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

诗歌文学空间感的构建

——以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在叙述方式、语言节奏、词汇选择、情节构造等方式上的文体学解构,认为该诗时间的“现场性”和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以“扭曲”与“变形”的方式,创造了该诗的空间感。借助空间意象的组合,构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静态与动态的空间意境;借助诗歌语言格式的变化,创造文字体验的空间效果。本诗认为浪漫派诗人通过意境的空间构建,并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语言符号变化,将文学空间感跨空间映射给读者,最终实现人的心智空间与主观空间共鸣的效果。 关键词:空间意境、垂直与水平、《古舟子咏》、文体解读、认知建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iousness in Poetry

------A case study of stylistic analysis o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by Coleridg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makes specific and strict analysis towards the narrative pattern, language choice, language rhythm, plot co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ways in the poem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it claims tha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ene, the poem creates spaciousness by the manner of distortion. The poem constructs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with the help of association of various images; it creates spatial effect of language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language layout of poetry. It holds that romantic poets apply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to represent the spaciousness from poets themselves to the readers and as a result realize the resonance of mental space and subjective space between two domains.

Key words: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vertical & horizontal,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tylistic analysis, cognitive construction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英国十九世纪前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所创作的幻想浪漫诗歌中,作为唯一一首完整的长诗,《古舟子咏》(以下简称《古》)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生态寓言诗。《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以罪与罚、苦与难和救与恩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神秘、超自然的海洋故事: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参加婚宴的喜客,向他讲述老水手曾经恐怖的一次航海经历。那天老水手和其他海员们驾船启程,在南极附近,一只信天翁忽然从冰雾缭绕中出现,栖息在船的桅杆上,并与船只作伴。老水手一时冲动,无缘无故射杀了这只信天翁。从此航船因为老水手的残忍暴行在海上经历了种种磨难,船员们因在赤道上的炎热和干渴一个接一个死去,老水手自己也经历着心灵上内疚和孤独的折磨。这种诅咒最终因为老水手的忏悔而解除,船员们再次复活,航船也得以平安返回家园。

一、叙述与描写的结合 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融合

文学形式指文学存在的本体,是文学内容的外观形态和呈现方式,如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词汇选择、句法形式、篇章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是文学存在的依据和艺术表现的价值基础。作为常见的文学表现方式,叙述与描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叙述是基于情节的叙述,以时间顺序展开;而描写则更多体现了一种空间性的强调和展开。

《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共七章,144小节,625句。故事结构完整、内容曲折,节奏明快,情节线索清晰: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贺喜的婚客,老水手向他讲述了一次令人恐惧航海经历。听完故事的赶路人神色迷茫,却变得更具智慧。全诗用过去时态写成,与诗中30多个古英语词形,如stoppeth, thy, wherefore, thou, stopp’st, mayst, quoth, edtsoon, hath, spake, o’ertaking, aye, ken, midst, ne’er, look’st, work’em, e’en, Twas, bideth, wist, hither, betwixt, twain, o’er, oft, thee, gusht, anear, nought, all’gan, perforce, singeth, morn, eve, aught, morrow, biddeth, tis, forthwith等相融合,强调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这些词或者它们的拼法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基本过时,给现代读者一种阅读的距离感,加强了诗的传奇色彩与气氛。

叙述把往事作为对象(老水手向赶路人讲述他的一件往事),使读者在赏析时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而在以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场景画面的描写,各种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想象的无限延伸与突破,使得描写的对象在读者面前一一呈现。此时时间的“现场性”与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因此,叙述与描写的结合是本诗表现形式的一大特色。

全诗以老水手的航海故事为主体,结合超自然和宗教神秘因素,渲染了哥特式传奇阴险恐怖的气氛,既描写了冰封雾裹之境(in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也描写了船员极度干渴时喉咙干裂、嘴唇焦黑的样子(with black lips baked);既有老水手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与恐惧(Alone, alone, all, all alone. Alone on a wide wide sea! And never a saint took pity on. My soul in agony.),也有海面上鬼火磷光的景象(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fir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对自然和超自然景象的描写同时,刻意对诗中故事化的强调,增加了诗歌的文学审美情趣。自诗的开头起,婚客在诗中共出现七次。当读者正与老水手一起经历着大海上诡异和神秘时,总是因为“你让我感到害怕,老水手”(I fear thee, ancient mariner!)的声音而跃出茫茫大海;或是闯入婚礼的厅堂(Nodding their heads before her goes. The merry minstrelsy; What loud uproar bursts from that door!)。

叙述的时间性以故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内容,以故事世界的线性塑造为方式。叙事的不间断性是文学时间性表现的基本手段,但在此基础上,摆脱束缚,以描写为主体,

产生诸多不同空间画面在同一时间上的并置,切割诗歌叙事文学的时间主线,对其进行抗拒,因而扭曲了原有的时间形式。在对事件的抗拒和扭曲中诞生了文学的空间形式1。所谓扭曲,是对自然时间连续性的肢解和重组。而这种时间顺序的跳跃与交错,便产生了故事空间结构的拉伸与变形。插入的描写越多,越容易让读者忽视诗歌的叙事性,而每一次婚礼场景的出现,每一次赶路人的声音,又让读者瞬间大幅度跳跃到现实的情节中。这种巧妙的组合诞生了文学时间的直线性和空间深度的曲线性交融,体现诗的整体性。《古》与柯勒律治的另一首诗作《忽必烈汗》相比,更具情节性,而这种情节在《古》中正是依赖按时间发展叙述的事件与情节停顿时景致描写、情感抒发与感叹相结合,相配合。情节的中断和时间的停顿,正是读者大脑产生空间延伸的基础。历史叙述是线性的,如同树木主杆的生长;而景观描写犹如这棵树向外扩张的树叶枝条,膨胀了这棵树形象,捕获了更多的空间位置。

