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

我的社会主义观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的社会主义观

摘要: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统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系入手,解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内涵,解读了革命导师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以人为本的深刻阐述,论证了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 发展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建立了与帝国主义对峙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使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走向哪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科学社会主义之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常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或许可以这样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它不再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本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能够使人们得到普遍幸福。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特征解决我国面临重大问题的任务,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面前,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拓展到人与自然,概念更为宽泛。当今世界都在倡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环境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打开了新的思路。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时,不能单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更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去破坏资源环境,而应当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努力为人类

生活营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态环境。这就拓展了以人为本的空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

三、以人为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项事业都要凸显“人民”二字,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越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党对以人为本进行了鲜明的理论概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列宁、斯大林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毛泽东在曲折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永恒的追求。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人为本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美妙的乐曲,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3.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 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人类争取解放的最后斗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现实空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执政党宗旨的高度结合。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四、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突出“以人为本”

1.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此,就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对社会

弱势群体的支持和扶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

2.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普遍性的权利,人权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在法律上表现为法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是社会主义人权最鲜明的现实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人权的实践中,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求公正,保证人民能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公平地确立社会规则,确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为人民创造平等发展的权利和社会环境,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我们的兴国之本,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走的非常艰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考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永远保持其青春和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绘就了一幅人类生活的美好画卷,书写了历史、现实、未来的壮丽诗篇,谱写了一曲英雄凯歌,激励人民不断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经过漫长的艰辛探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就会走出低谷,迎来美好的明天,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就会永远散发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万长松,李保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我的社会主义观

班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的社会主义观

摘要: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统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系入手,解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内涵,解读了革命导师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以人为本的深刻阐述,论证了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 发展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建立了与帝国主义对峙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使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走向哪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科学社会主义之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常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或许可以这样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它不再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本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能够使人们得到普遍幸福。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特征解决我国面临重大问题的任务,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面前,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拓展到人与自然,概念更为宽泛。当今世界都在倡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环境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打开了新的思路。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时,不能单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更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去破坏资源环境,而应当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努力为人类

生活营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态环境。这就拓展了以人为本的空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

三、以人为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实际的物质、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高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项事业都要凸显“人民”二字,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越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党对以人为本进行了鲜明的理论概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正如革命导师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唯物史观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列宁、斯大林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毛泽东在曲折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作为永恒的追求。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人为本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美妙的乐曲,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3.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它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 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人类争取解放的最后斗争,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现实空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执政党宗旨的高度结合。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四、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突出“以人为本”

1.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此,就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对社会

弱势群体的支持和扶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

2.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普遍性的权利,人权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在法律上表现为法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是社会主义人权最鲜明的现实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人权的实践中,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求公正,保证人民能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公平地确立社会规则,确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为人民创造平等发展的权利和社会环境,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我们的兴国之本,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走的非常艰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考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永远保持其青春和活力。

科学社会主义绘就了一幅人类生活的美好画卷,书写了历史、现实、未来的壮丽诗篇,谱写了一曲英雄凯歌,激励人民不断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经过漫长的艰辛探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就会走出低谷,迎来美好的明天,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就会永远散发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万长松,李保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内容

  • 论文的特性
  • 论文是研究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后,为表述科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理论性文体,又称科学论文,简称论文。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的空前发展,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旧的观点不断得以更新,论文就是这些新观点、新见解、新发明的研究结 ...

  • 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写作意义
  •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

  • 管理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名称 管理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研究 学 科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管理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论文写作,包括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管理学中"方法论 ...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 ...

  • 2012年[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整理篇
  • 2012年<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整理篇 2012-2-18 8:49:00 2012<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科研的( )阶段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 确立科研课题 获取科技事实 提出假说设计 ...

  • 吉林大学选聘博士生导师原则要求及基本条件
  • 吉林大学选聘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术业绩原则要求及基本条件 校学位字[2014]6号 一.对学术业绩的原则要求 申请担任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人员,其学术业绩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承担正式立项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并具有培养研究生所需要的充足的科研经费: (二)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

  • 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和投稿发表
  • 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和投稿发表 李豪 (重庆文理学院09级生物科学1班 [1**********]2) 摘要: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本文针对科技论文的 ...

  • 毕业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 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 ...

  •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 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 ...

  • 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 3第三章 "写作指南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分布共分为六个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其中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有机械与控制组,根据学科专业.信息技术组.数理组.生命科学组.能源化工组,以上各组的作品展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怎样才能把参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