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搅得周天寒彻 2

横空出世,搅得周天寒彻

——毛泽东诗文中的龙喻

遵义市第五中学 屠雯

秦牧在《艺海拾贝〃譬喻之花》中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毛泽东的诗文、谈话往往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充满了磁性和魔力,除了具有大智慧之外,善用比喻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吧。 毛泽东深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特别注意在谈话和写文章时‚打比方‛,加强了针对性和说服力。他的许多比喻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作为龙的传人,其精神之腾挪飞跃翩若游龙,终其一生,都在作龙吟。

又是一个龙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泽东和龙的那一番番情结。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飞舞手中的凌云健笔,写下了天地间的一篇奇文,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末称:‚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毛泽东在自己的诗文中挥洒出一个个的‚龙‛字,兴许肇始于斯。

八年以后即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站在陕北高原眺望巍巍昆仑山脉,心中不禁激起一股诗人特有的豪情。他面对浩瀚的苍穹,用浓浓的湘音吟诵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便是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一词的首五句。其中‚飞起玉龙三百万‛源于宋人张元的绝句《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三百万玉龙的一番打斗,居然化作了满天飞雪,变成了满山皆白。毛泽东在正式文本中与龙的结缘,这也许是第二次。

吟罢昆仑的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回到简陋的窑洞里。书案上,一方破砚,一枝旧笔,几张粗糙的毛边纸。意犹未尽的毛泽东秉笔、蘸墨,然后手不停挥地在纸上挥洒起来。但见一行行雄浑的诗句在纸页上飞动:‚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乃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的后

半阕。龙在顷刻间又一次显身,可见毛与龙的情结非同一般。何谓苍龙?一曰七宿星座,二曰青色大马,三曰凶神恶煞。前两种解读无疑与诗意相悖,唯有第三种释义最为确切。那么谁是这条苍龙呢?北京大学的许渊冲说是东条英机,也是北京大学的辜正坤说是蒋公中正。看来辜先生有几分低估毛泽东的胸襟了。纵使蒋公有五次围剿、湘江堵截、川黔追杀的等等手段,但面对即将从陆路水路乃至空中杀奔而来的日本人,深谙辩证法的毛泽东懂得,此时此刻中国的主要利害冲突已不在国共两党之间,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拚搏。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毛泽东在陕北瓦堡作了著名的《议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前吹响了抗日的号角。翌年年底,毛泽东们和蒋介石终于携起手来,将枪口一致对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八年浴血奋战,国共两军终于缚住东条英机这条歹毒的苍龙,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龙在毛泽东诗文间的第四度亮相是在一首七律之中。毛创作这首七律,时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刚刚攻克南京不久。饱读中国典籍的润之运笔之际,想必记起了《太平御览》中诸葛孔明对南京的感喟:‚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想必亦记起了辛弃疾《念奴娇》中的名句:‚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眼下,民众已经成为‚帝王之宅‛的主人,一个欣欣向荣的人民民主国家即将拔地而起。玉龙不再,苍龙不再,那一条条盘踞南京自诩为龙的皇帝们更是不再。由是毛泽东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在这首七律中浓浓地写出了十四个大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那以后,龙的形象虽然渐渐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淡出,但老人家与龙的情结却似乎保持到了其生命的最后一息。一九七六年也就是农历的龙年,他依依告别瀛寰,驾鹤西行,和马克思论古谈今去了。不过他那些含有龙的诗句却长留人世,不少爱好诗歌的中外读者们甚至不时地将那些诗句的英译放声朗诵:

Like three million jade dragons in flight, /You freeze the universe white.

With the long cord in hand today, /When shall we bind the Dragon Gray? Once a den of tiger and dragon, now a victorious town, /How excited we are, seeing heaven and earth upside-down!

横空出世,搅得周天寒彻

——毛泽东诗文中的龙喻

遵义市第五中学 屠雯

秦牧在《艺海拾贝〃譬喻之花》中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毛泽东的诗文、谈话往往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充满了磁性和魔力,除了具有大智慧之外,善用比喻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吧。 毛泽东深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特别注意在谈话和写文章时‚打比方‛,加强了针对性和说服力。他的许多比喻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作为龙的传人,其精神之腾挪飞跃翩若游龙,终其一生,都在作龙吟。

又是一个龙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泽东和龙的那一番番情结。一九二七年三月,毛泽东飞舞手中的凌云健笔,写下了天地间的一篇奇文,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末称:‚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毛泽东在自己的诗文中挥洒出一个个的‚龙‛字,兴许肇始于斯。

八年以后即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站在陕北高原眺望巍巍昆仑山脉,心中不禁激起一股诗人特有的豪情。他面对浩瀚的苍穹,用浓浓的湘音吟诵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便是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一词的首五句。其中‚飞起玉龙三百万‛源于宋人张元的绝句《雪》:‚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三百万玉龙的一番打斗,居然化作了满天飞雪,变成了满山皆白。毛泽东在正式文本中与龙的结缘,这也许是第二次。

