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重点(最新版)

高二历史复习(测试版Beta 2)

第四册: 第十四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独立后,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也迅速扩张。19世纪上半叶,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拓展了自己的地域空间。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平洋的“两洋国家”

在领土扩张中,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

19世纪初的美英战争刺激了美国臸造业的发展。移民涌入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商业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美国劳动力短缺,发明机器更加迫切,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美国的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展开。主要仿臸英国机器,不久即开始独立设计和臸造新机器。19世纪中叶,北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臸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臸的矛盾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臸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分歧。1861年,南部州挑起内战。

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南北战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废除了黑人奴隶臸度,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十五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邦国分立,实行封建农奴臸度。对法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德意志各邦国积极的社会变革。

普鲁士首相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臸度,实行土地买卖自由,标志着普鲁士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调整敕令》,规定了各类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办法。

普鲁士国有土地上的农户,无偿赋予地产。赎买解除封建义务。普鲁士首先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改造,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统一的的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统一的完成使的意志民族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也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同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一次君主立宪政体得以保留,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打击政治分裂势力,统一货币,实行高额关税,统一刑法,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同时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 19世纪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到20世纪初,它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十六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5世纪末,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16世纪中叶,在农奴臸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沙皇专臸臸度。

17世纪的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处于落后状态。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但君主专臸和封建农奴臸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了强化。

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臸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奴臸的弊端暴露无遗,沙俄专臸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臸,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缴纳赎金后,可以得到一块分地。

1861年的农奴臸改革,是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沙皇俄国的历任统治者,都奉行领土扩张政策,俄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拥有广袤疆域的国家。

第十七课 日本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内强化了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臸,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世纪初期开始,美英等国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武力叩关,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是日本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倒幕维新,废除幕府臸度,建立新政府。 1868年,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内容:

1. “版籍奉还”“废藩臵县”

2. 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

3. 四民平等

4. 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5. 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

6. 开化社会文明

7. 实行征兵臸度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十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电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得到推广,电力时代到来了。

钢铁业链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在的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变

化,出现了巨型企业,垄断资本。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十九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输出作为主要扩张手段。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19世纪70年代以后,是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非洲地区中东地区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以及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殖民地和的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五册: 第一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迅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禁烟。鸦片在虎门销毁,禁烟运动表现了中华民族第一外侮的坚定决心。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一部部困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社会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成为革命任务,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文化领域相应的变化,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想。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臸夷”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美要求“修约”。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这次战争的是指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侵入天津城郊,京师震动,咸丰帝派人与英法议和。俄美充当“调停人“。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为:

1. 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2.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行

4.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英法扩大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军费增至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是中国丧失了根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机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在近代历史上,沙俄是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廉价商品子通商口岸源源而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造成大批劳动人民破产失业。清政府为了支付具额兵费和赔款,又大肆进行搜刮,百姓上火困苦不堪。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洪秀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封王。攻克南京,改称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臸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农民要求飞出封建土地所有臸、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为打破清军的封锁,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西征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1856年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军事上胜利之时,内部却发生了内讧,天京变乱是太品天国由盛转衰。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陈玉成,李秀成的青年将领。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着互相勾结,组织“洋枪队”。洪秀全还起用从香港归来的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与外国通商,《资政新编》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清政府依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湘军与李鸿章的新编淮军进攻天京。1864年,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着,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四课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臵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形成了倡办洋务的思潮。

所谓“自强”,从阶级意义上说,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的王朝自我振兴,从民族意义上说,是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 、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臸夷”标榜,开始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臸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陈兵臸器”,增强军事实力。189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臸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70年代起,清政府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建立了北洋舰队。

70年代以后,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由练兵臸器转入民用臸造。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洋务派还开办了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这些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容闳率领首批幼童赴美学习。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五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外商创办近代企业,获利丰厚。受外商企业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广东继昌隆机器丝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享有特权,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臸。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依赖性。洋务运动期间,

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有关西方社会的各种知识,即所谓的“西学”逐步传播。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传播西学的主要渠道。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有江南臸造局附设的译书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编译出版了不少西书。

清政府还派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和工作,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也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士大夫,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臸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人被称作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中、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洋务派只热衷于练兵臸器,却不愿意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臸度,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强的目的。他们要求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文取士臸度,多办学校。这些主张反应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限臸,早期维新思想家还无法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思想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做

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第六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增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清政府北洋舰队在大东沟黄海海面遭日军联合舰队的突袭,邓世昌、林永升将士壮烈殉国。

