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学会论文

论历史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以辛亥革命为例

天马高中 蒋鹏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是求取真实。但是,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外,判断史实的真假往往又是那么的不确定。尤其是当我们熟悉了教科书的语式后,很少想到那里面是否还有要深挖的东西。如今,人们越来越愿意从故事中去淘洗自己能够断定的事实,从小说到影视作品,反而使历史教科书的魅力减色不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历史教育,帮助学生理性的求真。不过,理性求真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事实的真切体悟基础上,不仅要善于使学生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具有不断追寻问题的愿望和能力。因为,历史学科本身承载着国民教育的功能,诚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一方面学史不单是为了记住史实,但基本的历史知识仍不得不熟悉记忆;论史不可偏激穿凿、空发议论,但贯通前后、疏通证明仍值得提倡;且人文学科的学习,总要关心现场,关怀人生”。①

然而,当我们仅了解历史事件的某个侧面时,常觉得历史的机理是很单纯的。从日常教学的角度看,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历史知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史实还是由史实生成的哲理,都明明白白放在那里,教师的备课过程似乎就是把教科书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的过程,即一个线性的工作过程。不过,当我们扭转了这个线性地看史实的视角后,不仅问题的角度多了,而且思维的范围和深度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对历史教学颇有研究的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有一个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认知支撑点来统摄和同化众多的时间、空间、人物及其活动、作用与影响”。②

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看,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或进一步让他们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准备好许多不同的材料,以便学生在考虑“做什么”“如何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综合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综合的课程视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能力。因此,学习辛亥革命,也必须理解和把握之前的晚清政局的变化和社会的演进。比如说,对于当时社会状况、帝国主义侵略和群众斗争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是有助于进一步辛亥革命的。兹举1909年御史胡思敬的一份奏折:

材料:自甲午、庚子两次赔款,民力已岌岌不支。壬寅改练新军,分摊各省,岁盈千万,竭泽而渔,势成孤注。乃者内外诸臣,借口举行新政,百计侵渔,烟酒加税,盐斤加价,整顿契税牙帖,数之蔚成大宗者,部臣既次第颁行,其余各省私自筹画,数目繁多,不可缕数……凡肩背负,日用寻常饮用之物,莫不有捐……③

所以,课程形态既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所呈现的具体的科研成果。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一段话:

材料: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①

② 吕思勉,《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P9. 聂幼犁,《历史教学·从‘法国大革命’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2008年第12期,天津古籍出版社,P30.

③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303.

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嬗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从原先知道的“康有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批驳封建顽固势力,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戊戌变法以自己的失败,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而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的观点,进入了一个对辛亥革命更为中肯和全面的认识当中。因此,教师应该需要帮助学生搭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理解基础,着眼更为具体的且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史实,才是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的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历史想象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一) 从国歌、国旗说到国家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之一,中国历代王朝只有宫廷颂歌,却不曾有过国歌。

材料:“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和平,世界文明永保。(1912年2月,”《中华民国国歌》诞生,沈恩孚词,沈彭年曲)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所达成的共识,让我和他们一样感到满意:①“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建立真正的“揖美追欧”实际上是“揖美追法”,因此孙中山也被称为“中国的华盛顿”。② “五色旗”。与国歌相伴而生的是国旗。清朝以黄龙旗为标志,龙是帝王象征,黄色又是帝王专用之色,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黄龙旗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帝王。南京临时政府确定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代表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意五族共和,民族平等。③ “民国”。帝制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是“君主一人之天下”。《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天下是国民的天下。国民不再是臣民,是有着独立人格的平等、自由的人。

(二) 中国人在“一夜之间”革了两次命

“皇帝倒了,鞭子割了”,这是少年时代目睹了辛亥革命变化的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辞,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功绩:

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具有反封建的象征意义)。诸如,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被视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洲奴才。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说明辫子比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百姓感受到革命的冲击。

