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资料笔记

Xylo-oligosaccharides has a good stability, as a high proliferation bifidus factor,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 that have made it b ecome a hot for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eed antibiotics alternativ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 test further study on the effect of growth performance, seru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micro-ecological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in weaning pi glet , and research the mechanisms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so that researchers identify the optimum weight of xylo-oligosaccharide in the weaned piglets diets and provide the proof for xylo-oligosaccharides application in pig production.

In the test, 150 good body condition weight close(7.0 ± 0.5 Kg) 28d old du x x large th ree-way cross weanling age, male or female, each half.

[1] 张燕萍. 变性淀粉制造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4-35, 59-71

[2] 何小维, 黄强, 罗发兴, 等. 超声处理后的玉米淀粉与环氧丙烷的反应机理[J]. 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3 (8): 91-94 (中文期刊)

[3] Liu H. S., Yu L., Xie F. W. (无点也可以) , et al. Gelatinization of cornstarch with dif ferent amylose/ amylopectin content [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6, 65(4): 357-363 ( 外文期刊)

[4] 陈玲, 李琳, 李晓玺, 等. 抗消化淀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中国: CN1546678, 2004.1

1.17 (专利)

[5] 梁勇. 非晶颗粒态淀粉及其生物与化学反应活性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2 (学位论文)

2.1.4.3器官指数

试验期最后一天仔猪称完体重后随机挑取30头平均体重在30公斤左右的仔猪宰杀解剖,摘取心、肾、肠、脾等器官准确称量。器官指数=各器官重量/个体体重

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的“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国家标准,已于 2009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自 2003 年 7 月低聚木糖饲料添加剂作为国家保护期内的新产品面市以来

完成了低 聚 木 糖 新 产 品 的 肉 鸡 、 蛋 鸡 、 仔 猪 、 育 肥 猪 饲 喂 应 用 试 验 , 以 及低聚木糖和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等的复合应用饲喂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 低聚木糖可显著促进养殖产量提高、促进饲料转化、减少抗生素用量、提高机体抗病力, 养殖利润可增加 18%~ 25%。截至 2005 年 7 月底, 预混料和配合饲料加工企业已应用低聚木糖 68 吨, 生产配合饲料 34 万吨 ( 含预混料产品折合) 。 总计低聚木糖已应用于饲养优质蛋鸡 1 688.4 万羽, 三黄肉鸡 9 161.9 万羽, 优质杂交肉猪 153.9 万头。 共生产鸡蛋 299 015.6 吨, 肉鸡 ( 毛重) 160 333.25 吨, 肉猪 ( 毛重) 157 904.1 吨。

戴 长飞 摘译 自《化 学工 业 日报 ) ( 日 ) 1 9 8 9 7 3 日本三 得利公司研制成功并开始出售具有低甜度、热。。

稳定性好、具有多种功能的低聚木糖。用 不 1 司的原料 可以 制造 多种低 聚 糖 如低聚果糖低案异麦, 、芽糖 低聚 半 乳 搪 等等 三 得利 公司用 玉米 甘 蔗 棉籽为原料经 发酵 制成低 聚 木糖 它 是 、。、、, 由 2 ~ 7 个 木 糖单 元 聚合生 成 的水溶性物质 现 已发现 低 聚木糖对 大 肠 内的双 叉乳 杆菌有促进 ,

增殖 的功能 特 别是 对 有益 的双叉 细 菌有选 择性增殖的作用 低 聚木糖在 p H 值为 7 以下 的条件 , ,

下 非常稳定 保水性 比蔗糖 好 在食品 制造工 艺过程 中几 乎不 分解 是理 想的食品加 工用低聚糖, 。,

品 种 利用 它的保湿 性 也可用 于 ,

低聚木糖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4% ~ 6%, 降低抗生素用量 50%以上, 使农民养殖增收 18% ~ 25%, 目 前每年实现农民增收 2 ~ 3亿元以上。

Martine 等研究表明[10],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 0.02 %~0.025 %的低聚木糖(纯度35 %),可使仔猪日增重提高 8.7 %~9.2 %,料肉比下降 10.05 %~11.54 %,仔猪腹泻率下降 50 %~70 %。

M C Marinho 等报道, 在 21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盲肠和结肠中纤维及木聚糖分解活性提高 , 表明肠道中微生物活性增强 。M C Marinho 等还报道 , 在 21 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 回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 , 十二指肠隐窝宽度显著降低 , 这表明 , 低聚木糖对小肠的形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 P Moura 等报道 , 在 21 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以木糖为碳源培养盲肠和结肠中总厌氧菌 , 其数量有上升趋势 , 这表明 , 低聚木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 。

李雪舵等研究表明在生长育肥猪饲料中添加0. 015% ~ 0. 02%的 35%低聚木糖 , 可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7. 5% ~ 13. 8%, 料肉比下降 9. 3%, 发病率下降 71. 2% ~100%,并显著改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

Martine 等研究表明[10],在生长育肥猪饲料中添加 0.015 %~0.02 %的低聚木糖(含量为 35 %),可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 7.5 %~13.8 %,料肉比下降 9.3 %,发病率下降 71.2 %~100 %,并显著改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Campbell 等(1997a)和 Hsu 等(2004)的研究均发现, 用含 6%木寡糖的饲粮饲喂小鼠可使其盲肠 pH值显著降低(P

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 且效果优于果寡糖。

Sharon等[]报道低聚木糖不仅可连结到细菌上, 还能与一定毒素、 病毒及真核细胞的表面结合。结合后, 低聚木糖作为外源抗原的助剂, 能减缓抗原的吸收, 增加抗原的效价, 从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的功能。低聚木糖在激活免疫应答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目前对低聚木糖的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功效上, 对其在组织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还不甚了解, 对其功能的确定还缺少设计良好、精细量化的评价体系;第二,现阶段虽然已

有许多企业实现了低聚木糖的工业化生产,但由于,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了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范围;第三,不同厂家生产的低聚木糖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产品的含量也就不同,使用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别,故在饲料中最佳添加量也就难以确定;第四,产品的品种较单一等。 因此,这些仍需要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相信随着对低聚木糖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低聚木糖生产工艺的逐步改进和低聚木糖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 对低聚木糖产品检测技术的建立与规范化以及低聚木糖产品的多样化,低聚木糖必将取代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从而使我国的饲料科技水平和养殖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就目前国内的产能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低聚糖生产国, 种类也大为丰富,产品的纯度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已经及时出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市场的认知度不高,缺乏面向公众宣传的渠道和媒介,制约了其产能进一步扩大,一些种类的功能性低聚糖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造成市场的混乱。功能性低聚糖在目前纯度提高的前提下,部分品种的组分将单一化,使结构和成分更加明确。此外,不同品种功能性低聚糖之间,功能性低聚糖与其他功能性因子的复配使用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功能性低聚糖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腾飞阶段,随着下游行业终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机遇期,前景十分广阔。

低聚木糖等功能性食品的出现, 不仅将促进我国低聚糖工业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而且还可以处理农林废料,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 随着人们对低聚木糖的功能性认识的提高, 低聚木糖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它的市场需求将逐年增加[17]。 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 低聚木糖的生产成本也必将不断降低, 低聚木糖作为新一代生物制品,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低聚木糖已经成为国际新型低聚糖类产品,以其功效强而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日本对于低聚木糖的研究开发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其市场仍在不断扩大,欧洲各国对低聚木糖的开发热情也正不断升温。在国外,人们对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低聚木糖类产品需求旺盛。目前,日本、欧洲诸国已有十几种低聚木糖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各种保健品、婴幼儿及老年人食品中,而且产量、品种和应用范围都在迅速增加。我国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开发起步较晚,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数量较少、品种较单一、涉及面还不够广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目前,这一行业的研究开发十分活跃,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成为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低聚糖可以选择性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等优点, 使低聚糖在饲料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低聚糖产业化已基本形成, 如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果糖等高纯度低聚糖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内对低聚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虽然对低聚糖的功效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但是对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低聚糖的量化使用还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产品开发方面, 低聚糖在产品中搭配原理、稳定性、反应能力及前后效应分析还不够完善, 产品的应用范围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让低聚糖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大量低聚糖类产品或添加低聚糖.

