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_-_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问答题:

1、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

答: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有实现的生理机能的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写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是通过体液运输来实现的。反馈控制系统是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特点: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而反馈调节系统具有双向性。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可兴奋的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3、等张收缩:又称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4、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

问答题:

1、用“离子学说”说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离子学说”说明

(1)静息时,膜内(K)>膜外(K),膜对K又

有一定的通透性,K顺着浓度差往膜外扩散,而A不能通过,形成内负外正的电

位差。

(2)由于K扩散在膜外形成正电场,它将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电场力与浓度差形

成的推动力达到动态水平衡时,K的静移动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2、试述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答:(1)运动神经冲动—肌膜峰电位—肌质网终池释放Ca2—Ca2与原宁蛋白结合—消除原肌蛋白的抑制作用—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ATP分解能—粗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2)兴奋后—Ca2被送回终池—原肌蛋白与Ca2解离—原肌凝蛋白又产生抑制

作用—肌肉舒张

第二章 血液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2、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

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或自稳态。

4、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

量来表示碱贮备。

问答题:

1、血液主要有哪些机能?

答:(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2、试述血液维持酸碱平衡的机制。

答:血液中的血浆PH值经常维持相对恒定,之所以能维持恒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

冲溶液。血液中还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缓冲对,统称为缓冲系统。血浆中组要缓冲对有:NaHCO3 (碳酸氢钠)/H2 CO3(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磷酸氢钠)/NaH2PO4(磷酸二氢钠)。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KHCO3(碳酸氢钾)/ H2CO3(碳酸);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磷酸氢二钾)/ KH2PO4(磷酸二氢钾)。

NaHCO3 (碳酸氢钠)/H2CO3(碳酸)这对缓冲对最为重要,其比值为20:1

食入酸:HL+NaCO3 NaL+CO2+H2O

食入碱:OH+H2CO3 H CO

+ H2O

第三章 循环

1、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问答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合每搏输出量的,而每搏输出量有决定于心肌的收缩力合静脉回流量。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新路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

增加。

(2)心肌收缩力

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每搏输

出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3)静脉回流

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3、长期运动训练队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合调节能力长生

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是的心率

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被称为窦性心动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

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量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

因此,运动型心脏增大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3)心血管机能改善

此外,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

Ca2的贮存,释放合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第四章 呼吸

1、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在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体。

2、氧容量:1克Hb可结合1.34~1.36ml的氧气,每100ml血液中Hb与氧气结合最大(约19~

20ml)。

问答题:

1、胸内负压式怎样形成的?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胸内压指的是胸内膜内的压力,测定发现,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形成原因如下:

1)出生后由于胸腔的发育与扩张较肺快速,肺处于被动牵张状态。

2)肺组织纯在弹性回编力

公式: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生理意义:1)使肺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2)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合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2、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答: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过程:吸气时,肺扩张牵拉感受器引起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纤维传入延髓吸

气中枢,从而使吸气中枢产生抑制作用,终止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

牵拉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

次兴奋,产生吸气,从而又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意义:在于维系呼吸的节律性,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延髓的吸气中枢与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合深度。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1、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2、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问答题:

1、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人体体温有何变化?如何调节?

2、试述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答: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能源供给,即磷酸

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合氧化能系统。

肌肉在运动那个中ATP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 水平,保持能量的连续性供

应,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合成ATP。CP在肌肉中贮存量很少,约15~

17mmol/kg温肌,其维持时间为6~8秒。酵解能一般认为,在极量强度晕的开

始阶段,该系统即可参与供能,在运动30秒左右供能速率达最大,其输出功率

可达5.2mmolATP/kg/s维持运动时间2~3分钟。氧化能系统,糖类脂肪合蛋白

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的能量。该能源系统以糖合脂肪为主,

尽管其供能的最大输出功率仅达酵解能系统的二分之一,但其贮备量丰富,维持

运动时间长(糖类可达1~2小时,脂肪可达更长时间)。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

能源。

第六章 肾脏的排泄

排泄:把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问答题:

1、肾脏是怎样调节水平衡的?

答:肾脏通过两种途径调节水平衡的。1、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素激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而大量饮水时则相反。2、当饮水量增多时,循环血量会升高刺激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兴奋,时抗利尿素分泌减小而使尿量减小。

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

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问答题:

1、试述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以及调节。

答:甲状腺的生理作用有:

1、大剂量甲状腺激素对糖在小肠内的吸收和肝糖原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2、甲状腺素除对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外,还对腺垂体分泌生长素有促进作用

3、甲状腺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甲状腺可使心搏加快,加强新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调节机制:

大脑皮质

2、胰岛素有何生理功能?

