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宋氏土司

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率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明初,宋阿重孙宋钦与水西霭翠归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明令二人同迁贵州城,明确安氏冶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当时由于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势力强大,鼎足而立,明王朝便加快了建立贵州省的步伐。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军三十万取道贵州平定云南时,即留重兵驻守贵州,于次年设置了最高地方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1425年,宋氏土司主动将衙署由贵州城迁往城郊的洪边寨,以实际行动地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省加强统治。

1484年,宋昂长子宋然袭任贵州宣慰使职,1621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后明军攻破宋氏老巢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今开阳县城),1630年又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以其所辖水东十二马头地置开州(今开阳县城),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 水东宋氏的形成

水东宋氏原籍镇州(河北正定),隋代入黔。隋末唐初成为西南著名大姓,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置蛮州于巴江县(开阳县),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号称蛮州宋氏,即为水东宋氏前身。唐德宗统治期间(780~804)蛮州刺史宋鼎曾两次朝见并贡朱砂等方物。唐末五代时,乌蛮攻占蛮州等地,蛮州宋氏被逐出蛮州。北宋初,真定(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廷设置大万谷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

南宋时,宋永高势力强大,先后攻下谷龙(龙里谷龙乡)、新添(贵定)等地,雄据一方。宋朝于1209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迁居矩州(贵阳),从此矩州改名为贵州,并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今。

宋永高奠定了水东宋氏的雄厚基础。宋末,由于罗施鬼国鬼主(水西安氏)势力强盛,与宋氏不时相争,宋朝便明确划分水东、水西地段,并明令宋氏治水东,水东宋氏初步形成,到明初更明确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地,水东宋氏正式形成。

元代,顺元(贵阳地区)曾发生过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抗元运动,而抗元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则是水东宋氏土官宋隆济。宋隆济(?~1304),元代水东(开阳县)人。元初任雍真葛蛮(今开阳县双流境)土官,因不满元朝暴政,于1301年(元大德五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响应,先后攻下雍真等处总管府(开阳县城)和底窝紫江等处

总管府(今禾丰乡马头寨),缴获“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现藏于黔西文管所),继又攻

下贵州(贵阳),杀死知州张怀德。

同年9月,水西奢节起兵响应,元廷震动,抗元队伍多次击败元军,控制了新添(贵定)、播州(遵义)、水西(毕节一带)、乌撒(威宁)、乌蒙(云南昭通)、普安(盘县)等广大地区。元朝急调四万大军前往镇压。1302年,元军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将蛇节等其他义军镇压下去。但宋隆济退至蔺州水东(今四川叙永一带)坚持抗元斗争。1304年,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出卖,被生擒献于元朝,抗元运动最后失败。宋阿重则受任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同知衙即由此而来得名。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平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贵州之名,源于唐代矩州,北宋初见之文献,南宋始成固定行政区划,明代成为全国十三个省之一,在唐代矩州一步步演变成贵州省的历史过程中,水东宋氏自始至终与贵州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水东宋氏土司,因从唐初至明末千余年间长期统治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广大地区而得名。唐初,620 年置蛮州于巴江县(今开阳县) ,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世袭,此为水东宋氏前身。521 年,唐朝又置矩州于今贵阳,矩州只是唐代的一个羁縻小州,但却与贵州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唐末五代时,蛮州、矩州先后被乌蛮土著攻占,矩州还被改名为黑羊箐。北宋初,乌蛮普贵要求归附,乌蛮土语说“矩”为“贵”,故而宋太祖在敕文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之语,这是“贵州”之名首次见于文献。

975 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景阳奉命率军平定都匀广右等处后,再进兵将乌蛮逐出蛮州和黑羊箐(矩州) ,宋朝下诏设置大万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宋景阳即是水东宋氏始祖。1166 年(宋孝宗乾道二年) ,其七世孙宋万明因平定西南蛮叛乱有功,加经略安抚使衔。再传到宋万明之孙宋永高时,宋氏兵力更加强大,宋永高便自改巴江县为平蛮军。1201 年宋永高平定麦新并改名新添(今贵定) ,命其子宋胜守之,黎峨里等寨(今福泉) 也归附宋氏。1210 年(宁宗嘉定三年) ,南宋升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宋氏便将衙署迁至贵州(今贵阳) ,从此,矩州正式更名为贵州,并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元初,置云南省顺元路于今贵阳地区,治贵州等处(今贵阳) ,以张怀德为贵州知州,还修建了最早的顺元土城。同时,元朝又置雍真葛蛮等处于今开阳境,以水东宋氏宋隆济为土官。

明初,宋蒙古歹于1371 年(洪武四年) 附明。次年,明朝即改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为贵州宣慰使司,

赐宋蒙古歹名宋钦,以霭翠(即水西安氏) 和宋钦同为宣慰使世袭。1373 年又命二人同迁贵州城,并确令安氏治水西,宋氏治水东,水东宋氏正式形成,并一直以贵阳为统治中心,明初,一边依靠土司治理,一边逐步加强流官统治,先后在贵阳设置贵州卫、贵州都指挥使司和贵州前卫等军事机关并大量驻军。同时建立贵州宣慰司学推行儒家文化,紧锣密鼓地推进贵州建省步伐。这些措施无疑对水东宋氏极为不利,但水东宋氏能顺应历史潮流,给予大力支持。宋钦卒后,其妻刘淑贞,子宋诚,孙宋斌都顾全大局,对明王朝的逐步改土归流措施给予大力协助,使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步加强。

1413 年(永乐十一年) ,明王朝决定将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地改土归流,并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于贵阳,次年,又设贵州提刑按察使司于贵阳,加上原有的贵州都指挥使司,至此,贵州“三司”齐备,成为全国十三个省之一。

在各种史志文献记载中,有关刘淑贞只有一些散碎文字,且多为记写奢香夫人时提及的只言片语,从而使得为明初贵州政局稳定立下头功的刘淑贞,仅仅作为陪衬奢香的佐证而存在。然而,这样一位功绩昭然的女政治家,是不会被历史淡忘了,在事隔数百年之后,乌当区地方志办室的倪艳阗老师用其详实的考证向世人还原了历史真面目。

公元1383年,明王朝设贵州卫于贵州城(今贵阳),封骧大吏马晔(晔亦作煜、烨)任都指挥使。马晔倚仗自身是皇亲权贵,执大汉族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落头领为突破品,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以达到“代以流官”、“郡县其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马晔为达目的,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企图先灭水西而统贵州,并制造事端以战制胜。是时,奢香遭人污蔑,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奢香无故受到辱挞,极为愤怒,欲率水西四十八目起兵反明,并折断所佩革带,发誓必报此仇。由于此事在黔西北、滇东北彝区很快传开,彝族各日头领率兵于香军门示威。“愿死力助香反”,一场影响云、贵、川三省的民族反抗战争一触即发。

与奢香的刚烈与傲气相比,刘淑贞则不温不火,足智多谋,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她得知马晔裸挞奢香之事后,迅即赶到水西奢香部落,将马晔之计识破并与奢香共谋良策。凭着自己的政治远见,刘淑贞劝奢香不要急于鲁莽起事,并决意上京城觐见朱元璋,嘱奢番香“如天子不听,再反不迟”,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随即,刘淑贞“卷裙走马七千里”,亲自奔赴京城,入朝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马晔的姑姑),据实陈述贵州时局现状,将马晔弄权误国、扰乱民安、辱挞奢香、彝民欲反等列举无遗。并直言,贵州若一旦发生战乱,将危及西南边陲安定。