加入W T O 后 ,对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型绿色的饲料添加剂 — — —低聚木糖将取代当前大量使用抗生素等类的饲料添加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

如产品的品种较单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日粮中的最佳添加量、配伍禁忌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现阶段低聚木糖的工业化生产的提取、 制备工艺相对繁琐, 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饲料工

业中的应用范围。 此外,目前对低聚木糖的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功效上, 还需从分子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低聚木糖对畜禽的作用机理。

而且还可以处理农林废料,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我国小麦麸皮资源丰富,价格低, 使得低聚木糖生产成本低, 本开发途径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我国低聚木糖的规模化生产才刚起步,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是应以工业化推广为主,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利用已开发成功的国际领先技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普及、推广低聚糖的保健功能和产品,还要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科

研开发方面,一方面要完善低聚木糖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要在低聚木糖的应用方面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扩大应用范围,创造出更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木聚糖原料资源如玉米芯、 甘蔗渣及棉籽壳等,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生产开发。 今后如果能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生产出木寡糖,不仅能促进我国寡糖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大量农业废料变废为宝 ,保 护 环 境 ,具 有 十 分 可 观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效益。

低聚木糖主要是以富含木聚糖的植物为原料, 通过高温蒸煮或碱液处理等方法将这些植物原料中的木聚糖提取出来, 然后利用内切型木聚糖酶将其定向降解为不同聚合度的低聚木糖,最后经一系列分离纯化、浓缩、 干燥等工序而制得。 木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成分,一般能占到植物干重的 7 %~30 %,而在一些一年生植物的副产品中,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小麦麸皮及麦草等,木聚糖的含量非常高,一般都能高达 30 %以上[8-9]。

由Suntory 首次生产的这种食品“Bikkle ”,从 1993 年就成功地占领了市场,它含有双歧杆菌、低聚木糖、乳清矿物和乌龙茶的萃取物。

低聚木糖可以通过增殖双歧杆菌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辅助性 Th(T淋巴细胞)-2反应并增强Th1反应调节Th1/Th2的不平衡状态。 对于缺乏母乳喂养的婴幼儿, 双歧杆菌增殖后可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 并预防

和治疗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20]。

研究表明,按剂量 0.7 g/d 服用低聚木糖 3 周后, 大便中水分由服用低聚木糖前的35% 增加到75% 以上;选择60 例60~80岁的老年便秘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 例。 治疗组每天服用低聚木糖 1.4 g, 对照组每天服用果导片(每次0.2 g, 每日 2 次)。 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到 93.3 %,对照组有效率为 80 %。 期间治疗组无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出现腹痛 5 例, 腹胀 3 例。 停药2 周后, 治疗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16例出现便秘症状。

有益菌还具有激活机体细胞内超氧化歧化酶( S O D) 、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促使抗氧化物产生, 减少自由基的损伤 ,对动物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 。

低聚木糖在激活免疫应答上也有一定作用。由于源自微生物的特殊多糖在加入疫苗时具有佐剂作用, 因而添加适量的低聚木糖还可显著提高抗体反应能力, 从而加强疫苗的保护效能。

。低聚木糖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喂食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 观察低聚木糖对高脂血症成年小鼠血清总胆固醇( T C )、血清总甘油三脂( T G ) 和高密度胆固醇( H D L - c )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聚木糖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 T C 、 T G 含量, 但对低密度胆固醇( L D L - c ) 含量的升高无明显效果[ 2 3 ]

胆固醇与蛋白分子结合成脂蛋白微粒在血液中运行 。它在血液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肝脏运到细胞 ,而高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细胞运回肝脏 。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能将动脉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微粒带走 , 可防止动脉血管阻塞 。

王素敏等报道 , 大豆低聚木糖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 T C ) 和甘油三酯 ( T G ) 分别降低 38%和 59%,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45%,说明低聚木糖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

双歧杆菌直接影响和干扰 p —径基 — p —甲基戊二酰酶 A还原酶的活性 , 抑制了胆固醉的合成 , 使血清胆固醇降低 。

畜用抗生素在用途上大致可分为治疗性用抗生素和生长促进用饲料添加型抗生

素,无论是哪种用途的抗生素,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医用抗生素公用的。 1950年,青霉素钾盐结晶试验成功,并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投入生产。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但当时无法提纯青霉素,导致青霉素并没有立即发挥巨大作用。直到1939年,才由在英国的澳大利亚人瓦尔特·弗洛里和德国出生的鲍利斯·钱恩提纯了青霉素,为青霉素往临床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到1941年, 青霉素正式在临床上使用并取得成功,在英美政府的大力支持,青霉素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于1944年公开在医疗中使用。1945年以后,青霉素已经遍及全世界。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制造出青霉素的7个国家之一,于1944年生产出第一批5万单位/瓶青霉素。

青霉素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实现,是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上的巨大进步,也是抗生素开始发挥其卓越功效并繁荣的伊始。后来,在青霉素的启发之下,并随着二战战场需求的促进,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效用也得到增强。

而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上也由人类医疗卫生中的来抗感染扩展到植物用抗生素用来防病、杀虫、除草等等;畜用抗生素用来治病、防病、促生长等。植物用抗生素是最初是将某些医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等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科学家担心抗生素在植物种植业上应用可能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而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后续开发出了许多化学类型与医用抗生素不同的农业专用抗生素,消除了植物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畜用抗生素在起源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截至目前已近70年历史,除了常规的治病用,主要用于饲料添加以防病、促生长。目前受学者公认的是1946年,Moore 等人首次公开报道了其在家禽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后能提高其生产性能的试验结果;随后1950年又有了Jukes 等首次在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试验报告。后续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在饲料添加不仅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一定程度改善肉品、提高种畜繁殖性能、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我国则在1994年的农牧发〔1994)7号文件中开始允许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其中2.47万吨用于出口,意味着国内消耗抗生素12.23吨,而其中有近一半的抗生素据说用于畜牧养殖业。[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用于畜牧养殖行业的抗生素,有?%多少用于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治疗性用途,使用抗生素种类分布如下,。。。。。,与医用抗生素大致类似;而多达?%的兽用抗生素是用作饲料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用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防病促生长。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畜牧养殖行业用掉近一半的

抗生素多加指责还以为其动物疾病过程中胡乱使用抗生素,但其实其中用掉的绝大部分抗生素的真正作用是饲料添加剂起防病促生长作用。

众所周知,滥用抗生素直接带来的危害来自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导致抗生素效用的逐渐下降以致失效,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2010,XX 国家发现的超级菌几乎已经对大部分的抗生素产生耐受力,且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耐药菌,更不用提临床上常见的毒力较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致病菌对抗生素种类耐受得越多也就意味着人们在遭受其感染是可以选用的有效抗生素越少,要知道,虽然目前抗生素种类有几千种,但临床上使用的却只有几百种,而且这其中还牵涉到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所以一旦对该菌最有效的抗生素失效,很可能就面临着没有合适抗生素选择的威胁。其次,对于畜禽养殖行业,抗生素作为一种药物添加,作为治疗性用途的话倘若不注意种类用量用法休药期等等而胡乱用,随之带来的既有对动物机体的损害还有造成的药物残留而影响人们的食品安全,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用途的抗生素同样也存在残留而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正是基于此种威胁,科学界、媒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界都对此早有认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正是基于此种威胁,科学界、媒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界都对此早有认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在医疗领域,2015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了《抗击耐药菌国家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国内和国际上预防和遏制抗生素耐药菌感染暴发的能力,保持现有和新型抗生素的疗效,开发和部署下一代传染病诊断技术、新型抗生素、疫苗和其他疗法;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说,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他呼吁“尽一切力量确保抗生素的有效性”;2015年5月25日,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行动计划的决议,提出了提高对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认识,加强监测研究,降低感染发生,优化抗菌剂的使用和确保经费持续投资的5项目标,督促会员国制订与全球行动计划相一致的国家抗微生物耐药的行动计划,并要求涵盖动物卫生和农业与人类健康方面所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在畜牧养殖业,欧美国家陆续在畜牧业中禁用饲用抗生素,1992年瑞士禁用,2006年欧盟禁用,2014年起美国公布行业指导性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禁用。我国农业部对饲用抗生素使用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食用动物中抗生素残留限量规定:1994年42种,1997年89种,1999年109种,2002年134种,同时公布了

29种禁用和8种限用兽药清单。2001年颁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详细规定了饲用抗生素的适用畜禽品种、用法用量和休药期等。2015年4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畜禽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最大的来源。

