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用弹性力学核心总结

1 弹性力学中主要引用的五个基本假定及各假定用 途为: 1)连续性假定:引用这一假定后,物体中 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物理量就可看成是连续的, 因 此, 建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时就可以用坐标的连续 函数来表示他们的变化规律。2)完全弹性假定:这 一假定包含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含义, 亦即二者呈线 性关系,复合胡克定律,从而使物理方程成为线性的 方程。3)均匀性假定:在该假定下,所研究的物体 内部各点的物理性质显然都是相同的。因此,反应这 些物理性质的弹性常数(如弹性模量 E 和泊松比 μ 等)就不随位置坐标而变化。4)各向同性假定:各 向同性是指物体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 的,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常数也不随方向变化。 5)小变形假定:研究物体受力后的平衡问题时,不 用考虑物体尺寸的改变, 而仍然按照原来的尺寸和形 状进行计算。同时,在研究物体的变形和位移时,可 以将它们的二次幂或乘积略去不计, 使得弹性力学的 微分方程都简化为线性微分方程。 2 对于地下硐室或巷道, 为什么常常简化为平面应变 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为平面应变问题? 因为其弹性体形状的特殊性, 因此可以这类把空间问 题简化为近似的平面问题, 这样可以使计算的工作量 大大减少, 而且所得结果仍然能满足工程上对精度的 需求。 当弹性体某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另外两个 方向的尺寸时,问题可以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 3、简述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者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学科 研究对 分析对 目标 特点与 象 象 精度 材料 杆状构 面上应 强度、 宏观、 力学 件: 杆、 力、位 刚度 近似 梁、柱 移 结构 杆系结 面上应 强度、 宏观、 力学 构:桁 力、位 刚度 近似 架、钢 移 架 弹性 一切弹 空间各 强度、 细观、 力学 性范围 点的应 刚度、 较精确 内的固 力、位 点的状 体连续 移 态 介质: 板、 壳、 坝、 翼、 墙等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在剪应力方面定 义的是完全相反的。 4、 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 常常要用利用圣维南原理, 为什么? 在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 使应力分量、 形变分量、 位移分量完全满足基本方程并不困难;但是,要使得 边界条件也得完全满足,却往往发生很大的困难; 另 一方面,在很多的工程结构计算中, 都会遇到这样的 情况:在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仅仅知道物体所受 面力的合成, 而这个面力的分布方式并不明确,因而 无从考虑这部分边界上的应力边界条件。 圣维南原理: 如果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变换 为分布不同但静力等效的面力(主矢与主矩相同) , 则近处的应力分布将有显著的改变, 但远处的应力所 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作用: (1)将次要边界上复杂的面力(集中力、集中 力偶等)作分布的面力代替。 (2)将次要的位移边界 条件转化为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5、写出在直角坐标系下空间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 程及其边界条件的一般形式。 边界条件: (1)应力边界条件:

力及约束作用于板边,平行于板面,并沿厚度不变; 如 何 简 化? ( 1 ) 两板 面 无面 力 和约 束作 用 ,故 由于薄板很薄,应力是连续变 ( z ,  zx ,  zy ) z    0

2

化的,又无 Z 向外力,可认为 V 中) ,故平面只有平面应力

( z , zx , zy )  0

(在

(2)  z , zx , zy 存在。

由于板等厚度,外力、约束沿 Z 向不变,可归纳为平 面应力问题。还得满足 a 。应力中只有平面应力 存在;b,且仅为

 z , zx , zy

f ( x, y )

7、弹性力学按应力和位移求解,分别应满足什 么方程和边界条件? 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时 ,应力分量 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在区域内的

 x ,  y 和 xy

平衡微分方程; (2)在区域内的相容方程。满足的边 界条件:

(l x  m yx )  f x ( s )

(m y  l xy )  f y ( s)

对于单连体(只有一个连续边界的物体) ,上述条件 就是确定应力的全部条件。对于多连体 (具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连续边界的物体,如有空口的物体) ,还 必须满足多连体中的位移单值条件。 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时,位移分量必须在区域 内满足微分方程

E  2u 1  u  2u 1  u  2 v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u 2 x 2

程,以及在边界上的应力或位移边界条件。一般有两 种求解途径: (1)位移法(按位移求解方法) :取位移分量 为基本未知函数, 从基本未方程和应力边界条件中消 去应力和应变分量, 导出用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和用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并由此求出位移分 量,用过几何方程求出应变分量,再由物理方程求出 应力分量 应力法(按应力求解的方法) :取应力分量为基 本未知函数, 从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位移和应 变分量,导出用应力表示的相容方程和边界条件。 并 由此求出应力分量,再求出应变和位移分量。 (2)采用应力求解时必须满足相容方程,是因 为相容方程是应变对应位移存在且连续的必要条件。 当应变分量满足相容方程后, 可以求出对应的位移分 量,说明位移是存在的而且必然连续。反之,不满足 相容方程的应变分量,不是物体中实际存在的,也求 不出对应的位移。 (3)混合法:同时以某些位移分量和某些应力 分量作为基本未知量, 用包含上述基本未知量的微分 方程和边界条件求出这些基本未知量, 再用相关方程 求出其它未知量。 (4)用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E u 2 1  u  2 u 1  u v 2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 2 x 2

E v 2 1  u  2 v 1  u u 2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 2 y 2

E  2 v 1  u  2 v 1  u  2u (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u 2 y 2

并在边界上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u )

s

用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

E u v 1  u u v [l ( u )m (  )  fx 2 y x 1   2 x y

E v u 1  u u v [ m( u )l (  )  fy 2 y x 1  2 y x

u,

(v ) s  v

(在

s u 上)