材料:孙中山割辫子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显示了革命先行者同清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子是在武昌起义革命党枪口逼迫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子于清帝退位、本人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据说剪辫子时不断哈哈大笑,显示名义共和、实欲专制的人在鱼与熊掌间的抉择;梁启超的厨子在买菜途中被割了辫子,大哭几天,显示出

习俗难改的恋旧之情;吃过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之后还推着辫子傲然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是一种自觉的遗老意识。①

因此,探究问题一定要具体而讲究细节,像历史这样的学科还必须关注史料。

(三) 新国家、新国民、新文化

如何让学生们深切地体会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呢?我认为,没有比改造生活习俗、提倡社会新风尚更能够打动学生的了。于是,我汇集几十条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供学生们自由议论。

材料一:实行男女平等,提倡自主结婚,提倡少生儿女,禁止体罚儿童,日常行动不得妨害公共卫生(如随处吐痰及随意抛掷污秽等事),提倡公坟制度等。

这组材料与现实社会竟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共鸣,也拉近了他们与辛亥革命的“距离”。

材料二: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最有效的是禁缠足。1912年3月,孙中山以大总统下令禁止缠足,使这种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的劣习被彻底扫除。“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得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这则材料使学生看到了在公众生活中被严厉禁止的陋俗,强制执行说明近代法律已开始进入国民生活。

材料三:改称谓,以官职、先生、君、同志取代老爷、大人——以人格的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废跪拜、请安、作揖、拱手,以鞠躬取代。

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被平等观念取代,在解放了中国人两个膝盖的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人同近代社会的距离。

材料四:易服饰。西服和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

中国古代讲究“衣服有制”,服饰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体制的重要内容。以西式服饰下满洲旧式长袍马褂,也是观念的更新。孙中山先生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他改造的成功范例就是中山装。

材料五:变旧式婚礼为新式婚礼。婚姻自由,革除旧婚丧礼俗。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明明白白的事实摆在那里,更加可以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四)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期待怎样的良善政治

材料一:“虐待商人者,斩。扰乱商务者,斩。关闭店铺者,斩。繁荣商业者,奖。”(湖①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13.

北革命党人起义后第三天颁布的公告)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不止一次提出兴办实业的重要,而且身体力行地参与银行、铁路等各种实业建设。

材料二:“此后社会当以工商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因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辛亥革命推进实业的步伐:1912年一年之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40多个;1912-1915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近50种;1912年前全国工人50万~60万,1919年达200万。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后开设工厂状况的柱状图、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进一步发展对比图。 材料四: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宋教仁语)

辛亥革命虽然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可叹的是政权最终落在袁世凯手里。

材料:袁世凯就职后,两次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反对国会制定所定的《宪法草案》。十一月四日,又称查获乱党魁和议员往来密电。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凡国会议员,籍隶国民党的,一律追缴证书、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议会,也照此办理。籍隶国名当的候补当选人,亦一律取消。①

总结:

其一、首先,本案例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整合了教科书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不单是表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是以中国的近代化特色为着眼点。这在教学思路上就跳出了一般的线性思维方式,将局部的历史现象放到整体的历史视野中,更方面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已达成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历史意识的教学目标。然后,有重点地处理知识内容,背景知识由情境化的内容导出,再由学生整理成与主题学习相关的知识目录,尽管所梳理的知识多在教科书上,但是展开这一过程时所伴随的讨论活动,却使知识目录转化为学生叩问具体问题细节的基础。教师在有意识安排探究问题的层次——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追问细节,由细节提升对局部的认知,最后回到整体认识。

其二、知识结构既有创意又很周延。这个案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知识的解构。教师把辛亥革命看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从中国近代化的大眼界,关注这场革命对将来的中国留下① 吕思勉,《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P250.

