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学术论坛]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

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

:“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会分层理论观

———“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理论的中心问题

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

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

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的观点,这两种分层观实际上也就代表了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作者:陈鹏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71)

*本文的写作受益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开设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课程,文中很多观点和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李老师的课程讲授,在此深表谢忱,惟文责自负。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①仇立平

:《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2006年第1期。②李春玲

·85·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义的两种基本分层取向①。1970、198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学理论本身走向综合的趋势,(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之间区分的界限也变得日益模糊,社会分层理论本身呈现出一种综合的趋势。同时,在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分层研究也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取向,如涂尔干主义、新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取向和理性选择理论等等。新的理论取向在走向综合的过程中,也使得涂尔干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得以复兴和重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经典社会学三大传统即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实则都分别为社会分层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传统。本文拟从经典社会学三大传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三人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来审视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问题及其三者在此问题上的理论关联和分歧。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

和“为什么会得到?”

“分层”(stratification)概念是社会学从地质学中引入而来。正如地质会形成层化现象一样,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层化的特性。在所有人类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rankdifferences)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社会分层现象。实际上,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特别类型,它预示着一种系统的社会位置的等级性存在。

一般而言,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②。而社会分层的本质则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它的核心是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秩序③。也就是说,社会分层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关于资源和利益是经由何种过程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获得配置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分层的存在必然会带来社会不平等,因为,资源不可能是无限可满足的,利益也不可能总是协调一致的。一定意义上,可以将社会分层的研究视为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存在,从而导致了社会分层系统的形成;而一旦资源和利益的分配真地达到绝对的平均,社会虽然达至了所谓的平等,但分层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通过对社会分层本质的分析,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按照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一书的经典阐释,他认为,几乎所有在这一领域中的大理论家们,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偏向,都试图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这个问题是所有讨论阶级和阶层,以及它们的

。“谁得到了什么?”实际上是对社会群体或个人获得的各种资源的结构性联系时的基本问题④

状况的一种描述,而“为什么会得到?”则关注的主要是这种资源获得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后来的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家帕金(F.Parkin)则将之分别概括为是对“地位分层结构”与“地位准入机制”的回答⑤。这两个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层系统。不论是伦斯基提出的原始问题,还是后来帕金对问题的进一步概念化,实际上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社会资源问题。具体而言,也就是,社会资源的价值及其决定因素如何?社会资源的分配规则如何?社会资源是如何分配给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或群体的?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8页。①伦斯基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②李强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③李强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8页。④伦斯基

1974.p.8.⑤Parkin,F.TheSocialAnalysisofClassStructure,London:TavistockPubliction,

·86·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简言之,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社会资源及其分配规则。而社会分层研究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两者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在近十年来,社会分层研究者对于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的研究和认识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不仅突破了传统分层理论家主要强调的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声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外,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者也注意到了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民权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如格仑斯基在其《社会分层》一书中就归纳了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声望资源、公民资源、人力资源等七种作为社会分层基础并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形式①。李强教授则基于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形,将之归纳为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等十种资源形式②。而对于地位准入机制方面而言,李强教授认为历史上主要出现过血统的或等级的、关系网或私人介绍、推荐的制度、考试制度、文凭证书制度、选举制度、市场竞争或经济竞争等地位准入机制③。

二、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分层观

社会分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分层类型是不尽相同的。不过,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仍可以发现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类型即:种姓(Caste)、等级(Estate)、阶级(Class)④。值得指出的是,这三种类型都是纯粹的和抽象的理想类型,实际的分层系统从没有以某种类型出现,而只是接近于这些既定的类型,或者是这三种类型的一个混合物。现在,我们来看下经典三大家是如何回答社会分层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

如果按照上面的三种基本社会分层类型来看,马克思所探讨的主要是“阶级”类型的社会

,“阶级”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

阶段相联系的,私有制出现后,社会就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同时,阶级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历史过程,而阶级斗争则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⑤。由于马克思本人也是一位革命家,所以,他对工人阶级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他看来,阶级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和资方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体制,造就了两大对立的社会阶级,并且,马克思预测:工人阶级必然要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历史主体。

如果按照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赖特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实质上是一种

⑥“关系理论”。“关系”在这里被定义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

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布洛维(M.Burawoy)等则进一步指出,这种阶级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关系⑦。正是在这个意

:《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①格仑斯基

:《试论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学海》2006年第4期。②李强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③李强

④Mayer,KubtB.ClassandSociety,RandomHouse,INC.1964.p.7.

