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发展的若干问题

  〔摘要〕 共享发展的深刻内涵可以从共享的主体、对象、前提、机制、结果和基本性质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全面理解共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共享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二是共享发展不是搞两极分化;三是共享发展不是回到原始状态的所谓共享;四是共享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共享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是我党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关键词〕 共享发展,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分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4-0005-0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崭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原则。究竟什么是共享发展,为什么要共享发展,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的深刻内涵

  所谓共享,是全体居民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体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从共享的主体来看,是全体城乡居民,不分年龄、地域、性别、信仰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从共享的对象来看,是发展的成果,既包括狭义的发展成果(即经济发展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包括广义的发展成果(即政治发展成果,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文化发展成果,让亿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教育,实现住有所居;生态文明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共享的前提来看,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成果。共享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持续发展中把蛋糕做大,同时把蛋糕分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关键在于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也多次指出,贫穷不等于社会主义。他还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 〕63没有发展就没有共享的物质基础。生产是消费的前提,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

  从共享的机制来看,需要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遵照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多贡献者多得,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特别是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让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

  从共享的结果来看,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 〕

  从共享的基本性质而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极其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37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是共享的基本内容。共同富裕和共享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体现。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对市场经济认识、把握和调控不到位,导致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收入和财富差距比较大,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共享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水平的提高,共享发展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全面理解共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共享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能导致共同贫穷。我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目的在于在未来发展中,要逐步缩小收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让全国人民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绝对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 〔3 〕224。

  二是共享发展不是搞两极分化。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在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不产生了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人们最为向往的社会制度,其根本特征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1 〕123   三是共享发展不是回到原始状态的所谓共享。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迫不得已实行平均主义。共享发展是要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文明,而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状态下。

  四是共享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主要包括:共享的主体是动态的,因为人是有生命周期的;共享的对象是动态的,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共享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从而也决定了共享发展永远在路上。

  二、 共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享发展,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共享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进步。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无比向往能够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向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但是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谓的大同世界只能是理想,是画饼而不可能变为现实。原始社会虽然是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类不得不在简单协作下狩猎、打渔和从事简单农业,极少的劳动成果在氏族内部以平均主义方式分配,显然这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因为没有共享的成果。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但都存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被极少数剥削者占有,工人一无所有,显然不是共享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残酷的剥削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售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揉。” 〔4 〕200“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4 〕843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被迫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发展,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彻底消灭贫困人口,特别是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成功地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生产力得以极大地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极大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

  (二)共享发展是我党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客观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和执好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既有共享的物质基础即越来越大的蛋糕,又有分好蛋糕的体制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经济长期停滞不发展,二是收入和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对执政党失去信心。表1反映了前苏联剧变前的GDP和人均GDP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83年前苏联的GDP和人均GDP分别达到最高点,随后的近10年时间一直呈现出连续下滑的态势。与此同时,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苏联剧变后,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有61%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前苏联社科院民意调查,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而代表党的机关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占85%。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71年后败选,原因在于贫富差距拉大,300个家族占有全国50%的财富,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人称:墨西哥是“制造穷人的工厂”。印度国大党执政42年后惨败,也是因为一方面经济不发展,印度独立后前30年GDP增长率仅为3.5%;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农村75%以上的土地被不超过15%的地主富农占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共享发展。我党已经历了95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由于始终秉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才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历经苦难,走向辉煌。所谓共享发展,就是要共同享有发展成果,而发展成果来自于共建。毛泽东1955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5 〕495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没有得以有效贯彻。1982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10他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37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实现共享发展。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多月后,他在河北看望慰问部分困难群众时又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共享发展,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生产力极大发展,在生产力落后基础上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两极分化肯定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党章》明确规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分享足够的改革开放成果,合理的物质利益追求得不到满足,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少数人获得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过高收入和过多财富,难免会有部分群众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冷漠、不支持甚至抵触态度,弱化党的执政基础。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客观要求实现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贫困人口问题,目前我国还有数千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大量农村低收入人口,因此当务之急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因为我们不能带着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努力实现共享发展。因为中国梦是强国梦,需要科学发展,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中国梦是共享梦,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我们也不能在收入和财富差距巨大,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困的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实现共享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坚持解放思想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和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解放思想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从世界经济史来看,没有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倡导个性解放,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愚昧迷信和封建专制。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想解放史。改革开放能够不断地向前推进,得益于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因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一场思想解放,把人们从过去“左”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再一次解放了思想,从此彻底破除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划等号的教条主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找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上来,因为我国生产关系依然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依然不适应经济基础,由此才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科学发展上来,不以GDP论英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上来,以新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实现共享发展,最终要落脚在发展上。之所以要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根本原因在于“四个没有变”。第一,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地区城乡分布不均衡。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量位居世界后列。到2015年底,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按照年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城镇还有大约2000万低收入人口;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参照系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因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总是在不断变动并提出新的需要。第四,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这一战略机遇主要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机遇,新的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机遇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

