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强国之梦

WTO与中国的强国之梦

——海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3月14日讲座实录

今天我要讲的是WTO,但是我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WTO和我们的“强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1999年是中美关系最差的一年,那时候中美谈判开始了。诸位应当记得,当时中国人差点把美国大使馆烧了。那时候多数人对中国加入WTO到底能不能谈成抱怀疑态度。我在北大做了一个讲座,叫做“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当时我问有多少人认为中国今年能谈成,举手的也就三分之一,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谈不成。总的来说,中美谈判成功是多数人没有预料到的,包括美国在内都没有想到。当时中国政府很坚决地出乎很多人意料地做出这个决定,对中美双方都是一个surprise。《人民日报》当时有一个“强国论坛”,据说这个论坛的建立是为了反美的。他们请我去做了一次佳宾,谈中国入世。我惊讶地看到网上80%的问题都是负面的,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看作中国垮了,完全是悲观情绪占上风。 这两年虽然多数人是支持的,但还是有很多胆子大的人在反对。他们倒没有说不要加入这样一个组织,而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条件加入。其中有人说按照这样一个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将彻底摧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完了。这是一个比较强烈的字眼。还有人说这是“市场浪漫主义”,说不要以为加入世贸组织很多经济问题就解决了。总的来说就是这样做中国是有损失的,就不能实现中国的强国梦了。所以,支持的也好,反对的也好,都是围绕这个问题:中国怎么能够强大?所以今天我就想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底是使中国更弱,还是使中国更强?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强国”?这个概念在不断变化。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强国”就是“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这是一个理想,因而只有我们强大,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仍然有一个强国的目标,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还存有冷战的思维,害怕中国强大,这样更加激起了中国的强国之梦。但是什么叫强大,我这里有几个标准,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不仅是说经济总体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看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的质量。我们可以跟前苏联时比较,如果我们要追求象前苏联时的那种强大,那不是真正的强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发展它的某些行业,但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这种强国是不是我们所要的强国?我们必须把这一点搞清楚。我今天所讲的强国,必须是一个有富民基础的强国,这非常重要。对于政府制定政策,也包括我们一些经济学家,到底是追求一个虚幻的目标,还是把人民的生活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当然我的定义肯定是后者。今天我想主要论证的一个观点,就是富民才能强国,民不富则国不强。

那么为什么说加入世贸组织就能够富民,进而实现强国呢?我先讲富民。第一点是开放市场。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但这个开放指的是什么?过去二十年中,我们往往把开放看作出口,我们所报道的好消息都是我们的出口增长了多少,完成多少创汇指标。有没有看到过哪些报纸上说,今年我们进口增长达到多少是个好事?一些介绍WTO的文章大多数说我们有收获,但也有代价。WTO是要加入的,但是门票不能太贵。一般人就把进口当作加入WTO的代价。按照龙永图部长的话,我们以前是在马路上摆摊的,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进到楼里面,正儿八经的出售商品了,这肯定是对我们出口有好处。可是有多少人在强调进口对中国发展的好处、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富民的好处?进口不是一个代价,而是富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常讲加入世贸以后汽车就会变得比较便宜,这点大家都知道。那么除了汽车以外,还有很多原先垄断的行业,如通讯、金融等,价格都会下降,我想这一点诸位不会有什么异议。价格下降相当于收入增加。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指标不能光看人均GDP,还要看人均购买力平价。我们经常用美国和日本做比较,现在日本不值得我们羡慕;可是十年以前我们却羡慕日本人,羡慕他们有钱。连美国人都怀疑自己不如日本人有钱了。可是比较生活质量,美国东西便宜,包括农产品,电视机等,都比日本便宜,同样的收入,所购买的东西,是日本的好几倍。日本虽然收入很高,工资很高,好像很有钱,但真的看其实际生活水平的话,日本人买不到什么好东西。一碗方便面1000多日元,一个苹果5美元。那么我们中国真正要富强,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是追求高速还是追求实在的消费?

美国为什么能够有那么便宜的东西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开放。我在美国也教国际经济学,我经常讲,你们站起来,摸摸你们身上到底有几件东西是美国产的?很少。我们常常讲洋货充斥,其实真正洋货充斥的是美国。它从汽车,电脑,照相机,鞋子,袜子,都是外国产品。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就是我们以前没有消费过的东西,开放以后消费到了。大家知道一个概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一般在有供给的时候才能看到。但没有本国供给的时候,并不等于不存在消费者剩余,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当有外国供给的时候,就可以享用到。我们有一次坐飞机从北京到澳大利亚,不知什么原因,坐了好长时间飞机就是不起飞,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如果这架飞机在美国,很多美国人就会问为什么飞机还不起飞?这说明美国的竞争非常激烈,服务质量非常好。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忍受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消费过这些东西,

来没有享受过,自己的消费曲线自己从来都不知道。所以说这并不等于说你的消费曲线是不存在的。开放不仅会带来价格的变化,还会增加消费品种,这本身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知道以前失去了什么。这种开放,能够使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有垄断的地方,有了比较以后,你会知道今后的服务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开放本身是增加人民实际收入的一个途径而并不是一个代价。