:《哲学的贫困》,人民出版社,1961年3月。⑤马克思

:《阶级》,刘磊、吕梁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⑥赖特

⑦BurawoyM.&O.Wright.SociologicalMarxism.inTheHandbookofSociologicalTheory,(ed.)byJ.Turner.NewYork:PlenumBooks.2002.p.65.

·8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义上,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所阐释的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形式就表现为:阶级地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由此,也可以看出,马位—

克思所强调的社会资源主要就是指生产资料,并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成员被分为两大基本的地位形式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前者因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后者因仅拥有劳动力则只能获得勉强维持其生存的工资。

面对这种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这最终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并非完全如此,马克思所预言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所致。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阶级分层理论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韦伯的“阶层分层论”

相对于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韦伯则形成了自己的“阶层”分层论。韦伯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著述主要体现在《阶级、身份和政党》与《开放与封闭的关系》两篇论文中。前篇文章构成了韦伯主义理论家主要借用的理论资源,而后一篇文章则为新韦伯主义理论家提供了灵感来源。一般认为,韦伯开创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多元分层观。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经济标准、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所谓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中的机会,即个人能够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所谓政治标准,又称权力标准,即个人或群体对他人行动施行控制和影响的能力;所谓社会标准,即声望标准,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或尊敬,它取决于个人的身份、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韦伯认为,这三项标准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但它们又可以各自独立。韦伯主张用这三种标准综合起来进行分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并非一般地讨论社会分层,而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共同体形式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韦伯认为,人们频繁地在这三种共同体里生活。其中,阶级是由经济决定的,并主要根据“市场状态”(marketsituation)来划分;身份群体则是由“社会评价”所制约的声望决定的,并根据

——这些原则反映了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分层的;政党则人们消费商品的原则—

由权力来决定,主要寻求一种统治职能。由此,可以看出,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身份群体的真正故土在社会制度里,政党的真正故土则是在权力领域里。不过,对韦伯而言,身份群体则是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共同体。因为,身份群体是由那些分享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具有类似声望地位的人所组成,他们之间更能够形成具有实质性互动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于身份群体的理解,生活机会(lifechance)的概念尤为关键。正是因为生活机会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位差异。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韦伯《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所阐释的主要分层思想,也是传统韦伯主义理论家主要借用的理论资源。晚近以来,以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弗兰克·帕金(FrankParkin)和约翰·戈德索普(JohnGoldthorpe)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理论

———“社会屏蔽”(social家则根据韦伯的另一篇论文《开放与封闭的关系》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closure)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韦伯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社会屏蔽是指社会群体设置并强化其成员资格的一种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以垄断手段来改进或最大化自身群体利益。实际上,韦伯并没有把这一概念与他本人的分层思想联系起来,但新韦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在宏观结构层·88·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面运作的这种排拆性过程,导致了阶级和身份群体的产生①。由此可以看到,韦伯有关“社会屏蔽”的思想,实际上为社会分层理论的地位准入机制的探讨提供了重要洞见。

(三)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

在社会分层的传统理论研究中,通常就将马克思和韦伯视为两种基本的分层理论范式的代表,而对于涂尔干的分层思想则有所忽视。随着二战之后,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的两种分层观之间的对立转化成功能分层论与冲突分层论之间的对立,涂尔干的分层思想才被学界得以重新认识。同时,随着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之间的区分界限日渐模糊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思潮的影响,以格仑斯基和索内森等为代表,从涂尔干的职业共同体思想出发进而发展出新涂尔干主义。至此,社会分层理论中的涂尔干传统开始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涂尔干的分层理论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功能主义分层理论,另一部分是职业共同体分层思想②。以往,我们仅仅重视了他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而对于后者则有所忽视。不过,这两个部分的分层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分工为基点进行探讨的。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指出,分工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是在于它对整个社会整体发挥作用,它将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成为可能③。而且,所有社会都会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它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同时,每个人的才能不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天赋。他相信,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概而言之,涂尔干的这种功能分层观可以表述为:社会分工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由于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分工也必然是有差异的,就需要让适当的人去承担适当的工作,让最有才能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的工作,从而形成社会职业角色的适当比例,这应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不过,功能主义虽然解释了分层的必要性,但对这种分层所来带的社会后果却并没有给予相应地回答。于是,涂尔干在其有关职业群体的理论中将这种功能分层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推进,其目的就在于解决分工所形成的社会分化之后果。在涂尔干所生活的法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了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现象。在他看来,为了解决这些社会失范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群体,建立规范体系,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靠职业群体。因为,经济生活是十分独特的,每时每日都在发展变化,政治社会和国家的权威都难以顾及,唯有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协作者的职业群体方能承担这一重任,创造出一种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进而实现社会整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涂尔干从分工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分层的思想为我们提供另一种独特的思路。而且,这种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比较容易缓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因为,