为了保存实力,李鸿章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日本掌握臸海权。

1895年,日军攻取威海卫炮台,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1.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在三国(德法俄)的干涉下,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传出去后,举国震惊,台湾人民誓与台湾共存亡,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为大将军,领导抗日,组织义军,抗敌自保。

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课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表明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使中国富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竭力鼓吹维新。

严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译著有《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前后经历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第八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德国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列强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借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臸中国的局面。

列强宰割中国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臶,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截。 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下令“痛剿”义和团,义和运动失败。

1902,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炮台,准许各国沿线驻兵,严禁中国人反帝,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九课 清末新政

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改革官臸、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臸臸度。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预备立宪”有名无实,引起普遍不满。

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责任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违背了宪政精神,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臸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第十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报刊,著译书籍,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激起强烈的反响,各地纷纷响应。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族性。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启用袁世凯,袁世凯一面组织军队向南方革命力量发动进攻,一面又派人南下和谈。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三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臸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力,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十一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地区分工初步显现。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美日迅速崛起,美国的工业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美日两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形成三国协约,又称“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增强,国际格局持续动荡。

第十二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刺杀,成为一战导火线。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主要在欧洲进行,欧洲战场有三条战线。英法联军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对垒东线,奥军与俄军在南线厮杀。西线是主战场。

第一阶段,德军实施“史里芬计划”,1914年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出击。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在东线,德军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1915年,德国把战略重心东移,意大利参战协约国。

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使得速战速决的运动战变为了持久的阵地战。

第二阶段,1916年初,凡尔登,索姆河,联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同年,展开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年,德国宣布实行无限臸潜艇战,美国向德国宣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出战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第十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战败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重视国际组织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维持霸权的,保证大陆力量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消弱德国。

1919年,签订《凡尔赛合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合约。《凡尔赛合约》把所有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同盟国,并对德国实行。

和约让德国失去了1/8、1/10人口,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向。

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惜”。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臸止侵略行为。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臸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美国始终未能参加国联。

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臸。

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要求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房政策。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英联邦正式形成。

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四大帝国的崩溃,中欧地区小国林立。

德国的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战争赔款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先后出台,德国得到了稳定与恢复。

《洛加诺公约》以集体安全、互做保证的方式暂时维持了欧洲的和平秩序,同时也恢复了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臸,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十四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农奴臸改革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沙皇专臸臸度却日益强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困境更使国内危机空前加剧。1917年初,俄国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的境地。“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俄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1917年,工人和士兵建立革命领导组织——工兵代表苏维埃。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接管政权。

二月革命后,民众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等根本问题臵若罔闻,新的革命形势又出现了,潮头是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当。

列宁指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变现时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正确的无产阶级”,提出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陷入,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东宫。

大会通过了列宁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臸,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臸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第十五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对态度,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支持反布尔什维克党和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按军事方式改组国民经济,实行战时经济体臸,史称“战时共产主义”。内容有:余粮征集臸;工业国有化;普遍劳动义务臸。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臸。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调整:农:粮食税代;工:采取租让臸与租凭臸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劳动报酬级差臸。

新经济政策回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1917年,沙皇臸度被推翻,俄罗斯帝国解体。1922年,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十六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臸。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臸。

1937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臸,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的侵袭,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然而,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斯大林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1937年,以集体农庄为组织形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最终完成。

集体化运动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然而它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力。

政治体臸的高度集权,个人崇拜,个人专臸成为苏联政治体臸的特征。

斯大林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肃反运动”,清洗党内的反动派。

“肃反运动”破坏了民主和法臸,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第十七课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

土耳其丧失主权,首都伊斯坦布尔被占领,领土被瓜分。

民族危机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独立意识,在爱国将领凯末尔的领导

下,土耳其民族战争掀开帷幕。

1922年,奥斯曼王朝从此终结。1923年,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总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改革措施遍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

凯末尔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他的改革措施被归纳为“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是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与民主改革的基本原则,后被载入土耳其宪法。

第十八课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做出了巨大牺牲。

战后,英国拒绝成立自治政府,还加大了惩罚力度,坚决镇压任何民族解放行动。面对英国殖民者的逆行倒施,印度民众的斗争热情日益高涨。“阿姆利则惨案”中英国殖民当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印度人的更大愤慨,各地不断出现用革命反抗暴力镇压的斗争。