有人也许会说,你说的都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说起来当然好听。作为生产者呢?开放把企业都击垮了!也有人把媒体包括经济学家好好骂了一顿,包括我在内。说我们都是市场浪漫主义,只讲消费者收益,怎么不讲讲生产者呢?那么,生产者他是这么认为的,进口了,你拿什么东西出口去换进口啊?到时你只能是穷光蛋一个,因为你的就业机会都被剥夺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谈就业。加入WTO,中国是增加就业还是增加失业?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光进口不出口的事情是不会存在的。如果说,现实当中,有一个人说你买我的东西吧,好,我买了以后他又说我不拿这些钱买你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呢?他辛辛苦苦地生产了好多东西给你用,然后你不必要偿还。难道他光为你服务了?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这是好事。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我们进口,不用我们出口。所以所谓的只进口,不出口;或只出口,不进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早在1752年,休谟就批判了这个问题。中国进入WTO,只进口,不出口是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中国进入WTO以后,第一个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由于贸易,某些行业会失去比较优势,就要进口;同时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出口。加入WTO,某些行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另一些行业会失去机会。这时候就会出现结构调整。

这种结构调整,并不一定意味着失业。比如说农业的问题,就算农民失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可能担心这是坏事。其实,五十年前你的先辈是不是农民?我的爷爷就是农民,他后来离开了土地到城里来了。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如果中国有70%的人都在做农民的话,那么中国永远不可能富起来。农民必须逐渐地失业,逐渐地到城里来,或在乡村里组建新城市。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农民真正愿意呆在土地上吗?现在农民没有失业,还可以留在土地上,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城里打工?这不是因为他失业而是因为城里有更好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活不下去的问题。而相比之下,他在农村的收入远比不上在城里的收入。这是一个结构转移的变化。要不然的话,社会怎么会进步?应当看到,更多的行业会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一点,国际经济学里讲到,进行贸易,将使本国充裕的资源得到好处。中国是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如果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和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进行贸易的话,各国充裕的资源都会得到发挥。中国会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美国会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中国的劳动力将得到好处,美国的资本将得到好处。实际上,中国加入WTO,真正受益的是中国和那些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得益最大的是劳动力。还有一点,加入WTO 不光是自由贸易,还有一个吸引外资的问题。我们缺的是资本和技术。通过开放,资本进来了使我们的劳动和就业大大增加。真正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是开放和资本。一部分是就业的转移,一部分是就业的创造。加入WTO会给我们的就业和收入带来一个很好的影响。我们经常谈到比较优势,如我们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经常谈到比较优势。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从发展战略上来谈的,他回顾50年来我们的发展历程,提出我们应把主要的资源放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去。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比较优势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发挥比较优势。你穿的衣服,你吃的饭都是你做出来的吗?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最强的一项。读书读的好的就考大学;手艺做得好的就去做东西。

那么有的人就会说,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那么中国人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不就变成了一个制鞋大工厂了?或者中国人都去做衣服了?这样中国不就锁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了吗?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跟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第一,所谓的低附加值的产品,是不是一件坏事?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高附加值?现在包括很多官员在内都认为我们应该投资高科技产业,应该搞产业升级,应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其实,附加值是相对的。所谓高附加值是指劳动生产率高的那些产业。比如说我一个人能生产10瓶水,而别人只能生产1瓶水,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我在一天当中创造的价值就比别人高。但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实际上都是资本生产率低的产业;劳动回报高的产品实际上都是资本回报低的产品。在发达国家中它的资本多,它不在乎,或者自然的资本回报就低了。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还很少,我们就应该去追求那些劳动生产率很高,附加值很高的产品。我们不应该用太多的政府行为去搞产业升级,而是让产业自己根据市场来定位。因为政府行为往往造成过分的投资,就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菜篮子工程最后反而搞得卖菜的都不挣钱了。再比如空调、彩电、电脑,10年以前它们都算高附加值产品。但是政府一旦全力以赴的去搞这些产业的时候,这些产业的附加值反而不象以前那么高了。所以,所谓的高附加值产品实际上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我们这样的资本稀缺的国家搞高附加值产品就不能算是最优选择。

另外,我们搞专业化,或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等于不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间接的生产。 很多产业我们自己不生产并不等于说整个行业都放弃了。我们应该从概念上充分理解交换的好处,交换实际上就是一个间接生产。至于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是不是一定是不好的呢?也要看如何看待。我们当然希望象美国那样永远领先而不是总在后面。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客观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不是就是末流的产品?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现在不生产彩电,但它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实什么是产品的好和坏,完全是凭供求关系判断的。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设计汽车的是高科技,而生产汽车的是低科技。如果市场上有10家生产汽车,1家设计汽车,那么设计汽车的厂家可以把生产者的价格压得很低,自己留很高利润。但是如果反过来,10家设计,1家生产,那么这时到底谁更加重要?这时10个设计的厂就变成了低附加值的,虽然它们投入的是所谓的高科技。所以不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是供求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要以为初级产品就没有市场power。举个例子来说,1989年如果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美国人就没有happy Christmas,因为很多礼品、装饰品都是由中国制造的。现在如果中美打贸易战,中国人没了汽车,可以骑自行车,而美国人会连鞋都没的穿。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中国就生产鞋子,冰箱、汽车、飞机都会慢慢生产。