。正是由于分工的不同,从在解释人们地位差异的时候,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是“分工的不同”

而使得人们在社会地位差异上表现为一种职业角色的不同。

(四)三者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三种传统的分层理论的分析,现在,我们将之围绕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中心问题进行相关的比较。

1.分析的视角:作为社会学的三大经典传统,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同样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2006年第1期。①李春玲

:《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学术界》2006年第3期。②李强

:《社会分工论》,三联出版社,2000年5月。③涂尔干

·89·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确立了自身的独特传统。马克思主要是从一种“阶级的视角”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并且,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阶级的视角则意味着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地位差异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韦伯则主要是从一种“阶层的视角”来探讨分层的,而且,身份群体对韦伯而言具有更为实质性意义;由于身份群体的形成是以相似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声望为基础的,这就使得对于身份群体的考察必须置于特定的“消费(交换)过程”之中;涂尔干则是从“分工的视角”来阐释其分层思想的,并且,强调了分工的社会功能以及对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解决方案的探讨,因此,对于这种分层观我们就需要将其置于一种“工作过程”中来审视。

2.谁得到了什么(地位差异结构):正如前文所言,谁得到了什么,实际上关注的是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状况如何。对于马克思而言,由于其所端赖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因而,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可以区分为两种地位形式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前者获得剩余价值,后者则只能获得其工资,于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主要是社会

;与马克思的一元分层标准不同,韦伯则采用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分成员的“生产地位”

层标准,而且,根据市场状况中的生活机会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位差异,就韦伯而言,这主要就是指不同的身份群体,其获得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权力、财富和声望等,从而形成相应的“市场地位”;如果说马克思和韦伯还采用了某些特定的社会资源作为分层的标准的话,涂尔干则用“分工”这种独特的社会维系机制阐释了其分层思想,通过对分工的社会功能以及职业群体对社会整合作用的探讨,他表明,正是通过不同的分工,在工作过程中,社会成员获得了不同的职业角色。

3.为什么会得到(地位准入机制):相对于“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关注的则是当下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人们是如何进入到这种地位差异结构中去的。对于马克思而言,之所以会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于韦伯,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身份群体,有的获得了权力,有的获得了财富,有的获得了声望,就在于各个社会成员在市场情况中的生活机会是不同的;而对于涂尔干,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职业角色,乃是源于分工之不同和社会团结之需要。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虽然三位理论家对社会分层中心问题的回答各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他们实则是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过程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寻求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只不过各自所探寻的方式和道路不同而已,但殊途同归。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分歧不重要,相反,正是这三种不同的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理路,才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三、迈向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

正如前文所言,社会分层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社会不平等。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都是存在着分层现象的。面对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理论家一直以来都在进行不懈地探索,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平等和公正。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按照李强教授的观点,实际上是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分层公正观:

一种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实现公正就必须消除此种差异结构;另一种则认为,分层结构本身的差异是难以消除的,公正是指人或人群进入到这些结构中的过程是公·90·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正的。前一种可以称之为“消除地位差异”的公正观,后一种可以称之为“地位准入”的公正观①。

这两种社会分层观,实际上恰好反映了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的现实,即从政治分层到经济分层的转变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有论者认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分层结构的描述存在着四种基本观点③:以孙立平为代表

,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化已经走向了两极分化;而陆学艺等人提出“中产的“断裂社会论”

化现代社会”的观点,认为,趋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同时,以李路路为代表的“结构化”观点则认为,边界日益分明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经形成;而以李强、李培林为代表的“碎片化”观点则强调分化的多元特征而阶层结构难以形成;而李春玲则基于实证材料的检证,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分化的主流态势是多层分化的结构化趋势。虽然各个学者所阐述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对立,但这更多地只是学者们所采用的不同分析视角所致。究竟哪种观点更为公正合理呢?实际上,对于一个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否公正合理是有着客观的标准的。这种标准就是针对社会分层结构本身而言的。

具体来说,一是看它的开放性,二是看它的公正性④。所谓开放性,是指社会上的任何职位,所有社会成员在理论上都可以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获取,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的转换和流动是自由的;所谓公正性,是指各种社会资源在各种社会地位上的分布是公平的,地位之间的级差是合理的。当然,这种开放性和公正性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是需要培育各种社会条件才可以实现的。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又当如何走向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呢?