明太祖朱元璋被刘淑贞的拳拳之心所感动,对马晔放弃朝廷安抚之策推行暴政激变的行为非常气愤。其实朱元璋早就认为贵州地域辽阔,控扼咽喉要地,且当地实力雄厚,尤以水西兵为最强,处在“滇之喉、黔之腹”的重要位置,在大军入云南之前,必先安抚方能克云南。正是因为贵州政局的稳定事关西南大局,尤其是云南的长治久安。所以,朱元璋非常赞赏刘淑贞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的远见卓识,让马皇后赐宴招待刘淑贞后,命她速返贵州召奢香入京。公元1384年,刘淑贞又随奢香上南京觐见朱元璋,表明“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为彰显刘淑贞、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作出的贡献,朱元璋诰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奢香为“顺德夫人”,均为二品。

刘淑贞与奢香进京获封赏返回贵州后,便力助奢香,齐心协力开道筑路,劈山架桥,揭开了贵州明初最有影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为贵州与内地和邻省的经贸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淑贞与奢香是于公元1384年开始对龙场九驿进行分工修建的。刘淑贞负责主持修建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县双流镇下尧)--杨黄寨(今开阳县城)--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渡--草塘(今瓮安东北)--容山(今湄潭县),与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这条道路的修建难度极大,又对贵州和贵阳开辟与相邻省区的贸易交往贡献最大。奢香负责修建水西驿道并立龙场(今修文)九驿,开偏桥(今施秉县)、水东(今贵阳东北),以达乌蒙(云南昭通)、乌撒(今威宁县)及容山(今湄潭县)、草塘(今瓮安东北)诸境。

正是由于刘淑贞和奢香协力共图兴邦,历经数年,并延续后代按力,才使得明初贵州的官驿大道得以开通,横贯黔北,联络了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水东宋氏土司世系考

在古代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中,水东宋氏因为长期统治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黔南州龙里、贵定和惠水等地)而得名,由于明代与水西安氏同属贵州宣慰司,史料较少且重视不够而世系不甚清楚。笔者经过十年潜心研究,收集了大量有关水东宋氏的史料,考察了五十余处水东宋氏墓葬、祠堂、衙门、旧居等文物,今特以现存明清贵州史籍及有关宋氏墓志、碑文为依据,对水东宋氏世系简要考证如次。

水东宋氏起于隋末,本是汉族,系微子之后,由于长期与西南土著杂处而与苗同化并得任世袭土司,唐代称蛮州宋氏,唐初任蛮州(今开阳县)刺史,唐代中期有蛮州刺史宋鼎和巴江县令宋万传入朝,五代时又有清州(今清镇)刺史宋朝化入朝,但由于史料缺乏,蛮州宋氏世系已不可考。

据现存史料,有史可查的水东宋氏始祖为北宋初宋景阳,真定(今河北正定)人,975年(开宝八年)奉命率军征都匀、黑羊箐(今贵阳)等处,任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今开阳)总管府都总管,987年(雍熙四年)卒,赠太尉,谥忠成。

第二代,宋存孝,987年袭职。

第三代,宋裕,任宁远军经略安抚使。

第四代,宋其相,征南蛮,平楚甸,封镇远侯。

第五代,宋锡定,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授草塘宣抚使,此后其兄弟七人先后封宣抚使、安抚使或副宣抚使、副安抚使,同时有宋氏之婿萧氏奉命掌印代管把凭司,这就是水东宋氏历史上著名的“七司八印”。

第六代,宋万明,先任总管,1166年(乾道二年)随左卫将军王益平定西南蛮,加经略安抚使、都总管衔。

第七代,宋永高,1201年(嘉泰元年)平定麦新,改名新添军(今贵定),以其子宋胜驻守,同时把巴江县改名平蛮军(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并把界首部改名葛蛮军(今修文县扎佐镇清让村葛马),宋氏势力从此逐步壮大,1210年(嘉定三年),宋永高任贵州经略安抚使,把衙署从蛮州迁到贵州,唐代设在贵阳的矩州从此改名贵州,并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

第八代,宋都福袭职后退回蛮州;宋胜,嘉定后期授右武大夫、沿边溪洞经略使。 第十代,宋提,授巴蛮都总管。

十一代,宋朝美,授新添葛蛮安抚使。

十二代,宋清贵,元初任雍真等处(今开阳境)蛮夷长官。

十三代,宋隆济,雍真葛蛮(今开阳西)长官,1301年(大德五年)起兵抗元,先后有水西土司蛇节等响应,两三年间发展成为元代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抗元运动,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和彝族等各族人民并肩作战,有效促进了西南各族人民的互相交融,直到1304年才最后平定。

十四代,宋阿重,先任武略将军、安抚使,1301年任明威将军,1303年献奇计平定其叔宋隆济有功,任顺元宣抚同知、宣抚使,升怀远大将军,顺元等处军民宣慰使,加昭毅大将军、靖江路总管,佩三珠、金虎符,升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封顺元侯,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在宋氏土司中受封官衔最多,官阶最高,在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建有宣抚同知衙门,进一步强化了对水东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水东宋氏在水东的统治基础。 十五代,宋居位,1293年(至元三十年)授昭勇大将军;宋居混,1316年(元祐三年)任平月长官司(今福泉)长官。

十六代,宋钦,元名宋蒙古歹,授昭勇大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加镇国大将军,兼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明初归附,赐名宋钦,授贵州宣慰使世袭,封怀远将军。刘淑贞,宋钦之妻,在宋钦卒后代宣慰使,联合奢香夫人与贵州都督马烨斗智斗勇,亲自赴南京向朱元璋告御状,最终告倒马烨,维护了明初贵州政局的稳定和民族团结,诰封二品明德夫人。

十七代,宋诚,1377年(洪武十年)袭宣慰使,赐三品服色,1382年入朝,封亚中大夫并颁给诰命。

十八代,宋斌,1398年袭宣慰使,次年入朝恭贺永乐皇帝登基,封怀远将军,由于重视文教,辖地水东百姓安居乐业,1436年(正统元年)明朝把原来由贵州卫管理的程番等十个长官司(今惠水县)划归水东宋氏代管,宋氏辖地和人口成倍增长,达到鼎盛,因此加封轻车都尉。

十九代,宋昂,1443年袭宣慰使,

由于宋斌专门聘请了当时的著名诗人廖驹教育子弟,宋昂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是贵州有史可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与弟宋昱合著有诗集《联芳类稿》,在南京出版后,时人誉之“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

二十代,宋然,天顺年间(1457~1464)袭职,一度把衙署迁底窝(今开阳县禾丰乡)和大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1507年(正德三年)由于酗酒科害苗民,清水江苗民阿贾等领导二万人起义,先后攻下大羊场和洪边宋氏衙门,起义平定后,宋然获罪当斩,但因纳粟赎罪而革职,宋氏此次日渐衰落。宋炫,著名诗人,著有《桂轩拙稿》诗集。

二十一代,宋仁,宋然从子,由于宋然革职无子而袭职。宋储,宋仁之弟,宋仁卒后无子而袭职。宋镐,其侄宋天爵卒后无子而借袭。宋一清,由于侄子宋德隆、宋德懋年幼而于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奉命代管地方。

二十二代,宋夔,袭职后于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遣人贡马贺万寿节。

二十三代,宋天爵,卒后无子,其叔宋镐袭职。

二十四代,宋德懋,1574年(万历二年),其叔宋一清还其政,1583年奉命平定八香(今龙里县巴江乡)苗民起义。宋德贤,宋德懋弟,1575年袭职。宋真相,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其侄宋承恩卒后代职,其弟宋师相1600~1610年任护印权司。

二十五代,宋承恩,1600年播州(今遵义)杨应龙反叛时奉命驻守水东马场马头(今开阳县楠木渡镇),被杨氏叛军偷渡乌江活捉带到遵义,他是杨应龙的未婚女婿,杨逼其同叛,他坚决不叛,故明朝平播后仍准其复职世袭,1609年卒后无子,其叔代职。