  1.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关于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不断有媒体披露,众多京外家长冒着酷暑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儿童医院给孩子看病,不少家长和孩子需要排上几天队挂号,其实,其他很多知名医院都有类似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看病难反映出来的基本问题就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从供给的角度来讲,供不应求显然是供给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供给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总量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医生培养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不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医术高的医生更是短缺。二是供给结构不平衡。在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短缺的前提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在几个好医院。因此全国的患者都到几个好医院看病,难怪出现排几天队都挂不上号,并由此产生了号贩子等一系列问题。从需求的角度而言,一是需求量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环境恶化、食品卫生以及饮食不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二是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的寿命延长,进一步加剧对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小都想到的是好医院、大医院。

  要解决看病难,自然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决。从供给方面来看,要增加供给量,改善供给结构。除了要继续大规模地培养医学院学生,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的力度,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布局更多的医疗服务点,鼓励更多的医疗人员到社区和农村从事医疗服务等措施之外,大力发展民办医院不失为一个有效措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关键是让更多的患者就近在村或农村社区就诊,只有大病和重病也就是村和社区医院解决不了的才转到大医院。社区医院也好,农村村医院也罢,更好的模式恐怕不是公立而是私立,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举办那么多的公立医院,与其这样不如放开,政府要管的是执业资格和用药安全,要鼓励医学院的毕业生到农村或社区开办诊所,这样就可以让更多患者有地方看病。除此之外,要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医院,资本的目的自然是要获取利润,因此,要放开民营医院主要是大医院的收费限制,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特色服务收取较高的费用,其服务对象是高收入群体。只有让更多有钱人到民办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政府才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因此,小的私立医院着力解决普通百姓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大的私立医院重点解决高收入群体的就医问题,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公立医院上。从需求而言,政府能够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更多的城乡居民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减少居民生病的概率。另一个就是引导患者在社区医院或村医院就诊,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在社区或村医院就诊的医药费报销比例,降低在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这样,既可以给民营医院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可以减少大医院就诊压力,缓解乃至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   (2)关于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贵已经成为许多人对我国医疗卫生诟病的问题。一个普通感冒少则几十元,动辄上百元甚至几百元,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少患者看不起病,能拖则拖,能忍则忍,以至于不少人临终之前没有经过任何医疗救助死在家中。要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需要从根本上破解看病贵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笔者2009年2月到美国考察医疗保障制度,深感美国的医疗制度不能照搬,但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美国的医疗制度大体上有几个特点:一是实行全民医保,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强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医保,特别是规定任何医保公司不能拒绝公民投保,从而形成了人人都有医保的格局。所以,虽然医疗费用也很高,比如美国住院病人每天的实际费用达到2500美金,一个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4天,也就是说住院患者需要花费1万美金,对美国个人或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这些费用几乎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个人只需要承担极小比例。而且不像我国需要先个人支付,然后去报销,而是直接从保险公司的账户上划拨即可,有点像中国的车险,出险后不需要个人支付,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既然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就形成了保险公司对医院的制约作用,保险公司既要监督患者,又要监督医院。二是美国医院与医生关系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医生由医院养着,工资、奖金、福利等全部由医院提供,难免出现开大药方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美国的医院只给医生提供看病的地方,医生的费用就是诊断费用而不是药费,医院还要负责检查医生所开的药方是否科学合理,如果不科学合理就有可能解雇医生,有点像中国菜市场,市场只给租户提供摊位。而且对同一类疾病,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有大致相同的价格。如做一个阑尾炎手术,不管在哪个医院价格都差不多,而不会出现在有的医院只需要1千元而在另外一家医院需要1万元的情况。三是美国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我们到南加州一家社区医院考察,这家医院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乡镇卫生院,但却有数百张床位,有比较好的医生和仪器设备,是一家全科医院,周边的居民完全可以就近接受医疗。

