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嘉陵江上/[巨流河]中的轰炸记忆

防空洞生活。

2014年的春天随笔,写杜衡芳与靳叔卿的重逢,在一座拥挤的防空洞中。重庆的夏天因为脱离了山城浓雾的掩盖,又因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以不间断轰炸来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于是这里的夏日变成了真正“无鸟的天空”——这本是韩素音自传三部曲中的一部:《无鸟的夏天》,意指轰炸让天空再无飞鸟掠过,可惜这位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创作手法并不成功,导致浪漫的名字,糟糕的结构,只留给我这五个字绝妙的开头。

那重庆的夏日是什么样子?或许如张恨水在《纸醉金迷》中的描述,低沉、郁闷,前途渺茫;又或者是老舍的短篇小说中有过的1942的期待,那一年,在重庆流传着1943中国即将胜利的流言;但陪都重庆更应该是前田哲男在《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的书中写过的样子:我走过重庆,即使它是现代的,和平的,车水马龙的,但红岩下无数因轰炸而丧命的灵魂的挣扎声似乎还在耳边徘徊……

重庆与大轰炸如影随行,成为战时中国特殊的记忆,写成一曲血与火的悲歌。

少女杜衡芳再遇靳叔卿,正好是重庆大轰炸最密集的年月,他们在防空洞里重逢,又一起跑过警报。这些画面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有着战火中国的浪漫与挣扎,也代表着最终的浴火重生。

当我看到《巨流河》中对重庆大轰炸的回忆,才发现这是全书最值得推荐,最值得记录的回忆篇章——毕竟,巨流河之战距离作者太远,是道听途说,再耳濡目染,也有隔阂,在开篇便写父亲的时代与巨流河之战,难免生涩;但在重庆的日子不一样,这里作者经历了中国战时后方最悲壮的一页,无数的轰炸日夜留刻在她少年的记忆中,无法忘趣,即便笔力不支,然而回忆还如此生动,可见印象之深,也难怪台版《巨流河》的封面会选择重庆大轰炸的血火之影,而非奔涌而过的滚滚辽河,难怪。

齐邦媛写道:

我有幸(或不幸)生在革命者家庭,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及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这当中,最深刻、持久的是自十三岁到二十岁,在我全部成长的岁月里,日本人的穷追猛炸。每一天太阳照样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

她例举了《中华民国史事日记》中的重庆一年,几乎除了重要政事外,都是轰炸、轰炸、轰炸。每一位居住过战时后方的老人,如果有记忆的话,一定是不停的跑警报。在云南,是弦歌不辍的停警报;在桂林,是文化苦旅的跑警报;在重庆,所有中央机关日夜居守防空洞,任由断水断电,轰炸不断,他们仍然坚持在第一线,发出自由中国的自由之声:抗战到底。

日军对重庆的轰炸采取不间断轰炸,或称月夜轰炸。即24小时不间歇式轰炸。当时,从壁山之战开始投入中国战场的零式战斗机,让中国空军无可奈何,地上的民众唯一的办法便是跑警报。在至高点有一个瞭望塔,塔里的卫兵收到敌机来袭的警报便放出红灯笼告知民众:

一九三九年春天以后,日本飞机加强轰炸重庆,除了下大雨,天天来,连有月亮的晚上也一定来。民间赶修的防空洞只能挡爆炸碎片,若被直接击中则只有毁灭。重庆四周高山之上设立许多防空监视哨,空袭时便在哨前长杆上挂起一只红色灯笼,并且响起一长一短的空袭警报。敌机侵入一定范围之内,再挂一只红色灯笼,接着响起紧急警报,急促的一长一短的警报响彻山城内外。那种尖锐凄厉的声音,惊心动魄,有大祸临头的死亡之音,尤其月夜由睡梦中惊醒立刻下床,扎上腰带穿鞋逃命,那样的惶惑和愤怒,延续数年的警报声,在我心上刻画了深深的伤口,终生未能痊愈。南开没办法在平地上修防空洞,只能在空袭警报时立即疏散,每次周会就领学生念口诀:“一声警报,二件衣棠,三人同行,四面张望……”。

