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何处[金刚经]名句赏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摘要: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一颗未经修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过去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人总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过去,一下担心未来,就是无法安住于眼前当下。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下这一念,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经过修炼的心不住于过去与未来,只专注于当下这一念,把精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珍惜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

文/净因法师

做记者,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有位记者朋友,每思及纸面媒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越来越感到心不安,最后从单位辞职,来到一家蒸蒸日上的新媒体。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了解,他又感到新媒体更是前途未卜,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好像人们都生活得很不安: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找不到如意郞君,心中不安;结婚后经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心中更加不安。没有小孩时心中不安;有了小孩后担心子女会学坏,心中更加不安。没有钱心中不安,玩命去挣钱;有钱时心中更不安,担心被谋财害命、绑架、生意倒闭等。没有出名时心中不安,担心别人瞧不起;有了名后心中更不安,怕失去自由,甚至没有私隐可言。没有权时心中不安,受人欺压;有权时心中更不安,整天疲于应酬,说话做事更要处处小心……世间令人不安心的因素很多,“有住生心”是根本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对治当今人心不安的良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原本出自《金刚经》。五祖弘忍单独为慧能讲《金刚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慧能豁然大悟,悟入圣者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仅是《金刚经》的要旨,更是大乘佛教安心法门的心要,很难为常人所理解,《六祖坛经》对此有如下评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下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期盼对心有不安的人有所帮助。

无住生心,心无挂碍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美梦并未成真,反而添了新的忧愁。前途未卜,心有不安,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怎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能做的事,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利、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人们之所以玩命积累身外之物而不愿放下,缘于一种错误的知见,即世界万物都是真实不虚的。人的本性是对已获得的身外之物不愿放下,于是功名、事业、财富、子女……样样都抓在手中。放不下不公平的人和事,活在不平、痛苦与挫败感中,心生憎恨;放不下犯过的错误,活在自责的阴影中,心生悔恨﹔放不下成功与荣耀,活在自满的妄执之中,心生我慢……不安之心由此生起。

《金刚经》开宗明义,针对因执有迷空而心有不安的众生,须菩提单刀直入,向佛陀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坛经》以“于相而离相”来降伏我们执相的虚妄心。《金刚经》则有如下解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苦乐如泡影,成败如朝露,荣华富贵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天地间万物,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哪有永恒的所有权?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著,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

在《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中,须菩提再次向佛陀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比对本处的“云何应住”与《金刚经·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两处字数一样,但词序不同。上文提及的“应云何住”,其重点是从理论上认清世间万物皆缘生缘灭,空无自性,无一法供人们去执著;而 “云何应住”的重点是对已降伏其心的人如何实践“无所住而生其心”,其要旨是—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以安其心。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肩上挑着他辛苦多年注解的《金刚经》,一路上风尘仆仆,四处寻师印证。长途跋涉,令他又饥又渴。无奈之际,瞧见路边有一位卖饼的婆婆,便急忙上前,想买一些饼充饥。谁知婆婆语带挑衅俏皮地说:“我有一个问题,您若能帮我解答,点心便赠与您,分文不取;若答不出,您不但买不到我的点心,而且得亲手烧掉您肩上挑的书。”禅师心想,这卖饼婆应该不会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卖饼婆问:“您想买我的饼当点心,但《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请问你如何‘点心’呢?”禅师一时语塞。

不意卖饼婆有此一问,德山禅师当下悟到:沾沾自喜于苦心多年写成的《金刚经》注解,这是心“住”于过去;四处找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是心“住”于未来。而“心”的特点是念念不住、剎那生灭,根本无法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刻,哪里能找到一颗常住不变的心去“点”呢?《六祖坛经》因而指出安心法门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

两只旧钟的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的真实含意:

两只旧钟,一把年纪,还“滴答”、“滴答”地工作报时。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被放在了两只旧钟之间。一只旧钟边走边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真有点担心,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你吃得消吗?”“天哪!三千二百万次!我怎办得到?”小钟惊叫起来。另一只旧钟鼓励道:“别听它唠叨。不用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嘟嚷着,将信将疑道:“好吧!我就先试试看。”每一秒,小钟就“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平安地摆完了三千二百万次!

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一颗未经修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过去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人总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过去,一下担心未来,就是无法安住于眼前当下。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下这一念,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经过修炼的心不住于过去与未来,只专注于当下这一念,把精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珍惜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让生命的时钟在每一秒的“滴答”声中从容走过,心自然会安!

