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相关内容

  •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课堂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姓名__________ 教师寄语:我努力,我拼搏,我收获,我快乐! [学习目标] 1. 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 通过思考"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4课 西汉初立 教案
  • 第14课 西汉初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及削藩的经过.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 ...

  •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是靠隋朝的余粮养出的吗?
  • 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 ...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13课复习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历史朝代歌: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2. 3.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4. 5. 6. 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地点.发 ...

  •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
  • 1.秦朝是怎样灭亡的, 为什么? 2.西汉是怎样建立的?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授课:谢妮 1.西汉建 ...

  •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生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 ...

  • 历史七上第3.4单元知识点
  • 第三单元 封建社会高速发展的(汉朝) 西汉东汉――汉(BC202年---220年)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不断发展 考点: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评价汉武帝 一. 西汉(BC202-9年)封建社会不断发展 1. 西汉建立:①时间:BC2 ...

  • 中国古代史专题
  •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 ...

  • 西汉的兴盛·教案示例之二
  • 西汉的兴盛·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侯志扬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下面的基础知识: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结果:景帝.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和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学生认识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