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惶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是李悝的学生,他先到了魏国,但没有得到重用。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强国之术”立刻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他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时,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以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统治创造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

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 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推行县制。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第五,改良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围内有不少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然而,商鞍变法却严重触犯了秦国宗室和贵族的势力。于是,在秦孝公去世后不久,商鞅便被车裂而死,其家人也遭到了连坐。然而,商鞅虽然被杀害了,他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推行, 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1)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再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2)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4)阶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1)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变法改革。

(2)春秋时期的变革

①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4)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①魏国的李悝变法:

主要内容: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的职能。

历史作用: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②楚国的吴起变法:

主要内容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用以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等。

历史作用: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③其它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战国时期,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1.战国时期秦国的状况

(1)步入强国行列:秦国位处西部,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国步入春秋战国强国的行列。

(2)落后于中原:秦国由于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

(3)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4.秦国改革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前后两次,都是围绕着“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的,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方面一一“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主要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

2.政治方面一一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主要措施:

①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③普遍推行县制。商鞍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为31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书籍;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⑤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鞍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鞍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鞍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商鞍变法的进步作用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鞍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相继打败韩国和魏国,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重难点突破】

1.概述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3)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4)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5)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含义及其影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 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3.战国时期的社会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进入战国以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的政权都已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变法改革的过程中,各国政治 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最终崩溃,地主所有制占了优势,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下来,由于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再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继续,但其性质、作用都与争霸战争有所不同。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后代的许多思想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4.如何认识商鞍变法的性质

商鞍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重难点突破】

1.概述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3)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4)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5)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含义及其影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 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3.战国时期的社会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进入战国以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的政权都已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变法改革的过程中,各国政治 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最终崩溃,地主所有制占了优势,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下来,由于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再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继续,但其性质、作用都与争霸战争有所不同。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后代的许多思想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4.如何认识商鞍变法的性质

商鞍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

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再次,建立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 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 ,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 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6.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课堂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奖励耕织》和《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商鞅变法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一,政治改革是要损害一部分掌权者的利益的!

第二,政治改革的道路阻力重重,坚持改革者需要付出代价,生命的代价!

第三,政治改革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有成效!

第四,政治改革需要冒险,因为有可能引发内乱!

第五,新政策的执行要公平公正,决不允许徇私舞弊,即使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

第六,政治改革若成功,改革者会万古流芳,下层劳动人民会享受改革成果,国家会一步步强大。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国“扫六合一统宇内”。要知道“商鞅变法”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我们先来看一下“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取消世袭制;

三、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其中第一项内容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作出的,等于在制度上改变和动摇了奴隶制的的经济基础。第二项内容是给社会精英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和制度保障,打破了奴隶主的世袭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第三项是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我国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仍是沿用了古代的郡县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商鞅变法”的根本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目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腐朽的奴隶制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商鞅变法”的精髓,我个人认为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对当今的中国具有太多的意义和借鉴。希望我们的当政者能真正从现实出发,做出顺应历史的决策和措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

中国当代的改革与古代秦国商鞅变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著名的商鞅变法。我国最近30余年也在进行“改革开放”,几百年后的世界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如何评价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作为改革期间的我们却可以用当今的改革与古代的秦国的改革做一些比较,看看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改革都是当政者发动的。

(2)都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法律法规达到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乃至社会文化的。

不同点:

(1)理论依据完全不同

商鞅变法用的是当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的最新的理论,且这个理论在其他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个理论就是当时的法家治理国家理论。商鞅变法采用的理论是完全的“国产”货。用学术界的说法,这个理论是经过反复论证过的。

我们今天的改革“说是”依据至少100年以前的西方人“马氏”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产生后不久被一些国家实践,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成少败多。实际用的是“说不清理论”或者叫“特色理论”,从逻辑角度看其实是没有理论。我们当今的改革使用的理论是“西

洋”+“特色”。这个理论不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或者说在改革开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理论论证。

