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探究

探究易拉罐瓶身及瓶盖的主要成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探究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探究易拉罐瓶身及瓶盖的主要成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罐装饮料的需求愈来愈大。由于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易成行、能回收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制罐材料。所以,探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问题解决设想

常见易拉罐的合金成分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锰、铁等。可设计适当的实验来进行验证。本实验分别验证瓶盖与瓶身成分。

①铝既溶于酸,也溶于碱,可用碱来先溶处理后的易拉罐片,铝溶于过量碱后以AlO 2-存在于溶液中,再向溶液中加酸,AlO 2-变为Al (OH )3白色沉淀,酸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②Fe3+能与KSCN 溶液生成血红色的络合物。在装有溶解于易拉罐的酸溶液的滤液中,加入稀硝酸,然后加入KSCN 溶液。发生反应:Fe 2+-e -=Fe3+ Fe +SCN=[Fe(SCN )]

③Mn 2+在碱性的条件下可与苯胺试剂反应,溶液呈深蓝色;与高碘酸反应溶液变紫色,发生反应:2Mn 2++5H5IO 6=2MrO4-(呈紫色)+5IO3-+11H-+7H2O ④Mg 2+能与镁试剂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镁离子遇镁试剂变为紫色。

⑤铜不溶于稀盐酸,但可溶于稀硝酸,溶液为浅蓝色,加碱有蓝色沉淀生成。或者用焰色反应检验得到铜的颜色为绿色。

3+

-2+

三、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1940年,欧美开始发售用不锈钢罐装的啤酒,同一时期铝罐的出现也成为制罐技术的飞跃。1963 年,易拉罐在美国得以发明,它继承了以往罐

形的造型设计特点,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这是一次开启方式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因而很快得到普遍应用。到了1980年,欧美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了这种铝罐作为啤酒和碳酸饮料的包装形式。随着设计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铝罐趋向轻量化,从最初的60克降到了1970年的21~15克左右。

制造易拉罐的材料有两种:一是铝材,二是马口铁。美国用于包装容器的铝金属材料消费1998年达到199.92万吨,比1997年增长2.24%,成为第二大消费市场,占全年铝消费量的21.6%。美国在易拉罐方面的材料始终采用铝板材,每年约有40%铝板材用于易拉罐方面的生产。欧洲14%左右铝金属材料用于饮料生产,由于铝质金属的较高回收再使用价值,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现在已开始大量转向铝材方面,1999年生产的易拉罐有63%采用铝材, 比1998年增长2%。2000年比1999年增长9%,英国1999年为6 6%,2000年增长6%,芬兰、瑞士、希腊、意大利、波兰等罐市场开始倾向采用100%的铝材,德国为10%,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各约30%。 由于钢罐比铝罐成本低约千分之七美元,在南美地区钢罐主导饮料包装市场,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面考虑,包装材料铝质逐步替代钢质。巴西现在采用率为65%,今后两年会增长10%。在喷雾罐方面,过去一直是由钢质主导地位,而从2000年开始已有许多产品转向铝材,增长率达到2 %~3%,随着拉伸技术在生产喷雾罐方面的应用,铝质类喷雾罐将逐步占领市场 。

铝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则分罐身、罐盖和拉环而有所不同。各种元素在罐中的成分如下表:

四、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漏斗、滤纸、铁架台、铁圈、玻璃棒、砂纸。

实验药品: 易拉罐、去污粉、NaOH 溶液、KSCN 溶液、盐酸溶液、联苯胺试剂、镁试剂、KOH 溶液、稀硝酸、硫代乙酰胺,浓氨水 (1) 实验前处理——易拉罐片表面处理 本实验选择方法一 (2)易拉罐瓶身片的溶解

易拉罐瓶盖片的溶解(与瓶身相同)

与碱的反应并没酸那么剧烈,而且反应时间较长。反应结束后,加酸的烧杯中几乎没有不溶物,溶液为浅黄色;加碱的烧杯中有大量黑色小颗粒不溶物。 反应的图片如下:

作图为罐片溶于碱,右图为罐片溶于酸

左试管为罐片溶于碱,右试管为罐片溶于酸

(3)瓶身成分测定

瓶盖成分测定(与瓶身相同)

六、实验思考与讨论:

1、易拉罐质量轻、体积小、不易破碎、耐腐蚀、无毒、无味、开启方便、便于携带、易于冷藏、表面印刷装饰美观、废罐回收价值高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青睐,故此课题可引发学生的注意,同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铝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且严重。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易拉罐中出了铝,还可能有什么金属,如何去鉴定呢?而且人们大量使用易拉罐,他们的回收利用是否必要呢?我们该怎么做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本次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习检验离子的方法,并考虑离子共存问题。生活与化学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在本实验中使用的易拉罐是菠萝啤,通过查阅文献,知道菠萝啤拉罐中的金属成分可能有铝、镁、铁、锌、锰、铜。于是针对上述元素进行分析鉴定,查阅文献得一下的鉴定分析方法: ①、铝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铝试剂鉴定铝离子

在弱酸性溶液中,Al 3+与铝试剂[金黄色素三羧酸铵(Ⅰ)]作用,生成红色的配合物(Ⅱ)。以氨水碱化后,得到鲜红色的絮状沉淀。

3+2+

Cr 、Cu 、Ca 2+等离子与铝试剂作用生成深浅不同的红色沉淀,Fe 3+与试剂作用生成深紫色的螯合物。它们存在时都干扰鉴定,可预先用NaOH 、H 2O 2及少量Na 2CO 3以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形式除去。离心分离后,再鉴定Al 3+。

方法二:向试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加盐酸,沉淀溶解;再向该溶液加入浓氨水,有白色沉淀产生,且不溶解。

本实验用方法二。 ②、检验镁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

取2滴Mg 2+试液,加2滴2mol •L -1NaOH 溶液,1滴 镁试剂(Ⅰ),沉淀呈天蓝色,示有Mg 2+ 。对硝基苯偶氮苯二酚

俗称镁试剂(Ⅰ), 在碱性环境下呈红色或红紫色,被Mg(OH)2吸附后则呈天蓝色。

条件与干扰:

4+-1. 反应必须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如[NH]过大,由于它降低了[OH]。因而妨

碍Mg 2+的捡出,故在鉴定前需加碱煮沸,以除去大量的NH 4+

2. Ag+、Hg22+、Hg 2+、Cu 2+、Co 2+、Ni 2+、Mn 2+、Cr 3+、Fe 3+及大量Ca 2+干扰反应,应预先除去

灵敏度:

捡出限量: 0.5μg

最低浓度:10μg •g -1 (10ppm) 方法二:

取4滴Mg 2+试液,加2滴6mol •L -1氨水,2滴2mol •L -1 (NH 4)2HPO 4溶液,摩擦试管内壁,生成白色晶形 MgNH 4PO 4•6H 2O 沉淀,示有Mg2+ :

Mg 2++HPO42-+NH3•H 2O+ 5H2O=MgNH4PO 4•6H 2O ↓ 条件与干扰:

1. 反应需在氨缓冲溶液中进行,要有高浓度的PO 43-和足够量的NH 4+ 2. 反应的选择性较差,除本组外,其他组很多离子都可能产生干扰 捡出限量:30μg

最低浓度:10μg •g -1 (10ppm) ③、铁离子的检验

取Fe 3+试液,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得血红色的溶液。 ④、锌离子的检验

用硫代乙酰胺(TAA )证实,TAA 水解产生硫离子,而硫化锌是唯一的白色硫化物沉淀, 且溶于稀盐酸。 ⑤、锰离子的鉴定

-2+

在酸性溶液中ClO 3将Mn 氧化为MnO 2

3Mn 2+ + ClO3- + 3H2O → 3MnO2 + 6H+ + Cl- 用HNO 2作还原剂将MnO 2再还原为Mn 2+,用铋酸钠氧化为 紫色的MnO 4-,这是鉴定二价锰离子的特征反应:

2Mn 2+ + 14H+ + 5NaBiO3 → 2MnO4- + 5Bi3+ + 7H2O + 5Na+

锰盐与氨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沉淀又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棕色沉淀,再加醋酸、联苯胺溶液,变为蓝色。

3、本实验所得结果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与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书上所展示的易拉罐溶于酸和碱后的图片,溶于碱后的溶液为比较澄清,溶于酸后的溶液为黑色浊液,但是我们所做的结果是:溶于酸后的溶液为灰色的,而溶于碱后的溶液为灰黑色浊液。根据我们分析讨论,觉得书上所展