正是鉴于国际国内社会对控制抗生素滥用的一致共识之下,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的滥用成为了热点也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在国内,由于畜牧养殖业消耗掉年产量的近一半,如何降低甚至不用抗生素于养殖过程中成了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学者又把重点放在降低占了绝大部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量比重的饲料添加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方向是研发出相对应的抗生素替代品以取代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而不对畜牧业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一直在积极的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酸化剂:如甲酸、乙酸、戊酸、乳酸、柠檬酸、延胡索酸等;二、酶制剂:如植酸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三、微量元素添加剂:如氧化锌、硫酸铜、有机微量元素等;四、益生菌: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五、中草药提取物:如大蒜素、牛至油、鞣酸蛋白、绿原酸等;六、功能性低聚糖:如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壳寡糖等;七、其他替代品:如卵黄抗体、抗菌肽、噬菌体等。而低聚木糖正是有取代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作用的新型替代品中的一种。

为了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掌握其中益生菌种属变动的情况,利用肠道微生物种属特异的扩增产物,进行了绝对荧光定量操作。而根据对低聚木糖作用机理的猜想及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选择了以下6种进行研究,包括: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拟杆菌(Bacteroidetes )、罗斯氏菌(Roseburia )。所用到的肠道微生物种属特异性扩增引物见表。对前述步骤中提取的到的粪样或者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总DNA 根据测定的浓度逐一依稀成统一浓度20ng/ul,利用Thermo 荧光定量试剂盒,按照其说明书,采用384孔板,利用ABI PRISM 7900 HT (Applied Biosystems )平台进行样品双重复的绝对荧光定量操作。利用平台配套的ABI 7900 SDS 2.3版本进行试验数据分析计算。

组别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阳性对照组

指标

乙酸7d

乙酸14d

乙酸28d

丙酸7d

丙酸14d

丙酸28d

异丁酸7d

异丁酸14d

异丁酸28d

丁酸7d

丁酸14d

丁酸28d

异戊酸7d

异戊酸14d

异戊酸28d

戊酸7d

戊酸14d

戊酸28d

总量7d

总量14d

总量28d 2.67±0.28 2.26±0.27 3.33±0.37 1.38±0.17 1.31±0.16 1.31±0.16 0.24±0.04 0.17±0.03 0.24±0.05 1.02±0.17 1.08±0.16 1.13±0.15 0.25±0.03 0.25±0.02 0.36±0.02 0.25±0.03 0.19±0.03 0.36±0.03 5.51±0.49 5.74±0.66 6.74±0.43 b b b 3.36±0.50 3.46±0.35 3.43±0.22 1.51±0.30 1.55±0.07 1.55±0.07 0.18±0.02 0.22±0.03 0.40±0.03 1.25±0.21 0.90±0.38 1.51±0.34 0.25±0.04 0.29±0.07 0.38±0.07 0.28±0.07 0.24±0.09 0.42±0.09 6.83±0.87 6.87±0.54 7.69±0.60 ab a a 3.12±0.37 3.85±0.23 3.27±0.40 1.38±0.25 1.31±0.25 1.31±0.25 0.22±0.02 0.19±0.01 0.27±0.03 1.28±0.24 1.29±0.16 1.32±0.22 0.18±0.02 0.29±0.04 0.36±0.05 0.24±0.04 0.17±0.04 0.43±0.05 6.42±0.69 7.72±0.40 6.97±0.55 a b a 3.46±0.87 3.65±0.44 3.33±0.30 1.42±0.21 1.32±0.22 1.32±0.22 0.16±0.03 0.17±0.01 0.24±0.03 0.82±0.12 0.85±0.08 1.10±0.19 0.16±0.03 0.25±0.05 0.29±0.03 0.17±0.04 0.09±0.02 0.31±0.04 6.19±0.68 6.55±0.71 6.58±0.53 ab b a 2.34±0.85 3.96±0.23 3.66±0.30 1.20±0.22 1.45±0.11 1.45±0.11 0.31±0.13 0.17±0.02 0.29±0.04 0.81±0.16 1.16±0.20 1.15±0.11 0.22±0.04 0.25±0.07 0.34±0.02 0.22±0.02 0.17±0.02 0.34±0.02 5.10±0.60 7.39±0.55 7.23±0.47 ab b a

组别

指标

回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1.21±0.14 0.09±0.01 b a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阳性对照组 1.13±0.07 0.22±0.01 a ab 0.86±0.04 0.16±0.01 b bc 1.28±0.13 0.22±0.08 a a 0.79±0.08 0.18

0.03 ab c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0.42±0.15 ab 0.23±0.07 b 0.41±0.10 ab 1.07±0.47 a 0.50

0.13 ab ±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2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盲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2.43±0.88 0.27±0.04 0.39±0.12 9.77±0.26 0.15±0.02 a a 0.84±0.35 0.35±0.05 0.47±0.27 10.35±0.41 0.12±0.01 b b 0.28±0.07 0.30±0.03 0.40±0.08 10.29±0.17 0.12±0.01 b b 0.09±0.02 0.34±0.07 1.01±0.62 9.72±0.63 0.12±0.01 b b 0.08±0.05 0.28±0.05 0.35±0.04 9.66±0.68 0.13

0.01 ab b ±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1.60±0.99 0.55±0.19

b

1.92±0.89 2.10±0.84

b

5.71±1.61 1.30±1.48

b

4.02±1.58 0.17±0.10

b

6.07±7.40 13.4114.26

a

±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4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0.38±0.15 0.51±0.16 1.53±0.72 10.74±0.32bc

0.13±0.01 1.03±1.02 0.40±0.32 0.27±0.05 0.65±0.19 2.78±1.55 10.85±

ab ab bc b b bc b

b

1.38±0.76 0.34±0.12 3.40±0.75 11.15±0.07ab

0.13±0.02 1.12±0.35 0.40±0.17 0.70±0.21 0.44±0.15 0.41±0.30 11.17±0.14a 0.01%XOS 1.12±0.01 1.13±

b b a b b a b

a

0.50±0.25 0.49±0.13 1.82±0.88 11.15±0.21a

0.18±0.02 1.71±0.49 6.75±10.51 0.55±0.22 0.60±0.15 1.06±1.05 10.82±0.09bc 0.025%XOS 1.13±0.26 0.86±

b ab ab ab a b b

b

0.22±0.11 0.70±0.11 0.85±1.15 11.42±0.28a

0.11±0.01 2.10±1.09 0.44±0.38 0.18±0.04 0.52±0.07 4.98±5.12 10.98±0.34ab 0.05%XOS 0.90±0.04 1.28±0.13a

a b c ab b bc b

b

0.68±0.15 1.41±0.67 0.52±0.36 10.67±0.34c

0.13±0.01 2.91±1.40 1.07±1.29 0.66±0.27 0.80±0.27 0.23±0.26 10.58±0.30c 阳性对照组 1.07±0.44 0.79±0.08c

b a a a b c a

b

结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4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组别

0.15abc 空白

指标

拟杆菌Bacteroidetes 14d 28d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0.05±0.02b

14d

0.09±0.01b

28d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0.37±0.2b

14d

0.41±

28d

0.42±0.15ab 0.23±0.07b

0.10ab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0.26±0.22b

14d

2.43±0.88a

28d

普氏菌Prevotella10-2

0.67±0.23

14d

0.27±0.04

28d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0.17±0.05

14d

0.39±0.12

0.47±0.27

0.40±0.08

1.01±0.62

0.35±0.04

0.38±0.21

0.39±0.36

0.16±0.05

0.56±0.45

0.35±0.05

0.30±0.03

0.34±0.07

0.28±0.05

0.43±0.14

0.44±0.22

0.43±0.14

0.84±0.35b

0.28±0.07b

0.09±0.02b

0.05b 0.69±0.27

0.08±0.08b

0.43±0.21a

0.69±0.36a

0.24ab 0.08±

1.07±0.47a

0.13ab 0.36±

0.36±0.16b

0.50±0.13b

0.53±0.24b

1.29a 0.50±

0.22±0.01a

0.16±0.01b

0.22±0.08a

0.03ab 1.85±

0.05±0.01b

0.03ab

0.02ab

0.08a 0.18±

1.02±0.15 1.21±0.14a

0.07ab

0.04bc 0.10±

0.09±

0.15±

28d

10.91±

总细菌拷贝数log10(copies/g digesta )14d 10.60±0.23

10.78±0.38

10.70±0.20

10.83±0.23

0.07 10.56±

28d

10.84±0.05

10.59±0.04

10.54±0.14

10.58±0.13

0.11

组别

空白

指标 肠段 乙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丙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异丁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丁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异戊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戊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总量 回肠 盲肠 结肠