(2)改革的规划和设计完全不同

用现代的话,商鞅变法是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精心设计的。对改革的方法、过程及欲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对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如何宣贯新法律、如何实施法律等实际操作问题变法前就有十分精密的设计。当变法开始后,一切都是按事先的设计和规划实施。而这些设计在实行变法前都经过了充分的理论上的优化。

我们今天的改革,事先没有任何设计,更谈不上优化。如果一定要说有设计,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其实就是改革没有理论没有设计的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激荡30年》一书对这一过程有很好的描述。

(3)商鞅变法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相辅相成。我们当代的改革只改经济体制,但坚决不改政治体制。

商鞅变法符合现代的“政治经济学”,上层建筑主动去适应生产力发展。我们当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生产力的变化必须符合上层建筑的需要。两者在生产力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处理完全相反。

(4)改革后的结果完全不同

商鞅变法执行20年后全面达到并超越当初的设计要求,使得秦国成为最早的古典型“郡主立宪”的“法制国家”。秦国做到了国富民强。变法后的秦国,成为农工兴旺、官吏无贪、民勇公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商鞅变法20年,列国由鄙视秦国变成了巴结秦国和惧怕秦国。秦国不但收回过去被列国武力占领的领土还时不时的去占点别国的领土。最根本的是,商鞅变法20年,从根本上使秦国进入社会的良性循环,使秦国最后仅用了六代君主就完成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统一中国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改革30多年了,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了原来的目标,因为原来就没有具体的目标设计。今天的中国社会矛盾多样化和复杂化,家家防盗门和防护网,农民工是特别兴旺,

官员贪污盛行,路人倒地无人敢扶。官民冲突时有报道,被逼跳楼自焚早已不是新闻,长期对普通国民和政府官员及政府事业单位实行天壤之别的“双轨制度”等等,迫使政府不得不用巨额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列国方面,越南、菲律宾等蕞尔小国长期侵占我国海洋权益,就连韩国竟然也象当年的帝国主义列强一般向我国提出领土要求。台湾不但因政治体制不同而无法回归,反而屡屡表现出独立的倾向。

以上列举的相同与不同处,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意在惕厉国人发奋图强。前面有不足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做的有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以后把事情做好。

改革是天大的事,不改革注定要灭亡,改不好也是要灭亡的。所以任何改革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先进行设计。不能有桥不走偏要摸着石头过河。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六.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

七.中原贤士游说秦国

对商鞅的评价

太史公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看各类史书的记载,商鞅变法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严刑峻法。一人犯罪,百家诛连;天子犯法,罪同受。 商君,实乃刻薄人也。

司马迁指责商君的三大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朝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赋诗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前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商鞅评价也是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之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他还说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如何评价历史中的商鞅

殷正兰(学员) 发布时间: 2010-09-06 09:30:12

枭雄?酷吏?走近历史中的商鞅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研究背景

“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实现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随着培养“适应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老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设计说明

意在探索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研究主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辐射出来的诸多问题,迫使更多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自我解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向“能力型”人才方向发展。

三、案例的提出

在上完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一单元后,我布置学生预习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当时就有学生说“我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真是个英雄。”,很快就有了另外一个声音“什么英雄呀,我看书上说商鞅很残忍的,我认为是酷吏”。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在一刹那间激发了我对本单元教学方式的灵感——何须我再“一言堂”?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把对商鞅的评价交给学生,我就静观其变!这也正好适应新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还有,近几年,电视里播放的古装电视剧很多,有很多历史人物已经艺术化了当然商鞅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呢?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问题的解决

具体过程:

(第一步)

组1: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收集到的关于商鞅的资料,这里我负责介绍商鞅生平,具体事迹和评价方面的资料交由第2、3两组完成。

(多媒体展示)

(幻灯片1)

商鞅生平: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第二步)

组2:我们认为商鞅是历史上的枭雄,以下是我们整理得到的资料:

(幻灯片2)

人教版选修ⅠP23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幻灯片3)

人教版选修ⅠP27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即封建制生产关系。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幻灯片4)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①、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② 、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③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④、 西汉刘歆《新序》论中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⑤、王充在《论衡· 书解》 中说: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

⑥、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 (《千百年眼》)

