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于连的悲剧

试论于连的悲剧

摘要:司汤达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途中不慎跌入歧途并且最终造成自我毁灭的悲剧性人物于连形象。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身上带着深深的社会印记;同时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将自己置于悲剧的境地。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引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于连的悲剧命运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文学价值, 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矛盾的性格;爱情纠葛;悲剧

Analyse the tragedy of Julien

Abstract :Stendhal's novel "The Red and Black", created a self-destruction tragedy personal image of Julien that falling into the wrong path on the way of pursuiting personal happiness. As a "typical characters in typical environment", Julien has the deep social imprint; and so on, the small family environment of his grew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his own character, which put him into a tragic situation. His disputes about love between two women is the directly reason that bring him into death. Julien „s tragic fate make the novel hav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immeasurable potential literary value,Even today of 21st century, it still has a deeply cautionary.

Key words:contradictory character; love entanglement; tragedy

绪 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家庭小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社会大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和不妥协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爱情的功利性是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 3

三、司汤达对于连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反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于连的命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悲剧命运引发的思考 ...................................................... 4

四、于连的悲剧折射出司汤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 4

(一)司汤达的命运 ................................................................ 4

(二)司汤达的追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 ............................................................................ 5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7

对“悲剧”一词,往哲先贤有诸多探讨,将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悲剧是就是以剧中主人翁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悲惨命运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多都是人们理想和愿望的代表。悲剧用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它先把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你,再在你面前将它一点点的撕碎,让你眼睁睁地看着它崩塌损毁,形体渐失,却无力挽回。以此来看,悲剧是残忍的也是最深刻的。《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充满震撼力的悲剧力作,而对作品主人翁于连悲剧命运的分析,中西方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虚伪、狡诈,是踩着女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同封建贵族势力拼死抗争的勇士、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作品《红与黑》主要从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尔小城到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再到阴谋与伪善并存的侯爵官邸三个典型环境来安排故事情节;从外省到首都,从底层到上层,整个社会都笼罩在贵族、教会和大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中。从初入社会直至走向死亡,在这短短五年时间里,逐渐长大、成熟起来的于连努力想要与黑暗势力沆瀣一气,但他的出身和他所受的拿破仑思想教育却使得他时刻想要挣脱虚伪的面具。因为拒绝再戴上面具参演上流社会丑恶戏剧,社会宣布于连是必除之而后快的公敌,最终令其身受极刑而死。所以,于连可以说是被他生活其中的社会摧残致死,他不过是众多葬身在黑暗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之一。

《红与黑》截取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三个画面,以深刻细致的笔调刻画了于连这样一个下层平民的个人奋斗历程,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其最大贡献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用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现了主人翁于连广阔的心灵空间;同时作者还广泛的运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来挖掘于连深层次思想活动,这种写作手法为欧美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先河。

小说从18岁的于连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 重点描写了他因与瑞那夫人关系暴露而被迫进入贝尚松神学院,然后又同彼拉神父去到巴黎, 当上了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一直到23岁因枪伤瑞那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这短短五年的生活历程使于连成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于连的悲剧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又不禁令人思考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于连的悲剧命运。

一、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原因

无论是家庭小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决定从家庭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说明“环境”作为外因在于连复杂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小环境

家庭环境特别是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小说主人翁于连生长在一个木匠家庭里,年幼丧母的他既失去了母爱也没得到过父亲的疼爱,在家里被定位为“不会挣钱的无用之人”,还经常遭受父亲的打骂以及哥哥的奚落。这也造就了于连孤僻自卑的性格,同时也使得他清高孤傲、极度渴望飞黄腾达,至少不再被人随意打骂、呼来喝去。