0.30±0.06

b

0.01%XOS 0.51±0.21

ab

0.025%XOS 0.75±0.07

a

0.05%XOS 0.67±0.07

a

阳性对照组 0.42±0.10

ab

1.85±0.24 2.30±0.180.01±0.01

b

1.83±0.18 2.94±0.180.06±0.02

a

1.95±0.39 2.82±0.210.02±0.01

ab

2.30±0.28 2.66±0.210.02±0.01

ab

1.83±0.17 2.29±0.280.04±0.02

b

b a b ab ab

1.13±0.16 1.16±0.09 0.08±0.02 0.01±0.00

b

1.17±0.16 1.42±0.13 0.04±0.03 0.01±0.00

ab

1.02±0.18 1.55±0.16 0.01±0.01 0.01±0.01

ab

1.17±0.18 1.29±0.14 0.01±0.01 0.02±0.01

a

1.22±0.17 1.25±0.21 0.07±0.05 0.02±0.01

ab

0.51±0.13 0.01±0.01

b

0.51±0.07 0.05±0.04

b

0.66±0.13 0.14±0.02

a

0.69±0.11 0.08±0.01

ab

0.52±0.06 0.05±0.03

b

0.51±0.13 0.003±0.001 0.02±0.01 0.003±0.001 0.09±0.03 0.00±0.00

b

0.51±0.07 0.005±0.002 0.01±0.00 0.005±0.002 0.10±0.03 0.01±0.00

a

0.66±0.13 0.008±0.003 0.01±0.00 0.008±0.003 0.07±0.02 0.00±0.00

b

0.69±0.11 0.015±0.007 0.001±0.00 0.015±0.007 0.10±0.03 0.00±0.00

b

0.52±0.06 0.013±0.005 0.01±0.00 0.013±0.005 0.09±0.02 0.00±0.00

ab

0.09±0.03 3.59±0.51 0.35±0.06

b

0.10±0.03 3.62±0.41 0.64±0.23

ab

0.07±0.02 3.73±0.66 0.91±0.09

a

0.10±0.03 4.30±0.58 0.78±0.09

a

0.09±0.02 3.69±0.41 0.52±0.13

ab

3.59±0.51 4.37±0.25

b

3.62±0.41 5.66±0.46

ab

3.73±0.66 5.97±0.41

a

4.30±0.58 5.28±0.55

ab

3.69±0.41 4.59±0.52

b

组别

乙酸

指标 回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30±0.06

ab b

丙酸

0.01±0.01

a b

异丁酸

0.08±0.02 0.04±0.03 0.01±0.01

丁酸

0.01±0.01 0.05±0.04 0.14±0.02

a b b

异戊酸

0.02±0.01 0.01±0.00 0.01±0.00

戊酸

0.00±0.00 0.01±0.00 0.00±0.00

b a b

总量

0.35±0.06 0.64±0.23 0.91±0.09

a ab b

0.51±0.21 0.06±0.02 0.75±0.07

a

0.02±0.01

b

0.05%XOS 0.67±0.07

ab

a

0.02±0.01 0.01±0.01

ab

ab

0.08±0.01 0.001±0.00 0.05±0.03

b

ab

0.00±0.00

ab

b

0.78±0.09

ab

a

阳性对照组 0.42±0.10 0.04±0.02 0.07±0.05 盲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1.85±0.24 1.83±0.18 1.95±0.39 2.30±0.28

1.13±0.16 1.17±0.16 1.02±0.18 1.17±0.18 1.22±0.17

b

0.01±0.00

0.00±0.00 0.52±0.13

3.59±0.51 3.62±0.41 3.73±0.66 4.30±0.58 3.69±0.41

4.37±0.25 5.66±0.46 5.97±0.41 5.28±0.55 4.59±0.52

b ab a ab b

0.01±0.00

ab b

0.51±0.13 0.003±0.001 0.09±0.03 0.005±0.002 0.10±0.03 0.008±0.003 0.07±0.02 0.015±0.007 0.10±0.03 0.013±0.005 0.09±0.02

0.14±0.01 0.22±0.04 0.23±0.04 0.20±0.05 0.17±0.01

0.01±0.00 0.51±0.07 0.01±0.01 0.66±0.13 0.02±0.01

ab a ab

0.69±0.11

阳性对照组 1.83±0.17 结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2.30±0.18 2.94±0.18

ab a

0.02±0.01 0.52±0.06

0.08±0.02 0.09±0.02 0.11±0.02 0.12±0.03 0.09±0.01

0.61±0.08

ab a

1.16±0.09 1.42±0.13

0.07±0.02

0.90±0.12 0.08±0.02 1.16±0.11

ab a

2.82±0.21 1.55±0.16 2.66±0.21 1.29±0.14

b ab

0.10±0.03

0.92±0.12 0.10±0.03 0.72±0.09

a

阳性对照组 2.29±0.28 1.25±0.21 0.08±0.01

本试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旨在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及更全面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从中筛选出低聚木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为扩大低聚木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平均日增重,0.01%XOS在15d-28d 阶段、29d-62d 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也表现出高于同阶段抗生素对照组的迹象,

在整个试验期1d-62d 内低聚木糖添加组的仔猪腹泻率与抗生素添加组相似,在不同阶段均保持着不同程度的降幅,不像空白对照组的腹泻率的反复,而且粗略上看低聚木糖添加组的腹泻率在7d-14d 、15d-28d 、28-62d 阶段均有低于抗生素添加组的迹象,甚至在15d-28d 阶段0.01%XOS组和0.025%XOS组显著低于抗生素添加组和空白对照组、在29d-62d 阶段0.01%XOS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试验第14d ,0.05%XOS组的AST 和LDH 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试验第28d ,0.01%XOS组ALT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试验第62d ,0.01%XOS组的ALT 、LDH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ALT 还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0.025%XOS组的ALP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0.05%XOS组的AST 、ALP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ALP 还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试验第28d ,0.01%XOS组的ApoA1较阳性对照组显著性降低;试验第62d ,0.01%XOS组的LDLC 较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0.025%XOS组的TC 、HDLC 、LDLC 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长且TC 含量较阳性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增长,0.05%XOS组的LDLC 、ApoA1含量分别较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而HDLC 较空白对照组却是有显著性增长;

以上都说明低聚木糖具有促进仔猪生长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

以上说明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的氮代谢机能、脂类代谢机能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低聚木糖是功能性多糖中极其优良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得益于其极佳的稳定性与广泛的生理作用,使其成为目前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热点。本试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旨在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及更全面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从中筛选出低聚木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为开拓低聚木糖更为多样与深入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试验研究中选用180头体况良好、公母各半、大小相近、体重7±0.5Kg 范围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并根据窝来源和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00g/t抗敌素+40g/t速大肥)、0.01%低聚木糖组、0.025%低聚木糖组、0.05%低聚木糖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断奶仔猪,每个处理36头仔猪。每个重复的6头仔猪实行单栏群养,自由采食饮水,所有处理组均使用相同的商品化无抗仔猪日粮作为基础日粮进行添加饲喂,饲养环境管理方法相同且与规模化养殖场保持一致,试验期为62日。 试验结果表明:1.0.01%XOS组的平均日增重在试验的15d-28d 阶段、29d-62d 阶段显著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

综合试验结果可得结论:低聚木糖具有促进断奶仔猪生长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的效果,能调节断奶仔猪对氮和脂类的代谢机能,并对断

奶仔猪的糖代谢机能、免疫机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具有改善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作用,能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总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吲哚和粪臭素的含量。并且,综合本次断奶仔猪添加试验各方面的结果,0.025%的添加浓度可使断奶仔猪有最好的综合效果。

Acid Deter g entFiber

Xylo-oligosaccharides has a good stability, as a high proliferation bifidus factor,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 that have made it b ecome a hot for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eed antibiotics alternativ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 test further study on the effect of growth performance, seru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micro-ecological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in weaning pi glet , and research the mechanisms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so that researchers identify the optimum weight of xylo-oligosaccharide in the weaned piglets diets and provide the proof for xylo-oligosaccharides application in pig production.

In the test, 150 good body condition weight close(7.0 ± 0.5 Kg) 28d old du x x large th ree-way cross weanling age, male or female, each half.