了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个教学主旨,国家、国旗、国民、革命等概念,才显得那么抢眼;对新国家、新国民、新文化、新习俗的铺陈,才显得那么有说服力。总之,综合的视角与综合的方法,为学生自主搭建知识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样,不仅通过问题设疑和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且还使其探究活动本身愈加深刻。

其三、运用社会史方面的知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假如从传统的视角看,辛亥革命没有达成目的,以失败告终,所以论及结果时,都会带着沉重的心情。但是,从长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案例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进这段历史要看到、要辨明的就不是革命的悲壮和代价,也不独为吸取历史教训而领教前人的历史局限性,而是让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因此,史实和现实的比较,由此体现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自然比去背教科书上的结论深刻得多。

其四、教师在教学时间的利用方面也值得借鉴。用两到三课时规划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无疑是件好事。因此,既然新课程提倡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根本依据,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科书的内容顺序甚至内容本身。

论历史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以辛亥革命为例

天马高中 蒋鹏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是求取真实。但是,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外,判断史实的真假往往又是那么的不确定。尤其是当我们熟悉了教科书的语式后,很少想到那里面是否还有要深挖的东西。如今,人们越来越愿意从故事中去淘洗自己能够断定的事实,从小说到影视作品,反而使历史教科书的魅力减色不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历史教育,帮助学生理性的求真。不过,理性求真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对事实的真切体悟基础上,不仅要善于使学生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具有不断追寻问题的愿望和能力。因为,历史学科本身承载着国民教育的功能,诚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一方面学史不单是为了记住史实,但基本的历史知识仍不得不熟悉记忆;论史不可偏激穿凿、空发议论,但贯通前后、疏通证明仍值得提倡;且人文学科的学习,总要关心现场,关怀人生”。①

然而,当我们仅了解历史事件的某个侧面时,常觉得历史的机理是很单纯的。从日常教学的角度看,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历史知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史实还是由史实生成的哲理,都明明白白放在那里,教师的备课过程似乎就是把教科书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的过程,即一个线性的工作过程。不过,当我们扭转了这个线性地看史实的视角后,不仅问题的角度多了,而且思维的范围和深度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对历史教学颇有研究的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有一个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认知支撑点来统摄和同化众多的时间、空间、人物及其活动、作用与影响”。②

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看,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或进一步让他们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准备好许多不同的材料,以便学生在考虑“做什么”“如何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综合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综合的课程视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能力。因此,学习辛亥革命,也必须理解和把握之前的晚清政局的变化和社会的演进。比如说,对于当时社会状况、帝国主义侵略和群众斗争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是有助于进一步辛亥革命的。兹举1909年御史胡思敬的一份奏折:

材料:自甲午、庚子两次赔款,民力已岌岌不支。壬寅改练新军,分摊各省,岁盈千万,竭泽而渔,势成孤注。乃者内外诸臣,借口举行新政,百计侵渔,烟酒加税,盐斤加价,整顿契税牙帖,数之蔚成大宗者,部臣既次第颁行,其余各省私自筹画,数目繁多,不可缕数……凡肩背负,日用寻常饮用之物,莫不有捐……③

所以,课程形态既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所呈现的具体的科研成果。 首先让我们看一段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一段话:

材料: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①

② 吕思勉,《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P9. 聂幼犁,《历史教学·从‘法国大革命’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2008年第12期,天津古籍出版社,P30.

③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303.

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嬗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从原先知道的“康有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批驳封建顽固势力,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戊戌变法以自己的失败,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而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的观点,进入了一个对辛亥革命更为中肯和全面的认识当中。因此,教师应该需要帮助学生搭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理解基础,着眼更为具体的且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史实,才是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的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历史想象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一) 从国歌、国旗说到国家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之一,中国历代王朝只有宫廷颂歌,却不曾有过国歌。

材料:“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和平,世界文明永保。(1912年2月,”《中华民国国歌》诞生,沈恩孚词,沈彭年曲)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所达成的共识,让我和他们一样感到满意:①“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建立真正的“揖美追欧”实际上是“揖美追法”,因此孙中山也被称为“中国的华盛顿”。② “五色旗”。与国歌相伴而生的是国旗。清朝以黄龙旗为标志,龙是帝王象征,黄色又是帝王专用之色,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黄龙旗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帝王。南京临时政府确定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代表各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意五族共和,民族平等。③ “民国”。帝制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是“君主一人之天下”。《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天下是国民的天下。国民不再是臣民,是有着独立人格的平等、自由的人。