二十六代,宋万化,1621年(天启元年)袭职,1622年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围攻龙里城,后与安氏联合围攻贵阳城,1623年在大水塘(今开阳县龙岗镇水口村大水塘)被擒斩。

二十七代,宋嗣殷,宋万化之子,1623年自任宣慰使反叛,1630年被擒斩,明朝革除水东宋氏之职,以水东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设置开州,彻底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的世袭统治。

水东宋氏从宋初975年开始统治以开阳为中心的水东地区,到1630年革职改土归流,共有27代近40任土司,历时655年,对古代贵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氏族中字辈为六十四字:文武世福 高显三光 之合继大 德毓鼎邦 广培聚庆 致尔必方 咸登辅佐 泽镇忠良 家齐国泰 荣华懋昌 金元绍发 存宗其祥 诚恩定建 钦受锡长 开基都盛 万居明阳。

◆宋鼎,唐朝蛮州(今贵州开阳一带)人,自称西南番大酋长,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在唐朝的黔中地区为后起之秀,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皆敬惮,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晋京朝贡,同行的有巴江县(今贵阳市乌当区巴香里)县令宋万传等。朝廷官封依旧。

◆宋景阳(?-987),宋朝初年蛮州(今贵州开阳、贵阳市乌当区一带)人。土著豪

长。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景阳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史称“水东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宋景阳逝,赠太尉,谥忠成。朝廷录其功,俾子孙世爵兹土。

◆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彝族土著首领。北宋初年,其祖父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贵阳市),驱逐矩州领主谢氏,毁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则驻扎石人山(今贵阳市白云区)控之,自称“石人部落”。不久罗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贵的父亲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开宝七年(974),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

之地归顺宋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

◆宋万明,南宋矩州(今贵阳市一带)人。宋朝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都总管府宋景阳之七世孙。性端重,有勇略,以荫授总管。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西南蛮叛乱,朝廷命右卫将军王益与宋万明讨平之。四年(公元1168年)加升宋万明为经略安抚使都总管。

◆宋永高,族名宋基与,南宋水东哪平司(今贵州开阳、贵阳乌当区一带)人。世袭大方谷落都总管。自改巴江县为平蛮军,改界首为遏蛮军。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他用兵攻取罗氏蛮占领的麦新地(今贵定),改名新添城,自号麦新为新添军,命子宋胜驻守,他仍居矩州(今贵阳市),他告捷与朝廷,朝廷嘉之。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他奉诏招降南夷,以功升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从此,矩州便改名为贵州。安抚使司衙署设在当今贵阳都司路东段。

◆宋钦:(?-1381),族名宋阳举,蒙古名宋蒙古歹,元朝水东草塘司(今贵州瓮安草塘)人。元靖江路总管宋阿重之孙。原世袭草塘平夷宣抚使司宣抚使。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从草塘迁居顺元城(今贵州省贵阳),任八番顺元等处沿边宣慰司同知。因平寇保境有功,授昭勇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加镇国上将军,并四川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水西霭翠等相率归附明朝,明改顺元为贵州,赐宋蒙古歹为宋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抚司同知,领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红边、陈湖等十二马头。治贵州城(今贵州贵阳)内,五年(公元1372年),升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十四年(公元1381年)去世,葬红边之白牙关口,因后人宋万化、宋嗣殷在明朝天启年间参加水西安邦彦叛乱,其坟被明军平毁。宋钦去世后,因子宋诚年幼,由其妻刘淑珍代袭其职。宋钦对元、明两朝都建立有功勋,为宋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宋斌:号淡斋,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宋钦之孙,宋昂之父。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世袭贵州宣慰使司同知,住贵州城内。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朝在贵州城内设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从此建立行省,这和宋斌与水西安氏的拥护有关。宋斌曾征巴香等地人民,叙级怀远将军。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每恨土酋家习弄兵,不晓笔札。他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时闽人廖驹从戌都匀,很有诗名,著有《疆恕斋集》,斌即厚币延其教诸子,称疆恕先生。久之,其子宋昂、宋昱以吟咏驰声誉,成为明朝首批诗人。其所部也多开化。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宋斌在水东长官司的辖地红边

寨凤凰山下讨得一块地(今名高家大土),开始建造私宅。于宋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宋斌由贵州城迁居北郊红边寨住。斌老,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

年)由其长子宋昂袭职。去世后,其坟葬于云锦庄云顶山脚宋光坟(民间讹为皇帝)之后,俗称帅坟。 ◆宋昂:字从俯,号省斋,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市)人。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其曾祖父宋钦归顺明朝,授贵州宣慰使司同知,领贵竹等十长官司及红边十二马头。宋钦传宋诚,宋诚传宋斌。当时西南土酋多桀骜弄兵,不通文墨,唯宋昂之父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宋昂和弟宋昱受教于闽人廖驹,通诗法,吟咏驰声誉,终成明初首批诗人,二人合著《联芳类稿》诗集。其诗情深意真,清新可读。朱尊彝《静志居诗话》颇称赞。他们的诗作已冲出了贵州,引起了京都诗坛重视。《黔诗纪略》录其诗各二首。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宋昂世袭贵州宣慰使司同知职。为官廉俭自持,崇尚儒业,爱民礼士,所部苗民若有动乱,必自咎其政,改弦更张,不加诛责,是以境内安定。明宪宗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他于贵州城西南济番河(今南明河)上"叠石为桥",名曰济番桥(今花溪桥)。他又因地方边远,缺少典籍,乃多收经史藏于家中,随时披览。又重金延聘文士教授子弟,时人称其循良如文翁。昂老后,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由其长子宋然世袭其职。

◆宋昱:字如晦,号宜奄,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诗人,贵州宣慰使同知宋昂之弟。当时西南土酋多桀骜弄兵,不通文墨,唯宋昂、宋昱之父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使宋昂、宋昱终成明初首批诗人,宋昱颖悟好学,与其吹送宋昂迭为酬唱,积数十年,集为《联芳类稿》。《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其诗清新雅丽,有魏晋风致。兹录其诗一首。

◆宋炫:字廷采,号钝窝,明朝贵州水东(今天贵阳市乌当区红边寨)人。宋钦的玄孙。颇能诗,是明朝宋家文士列入明代人物志的人物。曾见有题《涣矶二绝》(即吟甲秀楼基鳌矶石)

水东宋氏自唐代统治水东起,就对贵州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水东宋氏祖先来自中原地区,故而唐宋时期即与中央王朝操持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成为最早在贵州传播汉文化的大姓土司之一。

五代时,水东清州(清镇)刺史宋朝化于927年(后唐天成二年)入朝并贡朱砂、草豆蔻、蜡等方物时,“冠带如中国”(中原),是史籍关于贵州汉文化的最早记载之一!南宋时,宋永高于1209年(嘉定二年)升任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元代宋隆济领导的抗元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等各族文化之间及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明初宋钦归附后,水东宋氏子孙积极支持明王朝在贵州城设立官学,并亲自参与修建、扩修学校。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建立的贵州宣慰司学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官学,也是贵州最好的官学,可与全国中等州郡官学并驾齐驱。由于官学的设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文化

在贵州的传播,不仅水东宋氏宋昂、宋昱兄弟及宋炫皆以诗名著于贵州,宋昂兄弟因在京城出版了贵州第一部诗集《联芳类稿》而享誉全国诗坛,并号称“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从贵州建立官学至1536年(嘉靖十五年)的百余年间,贵州共中进士28名,举人300多名,同时出现了王训、易贵、徐节等享誉全国的名士,被誉为“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因此,经黔籍官员田秋和贵州巡抚邓廷瓒等多次上书请求后,明世宗终于在1526年下旨恩准贵州与云南分闱开科取士,彻底结束了贵州士子附试他省的历史,为汉文化在贵州的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贵阳成为贵州交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水东宋氏的衰亡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宋昂长子宋然袭任贵州宣慰使职后,残害十二马头各族人民,水西安氏安贵荣想乘机吞并宋氏辖地,便诱使十二马头仲家苗(布依族)作乱;阿朵不堪宋氏残害,即率二万民众起义。当时宋然已将衙署迁至大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阿朵率众进攻大羊场,宋然被困兵败,只身逃回贵阳洪边寨,按明朝法律当斩,但得依土俗纳粟抵罪,仍管水东并准世袭。宋氏从此一蹶不振,衰败下去。