高科技的发展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高科技的发展并不只是技术方面、供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市场环节也很重要。为什么高科技产品都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这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研究能力强,还需要有市场需求,有人来买。必须是在有收入水平的国家,才会有购买能力。千万不能只看科研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应该富民,富民才能有高科技的发展,因为老百姓才能买得起用得起。所以不是不要技术发展,只是不能操之过急。首要问题是富民,当人们钱多起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科技自然就会上去。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就业,赚钱,赚全世界所有人兜里的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赚钱本身还要降低价格,增加消费能力,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取得我们科技发展的基础。

简单来讲,入世是我们富民的最好的道路,通过富民才能真正强国,保护只能拖延这种进步,保护只能是保护落后。表面看是保护我们的工业,保护我们的科技,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再有,我们一般认为出口好,进口不好,有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发现,出口对一国的技术增长作用不大。而进口对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进口中有技术外溢。所以中国应该尽快加入世贸组织,它是我们富民强国的必经之路。

我第二个要讲的是入世并不等于今后就一帆风顺了。入世不等于一下子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入世确实会引发很多政治问题。入的不好,可能会富了一部分民,又穷了一部分民。自由贸易和投资总体上是让一国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并不等于每个人都提高。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至少没有人变得更差”。如果搞得不好的确会有些人变得更差,这就需要政府调整。

政府需要做两个主要工作。面对自由化,全球化,政府应该做好收入再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收入再分配实际上就是来帮助结构调整当中短期受损的群体。不能不看到由于结构调整某些工人会失业,某些企业会倒闭。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农民,因为我们要进口粮食。这里面我要讲的是,第一中国进口粮食不是很多,现在关税是31%左右,5年之后降到15%左右,并不是所想得那么严重。从长远看,农民的问题不是世贸组织的问题而是中国结构调整的问题。没有世贸组织农民同样存在着一个必须走出农村的问题。只要城市里居民收入高于农民收入就不可避免要出现农民放弃土地的问题。现在农民出来打工不仅是解决一个温饱的问题,而是相比之下他觉得他变穷了。其实农民靠土地收入,是没办法富的。土地收入一靠粮食价格二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有限的,科学发展是有限的,价格增长也是有限的。美国和日本是在农民变成小得不能再小的一部分人之后才进行保护的。我们现在要保护就是少数人保护多数人。当农民占人口比例很少的时候既有必要保护也有能力保护。所以中国目前没有必要保护农民,应该更多的通过别的渠道让农民增加收入。真正要关心农民就应该改变很多制度,第一个是户口制度,给农民足够的权利;第二个是金融制度,给农民创业的机会;第三个是土地制度,让土地逐渐相对集中。剩下来做农民的人应该依靠增加土地面积来增加收入。政府不应该只是从价格上来保护农民。因为价格保护是不会长久的,也是没有效率的。

第二个是下岗工人,包括失业工人。政府的税收制度必须要逐渐建立起来,调节社会再分配。进入世贸组织之后有本事的人会挣钱更多,怎么样尽快建立我们的税收制度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税收制度现在还是比较混乱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如果能使富的人更富,但是没有人会更穷,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从长远看就是教育问题。教育在20年改革中动作不大,国有企业的毛病它都有。如何让教育面对21世纪全球新的经济格局,建立一套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不是光背书,而是要适应市场,包括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很重要的。

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而且应该高高兴兴加入,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市场万能主义”,市场就是好!我们要依靠全球市场来加快我们的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是完成我们体制改革的最后契机。改革总要有一个动力。下面的改革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国企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改;或者是趁现在还能维持的过程当中主动去改。目前的情况下要靠理论界指导改革道路很难,加入世贸组织恰好可以成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的起点。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几个条件:一个是中美关系稳定;一个是中国国内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推到WTO身上。一定要首先把政治上的问题理清。我们尽可能的朝好的方向努力,真正实现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富国强民的梦想。

海闻老师与听众的讨论

听众一:如果农民都去城市打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的压力问题如何解决?

海闻:城市里有什么压力,城市人跟农村人干的本来就不是一个活,农村人干的活,大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比如送牛奶的、扫垃圾的、装修的,有几个是城里人干的?城里人本来就不干,所以我不认为会给城里人造成压力。而对于社会压力则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比如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父母在这里打工没有户口,为什么孩子没有户口就不能上学。这是一个政府问题。在美国,非法移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的。

听众二:最近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的乐凯和日本的富士是否会合并的问题。中国的胶卷价格在世界同行业中是比较低的,我想这和胶卷这个民族行业中有乐凯这面旗帜是有关的。我担心乐凯跟富士合并后胶卷价格会提高,这难免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打击。

海闻:关于价格问题,我这样想:如果是同等质量,为什么乐凯价格这样低还卖不过柯达、富士。合并了之后可能价格会上去,不过那时候就不是同一种产品了,而是不同的产品。 就象过去坐面的每公里1块钱,现在夏利每公里一块二,但是现在一块二享受的东西和一块钱享受的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说价格提高了之后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下降了。