二、空间意境垂直和水平的构建

受重力的影响,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割成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受空间形象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影响,作为认知主体,人的心理结构也包含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在《古》中,众多意象组合是以垂直方向上静态模式呈现,如正午桅杆上的烈日(The bloody sun, at noon, right up above the mast did stand);宁静之夜,月亮高悬星空(Twas night, calm night, the moon high);九寻海底,魔鬼相随(Nine fathom deep he had followed us From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下得地狱,上入天堂(An orphan’s curse would drag to hell A spirit from on high);信天翁在高空相伴,它在垂直方向上的独立,给人以敬畏和崇高感,与航船在海面上的水平位移显得尤为突出。

同时诗中还有诸多垂直方向上的动态变化,如南风骤停,帆蓬瘪落(down drooped the breeze, the sails dropped down);海面上太阳的升与落(The glorious sun uprist. The sun now rose upon the right…went down into the sea. Higher and higher every day, till over the mast at noon);船员们一个接一个躺倒在船板上(They dropped down one by one);倾盆大雨,直泻而下(the rain poured down from one black cloud);船员们的尸体先是微微动弹,而后又直起身来(They groaned, they stirred, they all uprose);船体如铅块一样沉入海底(The ship went down like lead);老水手向天起到的实现与心灵的垂直升华(I looked to heaven, and tried to pray);傍晚星月在空中徐徐上升(The moving moon went up the sky, And no where did abide; Softly she was going up, And a star or two beside)。

水平方向的景象在《古》中主要通过视线对距离的捕获与视角对空间的捕捉变化实现。如鬼火磷光在眼前四处成片环绕: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s-fiv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死中生”从远处徐徐靠近:At first it seemed a little speck, And then it seemed a mist; It moved and moved, and took at last A certain shape, I wist. A speck, a mist, a shape, I wist! And still it neared and neared; 夜空星月相伴的静态画面: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the nether tip; 茫茫大海上一幅静态画面无限延伸,海天相连:all in a hot and copper sky we stack nor breath nor motion; As idle as a painted ship upon a painted ocean; 茫茫夜空,繁星一片的忙碌景象:And to and fro, and in and out, The wan stars danced between; 老水手航海归来,返回故土,灯塔、山坡、教堂在眼前由远及近一一呈现:Oh! Dream of joy! is this in deed The lighthouse top I see? Is this the hill? Is this the kirk? Is this mine one country?

诗人把海洋“空间”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来提供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一个地理空间中的故事映射一个心理空间上的故事。老水手所描写的奇遇发生在一望无际的广阔无垠的海洋上,读者和赶路的婚客搭乘这艘鬼船,在地球上乘风破浪,从诗人的故乡大不列颠岛出发,到达南极,经过赤道,又来到北极,最终又返回家乡。读者在赏析诗作时,仿佛也搭乘着这艘鬼船,不停地在地图上水平位移,经历着一次奇异可怕的海洋旅行。在地球上巡航,本身就是一种水平方向的无限延伸(from pole to pole)。读者对航行路线的矛盾质疑,正是体现了水平位移间断性和反转性的美学张力。这种方位的不确定性、航线的逆向性以及航程的大范围性正是给了读者水平空间宏大的恐惧。

这些空间垂直方向静态和动态意象与水平方向意象组合和几何就是一个合成空间。各个意象组合都是一个输入空间,如烈日和船只与星月和船只是一对垂直方向上的输入空间;老水手航海归来,灯塔、山坡、教堂在眼前由远及近一一呈现,是水平方向的输入空间;船体如铅块一样沉入海底是垂直方向上动态的输入空间等等,跨空间映射通过图示映射(schema mappings)实现。这种原型意象的并置同诗歌中主人翁老水手的心理感受的认知模式相联系匹配,构成了一种相关的图式结构。诗人所建立的环海洋航行,不停地在地图上水平位移,构成一种类指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诗人的构建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使原来单一的空间位移框架丰富,完善了这些意象包的结构网络,扩展到不同读者的心理认知模式,这种方位的不确定性、航线的逆向性以及航程的大范围性正是给了读者水平空间宏大的恐惧。而不同背景的读者对同一意象的文化认知产生不同,这种分化却能更加丰富完善意境概念合成的框架网络。如果读者孤立地理解诗篇中的某一概念或意象, 其含义往往

难以捕捉, 只有进行互文性解读, 即让某一概念或意象与语篇中或背景知识中的其他概念或意象产生映射连接, 才能使其意义明确化、定向化2。

此外,在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森林(wood)里,清晨祷告的跪垫----长满苔藓的树桩(it is the moss that wholly hides the rotted old oak stump),树是垂直向上的意象,而森林是尘嚣之外的自然延伸。诗中多次描写的桅杆上的烈日、星空中的下弦月、灯塔、教堂、山丘、直立的人以及仰望苍穹的神等都是客观世界以及其所衬托和表现的人类水平伸展和垂直向上所架构的空间镜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万物均以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式存在。水平不仅仅是线条,或者横向位移,更多是平面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给人以祥和、恬静和想象的空间;垂直线条表示庄严、肃穆和对生命的向往,如同莲花虽扎根于淤泥中,却依然昂首向上的生长与超脱;是大丈夫在威武面前的不屈服,不低头。垂直和水平是世界存在的两种表现。同时水平和垂直的结合----扭曲更加丰富了诗歌的美学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视角空间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空间,普遍存在于诗歌中3。《古》中所表现的全诗景象,以老水手在船上的视角为中位,水平方向上有茫茫的大海浓雾冰雪、逐渐靠近的鬼船等等,垂直方向上有烈日、残月、藏身于九寻海底未知的神秘力量、信天翁、海面的水蛇、船板的黏虫等等。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浪漫派诗歌的诗魂所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一种心理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跳跃和延伸。读者随着诗中的故事情节,随着茫茫大海上的波涛,一起上下起伏,情绪时高时低,自然而然地建起了情感上的垂向结构。诗人幻想的水平境界与读者(以及诗中的婚客)情感的垂向境界,在这首魔幻诗作《古》中获得了和谐的交织与统一,即空间的建构。另外,本文所涉及的生死问题,如信天翁之死,两百多号船员的死与复活,“死”与“死中生”精灵的相继出现等也是一种生死的垂向选择。