综述:商鞅“刻薄”到了用自己作为变法的牺牲,用自己的鲜血作为理想的祭品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他以他的功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千千万万当时和后来者的生活和思想,所以商鞅理所当然的是历史上的枭雄。

(第三步)

组3:尽管第2组罗列了一些史实对商鞅进行歌功颂德,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商鞅是酷吏的事实。以下是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

(幻灯片5)

人教版选修ⅠP23:“经济上,重农抑商;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做法;思想文化上,‘翻诗书而明法令’„„”

人教版选修ⅠP28:“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反法律规定,在路边到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实属记载,商鞅曾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做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幻灯片6)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 这样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商君之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指责商君的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②、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③、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就是说,商鞅是周朝后期的一个“凶”人。

④、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引用了李奇的说法:“商鞅为法,赏不失卑,刑不讳尊,然深刻无恩德。”

⑤、朱熹也曾经批评:“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

⑥、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综述:《史记》中记载,商鞅变法初期 ,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

总之,商鞅对于文化的冷漠与摧残是毋庸置疑的,他崇尚暴力以严刑峻法治世,有“千古暴政教父”之称。他一改古代先贤重视道德的教化,是对儒家思想“为政以德”的极大否定,是对人性的践踏。

基于以上若干史实,我们说,商鞅是名副其实的酷吏更为准确。

组2:组3同学所列举的史实虽然今天听起来有点骇人听闻,但这都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瑕疵而已,瑕不掩瑜!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商鞅功不可没!不仅古代先贤给予商鞅极高的评价就连近代的梁启超也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组3:组2同学的观点抹杀了善良这一人性的本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要让人能更好的生活,尊重人性,而商鞅的各种酷刑令人发指根本就违背了人性,难道社会的进步能以道德和文化的沦丧作为代价吗?

组2::组3同学的观点过于狭隘,属于坐井观天,不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哪一次斗争哪一次矛盾的结果不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而正是这些牺牲推动了社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商鞅酷刑之下的人只是社会进步的殉葬品而已,并不是道德的沦丧!至于文化,也是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这一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直至西汉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因为商鞅的酷刑而折枝损叶,反而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组5:大家唇枪舌战,这堂课简直成了辩论赛了!很好!到底这两组同学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把这一问题交给第4组的同学,让他们做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步)

组4:我们在听了2、3两组同学的发言后,认为双方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们认为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我们在讨论时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了。

(幻灯片7)

第一,阶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历史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中,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商鞅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各种酷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不可能跳出地主阶级的范畴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第二,历史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片面评价过去的人,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三,大节原则。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看他们的大节,看他对历史的贡献。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变法为秦国后来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辩证原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物,也称为两点原则。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一个人或物都是不科学的都是要摒弃的。用这一原则评价商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鞅从历史的进步角度来说是枭雄但从对人性的摧残来说是酷吏。

综述:所以,我们第4组的观点是:2、3两组的观点都没错但都不全面具有片面性,如果能把两种观点整合起来就是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课堂效果评测

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整堂课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是我这么多年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的,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2、3组的同学集体辩论时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第4组同学的总结,既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让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方法;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维在本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这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

六、反思与讨论

1、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分工不同,整个课堂绝大部分都是2、3两组在辩论发言而1、4两组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几乎成了放映多媒体的机械师,没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2、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人才。

3、这节课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此而对历史课产生了兴趣。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一部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上那是不现实的。而且,当前教育体制下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尺度,上这样的课兴趣与主动性的效果确实达到了但成绩效果就有待商榷了。所以,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期盼仅仅一张高考试卷定前途的应试教育体制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4、各校要充分重视网络资源的应用,这对于教学相当重要。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惶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是李悝的学生,他先到了魏国,但没有得到重用。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强国之术”立刻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他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时,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以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统治创造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

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 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推行县制。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第五,改良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围内有不少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然而,商鞍变法却严重触犯了秦国宗室和贵族的势力。于是,在秦孝公去世后不久,商鞅便被车裂而死,其家人也遭到了连坐。然而,商鞅虽然被杀害了,他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推行, 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1)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再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2)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4)阶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1)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变法改革。