民族产业是一个籍别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忍受这些质量很次,价格很高,甚至是对消费者来说是忍无可忍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是民族产业,是中国人的企业,你就觉得我宁可受这个罪,而且你不仅自己受这个罪,还去动员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去买他们的产品,仅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现在的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概念,不管最初是美国的,还是日本的,现在还能完全说是美国的或者日本的吗? 民族产品和外国产品根据什么来定义?根据产权吗?现在跨国公司的产权很难搞得清楚的,你投资,我投资,你卖股票,他买股票;根据最初发明来定义吗?比如上海的桑塔那,上海人叫它新世纪,你可以叫它桑塔纳,可以叫它“新世纪”,那么新世纪不就是中国产品了吗?而且生产新世纪的都是中国人,说不定设计它的也是中国人呢?因此我觉得,民族产业这个概念,从来没有很好定义过。民族产业更多是原于后进国家希望政治上的独立,想创建自己的的民族产品。真正发达的国家反而不会很注意品牌,品牌都是国际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企业可能会有冲击,一些小地方的汽车生产厂可能会消失。但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会有提高,用不了10年中国会成为汽车出口大国。那么此时假设是上海桑塔纳出口应该算中国车出口还是德国车出口呢?

听众三:问题一:很多国家虽然加入了WTO,但是因为国内不良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给经济带来大发展,所以您认为怎样做才能让入世给中国带来好的市场经济体制。

海闻:是的,加入WTO不一定能够保证变好,但是不加入WTO不变好的几率就更大。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加入WTO会比别的国家得到更多好处呢?因为中国是计划经济,现在有很多垄断行业。我们希望通过加入WTO来冲击我们的制度,通过制度的变革带来更多的变化。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入WTO可能比一般的落后国家收益更大。再有,很多穷国小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仅仅视其为发展中国家,所以不会有什么变化。中国加入世贸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一个大国在国际市场中所起的影响是一般的小国不能比拟的。所以别国不可能轻易允许中国不做改变就加入WTO。

问题二: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比较优势贸易原则?

海闻:目前国际贸易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行业间的贸易。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很典型的资源互补型的贸易,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等到中国发展到日本的水平就不是比较优势的问题了,而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我们利用比较优势,使劳动力的工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

听众四:加入WTO对中国有没有不利的影响?

海闻: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具体到某些行业可能会有不利影响。比如汽车行业。我估计失业的厂长会比失业的工人多。所以说对个人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中国总体发展没什么不利的。

听众五:问题一:我认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技术应该放在富民的前面。

问题二:您对我们的现在经济政策包括农业、工业等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海闻:科技对发展生产力很重要,我从来都没说过不要发展科技。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发展。科技发展需要两方面,一个是从教育、研究这些供给方面讲科技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和其他许多方面有关,有很多制约因素,欲速则不达。科技很重要一定要发展,但不是光有投资就能见成效的。

关于行业发展,我认为中国目前到了该发展服务业的时候了。服务业可以给中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在全世界已经有饱和趋势了。原来日本以制造业为主。后来韩国、四小龙挤了进去,中国现在也慢慢加入竞争。美国在80年代比较痛苦的和日本、韩国、四小龙在制造业竞争,经过了这段痛苦之后美国完成了结构调整,比较明智的放弃了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反而因祸得福。但是日本就不同了。中国挤进制造业后日本失去了竞争力,而且上下两难,10年来经济一直不景气。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是有潜力的,因为中国的汽车需求市场已经存在了,这就创造了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接下来就应该发展高层次和低层次的服务业。要发展服务业就应该放开。

听众六: 如何预防中国加入WTO之后出现贫困增长率,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没有得到发展。

海闻:首先,对于贫困型增长率,我的翻译是社会福利恶化的增长。当中国的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速度时可能会出现所谓的“贫困增长”。但是加入世贸组织,是出口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贸易条件,这涉及到我们的需求是否有变化。加入WTO后我们的出口增长了是因为以前的出口条件放开了。这种情况下,需求也增长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我们的贸易条件。

WTO与中国的强国之梦

——海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3月14日讲座实录

今天我要讲的是WTO,但是我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WTO和我们的“强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1999年是中美关系最差的一年,那时候中美谈判开始了。诸位应当记得,当时中国人差点把美国大使馆烧了。那时候多数人对中国加入WTO到底能不能谈成抱怀疑态度。我在北大做了一个讲座,叫做“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当时我问有多少人认为中国今年能谈成,举手的也就三分之一,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谈不成。总的来说,中美谈判成功是多数人没有预料到的,包括美国在内都没有想到。当时中国政府很坚决地出乎很多人意料地做出这个决定,对中美双方都是一个surprise。《人民日报》当时有一个“强国论坛”,据说这个论坛的建立是为了反美的。他们请我去做了一次佳宾,谈中国入世。我惊讶地看到网上80%的问题都是负面的,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看作中国垮了,完全是悲观情绪占上风。 这两年虽然多数人是支持的,但还是有很多胆子大的人在反对。他们倒没有说不要加入这样一个组织,而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条件加入。其中有人说按照这样一个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将彻底摧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完了。这是一个比较强烈的字眼。还有人说这是“市场浪漫主义”,说不要以为加入世贸组织很多经济问题就解决了。总的来说就是这样做中国是有损失的,就不能实现中国的强国梦了。所以,支持的也好,反对的也好,都是围绕这个问题:中国怎么能够强大?所以今天我就想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底是使中国更弱,还是使中国更强?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强国”?这个概念在不断变化。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强国”就是“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这是一个理想,因而只有我们强大,才能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仍然有一个强国的目标,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还存有冷战的思维,害怕中国强大,这样更加激起了中国的强国之梦。但是什么叫强大,我这里有几个标准,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不仅是说经济总体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看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的质量。我们可以跟前苏联时比较,如果我们要追求象前苏联时的那种强大,那不是真正的强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发展它的某些行业,但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这种强国是不是我们所要的强国?我们必须把这一点搞清楚。我今天所讲的强国,必须是一个有富民基础的强国,这非常重要。对于政府制定政策,也包括我们一些经济学家,到底是追求一个虚幻的目标,还是把人民的生活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当然我的定义肯定是后者。今天我想主要论证的一个观点,就是富民才能强国,民不富则国不强。