8、 在求解力学问题时, 常常要用到圣维南原理, 为什么? 在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使应力分量、形变分 量、位移分量完全满足基本方程并不困难;但是,要 使得边界条件也得完全满足,却往往发生很大的困 难;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工程结构计算中,都会遇到 这样的情况: 在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仅仅知道物 体所受面力的合成,而这个面力的分布方式并不明 确,因而无从考虑这部分边界上的应力边界条件。 圣 维南原理: 如果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变换为 分布不同但静力等效的面力(主矢与主矩相同) ,则 近处的应力分布将有显著的改变, 但远处的应力所受 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作用: (1)将次要边界上复杂的 面力 (集中力、 集中力偶等) 作分布的面力代替。 (2) 将次要的位移边界条件转化为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9 、写出虚功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的数学表达 式,并解释其含义。 虚功原理:在弹性体上,外力(体力 和面

fi

位移边界条件: u  u , v  v (在

su

上)

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满足的平衡微分方 程:

 x  yx   fx  0 x y  y  xy   fy  0 y x

2

f y 应 力 边 界 条 件 f  ( x   y )  (1  u )( x  ) x y (l x  m yx )  f x ( s ) (m y  l xy )  f y ( s)

对于多连体,还必须满足位移单值条件。 相容方程用应力表示:平面应力情况: :

 2 ( x   y )  (1  u )( f x f y  ) x y

平 面 应 变 :

f i )在任意一组变形可能位移上所做的虚功,等

于任一组静力可能应力在与上述变形可能位移相应 的可能应变上所做的功,即:

 2 ( x   y )  

1 f x f y (  ) 1  u x y

相 容 方 程 用 应 变 表 示 :

2 2  2  x   y   xy   2 2  xy y x



其中、

f i ui

(s) i

(k )

d   f i

S

(s)

(s)

ui

(k )

dS    ij

(s)

 ij ( k ) d

f

  ij n j

,且在应力边界

Su

ui

(k )

静力可能应力 ( s ) 和变形  ui 在虚功原理中,  ij

(k ) i

相容方程用应力函数表示:

可能位移 u

及其相应的可能应变

 ij ( k ) 可以是相

 2  ( x, y )  0

13、说明哪些数学方法可用于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析 或半解析求解? 差分法、变分法有限单元法? 14.说明有限元法的原理和步骤。 原理:将连续体变换为离散结构,然后利用分 片插值技术与虚功原理或变分原理进行求解步骤: (1) 结构的离散化 (即划分网格) , 建立计算模型 (2) 单元分析。包括构造单元的位移模式(主要是[N]) , 求解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列阵 {R}e , 应变单位矩阵 应力转换矩阵 [ S ] 和单元刚度矩阵 [k ]e 等。 (3) [ B] , 整体分析。即将各个单元集成离散化的结构模型, 有 e 集成 [ K ] ,有 {R}e 集成{R},解出结构的整体结

[k ]

l ( x ) s  m( yx ) s  n( zx ) s  X N

m( y ) s  n( zy ) s  l ( xy ) s  YN

n( z ) s  l ( xz ) s  l ( yz ) s  Z N

互独立而无任何关系的静力可能状态和变形可能状 态。最小势能原理:在所有变形可能位移中,真实位 移使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弹性体的总势能取最小值。 最小势能原理的变分形式为 U  V  0, U - 形变 势能的变分; V -外力功的变分 10、对于土木工程问题,分类说明物体产生应 力和变形的外部原因和因素. 外部原因:1、外力会产生应力及形变(应力边界条 件) , 可以细说到荷载的分布、 大小、 方向的不同。 2、 位移(形变)会产生应力及变形(位移边界条件)3、 温度的变化或温度的不均匀会产生温度应力, 若没有 完全约束,会产生温度变形同时,同一结构在受不变 荷载作用时,改变约束条件(如简支变悬臂等) ,其 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还有变形也会不同。 11、简述变分法,复变函数方法和积分变化方法求 解弹性力学问题的思路和特点。 变分解法,即预先使位移函数满足 Su 上的位移边界 条件再满足位移变分方程, 必然也可以找出对应于实 际平衡状态的位移解答。 变分是在同一点位置上由于 状态改变而引起的反函数的改变: 取位移函数为自变 量, 并以势能极小值条件导出变分方程, 应力变分法 取应力函数为自变量,并以余能极小值导出变分方 程。 复变函数是应力函数、 位移分量函数可以用复变 函数的两个解析函数来表示称为 K-M 函数,根据满 足两个解析函数的边界条件求解。 12.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是什么?弹性力 学问题采用应力求解时为什么要用变形协调方程? 并写出在平面情形直角坐标系下的数学表达式。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 8 个未知函数,它们必 须满足区域内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

( 2 ) 位 移 边 界 条 件 : (u )  u s

( ) s  

(v ) s  v

(3)混合边界条件:当在部分边界上为应力边界 条件,而其余边为位移边界条件时, 称为混合边界条 件。 6、说明弹性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简化为平面应 变问题和平面应力问题? 平面应变条件: (1)很长的常截面柱体; (2)体 力 作用于体内,平行于横截面,且沿长度方

fx, fy

点位移列阵 {

(4)计算各单元应力。从求出的 }。

向不变; (3)面力

fx, fy

作用于柱面,平行于横截

整体结点位移列阵

{ } 中逐个单元的取出该单元

面,且沿长度方向不变; (4)约束作用于柱面,平行 于横截面,且沿长度方向不变。如何简化?(1)截 面、外力、约束沿 Z 向不变,外力、约束平行于 xy 面,柱体非常长。故,任何 Z 面均为对称面。所以, ( 平 面 位 移 问 题 )  0 , 只 有

的结点位移列阵 { }e ,求出每个单元的应力。 15. 位移模式的收敛条件?单元位移模式必须能反映单 元的刚体位移,位移模式必须能反映单元的常量应 变,这是收敛的性的必要条件。位移模式应尽可能反 映位移的连续性,这是收敛性的充分条件。 16 简述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时的逆解法和半逆解 法。 答:所谓逆解法,就是先按某种方法给出一组满足全 部基本方程的应力分量或位移分量,然后考察,在确 定的坐标系下,对于形状和几何尺寸完全确定的物 体, 当其表面受什么样的面力作用或具有什么样的位 移时,才能得到这组解答。所谓的半逆解法,就是针 对所要求解的问题,根据弹性体的几何形状、受力特

u, v

所以只存在  x ,  y ,  z (平面   0 z  0  zx , zy  0   zx ,  zy  0 应变问题) ; (2)由于截面、体力、面力及约束沿 Z 向不变, 故应力,应变、位移坤为 。可归纳为平面应

f ( x, y )