1621年(天启元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水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后明军攻破宋氏老巢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开阳县城),1630年又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以其所辖水东十二马头地置开州(开阳县),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

水东宋氏遗迹

水东宋氏统治以贵阳为中心的水东地区千余年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历经变乱后,现存已发现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有开阳马头寨,乌当宋氏别业(宋钦墓)、宋斌墓和墓志铭,开阳宋阿重墓和宋万化墓,龙里小谷龙长官司遗址和宋万慰墓,以及修文久长宋德茂墓和花溪区高坡摩崖等。

马头寨,位于开阳县禾丰乡,现存元明底窝总管府遗址。90余栋明清古民居古庙二座及红军标语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水东宋氏现存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迹。

宋氏别业,位于乌当区云锦庄,现存宋钦墓志残盖,华表等,是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斌墓,位于乌当新添寨,墓志铭基本保存完整,由明初贵州名士李睿撰文,王礼篆盖,王训书丹,简要叙述了水东宋氏形成历史及宋斌任宣慰使期间治理水东的功绩,为现存水东宋氏最重要的古代石刻文献资料。

宋阿重墓,位于开阳县禾丰乡祖阳山。宋阿重元代曾任顺元宣抚同知、宣抚使。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等要职,赠贵国公,谥忠宣,卒后葬于顺元(今贵阳)城北120公里祖蒙山(今禾丰祖阳山),是现存水东宋氏最古老、最重要的墓葬。

宋万化墓,位于开阳县禾丰乡,宋万化是水东宋氏最后一任世袭土司,其墓是水东改土归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开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谷龙长官司遗址及宋万慰墓,位于龙里县谷龙乡。宋万慰为元代谷龙宣抚司宣抚使,明清时改为小谷龙长官司。

宋德茂墓,位于修文县久长镇清水村。宋德茂明初随军入黔,任水东底窝马头头目(自称底窝总管)、蛮夷招讨使,封平蛮将军,赠让平侯,在马头寨扩建了底窝马头衙署,是贵州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土司文化遗存。

花溪区高坡“永镇边夷”摩崖,系水东宋然在1500年奉命镇压苗民起义后所题刻,有上款“洪边兵临”和下款“弘治庚申”(1500年),是水东宋氏现存最重要的摩崖石刻。 贵州宣慰使司同知水东宋氏,几百年来在黔中大地留下了难以数计的遗迹,经原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弋良俊多年考证,如今已初步探明的历史古迹有:土司衙门遗迹,土司古庙宇、古战场和古村寨,宋氏家族居住过的明清老寨和宋氏保存至今的各种文物。 在此次研讨会上,弋良俊呼吁大家不仅要拂去蒙盖在历史上的纷扬尘埃,更要挖掘历史遗迹中所潜藏的社会价值为一方百姓谋利。

据悉,贵阳市有关部门正积极准备在乌当区经边寨、云锦寨和北衙寨等地开发一条土司文化旅游线。据专家考证,在明代,宋氏即在这一地带建立衙门,时称北衙,其间,云镜庄里的宋氏院(时称宋氏别业),被当时的百姓称为“金殿”,为贵州当时最豪华的住宅,庄园里有宋钦等土司的墓地和刘淑贞的坟冢,由于当地村民沿称“皇坟”,使得这一带更有着浓郁的土司色彩;在离宋氏别业和“皇坟”不远,则残留着擂鼓台,练兵场和马跑坝等史迹。弋良俊在研讨会上满怀希望地说,水西安氏的奢香夫人墓带动了大方等地的旅游产业,因此,贵阳近郊的刘淑贞墓也能够开发旅游热点,毕竟,奢香夫人的昭名于世是与她密不可分的。 当然,最能见证水东宋氏土司数百年历史的,是如今的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土司古寨,在开阳县文联负责人的介绍中,世人才撩开了她脸上蒙蔽了几百年的面纱。

马头寨坐落于禾丰乡政府所在地西隅约一公里处,寨内道路大多以青石、鹅卵石铺成。同时,寨内还有1935年4月红军一、三军团过底窝坝时留下的红军标语数十条,使古寨具有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唐宋时期,布依族先民从黑羊大箐(今贵阳)迁居清河两岸,元明时期逐步形成仲家苗(布依族)聚居区。马头寨内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遇人热情招呼,邀至家中以茶饭招待,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坐夜宴和“六月六”对歌等民间习俗,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歌节,堪称布依族与各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对歌笑语,以传统的“三滴水”、“四平腔”歌唱爱情、歌唱生活、歌唱劳动,并吸引了附近苗族、汉族等群众上万人参加,同时开展斗鸡、斗鸟、打陀螺、扭扁担、玩龙灯、跳芦笙及演出地戏、阳戏、花灯戏等多种民族民间文娱活动,溶多民族民间文娱活动于一炉。

马头寨民居多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大多始建于明清期间,并有少量始建于元代。现存90多栋古民居,一般为穿斗拾梁式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由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组成,正房一般面阔三间、五间、七间不等,门窗均饰精致木雕,民居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其中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

马头寨开寨于宋未,初名杨黄寨。2003年,贵州省文物局局长候天佑前往马头寨考察后对马头寨内古建筑及其保存状况赞叹不已,2004年6月,省文物局派文物专家吴正光深入马头寨实地调查后,决定将马头寨古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候选名单,开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和禾丰乡党委政府对申报工作高度重视,县、乡政府分别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预计申报工作将于今年9月中旬全部完成。

马头土司古寨作为布依文化、土司文化与红军文化相交融的一个文化载体,已引起省、市及中央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正在形成开阳、贵阳乃至贵州旅游业的一个新品牌。在研讨会上,开阳县文联的负责人说,该县将借助土司古寨申报“国保”的机会,大力挖掘土司文化及地方文化,整合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将禾丰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小集镇。

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率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明初,宋阿重孙宋钦与水西霭翠归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明令二人同迁贵州城,明确安氏冶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当时由于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势力强大,鼎足而立,明王朝便加快了建立贵州省的步伐。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军三十万取道贵州平定云南时,即留重兵驻守贵州,于次年设置了最高地方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1425年,宋氏土司主动将衙署由贵州城迁往城郊的洪边寨,以实际行动地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省加强统治。

1484年,宋昂长子宋然袭任贵州宣慰使职,1621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后明军攻破宋氏老巢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今开阳县城),1630年又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以其所辖水东十二马头地置开州(今开阳县城),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 水东宋氏的形成

水东宋氏原籍镇州(河北正定),隋代入黔。隋末唐初成为西南著名大姓,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置蛮州于巴江县(开阳县),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号称蛮州宋氏,即为水东宋氏前身。唐德宗统治期间(780~804)蛮州刺史宋鼎曾两次朝见并贡朱砂等方物。唐末五代时,乌蛮攻占蛮州等地,蛮州宋氏被逐出蛮州。北宋初,真定(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廷设置大万谷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

南宋时,宋永高势力强大,先后攻下谷龙(龙里谷龙乡)、新添(贵定)等地,雄据一方。宋朝于1209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迁居矩州(贵阳),从此矩州改名为贵州,并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今。

宋永高奠定了水东宋氏的雄厚基础。宋末,由于罗施鬼国鬼主(水西安氏)势力强盛,与宋氏不时相争,宋朝便明确划分水东、水西地段,并明令宋氏治水东,水东宋氏初步形成,到明初更明确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地,水东宋氏正式形成。