[1] 张燕萍. 变性淀粉制造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4-35, 59-71

[2] 何小维, 黄强, 罗发兴, 等. 超声处理后的玉米淀粉与环氧丙烷的反应机理[J]. 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3 (8): 91-94 (中文期刊)

[3] Liu H. S., Yu L., Xie F. W. (无点也可以) , et al. Gelatinization of cornstarch with dif ferent amylose/ amylopectin content [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6, 65(4): 357-363 ( 外文期刊)

[4] 陈玲, 李琳, 李晓玺, 等. 抗消化淀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中国: CN1546678, 2004.1

1.17 (专利)

[5] 梁勇. 非晶颗粒态淀粉及其生物与化学反应活性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2 (学位论文)

2.1.4.3器官指数

试验期最后一天仔猪称完体重后随机挑取30头平均体重在30公斤左右的仔猪宰杀解剖,摘取心、肾、肠、脾等器官准确称量。器官指数=各器官重量/个体体重

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的“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国家标准,已于 2009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自 2003 年 7 月低聚木糖饲料添加剂作为国家保护期内的新产品面市以来

完成了低 聚 木 糖 新 产 品 的 肉 鸡 、 蛋 鸡 、 仔 猪 、 育 肥 猪 饲 喂 应 用 试 验 , 以 及低聚木糖和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等的复合应用饲喂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 低聚木糖可显著促进养殖产量提高、促进饲料转化、减少抗生素用量、提高机体抗病力, 养殖利润可增加 18%~ 25%。截至 2005 年 7 月底, 预混料和配合饲料加工企业已应用低聚木糖 68 吨, 生产配合饲料 34 万吨 ( 含预混料产品折合) 。 总计低聚木糖已应用于饲养优质蛋鸡 1 688.4 万羽, 三黄肉鸡 9 161.9 万羽, 优质杂交肉猪 153.9 万头。 共生产鸡蛋 299 015.6 吨, 肉鸡 ( 毛重) 160 333.25 吨, 肉猪 ( 毛重) 157 904.1 吨。

戴 长飞 摘译 自《化 学工 业 日报 ) ( 日 ) 1 9 8 9 7 3 日本三 得利公司研制成功并开始出售具有低甜度、热。。

稳定性好、具有多种功能的低聚木糖。用 不 1 司的原料 可以 制造 多种低 聚 糖 如低聚果糖低案异麦, 、芽糖 低聚 半 乳 搪 等等 三 得利 公司用 玉米 甘 蔗 棉籽为原料经 发酵 制成低 聚 木糖 它 是 、。、、, 由 2 ~ 7 个 木 糖单 元 聚合生 成 的水溶性物质 现 已发现 低 聚木糖对 大 肠 内的双 叉乳 杆菌有促进 ,

增殖 的功能 特 别是 对 有益 的双叉 细 菌有选 择性增殖的作用 低 聚木糖在 p H 值为 7 以下 的条件 , ,

下 非常稳定 保水性 比蔗糖 好 在食品 制造工 艺过程 中几 乎不 分解 是理 想的食品加 工用低聚糖, 。,

品 种 利用 它的保湿 性 也可用 于 ,

低聚木糖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4% ~ 6%, 降低抗生素用量 50%以上, 使农民养殖增收 18% ~ 25%, 目 前每年实现农民增收 2 ~ 3亿元以上。

Martine 等研究表明[10],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 0.02 %~0.025 %的低聚木糖(纯度35 %),可使仔猪日增重提高 8.7 %~9.2 %,料肉比下降 10.05 %~11.54 %,仔猪腹泻率下降 50 %~70 %。

M C Marinho 等报道, 在 21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盲肠和结肠中纤维及木聚糖分解活性提高 , 表明肠道中微生物活性增强 。M C Marinho 等还报道 , 在 21 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 回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 , 十二指肠隐窝宽度显著降低 , 这表明 , 低聚木糖对小肠的形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 P Moura 等报道 , 在 21 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 20 g/kg ,以木糖为碳源培养盲肠和结肠中总厌氧菌 , 其数量有上升趋势 , 这表明 , 低聚木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 。

李雪舵等研究表明在生长育肥猪饲料中添加0. 015% ~ 0. 02%的 35%低聚木糖 , 可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7. 5% ~ 13. 8%, 料肉比下降 9. 3%, 发病率下降 71. 2% ~100%,并显著改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

Martine 等研究表明[10],在生长育肥猪饲料中添加 0.015 %~0.02 %的低聚木糖(含量为 35 %),可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 7.5 %~13.8 %,料肉比下降 9.3 %,发病率下降 71.2 %~100 %,并显著改善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

Campbell 等(1997a)和 Hsu 等(2004)的研究均发现, 用含 6%木寡糖的饲粮饲喂小鼠可使其盲肠 pH值显著降低(P

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 且效果优于果寡糖。

Sharon等[]报道低聚木糖不仅可连结到细菌上, 还能与一定毒素、 病毒及真核细胞的表面结合。结合后, 低聚木糖作为外源抗原的助剂, 能减缓抗原的吸收, 增加抗原的效价, 从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的功能。低聚木糖在激活免疫应答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目前对低聚木糖的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功效上, 对其在组织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还不甚了解, 对其功能的确定还缺少设计良好、精细量化的评价体系;第二,现阶段虽然已

有许多企业实现了低聚木糖的工业化生产,但由于,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了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范围;第三,不同厂家生产的低聚木糖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产品的含量也就不同,使用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别,故在饲料中最佳添加量也就难以确定;第四,产品的品种较单一等。 因此,这些仍需要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相信随着对低聚木糖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低聚木糖生产工艺的逐步改进和低聚木糖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 对低聚木糖产品检测技术的建立与规范化以及低聚木糖产品的多样化,低聚木糖必将取代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从而使我国的饲料科技水平和养殖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就目前国内的产能来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低聚糖生产国, 种类也大为丰富,产品的纯度进一步提高,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已经及时出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市场的认知度不高,缺乏面向公众宣传的渠道和媒介,制约了其产能进一步扩大,一些种类的功能性低聚糖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造成市场的混乱。功能性低聚糖在目前纯度提高的前提下,部分品种的组分将单一化,使结构和成分更加明确。此外,不同品种功能性低聚糖之间,功能性低聚糖与其他功能性因子的复配使用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功能性低聚糖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腾飞阶段,随着下游行业终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机遇期,前景十分广阔。

低聚木糖等功能性食品的出现, 不仅将促进我国低聚糖工业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而且还可以处理农林废料,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 随着人们对低聚木糖的功能性认识的提高, 低聚木糖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它的市场需求将逐年增加[17]。 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 低聚木糖的生产成本也必将不断降低, 低聚木糖作为新一代生物制品, 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低聚木糖已经成为国际新型低聚糖类产品,以其功效强而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日本对于低聚木糖的研究开发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其市场仍在不断扩大,欧洲各国对低聚木糖的开发热情也正不断升温。在国外,人们对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低聚木糖类产品需求旺盛。目前,日本、欧洲诸国已有十几种低聚木糖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各种保健品、婴幼儿及老年人食品中,而且产量、品种和应用范围都在迅速增加。我国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开发起步较晚,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数量较少、品种较单一、涉及面还不够广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目前,这一行业的研究开发十分活跃,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成为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低聚糖可以选择性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等优点, 使低聚糖在饲料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低聚糖产业化已基本形成, 如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果糖等高纯度低聚糖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内对低聚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虽然对低聚糖的功效已经有了深刻认识, 但是对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低聚糖的量化使用还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产品开发方面, 低聚糖在产品中搭配原理、稳定性、反应能力及前后效应分析还不够完善, 产品的应用范围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让低聚糖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大量低聚糖类产品或添加低聚糖.

加入W T O 后 ,对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型绿色的饲料添加剂 — — —低聚木糖将取代当前大量使用抗生素等类的饲料添加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

如产品的品种较单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日粮中的最佳添加量、配伍禁忌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现阶段低聚木糖的工业化生产的提取、 制备工艺相对繁琐, 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饲料工

业中的应用范围。 此外,目前对低聚木糖的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功效上, 还需从分子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低聚木糖对畜禽的作用机理。

而且还可以处理农林废料,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我国小麦麸皮资源丰富,价格低, 使得低聚木糖生产成本低, 本开发途径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我国低聚木糖的规模化生产才刚起步,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是应以工业化推广为主,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利用已开发成功的国际领先技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普及、推广低聚糖的保健功能和产品,还要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科

研开发方面,一方面要完善低聚木糖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要在低聚木糖的应用方面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扩大应用范围,创造出更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木聚糖原料资源如玉米芯、 甘蔗渣及棉籽壳等,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生产开发。 今后如果能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生产出木寡糖,不仅能促进我国寡糖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大量农业废料变废为宝 ,保 护 环 境 ,具 有 十 分 可 观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效益。

低聚木糖主要是以富含木聚糖的植物为原料, 通过高温蒸煮或碱液处理等方法将这些植物原料中的木聚糖提取出来, 然后利用内切型木聚糖酶将其定向降解为不同聚合度的低聚木糖,最后经一系列分离纯化、浓缩、 干燥等工序而制得。 木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重要成分,一般能占到植物干重的 7 %~30 %,而在一些一年生植物的副产品中,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小麦麸皮及麦草等,木聚糖的含量非常高,一般都能高达 30 %以上[8-9]。