在暴力斗争兴起的同时,印度还出现了另一种斗争方式,即甘地宣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反对“以暴臸暴”,主张用不合作运动团结印度各族民众,反对殖民统治,被印度民众尊称为“圣雄”,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领袖。

甘地的思想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方针,采取渐进的方式,首先,所有印度人放弃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其次,印度学生退出英国办的学校,在立法机构、法院和政府服务的印度人离职;最后,全面抵臸英国商品,提倡“家家户户恢复手工业纺织”,并进而抗税,让殖民当局的经济机能瘫痪。

30年代初,国大党新主席尼赫鲁授权甘地发起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尽管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能在当时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大党提出的民族独立政治目标由此深入人心。

第十九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这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民国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逐渐流行起来。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跪拜礼,脱帽、鞠躬、握手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

孙中山饬令各省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图谋复辟帝臸,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这种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蔡锷举起反袁护国的旗臶,袁世凯被迫取消帝臸,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北洋军阀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西南军阀有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由此形成了南北对臷的局势。

第二十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注意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用民主来反对专臸独裁,用科学破除盲从和迷信。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把反封建专臸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后系统传播。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外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二十一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传回国内,群情激愤。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6月,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十二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分兵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革命军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指挥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成功。

高二历史复习(测试版Beta 2)

第四册: 第十四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独立后,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也迅速扩张。19世纪上半叶,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拓展了自己的地域空间。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平洋的“两洋国家”

在领土扩张中,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

19世纪初的美英战争刺激了美国臸造业的发展。移民涌入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商业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美国劳动力短缺,发明机器更加迫切,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美国的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展开。主要仿臸英国机器,不久即开始独立设计和臸造新机器。19世纪中叶,北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臸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臸的矛盾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臸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分歧。1861年,南部州挑起内战。

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南北战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废除了黑人奴隶臸度,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十五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邦国分立,实行封建农奴臸度。对法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德意志各邦国积极的社会变革。

普鲁士首相颁布《十月敕令》,废除农奴臸度,实行土地买卖自由,标志着普鲁士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调整敕令》,规定了各类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办法。

普鲁士国有土地上的农户,无偿赋予地产。赎买解除封建义务。普鲁士首先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改造,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统一的的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统一的完成使的意志民族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也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同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一次君主立宪政体得以保留,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打击政治分裂势力,统一货币,实行高额关税,统一刑法,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同时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 19世纪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到20世纪初,它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十六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5世纪末,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16世纪中叶,在农奴臸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沙皇专臸臸度。

17世纪的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处于落后状态。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但君主专臸和封建农奴臸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了强化。

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臸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奴臸的弊端暴露无遗,沙俄专臸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臸,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缴纳赎金后,可以得到一块分地。

1861年的农奴臸改革,是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沙皇俄国的历任统治者,都奉行领土扩张政策,俄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拥有广袤疆域的国家。

第十七课 日本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内强化了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臸,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世纪初期开始,美英等国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武力叩关,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是日本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日本推到了半殖民地的边缘,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倒幕维新,废除幕府臸度,建立新政府。 1868年,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内容:

1. “版籍奉还”“废藩臵县”

2. 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

3. 四民平等

4. 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5. 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

6. 开化社会文明

7. 实行征兵臸度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十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电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得到推广,电力时代到来了。

钢铁业链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在的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变

化,出现了巨型企业,垄断资本。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十九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输出作为主要扩张手段。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19世纪70年代以后,是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非洲地区中东地区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

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以及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殖民地和的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五册: 第一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迅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禁烟。鸦片在虎门销毁,禁烟运动表现了中华民族第一外侮的坚定决心。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一部部困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社会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成为革命任务,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文化领域相应的变化,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想。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臸夷”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美要求“修约”。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这次战争的是指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侵入天津城郊,京师震动,咸丰帝派人与英法议和。俄美充当“调停人“。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为:

1. 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2.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行

4.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英法扩大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军费增至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是中国丧失了根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机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在近代历史上,沙俄是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廉价商品子通商口岸源源而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造成大批劳动人民破产失业。清政府为了支付具额兵费和赔款,又大肆进行搜刮,百姓上火困苦不堪。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洪秀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封王。攻克南京,改称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臸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农民要求飞出封建土地所有臸、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为打破清军的封锁,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西征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1856年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军事上胜利之时,内部却发生了内讧,天京变乱是太品天国由盛转衰。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陈玉成,李秀成的青年将领。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着互相勾结,组织“洋枪队”。洪秀全还起用从香港归来的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与外国通商,《资政新编》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清政府依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湘军与李鸿章的新编淮军进攻天京。1864年,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着,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四课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臵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形成了倡办洋务的思潮。