示的实验现象应该是错误的,因为易拉罐中溶于碱的金属就只有铝和锌,大量的黑色小颗粒应该是那些不溶于碱的金属。所以,溶于酸后的溶液应该颜色较浅,而溶于碱后的溶液应该为黑色浊液。

4、本次实验主要的内容是对易拉罐材料合金主要成分的鉴定,通过特征性实验来鉴别。在实验之初我们还设计了用不同易拉罐(如罐头鱼的易拉罐、王老吉的易拉罐等)来进行实验。然而在实际的实验中,我们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探究了同一个易拉罐的瓶身和瓶盖的成分鉴定。

5、本次实验我们没有检测出易拉罐中的锰和铜,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两种元素的含量比较少,而且这两种元素的检测存在着很多干扰,故要有非常明显的现象可能会很难得到的。

参考文献

[1]肖常磊, 钱扬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2]杨林. 废旧铝易拉罐回收及利用情况的分析. 中国物资再生:1996.12. [3]刘雪平, 唐力. 铝合金易拉罐主要成分探究. 化学教学:2005(5).

探究易拉罐瓶身及瓶盖的主要成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探究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探究易拉罐瓶身及瓶盖的主要成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罐装饮料的需求愈来愈大。由于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易成行、能回收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制罐材料。所以,探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问题解决设想

常见易拉罐的合金成分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锰、铁等。可设计适当的实验来进行验证。本实验分别验证瓶盖与瓶身成分。

①铝既溶于酸,也溶于碱,可用碱来先溶处理后的易拉罐片,铝溶于过量碱后以AlO 2-存在于溶液中,再向溶液中加酸,AlO 2-变为Al (OH )3白色沉淀,酸过量白色沉淀溶解

②Fe3+能与KSCN 溶液生成血红色的络合物。在装有溶解于易拉罐的酸溶液的滤液中,加入稀硝酸,然后加入KSCN 溶液。发生反应:Fe 2+-e -=Fe3+ Fe +SCN=[Fe(SCN )]

③Mn 2+在碱性的条件下可与苯胺试剂反应,溶液呈深蓝色;与高碘酸反应溶液变紫色,发生反应:2Mn 2++5H5IO 6=2MrO4-(呈紫色)+5IO3-+11H-+7H2O ④Mg 2+能与镁试剂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镁离子遇镁试剂变为紫色。

⑤铜不溶于稀盐酸,但可溶于稀硝酸,溶液为浅蓝色,加碱有蓝色沉淀生成。或者用焰色反应检验得到铜的颜色为绿色。

3+

-2+

三、相关资料查阅综述

1940年,欧美开始发售用不锈钢罐装的啤酒,同一时期铝罐的出现也成为制罐技术的飞跃。1963 年,易拉罐在美国得以发明,它继承了以往罐

形的造型设计特点,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这是一次开启方式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因而很快得到普遍应用。到了1980年,欧美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了这种铝罐作为啤酒和碳酸饮料的包装形式。随着设计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铝罐趋向轻量化,从最初的60克降到了1970年的21~15克左右。

制造易拉罐的材料有两种:一是铝材,二是马口铁。美国用于包装容器的铝金属材料消费1998年达到199.92万吨,比1997年增长2.24%,成为第二大消费市场,占全年铝消费量的21.6%。美国在易拉罐方面的材料始终采用铝板材,每年约有40%铝板材用于易拉罐方面的生产。欧洲14%左右铝金属材料用于饮料生产,由于铝质金属的较高回收再使用价值,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现在已开始大量转向铝材方面,1999年生产的易拉罐有63%采用铝材, 比1998年增长2%。2000年比1999年增长9%,英国1999年为6 6%,2000年增长6%,芬兰、瑞士、希腊、意大利、波兰等罐市场开始倾向采用100%的铝材,德国为10%,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各约30%。 由于钢罐比铝罐成本低约千分之七美元,在南美地区钢罐主导饮料包装市场,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面考虑,包装材料铝质逐步替代钢质。巴西现在采用率为65%,今后两年会增长10%。在喷雾罐方面,过去一直是由钢质主导地位,而从2000年开始已有许多产品转向铝材,增长率达到2 %~3%,随着拉伸技术在生产喷雾罐方面的应用,铝质类喷雾罐将逐步占领市场 。