实际上,三位经典大师对此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他们都是针对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时代而提出的,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并非不无启发意义。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结构体系,其根本症结就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相对于马克思的激进主义道路,韦伯则持一种比较温和的保守主义态度,虽然资本主义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平等,但他认为,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措施是可以得以调节和缓解的;涂尔干则针对工业社会来临所带来的社会失范和解组,提出了建立职业群体和规范体系的药方,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将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团结形式即有机团结,这种团结将通过以分工为基础的职业群体的整合而得以实现。应当说,涂尔干所提出的职业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张淼〕

:《公正与公平概念辨析》,《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①李强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②李强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近期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网》2007年。③张宛丽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和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④郑杭生等

·91·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tionpatterninthemacro.Finallyitpresentsthedevelop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roughlyprospectinChina.

TheReviewandProspectofChina'sLettersandCallsSystemin60years

WuChao

ThesystemoflettersandcallsisoneofthemostChinesecharacteristicssocialistpoliticalsystems.Itplaysanirreplaceableimportantroleininnovationthecaus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systemoflettersandcallschanged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politicsandeconomyin60years.Italwaysfocusesonthecentraltaskandservicesoverallsituations.Ourgovernmentconstantlytriestomakesitsystematize,legalizeandstandardize.China'slettersandcallssystemexistsforaquitelongtimebecauseitcausedbymanycomprehensivefactorsoftraditionsandreality.Creatinglettersandcall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shoulddependonthedevelopment,atthesametimeshouldsummarizeandlearnallkindsofexperienceandlessonsathomeandabroad.

UnderstandingandCombingofChineseSocietyinTransitionandtheStages

YanZhenshu

Socialtransformationisthetransitionprocessofsocialtransformationfromtraditionaltomoderntyp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esesocietyasawholehascomeintothesocialtransition.Pointofviewofsocialoperation,China'ssocialtransformationissocialoperationfromavicioustoaneu-tral,andthustothepositivestageofthetransformationprocess.Fromthemaincontentanalysisofsocialtransformation,socialtransformationinChina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namely,economicreformasthemainstage,socialreformasthemainstageandpoliticalreformasthemainstage.Atpresent,Chinahasenteredthesocialreformasthemainstage,whichisacrucialandlinkingstageforChinaintothemodernsociety.

AComparativeResearchfor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yofThreeClassicalTraditions

———bytheanalysisperspectiveof“whogetswhatandwhywillbe”

ChenPeng

Asthreetraditionsofclassicalsociology,Marx,WeberandDurkheimproposedthreekindsof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ies:classstratification,stratumstratificationanddivisionoflaborstratification.Thisarticlewillexplorehowthreeclassicmastersmakedanswertothecentralquestionof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y———“whogetswhatandwhywillbe”.Onthisbasis,thearticlewillprovideapreliminaryanalysisofcontemporaryChinesesocialstructure,andthenexplorethereferentialsignificancesoftheclassicalmasters'theoryprogramfortowardsamorejustandrationalChinesesociety.

·112·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学术论坛]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

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

:“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本文拟以社会分层会分层理论观

———“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理论的中心问题

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

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

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的观点,这两种分层观实际上也就代表了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作者:陈鹏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71)

*本文的写作受益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开设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专题课程,文中很多观点和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李老师的课程讲授,在此深表谢忱,惟文责自负。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①仇立平

:《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2006年第1期。②李春玲

·85·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义的两种基本分层取向①。1970、198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学理论本身走向综合的趋势,(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之间区分的界限也变得日益模糊,社会分层理论本身呈现出一种综合的趋势。同时,在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分层研究也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取向,如涂尔干主义、新结构主义、文化主义取向和理性选择理论等等。新的理论取向在走向综合的过程中,也使得涂尔干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得以复兴和重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经典社会学三大传统即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实则都分别为社会分层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传统。本文拟从经典社会学三大传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三人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来审视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问题及其三者在此问题上的理论关联和分歧。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

和“为什么会得到?”