诗作最后,以心理世界的空间垂向结构结束:翌晨,生活变了样,他变得更深沉,更智慧了(A sadder and a wiser man/ He rose the morrow morn)。老水手回到了家园,却不识灯塔、山丘、教堂,是因为在尝试了一次航海后,经历了一次“罪”与“罚”的洗礼后,已重新做人,他的道德与精神世界已获得了垂向上的升华与洗礼。这里老水手航海回家园的过程和经历“罪”与“罚”洗礼的过程同时发生,分享共同的事件结构。同时,行为和事件结构构成类属空间中主要的类属结构,通过A sadder and a wiser man/ He rose the morrow morn类似文本表现。类似的概念合成在本诗中重复出现,如太阳的升落、船只的起伏等等,都与诗歌中老水手和船员的情感变化相匹配,通过对立矛盾的结构关系在合成空间中完善化解。可以说诗人和读者的心理变化是依据文本中空间意境建构的变化引起,是一种组织性框架的延伸

(extension)。

老水手的航海经历与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4一书中对诗歌建构阐释所用的例子不约而同。我们试通过对比来论证:

无论是这个原型故事,还是《古》中的情节,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修正和完善,极大的丰富了原型意象。上述《古》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一个输入空间,来自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通过跨空间映射出不同的精神内容。通过跨空间映射,诗歌建构了的空间意境可以投射到新的合成空间。

三、诗歌语言的空间处理与建构

上文提到,《古》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多表现的是时间的“流动性”,即诗人通过诗作让故事内容“绵延流动”;而当诗人运用想象尽情描写各种意象和意境时,时间被客观世界和抽象空间所扭曲,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文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并不冲突。时间的本质是空间的组合呈现(过去就是再现,未来就是预现),空间的本质是时间的定格。柯勒律治的哲学观核心思想是创设一个“大同世界”(oneness),也就是说,世界万物一切零散的存在都是有机统一的,这是一种依赖于时间流动而形成,空间上的共存和统一。在这个整体中,空间内部各种成分、各种事物、各种活动的形式和变化具有秩序性与和谐性。柯氏在《古》中通过语言形式和内容安排等操作,表现了这一空间结构上的共存与统一。

语言的形式变化和表现手法是创造空间形式的主要渠道。作为一首民谣体诗,本诗的语言格式本身就创造出了视觉上的空间效果,如前文提到词汇的不规范性、古词等,还有行文句子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段落间的空行与停顿,匀称分布;倒装句、对偶句和平行句等排列。同时,就音乐性来说,这首诗用的是古歌谣体,即每节四行,一三行四重音,二四行三重音,单行八音节,双行六音节,偶数行押尾韵的诗体5。全诗总体为抑扬格,局部为抑抑扬格写成,每行诗中又包括大量中间韵。诗句的长短、韵律和节奏的在本诗中完美结合。《古》中音韵上的节奏变化,创造出了听觉上的空间感,给人生动真实之感,互动性强,拉近了空间体验的距离。这种视觉和听觉上语言变化的组合构建了文学作品的空间感。例如诗中音韵、词汇和意象上的重复,使行文前后呼应,加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音韵重复:prow/blow, sheen/between, side/wide, knee/me, almost/ghost, blast/cast, dread/tread, rood/stood, sight/light, good/wood, appear/cheer, impart/heart, eye/sky, gold/cold…

词汇重复:Alone, alone, all, all alone/ Alone on a wide wide sea!

Water, water, everywhere…water, water, everywhere

Swiftly, swiftly flew the ship…Sweetly, sweetly blew the breeze…

意象重复:skinny hand, glittering eye, mist and cloud, snow, horned moon and bright star,

the bloody sun, shadow of ship, slimy and rotting sea, sail…

《古》诗的语言,尤其是词汇选择几乎是人们日常用的朴实语言。普通的语言经过诗人特殊的加工和排版,可以成为优美的诗的语言6。例如诗人在本诗中大量采用了反义词组合和表示位移变化的动词:

反义词:in-out, to-fro, long-short, uneasy-free, backwards-forwards, slow-fast, left-right, up-down, dim-glorious/bright, cold-hot, old/ancient-young, little-huge/big, wet-dry/parched, day-night, high-low, heavy-light, far-anear, gentle/soft-ghastly/cruel, slowly-swiftly, awake-in sleep, dry-dank, smooth-grim, uproar-silence, heaven-hell, still-moving, sunshine-moonlight, afloar-sink, morn-eve, white-black, life-death, upright-warped, thick-thin.

位移变化的动词:slope down, come, come up, go down, pace into, drop down, look westward, bend forward, pursue, cross, go up, split, drive suddenly, uprise, rush out, hither, move and move, near and near, fly round and round, flee southward, plunge, veer, tack, dodge, look upon, spread, swim, coil, gush, turn, slide into, sink into, fall off, come anear, pour down, go to and fro, lie afloat, sail on, move on, step forth,

位移性动词实现了地理空间的真实变化,是动态横向可观察到的空间变化。诗人在《古》中有意大量运用了反义词对,这种语义的差距拉大,为读者营造了悬殊的认知体验。读者以各组相反语义的形容词中获得想象,是一种垂直的“思维图示”,一种想象的“空间建构”,是静态的,精神的。反义词和位移动词的交织运用,把语言的隐喻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反义词和位移变化词各代表一个输入空间,是一种通过语言隐性表达的合成空间。读者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分析对比,提取空间建构的元素,捕捉其对读者文化认知心理的影响。因此,读者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相结合,创造了既真实又想象,既具象又抽象,既横向又垂向,既客观又主观,既属于文本又属于读者的空间世界。