答:1对糖的代谢,

溶化 吸收 3 脂肪、氨基酸

淀粉 葡萄糖 血糖 2 氧化分解

糖原1

1)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2)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3)促进糖转化变成脂肪,氨基酸

2、促进脂肪道的合成,抑制脂肪的水解

3、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合成蛋白质,促进机体生长。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

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视野: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4、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5、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问答题:

1、试述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及作用机制。

答: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

作用机制:头部位置改变,由于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使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空间位置

发生改变,牵拉毛细胞使毛细胞兴奋,兴奋通过前庭神经传到前庭神经核,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同时兴奋传入丘脑,丘脑再传到大脑皮质,使头部产生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然而当人体做直线运动的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使,耳石膜直线加速或减速度的惯性而发生位置偏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兴奋通过反射活动调整骨骼肌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有冲动经丘脑传入大脑皮质感觉区,使身体产生在空间的位置及变速的感觉。

2、试述状态反射的生理规律及举例说明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答:状态反射是头部合空间位置 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

动。

一 其生理规律为:1)猫状反射规律:头向一侧扭转,下刻页所指的一侧的申肌肌紧张加

强,对侧伸肌紧张减弱。人类状态反射规律,头部后仰:背部四肢伸肌紧张性加强;2)头部前倾背部四肢伸肌紧张性下降。

二 生理意义:1)使身体重心不致超过出支撑面,维持身体平衡

2)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例如:1、在做体操的后手翻,

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是两臂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短跑运动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问答题:

1、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

答: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有实现的生理机能的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写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是通过体液运输来实现的。反馈控制系统是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特点: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而反馈调节系统具有双向性。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可兴奋的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3、等张收缩:又称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4、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

问答题:

1、用“离子学说”说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离子学说”说明

(1)静息时,膜内(K)>膜外(K),膜对K又

有一定的通透性,K顺着浓度差往膜外扩散,而A不能通过,形成内负外正的电

位差。

(2)由于K扩散在膜外形成正电场,它将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电场力与浓度差形

成的推动力达到动态水平衡时,K的静移动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2、试述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答:(1)运动神经冲动—肌膜峰电位—肌质网终池释放Ca2—Ca2与原宁蛋白结合—消除原肌蛋白的抑制作用—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ATP分解能—粗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2)兴奋后—Ca2被送回终池—原肌蛋白与Ca2解离—原肌凝蛋白又产生抑制

作用—肌肉舒张

第二章 血液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2、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

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或自稳态。

4、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

量来表示碱贮备。

问答题:

1、血液主要有哪些机能?

答:(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2、试述血液维持酸碱平衡的机制。

答:血液中的血浆PH值经常维持相对恒定,之所以能维持恒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

冲溶液。血液中还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缓冲对,统称为缓冲系统。血浆中组要缓冲对有:NaHCO3 (碳酸氢钠)/H2 CO3(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磷酸氢钠)/NaH2PO4(磷酸二氢钠)。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KHCO3(碳酸氢钾)/ H2CO3(碳酸);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磷酸氢二钾)/ KH2PO4(磷酸二氢钾)。

NaHCO3 (碳酸氢钠)/H2CO3(碳酸)这对缓冲对最为重要,其比值为20:1

食入酸:HL+NaCO3 NaL+CO2+H2O

食入碱:OH+H2CO3 H CO

+ H2O

第三章 循环

1、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问答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合每搏输出量的,而每搏输出量有决定于心肌的收缩力合静脉回流量。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新路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

增加。

(2)心肌收缩力

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每搏输

出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3)静脉回流

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3、长期运动训练队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合调节能力长生

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是的心率

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被称为窦性心动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

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量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

因此,运动型心脏增大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3)心血管机能改善

此外,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

Ca2的贮存,释放合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第四章 呼吸

1、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在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体。

2、氧容量:1克Hb可结合1.34~1.36ml的氧气,每100ml血液中Hb与氧气结合最大(约19~

20ml)。

问答题:

1、胸内负压式怎样形成的?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胸内压指的是胸内膜内的压力,测定发现,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形成原因如下:

1)出生后由于胸腔的发育与扩张较肺快速,肺处于被动牵张状态。

2)肺组织纯在弹性回编力

公式: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生理意义:1)使肺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2)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合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2、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答: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过程:吸气时,肺扩张牵拉感受器引起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纤维传入延髓吸

气中枢,从而使吸气中枢产生抑制作用,终止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

牵拉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

次兴奋,产生吸气,从而又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意义:在于维系呼吸的节律性,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延髓的吸气中枢与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合深度。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1、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2、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问答题:

1、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人体体温有何变化?如何调节?