“分层”(stratification)概念是社会学从地质学中引入而来。正如地质会形成层化现象一样,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层化的特性。在所有人类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rankdifferences)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社会分层现象。实际上,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特别类型,它预示着一种系统的社会位置的等级性存在。

一般而言,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②。而社会分层的本质则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它的核心是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秩序③。也就是说,社会分层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关于资源和利益是经由何种过程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获得配置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分层的存在必然会带来社会不平等,因为,资源不可能是无限可满足的,利益也不可能总是协调一致的。一定意义上,可以将社会分层的研究视为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存在,从而导致了社会分层系统的形成;而一旦资源和利益的分配真地达到绝对的平均,社会虽然达至了所谓的平等,但分层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通过对社会分层本质的分析,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按照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一书的经典阐释,他认为,几乎所有在这一领域中的大理论家们,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偏向,都试图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这个问题是所有讨论阶级和阶层,以及它们的

。“谁得到了什么?”实际上是对社会群体或个人获得的各种资源的结构性联系时的基本问题④

状况的一种描述,而“为什么会得到?”则关注的主要是这种资源获得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后来的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家帕金(F.Parkin)则将之分别概括为是对“地位分层结构”与“地位准入机制”的回答⑤。这两个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层系统。不论是伦斯基提出的原始问题,还是后来帕金对问题的进一步概念化,实际上都涉及到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社会资源问题。具体而言,也就是,社会资源的价值及其决定因素如何?社会资源的分配规则如何?社会资源是如何分配给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或群体的?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8页。①伦斯基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②李强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③李强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8页。④伦斯基

1974.p.8.⑤Parkin,F.TheSocialAnalysisofClassStructure,London:TavistockPubliction,

·86·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简言之,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社会资源及其分配规则。而社会分层研究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两者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在近十年来,社会分层研究者对于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的研究和认识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不仅突破了传统分层理论家主要强调的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声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外,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者也注意到了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民权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如格仑斯基在其《社会分层》一书中就归纳了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声望资源、公民资源、人力资源等七种作为社会分层基础并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形式①。李强教授则基于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形,将之归纳为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等十种资源形式②。而对于地位准入机制方面而言,李强教授认为历史上主要出现过血统的或等级的、关系网或私人介绍、推荐的制度、考试制度、文凭证书制度、选举制度、市场竞争或经济竞争等地位准入机制③。

二、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分层观

社会分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分层类型是不尽相同的。不过,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仍可以发现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类型即:种姓(Caste)、等级(Estate)、阶级(Class)④。值得指出的是,这三种类型都是纯粹的和抽象的理想类型,实际的分层系统从没有以某种类型出现,而只是接近于这些既定的类型,或者是这三种类型的一个混合物。现在,我们来看下经典三大家是如何回答社会分层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

如果按照上面的三种基本社会分层类型来看,马克思所探讨的主要是“阶级”类型的社会

,“阶级”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

阶段相联系的,私有制出现后,社会就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同时,阶级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历史过程,而阶级斗争则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⑤。由于马克思本人也是一位革命家,所以,他对工人阶级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他看来,阶级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和资方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体制,造就了两大对立的社会阶级,并且,马克思预测:工人阶级必然要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历史主体。

如果按照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赖特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实质上是一种

⑥“关系理论”。“关系”在这里被定义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

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布洛维(M.Burawoy)等则进一步指出,这种阶级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关系⑦。正是在这个意

:《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①格仑斯基

:《试论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学海》2006年第4期。②李强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5页。③李强

④Mayer,KubtB.ClassandSociety,RandomHouse,INC.1964.p.7.

:《哲学的贫困》,人民出版社,1961年3月。⑤马克思

:《阶级》,刘磊、吕梁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⑥赖特

⑦BurawoyM.&O.Wright.SociologicalMarxism.inTheHandbookofSociologicalTheory,(ed.)byJ.Turner.NewYork:PlenumBooks.2002.p.65.