赵艳芳认为,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有对应关系,语言形式是认知、语义、语用等形式外的因素促动的结果7。从句法来看,为了达到押尾韵的特殊效果,诗人时常打破常规语法的束缚,采用词序颠倒,脱离常规的方法作诗创作。正是这种解构照顾了节奏和韵尾的整齐和谐。

从整个语篇上来看,民谣体诗《古》反映的是一次航海旅途、心路旅途的艰辛。其主要框架是一个老水手拉住一个去参加婚宴的年轻人,向他讲述老水手一次可怕的海上历程。作为诗歌主体,所描写的海上历程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如船只在南极与赤道间的穿梭航行;信天翁在茫茫大海中与船只作伴;两个精灵的出现等等。尽管如此,读者却被这种想象所征服,所接受,甚至还能因此揣测和推理故事的寓意。这是因为柯氏用其精湛的叙事手法,将语篇的意义通过文本传递给了读者。而读者的理解,读者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将决定文本的意义。换言之,语篇的意义是由读者根据语篇的文字信息而构建起来的。文本并不是单纯反映外部世界。从认知的角度,语篇意义的建构通过语篇中一词一句的组合,一组一组情景的串联,一个一个可能世界的交织形成具有相关性的概念结构系统。读者想要获得该文本的心理空间,需要能对接触的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感知、加工、组织、整合、符号运算、心理意象的选择、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操作、意象图式构建等步骤。《古》诗中,诗人通过几行诗句的排列构建了诸多意象组。不同的情景和镜头代表着不同的空间单元和微型的空间世界。如船帆、帆上的露水、东边的天际、一钩新月、新月下的一颗明星构成了傍晚茫茫大海上星月相随的景象(From the sails the dew did drip Till clomb above the eastern bar 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the nether tip)。而这些空间集合的搭建,与读者的心智空间发生映射,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

四、读者阅读空间感的构建

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到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对“景观”的界定以及柄谷行人的“风景之发现”,我们发现诗人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打造和加工,是把客观的物理镜像赋予人文气息和情感烙印,是一种主客观的有机糅合8。读者因此才能在阅读赏析时把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在自己的审美视域和价值判断上升华成一方人文空间,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等。所以诗歌空间的转向是从“无机”到“有机”,从“表象”到“内心”的趋势过程。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景致物象都是诗人主观的“意”与“情”和客观世界的“物”的融合之作。《古》诗中意象包括信天翁、太阳、星月、鬼船、海洋、冰山、霹雷、九寻水下的精灵、水蛇等等。每一个意象的存在与出现都出于独自的一方空间,寄托着诗人的一方情思和意蕴,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正是诗人柯氏在诗歌创作时的不显山露水,才引发了读者对这些来自源域空间的意象景致所投射的目标域空间的众多猜测,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古》诗中不同意象在思维空间中所构建的不同

联系。有人曾指责此诗缺乏道德寓意,柯尔律治却认为此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寓意太多”。读者切入的视角不同,关注面不同,认知经验不同,心理感受不同,必然造成对同一意象在目标域空间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就不同了。例如根据国内的文献综述,对《古》诗的解释包括宗教色彩探究、生态批评、哲学思考、浪漫主义欣赏、艺术品质诠释等等。正如英国的迈克·克朗(Mike Crang)所说,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堆地理景观进行深情的描写,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个包含地理意义、地理经验和地理知识的广泛领域9。

作为一种认知操作,概念空间合成为理解诗歌中各种意境组合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古人认为“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mental image)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concrete image;visual image)。由此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就是一个

,植根于,同时又超越“意”与“象”的一个复合空间10。在心理学上,“意象”是人在心中的重现,

即空间的再现和回忆,而这种重现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可以是静态意象,也可以是动态意象11。诗中对大海上微观世界场景的描写是多模态的描写,构成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三维的世界。

视觉:I watched their rich attire: Blue, glossy green, and velvet black, They coiled and swan;

and every track was a flash of golden fire,

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fir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

Glittering, skinny, sloping, glimmer…

听觉:The thick black cloud was cleft, and still The moon was at its side: Like waters shot

from some high crag,/ The lightening fell with never a jag, A river steep and wide.

And now twas like all instruments. Now like a lonely flute; And now it is an angel’s

song, That makes the heavens be mute. It ceased; yet still the sails made on A

pleasant noise till noon, A noise like of a hidden brook In the leafy month of June.

That to the sleep woods all night/ singeth a quiet tune.

It cracked and growled and roared and howled like niuses in a swound…

触觉:with throats unasked, with black lips baked

心理:weary, my heart beat loud, fear, pity, my soul in agony, unaware, uneasy, pang, I am

afeared, dread, with a woeful agony, ghastly, This heart within me burns, lonely, is of

sense forlorn…

诗人通过对场景的多模态描写,能在空间上拉近读者与诗作内容的距离。让读者身临其境体验到其真实场景的立体效果,激发读者的五官,把各种形象塑造在阅读者的心理,产生空间印象。同时,诗人可以从不同视角去描述同一事物,让读者从不同视角去感知同一事物。同一事物在读者面前就呈现了多个不同的心智空间。

尽管《古》作为一首民谣诗,具有情节安排,也就是有故事的前因后果,捕获到的是诗作的时间性。但柯氏更擅长运用其超脱的想象,淡化情节,让这种看似随意和跳跃的自由联想来淡化故事情节,摆脱民谣诗历史逻辑性的束缚。《古》中每一次联想的出现,如bloody sun, slimy things, mist and snow, horned moon, happy living things等等,这些形象在诗中的出现必然获得故事情节的停顿,为读者留下相对静止的阅读空间。

诗中航海行程与婚礼场面穿插进行。这种随意的跳跃,打破了叙事诗情节的严密性,即“流”的连贯性,是诗人有意识的创作安排,因为绵延的“流”体现的是时间性的顺畅,而瞬息间的阻隔、停顿与跳跃能让读者在时间流中获得喘息,二者这种交织让读者在心理捕捉到的是空间跳跃的繁杂,易生成来自未知空间的恐惧。