  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厘清政府、医院、药企、患者各自的职责。一是从患者来看,需要到保险公司买保险。犹如买车需要缴交强险一样,任何一个公民从一出生就需要购买医疗保险,尽快形成全民医保的格局。从保险公司来说,不能由政府垄断,而需要形成竞争型的医疗保险公司体系,保险公司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医药费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患者只需报告医疗保险账号和承担少量医疗费用即可。保险公司为获得一定的利润,自然对医院形成医疗监督、药费监督和财务监督。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药方和不必要的检查,医药费虚高问题迎刃而解。政府由财政为城乡贫困人口购买基本医疗保险。二是为解决医院药费过高的问题,药价由政府通过拍卖形式确定,这种拍卖不是比谁出的价格高,而是比同样的药品或医疗器械谁出的价格低,所有的药企均需通过拍卖来确定药价,而不是通过政府定价或医药公司批发然后再卖给医院。形成拍卖价格之后,医院就可以直接采购,无须通过医药公司采购,并且从根本上杜绝了药企代表到医院推销药品的现象,根除了腐败。只有市场才能发现价格,没有经过市场的定价,无论是政府定价还是药企代表与医院一对一的谈判价格都有可能扭曲价格形成机制甚至产生腐败。政府要做的就是监督检查药品质量,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危害百姓。药品的价格通过市场形成之后,至于患者是在医院买药还是在药店买药,由患者选择即可。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有众多大大小小的药企,另一方面是药价畸高,这是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因为药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供过于求价格就下跌,但目前我国的诸多药品却是供大于求而价格却居高不下,表面看似乎是二律背反,实际上是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现在的药价要么是政府定价,要么是垄断价格,这二者都不是市场价格。要根本上解决药价过高,需要形成医药的市场定价机制,最好的机制就是拍卖。三是对于常见病特别是常见手术,比如盲肠炎、肾结石诸如此类的,也需要有一个大体相一致的医疗价格范围,而不能同一个手术价格相差悬殊。

  2.破解上学难的问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掀起了择校热,所谓择校,说白了就是家长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上学,从择幼儿园开始、择小学、择初中直到择高中。上大学其实也是择校,只不过完全按照分数来决定你能够上什么大学,分高上好大学,分低就上一般大学,够不上分数线就别上。这里所讲的择校更多是指高中阶段以前的。近些年可以说一浪高过一浪,一年热过一年,其结果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因为对于家长而言,付出了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成本。直接成本是要交给学校的所谓赞助费抑或助学费。间接成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要到校外补习各种课程,因为好的学校都要进行选拔考试,考奥数、考语文、考英语、考特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一部分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交易成本,因为要择校,就要直接或间接认识校领导,要开后门,认识人,请客送礼是自然的事。这里需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出现择校热,其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择校热。

  之所以出现择校热,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在几所好学校。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小学要就近入学,初中要直升,为什么还出现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根本原因在于即使在同一座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有市重点、区重点以及非重点学校。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哪一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心切,谁不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如果明明知道家庭所在地的学校质量一般甚至比较差,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差学校呢?而好学校又不在家庭所在地,自然产生了择校。如果教育资源均衡了,不管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质量都相差无几,有谁愿意把孩子送到距离家庭更远的学校呢?不让就近也要就近入学。

  为了解决择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小学入学要按照就近原则,小升初通过电脑排位直升,初衷都是好的,但方法错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之所以出现择校热是因为优质教育供不应求,需求永远是旺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是改善供给,均衡教育资源。但现有的办法则是控制需求,供求关系没有真正改善,择校问题自然解决不了,而且强化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因为质量好的学校每年可以收取不菲的所谓赞助费或助学费,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越来越高,相反,普通学校的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如何改善供给,其实很简单,转换一下思路就可以了,由传统的电脑排位排学生转变为排老师排校长即可。教师是各种教育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各个学校的分布均衡了,可以说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大体均衡。紧接着的问题是即使在同一个县区,有的在市中心,有的在偏远地区,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在市中心而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怎么办,通过提高收入的办法来解决。记得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曾经实行六类工资区,越是偏远的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越高,自然大家没有什么意见,而现在则正好相反,越是条件差的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越低,越是条件好的市区收入越高,自然大家都不愿意去条件差的地区。一个县区可以把教师的工资水平根据区域划分为市区、近郊区、远郊区、极偏远地区等若干区域,越是偏远地区实际收入越高,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就不会有太大意见,而且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进行重新排位。教师排位,校长自然也要重新排位。只有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

  3.破解住房难的问题

  近年来,从来没有哪个问题像房地产一样引起了政府、老百姓、银行和开发商的关注。但关注点又不完全一样,同样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注点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老百姓,有房户与无房户,一房户与多房户关注点也有很大差异。为此,需要从纷繁事物的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从看似杂乱的变化中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现象中甄别是非。