(二) 中国人在“一夜之间”革了两次命

“皇帝倒了,鞭子割了”,这是少年时代目睹了辛亥革命变化的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辞,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功绩:

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具有反封建的象征意义)。诸如,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被视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洲奴才。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说明辫子比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百姓感受到革命的冲击。

材料:孙中山割辫子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显示了革命先行者同清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子是在武昌起义革命党枪口逼迫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子于清帝退位、本人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据说剪辫子时不断哈哈大笑,显示名义共和、实欲专制的人在鱼与熊掌间的抉择;梁启超的厨子在买菜途中被割了辫子,大哭几天,显示出

习俗难改的恋旧之情;吃过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之后还推着辫子傲然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是一种自觉的遗老意识。①

因此,探究问题一定要具体而讲究细节,像历史这样的学科还必须关注史料。

(三) 新国家、新国民、新文化

如何让学生们深切地体会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呢?我认为,没有比改造生活习俗、提倡社会新风尚更能够打动学生的了。于是,我汇集几十条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供学生们自由议论。

材料一:实行男女平等,提倡自主结婚,提倡少生儿女,禁止体罚儿童,日常行动不得妨害公共卫生(如随处吐痰及随意抛掷污秽等事),提倡公坟制度等。

这组材料与现实社会竟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共鸣,也拉近了他们与辛亥革命的“距离”。

材料二: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最有效的是禁缠足。1912年3月,孙中山以大总统下令禁止缠足,使这种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的劣习被彻底扫除。“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得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这则材料使学生看到了在公众生活中被严厉禁止的陋俗,强制执行说明近代法律已开始进入国民生活。

材料三:改称谓,以官职、先生、君、同志取代老爷、大人——以人格的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废跪拜、请安、作揖、拱手,以鞠躬取代。

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被平等观念取代,在解放了中国人两个膝盖的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人同近代社会的距离。

材料四:易服饰。西服和中山装取代长袍马褂。

中国古代讲究“衣服有制”,服饰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体制的重要内容。以西式服饰下满洲旧式长袍马褂,也是观念的更新。孙中山先生在这方面走在前面,他改造的成功范例就是中山装。

材料五:变旧式婚礼为新式婚礼。婚姻自由,革除旧婚丧礼俗。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明明白白的事实摆在那里,更加可以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四)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期待怎样的良善政治

材料一:“虐待商人者,斩。扰乱商务者,斩。关闭店铺者,斩。繁荣商业者,奖。”(湖①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13.

北革命党人起义后第三天颁布的公告)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不止一次提出兴办实业的重要,而且身体力行地参与银行、铁路等各种实业建设。

材料二:“此后社会当以工商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因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辛亥革命推进实业的步伐:1912年一年之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40多个;1912-1915年创办的各类实业报刊近50种;1912年前全国工人50万~60万,1919年达200万。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后开设工厂状况的柱状图、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进一步发展对比图。 材料四: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宋教仁语)

辛亥革命虽然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可叹的是政权最终落在袁世凯手里。

材料:袁世凯就职后,两次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反对国会制定所定的《宪法草案》。十一月四日,又称查获乱党魁和议员往来密电。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凡国会议员,籍隶国民党的,一律追缴证书、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议会,也照此办理。籍隶国名当的候补当选人,亦一律取消。①

总结:

其一、首先,本案例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整合了教科书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不单是表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是以中国的近代化特色为着眼点。这在教学思路上就跳出了一般的线性思维方式,将局部的历史现象放到整体的历史视野中,更方面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已达成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历史意识的教学目标。然后,有重点地处理知识内容,背景知识由情境化的内容导出,再由学生整理成与主题学习相关的知识目录,尽管所梳理的知识多在教科书上,但是展开这一过程时所伴随的讨论活动,却使知识目录转化为学生叩问具体问题细节的基础。教师在有意识安排探究问题的层次——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追问细节,由细节提升对局部的认知,最后回到整体认识。

其二、知识结构既有创意又很周延。这个案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知识的解构。教师把辛亥革命看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从中国近代化的大眼界,关注这场革命对将来的中国留下① 吕思勉,《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P250.