那么为什么说加入世贸组织就能够富民,进而实现强国呢?我先讲富民。第一点是开放市场。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但这个开放指的是什么?过去二十年中,我们往往把开放看作出口,我们所报道的好消息都是我们的出口增长了多少,完成多少创汇指标。有没有看到过哪些报纸上说,今年我们进口增长达到多少是个好事?一些介绍WTO的文章大多数说我们有收获,但也有代价。WTO是要加入的,但是门票不能太贵。一般人就把进口当作加入WTO的代价。按照龙永图部长的话,我们以前是在马路上摆摊的,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进到楼里面,正儿八经的出售商品了,这肯定是对我们出口有好处。可是有多少人在强调进口对中国发展的好处、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富民的好处?进口不是一个代价,而是富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常讲加入世贸以后汽车就会变得比较便宜,这点大家都知道。那么除了汽车以外,还有很多原先垄断的行业,如通讯、金融等,价格都会下降,我想这一点诸位不会有什么异议。价格下降相当于收入增加。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指标不能光看人均GDP,还要看人均购买力平价。我们经常用美国和日本做比较,现在日本不值得我们羡慕;可是十年以前我们却羡慕日本人,羡慕他们有钱。连美国人都怀疑自己不如日本人有钱了。可是比较生活质量,美国东西便宜,包括农产品,电视机等,都比日本便宜,同样的收入,所购买的东西,是日本的好几倍。日本虽然收入很高,工资很高,好像很有钱,但真的看其实际生活水平的话,日本人买不到什么好东西。一碗方便面1000多日元,一个苹果5美元。那么我们中国真正要富强,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是追求高速还是追求实在的消费?

美国为什么能够有那么便宜的东西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开放。我在美国也教国际经济学,我经常讲,你们站起来,摸摸你们身上到底有几件东西是美国产的?很少。我们常常讲洋货充斥,其实真正洋货充斥的是美国。它从汽车,电脑,照相机,鞋子,袜子,都是外国产品。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就是我们以前没有消费过的东西,开放以后消费到了。大家知道一个概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一般在有供给的时候才能看到。但没有本国供给的时候,并不等于不存在消费者剩余,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当有外国供给的时候,就可以享用到。我们有一次坐飞机从北京到澳大利亚,不知什么原因,坐了好长时间飞机就是不起飞,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如果这架飞机在美国,很多美国人就会问为什么飞机还不起飞?这说明美国的竞争非常激烈,服务质量非常好。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忍受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消费过这些东西,

来没有享受过,自己的消费曲线自己从来都不知道。所以说这并不等于说你的消费曲线是不存在的。开放不仅会带来价格的变化,还会增加消费品种,这本身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知道以前失去了什么。这种开放,能够使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有垄断的地方,有了比较以后,你会知道今后的服务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开放本身是增加人民实际收入的一个途径而并不是一个代价。

有人也许会说,你说的都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说起来当然好听。作为生产者呢?开放把企业都击垮了!也有人把媒体包括经济学家好好骂了一顿,包括我在内。说我们都是市场浪漫主义,只讲消费者收益,怎么不讲讲生产者呢?那么,生产者他是这么认为的,进口了,你拿什么东西出口去换进口啊?到时你只能是穷光蛋一个,因为你的就业机会都被剥夺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谈就业。加入WTO,中国是增加就业还是增加失业?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光进口不出口的事情是不会存在的。如果说,现实当中,有一个人说你买我的东西吧,好,我买了以后他又说我不拿这些钱买你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呢?他辛辛苦苦地生产了好多东西给你用,然后你不必要偿还。难道他光为你服务了?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这是好事。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我们进口,不用我们出口。所以所谓的只进口,不出口;或只出口,不进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早在1752年,休谟就批判了这个问题。中国进入WTO,只进口,不出口是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中国进入WTO以后,第一个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由于贸易,某些行业会失去比较优势,就要进口;同时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出口。加入WTO,某些行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另一些行业会失去机会。这时候就会出现结构调整。

这种结构调整,并不一定意味着失业。比如说农业的问题,就算农民失业,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可能担心这是坏事。其实,五十年前你的先辈是不是农民?我的爷爷就是农民,他后来离开了土地到城里来了。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如果中国有70%的人都在做农民的话,那么中国永远不可能富起来。农民必须逐渐地失业,逐渐地到城里来,或在乡村里组建新城市。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农民真正愿意呆在土地上吗?现在农民没有失业,还可以留在土地上,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城里打工?这不是因为他失业而是因为城里有更好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活不下去的问题。而相比之下,他在农村的收入远比不上在城里的收入。这是一个结构转移的变化。要不然的话,社会怎么会进步?应当看到,更多的行业会增加就业机会。