主人翁于连初次登场是在他家的作坊里,骑在房梁上看着那些在父亲眼里无用的书籍,一味的沉醉其中。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于连正聚精会神地看着那本书,连木锯的噪音都毫不理会。这种专注的阅读使他没能听到父亲雷鸣般的嗓音。最后,老索雷尔顾不得年已老迈,霍地跳上正在锯着的树干上,又从树干跳上支撑屋顶的横梁。他猛地一拳,将于连手中的书打落到河水里。第二下用的是巴掌,打在头上。同第一下一样的凶狠,打得于连摇摇晃晃,眼看就要从十二三尺的高空掉到急速运转的机械横杆中被碾得粉身碎骨。但正在这当口,他父亲伸出左手,一把揪住了他。”[1]这一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于连对书籍的痴迷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老索雷尔对于连的凶恶和粗暴。而文中对“眼看就要从十二三尺的高空掉到急速运转的机械横杆中被碾得粉身碎骨”这一细节的描绘似乎带 有某种悲剧预示性。这种悲剧预示,带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执迷。至少,在小说中于连是主动的、想方设法不惜一切地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无法向任何阶级低头的个性与之存在着巨大的讽刺和矛盾,这也可以说是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章“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于连的描写:“他两颊通红,双目低垂。他是个身材纤细、外表文弱的小伙子,约莫有十八九岁,相貌算不上端正,但很清秀,长着一个鹰钩鼻。两个眼睛又大又黑,在平静的时候深沉而热情。而此时,却流露出强烈的仇恨。深褐色的头发垂得很低,使他的前额显得狭小,一旦发怒,便呈凶猛之状。”这段外貌描写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于连相貌清秀、外表文弱,然而身在木匠家庭,这样的身体不够强壮,也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不仅得不到父亲和哥哥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以及哥哥的奚落和嘲笑;然而也正是这样清秀文弱的外表,成为他跻身上流社会并与两位贵族女性产生恋情的资本,同时这也成为了铸就他悲剧命运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社会大环境

小说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拿破仑思想仍然充斥在人们的心间,于连也深受这场动乱的影响。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一方面鼓舞了士气,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士兵们的浮躁。同样的思想也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里,使许多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拼了命的想要挤进上流社会。于连就是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代表,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挤进上流社会。但当时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并没有太多的正当途径可走,无奈之余他只好采用一些不光彩的行为,耍一些阴险的小手段,甚至把牺牲自己的感情作为进入上层社会的跳板。“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于连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矛盾复杂的性格就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生不逢时,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所特有的孤独、高傲、自尊而又自卑、正直而又虚伪、反抗而又妥协的矛盾性格。”[2]

二、于连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于连喜欢深思,喜欢探寻问题。在他心目中有三本他视为“《圣经》”的书籍: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一本是《拿破仑战报集》还有一本则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为了这三本书,他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他的书籍,他一概不信。他从《忏悔录》里领悟到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然而出身低微的他常常又得不到应有的人格尊严,为此他不得不带着痛苦进行强烈的反抗。而后两本书则让于连开始狂热的拿破仑崇拜,拿破仑的奋斗历程让他相信出身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打拼出一番事业。只可惜,当他长大成人时,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了,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红军装追随拿破仑的梦想,而改穿上了教士的黑道袍。“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则意味着复辟时期贵族和教会的黑暗统治。于连生不逢时,内心怀着仇恨,可是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又必须把自己的仇恨隐藏起来,还要装出一副虔诚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以此来讨好神父。“红”在这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代表着于连性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而“黑”则是代表于连性格中伪善仇恨的一面,“红”与“黑”的交战,注定了于连的悲剧命运。

(一)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首先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 并随他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形成了自尊、敏感、多疑和反抗的性格。“对生活充满怀疑、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搜寻那些歧视、侮辱、和伤害他的人。”[3]他不甘心就此屈服于命运, 因此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来武装自己, 奋起反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与整个社会为敌,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内心世界里,差不多时刻都有暴风雨。他不愿做奴仆, 丧失尊严,因而当他父亲让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 向来敢怒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可见于连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然而, 正是因为他所拥有的自尊心使他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友谊甚至还赢得了爱情。虽然广博的知识和天才般的记忆力使他获得了市长一家的好感,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其次,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作用导致了于连复杂矛盾的个性特征,使他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双面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这种反抗和妥协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他向往上层社会,但又厌恶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奢侈。他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挣扎中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命运。