浪漫主义诗人所崇尚的并非“自然法则”,而是“自然”本身。组成“自然”本身的内容,就是各种自然实体的存在,就是一种空间的并置。各种自然对象存在的意义,只是其作为个体的意义,只有当它们被人们感知,再被才华横溢的诗人所表达,灌输了人类的意识,通过空间相互联结与融合,通过“时间流”构建通道,才能搭建意境,获得真正的存在意义。诗歌主题的诞生即为如此。

作为一首以行旅为主题的诗,其故事内容犹如一张地图,读者随着文本阅读的深入,不停地进行着空间位置的转移。老水手从英国出发,告别家园的教堂、山岗和灯塔,在赤道、两级的海面上饱受磨难,经历奇遇,最后返回家园。家园是给人以归属和安全的空间,回家的旅程是围绕一个本源的失落点组构起来的12。这种景观凸显的变化,地域描写的转移,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其对地理学资料的丰富上(事实上《古》诗中船的航行路线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与不解),而更多的是文学本身对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空间架构。

不同的读者经验不同,视角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构建的心理空间概念也不相同。读者通过语言文本信息与心理空间结构的对接,建立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关系。西方当代空间理论的最重要先驱之一法国的亨利·勒菲弗就曾突破传统的空间观念,把空间与人的生存和主观感知与设想联系起来思考,认为空间又是一种与人的创造性相关的主观空间,是人的存在方式13。

五、结语

本文认为,诗歌是各种文体中最能突显语言符号功能的文学样式。诗歌中语言的变异和特殊处理,是诗人表达个人情感和传递特殊意义的方式。读者不能孤立地理解诗歌中某一意象概念,而是要积极去构建一个意象集合,即空间意境。本文通过对《古》进行细致的文体分析,解读了该诗通过空间映射所构建的空间意境而获得的意义。本文在传统的文体学明晰、严格和细致的分析基础上,对《古》中具体空间意境的产生和理解作认知解析,发现浪漫派诗歌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语言形式,如词汇、句法、语篇等操作作为意义构建和理解的心理提示,同时,浪漫派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关注诗人语言选择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寻找人类心理空间和与文学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周新民,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J]。学术研究,2007(4)。

2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空间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3汪少华,诗歌中的视角空间与文化想象[J]。福建外语,2002(4)。

4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M]. 2009(1):82-83.

5王佐良,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45。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9):39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36-37。

8刘进,20世纪中后期依赖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学理论研究,2007(6)。

9迈克·克朗,文学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72。

10余谓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1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203-207。

12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

13 Henri Lefeb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Blackwell,191:33-36.

诗歌文学空间感的构建

——以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在叙述方式、语言节奏、词汇选择、情节构造等方式上的文体学解构,认为该诗时间的“现场性”和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以“扭曲”与“变形”的方式,创造了该诗的空间感。借助空间意象的组合,构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静态与动态的空间意境;借助诗歌语言格式的变化,创造文字体验的空间效果。本诗认为浪漫派诗人通过意境的空间构建,并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语言符号变化,将文学空间感跨空间映射给读者,最终实现人的心智空间与主观空间共鸣的效果。 关键词:空间意境、垂直与水平、《古舟子咏》、文体解读、认知建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iousness in Poetry

------A case study of stylistic analysis o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by Coleridg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makes specific and strict analysis towards the narrative pattern, language choice, language rhythm, plot co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ways in the poem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it claims tha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ene, the poem creates spaciousness by the manner of distortion. The poem constructs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with the help of association of various images; it creates spatial effect of language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language layout of poetry. It holds that romantic poets apply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to represent the spaciousness from poets themselves to the readers and as a result realize the resonance of mental space and subjective space between two domains.

Key words: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vertical & horizontal,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tylistic analysis, cognitive construction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英国十九世纪前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所创作的幻想浪漫诗歌中,作为唯一一首完整的长诗,《古舟子咏》(以下简称《古》)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生态寓言诗。《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以罪与罚、苦与难和救与恩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神秘、超自然的海洋故事: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参加婚宴的喜客,向他讲述老水手曾经恐怖的一次航海经历。那天老水手和其他海员们驾船启程,在南极附近,一只信天翁忽然从冰雾缭绕中出现,栖息在船的桅杆上,并与船只作伴。老水手一时冲动,无缘无故射杀了这只信天翁。从此航船因为老水手的残忍暴行在海上经历了种种磨难,船员们因在赤道上的炎热和干渴一个接一个死去,老水手自己也经历着心灵上内疚和孤独的折磨。这种诅咒最终因为老水手的忏悔而解除,船员们再次复活,航船也得以平安返回家园。

一、叙述与描写的结合 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融合

文学形式指文学存在的本体,是文学内容的外观形态和呈现方式,如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词汇选择、句法形式、篇章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是文学存在的依据和艺术表现的价值基础。作为常见的文学表现方式,叙述与描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叙述是基于情节的叙述,以时间顺序展开;而描写则更多体现了一种空间性的强调和展开。

《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共七章,144小节,625句。故事结构完整、内容曲折,节奏明快,情节线索清晰: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贺喜的婚客,老水手向他讲述了一次令人恐惧航海经历。听完故事的赶路人神色迷茫,却变得更具智慧。全诗用过去时态写成,与诗中30多个古英语词形,如stoppeth, thy, wherefore, thou, stopp’st, mayst, quoth, edtsoon, hath, spake, o’ertaking, aye, ken, midst, ne’er, look’st, work’em, e’en, Twas, bideth, wist, hither, betwixt, twain, o’er, oft, thee, gusht, anear, nought, all’gan, perforce, singeth, morn, eve, aught, morrow, biddeth, tis, forthwith等相融合,强调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这些词或者它们的拼法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基本过时,给现代读者一种阅读的距离感,加强了诗的传奇色彩与气氛。

叙述把往事作为对象(老水手向赶路人讲述他的一件往事),使读者在赏析时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而在以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场景画面的描写,各种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想象的无限延伸与突破,使得描写的对象在读者面前一一呈现。此时时间的“现场性”与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因此,叙述与描写的结合是本诗表现形式的一大特色。