变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条件: (1)等厚度的薄板; (2)体 力作用于体内,平行于板面,并沿厚度不变; (3)面

点或材料力学已知的初等结果, 假设一部分应力分量 或位移分量为已知,然后由基本方程求出其他量, 把 这些量合在一起来凑合已知的边界条件; 或者把全部 的应力分量或位移分量作为已知, 然后校核这些假设 的量是否满足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3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程是什么?写出其在 极坐标系下的表达式。 平面应力分量  2  2  y  2  fy y  x  2  fxx x y

 xy

 2    E (  u )   E (  u )  x x y y y x 1 u2 1 u2 xy

 

z 

E  (    ) 1   1  2

 2 y z 2

2  2 z   yz  0 y 2 yz

E  (  z) 1   1  2

 yz  xy   yz  2 y  (   )2 y x z x xz

 z 

E  z 2(1   )

斜面上的应力

p x  l x  m xy p y  m y  l xy

斜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 xy  yz   xz  2 z  (   )2 z z x y xy

空间位移分量表示弹性方程

 2 z  2 x  2 xz   0 x 2 z 2 xz

 xy

E   xy 2(1  u )

 n  l  x  m  y  2lm xy

2 2

x 

 xy  min   90

 4  4  4 2 2 2  4 0 x 4 x y y

 n  lm( y   x )  (l 2  m 2 ) xy

主方向 主应力

 0 tan x1  max  xy

y 

2 2  2 x   y   xy   0 y 2 x 2 xy   1           f  0     基本方程: 应力分量:

tan x 2 

E u v (  ) 1  u 1  2u y

E u u (  ) 1  u 1  2u x

 x  y 2 1   x   y 2  ( )   xy  2 2 2

主方向

z 

1 d  d 1 d     ( ) 0   d  d  d    E u v E u  y  (   ) z  (  ) 1   1  2u y 1   1  2u z

2

tan  1 

N  

1  x  xy

tan  2 

 xy  x  1

1 1 2 2  (  l ) ( 2   1 ) 4 2 求解有限单元刚度矩

 yz 

E  v (  ) 2(1   ) y z

 zx 

E u  (  ) 2(1   ) z x

阵及结点载荷

E w v (  ) 2(1  u ) y z E u w  zx  (  ) 2(1  u ) z x 按位 E v u u v w  xy  (  ) 2(1  u ) x y   x  y  z

E u w (  ) 1  u 1  2u z

 yz 

ai  x j y m  y j x m

bi  y j  y m

ci   x j  x m

移求解空间问题平衡微分方程

u v  E v u    xy  (  )  x y z 2(1   ) x y 极坐标下表现形式: 平面极坐标 ① 平衡微分方程:   1           f  0    

a j  x m y i  y m xi

b j  y m  yi

bm  y i  y j

k ii k ij k im    [k ] e  k ji k jj k jm  k k k   mi mj mm 

2 

2 2 2   x 2 y 2 z 2

c j   x m  xi

a m  xi y j  y i x j

E 1  (   2u )  f x  0 2(1  u ) 1  2u x

E 1  (   2 v)  f y  0 2(1  u ) 1  2u y E 1  (   2 w)  f z  0 2(1  u ) 1  2u z

无 限 半 空 间 采 用 按 位 移 求 解 u  0, v  0, w  w( z ) 代 入 平 衡 微 分 方 程



u v w dw    x y z dz

c m   xi  x j

A 1x i y i 1 1x j y j 2 1x m y m

单元刚度矩阵

1     2     f  0    

② 几何方程:

 

u  , 

 

u

1 u  

单元结点载荷 求解地应力;

{R}e  [ X i Yi X j Y j X m Ym ]

  

1 u  u u      

物理方程:

2

 3  I1 2  I 2  I 3  0 I1   x   y   z

I 2   x y   y z   z  x  

l ( x   )  m yx  n zx  0

l xy  m( y   )  n zy  0 l xz  m yz  n( z   )  0

2 yz

   d 2 w  0,  0,  x y z dz 2

1  u (    ) E 1 u 2 1  u   (   ) E 1 u 2(1  u )      E

 



2 zx



2 xy

2 2 2 I 3   x y  z  2 yz  zx xy   x yz   y zx   z xy

积 分 得 E 1 d 2w d 2w (  2 )  fg  0 2(1  u ) 1  2u dz 2 dz dw (1  u )(1  2u ) g   ( z  A) dz E (1  u )

w

(1  u )(1  2u ) g ( z  A) 2  B 2 E (1  u )

代入弹性方程

应 力 分 量 :

 

1 

 

1  

2

 2  2

深埋巷道求解: 轴对称的:

x y  

 2   2 

   

 1  ( )   

 

A

2

A

 B(1  2 ln  )  2c

 B(3  2 ln  )  2c

相容方程:  2 平面轴对称: 相容方程: 1 d

  

1  1 2 2 ( 2  ) 0    2  2 

d 1 d d [ ( )]}  0 d  d d

2

      0

形变分量:

再根据边界条件求 yz zx xy 基本方程:①平衡微分方程:

u g ( z  A) 1 u  z   g ( z  A)





0

 d

应力分量:

{

 

 1 A (1  u ) 2  (1  3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x  yx  zx    fx  0 x y z

 y y

 zy z

 xy x

 fy  0

 

A

2

A

 B(1  2 ln  )  2c

2

 1 A     (1  u ) 2  (3  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0

位移分量:

 z  xz    fz  0 z x y

还有一种:

E  2u 1  u  2u 1  u  2 v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u 2 x 2 E  2 v 1  u  2 v 1  u  2u (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u 2 y 2

 yz

  