·8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义上,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所阐释的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形式就表现为:阶级地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由此,也可以看出,马位—

克思所强调的社会资源主要就是指生产资料,并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成员被分为两大基本的地位形式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前者因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后者因仅拥有劳动力则只能获得勉强维持其生存的工资。

面对这种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这最终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并非完全如此,马克思所预言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所致。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阶级分层理论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韦伯的“阶层分层论”

相对于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韦伯则形成了自己的“阶层”分层论。韦伯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著述主要体现在《阶级、身份和政党》与《开放与封闭的关系》两篇论文中。前篇文章构成了韦伯主义理论家主要借用的理论资源,而后一篇文章则为新韦伯主义理论家提供了灵感来源。一般认为,韦伯开创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多元分层观。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经济标准、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所谓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中的机会,即个人能够占有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所谓政治标准,又称权力标准,即个人或群体对他人行动施行控制和影响的能力;所谓社会标准,即声望标准,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或尊敬,它取决于个人的身份、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韦伯认为,这三项标准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但它们又可以各自独立。韦伯主张用这三种标准综合起来进行分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并非一般地讨论社会分层,而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共同体形式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韦伯认为,人们频繁地在这三种共同体里生活。其中,阶级是由经济决定的,并主要根据“市场状态”(marketsituation)来划分;身份群体则是由“社会评价”所制约的声望决定的,并根据

——这些原则反映了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分层的;政党则人们消费商品的原则—

由权力来决定,主要寻求一种统治职能。由此,可以看出,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身份群体的真正故土在社会制度里,政党的真正故土则是在权力领域里。不过,对韦伯而言,身份群体则是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共同体。因为,身份群体是由那些分享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具有类似声望地位的人所组成,他们之间更能够形成具有实质性互动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于身份群体的理解,生活机会(lifechance)的概念尤为关键。正是因为生活机会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位差异。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韦伯《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所阐释的主要分层思想,也是传统韦伯主义理论家主要借用的理论资源。晚近以来,以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弗兰克·帕金(FrankParkin)和约翰·戈德索普(JohnGoldthorpe)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理论

———“社会屏蔽”(social家则根据韦伯的另一篇论文《开放与封闭的关系》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closure)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韦伯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社会屏蔽是指社会群体设置并强化其成员资格的一种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以垄断手段来改进或最大化自身群体利益。实际上,韦伯并没有把这一概念与他本人的分层思想联系起来,但新韦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在宏观结构层·88·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面运作的这种排拆性过程,导致了阶级和身份群体的产生①。由此可以看到,韦伯有关“社会屏蔽”的思想,实际上为社会分层理论的地位准入机制的探讨提供了重要洞见。

(三)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

在社会分层的传统理论研究中,通常就将马克思和韦伯视为两种基本的分层理论范式的代表,而对于涂尔干的分层思想则有所忽视。随着二战之后,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的两种分层观之间的对立转化成功能分层论与冲突分层论之间的对立,涂尔干的分层思想才被学界得以重新认识。同时,随着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之间的区分界限日渐模糊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思潮的影响,以格仑斯基和索内森等为代表,从涂尔干的职业共同体思想出发进而发展出新涂尔干主义。至此,社会分层理论中的涂尔干传统开始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涂尔干的分层理论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功能主义分层理论,另一部分是职业共同体分层思想②。以往,我们仅仅重视了他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而对于后者则有所忽视。不过,这两个部分的分层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分工为基点进行探讨的。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指出,分工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是在于它对整个社会整体发挥作用,它将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成为可能③。而且,所有社会都会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它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同时,每个人的才能不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天赋。他相信,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概而言之,涂尔干的这种功能分层观可以表述为:社会分工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由于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分工也必然是有差异的,就需要让适当的人去承担适当的工作,让最有才能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的工作,从而形成社会职业角色的适当比例,这应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不过,功能主义虽然解释了分层的必要性,但对这种分层所来带的社会后果却并没有给予相应地回答。于是,涂尔干在其有关职业群体的理论中将这种功能分层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推进,其目的就在于解决分工所形成的社会分化之后果。在涂尔干所生活的法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了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现象。在他看来,为了解决这些社会失范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群体,建立规范体系,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靠职业群体。因为,经济生活是十分独特的,每时每日都在发展变化,政治社会和国家的权威都难以顾及,唯有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协作者的职业群体方能承担这一重任,创造出一种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进而实现社会整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涂尔干从分工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分层的思想为我们提供另一种独特的思路。而且,这种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比较容易缓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因为,

。正是由于分工的不同,从在解释人们地位差异的时候,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是“分工的不同”

而使得人们在社会地位差异上表现为一种职业角色的不同。

(四)三者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三种传统的分层理论的分析,现在,我们将之围绕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中心问题进行相关的比较。