(2)春秋时期的变革

①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4)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①魏国的李悝变法:

主要内容: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的职能。

历史作用: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②楚国的吴起变法:

主要内容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用以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等。

历史作用: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③其它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战国时期,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1.战国时期秦国的状况

(1)步入强国行列:秦国位处西部,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国步入春秋战国强国的行列。

(2)落后于中原:秦国由于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

(3)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4.秦国改革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前后两次,都是围绕着“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的,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方面一一“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主要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严格执行。

2.政治方面一一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主要措施:

①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③普遍推行县制。商鞍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为31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书籍;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⑤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鞍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鞍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鞍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商鞍变法的进步作用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鞍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相继打败韩国和魏国,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重难点突破】

1.概述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3)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4)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5)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含义及其影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 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3.战国时期的社会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进入战国以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的政权都已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变法改革的过程中,各国政治 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最终崩溃,地主所有制占了优势,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下来,由于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再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继续,但其性质、作用都与争霸战争有所不同。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后代的许多思想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4.如何认识商鞍变法的性质

商鞍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重难点突破】

1.概述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3)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4)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5)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含义及其影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 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3.战国时期的社会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进入战国以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的政权都已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变法改革的过程中,各国政治 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井田制最终崩溃,地主所有制占了优势,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下来,由于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再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继续,但其性质、作用都与争霸战争有所不同。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繁荣,后代的许多思想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4.如何认识商鞍变法的性质

商鞍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其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

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再次,建立县制,这就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 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 ,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 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6.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课堂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奖励耕织》和《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商鞅变法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一,政治改革是要损害一部分掌权者的利益的!

第二,政治改革的道路阻力重重,坚持改革者需要付出代价,生命的代价!

第三,政治改革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有成效!

第四,政治改革需要冒险,因为有可能引发内乱!

第五,新政策的执行要公平公正,决不允许徇私舞弊,即使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

第六,政治改革若成功,改革者会万古流芳,下层劳动人民会享受改革成果,国家会一步步强大。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国“扫六合一统宇内”。要知道“商鞅变法”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我们先来看一下“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取消世袭制;

三、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其中第一项内容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作出的,等于在制度上改变和动摇了奴隶制的的经济基础。第二项内容是给社会精英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和制度保障,打破了奴隶主的世袭制度,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第三项是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我国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仍是沿用了古代的郡县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商鞅变法”的根本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目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腐朽的奴隶制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商鞅变法”的精髓,我个人认为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对当今的中国具有太多的意义和借鉴。希望我们的当政者能真正从现实出发,做出顺应历史的决策和措施,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

中国当代的改革与古代秦国商鞅变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著名的商鞅变法。我国最近30余年也在进行“改革开放”,几百年后的世界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如何评价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作为改革期间的我们却可以用当今的改革与古代的秦国的改革做一些比较,看看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改革都是当政者发动的。

(2)都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法律法规达到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乃至社会文化的。

不同点:

(1)理论依据完全不同

商鞅变法用的是当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的最新的理论,且这个理论在其他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个理论就是当时的法家治理国家理论。商鞅变法采用的理论是完全的“国产”货。用学术界的说法,这个理论是经过反复论证过的。

我们今天的改革“说是”依据至少100年以前的西方人“马氏”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产生后不久被一些国家实践,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成少败多。实际用的是“说不清理论”或者叫“特色理论”,从逻辑角度看其实是没有理论。我们当今的改革使用的理论是“西

洋”+“特色”。这个理论不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或者说在改革开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理论论证。

(2)改革的规划和设计完全不同

用现代的话,商鞅变法是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精心设计的。对改革的方法、过程及欲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对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如何宣贯新法律、如何实施法律等实际操作问题变法前就有十分精密的设计。当变法开始后,一切都是按事先的设计和规划实施。而这些设计在实行变法前都经过了充分的理论上的优化。

我们今天的改革,事先没有任何设计,更谈不上优化。如果一定要说有设计,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其实就是改革没有理论没有设计的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激荡30年》一书对这一过程有很好的描述。