  要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是厘清政府和市场在房地产业中的功能。房地产是一种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就是单价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另一个就是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居家过日子,必需有房子,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于是乎问题就出来了,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单价与老百姓必需有房子住的矛盾。有钱人好办,自己掏腰包解决自己的问题,低收入的没钱人怎么办?目前有几种思路:一是降低房价。固然通过降低房价可以让一部分原来买不起房子的人买起房,但总有一部分人买不起房。比如,北京五环路以内房子均价每平方米已经达到25000元,降低20%,即20000元的房价仍然会让不少买房人望房兴叹,即使降低到15000元,还是会有相当多的人买不起房。看来,要通过降低房价让所有人买得起房不现实。降低房价的结果会让更多的高收入者得益。假如一个富人有250万元,如果每平方米25000元,只能买100平方米的房子,价格降低至20000元则可以买125平方米,降低到10000元则可以买250平方米,低收入者该买不起还买不起。因此,我们不能替穷人吆喝,让富人得益。二是建设经济适用房。这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不少城市的基本做法。应该说,经济适用房解决了相当多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是暴露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比如: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问题,本来是提供给中低收入者的,结果不少经济适用房小区呈现出开着高级轿车,领着名贵宠物却住着经济适用房的现象,这就是住房对象错位了。况且,经济适用房是根据人们的收入来核定的,而收入是一个流量,总是在变化。一对夫妻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收入水平比较低,符合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明年孩子大学毕业了,找到一个收入比较高的职业,每个月可以挣1万元,显然就不是低收入者了,但一旦购买就无理由让其退还。一转手卖掉就可以赚几十万上百万。以北京为例,经济适用房价格每平方米不足5000元,而市场价格在五环内均价则达到了25000元,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净赚120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规定5年内不得转让,5年后转让同样道理,或者他继续住着经济适用房,并投资二套房或三套房,性质是一样的。作为政府而言,有建不完的经济适用房,因为永远有低收入群体。其他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等等都有类似的缺陷。因此,再也不能搞经济适用房了。

  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只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有钱人买房。买房依靠什么机制?需要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机制。实践已经证明计划机制是走不通的,只能扼杀房地产业活力,难以满足广大居民住房需求。所谓市场机制就是由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随行就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大力宣传居者有其住,而不是居者有其屋,让低收入者租得上租得起房,也就是要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廉租房怎么建?资金从哪来?仍然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把土地划拨给开发商,由开发商按照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卖给居民,这是政府对居民的暗补,划拨本身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甚至腐败。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拍卖土地,用拍卖土地的钱到市场上购买符合条件的房子,然后廉价租给符合条件的人。假如同等区域的房子,市场租金为每平方米30元,那么廉租房的租金可以为3元,甚至有些困难户3元也掏不起,可以实行零租金,也就是白住,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如果收入提高了,要么按照市场价格缴纳租金,要么从廉租房中搬出去。一个城市的低收入数量是有限的,需要的廉租房数量也是有限的。政府拥有一定数量的房源可以解决所有低收入者或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而且政府购买廉租房,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为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开发商建设更多符合政府需求的房子,当然都是小户型的。这就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市场经济模式。

  近年来,之所以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根子在于政府职能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实现住有所居。其实,政府从房地产开发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已经超过50%,但是真正用来给老百姓建造廉租房的比例极小。二是没有把房地产税收到位,物业税或者财产税至今没有征收,导致一些投机者趁机牟利,拉大了财富差距,形成有钱人可以买更多房子,无钱人永远攒不够买房子的钱。三是不必要的拆迁太多,以至出现建得不如拆得快。想通过降低价格解决低收入者包括一部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能政府出问题打市场屁股。

  在一定意义上,市场价格越高,政府越能够收到更多的税,越有财力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把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可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降低价格让低收入者在市场上买得起房子,其结果只能是对高收入者有利而对低收入者不利。因此,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房地产业中的定位才能保持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和居者有其住的目标。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实现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所谓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不是简单地在初次分配中缩小收入差距,而是要体现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而这一原则的体现需要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市场是衡量初次分配贡献的试金石。二是实现再分配中的公平。再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通过财政渠道获得收入,对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要体现相对均等化原则。三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物业税、遗产以及赠与税来调节收入分配,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结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jjckb.xinhuanet.com/2015-11/03/c_134779811.htm.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摘要〕 共享发展的深刻内涵可以从共享的主体、对象、前提、机制、结果和基本性质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全面理解共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共享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二是共享发展不是搞两极分化;三是共享发展不是回到原始状态的所谓共享;四是共享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共享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是我党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关键词〕 共享发展,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分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4-0005-0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崭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和原则。究竟什么是共享发展,为什么要共享发展,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准确理解共享发展的深刻内涵

  所谓共享,是全体居民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体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从共享的主体来看,是全体城乡居民,不分年龄、地域、性别、信仰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从共享的对象来看,是发展的成果,既包括狭义的发展成果(即经济发展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包括广义的发展成果(即政治发展成果,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文化发展成果,让亿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教育,实现住有所居;生态文明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共享的前提来看,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成果。共享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在持续发展中把蛋糕做大,同时把蛋糕分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关键在于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也多次指出,贫穷不等于社会主义。他还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 〕63没有发展就没有共享的物质基础。生产是消费的前提,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