齐邦媛最初对轰炸的记忆来自于不间断的跑警报,还有一堆堆烧焦的尸体。那是她当童子军,来到轰炸现场的“意外”:

那年重庆被炸得最凶的一次大火后,我们选了一队童子军代表走路进城去共赴国难。走了大半程,只见士兵从未熄的火中抬出无数焦黑尸体由军队运出城,指挥者间带队老师:“这些娃儿(四川话)来做什么?赶快带他们回去!”

我们站在路边拚命哭,一面唱:“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少年兵,年纪虽小,志气高……”据说回校后,老师被记了大过。但是那一具具焦黑的尸体,绵延十里,是我半生的噩梦。

轰炸后的残垣断壁。日本人一讲起“东京大轰炸”便愤愤不平,其实这种终对木式房屋以剧烈燃烧弹抛投之的“战术”正是日军对重庆首先实施的,美军不过“回报”给东京罢了。

从断断续续的回忆断章,到反抗大轰炸的各种重庆文艺活动的记叙,终于完整。“雾都文化节”,是重庆被轰炸期间的冬日节目,目的当然是反抗日本轰炸。伦敦大轰炸的时候,当地人也经常在废墟边歌舞,与重庆的雾都文化节异曲同工吧?

齐邦媛与南开的学生们一起参加了雾都文化节的歌曲比赛。

一九四一年的寒假在大轰炸中度过。开学后,南开合唱团每天抽一小时勤练由李抱忱老师指挥的“千人大合唱”歌曲。三月十二日先在大礼堂唱,后又加一场在重庆市中心被炸毁的废墟上搭棚架(后为精神堡垒广场),全城二十多个合唱团齐聚,同声唱爱国歌曲,希望让全城困顿的同胞听到,让全世界的人听到,让地下的亡魂也听到。

齐邦媛记忆中的精神堡垒广场,就是抗战胜利碑,就是现在的解放碑。精神堡垒是国民政府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日而建的碑形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寓意‘七·七’纪念日。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复返南京,为纪念重庆在抗战时代的功绩,故定重庆为“永久陪都”,改精神堡垒为抗战胜利纪功碑,“碑内据说还刻有成千上万阵亡将士的姓名”。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解放重庆的时候,它又更名解放碑。

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的艰辛岁月。

精神堡垒是黑色的,防止日军轰炸。

那一夜,歌声震撼云霄,所有人热血沸腾,眼泪没有干过,高声唱出积压在内心深处国仇家恨的悲愤。李老师多年后回忆当时情况:“我上台指挥时,看见团员后面是日机轰炸后燃烧倒塌的楼房,听见一千人雄壮的大汉天声。”那股歌声的力量,是太平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数度引用同代人的回忆,有点睛之妙。

然而她自己独特的大轰炸记忆,也痛入骨髓。她记述重庆大校场惨案,写道:

一九四一年六月五日,日寇飞机夜袭重庆市,校场口大隧道发生窒息惨案,市民死伤约三万余人。报导指出,日机投弹炸大隧道各面出口,阻断逃生之路,救难人员在大火中打通两、三个出口,隧道内市民多已在窒息之前自己撕裂衣服,前胸皮肉均裂,脸上刻满挣扎痛苦,生还者甚少。这一页页血迹斑斑的记载。可见日人之狠毒,这样的残忍,促使战时抗日的更大团结。这段历史上不容漏载的国仇,我至今仍感愤怒悲伤。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公炸四川各地,有些小城半毁,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二一日,一周之间,日以继夜,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此日,八十六架又来狂袭,在蒋委员长驻扎的曾家岩三度投弹皆末命中。同月三十日,袭黄山军事会议会场,死伤卫士数人,国民政府大礼堂被炸毁。