元代,顺元(贵阳地区)曾发生过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抗元运动,而抗元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则是水东宋氏土官宋隆济。宋隆济(?~1304),元代水东(开阳县)人。元初任雍真葛蛮(今开阳县双流境)土官,因不满元朝暴政,于1301年(元大德五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响应,先后攻下雍真等处总管府(开阳县城)和底窝紫江等处

总管府(今禾丰乡马头寨),缴获“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现藏于黔西文管所),继又攻

下贵州(贵阳),杀死知州张怀德。

同年9月,水西奢节起兵响应,元廷震动,抗元队伍多次击败元军,控制了新添(贵定)、播州(遵义)、水西(毕节一带)、乌撒(威宁)、乌蒙(云南昭通)、普安(盘县)等广大地区。元朝急调四万大军前往镇压。1302年,元军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将蛇节等其他义军镇压下去。但宋隆济退至蔺州水东(今四川叙永一带)坚持抗元斗争。1304年,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出卖,被生擒献于元朝,抗元运动最后失败。宋阿重则受任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同知衙即由此而来得名。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平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子孙世袭直至明末被革除止。

贵州之名,源于唐代矩州,北宋初见之文献,南宋始成固定行政区划,明代成为全国十三个省之一,在唐代矩州一步步演变成贵州省的历史过程中,水东宋氏自始至终与贵州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水东宋氏土司,因从唐初至明末千余年间长期统治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广大地区而得名。唐初,620 年置蛮州于巴江县(今开阳县) ,以宋氏大姓为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世袭,此为水东宋氏前身。521 年,唐朝又置矩州于今贵阳,矩州只是唐代的一个羁縻小州,但却与贵州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唐末五代时,蛮州、矩州先后被乌蛮土著攻占,矩州还被改名为黑羊箐。北宋初,乌蛮普贵要求归附,乌蛮土语说“矩”为“贵”,故而宋太祖在敕文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之语,这是“贵州”之名首次见于文献。

975 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景阳奉命率军平定都匀广右等处后,再进兵将乌蛮逐出蛮州和黑羊箐(矩州) ,宋朝下诏设置大万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宋景阳即是水东宋氏始祖。1166 年(宋孝宗乾道二年) ,其七世孙宋万明因平定西南蛮叛乱有功,加经略安抚使衔。再传到宋万明之孙宋永高时,宋氏兵力更加强大,宋永高便自改巴江县为平蛮军。1201 年宋永高平定麦新并改名新添(今贵定) ,命其子宋胜守之,黎峨里等寨(今福泉) 也归附宋氏。1210 年(宁宗嘉定三年) ,南宋升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宋氏便将衙署迁至贵州(今贵阳) ,从此,矩州正式更名为贵州,并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元初,置云南省顺元路于今贵阳地区,治贵州等处(今贵阳) ,以张怀德为贵州知州,还修建了最早的顺元土城。同时,元朝又置雍真葛蛮等处于今开阳境,以水东宋氏宋隆济为土官。

明初,宋蒙古歹于1371 年(洪武四年) 附明。次年,明朝即改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为贵州宣慰使司,

赐宋蒙古歹名宋钦,以霭翠(即水西安氏) 和宋钦同为宣慰使世袭。1373 年又命二人同迁贵州城,并确令安氏治水西,宋氏治水东,水东宋氏正式形成,并一直以贵阳为统治中心,明初,一边依靠土司治理,一边逐步加强流官统治,先后在贵阳设置贵州卫、贵州都指挥使司和贵州前卫等军事机关并大量驻军。同时建立贵州宣慰司学推行儒家文化,紧锣密鼓地推进贵州建省步伐。这些措施无疑对水东宋氏极为不利,但水东宋氏能顺应历史潮流,给予大力支持。宋钦卒后,其妻刘淑贞,子宋诚,孙宋斌都顾全大局,对明王朝的逐步改土归流措施给予大力协助,使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步加强。

1413 年(永乐十一年) ,明王朝决定将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地改土归流,并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于贵阳,次年,又设贵州提刑按察使司于贵阳,加上原有的贵州都指挥使司,至此,贵州“三司”齐备,成为全国十三个省之一。

在各种史志文献记载中,有关刘淑贞只有一些散碎文字,且多为记写奢香夫人时提及的只言片语,从而使得为明初贵州政局稳定立下头功的刘淑贞,仅仅作为陪衬奢香的佐证而存在。然而,这样一位功绩昭然的女政治家,是不会被历史淡忘了,在事隔数百年之后,乌当区地方志办室的倪艳阗老师用其详实的考证向世人还原了历史真面目。

公元1383年,明王朝设贵州卫于贵州城(今贵阳),封骧大吏马晔(晔亦作煜、烨)任都指挥使。马晔倚仗自身是皇亲权贵,执大汉族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落头领为突破品,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地方势力,以达到“代以流官”、“郡县其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马晔为达目的,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企图先灭水西而统贵州,并制造事端以战制胜。是时,奢香遭人污蔑,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奢香无故受到辱挞,极为愤怒,欲率水西四十八目起兵反明,并折断所佩革带,发誓必报此仇。由于此事在黔西北、滇东北彝区很快传开,彝族各日头领率兵于香军门示威。“愿死力助香反”,一场影响云、贵、川三省的民族反抗战争一触即发。

与奢香的刚烈与傲气相比,刘淑贞则不温不火,足智多谋,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她得知马晔裸挞奢香之事后,迅即赶到水西奢香部落,将马晔之计识破并与奢香共谋良策。凭着自己的政治远见,刘淑贞劝奢香不要急于鲁莽起事,并决意上京城觐见朱元璋,嘱奢番香“如天子不听,再反不迟”,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随即,刘淑贞“卷裙走马七千里”,亲自奔赴京城,入朝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马晔的姑姑),据实陈述贵州时局现状,将马晔弄权误国、扰乱民安、辱挞奢香、彝民欲反等列举无遗。并直言,贵州若一旦发生战乱,将危及西南边陲安定。

明太祖朱元璋被刘淑贞的拳拳之心所感动,对马晔放弃朝廷安抚之策推行暴政激变的行为非常气愤。其实朱元璋早就认为贵州地域辽阔,控扼咽喉要地,且当地实力雄厚,尤以水西兵为最强,处在“滇之喉、黔之腹”的重要位置,在大军入云南之前,必先安抚方能克云南。正是因为贵州政局的稳定事关西南大局,尤其是云南的长治久安。所以,朱元璋非常赞赏刘淑贞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的远见卓识,让马皇后赐宴招待刘淑贞后,命她速返贵州召奢香入京。公元1384年,刘淑贞又随奢香上南京觐见朱元璋,表明“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为彰显刘淑贞、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作出的贡献,朱元璋诰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奢香为“顺德夫人”,均为二品。

刘淑贞与奢香进京获封赏返回贵州后,便力助奢香,齐心协力开道筑路,劈山架桥,揭开了贵州明初最有影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为贵州与内地和邻省的经贸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淑贞与奢香是于公元1384年开始对龙场九驿进行分工修建的。刘淑贞负责主持修建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县双流镇下尧)--杨黄寨(今开阳县城)--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渡--草塘(今瓮安东北)--容山(今湄潭县),与元代入川大道的“黔蜀周道”相接。这条道路的修建难度极大,又对贵州和贵阳开辟与相邻省区的贸易交往贡献最大。奢香负责修建水西驿道并立龙场(今修文)九驿,开偏桥(今施秉县)、水东(今贵阳东北),以达乌蒙(云南昭通)、乌撒(今威宁县)及容山(今湄潭县)、草塘(今瓮安东北)诸境。

正是由于刘淑贞和奢香协力共图兴邦,历经数年,并延续后代按力,才使得明初贵州的官驿大道得以开通,横贯黔北,联络了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水东宋氏土司世系考