  从共享的机制来看,需要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遵照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多贡献者多得,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发挥好政府作用,特别是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让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

  从共享的结果来看,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 〕

  从共享的基本性质而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极其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37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是共享的基本内容。共同富裕和共享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体现。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对市场经济认识、把握和调控不到位,导致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收入和财富差距比较大,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共享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水平的提高,共享发展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全面理解共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共享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能导致共同贫穷。我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目的在于在未来发展中,要逐步缩小收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让全国人民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绝对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 〔3 〕224。

  二是共享发展不是搞两极分化。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在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不产生了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人们最为向往的社会制度,其根本特征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1 〕123   三是共享发展不是回到原始状态的所谓共享。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迫不得已实行平均主义。共享发展是要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文明,而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状态下。

  四是共享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主要包括:共享的主体是动态的,因为人是有生命周期的;共享的对象是动态的,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共享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从而也决定了共享发展永远在路上。

  二、 共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享发展,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共享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进步。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无比向往能够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向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但是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谓的大同世界只能是理想,是画饼而不可能变为现实。原始社会虽然是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类不得不在简单协作下狩猎、打渔和从事简单农业,极少的劳动成果在氏族内部以平均主义方式分配,显然这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因为没有共享的成果。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但都存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被极少数剥削者占有,工人一无所有,显然不是共享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残酷的剥削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售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揉。” 〔4 〕200“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4 〕843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被迫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发展,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彻底消灭贫困人口,特别是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成功地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生产力得以极大地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极大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

  (二)共享发展是我党长期执政和执好政的客观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和执好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既有共享的物质基础即越来越大的蛋糕,又有分好蛋糕的体制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经济长期停滞不发展,二是收入和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对执政党失去信心。表1反映了前苏联剧变前的GDP和人均GDP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83年前苏联的GDP和人均GDP分别达到最高点,随后的近10年时间一直呈现出连续下滑的态势。与此同时,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苏联剧变后,发财致富的经济精英有61%来自苏联时期的干部。前苏联社科院民意调查,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而代表党的机关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占85%。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71年后败选,原因在于贫富差距拉大,300个家族占有全国50%的财富,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人称:墨西哥是“制造穷人的工厂”。印度国大党执政42年后惨败,也是因为一方面经济不发展,印度独立后前30年GDP增长率仅为3.5%;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农村75%以上的土地被不超过15%的地主富农占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实现共享发展。我党已经历了95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由于始终秉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才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历经苦难,走向辉煌。所谓共享发展,就是要共同享有发展成果,而发展成果来自于共建。毛泽东1955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5 〕495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没有得以有效贯彻。1982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10他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37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实现共享发展。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多月后,他在河北看望慰问部分困难群众时又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共享发展,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生产力极大发展,在生产力落后基础上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两极分化肯定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党章》明确规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分享足够的改革开放成果,合理的物质利益追求得不到满足,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少数人获得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过高收入和过多财富,难免会有部分群众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冷漠、不支持甚至抵触态度,弱化党的执政基础。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客观要求实现共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贫困人口问题,目前我国还有数千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大量农村低收入人口,因此当务之急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因为我们不能带着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努力实现共享发展。因为中国梦是强国梦,需要科学发展,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中国梦是共享梦,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我们也不能在收入和财富差距巨大,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困的前提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实现共享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坚持解放思想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和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解放思想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从世界经济史来看,没有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倡导个性解放,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愚昧迷信和封建专制。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想解放史。改革开放能够不断地向前推进,得益于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因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一场思想解放,把人们从过去“左”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再一次解放了思想,从此彻底破除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划等号的教条主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找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上来,因为我国生产关系依然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依然不适应经济基础,由此才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科学发展上来,不以GDP论英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解放思想就是要解放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上来,以新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实现共享发展,最终要落脚在发展上。之所以要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根本原因在于“四个没有变”。第一,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地区城乡分布不均衡。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量位居世界后列。到2015年底,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按照年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城镇还有大约2000万低收入人口;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参照系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因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总是在不断变动并提出新的需要。第四,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这一战略机遇主要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机遇,新的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机遇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

