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论述1、结合实际论述知(认识过程)、情(情感过程)、意(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

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

人的认识过程。

(3)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意志可以调节

人的情感。

事实上,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但是,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测验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1、边缘系统以及它的功能是什么?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

它的功能是: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③参与记忆活动④感觉的整合

2、反射的过程?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把经过加工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以发生反应。

3、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射不明确②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通过主动操作反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4、斯金纳强化时程表的种类有哪些?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5、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2)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做超

限抑制。是一种保护性抑制

二、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2)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有分化就会有泛化。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论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它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

(2)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第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

(3) 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原有心理水平低,外界环境要求高。

3、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4、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或者是观点?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5、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第四是平衡

6、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7、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①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②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③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④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

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①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②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 感受性变化存在如下一些规律?

(1)适应

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2)对比

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同时对比;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是继时对比。

(4) 感受性的练习

※※3、论述知觉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4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再如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可突出教育内容。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例如:一目数行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揭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①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的颜色知觉映象仍然相对稳定。

②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映象,不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改变。

③亮度恒常性

④形状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4、观察的品质是什么?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5、论述观察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

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技能。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⑤学会做观察记录;⑥观察后的归纳、总结。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这四种记忆是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的。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所以又称“表象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这三种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的。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感觉登记的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3)工作记忆

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4)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

(5)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潜移默化)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识记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具有全面、牢固、精确和迅速有效等特点。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识记效果)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要识记的材料成为人们智慧活动的对象。

(3)识记方法

一般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是由于意义识记把所要识记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先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①一些研究表明增加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比例大得多

②一些研究表明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

③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

④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 论述4、遗忘的原因?(根据两种理论如何组织教学)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理论假设,一是衰退理论,一是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实。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衰退理论要得到不断的强化也就是复习。

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5、联想的定义及其规律是什么?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遵循的规律有:

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

※※ 6、论述记忆的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快)

(2)保持的持久性(牢)

(3)记忆的正确性(准)

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提取)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1、思维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这三种思维是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划分的。

①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形象思维(直观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

(2)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的。

①聚合式思维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②发散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是发展创造思维的一个标志。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来划分的

①常规思维

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创造思维

审用创造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2、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信号刺激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依靠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由于词的概括功能,才能产生人类的高级思维。

3、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4、分析与综合有三种水平是什么?

(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头脑中应用形象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思想上运用语词进行分析与综合,也就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过程。

5、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有哪两种途径?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6、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

7、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

人对活动的态度;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人的知识经验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方向。

(2)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3)已人知识经验与动机

(4)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反,一个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懒惰散漫的人,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9、创造思维的过程?

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期。创造者搜集、整理资料、即搜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掌握必要的技能。

(2)酝酿期。创造者经过一段准备,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后,创造思维进入了酝酿期。这个阶段从表面上看创造者的思维活动似乎较平静,实际上思维活动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着。

(3)豁朗期。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

(4)验证期。

10、论述创造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1、思维的品质是什么?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反而是片面、狭隘。

(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敏捷性

12、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根据主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可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如眼望天上白云自然而然想象成是草原上的羊群。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学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即为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对小说情境、人物形象的构思即为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4)梦

13、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的。典型化在文学创作、绘画中被广泛地运用。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

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2、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① 心境

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悲观失望。

其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又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心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活动积极性的发挥,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不良心境会使人沉闷,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② 激情

激情是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的特点为: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③ 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情感的种类

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① 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反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方面的情感。第二类是反映对周围的人和集体态度方面的情感。第三类是反映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态度方面的情感。

② 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③ 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的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有:好奇心与新意感;成功感;怀疑感与惊讶感;不安感;坚定不移的情感;对科学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3、表情动作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

4、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与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5、论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的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

第一,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第三,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6、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第三,锻炼身体;第四,培

养幽默感;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八章 意志

1、意志行动的特点?

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

(1)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2) 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 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如一位师范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4、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麦独孤提出人有18种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驱力-诱因理论

(3)认知理论

①期望

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②归因

归因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

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③自我效能感

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

5、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学习目标

(4)及时、有效的反馈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6、采取决定阶段?

包含确定行动目的或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作出行动决策及实现作出的决定

(1)确定行动目的

确定行动目的的过程往往经历激烈的动机冲突(动机斗争)。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类:

①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

③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 (2)制定行动计划 7、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

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凡能做到这点的,叫自觉性高;反之,则为自觉性差。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8、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①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③坚持定好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去完成 ④ 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

第九章 注意

1、注意的功能?