在古代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中,水东宋氏因为长期统治水东地区(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黔南州龙里、贵定和惠水等地)而得名,由于明代与水西安氏同属贵州宣慰司,史料较少且重视不够而世系不甚清楚。笔者经过十年潜心研究,收集了大量有关水东宋氏的史料,考察了五十余处水东宋氏墓葬、祠堂、衙门、旧居等文物,今特以现存明清贵州史籍及有关宋氏墓志、碑文为依据,对水东宋氏世系简要考证如次。

水东宋氏起于隋末,本是汉族,系微子之后,由于长期与西南土著杂处而与苗同化并得任世袭土司,唐代称蛮州宋氏,唐初任蛮州(今开阳县)刺史,唐代中期有蛮州刺史宋鼎和巴江县令宋万传入朝,五代时又有清州(今清镇)刺史宋朝化入朝,但由于史料缺乏,蛮州宋氏世系已不可考。

据现存史料,有史可查的水东宋氏始祖为北宋初宋景阳,真定(今河北正定)人,975年(开宝八年)奉命率军征都匀、黑羊箐(今贵阳)等处,任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今开阳)总管府都总管,987年(雍熙四年)卒,赠太尉,谥忠成。

第二代,宋存孝,987年袭职。

第三代,宋裕,任宁远军经略安抚使。

第四代,宋其相,征南蛮,平楚甸,封镇远侯。

第五代,宋锡定,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授草塘宣抚使,此后其兄弟七人先后封宣抚使、安抚使或副宣抚使、副安抚使,同时有宋氏之婿萧氏奉命掌印代管把凭司,这就是水东宋氏历史上著名的“七司八印”。

第六代,宋万明,先任总管,1166年(乾道二年)随左卫将军王益平定西南蛮,加经略安抚使、都总管衔。

第七代,宋永高,1201年(嘉泰元年)平定麦新,改名新添军(今贵定),以其子宋胜驻守,同时把巴江县改名平蛮军(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并把界首部改名葛蛮军(今修文县扎佐镇清让村葛马),宋氏势力从此逐步壮大,1210年(嘉定三年),宋永高任贵州经略安抚使,把衙署从蛮州迁到贵州,唐代设在贵阳的矩州从此改名贵州,并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

第八代,宋都福袭职后退回蛮州;宋胜,嘉定后期授右武大夫、沿边溪洞经略使。 第十代,宋提,授巴蛮都总管。

十一代,宋朝美,授新添葛蛮安抚使。

十二代,宋清贵,元初任雍真等处(今开阳境)蛮夷长官。

十三代,宋隆济,雍真葛蛮(今开阳西)长官,1301年(大德五年)起兵抗元,先后有水西土司蛇节等响应,两三年间发展成为元代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抗元运动,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和彝族等各族人民并肩作战,有效促进了西南各族人民的互相交融,直到1304年才最后平定。

十四代,宋阿重,先任武略将军、安抚使,1301年任明威将军,1303年献奇计平定其叔宋隆济有功,任顺元宣抚同知、宣抚使,升怀远大将军,顺元等处军民宣慰使,加昭毅大将军、靖江路总管,佩三珠、金虎符,升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封顺元侯,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在宋氏土司中受封官衔最多,官阶最高,在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建有宣抚同知衙门,进一步强化了对水东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水东宋氏在水东的统治基础。 十五代,宋居位,1293年(至元三十年)授昭勇大将军;宋居混,1316年(元祐三年)任平月长官司(今福泉)长官。

十六代,宋钦,元名宋蒙古歹,授昭勇大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加镇国大将军,兼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明初归附,赐名宋钦,授贵州宣慰使世袭,封怀远将军。刘淑贞,宋钦之妻,在宋钦卒后代宣慰使,联合奢香夫人与贵州都督马烨斗智斗勇,亲自赴南京向朱元璋告御状,最终告倒马烨,维护了明初贵州政局的稳定和民族团结,诰封二品明德夫人。

十七代,宋诚,1377年(洪武十年)袭宣慰使,赐三品服色,1382年入朝,封亚中大夫并颁给诰命。

十八代,宋斌,1398年袭宣慰使,次年入朝恭贺永乐皇帝登基,封怀远将军,由于重视文教,辖地水东百姓安居乐业,1436年(正统元年)明朝把原来由贵州卫管理的程番等十个长官司(今惠水县)划归水东宋氏代管,宋氏辖地和人口成倍增长,达到鼎盛,因此加封轻车都尉。

十九代,宋昂,1443年袭宣慰使,

由于宋斌专门聘请了当时的著名诗人廖驹教育子弟,宋昂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是贵州有史可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与弟宋昱合著有诗集《联芳类稿》,在南京出版后,时人誉之“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

二十代,宋然,天顺年间(1457~1464)袭职,一度把衙署迁底窝(今开阳县禾丰乡)和大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1507年(正德三年)由于酗酒科害苗民,清水江苗民阿贾等领导二万人起义,先后攻下大羊场和洪边宋氏衙门,起义平定后,宋然获罪当斩,但因纳粟赎罪而革职,宋氏此次日渐衰落。宋炫,著名诗人,著有《桂轩拙稿》诗集。

二十一代,宋仁,宋然从子,由于宋然革职无子而袭职。宋储,宋仁之弟,宋仁卒后无子而袭职。宋镐,其侄宋天爵卒后无子而借袭。宋一清,由于侄子宋德隆、宋德懋年幼而于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奉命代管地方。

二十二代,宋夔,袭职后于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遣人贡马贺万寿节。

二十三代,宋天爵,卒后无子,其叔宋镐袭职。

二十四代,宋德懋,1574年(万历二年),其叔宋一清还其政,1583年奉命平定八香(今龙里县巴江乡)苗民起义。宋德贤,宋德懋弟,1575年袭职。宋真相,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其侄宋承恩卒后代职,其弟宋师相1600~1610年任护印权司。

二十五代,宋承恩,1600年播州(今遵义)杨应龙反叛时奉命驻守水东马场马头(今开阳县楠木渡镇),被杨氏叛军偷渡乌江活捉带到遵义,他是杨应龙的未婚女婿,杨逼其同叛,他坚决不叛,故明朝平播后仍准其复职世袭,1609年卒后无子,其叔代职。

二十六代,宋万化,1621年(天启元年)袭职,1622年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围攻龙里城,后与安氏联合围攻贵阳城,1623年在大水塘(今开阳县龙岗镇水口村大水塘)被擒斩。

二十七代,宋嗣殷,宋万化之子,1623年自任宣慰使反叛,1630年被擒斩,明朝革除水东宋氏之职,以水东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设置开州,彻底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的世袭统治。

水东宋氏从宋初975年开始统治以开阳为中心的水东地区,到1630年革职改土归流,共有27代近40任土司,历时655年,对古代贵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氏族中字辈为六十四字:文武世福 高显三光 之合继大 德毓鼎邦 广培聚庆 致尔必方 咸登辅佐 泽镇忠良 家齐国泰 荣华懋昌 金元绍发 存宗其祥 诚恩定建 钦受锡长 开基都盛 万居明阳。

◆宋鼎,唐朝蛮州(今贵州开阳一带)人,自称西南番大酋长,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在唐朝的黔中地区为后起之秀,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皆敬惮,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晋京朝贡,同行的有巴江县(今贵阳市乌当区巴香里)县令宋万传等。朝廷官封依旧。

◆宋景阳(?-987),宋朝初年蛮州(今贵州开阳、贵阳市乌当区一带)人。土著豪

长。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景阳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史称“水东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宋景阳逝,赠太尉,谥忠成。朝廷录其功,俾子孙世爵兹土。