  1.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关于看病难的问题

  近年不断有媒体披露,众多京外家长冒着酷暑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儿童医院给孩子看病,不少家长和孩子需要排上几天队挂号,其实,其他很多知名医院都有类似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看病难反映出来的基本问题就是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从供给的角度来讲,供不应求显然是供给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供给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总量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医生培养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不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医术高的医生更是短缺。二是供给结构不平衡。在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短缺的前提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在几个好医院。因此全国的患者都到几个好医院看病,难怪出现排几天队都挂不上号,并由此产生了号贩子等一系列问题。从需求的角度而言,一是需求量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环境恶化、食品卫生以及饮食不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二是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的寿命延长,进一步加剧对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小都想到的是好医院、大医院。

  要解决看病难,自然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决。从供给方面来看,要增加供给量,改善供给结构。除了要继续大规模地培养医学院学生,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的力度,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布局更多的医疗服务点,鼓励更多的医疗人员到社区和农村从事医疗服务等措施之外,大力发展民办医院不失为一个有效措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关键是让更多的患者就近在村或农村社区就诊,只有大病和重病也就是村和社区医院解决不了的才转到大医院。社区医院也好,农村村医院也罢,更好的模式恐怕不是公立而是私立,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举办那么多的公立医院,与其这样不如放开,政府要管的是执业资格和用药安全,要鼓励医学院的毕业生到农村或社区开办诊所,这样就可以让更多患者有地方看病。除此之外,要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医院,资本的目的自然是要获取利润,因此,要放开民营医院主要是大医院的收费限制,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特色服务收取较高的费用,其服务对象是高收入群体。只有让更多有钱人到民办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政府才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因此,小的私立医院着力解决普通百姓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大的私立医院重点解决高收入群体的就医问题,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公立医院上。从需求而言,政府能够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更多的城乡居民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减少居民生病的概率。另一个就是引导患者在社区医院或村医院就诊,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在社区或村医院就诊的医药费报销比例,降低在大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这样,既可以给民营医院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可以减少大医院就诊压力,缓解乃至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   (2)关于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贵已经成为许多人对我国医疗卫生诟病的问题。一个普通感冒少则几十元,动辄上百元甚至几百元,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少患者看不起病,能拖则拖,能忍则忍,以至于不少人临终之前没有经过任何医疗救助死在家中。要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需要从根本上破解看病贵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笔者2009年2月到美国考察医疗保障制度,深感美国的医疗制度不能照搬,但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美国的医疗制度大体上有几个特点:一是实行全民医保,特别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强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医保,特别是规定任何医保公司不能拒绝公民投保,从而形成了人人都有医保的格局。所以,虽然医疗费用也很高,比如美国住院病人每天的实际费用达到2500美金,一个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4天,也就是说住院患者需要花费1万美金,对美国个人或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这些费用几乎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个人只需要承担极小比例。而且不像我国需要先个人支付,然后去报销,而是直接从保险公司的账户上划拨即可,有点像中国的车险,出险后不需要个人支付,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既然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就形成了保险公司对医院的制约作用,保险公司既要监督患者,又要监督医院。二是美国医院与医生关系与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医生由医院养着,工资、奖金、福利等全部由医院提供,难免出现开大药方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美国的医院只给医生提供看病的地方,医生的费用就是诊断费用而不是药费,医院还要负责检查医生所开的药方是否科学合理,如果不科学合理就有可能解雇医生,有点像中国菜市场,市场只给租户提供摊位。而且对同一类疾病,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有大致相同的价格。如做一个阑尾炎手术,不管在哪个医院价格都差不多,而不会出现在有的医院只需要1千元而在另外一家医院需要1万元的情况。三是美国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我们到南加州一家社区医院考察,这家医院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乡镇卫生院,但却有数百张床位,有比较好的医生和仪器设备,是一家全科医院,周边的居民完全可以就近接受医疗。

  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厘清政府、医院、药企、患者各自的职责。一是从患者来看,需要到保险公司买保险。犹如买车需要缴交强险一样,任何一个公民从一出生就需要购买医疗保险,尽快形成全民医保的格局。从保险公司来说,不能由政府垄断,而需要形成竞争型的医疗保险公司体系,保险公司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医药费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患者只需报告医疗保险账号和承担少量医疗费用即可。保险公司为获得一定的利润,自然对医院形成医疗监督、药费监督和财务监督。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药方和不必要的检查,医药费虚高问题迎刃而解。政府由财政为城乡贫困人口购买基本医疗保险。二是为解决医院药费过高的问题,药价由政府通过拍卖形式确定,这种拍卖不是比谁出的价格高,而是比同样的药品或医疗器械谁出的价格低,所有的药企均需通过拍卖来确定药价,而不是通过政府定价或医药公司批发然后再卖给医院。形成拍卖价格之后,医院就可以直接采购,无须通过医药公司采购,并且从根本上杜绝了药企代表到医院推销药品的现象,根除了腐败。只有市场才能发现价格,没有经过市场的定价,无论是政府定价还是药企代表与医院一对一的谈判价格都有可能扭曲价格形成机制甚至产生腐败。政府要做的就是监督检查药品质量,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危害百姓。药品的价格通过市场形成之后,至于患者是在医院买药还是在药店买药,由患者选择即可。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有众多大大小小的药企,另一方面是药价畸高,这是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因为药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供过于求价格就下跌,但目前我国的诸多药品却是供大于求而价格却居高不下,表面看似乎是二律背反,实际上是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现在的药价要么是政府定价,要么是垄断价格,这二者都不是市场价格。要根本上解决药价过高,需要形成医药的市场定价机制,最好的机制就是拍卖。三是对于常见病特别是常见手术,比如盲肠炎、肾结石诸如此类的,也需要有一个大体相一致的医疗价格范围,而不能同一个手术价格相差悬殊。