了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个教学主旨,国家、国旗、国民、革命等概念,才显得那么抢眼;对新国家、新国民、新文化、新习俗的铺陈,才显得那么有说服力。总之,综合的视角与综合的方法,为学生自主搭建知识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这样,不仅通过问题设疑和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且还使其探究活动本身愈加深刻。

其三、运用社会史方面的知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假如从传统的视角看,辛亥革命没有达成目的,以失败告终,所以论及结果时,都会带着沉重的心情。但是,从长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案例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进这段历史要看到、要辨明的就不是革命的悲壮和代价,也不独为吸取历史教训而领教前人的历史局限性,而是让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因此,史实和现实的比较,由此体现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自然比去背教科书上的结论深刻得多。

其四、教师在教学时间的利用方面也值得借鉴。用两到三课时规划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无疑是件好事。因此,既然新课程提倡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根本依据,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科书的内容顺序甚至内容本身。


相关内容

  • 自然科学(65)
  • 太原科技大学学术论文认定标准 为扩大我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适应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我校的综合科技实力,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学术论文的认定标准,特制定此标准.本标准只针对检索论文和一级论文. ⒈ 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见说明): ① 被<SCI>.<EI>.< ...

  • 湖南大学重点期刊目录
  • 湖南大学重点期刊目录 学科名称 综合类 期刊名称 中国科学(A-G 辑) 自然科学进展 中国工程科学 科学通报 中国社会科学 求是 中国文化研究 经济研究 中国软科学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 ...

  • 申报中学高级述职报告
  • 申报中学高级述职报告 本人任现职以来,积极上进,勤奋踏实,忠于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及有关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教育教学方面,一贯注重业务进修与专业学习,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个人所教班级成绩突出.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与学习活动,主动投身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究课教学活动.于0 ...

  • 云南财经大学学术期刊分级目录
  • 云南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目录 (2010年4月29日发布) 为引导广大教师在合适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校按其学术影响和社会认可程度,将学术期刊依次划分为特别类.权威类.核心AA类.核心A类.核心BB类.核心B类.核心C类和D类(一般)共八类.其中:在特别类.权威类.核心AA类.核心A类.核心BB类期刊发 ...

  • 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目录
  • 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目录 学科 门类 综合大学学报报纸 01哲学 02经济学 刊物名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理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医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人文科 ...

  • 张大生博士
  • 黑龙江欧美同学会(2011.6) 张大生博士简历 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获世界史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神道教与日本人心理分析>,后选入"中国首届青年世界史学会(心理史学)"论文集.黑龙江大学派赴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院进修<二战后世界现代史>和 ...

  • 天生我材必有用--议论文素材积累和素材使用
  •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文研究--论据:选材和用材 语文李建波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有似炊饭之米,为行文写作不可 不有之要素.素材之于作文,恰似阳光水土之于植物.稻米之于巧妇.瓜果蔬菜禽肉之于良庖.嗓音乐器之于歌手.水泥砖瓦之于建筑.笔墨纸砚之于书画„„有则植物可开花结 ...

  •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二期课改为核心,课堂教学为住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教学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群体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我们每一学 ...

  •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 AMS 电子期刊数据库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简称AMS )创建于1888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数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也为数学教育服务 AACR 美国癌症研究期刊数据库 链接 截止 日期 2011 年12 月31 日 详细 描述 美国癌症 ...

  • 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点介绍
  • 文法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是在原社科系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于2001年4月组建而成,是集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28人,另聘有多名客座教授,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