还有一点,国际经济学里讲到,进行贸易,将使本国充裕的资源得到好处。中国是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如果一个劳动充裕的国家和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进行贸易的话,各国充裕的资源都会得到发挥。中国会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美国会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中国的劳动力将得到好处,美国的资本将得到好处。实际上,中国加入WTO,真正受益的是中国和那些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得益最大的是劳动力。还有一点,加入WTO 不光是自由贸易,还有一个吸引外资的问题。我们缺的是资本和技术。通过开放,资本进来了使我们的劳动和就业大大增加。真正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是开放和资本。一部分是就业的转移,一部分是就业的创造。加入WTO会给我们的就业和收入带来一个很好的影响。我们经常谈到比较优势,如我们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经常谈到比较优势。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从发展战略上来谈的,他回顾50年来我们的发展历程,提出我们应把主要的资源放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去。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比较优势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发挥比较优势。你穿的衣服,你吃的饭都是你做出来的吗?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最强的一项。读书读的好的就考大学;手艺做得好的就去做东西。

那么有的人就会说,中国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那么中国人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不就变成了一个制鞋大工厂了?或者中国人都去做衣服了?这样中国不就锁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了吗?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跟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第一,所谓的低附加值的产品,是不是一件坏事?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高附加值?现在包括很多官员在内都认为我们应该投资高科技产业,应该搞产业升级,应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其实,附加值是相对的。所谓高附加值是指劳动生产率高的那些产业。比如说我一个人能生产10瓶水,而别人只能生产1瓶水,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我在一天当中创造的价值就比别人高。但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实际上都是资本生产率低的产业;劳动回报高的产品实际上都是资本回报低的产品。在发达国家中它的资本多,它不在乎,或者自然的资本回报就低了。在发展中国家,资本还很少,我们就应该去追求那些劳动生产率很高,附加值很高的产品。我们不应该用太多的政府行为去搞产业升级,而是让产业自己根据市场来定位。因为政府行为往往造成过分的投资,就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菜篮子工程最后反而搞得卖菜的都不挣钱了。再比如空调、彩电、电脑,10年以前它们都算高附加值产品。但是政府一旦全力以赴的去搞这些产业的时候,这些产业的附加值反而不象以前那么高了。所以,所谓的高附加值产品实际上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我们这样的资本稀缺的国家搞高附加值产品就不能算是最优选择。

另外,我们搞专业化,或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等于不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间接的生产。 很多产业我们自己不生产并不等于说整个行业都放弃了。我们应该从概念上充分理解交换的好处,交换实际上就是一个间接生产。至于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是不是一定是不好的呢?也要看如何看待。我们当然希望象美国那样永远领先而不是总在后面。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客观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不是就是末流的产品?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现在不生产彩电,但它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实什么是产品的好和坏,完全是凭供求关系判断的。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设计汽车的是高科技,而生产汽车的是低科技。如果市场上有10家生产汽车,1家设计汽车,那么设计汽车的厂家可以把生产者的价格压得很低,自己留很高利润。但是如果反过来,10家设计,1家生产,那么这时到底谁更加重要?这时10个设计的厂就变成了低附加值的,虽然它们投入的是所谓的高科技。所以不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是供求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要以为初级产品就没有市场power。举个例子来说,1989年如果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美国人就没有happy Christmas,因为很多礼品、装饰品都是由中国制造的。现在如果中美打贸易战,中国人没了汽车,可以骑自行车,而美国人会连鞋都没的穿。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中国就生产鞋子,冰箱、汽车、飞机都会慢慢生产。

高科技的发展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事。高科技的发展并不只是技术方面、供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市场环节也很重要。为什么高科技产品都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这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研究能力强,还需要有市场需求,有人来买。必须是在有收入水平的国家,才会有购买能力。千万不能只看科研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应该富民,富民才能有高科技的发展,因为老百姓才能买得起用得起。所以不是不要技术发展,只是不能操之过急。首要问题是富民,当人们钱多起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科技自然就会上去。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就业,赚钱,赚全世界所有人兜里的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赚钱本身还要降低价格,增加消费能力,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取得我们科技发展的基础。

简单来讲,入世是我们富民的最好的道路,通过富民才能真正强国,保护只能拖延这种进步,保护只能是保护落后。表面看是保护我们的工业,保护我们的科技,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再有,我们一般认为出口好,进口不好,有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证研究,他发现,出口对一国的技术增长作用不大。而进口对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进口中有技术外溢。所以中国应该尽快加入世贸组织,它是我们富民强国的必经之路。

我第二个要讲的是入世并不等于今后就一帆风顺了。入世不等于一下子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入世确实会引发很多政治问题。入的不好,可能会富了一部分民,又穷了一部分民。自由贸易和投资总体上是让一国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并不等于每个人都提高。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至少没有人变得更差”。如果搞得不好的确会有些人变得更差,这就需要政府调整。

