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的故事

案例: 案例:灯塔的故事 选自熊秉元《灯塔的故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 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 港口附近礁石险恶, 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 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 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 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 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 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 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 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 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 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 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 可是,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 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 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 可是,如果有人反对: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 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 但是, 因为是讨海老手, 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 早就一清二楚, 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 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 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家挨户地收钱保管呢? 好吧,如果有人自告奋勇,或有人众望所归、勉为其难地出面为大家服务,总算可以把问题解决 了!可是,即使当初大家说好各自负担多少,如果有人事后赖皮,或有意无意地拖延时日,就是 不付钱,怎么办?大家是不是愿意赋予这个“公仆”某些像纠举、惩罚等的“公权力”呢? 灯塔的例子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处理“公共财”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 灯塔所 绽放的光芒德泽广被、让过往的船只均蒙其利。可是,其他的东西像 面包牛奶一个人享用了之 后别人就不能再享用;灯塔的光线却不是这样,多一艘船享用不会使光

芒减少一丝一毫。而且,

你在杂货店里付了钱才能得到牛奶面包;可 是,即使你不付钱,还是可以享有灯塔的指引,别 人很难因为你不付钱而把你排除在灯塔的普照之外。 和牛奶面包相比,像灯塔这种财货就比较容易由公共部门来解决。因此,由灯塔的例子,可以具 体入微地联想到“政府”存在的理由:透过大家认可的方式,大家决 定要有哪些像灯塔之类的 公共财,也决定要怎么样分摊提供这些公共财的成本。而且,为了能有效地处理“支出”和“收 入”这两方面的问题,大家也愿意让政府拥 有某些司法和制裁的权力。 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灯塔和实际生活的经验有一段距离,不太能体会里面的曲折。但是,类似的 例子多得很。每一个人都可以自问,如果要在自己家附近的巷子里设 一盏路灯,钱要由街坊邻 居一起分摊、地点要由大家商量决定;那么,你认为怎么做比较好,或者你觉得走夜路没有什么 不好,何必劳民伤财…… 评论:黄:我虽然早就在别的文章里,看到科斯的这篇论文多次地被引用;可是,一直到最近读 他《论文精选》这本书,才看到闻名已久的这篇《经济学里的灯塔》。 初读这篇传诵一时的文章,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甚至觉得有点困惑:为什么科斯会把这篇文章 收录在他准备传世的《精选》里。文章还没看完,刚好有事必须处理,就带着满腹的不解离开书 桌。第二天找到时间,把文章看完,还是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再看了第二次,依然如此。 科斯的这本《精选》显然是他二十余岁就成名、纵横经济学数十年之后,精挑细选自己最满意的 上上之作。书在一九八八年出版,三年之后刚好得到诺贝尔经济奖。后世学者要了解科斯,大概 只要精读这本小书里的七篇文章,就可以得其精髓。 七篇文章里,第一篇是三十余页的长序。一方面回顾他的心路历程,一方面细数他自认为对经济 学的贡献。第二篇是他在二十一岁前后写就的经典之作《厂商的本 质》,文中点出了市场经济 里价格机能的特性:利用市场的价格机能去取得各种资源,会隐含了搜寻、订约、履行等等的成 本。这些成本可能很高,所以,成立一个 经常性的“厂商”来运用资源可能会胜过利用价格机 能。 第三篇《社会成本的探讨》更是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自一九六零 年出版以来,这篇文章已经被别的论著引用了三千次以上,对西方法 学界产生革命性的冲击。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当然不容置疑。第四篇文章厘清了传统经济学所深入不疑、奉为圭臬的 “边际成本订价法”在推理上的谬误。第五 篇是

对“工业经济学”的反省和指引。第六篇是他 对数十年来自己所受的攻击提出反驳; 论点虽然不一定能服人, 但是, 大师出手, 确实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和前六篇文章的大开大阖相比, 第七篇文章虽长, 但就内容而言, 只能算是学术上的一篇小品…… 现 在我们回到这个案例上来。传统上经济学者一直认为,灯塔非由政府兴建不可。因为,灯塔 散发的光芒虽然功德无量,可是船只可以否认自己真的要靠灯塔指引,或 者过港不入;所以, 民营的灯塔可能收不到钱。 而且, 灯塔照明的成本是固定的, 和多一艘船或少一艘船无关。 因此, 灯塔不应该收费,而应该由政府经营。