由Suntory 首次生产的这种食品“Bikkle ”,从 1993 年就成功地占领了市场,它含有双歧杆菌、低聚木糖、乳清矿物和乌龙茶的萃取物。

低聚木糖可以通过增殖双歧杆菌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辅助性 Th(T淋巴细胞)-2反应并增强Th1反应调节Th1/Th2的不平衡状态。 对于缺乏母乳喂养的婴幼儿, 双歧杆菌增殖后可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 并预防

和治疗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疾病[20]。

研究表明,按剂量 0.7 g/d 服用低聚木糖 3 周后, 大便中水分由服用低聚木糖前的35% 增加到75% 以上;选择60 例60~80岁的老年便秘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0 例。 治疗组每天服用低聚木糖 1.4 g, 对照组每天服用果导片(每次0.2 g, 每日 2 次)。 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达到 93.3 %,对照组有效率为 80 %。 期间治疗组无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出现腹痛 5 例, 腹胀 3 例。 停药2 周后, 治疗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16例出现便秘症状。

有益菌还具有激活机体细胞内超氧化歧化酶( S O D) 、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促使抗氧化物产生, 减少自由基的损伤 ,对动物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 。

低聚木糖在激活免疫应答上也有一定作用。由于源自微生物的特殊多糖在加入疫苗时具有佐剂作用, 因而添加适量的低聚木糖还可显著提高抗体反应能力, 从而加强疫苗的保护效能。

。低聚木糖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喂食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 观察低聚木糖对高脂血症成年小鼠血清总胆固醇( T C )、血清总甘油三脂( T G ) 和高密度胆固醇( H D L - c )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聚木糖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 T C 、 T G 含量, 但对低密度胆固醇( L D L - c ) 含量的升高无明显效果[ 2 3 ]

胆固醇与蛋白分子结合成脂蛋白微粒在血液中运行 。它在血液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肝脏运到细胞 ,而高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细胞运回肝脏 。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能将动脉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微粒带走 , 可防止动脉血管阻塞 。

王素敏等报道 , 大豆低聚木糖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 T C ) 和甘油三酯 ( T G ) 分别降低 38%和 59%,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45%,说明低聚木糖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

双歧杆菌直接影响和干扰 p —径基 — p —甲基戊二酰酶 A还原酶的活性 , 抑制了胆固醉的合成 , 使血清胆固醇降低 。

畜用抗生素在用途上大致可分为治疗性用抗生素和生长促进用饲料添加型抗生

素,无论是哪种用途的抗生素,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医用抗生素公用的。 1950年,青霉素钾盐结晶试验成功,并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投入生产。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但当时无法提纯青霉素,导致青霉素并没有立即发挥巨大作用。直到1939年,才由在英国的澳大利亚人瓦尔特·弗洛里和德国出生的鲍利斯·钱恩提纯了青霉素,为青霉素往临床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到1941年, 青霉素正式在临床上使用并取得成功,在英美政府的大力支持,青霉素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于1944年公开在医疗中使用。1945年以后,青霉素已经遍及全世界。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制造出青霉素的7个国家之一,于1944年生产出第一批5万单位/瓶青霉素。

青霉素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实现,是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上的巨大进步,也是抗生素开始发挥其卓越功效并繁荣的伊始。后来,在青霉素的启发之下,并随着二战战场需求的促进,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效用也得到增强。

而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上也由人类医疗卫生中的来抗感染扩展到植物用抗生素用来防病、杀虫、除草等等;畜用抗生素用来治病、防病、促生长等。植物用抗生素是最初是将某些医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等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科学家担心抗生素在植物种植业上应用可能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而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后续开发出了许多化学类型与医用抗生素不同的农业专用抗生素,消除了植物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畜用抗生素在起源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截至目前已近70年历史,除了常规的治病用,主要用于饲料添加以防病、促生长。目前受学者公认的是1946年,Moore 等人首次公开报道了其在家禽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后能提高其生产性能的试验结果;随后1950年又有了Jukes 等首次在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试验报告。后续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在饲料添加不仅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一定程度改善肉品、提高种畜繁殖性能、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我国则在1994年的农牧发〔1994)7号文件中开始允许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其中2.47万吨用于出口,意味着国内消耗抗生素12.23吨,而其中有近一半的抗生素据说用于畜牧养殖业。[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用于畜牧养殖行业的抗生素,有?%多少用于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治疗性用途,使用抗生素种类分布如下,。。。。。,与医用抗生素大致类似;而多达?%的兽用抗生素是用作饲料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用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防病促生长。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畜牧养殖行业用掉近一半的

抗生素多加指责还以为其动物疾病过程中胡乱使用抗生素,但其实其中用掉的绝大部分抗生素的真正作用是饲料添加剂起防病促生长作用。

众所周知,滥用抗生素直接带来的危害来自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导致抗生素效用的逐渐下降以致失效,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2010,XX 国家发现的超级菌几乎已经对大部分的抗生素产生耐受力,且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耐药菌,更不用提临床上常见的毒力较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致病菌对抗生素种类耐受得越多也就意味着人们在遭受其感染是可以选用的有效抗生素越少,要知道,虽然目前抗生素种类有几千种,但临床上使用的却只有几百种,而且这其中还牵涉到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所以一旦对该菌最有效的抗生素失效,很可能就面临着没有合适抗生素选择的威胁。其次,对于畜禽养殖行业,抗生素作为一种药物添加,作为治疗性用途的话倘若不注意种类用量用法休药期等等而胡乱用,随之带来的既有对动物机体的损害还有造成的药物残留而影响人们的食品安全,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用途的抗生素同样也存在残留而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正是基于此种威胁,科学界、媒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界都对此早有认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正是基于此种威胁,科学界、媒体、政府机构等社会各界都对此早有认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在医疗领域,2015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了《抗击耐药菌国家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国内和国际上预防和遏制抗生素耐药菌感染暴发的能力,保持现有和新型抗生素的疗效,开发和部署下一代传染病诊断技术、新型抗生素、疫苗和其他疗法;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说,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他呼吁“尽一切力量确保抗生素的有效性”;2015年5月25日,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行动计划的决议,提出了提高对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认识,加强监测研究,降低感染发生,优化抗菌剂的使用和确保经费持续投资的5项目标,督促会员国制订与全球行动计划相一致的国家抗微生物耐药的行动计划,并要求涵盖动物卫生和农业与人类健康方面所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在畜牧养殖业,欧美国家陆续在畜牧业中禁用饲用抗生素,1992年瑞士禁用,2006年欧盟禁用,2014年起美国公布行业指导性文件,计划用3年时间禁用。我国农业部对饲用抗生素使用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食用动物中抗生素残留限量规定:1994年42种,1997年89种,1999年109种,2002年134种,同时公布了

29种禁用和8种限用兽药清单。2001年颁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详细规定了饲用抗生素的适用畜禽品种、用法用量和休药期等。2015年4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畜禽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最大的来源。

正是鉴于国际国内社会对控制抗生素滥用的一致共识之下,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的滥用成为了热点也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在国内,由于畜牧养殖业消耗掉年产量的近一半,如何降低甚至不用抗生素于养殖过程中成了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学者又把重点放在降低占了绝大部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量比重的饲料添加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方向是研发出相对应的抗生素替代品以取代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而不对畜牧业经营产生太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一直在积极的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酸化剂:如甲酸、乙酸、戊酸、乳酸、柠檬酸、延胡索酸等;二、酶制剂:如植酸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三、微量元素添加剂:如氧化锌、硫酸铜、有机微量元素等;四、益生菌:如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五、中草药提取物:如大蒜素、牛至油、鞣酸蛋白、绿原酸等;六、功能性低聚糖:如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壳寡糖等;七、其他替代品:如卵黄抗体、抗菌肽、噬菌体等。而低聚木糖正是有取代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作用的新型替代品中的一种。

为了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掌握其中益生菌种属变动的情况,利用肠道微生物种属特异的扩增产物,进行了绝对荧光定量操作。而根据对低聚木糖作用机理的猜想及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选择了以下6种进行研究,包括: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拟杆菌(Bacteroidetes )、罗斯氏菌(Roseburia )。所用到的肠道微生物种属特异性扩增引物见表。对前述步骤中提取的到的粪样或者肠道内容物微生物总DNA 根据测定的浓度逐一依稀成统一浓度20ng/ul,利用Thermo 荧光定量试剂盒,按照其说明书,采用384孔板,利用ABI PRISM 7900 HT (Applied Biosystems )平台进行样品双重复的绝对荧光定量操作。利用平台配套的ABI 7900 SDS 2.3版本进行试验数据分析计算。