(3)商鞅变法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相辅相成。我们当代的改革只改经济体制,但坚决不改政治体制。

商鞅变法符合现代的“政治经济学”,上层建筑主动去适应生产力发展。我们当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生产力的变化必须符合上层建筑的需要。两者在生产力发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处理完全相反。

(4)改革后的结果完全不同

商鞅变法执行20年后全面达到并超越当初的设计要求,使得秦国成为最早的古典型“郡主立宪”的“法制国家”。秦国做到了国富民强。变法后的秦国,成为农工兴旺、官吏无贪、民勇公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商鞅变法20年,列国由鄙视秦国变成了巴结秦国和惧怕秦国。秦国不但收回过去被列国武力占领的领土还时不时的去占点别国的领土。最根本的是,商鞅变法20年,从根本上使秦国进入社会的良性循环,使秦国最后仅用了六代君主就完成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统一中国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改革30多年了,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了原来的目标,因为原来就没有具体的目标设计。今天的中国社会矛盾多样化和复杂化,家家防盗门和防护网,农民工是特别兴旺,

官员贪污盛行,路人倒地无人敢扶。官民冲突时有报道,被逼跳楼自焚早已不是新闻,长期对普通国民和政府官员及政府事业单位实行天壤之别的“双轨制度”等等,迫使政府不得不用巨额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列国方面,越南、菲律宾等蕞尔小国长期侵占我国海洋权益,就连韩国竟然也象当年的帝国主义列强一般向我国提出领土要求。台湾不但因政治体制不同而无法回归,反而屡屡表现出独立的倾向。

以上列举的相同与不同处,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意在惕厉国人发奋图强。前面有不足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做的有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以后把事情做好。

改革是天大的事,不改革注定要灭亡,改不好也是要灭亡的。所以任何改革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先进行设计。不能有桥不走偏要摸着石头过河。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六.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

七.中原贤士游说秦国

对商鞅的评价

太史公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看各类史书的记载,商鞅变法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严刑峻法。一人犯罪,百家诛连;天子犯法,罪同受。 商君,实乃刻薄人也。

司马迁指责商君的三大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朝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赋诗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前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商鞅评价也是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之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他还说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如何评价历史中的商鞅

殷正兰(学员) 发布时间: 2010-09-06 09:30:12

枭雄?酷吏?走近历史中的商鞅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研究背景

“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实现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随着培养“适应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老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设计说明

意在探索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研究主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辐射出来的诸多问题,迫使更多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自我解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向“能力型”人才方向发展。

三、案例的提出

在上完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一单元后,我布置学生预习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当时就有学生说“我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真是个英雄。”,很快就有了另外一个声音“什么英雄呀,我看书上说商鞅很残忍的,我认为是酷吏”。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在一刹那间激发了我对本单元教学方式的灵感——何须我再“一言堂”?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把对商鞅的评价交给学生,我就静观其变!这也正好适应新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还有,近几年,电视里播放的古装电视剧很多,有很多历史人物已经艺术化了当然商鞅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呢?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问题的解决

具体过程:

(第一步)

组1: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收集到的关于商鞅的资料,这里我负责介绍商鞅生平,具体事迹和评价方面的资料交由第2、3两组完成。

(多媒体展示)

(幻灯片1)

商鞅生平: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第二步)

组2:我们认为商鞅是历史上的枭雄,以下是我们整理得到的资料:

(幻灯片2)

人教版选修ⅠP23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幻灯片3)

人教版选修ⅠP27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即封建制生产关系。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幻灯片4)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①、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② 、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③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④、 西汉刘歆《新序》论中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⑤、王充在《论衡· 书解》 中说: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

⑥、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 (《千百年眼》)

综述:商鞅“刻薄”到了用自己作为变法的牺牲,用自己的鲜血作为理想的祭品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他以他的功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千千万万当时和后来者的生活和思想,所以商鞅理所当然的是历史上的枭雄。

(第三步)

组3:尽管第2组罗列了一些史实对商鞅进行歌功颂德,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商鞅是酷吏的事实。以下是我们整理出来的资料:

(幻灯片5)

人教版选修ⅠP23:“经济上,重农抑商;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做法;思想文化上,‘翻诗书而明法令’„„”

人教版选修ⅠP28:“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反法律规定,在路边到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实属记载,商鞅曾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做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幻灯片6)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 这样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商君之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指责商君的罪状:言辞浮夸,不是本性;靠太监推荐得势;滥用刑法,手段欺诈。

②、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③、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就是说,商鞅是周朝后期的一个“凶”人。

④、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引用了李奇的说法:“商鞅为法,赏不失卑,刑不讳尊,然深刻无恩德。”

⑤、朱熹也曾经批评:“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

⑥、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综述:《史记》中记载,商鞅变法初期 ,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

总之,商鞅对于文化的冷漠与摧残是毋庸置疑的,他崇尚暴力以严刑峻法治世,有“千古暴政教父”之称。他一改古代先贤重视道德的教化,是对儒家思想“为政以德”的极大否定,是对人性的践踏。

基于以上若干史实,我们说,商鞅是名副其实的酷吏更为准确。

组2:组3同学所列举的史实虽然今天听起来有点骇人听闻,但这都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瑕疵而已,瑕不掩瑜!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商鞅功不可没!不仅古代先贤给予商鞅极高的评价就连近代的梁启超也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组3:组2同学的观点抹杀了善良这一人性的本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要让人能更好的生活,尊重人性,而商鞅的各种酷刑令人发指根本就违背了人性,难道社会的进步能以道德和文化的沦丧作为代价吗?

组2::组3同学的观点过于狭隘,属于坐井观天,不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哪一次斗争哪一次矛盾的结果不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而正是这些牺牲推动了社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商鞅酷刑之下的人只是社会进步的殉葬品而已,并不是道德的沦丧!至于文化,也是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这一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直至西汉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因为商鞅的酷刑而折枝损叶,反而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组5:大家唇枪舌战,这堂课简直成了辩论赛了!很好!到底这两组同学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把这一问题交给第4组的同学,让他们做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步)

组4:我们在听了2、3两组同学的发言后,认为双方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们认为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我们在讨论时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了。

(幻灯片7)

第一,阶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历史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中,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商鞅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各种酷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不可能跳出地主阶级的范畴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第二,历史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片面评价过去的人,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三,大节原则。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看他们的大节,看他对历史的贡献。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变法为秦国后来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辩证原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物,也称为两点原则。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一个人或物都是不科学的都是要摒弃的。用这一原则评价商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鞅从历史的进步角度来说是枭雄但从对人性的摧残来说是酷吏。

综述:所以,我们第4组的观点是:2、3两组的观点都没错但都不全面具有片面性,如果能把两种观点整合起来就是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课堂效果评测

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整堂课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是我这么多年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的,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2、3组的同学集体辩论时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第4组同学的总结,既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让学生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方法;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维在本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这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

六、反思与讨论

1、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分工不同,整个课堂绝大部分都是2、3两组在辩论发言而1、4两组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几乎成了放映多媒体的机械师,没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2、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人才。

3、这节课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因此而对历史课产生了兴趣。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一部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上那是不现实的。而且,当前教育体制下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尺度,上这样的课兴趣与主动性的效果确实达到了但成绩效果就有待商榷了。所以,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期盼仅仅一张高考试卷定前途的应试教育体制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4、各校要充分重视网络资源的应用,这对于教学相当重要。


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 选修一第四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 本课分为变法的前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

  • 商鞅变法教案
  • 第8课 商鞅变法--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变法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 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商鞅为改革 ...

  • 第8课 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教案
  • 第8课 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 ...

  •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说课稿
  •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郧县白桑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李清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六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 ...

  • 岳麓版教案-商鞅变法
  • 岳麓版教案-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 (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 ...

  • 第7课_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七年级-上-中华版解析)
  •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秦统一六国及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

  •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3.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 4.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重点: 1.了解春秋战 ...

  •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在 ...

  •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半学期我做了一次统计,我带班级共有学生4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