  2.破解上学难的问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掀起了择校热,所谓择校,说白了就是家长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上学,从择幼儿园开始、择小学、择初中直到择高中。上大学其实也是择校,只不过完全按照分数来决定你能够上什么大学,分高上好大学,分低就上一般大学,够不上分数线就别上。这里所讲的择校更多是指高中阶段以前的。近些年可以说一浪高过一浪,一年热过一年,其结果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因为对于家长而言,付出了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成本。直接成本是要交给学校的所谓赞助费抑或助学费。间接成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要到校外补习各种课程,因为好的学校都要进行选拔考试,考奥数、考语文、考英语、考特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一部分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交易成本,因为要择校,就要直接或间接认识校领导,要开后门,认识人,请客送礼是自然的事。这里需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出现择校热,其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择校热。

  之所以出现择校热,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在几所好学校。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小学要就近入学,初中要直升,为什么还出现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根本原因在于即使在同一座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有市重点、区重点以及非重点学校。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哪一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心切,谁不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如果明明知道家庭所在地的学校质量一般甚至比较差,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差学校呢?而好学校又不在家庭所在地,自然产生了择校。如果教育资源均衡了,不管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质量都相差无几,有谁愿意把孩子送到距离家庭更远的学校呢?不让就近也要就近入学。

  为了解决择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小学入学要按照就近原则,小升初通过电脑排位直升,初衷都是好的,但方法错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之所以出现择校热是因为优质教育供不应求,需求永远是旺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是改善供给,均衡教育资源。但现有的办法则是控制需求,供求关系没有真正改善,择校问题自然解决不了,而且强化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因为质量好的学校每年可以收取不菲的所谓赞助费或助学费,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越来越高,相反,普通学校的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如何改善供给,其实很简单,转换一下思路就可以了,由传统的电脑排位排学生转变为排老师排校长即可。教师是各种教育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各个学校的分布均衡了,可以说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大体均衡。紧接着的问题是即使在同一个县区,有的在市中心,有的在偏远地区,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在市中心而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怎么办,通过提高收入的办法来解决。记得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曾经实行六类工资区,越是偏远的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越高,自然大家没有什么意见,而现在则正好相反,越是条件差的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越低,越是条件好的市区收入越高,自然大家都不愿意去条件差的地区。一个县区可以把教师的工资水平根据区域划分为市区、近郊区、远郊区、极偏远地区等若干区域,越是偏远地区实际收入越高,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就不会有太大意见,而且每隔三年或者五年进行重新排位。教师排位,校长自然也要重新排位。只有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

  3.破解住房难的问题

  近年来,从来没有哪个问题像房地产一样引起了政府、老百姓、银行和开发商的关注。但关注点又不完全一样,同样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注点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老百姓,有房户与无房户,一房户与多房户关注点也有很大差异。为此,需要从纷繁事物的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从看似杂乱的变化中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现象中甄别是非。