全诗以老水手的航海故事为主体,结合超自然和宗教神秘因素,渲染了哥特式传奇阴险恐怖的气氛,既描写了冰封雾裹之境(in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也描写了船员极度干渴时喉咙干裂、嘴唇焦黑的样子(with black lips baked);既有老水手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与恐惧(Alone, alone, all, all alone. Alone on a wide wide sea! And never a saint took pity on. My soul in agony.),也有海面上鬼火磷光的景象(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fir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对自然和超自然景象的描写同时,刻意对诗中故事化的强调,增加了诗歌的文学审美情趣。自诗的开头起,婚客在诗中共出现七次。当读者正与老水手一起经历着大海上诡异和神秘时,总是因为“你让我感到害怕,老水手”(I fear thee, ancient mariner!)的声音而跃出茫茫大海;或是闯入婚礼的厅堂(Nodding their heads before her goes. The merry minstrelsy; What loud uproar bursts from that door!)。

叙述的时间性以故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内容,以故事世界的线性塑造为方式。叙事的不间断性是文学时间性表现的基本手段,但在此基础上,摆脱束缚,以描写为主体,

产生诸多不同空间画面在同一时间上的并置,切割诗歌叙事文学的时间主线,对其进行抗拒,因而扭曲了原有的时间形式。在对事件的抗拒和扭曲中诞生了文学的空间形式1。所谓扭曲,是对自然时间连续性的肢解和重组。而这种时间顺序的跳跃与交错,便产生了故事空间结构的拉伸与变形。插入的描写越多,越容易让读者忽视诗歌的叙事性,而每一次婚礼场景的出现,每一次赶路人的声音,又让读者瞬间大幅度跳跃到现实的情节中。这种巧妙的组合诞生了文学时间的直线性和空间深度的曲线性交融,体现诗的整体性。《古》与柯勒律治的另一首诗作《忽必烈汗》相比,更具情节性,而这种情节在《古》中正是依赖按时间发展叙述的事件与情节停顿时景致描写、情感抒发与感叹相结合,相配合。情节的中断和时间的停顿,正是读者大脑产生空间延伸的基础。历史叙述是线性的,如同树木主杆的生长;而景观描写犹如这棵树向外扩张的树叶枝条,膨胀了这棵树形象,捕获了更多的空间位置。

二、空间意境垂直和水平的构建

受重力的影响,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割成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受空间形象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影响,作为认知主体,人的心理结构也包含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在《古》中,众多意象组合是以垂直方向上静态模式呈现,如正午桅杆上的烈日(The bloody sun, at noon, right up above the mast did stand);宁静之夜,月亮高悬星空(Twas night, calm night, the moon high);九寻海底,魔鬼相随(Nine fathom deep he had followed us From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下得地狱,上入天堂(An orphan’s curse would drag to hell A spirit from on high);信天翁在高空相伴,它在垂直方向上的独立,给人以敬畏和崇高感,与航船在海面上的水平位移显得尤为突出。

同时诗中还有诸多垂直方向上的动态变化,如南风骤停,帆蓬瘪落(down drooped the breeze, the sails dropped down);海面上太阳的升与落(The glorious sun uprist. The sun now rose upon the right…went down into the sea. Higher and higher every day, till over the mast at noon);船员们一个接一个躺倒在船板上(They dropped down one by one);倾盆大雨,直泻而下(the rain poured down from one black cloud);船员们的尸体先是微微动弹,而后又直起身来(They groaned, they stirred, they all uprose);船体如铅块一样沉入海底(The ship went down like lead);老水手向天起到的实现与心灵的垂直升华(I looked to heaven, and tried to pray);傍晚星月在空中徐徐上升(The moving moon went up the sky, And no where did abide; Softly she was going up, And a star or two beside)。

水平方向的景象在《古》中主要通过视线对距离的捕获与视角对空间的捕捉变化实现。如鬼火磷光在眼前四处成片环绕: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s-fiv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死中生”从远处徐徐靠近:At first it seemed a little speck, And then it seemed a mist; It moved and moved, and took at last A certain shape, I wist. A speck, a mist, a shape, I wist! And still it neared and neared; 夜空星月相伴的静态画面: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the nether tip; 茫茫大海上一幅静态画面无限延伸,海天相连:all in a hot and copper sky we stack nor breath nor motion; As idle as a painted ship upon a painted ocean; 茫茫夜空,繁星一片的忙碌景象:And to and fro, and in and out, The wan stars danced between; 老水手航海归来,返回故土,灯塔、山坡、教堂在眼前由远及近一一呈现:Oh! Dream of joy! is this in deed The lighthouse top I see? Is this the hill? Is this the kirk? Is this mine one country?

诗人把海洋“空间”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来提供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一个地理空间中的故事映射一个心理空间上的故事。老水手所描写的奇遇发生在一望无际的广阔无垠的海洋上,读者和赶路的婚客搭乘这艘鬼船,在地球上乘风破浪,从诗人的故乡大不列颠岛出发,到达南极,经过赤道,又来到北极,最终又返回家乡。读者在赏析诗作时,仿佛也搭乘着这艘鬼船,不停地在地图上水平位移,经历着一次奇异可怕的海洋旅行。在地球上巡航,本身就是一种水平方向的无限延伸(from pole to pole)。读者对航行路线的矛盾质疑,正是体现了水平位移间断性和反转性的美学张力。这种方位的不确定性、航线的逆向性以及航程的大范围性正是给了读者水平空间宏大的恐惧。