整个八月,在与南京、汉口并称为三大火炉的重庆,仲夏烈日如焚,围绕着重庆市民的又是炸弹与救不完的燃烧弹大火,重庆城内没有一条完整的街,市民如活在炼狱,饱尝煎熬。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

在重庆的端木蕻良写下了一道《嘉陵江上》,词中有云: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后来修订杜衡芳的重庆篇,我特意加上了这一段《嘉陵江上》。

如果说昨日的《四季歌》与《天涯歌女》还有一点温柔,今日的《嘉陵江上》便是低沉的怒吼,与不屈的精神。

防空洞生活。

2014年的春天随笔,写杜衡芳与靳叔卿的重逢,在一座拥挤的防空洞中。重庆的夏天因为脱离了山城浓雾的掩盖,又因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以不间断轰炸来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于是这里的夏日变成了真正“无鸟的天空”——这本是韩素音自传三部曲中的一部:《无鸟的夏天》,意指轰炸让天空再无飞鸟掠过,可惜这位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创作手法并不成功,导致浪漫的名字,糟糕的结构,只留给我这五个字绝妙的开头。

那重庆的夏日是什么样子?或许如张恨水在《纸醉金迷》中的描述,低沉、郁闷,前途渺茫;又或者是老舍的短篇小说中有过的1942的期待,那一年,在重庆流传着1943中国即将胜利的流言;但陪都重庆更应该是前田哲男在《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的书中写过的样子:我走过重庆,即使它是现代的,和平的,车水马龙的,但红岩下无数因轰炸而丧命的灵魂的挣扎声似乎还在耳边徘徊……

重庆与大轰炸如影随行,成为战时中国特殊的记忆,写成一曲血与火的悲歌。

少女杜衡芳再遇靳叔卿,正好是重庆大轰炸最密集的年月,他们在防空洞里重逢,又一起跑过警报。这些画面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浮现,有着战火中国的浪漫与挣扎,也代表着最终的浴火重生。

当我看到《巨流河》中对重庆大轰炸的回忆,才发现这是全书最值得推荐,最值得记录的回忆篇章——毕竟,巨流河之战距离作者太远,是道听途说,再耳濡目染,也有隔阂,在开篇便写父亲的时代与巨流河之战,难免生涩;但在重庆的日子不一样,这里作者经历了中国战时后方最悲壮的一页,无数的轰炸日夜留刻在她少年的记忆中,无法忘趣,即便笔力不支,然而回忆还如此生动,可见印象之深,也难怪台版《巨流河》的封面会选择重庆大轰炸的血火之影,而非奔涌而过的滚滚辽河,难怪。

齐邦媛写道:

我有幸(或不幸)生在革命者家庭,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的平静及幸福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这当中,最深刻、持久的是自十三岁到二十岁,在我全部成长的岁月里,日本人的穷追猛炸。每一天太阳照样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

她例举了《中华民国史事日记》中的重庆一年,几乎除了重要政事外,都是轰炸、轰炸、轰炸。每一位居住过战时后方的老人,如果有记忆的话,一定是不停的跑警报。在云南,是弦歌不辍的停警报;在桂林,是文化苦旅的跑警报;在重庆,所有中央机关日夜居守防空洞,任由断水断电,轰炸不断,他们仍然坚持在第一线,发出自由中国的自由之声:抗战到底。

日军对重庆的轰炸采取不间断轰炸,或称月夜轰炸。即24小时不间歇式轰炸。当时,从壁山之战开始投入中国战场的零式战斗机,让中国空军无可奈何,地上的民众唯一的办法便是跑警报。在至高点有一个瞭望塔,塔里的卫兵收到敌机来袭的警报便放出红灯笼告知民众:

一九三九年春天以后,日本飞机加强轰炸重庆,除了下大雨,天天来,连有月亮的晚上也一定来。民间赶修的防空洞只能挡爆炸碎片,若被直接击中则只有毁灭。重庆四周高山之上设立许多防空监视哨,空袭时便在哨前长杆上挂起一只红色灯笼,并且响起一长一短的空袭警报。敌机侵入一定范围之内,再挂一只红色灯笼,接着响起紧急警报,急促的一长一短的警报响彻山城内外。那种尖锐凄厉的声音,惊心动魄,有大祸临头的死亡之音,尤其月夜由睡梦中惊醒立刻下床,扎上腰带穿鞋逃命,那样的惶惑和愤怒,延续数年的警报声,在我心上刻画了深深的伤口,终生未能痊愈。南开没办法在平地上修防空洞,只能在空袭警报时立即疏散,每次周会就领学生念口诀:“一声警报,二件衣棠,三人同行,四面张望……”。

齐邦媛最初对轰炸的记忆来自于不间断的跑警报,还有一堆堆烧焦的尸体。那是她当童子军,来到轰炸现场的“意外”:

那年重庆被炸得最凶的一次大火后,我们选了一队童子军代表走路进城去共赴国难。走了大半程,只见士兵从未熄的火中抬出无数焦黑尸体由军队运出城,指挥者间带队老师:“这些娃儿(四川话)来做什么?赶快带他们回去!”

我们站在路边拚命哭,一面唱:“我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少年兵,年纪虽小,志气高……”据说回校后,老师被记了大过。但是那一具具焦黑的尸体,绵延十里,是我半生的噩梦。

轰炸后的残垣断壁。日本人一讲起“东京大轰炸”便愤愤不平,其实这种终对木式房屋以剧烈燃烧弹抛投之的“战术”正是日军对重庆首先实施的,美军不过“回报”给东京罢了。

从断断续续的回忆断章,到反抗大轰炸的各种重庆文艺活动的记叙,终于完整。“雾都文化节”,是重庆被轰炸期间的冬日节目,目的当然是反抗日本轰炸。伦敦大轰炸的时候,当地人也经常在废墟边歌舞,与重庆的雾都文化节异曲同工吧?

齐邦媛与南开的学生们一起参加了雾都文化节的歌曲比赛。

一九四一年的寒假在大轰炸中度过。开学后,南开合唱团每天抽一小时勤练由李抱忱老师指挥的“千人大合唱”歌曲。三月十二日先在大礼堂唱,后又加一场在重庆市中心被炸毁的废墟上搭棚架(后为精神堡垒广场),全城二十多个合唱团齐聚,同声唱爱国歌曲,希望让全城困顿的同胞听到,让全世界的人听到,让地下的亡魂也听到。

齐邦媛记忆中的精神堡垒广场,就是抗战胜利碑,就是现在的解放碑。精神堡垒是国民政府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日而建的碑形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寓意‘七·七’纪念日。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复返南京,为纪念重庆在抗战时代的功绩,故定重庆为“永久陪都”,改精神堡垒为抗战胜利纪功碑,“碑内据说还刻有成千上万阵亡将士的姓名”。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解放重庆的时候,它又更名解放碑。

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的艰辛岁月。

精神堡垒是黑色的,防止日军轰炸。

那一夜,歌声震撼云霄,所有人热血沸腾,眼泪没有干过,高声唱出积压在内心深处国仇家恨的悲愤。李老师多年后回忆当时情况:“我上台指挥时,看见团员后面是日机轰炸后燃烧倒塌的楼房,听见一千人雄壮的大汉天声。”那股歌声的力量,是太平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在《巨流河》中,齐邦媛数度引用同代人的回忆,有点睛之妙。

然而她自己独特的大轰炸记忆,也痛入骨髓。她记述重庆大校场惨案,写道:

一九四一年六月五日,日寇飞机夜袭重庆市,校场口大隧道发生窒息惨案,市民死伤约三万余人。报导指出,日机投弹炸大隧道各面出口,阻断逃生之路,救难人员在大火中打通两、三个出口,隧道内市民多已在窒息之前自己撕裂衣服,前胸皮肉均裂,脸上刻满挣扎痛苦,生还者甚少。这一页页血迹斑斑的记载。可见日人之狠毒,这样的残忍,促使战时抗日的更大团结。这段历史上不容漏载的国仇,我至今仍感愤怒悲伤。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公炸四川各地,有些小城半毁,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二一日,一周之间,日以继夜,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此日,八十六架又来狂袭,在蒋委员长驻扎的曾家岩三度投弹皆末命中。同月三十日,袭黄山军事会议会场,死伤卫士数人,国民政府大礼堂被炸毁。

整个八月,在与南京、汉口并称为三大火炉的重庆,仲夏烈日如焚,围绕着重庆市民的又是炸弹与救不完的燃烧弹大火,重庆城内没有一条完整的街,市民如活在炼狱,饱尝煎熬。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

在重庆的端木蕻良写下了一道《嘉陵江上》,词中有云: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后来修订杜衡芳的重庆篇,我特意加上了这一段《嘉陵江上》。

如果说昨日的《四季歌》与《天涯歌女》还有一点温柔,今日的《嘉陵江上》便是低沉的怒吼,与不屈的精神。


相关内容

  • 八年级地理上
  • 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知识点一 1.半球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中国领土最南端在4N附近,最北端在53N附近,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

  •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河流学案
  •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学案 [限时作业]: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一)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 2.掌握我国河流内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 3.记住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的名称及位置: 4.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5.了解京杭运河的概 ...

  • 中国的河流1-
  •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河流(一) 1.下列河流中,注入印度洋的有 A.黑龙江 B.黄河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2.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黑龙江 B.额尔齐斯河 C.雅鲁藏布江 D.怒江 3.秦岭以南的河流的水文特征是 A.水量大,汛期短 B.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大 C.水量丰富,汛期长, ...

  • 初二地理 中国的河流教案
  • 初二地理 中国的河流教案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知道流域和水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我国河流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3.知道我国湖泊分布与主要湖泊的变迁对环境的影响 4.知道长江.黄河水系特征及治理与开发利用 二.基础知识回顾:根据提纲,填出下列内容 (一)河湖概况 1. 什么叫流域?什么叫水系? ...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练习卷
  •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长江.黄河发源于(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西藏自治区 D.湖北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道特别弯曲 3.下列城市中位于长江干流沿岸的是( ) A.兰 ...

  • 八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 八年级上册复习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 ...

  • 朝天门码头景区导游词
  •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渝中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1.重庆水上门户朝天门,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石壁上,藤萝垂青,黄角树穿岩抱石,绿茵融融.崖边古亭,飞阁临江.两排石阶,比肩而降,至抵下水.据说无论江水怎样枯竭,石级而下,无有穷尽,可通神秘的金竹宫.每值初夏仲秋,嘉陵江水绿,扬 ...

  • 难忘77年前日机首次空袭重庆
  • 回顾历史,77年前,1938年2月18日的黎明,9架日军飞机成"品"字阵形从湖北巴东穿越三峡,经奉节过忠县,于9时30分突破防线直指重庆,空袭市区近郊巴县广阳坝(今南岸区广阳坝).这是日军飞机在抗战期间第一次轰炸中国战时首都重庆.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为持续抗 ...

  • 老归侨的故事(七十四)血洒蓝天的归侨飞行员梁添成
  • (按)抗战时期,有二三百名归侨飞行员和机械师回国加入空军部队,中国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3/4.归侨飞行员在南京句容空战.空袭山西运城日军机场.昆仑关等重大空战中,与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许多归侨飞行员为祖国抗战血洒蓝天.1939年6月,日机空袭重庆,在家度蜜月的印尼归侨梁添成请缨驾机迎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