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课

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 备课的作用。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五方面的作用。

3. 备课的基本要求。即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内容选择要合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问题设计要精当;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练习设计要精当。

4. 备课的基本内容。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制定教案;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二是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三是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

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四是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备课程标准

备课又从哪里着手呢?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国家课程标准是“源”,教材、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是“流”。你要操作“流”、研究“流”、清“流”、导“流”,必先识“源”、察“源”、探“源”、究“源”。

(一)误读课程标准现象

在中小学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备课、教案的设计编写中,误读课程标准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现象包括误将学段目标当成学期、学年目标,误将课程目标当作知识技能目标,对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理解有误等等。在备课中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是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二是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三是“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二)备课程标准的方法

(以语文课为例)

1.了解课程标准的结构。

2.熟读课程标准。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3.研究课程标准。读熟了,就得思考,带着问题读,思考不得,就查阅资料,如,课程标准研制的专家们分别撰写出版的课程标准解读,这是我们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读这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做读书笔记,记录下来,把课程标准读“厚”。比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不能表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工具性”是第一位的、是核心,所以只能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读“薄”课程标准。前面的“熟读”和“研究”,在于把课程标准读“厚”,厚积薄发。读“薄”课程标准,则要求把课程标准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语言存在”,成为自己的“话语系统”或者话语习惯;把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思维习惯,这才是“自己的”。有人把语文课程标准“压缩”成几个词串,如“二性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三维目标、四大基本理念、五

个方面要求”、“六年课外阅读一百四十五万”,等等,把握精髓,方便记忆。

5.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是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指南”。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他说,当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就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

三、备课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科书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备教科书的方法:

解读文本,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生命化语言和思想的存在。

1. 统观全局,整体把握。

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的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

这是备好课的基础和前提。(1)把握教材特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焕然一新。比如语文教材从课文选编、导语和学习活动安排都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组织和安排,课文选编体现时代意识,教材的呈现方式富有亲和力,导学特色明显。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历史教材的知识点也大为减少,避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减少了抽象的术语和概念,强调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进行整体的把握。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在天地。(2)了解编排体系。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从整套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联系;在单元(或章节)与单元(或章节)之间瞻前顾后,从单元序列中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联系;在单元(或章节)的内部左顾右盼,把握教材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哪些程度上的差别。当整个教材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体貌呈现在教师面前,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了教材内容的主旨,认识到了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才能产生对教材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意义建构,进一步形成一定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的教学构想,展开教学的思路。

2. 重点解读,吃透教材。

在整体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理清、吃透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活动奠定思路。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这一具体内容的前后联系,把具体内容的教学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安排。只有当教师“入”得教材,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和价值,才可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这是进行备课的重要基础要求。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感受和体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交流中带动学生进行体验感悟。

例如备语文课,(1)朗读,读出情感。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台湾王财贵教授认为,“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例如,备《匆匆》一课,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①读生字词。“挪”、“蒸”(挪移、蒸融)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比如,“蒸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而不说“如薄雾,被初阳蒸发了”呢?我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没有“蒸融”这个词,只好分别查“蒸”和“融”,再联系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来体味,发现朱

自清先生用词是极为考究的,“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柔和、是无痕,这与“薄雾”、“初阳”是相称的、协调的,更与整个文意——时间流逝得“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一脉相承的,如果用“蒸发”就显得生硬了。虽然这些不一定在课堂上讲,但是老师要了解、要理解。教师的板书,力争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②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③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默读,读出见解。教师要潜下心来,与作者、编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备《匆匆》一课,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

3. 关注教材留白。教材留白,蕴涵着多重意义。教材中的留白有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发展性留白;有对他人评价、自己反思的评价性留白;有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成长袋性留白;有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些留白是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闪光点”,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 这些留白往往能发挥意外的作用。它们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反思、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对儿童来说,是开放的也是生成的,它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创造和发展空间。

4. 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

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该册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了。

5. 创造性使用教材。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雷实教授曾说:“教材,在它出版之日起,就落后于时代了。”我们在用教材的同时,有必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对它进行必要的补充,甚至修正,常教常新,常用常新,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但是那种置教材于“课后”,随意“超越文本”、“超越教材”是不可取和不负责任的。“教教材”、“教好教材”仍然是基础、是前提。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理解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还要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关注生活、了解学生,为创造性使用教材作充分准备。比如 “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在农村,没有有关的单位可以访问,也没有图书馆和网络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做职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把“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大气日”的报纸收集起来给学生读。教师的这种习惯也将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传递给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看电视、看报纸,注意从电视节目、报纸中获取信息,特别是中央10套教育科学频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三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如草稿纸正反面用、不用一次性水笔、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等。

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 备课的作用。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具体来说,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五方面的作用。

3. 备课的基本要求。即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内容选择要合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问题设计要精当;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练习设计要精当。

4. 备课的基本内容。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制定教案;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二是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三是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

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四是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备课程标准

备课又从哪里着手呢?从解读课程标准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国家课程标准是“源”,教材、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是“流”。你要操作“流”、研究“流”、清“流”、导“流”,必先识“源”、察“源”、探“源”、究“源”。

(一)误读课程标准现象

在中小学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备课、教案的设计编写中,误读课程标准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现象包括误将学段目标当成学期、学年目标,误将课程目标当作知识技能目标,对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理解有误等等。在备课中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

一是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二是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三是“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二)备课程标准的方法

(以语文课为例)