 B(3  2 ln  )  2c

      0

形变分量:  1 A    (1  u ) 2  (1  3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1 A u    (1  u )  2(1  u ) B (ln   1)  (1  3u ) B  2(1  u )c   I cos  K sin   

u 

4 B  H  I sin   K cos 

或者

E  u v 1  u u v  l (  u y )  m 2 ( y  x )  f x 1  u 2  x s

E  v u 1  u v u  m(  u x )  l 2 ( x  y )  f x 1  u 2  y s

不是轴对称的, 竖向压 p 横向压 p 可转化成 1/2(p+q) 四向压和上下 1/2(p-q)压横向拉的叠加最后结果

 1 A     (1  u ) 2  (3  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 0

pq a2 pq 3a 4 4a 2 r   (1  2 )  (1  4  2 ) cos 2 2 2 r r r

  

pq a2 pq 3a 4 (1  2 )  (1  4 ) cos 2 2 2 r r

②几何方程:

x 

u x

y 

u y

z 

 z

位移分量:  1 A u    (1  u )  2(1  u ) B (ln   1)  (1  3u ) B  2(1  u )c   I cos  K sin   

u  4 B   H  I s in   K cos 

 r

pq 3a 4 2a 2  (1  4  2 ) sin 2 2 r r

时求

 yz

v u  v   u        zx z x xy x y y z

③ 物 理 方 程 : ( 按 应 力 )

空间轴对称基本方程: 体积应力 ,       z u u u    z   z 应力分量用形变表示: , E 

    0、 、

2 4



x 

y 

1 [ x   ( y   z )] E

位移相容方程:

2 2  2 x   y   xy   0 2 2 y x xy

 

(    ) 1   1  2

 yz  xz   xy  2 x  (   )2 x x y z yz

 yz 

 xy

2(1   ) 2(1   )  zx   zx  yz E E 把 变成按 2(1   )   xy E  E 2 , u  u 2 E 1 u 1 u

1 [ y   ( z   x )] E

z 

1 [ z   ( x   y )] E

应变问题 空间轴对称平衡微分方程:

u  u  cos  u sin  v  u  sin   u cos

或者 u 

  

 z z

    f  0 

 u cos  v sin 

 z  z  z    fz  0 z  

空间轴对称几何方程

v  u sin   v cos

    x cos2    y sin2   2 xy sin  cos     x sin2    y cos2   2 xy sin  cos

z 

u z z

 

 zp 

u  

 u z 

 

u

   ( y   x ) sin  cos   xy (cos2   sin2  )

u  z

 x    cos2     sin2   2  sin  cos  y    sin2     cos2   2  sin  cos  xy  (     ) sin  cos    (cos2   sin2  )

空间体应变方程:    x   y   z   y  z   z  x   x y   x y  z 体积应力:

空间轴对称物理方程:

 

 

1   - (  z) 

1   - ( z ) 

1  z   z - (  ) 

  z

2(1   )   z 

   x  y  z 空间斜面应力坐标分量

按位移求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弹性方程:力分量用形 变表示: , E 

p x  l x  m xy  n xz p y  l xy  m y  n yz p z  l xz  m yz  n z 斜面正应力:  n  lpx  mp y  npz

 l 2 x  m 2 y  n 2 z  2(lm xy  mn yz  nl xz ) 斜面剪应力: 2 2 2 2 n  px  py  p z2   n

 

(    ) 1   1  2 E    (    ) 1   1  2

E  (  z) 1   1  2

z 

 z 

E  z 2(1   )

拉梅方程:

u E 1  (   2u  2 )  f   0 2(1   ) 1  2  

E 1  (   2u z )  f z  0 2(1   ) 1  2 z



u  

u

u z , u z 就是w z

2 

2 1  2    2   z 2

平面极坐标 ④ 平衡微分方程:

1          f  0        2  1       f  0      

⑤ 几何方程:

 

 

  

u  

1 u 

 

u

u

1 u

 

 

u 

物理方程:

1  2 u (    ) E 1 u 2 1  u   (     )    2(1  u )   E 1 u E 应 力 分 量 : 1  1  2    2     2  1   2     ( )   2    

 

相容方程:

(

2 1  1 2 2   ) 0  2    2  2

检验应变分量是满足弹性体,先看相容方程,

2 2  2  x   y   xy 再求应力分量   2 2 xy y x E E x  (   u y )  y  ( y  u x ) x 1  2 1 2

x 

E  xy 2(1   )

把应力分量代入平衡微分方程

 y  xy  x  xy  0  0 y x x y  x1 cos   xy sin   0

 xy cos   y sin   0  x 2 cos    xy sin   0

 xy cos    y sin   0

行列式=  cos cos  sin(   )