(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和不妥协性

于连骨子里面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他那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性格中的自尊和孤傲。例如“他深深蔑视与之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他的眼睛显露出坚定的信念以及对世人毫无价值的见解的蔑视”,彼拉神父曾对于连说过:“在你的性格里有一种东西,如果你得不到发迹,你将受到迫害,对于你来说,没有折中的余地。”在于连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平庸”这个词语,他渴望拥有拿破仑式的不平凡命运,因此不惜一切力量“向上爬”,这也是他向贵族阶级挑战的过程。可是他挑战的行为尺度越大反而越无法得到赏识,因为他“无法让统治阶级在他身上找到优越感”。[4]于连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意也不可能接受理想和现实之间断裂的事实,从头到尾,他都只是生活在自己孤独的精神世界里,无法自拔。当他怀揣的梦想被贵族阶级一次又一次反复敲碎时,他身上固有的不妥协因子被逐步唤醒,因此加剧了两者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于连性格中的不妥协性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是引导他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三)爱情的功利性是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于连短暂的一生中曾与两个女人有过爱情纠葛,一个是瑞那夫人,另一个是玛蒂尔德小姐。瑞那夫人出身贵族,然而身上却没有贵族身上普遍携带的优越感,她富有同情心,恪守作为一个女性的道德,她对爱情的执着充分体现在为了探望狱中的于连可以放弃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玛蒂尔德独特的性格散发着迷人魅力,她热情、自我,同时还是一位勇敢的女性,为了于连不惜与父亲抗争,甚至敢于亲吻死去的于连的头颅。于连虽然获得了两位贵族女性的爱恋,但他并没有学会好好珍惜。正如他自己对瑞那夫人说的那样:“从前,我们在韦尔吉散步的时候,我本来可以多么地幸福啊,可

是一种强烈的野心却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这近在唇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却让未来的虚幻给夺去了,我为建立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进行数不清的战斗……”于连的爱情附带了太多的报复和斗争,这些原本不该参杂在爱情里的情绪给于连的心理带上了沉重的枷锁,而他始终无法看清爱情的本质, 直到临死前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阶级性渗进爱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爱情的功利性充当了促使于连走向灭亡的催化剂。[5]

三、司汤达对于连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反思

(一)于连的命运

在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费心机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年轻的人物形象。他不满黑暗的阶级制度、不满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不满周围人们鄙夷的目光,以个人微弱的力量与上流社会不断进行抗争,在野心膨胀与道德底线之间不断徘徊,这个人就是于连。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幸福,然而追求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也常常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拥有巨大的财富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是幸福;还有的人认为平安健康就是幸福。主人翁于连在司汤达笔下是一个个人奋斗者,作者通过用他的人生故事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尽管这种理解比较偏激、幼稚甚至错误的,追求的方式也不见得光彩,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矛盾和痛苦、他的反抗和挣扎。在作者笔下,于连的形象是生动饱满的,可是他的命运让我们在同情之余还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于连悲剧命运引发的思考

当社会现实阻碍抱负的实现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英勇反抗,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于连是勇敢者的先驱,是反抗者的典型,反抗是他对不公社会现实的回应。然而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借助爱情获得事业,其基础是不牢靠的,也是不现实的,当然也是与他孤高清傲的性格格格不入的。他的悲剧是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同时还是爱情的悲剧。他的命运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有平民英雄的普遍命运。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通过他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法国复辟时期严重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对黑暗封建制度极度不满,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价值标准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不仅因为它所包含的进步思想,还因为它所蕴藏的宝贵的艺术价值。

四、于连的悲剧折射出司汤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一)司汤达的命运

司汤达写于连,实际上也是在写他自己。仔细比较司汤达和于连的经历就会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奋斗历程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里,司汤达还掺进了很多他自己对爱情和荣誉的梦想:他自己在生活中想做而未能做到的,在《红与黑》里,于连都做到了。可以说,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的替身,通过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不仅表现了作者被受压抑的童年,而且还展示出了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坎坷人生;通过于连和瑞那夫人的爱情来书写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悲壮的死,满足了他对死亡的好奇。作者将自己一生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借于连之口淋漓尽致发泄出来,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而产生出《红与黑》这样的经典作品。

(二)司汤达的追求

命运多舛的司汤达,曾经三次追随拿破仑征战整个欧洲,但他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名誉或经济利益,当他脱弃戎从文时,也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名誉和财富。也许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现

实生活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司汤达外表丑陋,于是他塑造了风流倜傥的于连来满足内心的渴望;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爱情,于连也替他找到了。

司汤达的笔下的于连,年约十八九岁,稍稍有点矮,但“身材细长匀称”,“看上去清秀而文弱,还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平静的时候,闪耀出沉思和热情的光芒”特别是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苍白的脸色”,也许这正是司汤达理想中男性的形象吧。

司汤达生前曾经宣称,要等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而直到1935年他才会被人理解;如今,司汤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得到公认,他毕生追求的荣誉和理想中的爱情全部都得以实现,尽管一个在他死后,另一个则在他的作品之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都已全部实现。