  要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是厘清政府和市场在房地产业中的功能。房地产是一种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就是单价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另一个就是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居家过日子,必需有房子,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于是乎问题就出来了,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单价与老百姓必需有房子住的矛盾。有钱人好办,自己掏腰包解决自己的问题,低收入的没钱人怎么办?目前有几种思路:一是降低房价。固然通过降低房价可以让一部分原来买不起房子的人买起房,但总有一部分人买不起房。比如,北京五环路以内房子均价每平方米已经达到25000元,降低20%,即20000元的房价仍然会让不少买房人望房兴叹,即使降低到15000元,还是会有相当多的人买不起房。看来,要通过降低房价让所有人买得起房不现实。降低房价的结果会让更多的高收入者得益。假如一个富人有250万元,如果每平方米25000元,只能买100平方米的房子,价格降低至20000元则可以买125平方米,降低到10000元则可以买250平方米,低收入者该买不起还买不起。因此,我们不能替穷人吆喝,让富人得益。二是建设经济适用房。这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不少城市的基本做法。应该说,经济适用房解决了相当多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是暴露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多,比如: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问题,本来是提供给中低收入者的,结果不少经济适用房小区呈现出开着高级轿车,领着名贵宠物却住着经济适用房的现象,这就是住房对象错位了。况且,经济适用房是根据人们的收入来核定的,而收入是一个流量,总是在变化。一对夫妻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收入水平比较低,符合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明年孩子大学毕业了,找到一个收入比较高的职业,每个月可以挣1万元,显然就不是低收入者了,但一旦购买就无理由让其退还。一转手卖掉就可以赚几十万上百万。以北京为例,经济适用房价格每平方米不足5000元,而市场价格在五环内均价则达到了25000元,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净赚120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规定5年内不得转让,5年后转让同样道理,或者他继续住着经济适用房,并投资二套房或三套房,性质是一样的。作为政府而言,有建不完的经济适用房,因为永远有低收入群体。其他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等等都有类似的缺陷。因此,再也不能搞经济适用房了。

  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只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有钱人买房。买房依靠什么机制?需要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机制。实践已经证明计划机制是走不通的,只能扼杀房地产业活力,难以满足广大居民住房需求。所谓市场机制就是由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随行就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大力宣传居者有其住,而不是居者有其屋,让低收入者租得上租得起房,也就是要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廉租房怎么建?资金从哪来?仍然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把土地划拨给开发商,由开发商按照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卖给居民,这是政府对居民的暗补,划拨本身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甚至腐败。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拍卖土地,用拍卖土地的钱到市场上购买符合条件的房子,然后廉价租给符合条件的人。假如同等区域的房子,市场租金为每平方米30元,那么廉租房的租金可以为3元,甚至有些困难户3元也掏不起,可以实行零租金,也就是白住,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如果收入提高了,要么按照市场价格缴纳租金,要么从廉租房中搬出去。一个城市的低收入数量是有限的,需要的廉租房数量也是有限的。政府拥有一定数量的房源可以解决所有低收入者或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而且政府购买廉租房,一方面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为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开发商建设更多符合政府需求的房子,当然都是小户型的。这就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市场经济模式。

  近年来,之所以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根子在于政府职能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廉租房,实现住有所居。其实,政府从房地产开发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已经超过50%,但是真正用来给老百姓建造廉租房的比例极小。二是没有把房地产税收到位,物业税或者财产税至今没有征收,导致一些投机者趁机牟利,拉大了财富差距,形成有钱人可以买更多房子,无钱人永远攒不够买房子的钱。三是不必要的拆迁太多,以至出现建得不如拆得快。想通过降低价格解决低收入者包括一部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能政府出问题打市场屁股。

  在一定意义上,市场价格越高,政府越能够收到更多的税,越有财力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把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可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降低价格让低收入者在市场上买得起房子,其结果只能是对高收入者有利而对低收入者不利。因此,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房地产业中的定位才能保持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和居者有其住的目标。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实现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所谓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不是简单地在初次分配中缩小收入差距,而是要体现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而这一原则的体现需要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市场是衡量初次分配贡献的试金石。二是实现再分配中的公平。再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通过财政渠道获得收入,对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要体现相对均等化原则。三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物业税、遗产以及赠与税来调节收入分配,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结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jjckb.xinhuanet.com/2015-11/03/c_134779811.htm.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内容

  • 如何处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怎么赔偿呢?
  • 找到能人,找到您想要的服务www.uberperson.com 如何处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怎么赔偿呢? 一.交通事故赔偿计算表 能人网络--开创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找到能人,找到您想要的服务www.uberperson.com 能人网络--开创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找到能人,找 ...

  • 实用写作-答案
  • 大学实用写作复习题 1组复习题 一.拟写标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务院撰文向全国人大提请设立商务部. 国务院关于提请设立商务部的议案. 2.国家税务总局将<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海南试点管理办法>向国内外发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海南试点管理办法> ...

  • 关于促进上海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 上海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本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包括设立跨境电商示范园区等12条意见,指出到2020年,本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关于促进本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 ...

  • 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 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要求,学校坚持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

  • 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
  •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业界期盼.社会期待的重大政策,& ...

  •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解读
  •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解 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 <意见>指出,实行购租并举,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 ...

  • 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建设与应用解决方案
  • 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建设与应用 解决方案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 ...................................................................................................................... ...

  •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原则
  • [摘要]在界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进展,论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分析系统科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支撑理论的指导意义,提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若干原则. [关键词]信 ...

  • 20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新国九条) 2014年05月09日 18:37 来源:中国政府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