1 弹性力学中主要引用的五个基本假定及各假定用 途为: 1)连续性假定:引用这一假定后,物体中 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物理量就可看成是连续的, 因 此, 建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时就可以用坐标的连续 函数来表示他们的变化规律。2)完全弹性假定:这 一假定包含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含义, 亦即二者呈线 性关系,复合胡克定律,从而使物理方程成为线性的 方程。3)均匀性假定:在该假定下,所研究的物体 内部各点的物理性质显然都是相同的。因此,反应这 些物理性质的弹性常数(如弹性模量 E 和泊松比 μ 等)就不随位置坐标而变化。4)各向同性假定:各 向同性是指物体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 的,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常数也不随方向变化。 5)小变形假定:研究物体受力后的平衡问题时,不 用考虑物体尺寸的改变, 而仍然按照原来的尺寸和形 状进行计算。同时,在研究物体的变形和位移时,可 以将它们的二次幂或乘积略去不计, 使得弹性力学的 微分方程都简化为线性微分方程。 2 对于地下硐室或巷道, 为什么常常简化为平面应变 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为平面应变问题? 因为其弹性体形状的特殊性, 因此可以这类把空间问 题简化为近似的平面问题, 这样可以使计算的工作量 大大减少, 而且所得结果仍然能满足工程上对精度的 需求。 当弹性体某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另外两个 方向的尺寸时,问题可以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 3、简述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者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学科 研究对 分析对 目标 特点与 象 象 精度 材料 杆状构 面上应 强度、 宏观、 力学 件: 杆、 力、位 刚度 近似 梁、柱 移 结构 杆系结 面上应 强度、 宏观、 力学 构:桁 力、位 刚度 近似 架、钢 移 架 弹性 一切弹 空间各 强度、 细观、 力学 性范围 点的应 刚度、 较精确 内的固 力、位 点的状 体连续 移 态 介质: 板、 壳、 坝、 翼、 墙等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在剪应力方面定 义的是完全相反的。 4、 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 常常要用利用圣维南原理, 为什么? 在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 使应力分量、 形变分量、 位移分量完全满足基本方程并不困难;但是,要使得 边界条件也得完全满足,却往往发生很大的困难; 另 一方面,在很多的工程结构计算中, 都会遇到这样的 情况:在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仅仅知道物体所受 面力的合成, 而这个面力的分布方式并不明确,因而 无从考虑这部分边界上的应力边界条件。 圣维南原理: 如果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变换 为分布不同但静力等效的面力(主矢与主矩相同) , 则近处的应力分布将有显著的改变, 但远处的应力所 受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作用: (1)将次要边界上复杂的面力(集中力、集中 力偶等)作分布的面力代替。 (2)将次要的位移边界 条件转化为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5、写出在直角坐标系下空间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 程及其边界条件的一般形式。 边界条件: (1)应力边界条件:

力及约束作用于板边,平行于板面,并沿厚度不变; 如 何 简 化? ( 1 ) 两板 面 无面 力 和约 束作 用 ,故 由于薄板很薄,应力是连续变 ( z ,  zx ,  zy ) z    0

2

化的,又无 Z 向外力,可认为 V 中) ,故平面只有平面应力

( z , zx , zy )  0

(在

(2)  z , zx , zy 存在。

由于板等厚度,外力、约束沿 Z 向不变,可归纳为平 面应力问题。还得满足 a 。应力中只有平面应力 存在;b,且仅为

 z , zx , zy

f ( x, y )

7、弹性力学按应力和位移求解,分别应满足什 么方程和边界条件? 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时 ,应力分量 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在区域内的

 x ,  y 和 xy

平衡微分方程; (2)在区域内的相容方程。满足的边 界条件:

(l x  m yx )  f x ( s )

(m y  l xy )  f y ( s)

对于单连体(只有一个连续边界的物体) ,上述条件 就是确定应力的全部条件。对于多连体 (具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连续边界的物体,如有空口的物体) ,还 必须满足多连体中的位移单值条件。 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时,位移分量必须在区域 内满足微分方程

E  2u 1  u  2u 1  u  2 v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u 2 x 2

程,以及在边界上的应力或位移边界条件。一般有两 种求解途径: (1)位移法(按位移求解方法) :取位移分量 为基本未知函数, 从基本未方程和应力边界条件中消 去应力和应变分量, 导出用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和用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并由此求出位移分 量,用过几何方程求出应变分量,再由物理方程求出 应力分量 应力法(按应力求解的方法) :取应力分量为基 本未知函数, 从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位移和应 变分量,导出用应力表示的相容方程和边界条件。 并 由此求出应力分量,再求出应变和位移分量。 (2)采用应力求解时必须满足相容方程,是因 为相容方程是应变对应位移存在且连续的必要条件。 当应变分量满足相容方程后, 可以求出对应的位移分 量,说明位移是存在的而且必然连续。反之,不满足 相容方程的应变分量,不是物体中实际存在的,也求 不出对应的位移。 (3)混合法:同时以某些位移分量和某些应力 分量作为基本未知量, 用包含上述基本未知量的微分 方程和边界条件求出这些基本未知量, 再用相关方程 求出其它未知量。 (4)用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E u 2 1  u  2 u 1  u v 2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 2 x 2

E v 2 1  u  2 v 1  u u 2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 2 y 2

E  2 v 1  u  2 v 1  u  2u (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u 2 y 2

并在边界上满足位移边界条件: (u )

s

用位移表示的应力边界条件:

E u v 1  u u v [l ( u )m (  )  fx 2 y x 1   2 x y

E v u 1  u u v [ m( u )l (  )  fy 2 y x 1  2 y x

u,

(v ) s  v

(在

s u 上)

8、 在求解力学问题时, 常常要用到圣维南原理, 为什么? 在求解弹性力学问题时,使应力分量、形变分 量、位移分量完全满足基本方程并不困难;但是,要 使得边界条件也得完全满足,却往往发生很大的困 难;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工程结构计算中,都会遇到 这样的情况: 在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仅仅知道物 体所受面力的合成,而这个面力的分布方式并不明 确,因而无从考虑这部分边界上的应力边界条件。 圣 维南原理: 如果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变换为 分布不同但静力等效的面力(主矢与主矩相同) ,则 近处的应力分布将有显著的改变, 但远处的应力所受 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作用: (1)将次要边界上复杂的 面力 (集中力、 集中力偶等) 作分布的面力代替。 (2) 将次要的位移边界条件转化为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9 、写出虚功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的数学表达 式,并解释其含义。 虚功原理:在弹性体上,外力(体力 和面

fi

位移边界条件: u  u , v  v (在

su

上)

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满足的平衡微分方 程:

 x  yx   fx  0 x y  y  xy   fy  0 y x

2

f y 应 力 边 界 条 件 f  ( x   y )  (1  u )( x  ) x y (l x  m yx )  f x ( s ) (m y  l xy )  f y ( s)

对于多连体,还必须满足位移单值条件。 相容方程用应力表示:平面应力情况: :

 2 ( x   y )  (1  u )( f x f y  ) x y

平 面 应 变 :

f i )在任意一组变形可能位移上所做的虚功,等

于任一组静力可能应力在与上述变形可能位移相应 的可能应变上所做的功,即:

 2 ( x   y )  

1 f x f y (  ) 1  u x y

相 容 方 程 用 应 变 表 示 :