1.分析的视角:作为社会学的三大经典传统,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同样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2006年第1期。①李春玲

:《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学术界》2006年第3期。②李强

:《社会分工论》,三联出版社,2000年5月。③涂尔干

·89·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确立了自身的独特传统。马克思主要是从一种“阶级的视角”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并且,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阶级的视角则意味着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地位差异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韦伯则主要是从一种“阶层的视角”来探讨分层的,而且,身份群体对韦伯而言具有更为实质性意义;由于身份群体的形成是以相似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声望为基础的,这就使得对于身份群体的考察必须置于特定的“消费(交换)过程”之中;涂尔干则是从“分工的视角”来阐释其分层思想的,并且,强调了分工的社会功能以及对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解决方案的探讨,因此,对于这种分层观我们就需要将其置于一种“工作过程”中来审视。

2.谁得到了什么(地位差异结构):正如前文所言,谁得到了什么,实际上关注的是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状况如何。对于马克思而言,由于其所端赖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因而,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可以区分为两种地位形式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前者获得剩余价值,后者则只能获得其工资,于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所强调的主要是社会

;与马克思的一元分层标准不同,韦伯则采用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分成员的“生产地位”

层标准,而且,根据市场状况中的生活机会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位差异,就韦伯而言,这主要就是指不同的身份群体,其获得的资源主要表现为权力、财富和声望等,从而形成相应的“市场地位”;如果说马克思和韦伯还采用了某些特定的社会资源作为分层的标准的话,涂尔干则用“分工”这种独特的社会维系机制阐释了其分层思想,通过对分工的社会功能以及职业群体对社会整合作用的探讨,他表明,正是通过不同的分工,在工作过程中,社会成员获得了不同的职业角色。

3.为什么会得到(地位准入机制):相对于“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关注的则是当下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人们是如何进入到这种地位差异结构中去的。对于马克思而言,之所以会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地位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于韦伯,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身份群体,有的获得了权力,有的获得了财富,有的获得了声望,就在于各个社会成员在市场情况中的生活机会是不同的;而对于涂尔干,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职业角色,乃是源于分工之不同和社会团结之需要。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虽然三位理论家对社会分层中心问题的回答各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他们实则是从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过程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寻求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只不过各自所探寻的方式和道路不同而已,但殊途同归。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分歧不重要,相反,正是这三种不同的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理路,才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三、迈向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

正如前文所言,社会分层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社会不平等。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都是存在着分层现象的。面对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理论家一直以来都在进行不懈地探索,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使得人类社会更加平等和公正。这就需要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按照李强教授的观点,实际上是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分层公正观:

一种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实现公正就必须消除此种差异结构;另一种则认为,分层结构本身的差异是难以消除的,公正是指人或人群进入到这些结构中的过程是公·90·

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

正的。前一种可以称之为“消除地位差异”的公正观,后一种可以称之为“地位准入”的公正观①。

这两种社会分层观,实际上恰好反映了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的现实,即从政治分层到经济分层的转变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有论者认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分层结构的描述存在着四种基本观点③:以孙立平为代表

,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化已经走向了两极分化;而陆学艺等人提出“中产的“断裂社会论”

化现代社会”的观点,认为,趋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同时,以李路路为代表的“结构化”观点则认为,边界日益分明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经形成;而以李强、李培林为代表的“碎片化”观点则强调分化的多元特征而阶层结构难以形成;而李春玲则基于实证材料的检证,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分化的主流态势是多层分化的结构化趋势。虽然各个学者所阐述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对立,但这更多地只是学者们所采用的不同分析视角所致。究竟哪种观点更为公正合理呢?实际上,对于一个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否公正合理是有着客观的标准的。这种标准就是针对社会分层结构本身而言的。

具体来说,一是看它的开放性,二是看它的公正性④。所谓开放性,是指社会上的任何职位,所有社会成员在理论上都可以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获取,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的转换和流动是自由的;所谓公正性,是指各种社会资源在各种社会地位上的分布是公平的,地位之间的级差是合理的。当然,这种开放性和公正性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是需要培育各种社会条件才可以实现的。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又当如何走向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呢?