◆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彝族土著首领。北宋初年,其祖父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贵阳市),驱逐矩州领主谢氏,毁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则驻扎石人山(今贵阳市白云区)控之,自称“石人部落”。不久罗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贵的父亲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开宝七年(974),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

之地归顺宋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

◆宋万明,南宋矩州(今贵阳市一带)人。宋朝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都总管府宋景阳之七世孙。性端重,有勇略,以荫授总管。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西南蛮叛乱,朝廷命右卫将军王益与宋万明讨平之。四年(公元1168年)加升宋万明为经略安抚使都总管。

◆宋永高,族名宋基与,南宋水东哪平司(今贵州开阳、贵阳乌当区一带)人。世袭大方谷落都总管。自改巴江县为平蛮军,改界首为遏蛮军。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他用兵攻取罗氏蛮占领的麦新地(今贵定),改名新添城,自号麦新为新添军,命子宋胜驻守,他仍居矩州(今贵阳市),他告捷与朝廷,朝廷嘉之。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他奉诏招降南夷,以功升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从此,矩州便改名为贵州。安抚使司衙署设在当今贵阳都司路东段。

◆宋钦:(?-1381),族名宋阳举,蒙古名宋蒙古歹,元朝水东草塘司(今贵州瓮安草塘)人。元靖江路总管宋阿重之孙。原世袭草塘平夷宣抚使司宣抚使。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从草塘迁居顺元城(今贵州省贵阳),任八番顺元等处沿边宣慰司同知。因平寇保境有功,授昭勇将军,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加镇国上将军,并四川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水西霭翠等相率归附明朝,明改顺元为贵州,赐宋蒙古歹为宋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抚司同知,领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红边、陈湖等十二马头。治贵州城(今贵州贵阳)内,五年(公元1372年),升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十四年(公元1381年)去世,葬红边之白牙关口,因后人宋万化、宋嗣殷在明朝天启年间参加水西安邦彦叛乱,其坟被明军平毁。宋钦去世后,因子宋诚年幼,由其妻刘淑珍代袭其职。宋钦对元、明两朝都建立有功勋,为宋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宋斌:号淡斋,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宋钦之孙,宋昂之父。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世袭贵州宣慰使司同知,住贵州城内。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朝在贵州城内设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从此建立行省,这和宋斌与水西安氏的拥护有关。宋斌曾征巴香等地人民,叙级怀远将军。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每恨土酋家习弄兵,不晓笔札。他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时闽人廖驹从戌都匀,很有诗名,著有《疆恕斋集》,斌即厚币延其教诸子,称疆恕先生。久之,其子宋昂、宋昱以吟咏驰声誉,成为明朝首批诗人。其所部也多开化。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宋斌在水东长官司的辖地红边

寨凤凰山下讨得一块地(今名高家大土),开始建造私宅。于宋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宋斌由贵州城迁居北郊红边寨住。斌老,于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

年)由其长子宋昂袭职。去世后,其坟葬于云锦庄云顶山脚宋光坟(民间讹为皇帝)之后,俗称帅坟。 ◆宋昂:字从俯,号省斋,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市)人。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其曾祖父宋钦归顺明朝,授贵州宣慰使司同知,领贵竹等十长官司及红边十二马头。宋钦传宋诚,宋诚传宋斌。当时西南土酋多桀骜弄兵,不通文墨,唯宋昂之父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宋昂和弟宋昱受教于闽人廖驹,通诗法,吟咏驰声誉,终成明初首批诗人,二人合著《联芳类稿》诗集。其诗情深意真,清新可读。朱尊彝《静志居诗话》颇称赞。他们的诗作已冲出了贵州,引起了京都诗坛重视。《黔诗纪略》录其诗各二首。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宋昂世袭贵州宣慰使司同知职。为官廉俭自持,崇尚儒业,爱民礼士,所部苗民若有动乱,必自咎其政,改弦更张,不加诛责,是以境内安定。明宪宗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他于贵州城西南济番河(今南明河)上"叠石为桥",名曰济番桥(今花溪桥)。他又因地方边远,缺少典籍,乃多收经史藏于家中,随时披览。又重金延聘文士教授子弟,时人称其循良如文翁。昂老后,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由其长子宋然世袭其职。

◆宋昱:字如晦,号宜奄,明朝贵州城(今贵州贵阳)人,诗人,贵州宣慰使同知宋昂之弟。当时西南土酋多桀骜弄兵,不通文墨,唯宋昂、宋昱之父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使宋昂、宋昱终成明初首批诗人,宋昱颖悟好学,与其吹送宋昂迭为酬唱,积数十年,集为《联芳类稿》。《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其诗清新雅丽,有魏晋风致。兹录其诗一首。

◆宋炫:字廷采,号钝窝,明朝贵州水东(今天贵阳市乌当区红边寨)人。宋钦的玄孙。颇能诗,是明朝宋家文士列入明代人物志的人物。曾见有题《涣矶二绝》(即吟甲秀楼基鳌矶石)

水东宋氏自唐代统治水东起,就对贵州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水东宋氏祖先来自中原地区,故而唐宋时期即与中央王朝操持比较亲密的关系,并成为最早在贵州传播汉文化的大姓土司之一。

五代时,水东清州(清镇)刺史宋朝化于927年(后唐天成二年)入朝并贡朱砂、草豆蔻、蜡等方物时,“冠带如中国”(中原),是史籍关于贵州汉文化的最早记载之一!南宋时,宋永高于1209年(嘉定二年)升任贵州经略安抚使,贵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元代宋隆济领导的抗元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等各族文化之间及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明初宋钦归附后,水东宋氏子孙积极支持明王朝在贵州城设立官学,并亲自参与修建、扩修学校。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建立的贵州宣慰司学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官学,也是贵州最好的官学,可与全国中等州郡官学并驾齐驱。由于官学的设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文化

在贵州的传播,不仅水东宋氏宋昂、宋昱兄弟及宋炫皆以诗名著于贵州,宋昂兄弟因在京城出版了贵州第一部诗集《联芳类稿》而享誉全国诗坛,并号称“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从贵州建立官学至1536年(嘉靖十五年)的百余年间,贵州共中进士28名,举人300多名,同时出现了王训、易贵、徐节等享誉全国的名士,被誉为“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因此,经黔籍官员田秋和贵州巡抚邓廷瓒等多次上书请求后,明世宗终于在1526年下旨恩准贵州与云南分闱开科取士,彻底结束了贵州士子附试他省的历史,为汉文化在贵州的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贵阳成为贵州交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水东宋氏的衰亡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宋昂长子宋然袭任贵州宣慰使职后,残害十二马头各族人民,水西安氏安贵荣想乘机吞并宋氏辖地,便诱使十二马头仲家苗(布依族)作乱;阿朵不堪宋氏残害,即率二万民众起义。当时宋然已将衙署迁至大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阿朵率众进攻大羊场,宋然被困兵败,只身逃回贵阳洪边寨,按明朝法律当斩,但得依土俗纳粟抵罪,仍管水东并准世袭。宋氏从此一蹶不振,衰败下去。

1621年(天启元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水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后明军攻破宋氏老巢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开阳县城),1630年又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以其所辖水东十二马头地置开州(开阳县),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

水东宋氏遗迹

水东宋氏统治以贵阳为中心的水东地区千余年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历经变乱后,现存已发现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有开阳马头寨,乌当宋氏别业(宋钦墓)、宋斌墓和墓志铭,开阳宋阿重墓和宋万化墓,龙里小谷龙长官司遗址和宋万慰墓,以及修文久长宋德茂墓和花溪区高坡摩崖等。

马头寨,位于开阳县禾丰乡,现存元明底窝总管府遗址。90余栋明清古民居古庙二座及红军标语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水东宋氏现存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迹。