这些空间垂直方向静态和动态意象与水平方向意象组合和几何就是一个合成空间。各个意象组合都是一个输入空间,如烈日和船只与星月和船只是一对垂直方向上的输入空间;老水手航海归来,灯塔、山坡、教堂在眼前由远及近一一呈现,是水平方向的输入空间;船体如铅块一样沉入海底是垂直方向上动态的输入空间等等,跨空间映射通过图示映射(schema mappings)实现。这种原型意象的并置同诗歌中主人翁老水手的心理感受的认知模式相联系匹配,构成了一种相关的图式结构。诗人所建立的环海洋航行,不停地在地图上水平位移,构成一种类指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诗人的构建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使原来单一的空间位移框架丰富,完善了这些意象包的结构网络,扩展到不同读者的心理认知模式,这种方位的不确定性、航线的逆向性以及航程的大范围性正是给了读者水平空间宏大的恐惧。而不同背景的读者对同一意象的文化认知产生不同,这种分化却能更加丰富完善意境概念合成的框架网络。如果读者孤立地理解诗篇中的某一概念或意象, 其含义往往

难以捕捉, 只有进行互文性解读, 即让某一概念或意象与语篇中或背景知识中的其他概念或意象产生映射连接, 才能使其意义明确化、定向化2。

此外,在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森林(wood)里,清晨祷告的跪垫----长满苔藓的树桩(it is the moss that wholly hides the rotted old oak stump),树是垂直向上的意象,而森林是尘嚣之外的自然延伸。诗中多次描写的桅杆上的烈日、星空中的下弦月、灯塔、教堂、山丘、直立的人以及仰望苍穹的神等都是客观世界以及其所衬托和表现的人类水平伸展和垂直向上所架构的空间镜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万物均以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式存在。水平不仅仅是线条,或者横向位移,更多是平面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给人以祥和、恬静和想象的空间;垂直线条表示庄严、肃穆和对生命的向往,如同莲花虽扎根于淤泥中,却依然昂首向上的生长与超脱;是大丈夫在威武面前的不屈服,不低头。垂直和水平是世界存在的两种表现。同时水平和垂直的结合----扭曲更加丰富了诗歌的美学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视角空间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空间,普遍存在于诗歌中3。《古》中所表现的全诗景象,以老水手在船上的视角为中位,水平方向上有茫茫的大海浓雾冰雪、逐渐靠近的鬼船等等,垂直方向上有烈日、残月、藏身于九寻海底未知的神秘力量、信天翁、海面的水蛇、船板的黏虫等等。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浪漫派诗歌的诗魂所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一种心理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跳跃和延伸。读者随着诗中的故事情节,随着茫茫大海上的波涛,一起上下起伏,情绪时高时低,自然而然地建起了情感上的垂向结构。诗人幻想的水平境界与读者(以及诗中的婚客)情感的垂向境界,在这首魔幻诗作《古》中获得了和谐的交织与统一,即空间的建构。另外,本文所涉及的生死问题,如信天翁之死,两百多号船员的死与复活,“死”与“死中生”精灵的相继出现等也是一种生死的垂向选择。

诗作最后,以心理世界的空间垂向结构结束:翌晨,生活变了样,他变得更深沉,更智慧了(A sadder and a wiser man/ He rose the morrow morn)。老水手回到了家园,却不识灯塔、山丘、教堂,是因为在尝试了一次航海后,经历了一次“罪”与“罚”的洗礼后,已重新做人,他的道德与精神世界已获得了垂向上的升华与洗礼。这里老水手航海回家园的过程和经历“罪”与“罚”洗礼的过程同时发生,分享共同的事件结构。同时,行为和事件结构构成类属空间中主要的类属结构,通过A sadder and a wiser man/ He rose the morrow morn类似文本表现。类似的概念合成在本诗中重复出现,如太阳的升落、船只的起伏等等,都与诗歌中老水手和船员的情感变化相匹配,通过对立矛盾的结构关系在合成空间中完善化解。可以说诗人和读者的心理变化是依据文本中空间意境建构的变化引起,是一种组织性框架的延伸

(extension)。

老水手的航海经历与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4一书中对诗歌建构阐释所用的例子不约而同。我们试通过对比来论证:

无论是这个原型故事,还是《古》中的情节,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修正和完善,极大的丰富了原型意象。上述《古》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一个输入空间,来自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通过跨空间映射出不同的精神内容。通过跨空间映射,诗歌建构了的空间意境可以投射到新的合成空间。

三、诗歌语言的空间处理与建构

上文提到,《古》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多表现的是时间的“流动性”,即诗人通过诗作让故事内容“绵延流动”;而当诗人运用想象尽情描写各种意象和意境时,时间被客观世界和抽象空间所扭曲,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文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并不冲突。时间的本质是空间的组合呈现(过去就是再现,未来就是预现),空间的本质是时间的定格。柯勒律治的哲学观核心思想是创设一个“大同世界”(oneness),也就是说,世界万物一切零散的存在都是有机统一的,这是一种依赖于时间流动而形成,空间上的共存和统一。在这个整体中,空间内部各种成分、各种事物、各种活动的形式和变化具有秩序性与和谐性。柯氏在《古》中通过语言形式和内容安排等操作,表现了这一空间结构上的共存与统一。

语言的形式变化和表现手法是创造空间形式的主要渠道。作为一首民谣体诗,本诗的语言格式本身就创造出了视觉上的空间效果,如前文提到词汇的不规范性、古词等,还有行文句子的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段落间的空行与停顿,匀称分布;倒装句、对偶句和平行句等排列。同时,就音乐性来说,这首诗用的是古歌谣体,即每节四行,一三行四重音,二四行三重音,单行八音节,双行六音节,偶数行押尾韵的诗体5。全诗总体为抑扬格,局部为抑抑扬格写成,每行诗中又包括大量中间韵。诗句的长短、韵律和节奏的在本诗中完美结合。《古》中音韵上的节奏变化,创造出了听觉上的空间感,给人生动真实之感,互动性强,拉近了空间体验的距离。这种视觉和听觉上语言变化的组合构建了文学作品的空间感。例如诗中音韵、词汇和意象上的重复,使行文前后呼应,加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音韵重复:prow/blow, sheen/between, side/wide, knee/me, almost/ghost, blast/cast, dread/tread, rood/stood, sight/light, good/wood, appear/cheer, impart/heart, eye/sky, gold/cold…

词汇重复:Alone, alone, all, all alone/ Alone on a wide wide sea!