铝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则分罐身、罐盖和拉环而有所不同。各种元素在罐中的成分如下表:

四、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漏斗、滤纸、铁架台、铁圈、玻璃棒、砂纸。

实验药品: 易拉罐、去污粉、NaOH 溶液、KSCN 溶液、盐酸溶液、联苯胺试剂、镁试剂、KOH 溶液、稀硝酸、硫代乙酰胺,浓氨水 (1) 实验前处理——易拉罐片表面处理 本实验选择方法一 (2)易拉罐瓶身片的溶解

易拉罐瓶盖片的溶解(与瓶身相同)

与碱的反应并没酸那么剧烈,而且反应时间较长。反应结束后,加酸的烧杯中几乎没有不溶物,溶液为浅黄色;加碱的烧杯中有大量黑色小颗粒不溶物。 反应的图片如下:

作图为罐片溶于碱,右图为罐片溶于酸

左试管为罐片溶于碱,右试管为罐片溶于酸

(3)瓶身成分测定

瓶盖成分测定(与瓶身相同)

六、实验思考与讨论:

1、易拉罐质量轻、体积小、不易破碎、耐腐蚀、无毒、无味、开启方便、便于携带、易于冷藏、表面印刷装饰美观、废罐回收价值高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青睐,故此课题可引发学生的注意,同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铝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且严重。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易拉罐中出了铝,还可能有什么金属,如何去鉴定呢?而且人们大量使用易拉罐,他们的回收利用是否必要呢?我们该怎么做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本次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习检验离子的方法,并考虑离子共存问题。生活与化学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在本实验中使用的易拉罐是菠萝啤,通过查阅文献,知道菠萝啤拉罐中的金属成分可能有铝、镁、铁、锌、锰、铜。于是针对上述元素进行分析鉴定,查阅文献得一下的鉴定分析方法: ①、铝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铝试剂鉴定铝离子

在弱酸性溶液中,Al 3+与铝试剂[金黄色素三羧酸铵(Ⅰ)]作用,生成红色的配合物(Ⅱ)。以氨水碱化后,得到鲜红色的絮状沉淀。

3+2+

Cr 、Cu 、Ca 2+等离子与铝试剂作用生成深浅不同的红色沉淀,Fe 3+与试剂作用生成深紫色的螯合物。它们存在时都干扰鉴定,可预先用NaOH 、H 2O 2及少量Na 2CO 3以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形式除去。离心分离后,再鉴定Al 3+。

方法二:向试液中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加盐酸,沉淀溶解;再向该溶液加入浓氨水,有白色沉淀产生,且不溶解。

本实验用方法二。 ②、检验镁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

取2滴Mg 2+试液,加2滴2mol •L -1NaOH 溶液,1滴 镁试剂(Ⅰ),沉淀呈天蓝色,示有Mg 2+ 。对硝基苯偶氮苯二酚

俗称镁试剂(Ⅰ), 在碱性环境下呈红色或红紫色,被Mg(OH)2吸附后则呈天蓝色。

条件与干扰:

4+-1. 反应必须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如[NH]过大,由于它降低了[OH]。因而妨

碍Mg 2+的捡出,故在鉴定前需加碱煮沸,以除去大量的NH 4+

2. Ag+、Hg22+、Hg 2+、Cu 2+、Co 2+、Ni 2+、Mn 2+、Cr 3+、Fe 3+及大量Ca 2+干扰反应,应预先除去

灵敏度:

捡出限量: 0.5μg

最低浓度:10μg •g -1 (10ppm) 方法二:

取4滴Mg 2+试液,加2滴6mol •L -1氨水,2滴2mol •L -1 (NH 4)2HPO 4溶液,摩擦试管内壁,生成白色晶形 MgNH 4PO 4•6H 2O 沉淀,示有Mg2+ :

Mg 2++HPO42-+NH3•H 2O+ 5H2O=MgNH4PO 4•6H 2O ↓ 条件与干扰:

1. 反应需在氨缓冲溶液中进行,要有高浓度的PO 43-和足够量的NH 4+ 2. 反应的选择性较差,除本组外,其他组很多离子都可能产生干扰 捡出限量:30μg

最低浓度:10μg •g -1 (10ppm) ③、铁离子的检验

取Fe 3+试液,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得血红色的溶液。 ④、锌离子的检验

用硫代乙酰胺(TAA )证实,TAA 水解产生硫离子,而硫化锌是唯一的白色硫化物沉淀, 且溶于稀盐酸。 ⑤、锰离子的鉴定

-2+

在酸性溶液中ClO 3将Mn 氧化为MnO 2

3Mn 2+ + ClO3- + 3H2O → 3MnO2 + 6H+ + Cl- 用HNO 2作还原剂将MnO 2再还原为Mn 2+,用铋酸钠氧化为 紫色的MnO 4-,这是鉴定二价锰离子的特征反应:

2Mn 2+ + 14H+ + 5NaBiO3 → 2MnO4- + 5Bi3+ + 7H2O + 5Na+

锰盐与氨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沉淀又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棕色沉淀,再加醋酸、联苯胺溶液,变为蓝色。

3、本实验所得结果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与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书上所展示的易拉罐溶于酸和碱后的图片,溶于碱后的溶液为比较澄清,溶于酸后的溶液为黑色浊液,但是我们所做的结果是:溶于酸后的溶液为灰色的,而溶于碱后的溶液为灰黑色浊液。根据我们分析讨论,觉得书上所展

示的实验现象应该是错误的,因为易拉罐中溶于碱的金属就只有铝和锌,大量的黑色小颗粒应该是那些不溶于碱的金属。所以,溶于酸后的溶液应该颜色较浅,而溶于碱后的溶液应该为黑色浊液。

4、本次实验主要的内容是对易拉罐材料合金主要成分的鉴定,通过特征性实验来鉴别。在实验之初我们还设计了用不同易拉罐(如罐头鱼的易拉罐、王老吉的易拉罐等)来进行实验。然而在实际的实验中,我们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探究了同一个易拉罐的瓶身和瓶盖的成分鉴定。

5、本次实验我们没有检测出易拉罐中的锰和铜,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两种元素的含量比较少,而且这两种元素的检测存在着很多干扰,故要有非常明显的现象可能会很难得到的。

参考文献

[1]肖常磊, 钱扬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 [2]杨林. 废旧铝易拉罐回收及利用情况的分析. 中国物资再生:1996.12. [3]刘雪平, 唐力. 铝合金易拉罐主要成分探究. 化学教学:2005(5).


相关内容

  • 2017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 1.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 2SO 4加入到盛有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 ...

  • 测定食物中所含的能量(说课稿)
  •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说课稿 周矶学校 孙源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课本.教学内容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同上一内容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 ...

  • 浙教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试题(化学部分综合)
  • 新浙教版2015~2016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检测 科学(化学部分) 试题卷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Cu-64 Zn-65 S-32 Na-23 Cl-35.5 N-14 Mg-24 K-39 I-127 Ca-40 Fe-56 Al-27 Co-60 一.选择题( ...

  • 四年级科学上册
  •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 ...

  • 四年级科学
  •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 ...

  • 单元评价检测(四)
  • 单元评价检测(四)金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e-56 Zn-65 Ag-108 的是( ) A.滤液中只含有FeSO4 B.滤液中含有FeSO4和H2SO4 C.过滤所得固体是Fe和Cu D.所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8.将等质量的锌分别放入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质 ...

  • 校园白色污染与处理
  • 校园白色污染与处理 --惠东高级中学科技实践活动报告 单位:广东惠东高级中学 成员:傅佩玲 黄岸锋 严文良 卢国资 指导老师:邱锦文 一.课题背景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袋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广大中学生对白 ...

  • __金属的化学性质
  • 考点17 金属的化学性质 选择题 1.(2011年福建福州,10题)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如图4: 下列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是 A. 铜和硝酸钠溶液 B. 铁和稀盐酸 C.锌和氯化钾溶液 D.银和稀硫酸 2.(2011年四川雅安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 A .铝 B.铜 C.镁 D.铁 3. (20 ...

  • 2015与名师对话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课时作业7
  • 课时作业(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做法中涉及到铝的还原性的是( ) A .明矾净化水 B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C .用铝制容器存放浓硫酸 D .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单质铝 解析:铝制容器存放浓硫酸表面被氧化形成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