五、结论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是他性格中近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息转化,还是他前半生坎坷的追求乃至生命最后一刻面对死亡的平静,都是他极端偏执的性格必然导致的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但是,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和平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

[6]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红与黑》就是于连沉浮升降兴衰荣辱的个人奋斗历程。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拿破仑崇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充满才智、性格矛盾,敢于同封建贵族搏斗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从于连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同阶级社会的对立和冲突,通过对于连悲剧命运的探讨,可以看出这也是社会对个人无情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勇敢反抗。人的欲念不应该无原则的满足,否则必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司汤达对于连最后结局所表现出的同情和反思也体现出作者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及追求。

致 谢

本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赵继阜副教授精心修改和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我要特别感谢赵教授对我论文的耐心指导,感谢他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收获良多,获益匪浅;同时我还要感谢那些为我修改论文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成都大学,为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让我有机会查阅各种资料并最终顺利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 红与黑[M].第二版第三次. 董红钧译.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9

[2] 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75

[3] 郁士宽. 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 文学教育,2008(11):47

[4] 孟凡星. 悲剧英雄于连形象新解[J].语文学刊,2005(21):13

[5] 邵晓芳.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 语文学刊,2009(4):27

[6]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2

试论于连的悲剧

摘要:司汤达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途中不慎跌入歧途并且最终造成自我毁灭的悲剧性人物于连形象。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身上带着深深的社会印记;同时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将自己置于悲剧的境地。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引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于连的悲剧命运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文学价值, 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矛盾的性格;爱情纠葛;悲剧

Analyse the tragedy of Julien

Abstract :Stendhal's novel "The Red and Black", created a self-destruction tragedy personal image of Julien that falling into the wrong path on the way of pursuiting personal happiness. As a "typical characters in typical environment", Julien has the deep social imprint; and so on, the small family environment of his grew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his own character, which put him into a tragic situation. His disputes about love between two women is the directly reason that bring him into death. Julien „s tragic fate make the novel hav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immeasurable potential literary value,Even today of 21st century, it still has a deeply cautionary.

Key words:contradictory character; love entanglement; tragedy

绪 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家庭小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社会大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和不妥协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爱情的功利性是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 3

三、司汤达对于连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反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于连的命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于连悲剧命运引发的思考 ...................................................... 4

四、于连的悲剧折射出司汤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 4

(一)司汤达的命运 ................................................................ 4

(二)司汤达的追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 ............................................................................ 5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7

对“悲剧”一词,往哲先贤有诸多探讨,将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悲剧是就是以剧中主人翁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悲惨命运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多都是人们理想和愿望的代表。悲剧用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它先把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你,再在你面前将它一点点的撕碎,让你眼睁睁地看着它崩塌损毁,形体渐失,却无力挽回。以此来看,悲剧是残忍的也是最深刻的。《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充满震撼力的悲剧力作,而对作品主人翁于连悲剧命运的分析,中西方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虚伪、狡诈,是踩着女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同封建贵族势力拼死抗争的勇士、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作品《红与黑》主要从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尔小城到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再到阴谋与伪善并存的侯爵官邸三个典型环境来安排故事情节;从外省到首都,从底层到上层,整个社会都笼罩在贵族、教会和大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中。从初入社会直至走向死亡,在这短短五年时间里,逐渐长大、成熟起来的于连努力想要与黑暗势力沆瀣一气,但他的出身和他所受的拿破仑思想教育却使得他时刻想要挣脱虚伪的面具。因为拒绝再戴上面具参演上流社会丑恶戏剧,社会宣布于连是必除之而后快的公敌,最终令其身受极刑而死。所以,于连可以说是被他生活其中的社会摧残致死,他不过是众多葬身在黑暗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之一。

《红与黑》截取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三个画面,以深刻细致的笔调刻画了于连这样一个下层平民的个人奋斗历程,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其最大贡献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用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现了主人翁于连广阔的心灵空间;同时作者还广泛的运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来挖掘于连深层次思想活动,这种写作手法为欧美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先河。

小说从18岁的于连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 重点描写了他因与瑞那夫人关系暴露而被迫进入贝尚松神学院,然后又同彼拉神父去到巴黎, 当上了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一直到23岁因枪伤瑞那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这短短五年的生活历程使于连成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于连的悲剧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又不禁令人思考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于连的悲剧命运。

一、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原因

无论是家庭小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决定从家庭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说明“环境”作为外因在于连复杂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小环境