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2、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或注意对象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怎样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第一,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

的刺激作用。

第二,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 合理组织活动 第三, 培养间接兴趣

第四, 排除干扰。

3、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

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第二, 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 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它的影响因素:①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②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怎么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第一,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 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

第三, 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二是任务繁多。 (3)注意的分配

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

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

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

第三,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

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来看,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4、过滤器理论 (1)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从外界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器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然后经过选择性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滤掉” (2)中期选择模型

特瑞斯曼提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

看看:从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受到的衰减很少,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被识别;非追随耳输

入的信息经过过滤器大多数被衰减,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因而难于识别。但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4) 晚期选择模型

所有的选择性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5、资源限制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

6、双重加工理论?

谢夫林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①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②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隨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与第九章简答第2题无意意识相结合。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8、兴趣的品质?

(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 (3)兴趣效能

兴趣交通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9、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是不感兴趣的。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

1、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①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对话言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的情境相联系。离开了对话情境,有时就难以理解。第二,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第三,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的言语行为。 ②独白言语

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独白言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独白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发言,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第二,独白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地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话者用词确切、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 (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某种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语。书面言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意性。第二,开展性。第三,计划性。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内部言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第二,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 2、技能的定义及基本条件?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技能具备下列各项标志,才配称技能。

第一, 准确性

第二, 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 第三, 多余动作的减省 第四, 灵活性

3、 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及其分类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动作技能按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可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动作始终如一的技能,如发扑克牌、跳水。 (2)练习曲线

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技能

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处和差异性。 (3)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4)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称作技能的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 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促进作用);反之,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干扰作用)。 (5)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人们通过练习掌握动作技能,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 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② 动作的联系阶段 ③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4、智力技能?

(1)什么是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2)智力技能的特征

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有以下三个特征: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3)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 识别课题类型 第二, 把握住全部情况 第三, 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第十一章 能力

1、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 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

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 生理机制不同。

第三, 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 迁移的范围不同

第五,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提高。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液态能力(流体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固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3、能力的结构? (1)因素构成理论 1、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 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C 因素) 2、群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 (2)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3)层次结构理论 (4)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4、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1)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 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 人的智力毕生发展,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

定上升的。

(4) 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 能力的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

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5、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同一年龄层中,能力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上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 (3)结构的差异

6、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4)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 7、能力测量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①一般能力测试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智商=智龄/实龄*100),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 =100+15Z,Z=X-X拔/S)离

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齡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②特殊能力测验 ③创造力测验

8、能力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判断能力测验的标准是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用前后再次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再信度。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实测同一群体,然后计算两套题的得分叫拆半信度或分半信度。 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因材施教) 2、性格的结构特征?

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

(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行为易受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属于意志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2)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 (3)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点。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征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敢和果断的性格品质。 5、气质的体液说?

是由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如下:

(1)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在正确的教育之下,他们也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品质。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动性比较强。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易于形成对学习、劳动积极主动的态度。

(3)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出不够灵活,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在良好教育的条件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而在不良教育影响下,则可能发展为萎靡、迟钝、消极、倦怠、冷漠、顽固等不良品质。

(4)抑郁质:感受性较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具备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坚定、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但在危险、紧张等不利的情况下,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宁、沮丧、忧郁、悲观,并常常会病态地体验到种种委屈的情绪。 6、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根据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抵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

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

7、其他气质理论? (1)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克瑞其米尔,他把人的体型划分成三类:肥胖型、细长型和筋骨型 (2)气质的激素理论

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8、性格类型理论?

(1)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

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2)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求实性。 9、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说?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质形成,它表现了若干因素的重叠影响,这些特质不那么稳定和持久,对了解人格不重要;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

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把根源特质联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某些表面特质。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包括:

含蓄或坦率、迟钝或灵敏、激动或稳定、谦虚或武断、严肃或随和、善变或认真、畏缩或莽撞、心理或心软、相信或多疑、重实际或重想象、直爽或机变、自信或谨慎、保守或探新、乐群或自足、随便或自制、轻松或紧张。

10、论述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解释身教胜于言教?