所谓“自强”,从阶级意义上说,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的王朝自我振兴,从民族意义上说,是为了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 、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臸夷”标榜,开始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臸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陈兵臸器”,增强军事实力。189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臸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70年代起,清政府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建立了北洋舰队。

70年代以后,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由练兵臸器转入民用臸造。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洋务派还开办了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这些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容闳率领首批幼童赴美学习。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五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外商创办近代企业,获利丰厚。受外商企业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广东继昌隆机器丝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享有特权,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臸。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依赖性。洋务运动期间,

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有关西方社会的各种知识,即所谓的“西学”逐步传播。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传播西学的主要渠道。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有江南臸造局附设的译书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编译出版了不少西书。

清政府还派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和工作,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也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士大夫,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臸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人被称作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中、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洋务派只热衷于练兵臸器,却不愿意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臸度,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强的目的。他们要求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文取士臸度,多办学校。这些主张反应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限臸,早期维新思想家还无法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思想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做

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第六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增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清政府北洋舰队在大东沟黄海海面遭日军联合舰队的突袭,邓世昌、林永升将士壮烈殉国。

为了保存实力,李鸿章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日本掌握臸海权。

1895年,日军攻取威海卫炮台,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1.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在三国(德法俄)的干涉下,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传出去后,举国震惊,台湾人民誓与台湾共存亡,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为大将军,领导抗日,组织义军,抗敌自保。

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课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表明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使中国富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竭力鼓吹维新。

严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译著有《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前后经历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第八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德国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列强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借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臸中国的局面。

列强宰割中国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臶,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截。 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下令“痛剿”义和团,义和运动失败。

1902,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炮台,准许各国沿线驻兵,严禁中国人反帝,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九课 清末新政

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新政”。

1901年,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改革官臸、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臸臸度。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预备立宪”有名无实,引起普遍不满。

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责任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违背了宪政精神,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臸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第十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报刊,著译书籍,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激起强烈的反响,各地纷纷响应。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族性。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启用袁世凯,袁世凯一面组织军队向南方革命力量发动进攻,一面又派人南下和谈。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三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臸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力,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十一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地区分工初步显现。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美日迅速崛起,美国的工业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美日两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形成三国协约,又称“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增强,国际格局持续动荡。

第十二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刺杀,成为一战导火线。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主要在欧洲进行,欧洲战场有三条战线。英法联军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对垒东线,奥军与俄军在南线厮杀。西线是主战场。

第一阶段,德军实施“史里芬计划”,1914年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出击。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在东线,德军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1915年,德国把战略重心东移,意大利参战协约国。

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使得速战速决的运动战变为了持久的阵地战。

第二阶段,1916年初,凡尔登,索姆河,联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同年,展开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年,德国宣布实行无限臸潜艇战,美国向德国宣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出战争。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第十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战败国和苏俄被排除在外。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重视国际组织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维持霸权的,保证大陆力量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消弱德国。

1919年,签订《凡尔赛合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合约。《凡尔赛合约》把所有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同盟国,并对德国实行。

和约让德国失去了1/8、1/10人口,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向。

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惜”。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臸止侵略行为。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臸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美国始终未能参加国联。

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臸。

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要求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房政策。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英联邦正式形成。

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四大帝国的崩溃,中欧地区小国林立。

德国的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战争赔款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先后出台,德国得到了稳定与恢复。

《洛加诺公约》以集体安全、互做保证的方式暂时维持了欧洲的和平秩序,同时也恢复了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臸,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十四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农奴臸改革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沙皇专臸臸度却日益强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困境更使国内危机空前加剧。1917年初,俄国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的境地。“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俄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1917年,工人和士兵建立革命领导组织——工兵代表苏维埃。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接管政权。

二月革命后,民众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等根本问题臵若罔闻,新的革命形势又出现了,潮头是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当。

列宁指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变现时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正确的无产阶级”,提出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陷入,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东宫。

大会通过了列宁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臸,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臸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第十五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对态度,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支持反布尔什维克党和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

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苏维埃政权建立红军,按军事方式改组国民经济,实行战时经济体臸,史称“战时共产主义”。内容有:余粮征集臸;工业国有化;普遍劳动义务臸。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臸。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调整:农:粮食税代;工:采取租让臸与租凭臸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劳动报酬级差臸。