2、试述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答: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能源供给,即磷酸

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合氧化能系统。

肌肉在运动那个中ATP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 水平,保持能量的连续性供

应,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合成ATP。CP在肌肉中贮存量很少,约15~

17mmol/kg温肌,其维持时间为6~8秒。酵解能一般认为,在极量强度晕的开

始阶段,该系统即可参与供能,在运动30秒左右供能速率达最大,其输出功率

可达5.2mmolATP/kg/s维持运动时间2~3分钟。氧化能系统,糖类脂肪合蛋白

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的能量。该能源系统以糖合脂肪为主,

尽管其供能的最大输出功率仅达酵解能系统的二分之一,但其贮备量丰富,维持

运动时间长(糖类可达1~2小时,脂肪可达更长时间)。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

能源。

第六章 肾脏的排泄

排泄:把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问答题:

1、肾脏是怎样调节水平衡的?

答:肾脏通过两种途径调节水平衡的。1、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素激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而大量饮水时则相反。2、当饮水量增多时,循环血量会升高刺激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兴奋,时抗利尿素分泌减小而使尿量减小。

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

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问答题:

1、试述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以及调节。

答:甲状腺的生理作用有:

1、大剂量甲状腺激素对糖在小肠内的吸收和肝糖原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2、甲状腺素除对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外,还对腺垂体分泌生长素有促进作用

3、甲状腺素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甲状腺可使心搏加快,加强新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调节机制:

大脑皮质

2、胰岛素有何生理功能?

答:1对糖的代谢,

溶化 吸收 3 脂肪、氨基酸

淀粉 葡萄糖 血糖 2 氧化分解

糖原1

1)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2)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3)促进糖转化变成脂肪,氨基酸

2、促进脂肪道的合成,抑制脂肪的水解

3、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合成蛋白质,促进机体生长。

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

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视野: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4、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5、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问答题:

1、试述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及作用机制。

答: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

作用机制:头部位置改变,由于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使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空间位置

发生改变,牵拉毛细胞使毛细胞兴奋,兴奋通过前庭神经传到前庭神经核,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同时兴奋传入丘脑,丘脑再传到大脑皮质,使头部产生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然而当人体做直线运动的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使,耳石膜直线加速或减速度的惯性而发生位置偏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兴奋通过反射活动调整骨骼肌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有冲动经丘脑传入大脑皮质感觉区,使身体产生在空间的位置及变速的感觉。

2、试述状态反射的生理规律及举例说明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答:状态反射是头部合空间位置 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

动。

一 其生理规律为:1)猫状反射规律:头向一侧扭转,下刻页所指的一侧的申肌肌紧张加

强,对侧伸肌紧张减弱。人类状态反射规律,头部后仰:背部四肢伸肌紧张性加强;2)头部前倾背部四肢伸肌紧张性下降。

二 生理意义:1)使身体重心不致超过出支撑面,维持身体平衡

2)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例如:1、在做体操的后手翻,

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是两臂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短跑运动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相关内容

  • 生理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 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感官: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 2. 视觉:光作用于视觉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 3. 运动技能:在运动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切运动行为 4. 条件反射: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高级神经活动 5. 动作自动化:脱离意识的情况下完成动作 6. 赛前状态:人体在训练或比赛前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变化 ...

  •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 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常人体 任务:在认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和 ...

  •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 体育保健学 绪论  第一章健康的概述   198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 基地的选择及坐落方向 体育建筑的基地选择,应避开空气.土质和噪声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选择地势稍高,且土质颗粒较 ...

  •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3.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 ...

  • 揭阳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汇编
  • 揭阳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汇 编 1.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 2.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3.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 ...

  •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复习资料
  • 一.瑜伽术P23 瑜伽源于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修炼理论与技术,其中包含很多呼吸术,是古印度体育文化的独特方法与典型代表. 古印度瑜伽的练习方法主要有5种:格尔玛瑜伽.杰恩瑜伽.帕克瑜伽.哈特瑜伽.拉贾瑜伽,现代流行的瑜伽操即由哈特瑜伽发展而来. 二.古希腊奥运会P29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人为祭祀宙 ...

  • 福建自考心理学心理学史串讲资料3
  • 福建自考心理学"心理学史"串讲资料(3) 福建自考心理学第四章近代西方心理学(二) 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 福建自考心理学第二节笛卡儿 笛卡儿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第一个将代数方法应用到几何学中去. 论述笛卡尔的理论体系 一.唯理论-认识论 ...

  •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11真题
  • 2004年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氧脉搏 2.渗透压 3.射血分数 4.心力储备 5.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三.论述题 ...

  • 实践课理论教程
  • 实践课理论教程(大一) 主题:肌肉工作的主要形式及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肌肉工作的主要形式. 2.知晓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四个主要因素. 人体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实现的.运动系统包括206块骨和400多块肌肉,以及关节等组成.骨是支架,关节连接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实现人体的运动.人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