11不是方程的解,所以除以x2后得到:x2x20.设yx,则有xxx

y2y,2根据与0大小的比较便可求得y的值,再1代回yx,也就求出了x. x

例2解方程(x1)(x2)(x3)(x4)3,对于这一个多个因数相乘,可以把第一项跟第四项先相乘,第二项跟第三项相乘,即x1(x4)(x2)(x3)3,这里利用技巧先算其中两个的乘积,得出的结果为(x25x4)(x25x6)3 由观察可设 x25x5y再代进去,明显地二次变为了一次,计算量就变小了。这里也充分地显现了换元法的价值。

通过上述例题的分析可得,要想提高学生用“换元法”解方程的能力,应当抓住以下问题: 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能力是用换元法解方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能力,将方程中的未知数x换成单项式、多项式、分式或根式。

下面再来剖析这一高次方程x23x4x23x56

直接求解显然不实际,变可想到把其中能合并的作为一个整体来求解,解法一:令x23x y,则原方程变为(y4)(y5)6,即y29y140,解之得y2或7。当y2时,x23x2,解之得x11,x22。当y7时,x23x70无实根。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1,x22.

再次分析,又可用下面的方法来求解,即所设的元不同,原方程也变换的不同,如下解法二:令x23x4y,则原方程变为y(y1)6,解之得y12,y23.由x23x42,得x11,x22.而方程x23x43无实根,所以方程的解为x11,x22。所以方程最后的结果便求出来了。

用换元法解方程(x28x7)(x28x15)150,一般学生都会解,采用多种换元法:令yx28x,yx28x7,yx28x15都可完满解答。但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虑,如果取7和15的算术平均数11,令yx28x11,则原方程化为(y-4)(y+4)+15=0,它不含y的一次项,此种换元更简单!所以应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同样是换元法,但要求有更简单的设元,

就用更易求得的设元,缩减计算量,提高做题能力,培养技能。

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并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唯一,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解释其合理性,就应该允许其存在,现实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

“换元法”思想内涵丰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能力和整体意识的方法之一,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结构中从大处着眼的宏观调控能力,产生居高临下之功效,我们不仅在细微之处见"精神",更要从宏观之中探"世界".换元引参是整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整体思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换元引参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换元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换元法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换元思想的应用尤其广泛,但有不少内容已在初中部分渗透。为了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多层次的认识和运用换元思想,重视体现换元思想是十分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换元法”在求解高次方程中的运用方便有效,巧妙性自然不言而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变通及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其能力。


相关内容

  • 数学毕业论文题目
  • 数学毕业论文题目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 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11.论研究性学习 12.浅谈发展数学 ...

  • 应用数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应用数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 面临许多发展与对策问题的发展与对策问题.国际间已多次举行过有关数学物理.控制论.运筹学.计算数学.模糊数学.有限元方法.生物数学等方面的学术性会议.第一届工业与应用数学国际会议已于1987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到会代表约2000人,是应用数学界的 ...

  • 大学数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几何入门的新途径 3. 实施初三分流施教的新理论与实践 4. 新课程中如何上好" 截一个几何体" 课 5.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研究 6. 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工作的研究 7. 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8.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 ...

  • 谁先推出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 谁先推出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解代数方程是古典代数学中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形如 n n-1ax+ax +-+a=0(a ≠0)的一元 n 次方程,必定有 n 个根,这就是著名 0 1 n 0 的代数基本定理.这是德国大数 学家高斯在 1799 年第一次给出证明的.然而,高斯的证明以及其他的一些证 ...

  • 三位数学家简介
  • 罗尔(Rolle,1652~1719)简介: 罗尔是法国数学家.1652年4月21日生于昂贝尔特,1719年11月8日卒于巴黎. 罗尔出生于小店家庭,只受过初等教育,且结婚过早,年轻时贫困潦倒,靠充当公证人与律师抄录员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代数与丢番图的著作,并很有心得.1682 ...

  • 数学史常识(数学大事年表及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 数学史上发生的大事 数学发展至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人的呕心沥血,现在把数学历史上发生的大事的年表列出: 数学大事年表: 推荐约公元前3000年 埃及象形数字 公元前2400-前1600年 早期巴比伦泥版楔形文字,采用60进位值制记数法.已知勾股定理 公元前1850-前1650年 埃及纸草书(莫斯科纸 ...

  • 代数学的起源
  • 代数学的起源--阿尔·花拉子模 思想政治教育 2009060216 王怡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数学的繁荣昌盛,实得力于千百年来数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饮水必须思源,数典不可忘祖,他们的丰功伟绩,理应载人史册.数学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不仅仅是形式化.演绎化的思维训 ...

  • 关于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研究
  • 目录 1. 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 1.1代数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1.2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的概念及性质 1.3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性质的多种证明 2.研究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 2.2研究该问题的可行性 3. 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 ...

  • 关于常微分方程求解公式的注记
  • 2008年12月 阴山学刊 Dee.2008第22卷第4期 YINSHANACADEMICJOURNAL V01.22 No.4 关于常微分方程求解公式的注记 穆 勇 (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要对常微分方程中的一阶线性齐次方程以及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的求解公式进行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