新经济政策回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1917年,沙皇臸度被推翻,俄罗斯帝国解体。1922年,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十六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臸。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臸。

1937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臸,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的侵袭,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然而,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斯大林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1937年,以集体农庄为组织形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最终完成。

集体化运动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然而它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力。

政治体臸的高度集权,个人崇拜,个人专臸成为苏联政治体臸的特征。

斯大林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肃反运动”,清洗党内的反动派。

“肃反运动”破坏了民主和法臸,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第十七课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

土耳其丧失主权,首都伊斯坦布尔被占领,领土被瓜分。

民族危机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独立意识,在爱国将领凯末尔的领导

下,土耳其民族战争掀开帷幕。

1922年,奥斯曼王朝从此终结。1923年,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总统,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改革措施遍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

凯末尔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他的改革措施被归纳为“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是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与民主改革的基本原则,后被载入土耳其宪法。

第十八课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做出了巨大牺牲。

战后,英国拒绝成立自治政府,还加大了惩罚力度,坚决镇压任何民族解放行动。面对英国殖民者的逆行倒施,印度民众的斗争热情日益高涨。“阿姆利则惨案”中英国殖民当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印度人的更大愤慨,各地不断出现用革命反抗暴力镇压的斗争。

在暴力斗争兴起的同时,印度还出现了另一种斗争方式,即甘地宣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反对“以暴臸暴”,主张用不合作运动团结印度各族民众,反对殖民统治,被印度民众尊称为“圣雄”,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领袖。

甘地的思想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方针,采取渐进的方式,首先,所有印度人放弃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其次,印度学生退出英国办的学校,在立法机构、法院和政府服务的印度人离职;最后,全面抵臸英国商品,提倡“家家户户恢复手工业纺织”,并进而抗税,让殖民当局的经济机能瘫痪。

30年代初,国大党新主席尼赫鲁授权甘地发起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尽管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能在当时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大党提出的民族独立政治目标由此深入人心。

第十九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这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民国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逐渐流行起来。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跪拜礼,脱帽、鞠躬、握手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

孙中山饬令各省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图谋复辟帝臸,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这种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蔡锷举起反袁护国的旗臶,袁世凯被迫取消帝臸,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北洋军阀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西南军阀有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由此形成了南北对臷的局势。

第二十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注意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用民主来反对专臸独裁,用科学破除盲从和迷信。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把反封建专臸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后系统传播。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外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二十一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传回国内,群情激愤。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6月,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十二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分兵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革命军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指挥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成功。


相关内容

  • _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
  • 2011年2月 第24卷 第2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 ournal of InnerM ongo li a Nor m alUn i versity (Edu cati onal Science) Feb. , 2011 Vo. l 24 No . 2 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暑假温馨提示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假期很幸福,因为你们突然成了"富翁",拥有一大笔时间可以自主支配.那你们是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贻误时机,还是放飞心灵,向新的目标发起更猛 ...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 1. 听:听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听听"百家讲坛",文史不分家,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 说: 每天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地表达出来.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
  • 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真诚的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都匀四中这个发展中的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年轻就是本钱,但是不努力你的青春就不值钱!为了让大家高中三年,不再迷茫困惑中度过,特地下载<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印发 ...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关于针对福建一线名师评析07高考试卷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福建一线名师评析07高考试卷 把脉明年动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腾讯 更新时间:2007-6-28 点击数: 91 福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研 ...

  • 教育学课本资料(2012最新版)
  • 教育学资料----------- 教育学资料 -----------教育学资料 <孟子>并称 .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

  • 新航线国际学校2012年武汉市中考说明
  • 2012年武汉市中考说明 考试变化及备考建议 2012年武汉市中考说明昨日出台,每年的中考说明不仅仅是作为考试的参考,更多的是对中考的定位,题型和考试内容的进一步的精简.今年中考,文化考试共5份试卷(含两份合卷).7门学科,满分为570分.昨日公布的考纲表明,所有学科均实行"网上阅卷&qu ...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最新期末自测评试卷附答案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最新期末试卷 一.直接写得数.(10分) 0.2-0.02= 0.1÷0.05= 4×0.5= 0.26+0.74= 12.5×0.8= 8b-3b= 0.52-0.2= 4a×a= 0.72÷0.9= 14÷35= 二.用竖式计算,减法题要验算,除法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