宋氏别业,位于乌当区云锦庄,现存宋钦墓志残盖,华表等,是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斌墓,位于乌当新添寨,墓志铭基本保存完整,由明初贵州名士李睿撰文,王礼篆盖,王训书丹,简要叙述了水东宋氏形成历史及宋斌任宣慰使期间治理水东的功绩,为现存水东宋氏最重要的古代石刻文献资料。

宋阿重墓,位于开阳县禾丰乡祖阳山。宋阿重元代曾任顺元宣抚同知、宣抚使。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等要职,赠贵国公,谥忠宣,卒后葬于顺元(今贵阳)城北120公里祖蒙山(今禾丰祖阳山),是现存水东宋氏最古老、最重要的墓葬。

宋万化墓,位于开阳县禾丰乡,宋万化是水东宋氏最后一任世袭土司,其墓是水东改土归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开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谷龙长官司遗址及宋万慰墓,位于龙里县谷龙乡。宋万慰为元代谷龙宣抚司宣抚使,明清时改为小谷龙长官司。

宋德茂墓,位于修文县久长镇清水村。宋德茂明初随军入黔,任水东底窝马头头目(自称底窝总管)、蛮夷招讨使,封平蛮将军,赠让平侯,在马头寨扩建了底窝马头衙署,是贵州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土司文化遗存。

花溪区高坡“永镇边夷”摩崖,系水东宋然在1500年奉命镇压苗民起义后所题刻,有上款“洪边兵临”和下款“弘治庚申”(1500年),是水东宋氏现存最重要的摩崖石刻。 贵州宣慰使司同知水东宋氏,几百年来在黔中大地留下了难以数计的遗迹,经原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弋良俊多年考证,如今已初步探明的历史古迹有:土司衙门遗迹,土司古庙宇、古战场和古村寨,宋氏家族居住过的明清老寨和宋氏保存至今的各种文物。 在此次研讨会上,弋良俊呼吁大家不仅要拂去蒙盖在历史上的纷扬尘埃,更要挖掘历史遗迹中所潜藏的社会价值为一方百姓谋利。

据悉,贵阳市有关部门正积极准备在乌当区经边寨、云锦寨和北衙寨等地开发一条土司文化旅游线。据专家考证,在明代,宋氏即在这一地带建立衙门,时称北衙,其间,云镜庄里的宋氏院(时称宋氏别业),被当时的百姓称为“金殿”,为贵州当时最豪华的住宅,庄园里有宋钦等土司的墓地和刘淑贞的坟冢,由于当地村民沿称“皇坟”,使得这一带更有着浓郁的土司色彩;在离宋氏别业和“皇坟”不远,则残留着擂鼓台,练兵场和马跑坝等史迹。弋良俊在研讨会上满怀希望地说,水西安氏的奢香夫人墓带动了大方等地的旅游产业,因此,贵阳近郊的刘淑贞墓也能够开发旅游热点,毕竟,奢香夫人的昭名于世是与她密不可分的。 当然,最能见证水东宋氏土司数百年历史的,是如今的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土司古寨,在开阳县文联负责人的介绍中,世人才撩开了她脸上蒙蔽了几百年的面纱。

马头寨坐落于禾丰乡政府所在地西隅约一公里处,寨内道路大多以青石、鹅卵石铺成。同时,寨内还有1935年4月红军一、三军团过底窝坝时留下的红军标语数十条,使古寨具有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唐宋时期,布依族先民从黑羊大箐(今贵阳)迁居清河两岸,元明时期逐步形成仲家苗(布依族)聚居区。马头寨内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遇人热情招呼,邀至家中以茶饭招待,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坐夜宴和“六月六”对歌等民间习俗,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歌节,堪称布依族与各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对歌笑语,以传统的“三滴水”、“四平腔”歌唱爱情、歌唱生活、歌唱劳动,并吸引了附近苗族、汉族等群众上万人参加,同时开展斗鸡、斗鸟、打陀螺、扭扁担、玩龙灯、跳芦笙及演出地戏、阳戏、花灯戏等多种民族民间文娱活动,溶多民族民间文娱活动于一炉。

马头寨民居多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大多始建于明清期间,并有少量始建于元代。现存90多栋古民居,一般为穿斗拾梁式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由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组成,正房一般面阔三间、五间、七间不等,门窗均饰精致木雕,民居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其中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

马头寨开寨于宋未,初名杨黄寨。2003年,贵州省文物局局长候天佑前往马头寨考察后对马头寨内古建筑及其保存状况赞叹不已,2004年6月,省文物局派文物专家吴正光深入马头寨实地调查后,决定将马头寨古建筑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候选名单,开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和禾丰乡党委政府对申报工作高度重视,县、乡政府分别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预计申报工作将于今年9月中旬全部完成。

马头土司古寨作为布依文化、土司文化与红军文化相交融的一个文化载体,已引起省、市及中央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正在形成开阳、贵阳乃至贵州旅游业的一个新品牌。在研讨会上,开阳县文联的负责人说,该县将借助土司古寨申报“国保”的机会,大力挖掘土司文化及地方文化,整合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将禾丰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小集镇。


相关内容

  • 贵州水东宋氏土司的历史贡献
  • 何先龙 水东宋氏土司,是古代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之一.因为长期统治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地区及黔南州龙里.贵定.惠水等地而得名,由于其衙署长期在洪边寨(今乌当区新添寨镇),又名洪边宋氏.水东宋氏从隋末兴起,到明末革除,在统治水东地区千余年间,对贵州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水东宋 ...

  • 贵州三宝,四大名捕,八大名酒,十大未解之谜-太全了!
  •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虽如此,但我们依然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我们地大物博,山奇水秀,人杰地灵...... 1.贵州三宝:大方漆器.茅台酒.玉屏萧笛 2 ...

  • 贵州历史概况
  • 贵州历史概况 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 桐梓人" .中晚期的" 水城人" 和晚期的" 兴义人" 文化遗址.在 ...

  •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展史料.近日,记者先后走访达州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图书馆.中华姓氏研究专家等,对达州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达州姓氏多为湖广填川而来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 ...

  • 丽江古城七一街导游词
  • 游览线路图: 解说词: 丽江古城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早上好,盼望许久,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很开心.我是你们这一旅程的小伙伴,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看得出来,因长时间的车程,你们已有些许疲劳,但是一路有小黄,再苦也不难.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姐姐,别看她年轻貌美,但她车技很好,真是技如其人,她开车 ...

  • 汉代以前宋氏世代传承规律的探讨
  • 宋德军 姓氏是古人的番号,氏族是古人的编制.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谥号而来,由天子分封诸侯为氏,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封士为氏,层层分封,这样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氏族. 宋国是周朝初期封建的诸侯国之一,宋氏则是以国名为氏的氏族.按照西周宗法制度,宋氏是由各代国公的 ...

  • 广东近代史论文格式要求
  • 左上角标注:广东近代史课程论文,黑体小四,抬头顶格. 题目(含正副标题),与"广东近代史课程论文"空一行,黑体三号,居中. 如果是有正副标题,可分为上下两行,副标题前用破折号"--". 姓名.学号,与"题目"空一行,黑体四号,居中 摘要(指 ...

  • 寻根问祖[下]
  • 宋氏族谱字辈辑录(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应-恭-家-国-泰-文-名-兆-元-方-贤-才-宜-有-志. 江西省:一-三-五-七-九-学-齐-祥-龙-瑞-荣-华-永-锡-虞-显-达-开-佳-秀. 南昌市 东湖区 西湖区 青云谱 湾里区 青山湖 南昌县 新建县:定-启-先-洪-志-常-思-世-显-光 ...

  • 民国人物评鉴
  •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唐青青 [1**********] 浩如烟海,丝丝入扣 ---------<民国人物评鉴>宋美龄 她美貌优雅,家世显赫.她才艺卓然,素养极高.她长于堆金累玉的土壤,身受世家门风的熏陶.她们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掩然百媚.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她的富贵和显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