吟罢昆仑的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回到简陋的窑洞里。书案上,一方破砚,一枝旧笔,几张粗糙的毛边纸。意犹未尽的毛泽东秉笔、蘸墨,然后手不停挥地在纸上挥洒起来。但见一行行雄浑的诗句在纸页上飞动:‚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乃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的后

半阕。龙在顷刻间又一次显身,可见毛与龙的情结非同一般。何谓苍龙?一曰七宿星座,二曰青色大马,三曰凶神恶煞。前两种解读无疑与诗意相悖,唯有第三种释义最为确切。那么谁是这条苍龙呢?北京大学的许渊冲说是东条英机,也是北京大学的辜正坤说是蒋公中正。看来辜先生有几分低估毛泽东的胸襟了。纵使蒋公有五次围剿、湘江堵截、川黔追杀的等等手段,但面对即将从陆路水路乃至空中杀奔而来的日本人,深谙辩证法的毛泽东懂得,此时此刻中国的主要利害冲突已不在国共两党之间,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拚搏。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毛泽东在陕北瓦堡作了著名的《议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前吹响了抗日的号角。翌年年底,毛泽东们和蒋介石终于携起手来,将枪口一致对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八年浴血奋战,国共两军终于缚住东条英机这条歹毒的苍龙,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龙在毛泽东诗文间的第四度亮相是在一首七律之中。毛创作这首七律,时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刚刚攻克南京不久。饱读中国典籍的润之运笔之际,想必记起了《太平御览》中诸葛孔明对南京的感喟:‚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想必亦记起了辛弃疾《念奴娇》中的名句:‚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眼下,民众已经成为‚帝王之宅‛的主人,一个欣欣向荣的人民民主国家即将拔地而起。玉龙不再,苍龙不再,那一条条盘踞南京自诩为龙的皇帝们更是不再。由是毛泽东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在这首七律中浓浓地写出了十四个大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从那以后,龙的形象虽然渐渐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淡出,但老人家与龙的情结却似乎保持到了其生命的最后一息。一九七六年也就是农历的龙年,他依依告别瀛寰,驾鹤西行,和马克思论古谈今去了。不过他那些含有龙的诗句却长留人世,不少爱好诗歌的中外读者们甚至不时地将那些诗句的英译放声朗诵:

Like three million jade dragons in flight, /You freeze the universe white.

With the long cord in hand today, /When shall we bind the Dragon Gray? Once a den of tiger and dragon, now a victorious town, /How excited we are, seeing heaven and earth upside-down!


相关内容

  • 关于长征的朗诵材料3篇
  •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 ...

  • 念奴娇·昆仑阅读答案
  • 阅读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完成下题. ①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②飞起玉龙三百万[注],搅得周天寒彻.③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④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⑤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 ...

  • 30.草地夜行
  • 30. 草地夜行 一. 看拼音写词.句. jiāng yìng yī bù yī ái jiào rǎng kuí wú bào dòng ( )( )( )( )( ) xīn rú dāo jiǎo jìng pèi tǔ háo liès hēn lǒng zhào ( )( )( ) ( ) ...

  • 记叙文阅读[北方冬天的魂魄]
  • ①北方的冬天,莽莽大野之上,朔风卷地,草木枯黄,周天寒彻,飞雪降霜,大河冰封,蛰虫盖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混混沌沌.苍苍茫茫的景象. ②冬者,冻也.因为这透天彻地.入肤入骨.痛快淋漓的冻,大自然的生命似 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那些或老或死或枯或败或眠或藏的动植物,又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的漫长而悄然的复苏. ...

  • 修辞与言语艺术作业
  • <修辞与言语艺术> 形成性作业 专业:汉语言本科 姓名: 学号: 班级: 直属班. <修辞与言语艺术>形成性作业一 一.填空: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则 ),作者是(陈骙). 2.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修辞学发凡),作者是(陈望道). 3.(句子)是语言交 ...

  • 豪放诗词奖赏
  • 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 ...

  • 时间在哪里
  • 世间原本是没有时间的,时间就是一种记忆.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记忆,不知道世界上有着白天与黑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有了记忆.白天玩耍,晚上睡觉,白天有太阳的照耀,夜晚是窗外的月光:春天很温暖,夏天很炎热,秋天总是下着雨,冬天空中飘着雪花,用小手去接住的一刹那,是那么冰凉--年龄继续增长,记忆 ...

  • 关键人物洪太尉
  • 来源:羊城晚报     2016年09月25日        版次:A12    作者:乔兆军 □乔兆军 <水浒传>开篇记载,京师闹瘟疫."瘟疫",就好似今天的"SARS"."禽流感"之类的传染病.军民死伤众多,宋仁宗睡不着觉了 ...

  • 礼崩乐坏是转型时代的最初症候
  • 礼崩乐坏是转型时代的最初症候 孔子盛赞周朝的礼乐文化,他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史载,周礼为周公所制,内容包括"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言行规范我们可从<礼记>中窥见一斑.周公制定周礼的目的,并非仅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