家庭环境特别是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小说主人翁于连生长在一个木匠家庭里,年幼丧母的他既失去了母爱也没得到过父亲的疼爱,在家里被定位为“不会挣钱的无用之人”,还经常遭受父亲的打骂以及哥哥的奚落。这也造就了于连孤僻自卑的性格,同时也使得他清高孤傲、极度渴望飞黄腾达,至少不再被人随意打骂、呼来喝去。

主人翁于连初次登场是在他家的作坊里,骑在房梁上看着那些在父亲眼里无用的书籍,一味的沉醉其中。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于连正聚精会神地看着那本书,连木锯的噪音都毫不理会。这种专注的阅读使他没能听到父亲雷鸣般的嗓音。最后,老索雷尔顾不得年已老迈,霍地跳上正在锯着的树干上,又从树干跳上支撑屋顶的横梁。他猛地一拳,将于连手中的书打落到河水里。第二下用的是巴掌,打在头上。同第一下一样的凶狠,打得于连摇摇晃晃,眼看就要从十二三尺的高空掉到急速运转的机械横杆中被碾得粉身碎骨。但正在这当口,他父亲伸出左手,一把揪住了他。”[1]这一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于连对书籍的痴迷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老索雷尔对于连的凶恶和粗暴。而文中对“眼看就要从十二三尺的高空掉到急速运转的机械横杆中被碾得粉身碎骨”这一细节的描绘似乎带 有某种悲剧预示性。这种悲剧预示,带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执迷。至少,在小说中于连是主动的、想方设法不惜一切地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无法向任何阶级低头的个性与之存在着巨大的讽刺和矛盾,这也可以说是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章“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于连的描写:“他两颊通红,双目低垂。他是个身材纤细、外表文弱的小伙子,约莫有十八九岁,相貌算不上端正,但很清秀,长着一个鹰钩鼻。两个眼睛又大又黑,在平静的时候深沉而热情。而此时,却流露出强烈的仇恨。深褐色的头发垂得很低,使他的前额显得狭小,一旦发怒,便呈凶猛之状。”这段外貌描写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于连相貌清秀、外表文弱,然而身在木匠家庭,这样的身体不够强壮,也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不仅得不到父亲和哥哥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以及哥哥的奚落和嘲笑;然而也正是这样清秀文弱的外表,成为他跻身上流社会并与两位贵族女性产生恋情的资本,同时这也成为了铸就他悲剧命运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社会大环境

小说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拿破仑思想仍然充斥在人们的心间,于连也深受这场动乱的影响。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一方面鼓舞了士气,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士兵们的浮躁。同样的思想也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里,使许多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拼了命的想要挤进上流社会。于连就是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代表,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挤进上流社会。但当时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并没有太多的正当途径可走,无奈之余他只好采用一些不光彩的行为,耍一些阴险的小手段,甚至把牺牲自己的感情作为进入上层社会的跳板。“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于连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矛盾复杂的性格就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生不逢时,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所特有的孤独、高傲、自尊而又自卑、正直而又虚伪、反抗而又妥协的矛盾性格。”[2]

二、于连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于连喜欢深思,喜欢探寻问题。在他心目中有三本他视为“《圣经》”的书籍: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一本是《拿破仑战报集》还有一本则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为了这三本书,他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他的书籍,他一概不信。他从《忏悔录》里领悟到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然而出身低微的他常常又得不到应有的人格尊严,为此他不得不带着痛苦进行强烈的反抗。而后两本书则让于连开始狂热的拿破仑崇拜,拿破仑的奋斗历程让他相信出身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打拼出一番事业。只可惜,当他长大成人时,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了,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红军装追随拿破仑的梦想,而改穿上了教士的黑道袍。“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则意味着复辟时期贵族和教会的黑暗统治。于连生不逢时,内心怀着仇恨,可是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又必须把自己的仇恨隐藏起来,还要装出一副虔诚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以此来讨好神父。“红”在这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代表着于连性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而“黑”则是代表于连性格中伪善仇恨的一面,“红”与“黑”的交战,注定了于连的悲剧命运。