科斯引述史料, 说明在十七八世纪时, 英国境内大部分的灯塔都不是政府经营, 而是由英皇特许, 私人经营,或者是由一个港务公会负责兴建经营。这些“非公营”的灯塔订有费率,向所有进港 的船只收费。 科斯引用的史料很生动。譬如说,他在文章里面提到有一商人花了四十万英镑,在一处险恶的礁 石上翻修了一座新的灯塔。但是,在暴风雨中,人和灯塔都被扫入海 里。灾难过后,英国政府 付给商人遗孀慰问金二百镑和年金一百镑。可是,文章虽然有趣,重点只不过是点出了传统经济 学者在论述时不讲求证据的缺失而已。 有什 么重要可言呢?而且, 虽然文章里被科斯点名批评的 包括马歇尔、萨缪尔森这些经济学(史)上的大师;可是,这篇文章发表时科斯早已是一方重镇, 并不需借着撂倒大师来扬名立万。 所以, 为什么科斯会把这样一篇文章收入他的传世之作呢? 也 许,科斯是希望借着这篇文章来提醒所有的经济学者:经济学不该只是漂亮的模型、繁复的数学 和想当然的推论。对于人的实际行为多做观察和了解,再归纳萃取出一些智慧,这样的经济学或 许比较平实可喜。 可是,单单为这一点“常识”,就值得让这篇文章和其他的经典之作平起平坐吗?何况,科斯对 萨缪尔森的批评也不能说毫无瑕疵。 即使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私人的灯塔, 并不表示私人灯塔是 常态;放眼二十世纪末期的今天,试问世界上有几座灯塔不是公营的?因此,萨氏的观点并不为 过。那么,追根究柢,灯塔,应该是有助于指点迷津的。可是,经济学里的灯塔却好像总是让人 坠入五里雾中,不辨西东……科斯到底为什么对这篇有关灯塔的论文情有独钟呢?

案例: 案例:灯塔的故事 选自熊秉元《灯塔的故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 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 港口附近礁石险恶, 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 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 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 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 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 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 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 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 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 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 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 可是,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 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 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 可是,如果有人反对: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 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 但是, 因为是讨海老手, 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 早就一清二楚, 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 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 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家挨户地收钱保管呢? 好吧,如果有人自告奋勇,或有人众望所归、勉为其难地出面为大家服务,总算可以把问题解决 了!可是,即使当初大家说好各自负担多少,如果有人事后赖皮,或有意无意地拖延时日,就是 不付钱,怎么办?大家是不是愿意赋予这个“公仆”某些像纠举、惩罚等的“公权力”呢? 灯塔的例子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处理“公共财”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 灯塔所 绽放的光芒德泽广被、让过往的船只均蒙其利。可是,其他的东西像 面包牛奶一个人享用了之 后别人就不能再享用;灯塔的光线却不是这样,多一艘船享用不会使光

芒减少一丝一毫。而且,

你在杂货店里付了钱才能得到牛奶面包;可 是,即使你不付钱,还是可以享有灯塔的指引,别 人很难因为你不付钱而把你排除在灯塔的普照之外。 和牛奶面包相比,像灯塔这种财货就比较容易由公共部门来解决。因此,由灯塔的例子,可以具 体入微地联想到“政府”存在的理由:透过大家认可的方式,大家决 定要有哪些像灯塔之类的 公共财,也决定要怎么样分摊提供这些公共财的成本。而且,为了能有效地处理“支出”和“收 入”这两方面的问题,大家也愿意让政府拥 有某些司法和制裁的权力。 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灯塔和实际生活的经验有一段距离,不太能体会里面的曲折。但是,类似的 例子多得很。每一个人都可以自问,如果要在自己家附近的巷子里设 一盏路灯,钱要由街坊邻 居一起分摊、地点要由大家商量决定;那么,你认为怎么做比较好,或者你觉得走夜路没有什么 不好,何必劳民伤财…… 评论:黄:我虽然早就在别的文章里,看到科斯的这篇论文多次地被引用;可是,一直到最近读 他《论文精选》这本书,才看到闻名已久的这篇《经济学里的灯塔》。 初读这篇传诵一时的文章,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甚至觉得有点困惑:为什么科斯会把这篇文章 收录在他准备传世的《精选》里。文章还没看完,刚好有事必须处理,就带着满腹的不解离开书 桌。第二天找到时间,把文章看完,还是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再看了第二次,依然如此。 科斯的这本《精选》显然是他二十余岁就成名、纵横经济学数十年之后,精挑细选自己最满意的 上上之作。书在一九八八年出版,三年之后刚好得到诺贝尔经济奖。后世学者要了解科斯,大概 只要精读这本小书里的七篇文章,就可以得其精髓。 七篇文章里,第一篇是三十余页的长序。一方面回顾他的心路历程,一方面细数他自认为对经济 学的贡献。第二篇是他在二十一岁前后写就的经典之作《厂商的本 质》,文中点出了市场经济 里价格机能的特性:利用市场的价格机能去取得各种资源,会隐含了搜寻、订约、履行等等的成 本。这些成本可能很高,所以,成立一个 经常性的“厂商”来运用资源可能会胜过利用价格机 能。 第三篇《社会成本的探讨》更是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自一九六零 年出版以来,这篇文章已经被别的论著引用了三千次以上,对西方法 学界产生革命性的冲击。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当然不容置疑。第四篇文章厘清了传统经济学所深入不疑、奉为圭臬的 “边际成本订价法”在推理上的谬误。第五 篇是