2 2  2  x   y   xy   2 2  xy y x



其中、

f i ui

(s) i

(k )

d   f i

S

(s)

(s)

ui

(k )

dS    ij

(s)

 ij ( k ) d

f

  ij n j

,且在应力边界

Su

ui

(k )

静力可能应力 ( s ) 和变形  ui 在虚功原理中,  ij

(k ) i

相容方程用应力函数表示:

可能位移 u

及其相应的可能应变

 ij ( k ) 可以是相

 2  ( x, y )  0

13、说明哪些数学方法可用于弹性力学问题的解析 或半解析求解? 差分法、变分法有限单元法? 14.说明有限元法的原理和步骤。 原理:将连续体变换为离散结构,然后利用分 片插值技术与虚功原理或变分原理进行求解步骤: (1) 结构的离散化 (即划分网格) , 建立计算模型 (2) 单元分析。包括构造单元的位移模式(主要是[N]) , 求解单元的等效结点荷载列阵 {R}e , 应变单位矩阵 应力转换矩阵 [ S ] 和单元刚度矩阵 [k ]e 等。 (3) [ B] , 整体分析。即将各个单元集成离散化的结构模型, 有 e 集成 [ K ] ,有 {R}e 集成{R},解出结构的整体结

[k ]

l ( x ) s  m( yx ) s  n( zx ) s  X N

m( y ) s  n( zy ) s  l ( xy ) s  YN

n( z ) s  l ( xz ) s  l ( yz ) s  Z N

互独立而无任何关系的静力可能状态和变形可能状 态。最小势能原理:在所有变形可能位移中,真实位 移使处于稳定平衡状态的弹性体的总势能取最小值。 最小势能原理的变分形式为 U  V  0, U - 形变 势能的变分; V -外力功的变分 10、对于土木工程问题,分类说明物体产生应 力和变形的外部原因和因素. 外部原因:1、外力会产生应力及形变(应力边界条 件) , 可以细说到荷载的分布、 大小、 方向的不同。 2、 位移(形变)会产生应力及变形(位移边界条件)3、 温度的变化或温度的不均匀会产生温度应力, 若没有 完全约束,会产生温度变形同时,同一结构在受不变 荷载作用时,改变约束条件(如简支变悬臂等) ,其 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还有变形也会不同。 11、简述变分法,复变函数方法和积分变化方法求 解弹性力学问题的思路和特点。 变分解法,即预先使位移函数满足 Su 上的位移边界 条件再满足位移变分方程, 必然也可以找出对应于实 际平衡状态的位移解答。 变分是在同一点位置上由于 状态改变而引起的反函数的改变: 取位移函数为自变 量, 并以势能极小值条件导出变分方程, 应力变分法 取应力函数为自变量,并以余能极小值导出变分方 程。 复变函数是应力函数、 位移分量函数可以用复变 函数的两个解析函数来表示称为 K-M 函数,根据满 足两个解析函数的边界条件求解。 12.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是什么?弹性力 学问题采用应力求解时为什么要用变形协调方程? 并写出在平面情形直角坐标系下的数学表达式。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 8 个未知函数,它们必 须满足区域内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

( 2 ) 位 移 边 界 条 件 : (u )  u s

( ) s  

(v ) s  v

(3)混合边界条件:当在部分边界上为应力边界 条件,而其余边为位移边界条件时, 称为混合边界条 件。 6、说明弹性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简化为平面应 变问题和平面应力问题? 平面应变条件: (1)很长的常截面柱体; (2)体 力 作用于体内,平行于横截面,且沿长度方

fx, fy

点位移列阵 {

(4)计算各单元应力。从求出的 }。

向不变; (3)面力

fx, fy

作用于柱面,平行于横截

整体结点位移列阵

{ } 中逐个单元的取出该单元

面,且沿长度方向不变; (4)约束作用于柱面,平行 于横截面,且沿长度方向不变。如何简化?(1)截 面、外力、约束沿 Z 向不变,外力、约束平行于 xy 面,柱体非常长。故,任何 Z 面均为对称面。所以, ( 平 面 位 移 问 题 )  0 , 只 有

的结点位移列阵 { }e ,求出每个单元的应力。 15. 位移模式的收敛条件?单元位移模式必须能反映单 元的刚体位移,位移模式必须能反映单元的常量应 变,这是收敛的性的必要条件。位移模式应尽可能反 映位移的连续性,这是收敛性的充分条件。 16 简述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时的逆解法和半逆解 法。 答:所谓逆解法,就是先按某种方法给出一组满足全 部基本方程的应力分量或位移分量,然后考察,在确 定的坐标系下,对于形状和几何尺寸完全确定的物 体, 当其表面受什么样的面力作用或具有什么样的位 移时,才能得到这组解答。所谓的半逆解法,就是针 对所要求解的问题,根据弹性体的几何形状、受力特

u, v

所以只存在  x ,  y ,  z (平面   0 z  0  zx , zy  0   zx ,  zy  0 应变问题) ; (2)由于截面、体力、面力及约束沿 Z 向不变, 故应力,应变、位移坤为 。可归纳为平面应

f ( x, y )

变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条件: (1)等厚度的薄板; (2)体 力作用于体内,平行于板面,并沿厚度不变; (3)面

点或材料力学已知的初等结果, 假设一部分应力分量 或位移分量为已知,然后由基本方程求出其他量, 把 这些量合在一起来凑合已知的边界条件; 或者把全部 的应力分量或位移分量作为已知, 然后校核这些假设 的量是否满足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3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程是什么?写出其在 极坐标系下的表达式。 平面应力分量  2  2  y  2  fy y  x  2  fxx x y

 xy

 2    E (  u )   E (  u )  x x y y y x 1 u2 1 u2 xy

 

z 

E  (    ) 1   1  2

 2 y z 2

2  2 z   yz  0 y 2 yz

E  (  z) 1   1  2

 yz  xy   yz  2 y  (   )2 y x z x xz

 z 

E  z 2(1   )

斜面上的应力

p x  l x  m xy p y  m y  l xy

斜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 xy  yz   xz  2 z  (   )2 z z x y xy