组别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阳性对照组

指标

乙酸7d

乙酸14d

乙酸28d

丙酸7d

丙酸14d

丙酸28d

异丁酸7d

异丁酸14d

异丁酸28d

丁酸7d

丁酸14d

丁酸28d

异戊酸7d

异戊酸14d

异戊酸28d

戊酸7d

戊酸14d

戊酸28d

总量7d

总量14d

总量28d 2.67±0.28 2.26±0.27 3.33±0.37 1.38±0.17 1.31±0.16 1.31±0.16 0.24±0.04 0.17±0.03 0.24±0.05 1.02±0.17 1.08±0.16 1.13±0.15 0.25±0.03 0.25±0.02 0.36±0.02 0.25±0.03 0.19±0.03 0.36±0.03 5.51±0.49 5.74±0.66 6.74±0.43 b b b 3.36±0.50 3.46±0.35 3.43±0.22 1.51±0.30 1.55±0.07 1.55±0.07 0.18±0.02 0.22±0.03 0.40±0.03 1.25±0.21 0.90±0.38 1.51±0.34 0.25±0.04 0.29±0.07 0.38±0.07 0.28±0.07 0.24±0.09 0.42±0.09 6.83±0.87 6.87±0.54 7.69±0.60 ab a a 3.12±0.37 3.85±0.23 3.27±0.40 1.38±0.25 1.31±0.25 1.31±0.25 0.22±0.02 0.19±0.01 0.27±0.03 1.28±0.24 1.29±0.16 1.32±0.22 0.18±0.02 0.29±0.04 0.36±0.05 0.24±0.04 0.17±0.04 0.43±0.05 6.42±0.69 7.72±0.40 6.97±0.55 a b a 3.46±0.87 3.65±0.44 3.33±0.30 1.42±0.21 1.32±0.22 1.32±0.22 0.16±0.03 0.17±0.01 0.24±0.03 0.82±0.12 0.85±0.08 1.10±0.19 0.16±0.03 0.25±0.05 0.29±0.03 0.17±0.04 0.09±0.02 0.31±0.04 6.19±0.68 6.55±0.71 6.58±0.53 ab b a 2.34±0.85 3.96±0.23 3.66±0.30 1.20±0.22 1.45±0.11 1.45±0.11 0.31±0.13 0.17±0.02 0.29±0.04 0.81±0.16 1.16±0.20 1.15±0.11 0.22±0.04 0.25±0.07 0.34±0.02 0.22±0.02 0.17±0.02 0.34±0.02 5.10±0.60 7.39±0.55 7.23±0.47 ab b a

组别

指标

回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1.21±0.14 0.09±0.01 b a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阳性对照组 1.13±0.07 0.22±0.01 a ab 0.86±0.04 0.16±0.01 b bc 1.28±0.13 0.22±0.08 a a 0.79±0.08 0.18

0.03 ab c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0.42±0.15 ab 0.23±0.07 b 0.41±0.10 ab 1.07±0.47 a 0.50

0.13 ab ±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2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盲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2.43±0.88 0.27±0.04 0.39±0.12 9.77±0.26 0.15±0.02 a a 0.84±0.35 0.35±0.05 0.47±0.27 10.35±0.41 0.12±0.01 b b 0.28±0.07 0.30±0.03 0.40±0.08 10.29±0.17 0.12±0.01 b b 0.09±0.02 0.34±0.07 1.01±0.62 9.72±0.63 0.12±0.01 b b 0.08±0.05 0.28±0.05 0.35±0.04 9.66±0.68 0.13

0.01 ab b ±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1.60±0.99 0.55±0.19

b

1.92±0.89 2.10±0.84

b

5.71±1.61 1.30±1.48

b

4.02±1.58 0.17±0.10

b

6.07±7.40 13.4114.26

a

±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4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0.38±0.15 0.51±0.16 1.53±0.72 10.74±0.32bc

0.13±0.01 1.03±1.02 0.40±0.32 0.27±0.05 0.65±0.19 2.78±1.55 10.85±

ab ab bc b b bc b

b

1.38±0.76 0.34±0.12 3.40±0.75 11.15±0.07ab

0.13±0.02 1.12±0.35 0.40±0.17 0.70±0.21 0.44±0.15 0.41±0.30 11.17±0.14a 0.01%XOS 1.12±0.01 1.13±

b b a b b a b

a

0.50±0.25 0.49±0.13 1.82±0.88 11.15±0.21a

0.18±0.02 1.71±0.49 6.75±10.51 0.55±0.22 0.60±0.15 1.06±1.05 10.82±0.09bc 0.025%XOS 1.13±0.26 0.86±

b ab ab ab a b b

b

0.22±0.11 0.70±0.11 0.85±1.15 11.42±0.28a

0.11±0.01 2.10±1.09 0.44±0.38 0.18±0.04 0.52±0.07 4.98±5.12 10.98±0.34ab 0.05%XOS 0.90±0.04 1.28±0.13a

a b c ab b bc b

b

0.68±0.15 1.41±0.67 0.52±0.36 10.67±0.34c

0.13±0.01 2.91±1.40 1.07±1.29 0.66±0.27 0.80±0.27 0.23±0.26 10.58±0.30c 阳性对照组 1.07±0.44 0.79±0.08c

b a a a b c a

b

结肠

拟杆菌Bacteroidetes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普氏菌Prevotella10-4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总细菌拷贝数log 10(copies/g digesta) 组别

0.15abc 空白

指标

拟杆菌Bacteroidetes 14d 28d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10-4

0.05±0.02b

14d

0.09±0.01b

28d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0-4

0.37±0.2b

14d

0.41±

28d

0.42±0.15ab 0.23±0.07b

0.10ab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10-3

0.26±0.22b

14d

2.43±0.88a

28d

普氏菌Prevotella10-2

0.67±0.23

14d

0.27±0.04

28d

罗斯氏菌Roseburia10-3

0.17±0.05

14d

0.39±0.12

0.47±0.27

0.40±0.08

1.01±0.62

0.35±0.04

0.38±0.21

0.39±0.36

0.16±0.05

0.56±0.45

0.35±0.05

0.30±0.03

0.34±0.07

0.28±0.05

0.43±0.14

0.44±0.22

0.43±0.14

0.84±0.35b

0.28±0.07b

0.09±0.02b

0.05b 0.69±0.27

0.08±0.08b

0.43±0.21a

0.69±0.36a

0.24ab 0.08±

1.07±0.47a

0.13ab 0.36±

0.36±0.16b

0.50±0.13b

0.53±0.24b

1.29a 0.50±

0.22±0.01a

0.16±0.01b

0.22±0.08a

0.03ab 1.85±

0.05±0.01b

0.03ab

0.02ab

0.08a 0.18±

1.02±0.15 1.21±0.14a

0.07ab

0.04bc 0.10±

0.09±

0.15±

28d

10.91±

总细菌拷贝数log10(copies/g digesta )14d 10.60±0.23

10.78±0.38

10.70±0.20

10.83±0.23

0.07 10.56±

28d

10.84±0.05

10.59±0.04

10.54±0.14

10.58±0.13

0.11

组别

空白

指标 肠段 乙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丙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异丁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丁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异戊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戊酸 回肠 盲肠 结肠 总量 回肠 盲肠 结肠