政府需要做两个主要工作。面对自由化,全球化,政府应该做好收入再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收入再分配实际上就是来帮助结构调整当中短期受损的群体。不能不看到由于结构调整某些工人会失业,某些企业会倒闭。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农民,因为我们要进口粮食。这里面我要讲的是,第一中国进口粮食不是很多,现在关税是31%左右,5年之后降到15%左右,并不是所想得那么严重。从长远看,农民的问题不是世贸组织的问题而是中国结构调整的问题。没有世贸组织农民同样存在着一个必须走出农村的问题。只要城市里居民收入高于农民收入就不可避免要出现农民放弃土地的问题。现在农民出来打工不仅是解决一个温饱的问题,而是相比之下他觉得他变穷了。其实农民靠土地收入,是没办法富的。土地收入一靠粮食价格二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有限的,科学发展是有限的,价格增长也是有限的。美国和日本是在农民变成小得不能再小的一部分人之后才进行保护的。我们现在要保护就是少数人保护多数人。当农民占人口比例很少的时候既有必要保护也有能力保护。所以中国目前没有必要保护农民,应该更多的通过别的渠道让农民增加收入。真正要关心农民就应该改变很多制度,第一个是户口制度,给农民足够的权利;第二个是金融制度,给农民创业的机会;第三个是土地制度,让土地逐渐相对集中。剩下来做农民的人应该依靠增加土地面积来增加收入。政府不应该只是从价格上来保护农民。因为价格保护是不会长久的,也是没有效率的。

第二个是下岗工人,包括失业工人。政府的税收制度必须要逐渐建立起来,调节社会再分配。进入世贸组织之后有本事的人会挣钱更多,怎么样尽快建立我们的税收制度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税收制度现在还是比较混乱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如果能使富的人更富,但是没有人会更穷,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从长远看就是教育问题。教育在20年改革中动作不大,国有企业的毛病它都有。如何让教育面对21世纪全球新的经济格局,建立一套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不是光背书,而是要适应市场,包括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很重要的。

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而且应该高高兴兴加入,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市场万能主义”,市场就是好!我们要依靠全球市场来加快我们的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加入世贸组织是完成我们体制改革的最后契机。改革总要有一个动力。下面的改革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国企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改;或者是趁现在还能维持的过程当中主动去改。目前的情况下要靠理论界指导改革道路很难,加入世贸组织恰好可以成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的起点。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几个条件:一个是中美关系稳定;一个是中国国内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推到WTO身上。一定要首先把政治上的问题理清。我们尽可能的朝好的方向努力,真正实现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富国强民的梦想。

海闻老师与听众的讨论

听众一:如果农民都去城市打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的压力问题如何解决?

海闻:城市里有什么压力,城市人跟农村人干的本来就不是一个活,农村人干的活,大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比如送牛奶的、扫垃圾的、装修的,有几个是城里人干的?城里人本来就不干,所以我不认为会给城里人造成压力。而对于社会压力则应该由政府来解决,比如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父母在这里打工没有户口,为什么孩子没有户口就不能上学。这是一个政府问题。在美国,非法移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的。

听众二:最近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的乐凯和日本的富士是否会合并的问题。中国的胶卷价格在世界同行业中是比较低的,我想这和胶卷这个民族行业中有乐凯这面旗帜是有关的。我担心乐凯跟富士合并后胶卷价格会提高,这难免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打击。

海闻:关于价格问题,我这样想:如果是同等质量,为什么乐凯价格这样低还卖不过柯达、富士。合并了之后可能价格会上去,不过那时候就不是同一种产品了,而是不同的产品。 就象过去坐面的每公里1块钱,现在夏利每公里一块二,但是现在一块二享受的东西和一块钱享受的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说价格提高了之后我们的生活质量就下降了。

民族产业是一个籍别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忍受这些质量很次,价格很高,甚至是对消费者来说是忍无可忍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是民族产业,是中国人的企业,你就觉得我宁可受这个罪,而且你不仅自己受这个罪,还去动员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去买他们的产品,仅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现在的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概念,不管最初是美国的,还是日本的,现在还能完全说是美国的或者日本的吗? 民族产品和外国产品根据什么来定义?根据产权吗?现在跨国公司的产权很难搞得清楚的,你投资,我投资,你卖股票,他买股票;根据最初发明来定义吗?比如上海的桑塔那,上海人叫它新世纪,你可以叫它桑塔纳,可以叫它“新世纪”,那么新世纪不就是中国产品了吗?而且生产新世纪的都是中国人,说不定设计它的也是中国人呢?因此我觉得,民族产业这个概念,从来没有很好定义过。民族产业更多是原于后进国家希望政治上的独立,想创建自己的的民族产品。真正发达的国家反而不会很注意品牌,品牌都是国际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企业可能会有冲击,一些小地方的汽车生产厂可能会消失。但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会有提高,用不了10年中国会成为汽车出口大国。那么此时假设是上海桑塔纳出口应该算中国车出口还是德国车出口呢?