实际上,三位经典大师对此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他们都是针对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时代而提出的,但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并非不无启发意义。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结构体系,其根本症结就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相对于马克思的激进主义道路,韦伯则持一种比较温和的保守主义态度,虽然资本主义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平等,但他认为,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措施是可以得以调节和缓解的;涂尔干则针对工业社会来临所带来的社会失范和解组,提出了建立职业群体和规范体系的药方,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将会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团结形式即有机团结,这种团结将通过以分工为基础的职业群体的整合而得以实现。应当说,涂尔干所提出的职业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张淼〕

:《公正与公平概念辨析》,《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①李强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②李强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近期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网》2007年。③张宛丽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和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④郑杭生等

·91·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3期

tionpatterninthemacro.Finallyitpresentsthedevelop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roughlyprospectinChina.

TheReviewandProspectofChina'sLettersandCallsSystemin60years

WuChao

ThesystemoflettersandcallsisoneofthemostChinesecharacteristicssocialistpoliticalsystems.Itplaysanirreplaceableimportantroleininnovationthecaus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systemoflettersandcallschanged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politicsandeconomyin60years.Italwaysfocusesonthecentraltaskandservicesoverallsituations.Ourgovernmentconstantlytriestomakesitsystematize,legalizeandstandardize.China'slettersandcallssystemexistsforaquitelongtimebecauseitcausedbymanycomprehensivefactorsoftraditionsandreality.Creatinglettersandcall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shoulddependonthedevelopment,atthesametimeshouldsummarizeandlearnallkindsofexperienceandlessonsathomeandabroad.

UnderstandingandCombingofChineseSocietyinTransitionandtheStages

YanZhenshu

Socialtransformationisthetransitionprocessofsocialtransformationfromtraditionaltomoderntyp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esesocietyasawholehascomeintothesocialtransition.Pointofviewofsocialoperation,China'ssocialtransformationissocialoperationfromavicioustoaneu-tral,andthustothepositivestageofthetransformationprocess.Fromthemaincontentanalysisofsocialtransformation,socialtransformationinChina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namely,economicreformasthemainstage,socialreformasthemainstageandpoliticalreformasthemainstage.Atpresent,Chinahasenteredthesocialreformasthemainstage,whichisacrucialandlinkingstageforChinaintothemodernsociety.

AComparativeResearchfor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yofThreeClassicalTraditions

———bytheanalysisperspectiveof“whogetswhatandwhywillbe”

ChenPeng

Asthreetraditionsofclassicalsociology,Marx,WeberandDurkheimproposedthreekindsof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ies:classstratification,stratumstratificationanddivisionoflaborstratification.Thisarticlewillexplorehowthreeclassicmastersmakedanswertothecentralquestionofsocialstratifica-tiontheory———“whogetswhatandwhywillbe”.Onthisbasis,thearticlewillprovideapreliminaryanalysisofcontemporaryChinesesocialstructure,andthenexplorethereferentialsignificancesoftheclassicalmasters'theoryprogramfortowardsamorejustandrationalChinesesociety.

·112·


相关内容

  • 教育社会学论文(三大问题)
  •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育社会学> 姓 名:李 斌 学 号:[1**********]3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 ...

  •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综述_王翔君
  • 2015年第5期总第259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 .5,2015Serial No .259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王翔君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510632) 摘要:社会分层主要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 ...

  • [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考试预测题及答案--参考题型
  • 填空题: 1.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形成现代大都市特有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 货币经济 :而沃思在分析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不同时,提出了城市独有的三个变量: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 : 2.传统人文区位学派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代表理论有 同心圆理论 .扇形理论 和 多核心理论 . 1. ...

  •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阳光长城计划"健心脑 筑安康"2012年度专题报告于2012年10月20-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旨在抑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北京市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在大会上,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

  •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
  •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 李西泽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贫富差距悬殊,两级分化严重;阶层呈现固化趋势;社会中间阶层 ...

  • 如何做好分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 如何做好分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分层次教学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以马克思关于人 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和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为依据,以布卢姆的目标教 学思想和现代教学中异步教学理论为参考. 1.因材施教理论 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 ...

  • 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
  • 石 2000年9月 油学报 第21卷 第5期 ACTAPETROLEISINICA 文章编号:0253-2697(2000)05-0103-06 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 穆龙新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每个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所拥有的资料基础不同, ...

  • [社会学]复习资料
  •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 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正式提出的. 3.社会学学科的三个层次结构: a.基本问题(元问题):社会 ...

  • [乡村社会学]作业1-4答案(1)
  • <乡村社会学>作业1-4(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作业1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乡村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