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基本上接受了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作用概念,但他又将强化的概论扩大,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概念。对于班都拉来说,个体的人格,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理特征来认定。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班都拉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概念,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班都拉通过社会学习历程来进行人格培养的观念,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传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在原理上与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共通的。 11、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认知特征 12、论述性格的形成? (1)遗传的有限作用 (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13、论述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一个高度的自主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外来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教育),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14、性格的测评? (1)行为评定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投射法

著名的投射测验还有罗夏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论述1、结合实际论述知(认识过程)、情(情感过程)、意(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

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

人的认识过程。

(3)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意志可以调节

人的情感。

事实上,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但是,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测验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1、边缘系统以及它的功能是什么?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边缘系统

它的功能是:①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②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③参与记忆活动④感觉的整合

2、反射的过程?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再由神经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把经过加工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以发生反应。

3、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射不明确②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通过主动操作反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4、斯金纳强化时程表的种类有哪些?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5、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2)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做超

限抑制。是一种保护性抑制

二、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2)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有分化就会有泛化。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论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它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

(2)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第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

(3) 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原有心理水平低,外界环境要求高。

3、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4、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或者是观点?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5、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第四是平衡

6、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7、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①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②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③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④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

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①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②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2、 感受性变化存在如下一些规律?

(1)适应

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2)对比

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同时对比;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是继时对比。

(4) 感受性的练习

※※3、论述知觉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4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再如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可突出教育内容。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例如:一目数行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揭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①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的颜色知觉映象仍然相对稳定。

②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映象,不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改变。

③亮度恒常性

④形状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4、观察的品质是什么?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5、论述观察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

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技能。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⑤学会做观察记录;⑥观察后的归纳、总结。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这四种记忆是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的。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所以又称“表象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 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这三种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的。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感觉登记的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

(3)工作记忆

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4)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

(5)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潜移默化)

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识记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具有全面、牢固、精确和迅速有效等特点。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识记效果)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要识记的材料成为人们智慧活动的对象。

(3)识记方法

一般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是由于意义识记把所要识记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先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①一些研究表明增加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比例大得多

②一些研究表明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

③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

④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 论述4、遗忘的原因?(根据两种理论如何组织教学)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理论假设,一是衰退理论,一是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实。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衰退理论要得到不断的强化也就是复习。

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5、联想的定义及其规律是什么?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遵循的规律有:

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

※※ 6、论述记忆的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快)

(2)保持的持久性(牢)

(3)记忆的正确性(准)

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加以比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提取)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1、思维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这三种思维是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划分的。

①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形象思维(直观形象思维)

③抽象思维

(2)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的。

①聚合式思维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②发散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是发展创造思维的一个标志。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来划分的

①常规思维

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创造思维

审用创造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2、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学说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信号刺激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依靠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由于词的概括功能,才能产生人类的高级思维。

3、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4、分析与综合有三种水平是什么?

(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头脑中应用形象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它是在思想上运用语词进行分析与综合,也就是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过程。

5、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有哪两种途径?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6、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

7、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

人对活动的态度;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人的知识经验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方向。

(2)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3)已人知识经验与动机

(4)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反,一个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懒惰散漫的人,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9、创造思维的过程?

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期。创造者搜集、整理资料、即搜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掌握必要的技能。

(2)酝酿期。创造者经过一段准备,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后,创造思维进入了酝酿期。这个阶段从表面上看创造者的思维活动似乎较平静,实际上思维活动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着。

(3)豁朗期。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

(4)验证期。

10、论述创造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1、思维的品质是什么?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反而是片面、狭隘。

(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敏捷性

12、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根据主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可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如眼望天上白云自然而然想象成是草原上的羊群。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学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即为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对小说情境、人物形象的构思即为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4)梦

13、想象的形成方式?

想象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的。典型化在文学创作、绘画中被广泛地运用。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

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2、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① 心境

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悲观失望。

其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又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心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活动积极性的发挥,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不良心境会使人沉闷,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② 激情

激情是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的特点为: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③ 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情感的种类

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① 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反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方面的情感。第二类是反映对周围的人和集体态度方面的情感。第三类是反映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态度方面的情感。

② 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③ 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的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有:好奇心与新意感;成功感;怀疑感与惊讶感;不安感;坚定不移的情感;对科学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3、表情动作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

4、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与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5、论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的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

第一,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第三,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6、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第三,锻炼身体;第四,培

养幽默感;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八章 意志

1、意志行动的特点?

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

(1)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2) 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 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如一位师范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4、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所谓本能,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麦独孤提出人有18种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驱力-诱因理论

(3)认知理论

①期望

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②归因

归因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

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③自我效能感

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

5、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学习目标

(4)及时、有效的反馈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6、采取决定阶段?