0.30±0.06

b

0.01%XOS 0.51±0.21

ab

0.025%XOS 0.75±0.07

a

0.05%XOS 0.67±0.07

a

阳性对照组 0.42±0.10

ab

1.85±0.24 2.30±0.180.01±0.01

b

1.83±0.18 2.94±0.180.06±0.02

a

1.95±0.39 2.82±0.210.02±0.01

ab

2.30±0.28 2.66±0.210.02±0.01

ab

1.83±0.17 2.29±0.280.04±0.02

b

b a b ab ab

1.13±0.16 1.16±0.09 0.08±0.02 0.01±0.00

b

1.17±0.16 1.42±0.13 0.04±0.03 0.01±0.00

ab

1.02±0.18 1.55±0.16 0.01±0.01 0.01±0.01

ab

1.17±0.18 1.29±0.14 0.01±0.01 0.02±0.01

a

1.22±0.17 1.25±0.21 0.07±0.05 0.02±0.01

ab

0.51±0.13 0.01±0.01

b

0.51±0.07 0.05±0.04

b

0.66±0.13 0.14±0.02

a

0.69±0.11 0.08±0.01

ab

0.52±0.06 0.05±0.03

b

0.51±0.13 0.003±0.001 0.02±0.01 0.003±0.001 0.09±0.03 0.00±0.00

b

0.51±0.07 0.005±0.002 0.01±0.00 0.005±0.002 0.10±0.03 0.01±0.00

a

0.66±0.13 0.008±0.003 0.01±0.00 0.008±0.003 0.07±0.02 0.00±0.00

b

0.69±0.11 0.015±0.007 0.001±0.00 0.015±0.007 0.10±0.03 0.00±0.00

b

0.52±0.06 0.013±0.005 0.01±0.00 0.013±0.005 0.09±0.02 0.00±0.00

ab

0.09±0.03 3.59±0.51 0.35±0.06

b

0.10±0.03 3.62±0.41 0.64±0.23

ab

0.07±0.02 3.73±0.66 0.91±0.09

a

0.10±0.03 4.30±0.58 0.78±0.09

a

0.09±0.02 3.69±0.41 0.52±0.13

ab

3.59±0.51 4.37±0.25

b

3.62±0.41 5.66±0.46

ab

3.73±0.66 5.97±0.41

a

4.30±0.58 5.28±0.55

ab

3.69±0.41 4.59±0.52

b

组别

乙酸

指标 回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30±0.06

ab b

丙酸

0.01±0.01

a b

异丁酸

0.08±0.02 0.04±0.03 0.01±0.01

丁酸

0.01±0.01 0.05±0.04 0.14±0.02

a b b

异戊酸

0.02±0.01 0.01±0.00 0.01±0.00

戊酸

0.00±0.00 0.01±0.00 0.00±0.00

b a b

总量

0.35±0.06 0.64±0.23 0.91±0.09

a ab b

0.51±0.21 0.06±0.02 0.75±0.07

a

0.02±0.01

b

0.05%XOS 0.67±0.07

ab

a

0.02±0.01 0.01±0.01

ab

ab

0.08±0.01 0.001±0.00 0.05±0.03

b

ab

0.00±0.00

ab

b

0.78±0.09

ab

a

阳性对照组 0.42±0.10 0.04±0.02 0.07±0.05 盲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1.85±0.24 1.83±0.18 1.95±0.39 2.30±0.28

1.13±0.16 1.17±0.16 1.02±0.18 1.17±0.18 1.22±0.17

b

0.01±0.00

0.00±0.00 0.52±0.13

3.59±0.51 3.62±0.41 3.73±0.66 4.30±0.58 3.69±0.41

4.37±0.25 5.66±0.46 5.97±0.41 5.28±0.55 4.59±0.52

b ab a ab b

0.01±0.00

ab b

0.51±0.13 0.003±0.001 0.09±0.03 0.005±0.002 0.10±0.03 0.008±0.003 0.07±0.02 0.015±0.007 0.10±0.03 0.013±0.005 0.09±0.02

0.14±0.01 0.22±0.04 0.23±0.04 0.20±0.05 0.17±0.01

0.01±0.00 0.51±0.07 0.01±0.01 0.66±0.13 0.02±0.01

ab a ab

0.69±0.11

阳性对照组 1.83±0.17 结肠 空白 0.01%XOS 0.025%XOS 0.05%XOS

2.30±0.18 2.94±0.18

ab a

0.02±0.01 0.52±0.06

0.08±0.02 0.09±0.02 0.11±0.02 0.12±0.03 0.09±0.01

0.61±0.08

ab a

1.16±0.09 1.42±0.13

0.07±0.02

0.90±0.12 0.08±0.02 1.16±0.11

ab a

2.82±0.21 1.55±0.16 2.66±0.21 1.29±0.14

b ab

0.10±0.03

0.92±0.12 0.10±0.03 0.72±0.09

a

阳性对照组 2.29±0.28 1.25±0.21 0.08±0.01

本试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旨在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及更全面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从中筛选出低聚木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为扩大低聚木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平均日增重,0.01%XOS在15d-28d 阶段、29d-62d 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也表现出高于同阶段抗生素对照组的迹象,

在整个试验期1d-62d 内低聚木糖添加组的仔猪腹泻率与抗生素添加组相似,在不同阶段均保持着不同程度的降幅,不像空白对照组的腹泻率的反复,而且粗略上看低聚木糖添加组的腹泻率在7d-14d 、15d-28d 、28-62d 阶段均有低于抗生素添加组的迹象,甚至在15d-28d 阶段0.01%XOS组和0.025%XOS组显著低于抗生素添加组和空白对照组、在29d-62d 阶段0.01%XOS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试验第14d ,0.05%XOS组的AST 和LDH 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试验第28d ,0.01%XOS组ALT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试验第62d ,0.01%XOS组的ALT 、LDH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ALT 还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0.025%XOS组的ALP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0.05%XOS组的AST 、ALP 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ALP 还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试验第28d ,0.01%XOS组的ApoA1较阳性对照组显著性降低;试验第62d ,0.01%XOS组的LDLC 较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0.025%XOS组的TC 、HDLC 、LDLC 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长且TC 含量较阳性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增长,0.05%XOS组的LDLC 、ApoA1含量分别较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下降而HDLC 较空白对照组却是有显著性增长;

以上都说明低聚木糖具有促进仔猪生长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

以上说明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的氮代谢机能、脂类代谢机能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低聚木糖是功能性多糖中极其优良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得益于其极佳的稳定性与广泛的生理作用,使其成为目前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热点。本试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旨在研究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及更全面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从中筛选出低聚木糖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为开拓低聚木糖更为多样与深入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试验研究中选用180头体况良好、公母各半、大小相近、体重7±0.5Kg 范围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并根据窝来源和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00g/t抗敌素+40g/t速大肥)、0.01%低聚木糖组、0.025%低聚木糖组、0.05%低聚木糖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断奶仔猪,每个处理36头仔猪。每个重复的6头仔猪实行单栏群养,自由采食饮水,所有处理组均使用相同的商品化无抗仔猪日粮作为基础日粮进行添加饲喂,饲养环境管理方法相同且与规模化养殖场保持一致,试验期为62日。 试验结果表明:1.0.01%XOS组的平均日增重在试验的15d-28d 阶段、29d-62d 阶段显著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

综合试验结果可得结论:低聚木糖具有促进断奶仔猪生长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的效果,能调节断奶仔猪对氮和脂类的代谢机能,并对断

奶仔猪的糖代谢机能、免疫机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具有改善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作用,能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总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吲哚和粪臭素的含量。并且,综合本次断奶仔猪添加试验各方面的结果,0.025%的添加浓度可使断奶仔猪有最好的综合效果。

Acid Deter g entFiber


相关内容

  • 第1阶段--关于读书调研报告的要求
  • 关于读书调研笔记(报告)的撰写要求 读书调研笔记(报告)是在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进行读书.调研和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技术现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的历史背景.他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或生产)现 ...

  • 如何做好研究(转)
  • 1. 做计划! 我告诉我的学生, 写研究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你真的有一份研究论文要写. 写一份计划书, 其中应当包括在某一天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例如: 9月20日前找到10份资料, 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按照计划来执行. 你也需要时间来看看自己还缺什么材料, 什么材料在图书馆 ...

  •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虽然研究论文写作的实际过程因人而异.变化多样, 但总 的步骤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Weidenborner: 1- 5) : 1. 查找资料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术研究论文的开端, 是至关重要而又艰难的 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选题的确定既有 偶然 ...

  • 英语学期论文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 学期论文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一.学期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学期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学期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 ...

  • 毕业论文积累资料的方法
  • 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 ...

  • 积累资料的方法 2
  • 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之前 ...

  • 积累资料的方法
  • 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 ...

  • 论文+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堂笔记.doc
  • 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堂笔记 播植中心校:梁洁萍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既是加强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而且能帮助学生巩固.积累.拓展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复习迎考打下 ...

  • 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目录
  • 六盘水市第二中学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目录 教师: 类别 编号 内 1 个 人 信 息 2 3 4 5 6 7 8 近 五 年 中 继 教 信 息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教 学 信 息 17 18 19 20 21 22 23 其 它 24 容 名 称 归档时间 备注(份数) 教师 ...

  • 如何撰写医学综述
  • 如何撰写医学综述 综述只是对多篇第一手资料摘要的汇总,简要介绍方法.结果及数据(如例数.有效率.统计学结果等).不可能容纳更多的具体内容.通过参考文献可起到引导作用.即读者见到一篇最新的综述.可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研究概况.如果读者对其中的某一内容或某一点报有极大的兴趣,便可根据综述后的参考文献,去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