空间位移分量表示弹性方程

 2 z  2 x  2 xz   0 x 2 z 2 xz

 xy

E   xy 2(1  u )

 n  l  x  m  y  2lm xy

2 2

x 

 xy  min   90

 4  4  4 2 2 2  4 0 x 4 x y y

 n  lm( y   x )  (l 2  m 2 ) xy

主方向 主应力

 0 tan x1  max  xy

y 

2 2  2 x   y   xy   0 y 2 x 2 xy   1           f  0     基本方程: 应力分量:

tan x 2 

E u v (  ) 1  u 1  2u y

E u u (  ) 1  u 1  2u x

 x  y 2 1   x   y 2  ( )   xy  2 2 2

主方向

z 

1 d  d 1 d     ( ) 0   d  d  d    E u v E u  y  (   ) z  (  ) 1   1  2u y 1   1  2u z

2

tan  1 

N  

1  x  xy

tan  2 

 xy  x  1

1 1 2 2  (  l ) ( 2   1 ) 4 2 求解有限单元刚度矩

 yz 

E  v (  ) 2(1   ) y z

 zx 

E u  (  ) 2(1   ) z x

阵及结点载荷

E w v (  ) 2(1  u ) y z E u w  zx  (  ) 2(1  u ) z x 按位 E v u u v w  xy  (  ) 2(1  u ) x y   x  y  z

E u w (  ) 1  u 1  2u z

 yz 

ai  x j y m  y j x m

bi  y j  y m

ci   x j  x m

移求解空间问题平衡微分方程

u v  E v u    xy  (  )  x y z 2(1   ) x y 极坐标下表现形式: 平面极坐标 ① 平衡微分方程:   1           f  0    

a j  x m y i  y m xi

b j  y m  yi

bm  y i  y j

k ii k ij k im    [k ] e  k ji k jj k jm  k k k   mi mj mm 

2 

2 2 2   x 2 y 2 z 2

c j   x m  xi

a m  xi y j  y i x j

E 1  (   2u )  f x  0 2(1  u ) 1  2u x

E 1  (   2 v)  f y  0 2(1  u ) 1  2u y E 1  (   2 w)  f z  0 2(1  u ) 1  2u z

无 限 半 空 间 采 用 按 位 移 求 解 u  0, v  0, w  w( z ) 代 入 平 衡 微 分 方 程



u v w dw    x y z dz

c m   xi  x j

A 1x i y i 1 1x j y j 2 1x m y m

单元刚度矩阵

1     2     f  0    

② 几何方程:

 

u  , 

 

u

1 u  

单元结点载荷 求解地应力;

{R}e  [ X i Yi X j Y j X m Ym ]

  

1 u  u u      

物理方程:

2

 3  I1 2  I 2  I 3  0 I1   x   y   z

I 2   x y   y z   z  x  

l ( x   )  m yx  n zx  0

l xy  m( y   )  n zy  0 l xz  m yz  n( z   )  0

2 yz

   d 2 w  0,  0,  x y z dz 2

1  u (    ) E 1 u 2 1  u   (   ) E 1 u 2(1  u )      E

 



2 zx



2 xy

2 2 2 I 3   x y  z  2 yz  zx xy   x yz   y zx   z xy

积 分 得 E 1 d 2w d 2w (  2 )  fg  0 2(1  u ) 1  2u dz 2 dz dw (1  u )(1  2u ) g   ( z  A) dz E (1  u )

w

(1  u )(1  2u ) g ( z  A) 2  B 2 E (1  u )

代入弹性方程

应 力 分 量 :

 

1 

 

1  

2

 2  2

深埋巷道求解: 轴对称的:

x y  

 2   2 

   

 1  ( )   

 

A

2

A

 B(1  2 ln  )  2c

 B(3  2 ln  )  2c

相容方程:  2 平面轴对称: 相容方程: 1 d

  

1  1 2 2 ( 2  ) 0    2  2 

d 1 d d [ ( )]}  0 d  d d

2

      0

形变分量:

再根据边界条件求 yz zx xy 基本方程:①平衡微分方程:

u g ( z  A) 1 u  z   g ( z  A)





0

 d

应力分量:

{

 

 1 A (1  u ) 2  (1  3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x  yx  zx    fx  0 x y z

 y y

 zy z

 xy x

 fy  0

 

A

2

A

 B(1  2 ln  )  2c

2

 1 A     (1  u ) 2  (3  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0

位移分量:

 z  xz    fz  0 z x y

还有一种:

E  2u 1  u  2u 1  u  2 v (   )  fx  0 2 y 2 2 xy 1  u 2 x 2 E  2 v 1  u  2 v 1  u  2u (   )  fy  0 2 x 2 2 xy 1  u 2 y 2

 yz

  

 B(3  2 ln  )  2c

      0

形变分量:  1 A    (1  u ) 2  (1  3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1 A u    (1  u )  2(1  u ) B (ln   1)  (1  3u ) B  2(1  u )c   I cos  K sin   

u 

4 B  H  I sin   K cos 

或者

E  u v 1  u u v  l (  u y )  m 2 ( y  x )  f x 1  u 2  x s

E  v u 1  u v u  m(  u x )  l 2 ( x  y )  f x 1  u 2  y s

不是轴对称的, 竖向压 p 横向压 p 可转化成 1/2(p+q) 四向压和上下 1/2(p-q)压横向拉的叠加最后结果

 1 A     (1  u ) 2  (3  u ) B  2(1  u ) B ln   2(1  u )c    

   0

pq a2 pq 3a 4 4a 2 r   (1  2 )  (1  4  2 ) cos 2 2 2 r r r

  

pq a2 pq 3a 4 (1  2 )  (1  4 ) cos 2 2 2 r r

②几何方程:

x 

u x

y 

u y

z 

 z

位移分量:  1 A u    (1  u )  2(1  u ) B (ln   1)  (1  3u ) B  2(1  u )c   I cos  K sin   

u  4 B   H  I s in   K cos 

 r

pq 3a 4 2a 2  (1  4  2 ) sin 2 2 r r

时求

 yz

v u  v   u        zx z x xy x y y z

③ 物 理 方 程 : ( 按 应 力 )