对“工业经济学”的反省和指引。第六篇是他 对数十年来自己所受的攻击提出反驳; 论点虽然不一定能服人, 但是, 大师出手, 确实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和前六篇文章的大开大阖相比, 第七篇文章虽长, 但就内容而言, 只能算是学术上的一篇小品…… 现 在我们回到这个案例上来。传统上经济学者一直认为,灯塔非由政府兴建不可。因为,灯塔 散发的光芒虽然功德无量,可是船只可以否认自己真的要靠灯塔指引,或 者过港不入;所以, 民营的灯塔可能收不到钱。 而且, 灯塔照明的成本是固定的, 和多一艘船或少一艘船无关。 因此, 灯塔不应该收费,而应该由政府经营。

科斯引述史料, 说明在十七八世纪时, 英国境内大部分的灯塔都不是政府经营, 而是由英皇特许, 私人经营,或者是由一个港务公会负责兴建经营。这些“非公营”的灯塔订有费率,向所有进港 的船只收费。 科斯引用的史料很生动。譬如说,他在文章里面提到有一商人花了四十万英镑,在一处险恶的礁 石上翻修了一座新的灯塔。但是,在暴风雨中,人和灯塔都被扫入海 里。灾难过后,英国政府 付给商人遗孀慰问金二百镑和年金一百镑。可是,文章虽然有趣,重点只不过是点出了传统经济 学者在论述时不讲求证据的缺失而已。 有什 么重要可言呢?而且, 虽然文章里被科斯点名批评的 包括马歇尔、萨缪尔森这些经济学(史)上的大师;可是,这篇文章发表时科斯早已是一方重镇, 并不需借着撂倒大师来扬名立万。 所以, 为什么科斯会把这样一篇文章收入他的传世之作呢? 也 许,科斯是希望借着这篇文章来提醒所有的经济学者:经济学不该只是漂亮的模型、繁复的数学 和想当然的推论。对于人的实际行为多做观察和了解,再归纳萃取出一些智慧,这样的经济学或 许比较平实可喜。 可是,单单为这一点“常识”,就值得让这篇文章和其他的经典之作平起平坐吗?何况,科斯对 萨缪尔森的批评也不能说毫无瑕疵。 即使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私人的灯塔, 并不表示私人灯塔是 常态;放眼二十世纪末期的今天,试问世界上有几座灯塔不是公营的?因此,萨氏的观点并不为 过。那么,追根究柢,灯塔,应该是有助于指点迷津的。可是,经济学里的灯塔却好像总是让人 坠入五里雾中,不辨西东……科斯到底为什么对这篇有关灯塔的论文情有独钟呢?


相关内容

  • 爱是希望的灯塔 --读[爸爸的灯塔]有感
  • 爱是希望的灯塔 --读<爸爸的灯塔>有感 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情节,这是张洁姐姐写的<爸爸的灯塔>,这是她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暑假中,我读了它,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爸爸是一个爱运动.身体强壮的建筑师,能造出各种各样高大建筑物,爸爸心灵手巧,能用木头造出汽车. ...

  • 侯发山小说阅读:[守灯]
  • 守 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 ...

  • 安全,守护生命的灯塔
  • 安全,守护生命的灯塔 新桥小学 傅英 设计背景: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障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人流.物流.车流的快速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然而事物的另一面却向世人昭示:我国已经进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日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 ...

  • 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 初中阅读理解之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题型抢先看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 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在初 ...

  • 但盼风雨来
  • 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太阳将自身的光芒照射到地球表面需要499秒,约8分钟. 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月光照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 1.25秒,距离约为384401千米,火星将光芒带到地球的时间约为4分钟,距离约为5576千米--.. 都是令人惊讶的数字所产生的结果.每一颗星辰,都积极的,努力 ...

  • 科林的圣诞蜡烛
  • 科林慢吞吞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已经是圣诞节前夕,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 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在心里承认的原因. 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 ...

  • 理想幻灭的青春_村上春树_青春三部曲_人物形象解读
  • 理想幻灭的青春 --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人物形象解读 [摘要] 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是作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追忆与反思,其中"鼠"和叙事者"我"的形象可以说是经历了学潮的理想幻灭的一代人的艺术写照.[关键词] 村 ...

  • 江苏省2016届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
  • 江苏省2016届高三预测金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 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 ...

  • 王一梅老师教作文
  • 发人深思的情感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 光之塔(动画短片) 世界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海的那一头有无限的憧憬与希望,年轻人被吸引,义无反顾离开自幼生长的港湾,投入永无止境的探险之中.家如小岛,亦如灯塔,永远是游子回归的坐标.父亲的爱深沉绵厚,如大地般宽广,如大地般静默.他亲手将牙牙学语的孩子放入小船,护他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