摘要: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一颗未经修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过去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人总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过去,一下担心未来,就是无法安住于眼前当下。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下这一念,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经过修炼的心不住于过去与未来,只专注于当下这一念,把精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珍惜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

文/净因法师

做记者,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有位记者朋友,每思及纸面媒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越来越感到心不安,最后从单位辞职,来到一家蒸蒸日上的新媒体。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了解,他又感到新媒体更是前途未卜,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好像人们都生活得很不安: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找不到如意郞君,心中不安;结婚后经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心中更加不安。没有小孩时心中不安;有了小孩后担心子女会学坏,心中更加不安。没有钱心中不安,玩命去挣钱;有钱时心中更不安,担心被谋财害命、绑架、生意倒闭等。没有出名时心中不安,担心别人瞧不起;有了名后心中更不安,怕失去自由,甚至没有私隐可言。没有权时心中不安,受人欺压;有权时心中更不安,整天疲于应酬,说话做事更要处处小心……世间令人不安心的因素很多,“有住生心”是根本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对治当今人心不安的良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原本出自《金刚经》。五祖弘忍单独为慧能讲《金刚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慧能豁然大悟,悟入圣者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仅是《金刚经》的要旨,更是大乘佛教安心法门的心要,很难为常人所理解,《六祖坛经》对此有如下评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下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期盼对心有不安的人有所帮助。

无住生心,心无挂碍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美梦并未成真,反而添了新的忧愁。前途未卜,心有不安,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怎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能做的事,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利、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人们之所以玩命积累身外之物而不愿放下,缘于一种错误的知见,即世界万物都是真实不虚的。人的本性是对已获得的身外之物不愿放下,于是功名、事业、财富、子女……样样都抓在手中。放不下不公平的人和事,活在不平、痛苦与挫败感中,心生憎恨;放不下犯过的错误,活在自责的阴影中,心生悔恨﹔放不下成功与荣耀,活在自满的妄执之中,心生我慢……不安之心由此生起。

《金刚经》开宗明义,针对因执有迷空而心有不安的众生,须菩提单刀直入,向佛陀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坛经》以“于相而离相”来降伏我们执相的虚妄心。《金刚经》则有如下解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苦乐如泡影,成败如朝露,荣华富贵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天地间万物,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哪有永恒的所有权?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著,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

在《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中,须菩提再次向佛陀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比对本处的“云何应住”与《金刚经·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两处字数一样,但词序不同。上文提及的“应云何住”,其重点是从理论上认清世间万物皆缘生缘灭,空无自性,无一法供人们去执著;而 “云何应住”的重点是对已降伏其心的人如何实践“无所住而生其心”,其要旨是—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以安其心。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肩上挑着他辛苦多年注解的《金刚经》,一路上风尘仆仆,四处寻师印证。长途跋涉,令他又饥又渴。无奈之际,瞧见路边有一位卖饼的婆婆,便急忙上前,想买一些饼充饥。谁知婆婆语带挑衅俏皮地说:“我有一个问题,您若能帮我解答,点心便赠与您,分文不取;若答不出,您不但买不到我的点心,而且得亲手烧掉您肩上挑的书。”禅师心想,这卖饼婆应该不会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卖饼婆问:“您想买我的饼当点心,但《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请问你如何‘点心’呢?”禅师一时语塞。

不意卖饼婆有此一问,德山禅师当下悟到:沾沾自喜于苦心多年写成的《金刚经》注解,这是心“住”于过去;四处找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是心“住”于未来。而“心”的特点是念念不住、剎那生灭,根本无法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刻,哪里能找到一颗常住不变的心去“点”呢?《六祖坛经》因而指出安心法门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

两只旧钟的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的真实含意:

两只旧钟,一把年纪,还“滴答”、“滴答”地工作报时。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被放在了两只旧钟之间。一只旧钟边走边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真有点担心,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你吃得消吗?”“天哪!三千二百万次!我怎办得到?”小钟惊叫起来。另一只旧钟鼓励道:“别听它唠叨。不用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嘟嚷着,将信将疑道:“好吧!我就先试试看。”每一秒,小钟就“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平安地摆完了三千二百万次!

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一颗未经修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过去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人总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过去,一下担心未来,就是无法安住于眼前当下。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下这一念,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经过修炼的心不住于过去与未来,只专注于当下这一念,把精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珍惜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让生命的时钟在每一秒的“滴答”声中从容走过,心自然会安!


相关内容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经典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

  • 佛经经典名句一
  • 佛经经典名句一: 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佛经经典名句二: 凡所有相,皆是 ...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 ...

  • 金刚经经典名句
  • 金刚经经典名句 1.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 ...

  •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2-5-2 23:31:47 繁體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 ...

  •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韦应物篇]54首 1-20
  • 唐代诗词赏析: <韦应物篇>54首 目 录 01<秋夜寄丘员外> 02<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03<赋得暮雨送李曹> 04<长安遇冯著> 05<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06<滁州西涧> 07<东郊> 08&l ...

  • 古诗名句感悟
  • 古诗名句感悟(1. 感动之使醒悟. 受感动而醒悟.) 古诗1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东汉曹操<短歌行> 注释:当:义同"对". 几何:多少. 朝露:早晨的露水.汉人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译文:面对着醇酒就应当引吭高歌,人生能有多少日子呢?就好 ...

  • 古诗词鉴赏课件
  • 悯农 李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泊秦淮 杜牧 黄鹤楼 崔颢 悯农 李绅 作者简介: 李绅: 李绅(772―846)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 ...

  •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释迦垂迹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