包含确定行动目的或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作出行动决策及实现作出的决定

(1)确定行动目的

确定行动目的的过程往往经历激烈的动机冲突(动机斗争)。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类:

①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

③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 (2)制定行动计划 7、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

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凡能做到这点的,叫自觉性高;反之,则为自觉性差。 (2)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3)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8、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①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③坚持定好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去完成 ④ 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

第九章 注意

1、注意的功能?

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2、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或注意对象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怎样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第一,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

的刺激作用。

第二,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 合理组织活动 第三, 培养间接兴趣

第四, 排除干扰。

3、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

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则愈小。

第二, 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第三, 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注意的集中和稳定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它的影响因素:①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

②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怎么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 第一,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第二, 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

第三, 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二是任务繁多。 (3)注意的分配

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

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只

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

第三,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

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来看,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4、过滤器理论 (1)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从外界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大量的,但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阻塞,就需要有一个过滤器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器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然后经过选择性过滤,将无用的信息“滤掉” (2)中期选择模型

特瑞斯曼提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

看看:从追随耳输入的信息受到的衰减很少,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被识别;非追随耳输

入的信息经过过滤器大多数被衰减,不能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因而难于识别。但有的信息(如个体的名字)激活阈值很低,所以即使从非追随耳输入,也能被识别。因此,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意特征。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4) 晚期选择模型

所有的选择性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了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5、资源限制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

6、双重加工理论?

谢夫林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①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②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隨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与第九章简答第2题无意意识相结合。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8、兴趣的品质?

(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 (3)兴趣效能

兴趣交通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9、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其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第三,兴趣是可以转移的。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是不感兴趣的。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

1、言语的种类?

言语活动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①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对话言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话言语是一种情境性言语,它与交谈双方当时的情境相联系。离开了对话情境,有时就难以理解。第二,对话言语是一种简略的言语。第三,对话言语是一种反应性言语,是对话双方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而进行的,不是有计划的言语行为。 ②独白言语

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独白言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独白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发言,而其他人则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第二,独白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地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话者用词确切、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 (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指人们凭借某种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语。书面言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意性。第二,开展性。第三,计划性。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内部言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第二,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即言语高度简略。 2、技能的定义及基本条件?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

技能包括在知识经验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技能。技能具备下列各项标志,才配称技能。

第一, 准确性

第二, 动作的速度与自动化 第三, 多余动作的减省 第四, 灵活性

3、 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及其分类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动作技能按动作是否连贯可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可按进行过程中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动作始终如一的技能,如发扑克牌、跳水。 (2)练习曲线

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技能

在形成过程中的共同处和差异性。 (3)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4)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称作技能的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 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促进作用);反之,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干扰作用)。 (5)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人们通过练习掌握动作技能,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 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② 动作的联系阶段 ③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4、智力技能?

(1)什么是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2)智力技能的特征

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有以下三个特征: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3)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第一, 识别课题类型 第二, 把握住全部情况 第三, 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第十一章 能力

1、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 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

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 生理机制不同。

第三, 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 迁移的范围不同

第五,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提高。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液态能力(流体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固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3、能力的结构? (1)因素构成理论 1、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 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C 因素) 2、群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 (2)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3)层次结构理论 (4)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4、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1)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 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 人的智力毕生发展,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

定上升的。

(4) 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 能力的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

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5、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同一年龄层中,能力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上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 (3)结构的差异

6、论述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4)主观能动性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 7、能力测量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①一般能力测试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智商=智龄/实龄*100),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 =100+15Z,Z=X-X拔/S)离

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齡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②特殊能力测验 ③创造力测验

8、能力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判断能力测验的标准是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用前后再次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再信度。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实测同一群体,然后计算两套题的得分叫拆半信度或分半信度。 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因材施教) 2、性格的结构特征?

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

(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行为易受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属于意志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2)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 (3)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点。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征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敢和果断的性格品质。 5、气质的体液说?

是由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如下:

(1)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在正确的教育之下,他们也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品质。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动性比较强。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易于形成对学习、劳动积极主动的态度。

(3)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出不够灵活,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在良好教育的条件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而在不良教育影响下,则可能发展为萎靡、迟钝、消极、倦怠、冷漠、顽固等不良品质。

(4)抑郁质:感受性较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具备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坚定、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但在危险、紧张等不利的情况下,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宁、沮丧、忧郁、悲观,并常常会病态地体验到种种委屈的情绪。 6、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根据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抵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

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

7、其他气质理论? (1)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克瑞其米尔,他把人的体型划分成三类:肥胖型、细长型和筋骨型 (2)气质的激素理论

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8、性格类型理论?