听众三:问题一:很多国家虽然加入了WTO,但是因为国内不良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给经济带来大发展,所以您认为怎样做才能让入世给中国带来好的市场经济体制。

海闻:是的,加入WTO不一定能够保证变好,但是不加入WTO不变好的几率就更大。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加入WTO会比别的国家得到更多好处呢?因为中国是计划经济,现在有很多垄断行业。我们希望通过加入WTO来冲击我们的制度,通过制度的变革带来更多的变化。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入WTO可能比一般的落后国家收益更大。再有,很多穷国小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仅仅视其为发展中国家,所以不会有什么变化。中国加入世贸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一个大国在国际市场中所起的影响是一般的小国不能比拟的。所以别国不可能轻易允许中国不做改变就加入WTO。

问题二: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比较优势贸易原则?

海闻:目前国际贸易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行业间的贸易。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很典型的资源互补型的贸易,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等到中国发展到日本的水平就不是比较优势的问题了,而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我们利用比较优势,使劳动力的工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

听众四:加入WTO对中国有没有不利的影响?

海闻: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具体到某些行业可能会有不利影响。比如汽车行业。我估计失业的厂长会比失业的工人多。所以说对个人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中国总体发展没什么不利的。

听众五:问题一:我认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技术应该放在富民的前面。

问题二:您对我们的现在经济政策包括农业、工业等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海闻:科技对发展生产力很重要,我从来都没说过不要发展科技。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发展。科技发展需要两方面,一个是从教育、研究这些供给方面讲科技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和其他许多方面有关,有很多制约因素,欲速则不达。科技很重要一定要发展,但不是光有投资就能见成效的。

关于行业发展,我认为中国目前到了该发展服务业的时候了。服务业可以给中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在全世界已经有饱和趋势了。原来日本以制造业为主。后来韩国、四小龙挤了进去,中国现在也慢慢加入竞争。美国在80年代比较痛苦的和日本、韩国、四小龙在制造业竞争,经过了这段痛苦之后美国完成了结构调整,比较明智的放弃了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反而因祸得福。但是日本就不同了。中国挤进制造业后日本失去了竞争力,而且上下两难,10年来经济一直不景气。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是有潜力的,因为中国的汽车需求市场已经存在了,这就创造了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接下来就应该发展高层次和低层次的服务业。要发展服务业就应该放开。

听众六: 如何预防中国加入WTO之后出现贫困增长率,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没有得到发展。

海闻:首先,对于贫困型增长率,我的翻译是社会福利恶化的增长。当中国的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速度时可能会出现所谓的“贫困增长”。但是加入世贸组织,是出口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贸易条件,这涉及到我们的需求是否有变化。加入WTO后我们的出口增长了是因为以前的出口条件放开了。这种情况下,需求也增长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我们的贸易条件。


相关内容

  • 入世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 作者:刘铁男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年03期 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1-0021-06 中图分类号:F407.3文献标识码:A 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截至1999年 ...

  • 当今团员的历史责任
  • 当今团员的历史责任 郑熠旸 团员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是一个最向往.最光荣的称号.共青团是是党的预备役,是所有青少年追求进步,追求先进的组织,也是我现阶段的最大的梦想.在小学的时候就积极参加学校大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有幸在植树节到来之际作为少先队代表,亲自和国家领导一同进行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当时我知道,我 ...

  • 中国铸造行业走强国之路的三大对策--铸造世界网-铸造杂志社主办-资讯
  • 中国铸造行业走强国之路的三大对策 发布时间:2011-1-20 来源:中国铸造网 浏览人数:139次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中国铸造行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铸造大国,加入WTO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国外优质的铸造产品将长驱直入,中国的铸造企业面临从"铸造大国&qu ...

  • 外贸发展与人才的关系
  • 作者:黄文辉 企业经济 2002年01期 中国的外贸界人士经过10多年的艰苦谈判,到现在为止,中国加入WTO已到瓜熟蒂落的季节 了.在中国跨入世贸组织的大门的时候,外贸业是发展与挑战并存.为使企业赢得未来的竞 争,人才或曰人力资源将在此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外贸的现状:我们是贸易大国,但不是 ...

  • 中国对外贸易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 符一洋 这学期,在之前学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在学习了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模型后,老师也曾让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政策和相关的未来趋势.因此让我对于这方面的只是比较感兴趣,于是便有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从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开始,到 ...

  • 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 摘 要:随着全球贸易结构向服务贸易倾斜,我国的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国际收支该项目的逆差可见一斑.而其中逆差额度最大的是运输服务. 关键词:中国运输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系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随着世界贸易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 ...

  • 加入WTO15年,中国赚了多少?
  • 资料图 原标题:加入WTO15年,中国赚了多少?全世界赚了多少?答案很简单-- 每经记者 张雯 就在15年前的今天,中国成为世贸组织(WTO)第143个成员.15年后,中国不但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并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GDP贡献率看,2001年,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为0 ...

  • 大学生国庆节演讲稿:强国步伐永不歇
  •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爱我们的祖国".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五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是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反右斗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 ...

  •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
  • 时间回到1793年,地点是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热河,出场人物是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全权代表罗德﹒马戈尔尼.马戈尔尼以给大清帝国皇帝乾隆祝寿的名义到此,真正的目的却是一个中国人眼里的革命性目标,与中国签署一个贸易协定.他尤其要尝试着,让中国尽可能再开放几个自由贸易港. 但是,马戈尔尼得到的答复却是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