空间轴对称基本方程: 体积应力 ,       z u u u    z   z 应力分量用形变表示: , E 

    0、 、

2 4



x 

y 

1 [ x   ( y   z )] E

位移相容方程:

2 2  2 x   y   xy   0 2 2 y x xy

 

(    ) 1   1  2

 yz  xz   xy  2 x  (   )2 x x y z yz

 yz 

 xy

2(1   ) 2(1   )  zx   zx  yz E E 把 变成按 2(1   )   xy E  E 2 , u  u 2 E 1 u 1 u

1 [ y   ( z   x )] E

z 

1 [ z   ( x   y )] E

应变问题 空间轴对称平衡微分方程:

u  u  cos  u sin  v  u  sin   u cos

或者 u 

  

 z z

    f  0 

 u cos  v sin 

 z  z  z    fz  0 z  

空间轴对称几何方程

v  u sin   v cos

    x cos2    y sin2   2 xy sin  cos     x sin2    y cos2   2 xy sin  cos

z 

u z z

 

 zp 

u  

 u z 

 

u

   ( y   x ) sin  cos   xy (cos2   sin2  )

u  z

 x    cos2     sin2   2  sin  cos  y    sin2     cos2   2  sin  cos  xy  (     ) sin  cos    (cos2   sin2  )

空间体应变方程:    x   y   z   y  z   z  x   x y   x y  z 体积应力:

空间轴对称物理方程:

 

 

1   - (  z) 

1   - ( z ) 

1  z   z - (  ) 

  z

2(1   )   z 

   x  y  z 空间斜面应力坐标分量

按位移求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弹性方程:力分量用形 变表示: , E 

p x  l x  m xy  n xz p y  l xy  m y  n yz p z  l xz  m yz  n z 斜面正应力:  n  lpx  mp y  npz

 l 2 x  m 2 y  n 2 z  2(lm xy  mn yz  nl xz ) 斜面剪应力: 2 2 2 2 n  px  py  p z2   n

 

(    ) 1   1  2 E    (    ) 1   1  2

E  (  z) 1   1  2

z 

 z 

E  z 2(1   )

拉梅方程:

u E 1  (   2u  2 )  f   0 2(1   ) 1  2  

E 1  (   2u z )  f z  0 2(1   ) 1  2 z



u  

u

u z , u z 就是w z

2 

2 1  2    2   z 2

平面极坐标 ④ 平衡微分方程:

1          f  0        2  1       f  0      

⑤ 几何方程:

 

 

  

u  

1 u 

 

u

u

1 u

 

 

u 

物理方程:

1  2 u (    ) E 1 u 2 1  u   (     )    2(1  u )   E 1 u E 应 力 分 量 : 1  1  2    2     2  1   2     ( )   2    

 

相容方程:

(

2 1  1 2 2   ) 0  2    2  2

检验应变分量是满足弹性体,先看相容方程,

2 2  2  x   y   xy 再求应力分量   2 2 xy y x E E x  (   u y )  y  ( y  u x ) x 1  2 1 2

x 

E  xy 2(1   )

把应力分量代入平衡微分方程

 y  xy  x  xy  0  0 y x x y  x1 cos   xy sin   0

 xy cos   y sin   0  x 2 cos    xy sin   0

 xy cos    y sin   0

行列式=  cos cos  sin(   )


相关内容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考博参考书分数线复试经验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考博参考书分数线复试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4人,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本院仅招全脱产博士研究生.下设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五个专业. 哲学专业下设科学技术哲学一个方向,共有八位导师:肖广岭.曾国屏.王巍.刘兵.吴彤.杨舰.鲍 ...

  • 2013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试复试考生名单
  • 育 明 教 育 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一) 211 翻译硕士英语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 ...

  • 2015年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方向(刘元安)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
  • 育 明 教 育 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一) 211 翻译硕士英语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英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 ...

  • 泌尿外科2014年度年终总结[1]
  • 泌尿外科2011年度年终总结 一.基本情况: 泌尿外科现有在职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3人,加宋周良有4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汪小勇为硕士研究生.没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中谈杰没有考取执业医师执照.今年人手充足,工作顺利开展.但由于刘玉龙主任明年到退休年龄,去年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汪小勇正在积极考博,一下减少 ...

  • 南方医科大学考博外科真题
  • 2016南方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真题 外科总论 名词解释 1 代谢性碱中毒 2 休克代偿期 3 冷沉淀 4 心肺复苏 5 败血症 6 气性坏疽 简答题 1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骨科部分 简答题,5选4 1 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

  • 2017年中央党校考博招生录取情况统计.招生人数分析.报考专业难度分析1
  • 最新喜报:育明考博2017年辅导中央党校普博考生人数23人,成功录取17人.中央党校考博.中央党校博士考试.考博英语.考博专业课复习经验.考博专业课备考指导,高分答题经验咨询育明教育. 考博辅导专业80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

  • 考博英语考前精选词汇突击
  • (H-I) hail n.雹子,v. 向-欢呼 halve vt.对分:平摊 ham n.火腿:(兽类的)后踝 hamper vt.阻碍,使困累,妨碍 handbook n.手册,便览,指南 handicap n.残疾:障碍 handout n.施舍物,救济品 handy a.手边的:便于使用的 a ...

  • 北航复试问题
  • 重要提示:此咨询答案是根据往年情况回答的,每年情况不一,所以并不代表明年会是完全一样.如若回答和学校及上级文件有差异,以学校及上级文件为准. 关于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情况介绍: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6个系,具体见:对应专业见下表: 080100 力学 005 对应单位 _ 01动力学与控制 ...

  • 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历年考博真题-育明考博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博参考书推荐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 年份公开 招考硕博连读初审1.专业知识考查复试内容2.综合能力面试030301社会学专业知识:社会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专 2013年11人2人申请-考核制学理论100分.社会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