(1)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

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2)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求实性。 9、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说?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质形成,它表现了若干因素的重叠影响,这些特质不那么稳定和持久,对了解人格不重要;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

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把根源特质联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某些表面特质。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包括:

含蓄或坦率、迟钝或灵敏、激动或稳定、谦虚或武断、严肃或随和、善变或认真、畏缩或莽撞、心理或心软、相信或多疑、重实际或重想象、直爽或机变、自信或谨慎、保守或探新、乐群或自足、随便或自制、轻松或紧张。

10、论述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解释身教胜于言教?

班都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论基本上接受了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作用概念,但他又将强化的概论扩大,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概念。对于班都拉来说,个体的人格,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理特征来认定。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在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班都拉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概念,认为社会学习的强化效果有时不必直接加在行为主体上。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强化,也可以产生强化效果。由此产生的学习,就称为替代学习。

班都拉通过社会学习历程来进行人格培养的观念,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传统的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在原理上与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共通的。 11、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认知特征 12、论述性格的形成? (1)遗传的有限作用 (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13、论述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优良性格特征的养成,并非简单地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一个高度的自主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外来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教育),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14、性格的测评? (1)行为评定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投射法

著名的投射测验还有罗夏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


相关内容

  • 关于举办心理知识竞赛的通知
  • 关于举办西华师范大学"珍爱生命,善待自我" 心理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学院: 为继续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工作部(处)拟举办 "珍爱生命,善待自我"生命教育 ...

  •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课程考核 (部分答案)
  •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课程考核 (部分答案)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是()气质类型的人常见的特点. (4分)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因职称晋升受挫而到领导或同事面前哭哭啼啼属于()反应. (4分) A. 逃避 B. 内 ...

  • 心理协会活动策划
  • 心理协会活动策划 活动名称:"知识闯关" 活动形式:知识竞答,知识闯关,穿插着有趣的魔术表演,心理导员的讲话.(准确说这融合了<幸运52>和<天天向上><以一敌百>等综艺节目) 活动主办/承办:仪器学院心理协会 赞助方: 活动地点:东风广场 活 ...

  • 案例问答题的答题技巧1
  • 案例问答答题技巧 基本思路:理资料.找症状.下诊断.究原因.选测验.定目标. 评效果.提转介. 一.理资料 ● 一般资料.成长史资料.目前状态资料.主诉及心理测量结果. ● 根据临床资料整理内容,缺什么就收集什么,什么不齐补什么. (一)一般状况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正值"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来临之际,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苏州.无锡.常州三地高校 ...

  • 医师定期考核(华医网)简易程序人员模拟卷子3
  • 医师定期考核(华医网)简易程序人员模拟卷子3 1.依评价主体的不同,医德评价可分为两种,它们是( ) A.病人评价和家属评价 B.院长评价和同事评价 C.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D.外在评价和自我评价 E.社会评价和内在评价 答题解析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评价主体的不同,医德评价可分为两种,它们是 ...

  • 旅游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 旅游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编 一.名词解释 1. 常规决策 2.扩展性决策(广泛性决策) 3.瞬时决策 二.问答题 1. 简述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2.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3.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编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感觉 2.知 ...

  •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11真题
  • 2004年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氧脉搏 2.渗透压 3.射血分数 4.心力储备 5.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三.论述题 ...

  • 心理咨询师考试应试技巧大总结(一)
  • 心理咨询师考试应试技巧大总结(一) 理论知识中,三级考试考核教材基础知识和三级技能两本书,基础知识的比例在 50% 左右:一般都在习题册上.请多做两遍习题册,以保证正确率. 理论考试大家一般不担心,虽然知识点比较多且碎,但是还是可以找到方法去记.相对来说技能试卷的难度就大了. 技能考试分为案例不定项 ...

  • 2015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如何复习?
  • 我是15年考入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今年的考研大幕刚刚落下,鉴于以前自己刚开始考研的时候为参考书纠结不已,不知道哪些需要看哪些不需要看,这方面,自己在考研期间受惠于杜学姐颇多,趁着闲暇,整理出专业课5本参考书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帮助16年备考的学弟学妹理清思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也算是对师姐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