(一)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首先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 并随他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形成了自尊、敏感、多疑和反抗的性格。“对生活充满怀疑、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他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搜寻那些歧视、侮辱、和伤害他的人。”[3]他不甘心就此屈服于命运, 因此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来武装自己, 奋起反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与整个社会为敌,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内心世界里,差不多时刻都有暴风雨。他不愿做奴仆, 丧失尊严,因而当他父亲让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 向来敢怒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可见于连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然而, 正是因为他所拥有的自尊心使他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友谊甚至还赢得了爱情。虽然广博的知识和天才般的记忆力使他获得了市长一家的好感,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却是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其次,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作用导致了于连复杂矛盾的个性特征,使他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双面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这种反抗和妥协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他向往上层社会,但又厌恶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奢侈。他就是在这样的矛盾挣扎中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命运。

(二)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和不妥协性

于连骨子里面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他那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性格中的自尊和孤傲。例如“他深深蔑视与之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他的眼睛显露出坚定的信念以及对世人毫无价值的见解的蔑视”,彼拉神父曾对于连说过:“在你的性格里有一种东西,如果你得不到发迹,你将受到迫害,对于你来说,没有折中的余地。”在于连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平庸”这个词语,他渴望拥有拿破仑式的不平凡命运,因此不惜一切力量“向上爬”,这也是他向贵族阶级挑战的过程。可是他挑战的行为尺度越大反而越无法得到赏识,因为他“无法让统治阶级在他身上找到优越感”。[4]于连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意也不可能接受理想和现实之间断裂的事实,从头到尾,他都只是生活在自己孤独的精神世界里,无法自拔。当他怀揣的梦想被贵族阶级一次又一次反复敲碎时,他身上固有的不妥协因子被逐步唤醒,因此加剧了两者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于连性格中的不妥协性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是引导他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三)爱情的功利性是导致于连悲剧命运的催化剂

于连短暂的一生中曾与两个女人有过爱情纠葛,一个是瑞那夫人,另一个是玛蒂尔德小姐。瑞那夫人出身贵族,然而身上却没有贵族身上普遍携带的优越感,她富有同情心,恪守作为一个女性的道德,她对爱情的执着充分体现在为了探望狱中的于连可以放弃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玛蒂尔德独特的性格散发着迷人魅力,她热情、自我,同时还是一位勇敢的女性,为了于连不惜与父亲抗争,甚至敢于亲吻死去的于连的头颅。于连虽然获得了两位贵族女性的爱恋,但他并没有学会好好珍惜。正如他自己对瑞那夫人说的那样:“从前,我们在韦尔吉散步的时候,我本来可以多么地幸福啊,可

是一种强烈的野心却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这近在唇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却让未来的虚幻给夺去了,我为建立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进行数不清的战斗……”于连的爱情附带了太多的报复和斗争,这些原本不该参杂在爱情里的情绪给于连的心理带上了沉重的枷锁,而他始终无法看清爱情的本质, 直到临死前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阶级性渗进爱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爱情的功利性充当了促使于连走向灭亡的催化剂。[5]

三、司汤达对于连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反思

(一)于连的命运

在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费心机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年轻的人物形象。他不满黑暗的阶级制度、不满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不满周围人们鄙夷的目光,以个人微弱的力量与上流社会不断进行抗争,在野心膨胀与道德底线之间不断徘徊,这个人就是于连。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幸福,然而追求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也常常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拥有巨大的财富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是幸福;还有的人认为平安健康就是幸福。主人翁于连在司汤达笔下是一个个人奋斗者,作者通过用他的人生故事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尽管这种理解比较偏激、幼稚甚至错误的,追求的方式也不见得光彩,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矛盾和痛苦、他的反抗和挣扎。在作者笔下,于连的形象是生动饱满的,可是他的命运让我们在同情之余还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于连悲剧命运引发的思考

当社会现实阻碍抱负的实现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英勇反抗,取决于个人的意志。于连是勇敢者的先驱,是反抗者的典型,反抗是他对不公社会现实的回应。然而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借助爱情获得事业,其基础是不牢靠的,也是不现实的,当然也是与他孤高清傲的性格格格不入的。他的悲剧是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同时还是爱情的悲剧。他的命运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有平民英雄的普遍命运。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通过他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法国复辟时期严重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对黑暗封建制度极度不满,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价值标准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不仅因为它所包含的进步思想,还因为它所蕴藏的宝贵的艺术价值。

四、于连的悲剧折射出司汤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一)司汤达的命运

司汤达写于连,实际上也是在写他自己。仔细比较司汤达和于连的经历就会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奋斗历程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里,司汤达还掺进了很多他自己对爱情和荣誉的梦想:他自己在生活中想做而未能做到的,在《红与黑》里,于连都做到了。可以说,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的替身,通过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不仅表现了作者被受压抑的童年,而且还展示出了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坎坷人生;通过于连和瑞那夫人的爱情来书写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悲壮的死,满足了他对死亡的好奇。作者将自己一生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借于连之口淋漓尽致发泄出来,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而产生出《红与黑》这样的经典作品。