1.了解课程标准的结构。

2.熟读课程标准。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3.研究课程标准。读熟了,就得思考,带着问题读,思考不得,就查阅资料,如,课程标准研制的专家们分别撰写出版的课程标准解读,这是我们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读这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做读书笔记,记录下来,把课程标准读“厚”。比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不能表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工具性”是第一位的、是核心,所以只能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读“薄”课程标准。前面的“熟读”和“研究”,在于把课程标准读“厚”,厚积薄发。读“薄”课程标准,则要求把课程标准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语言存在”,成为自己的“话语系统”或者话语习惯;把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思维习惯,这才是“自己的”。有人把语文课程标准“压缩”成几个词串,如“二性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三维目标、四大基本理念、五

个方面要求”、“六年课外阅读一百四十五万”,等等,把握精髓,方便记忆。

5.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是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指南”。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他说,当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就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

三、备课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科书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在备课活动中,备教科书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相对于教师而言,备教科书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备教科书的方法:

解读文本,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生命化语言和思想的存在。

1. 统观全局,整体把握。

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的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

这是备好课的基础和前提。(1)把握教材特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焕然一新。比如语文教材从课文选编、导语和学习活动安排都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组织和安排,课文选编体现时代意识,教材的呈现方式富有亲和力,导学特色明显。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历史教材的知识点也大为减少,避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减少了抽象的术语和概念,强调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进行整体的把握。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在天地。(2)了解编排体系。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从整套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联系;在单元(或章节)与单元(或章节)之间瞻前顾后,从单元序列中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联系;在单元(或章节)的内部左顾右盼,把握教材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哪些程度上的差别。当整个教材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体貌呈现在教师面前,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了教材内容的主旨,认识到了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才能产生对教材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意义建构,进一步形成一定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的教学构想,展开教学的思路。

2. 重点解读,吃透教材。

在整体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理清、吃透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活动奠定思路。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整个单元,在全册书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这一具体内容的前后联系,把具体内容的教学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安排。只有当教师“入”得教材,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和价值,才可能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这是进行备课的重要基础要求。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感受和体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交流中带动学生进行体验感悟。

例如备语文课,(1)朗读,读出情感。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备课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台湾王财贵教授认为,“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例如,备《匆匆》一课,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①读生字词。“挪”、“蒸”(挪移、蒸融)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比如,“蒸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而不说“如薄雾,被初阳蒸发了”呢?我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没有“蒸融”这个词,只好分别查“蒸”和“融”,再联系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来体味,发现朱

自清先生用词是极为考究的,“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柔和、是无痕,这与“薄雾”、“初阳”是相称的、协调的,更与整个文意——时间流逝得“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一脉相承的,如果用“蒸发”就显得生硬了。虽然这些不一定在课堂上讲,但是老师要了解、要理解。教师的板书,力争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②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③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默读,读出见解。教师要潜下心来,与作者、编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备《匆匆》一课,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

3. 关注教材留白。教材留白,蕴涵着多重意义。教材中的留白有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发展性留白;有对他人评价、自己反思的评价性留白;有侧重于绘画、剪贴的操作性留白;成长袋性留白;有旨在激活想象、引发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些留白是潜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的“隐蔽点”、“闪光点”,它们常常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一幅简图或是一种构思、一种表现手法...... 这些留白往往能发挥意外的作用。它们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反思、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对儿童来说,是开放的也是生成的,它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创造和发展空间。

4. 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

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该册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了。

5. 创造性使用教材。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雷实教授曾说:“教材,在它出版之日起,就落后于时代了。”我们在用教材的同时,有必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对它进行必要的补充,甚至修正,常教常新,常用常新,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但是那种置教材于“课后”,随意“超越文本”、“超越教材”是不可取和不负责任的。“教教材”、“教好教材”仍然是基础、是前提。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理解教材,分析教材,钻研教材,还要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关注生活、了解学生,为创造性使用教材作充分准备。比如 “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在农村,没有有关的单位可以访问,也没有图书馆和网络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做职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把“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大气日”的报纸收集起来给学生读。教师的这种习惯也将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传递给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看电视、看报纸,注意从电视节目、报纸中获取信息,特别是中央10套教育科学频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三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如草稿纸正反面用、不用一次性水笔、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等。


相关内容

  • 新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英语课
  • [摘要]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要符合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 [关键词]英语 新课程 观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5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要符合改革 ...

  • 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 假期业务学习材料:写在新下发的笔记本上,不写日期,开学交齐. 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年来,备课检查只注重书写工整.认真.环节齐全.数量足,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使备课成了机械的教案抄写,走入单兵作战.高耗低效的误区,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 ...

  • 如何备课才有效
  • 如何备课才有效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我认为备好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总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

  • 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教学总结)
  • 陈恒广 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 [问题导入] 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就必须改进备课方法,要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除了研究课程标准.学生.教科书之外,还要做好备 ...

  • 教师该如何备课
  • 教师该如何备课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教学亦然.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备课已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 信息技术和备课结合的意义
  • 信息技术下和备课结合的意义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备课,也不例外,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推陈出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它与备课的结合会产生新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备 ...

  • 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 本年度我们物理教研组工作,将认真执行学校和教研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并继续参加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达到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而且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努力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总之我们将立足于行动研究,务 ...

  • 物理组2014---2015年度工作计划
  • 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物理组教研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们物理教研组工作,将认真执行学校和教研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研究,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并继续参加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达到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而且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 ...

  • 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个中心,两个不变,五个创新突破"的总体要求,树立新理念,创立新机制,探索新方式,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抓细节.抓过程.抓节点.抓落实,坚定不移抓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真正改进教学模式,逐步改进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素养,着力培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