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送审稿)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送审稿)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网  日期:2014/09/04  作者: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浏览次数:7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统筹规划学校的网络、图书、实验等资源,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内活动场所,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选择社会环境、开发社区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

在活动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

三、综合实践课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强调实践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坚持实践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可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关注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提供的评价依据。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也要注意简便易行,避免繁琐。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一)中小学应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程方案开设课程,开足课时。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各省(市、自治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编制,建立一直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纳入各级**评定系列,统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对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作用。地方可根据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开发具有指导性的课程资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三)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四)学校所在社区应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省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并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待遇问题。要组织财政、社会保险、教育等部门,协同建立学生活动安全的保障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送审稿)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网  日期:2014/09/04  作者: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浏览次数:7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统筹规划学校的网络、图书、实验等资源,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内活动场所,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选择社会环境、开发社区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

在活动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

三、综合实践课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开展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强调实践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坚持实践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可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关注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提供的评价依据。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也要注意简便易行,避免繁琐。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一)中小学应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程方案开设课程,开足课时。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各省(市、自治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编制,建立一直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纳入各级**评定系列,统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对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作用。地方可根据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开发具有指导性的课程资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三)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四)学校所在社区应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省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并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编制、**、待遇问题。要组织财政、社会保险、教育等部门,协同建立学生活动安全的保障机制。


相关内容

  •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吴晶.孟娜.刘奕湛)历经近两年制定过程,<>29日正式公布.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400多处的细致修改,再度让人们读出了民意的力量.改革的决心. 育人为本: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 ...

  • 在各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法治江苏建设,动员全省人民认真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设法治江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江苏的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建 ...

  •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方法
  • 一、计划的写作 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从目标、任务、要求到措施预先作出设计安排的事务性文书。 (一)计划的种类 从性质、内容、时间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种类的计划。从形式分有以下三种:文件式计划,分目标、要求、措施、步骤等环节,写作严谨具体,内容重大并有一定篇幅;条文式计划,以列出任 ...

  •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
  •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国土规划工作的请示>(国土资发[2009]202号)上的批示意见,为了切实做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编制工作,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有关部门 ...

  •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解读
  •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解读 一.关于编制背景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质量工作更加重 ...

  •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 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现将江苏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设计 1. 制定地方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管理办法 2004年12月,科技部等部委颁发了 ...

  • 工程建设标准
  • 工程建设标准 (一)工程建设标准基本概念 1.什么是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 3935.1-83)的解释, 标准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性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调统一,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 ...

  • 关于修改减刑假释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
  • 正,并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由卜级检察机关与刑罚一是规范派驻检察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以更好执行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共同督促纠正.这 地履行刑罚执行监督职责. 样,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才 二是提高派驻检察人员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 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才能保证法律监督的实效性. 力.特别 ...

  • 某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