(二)司汤达的追求

命运多舛的司汤达,曾经三次追随拿破仑征战整个欧洲,但他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名誉或经济利益,当他脱弃戎从文时,也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名誉和财富。也许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现

实生活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司汤达外表丑陋,于是他塑造了风流倜傥的于连来满足内心的渴望;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爱情,于连也替他找到了。

司汤达的笔下的于连,年约十八九岁,稍稍有点矮,但“身材细长匀称”,“看上去清秀而文弱,还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平静的时候,闪耀出沉思和热情的光芒”特别是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苍白的脸色”,也许这正是司汤达理想中男性的形象吧。

司汤达生前曾经宣称,要等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而直到1935年他才会被人理解;如今,司汤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得到公认,他毕生追求的荣誉和理想中的爱情全部都得以实现,尽管一个在他死后,另一个则在他的作品之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都已全部实现。

五、结论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是他性格中近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息转化,还是他前半生坎坷的追求乃至生命最后一刻面对死亡的平静,都是他极端偏执的性格必然导致的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但是,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和平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

[6]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红与黑》就是于连沉浮升降兴衰荣辱的个人奋斗历程。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拿破仑崇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充满才智、性格矛盾,敢于同封建贵族搏斗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从于连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同阶级社会的对立和冲突,通过对于连悲剧命运的探讨,可以看出这也是社会对个人无情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勇敢反抗。人的欲念不应该无原则的满足,否则必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司汤达对于连最后结局所表现出的同情和反思也体现出作者个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及追求。

致 谢

本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赵继阜副教授精心修改和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我要特别感谢赵教授对我论文的耐心指导,感谢他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收获良多,获益匪浅;同时我还要感谢那些为我修改论文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成都大学,为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让我有机会查阅各种资料并最终顺利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 红与黑[M].第二版第三次. 董红钧译.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9

[2] 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75

[3] 郁士宽. 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 文学教育,2008(11):47

[4] 孟凡星. 悲剧英雄于连形象新解[J].语文学刊,2005(21):13

[5] 邵晓芳.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 语文学刊,2009(4):27

[6]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2


相关内容

  • 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 2008年11月 November 2008 自我实现的悲剧J:生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李有华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玉林537000) ...

  • 外国文学期中试卷
  • 外国文学期中试卷 小组成员:王慧敏,汤玥,王瑶,周旋 一.填空题. 1.斯丹尔达的__________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王瑶 1340110011) 2.法国现代小说之父______.(王瑶 1340110011 周旋 1340110012) 3.萨克雷的作品__________的书名出自 ...

  • 爱的渴求_以新美南吉的童话为中心_卜小恬
  • 文学研究 爱的渴求 --以新美南吉的童话为中心 ○卜小恬 摘 要:新美南吉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童话.童谣等作品,成果颇丰.特别是南吉的童话数十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阅读,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通过对南吉童话中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南吉童话中对 ...

  • 红与黑读后感
  • 红与黑读后感 范文一: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 ...

  •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
  •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总结 11冉阿让 芳汀 雨果将第一部命名为芳汀,而不是冉阿让,我想,他是想以此博取读者的注意,让人们重视芳汀这样的人.芳汀短暂却悲惨的一生,前后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这些描述是本书最催人泪下的情节之一. 让我们先看看早期的芳汀: "至于芳汀,她就是欢乐.她那一嘴光彩夺目 ...

  •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 <红与黑>中于连和 <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 人物形象比较 汉语言文学二班 李思盈 45号 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 ...

  • 外国文学资料
  •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 荷马史诗 ⑴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⑵一般认为是民众集 体创作,吟诵诗人荷马是史诗的集大成者,故称"荷马史诗":⑶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 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各分24卷,前一部写战争 ...

  • 外国文学史常考试题及答案
  • 1.<双城记>的思想倾向是什么?它如何表现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小说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线索来表现的,它的基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⑴小说通过对贵族罪恶及人民苦难的描写,说明法国大革命的爆 ...

  • 红与黑于连形象
  • 关于<红与黑>中于连个性的思考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索莱尔的故事.司汤达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性格的于连.索莱尔.许多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是我个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