Water, water, everywhere…water, water, everywhere

Swiftly, swiftly flew the ship…Sweetly, sweetly blew the breeze…

意象重复:skinny hand, glittering eye, mist and cloud, snow, horned moon and bright star,

the bloody sun, shadow of ship, slimy and rotting sea, sail…

《古》诗的语言,尤其是词汇选择几乎是人们日常用的朴实语言。普通的语言经过诗人特殊的加工和排版,可以成为优美的诗的语言6。例如诗人在本诗中大量采用了反义词组合和表示位移变化的动词:

反义词:in-out, to-fro, long-short, uneasy-free, backwards-forwards, slow-fast, left-right, up-down, dim-glorious/bright, cold-hot, old/ancient-young, little-huge/big, wet-dry/parched, day-night, high-low, heavy-light, far-anear, gentle/soft-ghastly/cruel, slowly-swiftly, awake-in sleep, dry-dank, smooth-grim, uproar-silence, heaven-hell, still-moving, sunshine-moonlight, afloar-sink, morn-eve, white-black, life-death, upright-warped, thick-thin.

位移变化的动词:slope down, come, come up, go down, pace into, drop down, look westward, bend forward, pursue, cross, go up, split, drive suddenly, uprise, rush out, hither, move and move, near and near, fly round and round, flee southward, plunge, veer, tack, dodge, look upon, spread, swim, coil, gush, turn, slide into, sink into, fall off, come anear, pour down, go to and fro, lie afloat, sail on, move on, step forth,

位移性动词实现了地理空间的真实变化,是动态横向可观察到的空间变化。诗人在《古》中有意大量运用了反义词对,这种语义的差距拉大,为读者营造了悬殊的认知体验。读者以各组相反语义的形容词中获得想象,是一种垂直的“思维图示”,一种想象的“空间建构”,是静态的,精神的。反义词和位移动词的交织运用,把语言的隐喻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反义词和位移变化词各代表一个输入空间,是一种通过语言隐性表达的合成空间。读者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分析对比,提取空间建构的元素,捕捉其对读者文化认知心理的影响。因此,读者把空间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相结合,创造了既真实又想象,既具象又抽象,既横向又垂向,既客观又主观,既属于文本又属于读者的空间世界。

赵艳芳认为,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有对应关系,语言形式是认知、语义、语用等形式外的因素促动的结果7。从句法来看,为了达到押尾韵的特殊效果,诗人时常打破常规语法的束缚,采用词序颠倒,脱离常规的方法作诗创作。正是这种解构照顾了节奏和韵尾的整齐和谐。

从整个语篇上来看,民谣体诗《古》反映的是一次航海旅途、心路旅途的艰辛。其主要框架是一个老水手拉住一个去参加婚宴的年轻人,向他讲述老水手一次可怕的海上历程。作为诗歌主体,所描写的海上历程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如船只在南极与赤道间的穿梭航行;信天翁在茫茫大海中与船只作伴;两个精灵的出现等等。尽管如此,读者却被这种想象所征服,所接受,甚至还能因此揣测和推理故事的寓意。这是因为柯氏用其精湛的叙事手法,将语篇的意义通过文本传递给了读者。而读者的理解,读者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将决定文本的意义。换言之,语篇的意义是由读者根据语篇的文字信息而构建起来的。文本并不是单纯反映外部世界。从认知的角度,语篇意义的建构通过语篇中一词一句的组合,一组一组情景的串联,一个一个可能世界的交织形成具有相关性的概念结构系统。读者想要获得该文本的心理空间,需要能对接触的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感知、加工、组织、整合、符号运算、心理意象的选择、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操作、意象图式构建等步骤。《古》诗中,诗人通过几行诗句的排列构建了诸多意象组。不同的情景和镜头代表着不同的空间单元和微型的空间世界。如船帆、帆上的露水、东边的天际、一钩新月、新月下的一颗明星构成了傍晚茫茫大海上星月相随的景象(From the sails the dew did drip Till clomb above the eastern bar The horned moon, with one bright star Within the nether tip)。而这些空间集合的搭建,与读者的心智空间发生映射,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

四、读者阅读空间感的构建

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到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对“景观”的界定以及柄谷行人的“风景之发现”,我们发现诗人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打造和加工,是把客观的物理镜像赋予人文气息和情感烙印,是一种主客观的有机糅合8。读者因此才能在阅读赏析时把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在自己的审美视域和价值判断上升华成一方人文空间,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等。所以诗歌空间的转向是从“无机”到“有机”,从“表象”到“内心”的趋势过程。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景致物象都是诗人主观的“意”与“情”和客观世界的“物”的融合之作。《古》诗中意象包括信天翁、太阳、星月、鬼船、海洋、冰山、霹雷、九寻水下的精灵、水蛇等等。每一个意象的存在与出现都出于独自的一方空间,寄托着诗人的一方情思和意蕴,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正是诗人柯氏在诗歌创作时的不显山露水,才引发了读者对这些来自源域空间的意象景致所投射的目标域空间的众多猜测,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古》诗中不同意象在思维空间中所构建的不同

联系。有人曾指责此诗缺乏道德寓意,柯尔律治却认为此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寓意太多”。读者切入的视角不同,关注面不同,认知经验不同,心理感受不同,必然造成对同一意象在目标域空间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就不同了。例如根据国内的文献综述,对《古》诗的解释包括宗教色彩探究、生态批评、哲学思考、浪漫主义欣赏、艺术品质诠释等等。正如英国的迈克·克朗(Mike Crang)所说,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堆地理景观进行深情的描写,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个包含地理意义、地理经验和地理知识的广泛领域9。

作为一种认知操作,概念空间合成为理解诗歌中各种意境组合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古人认为“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mental image)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concrete image;visual image)。由此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就是一个

,植根于,同时又超越“意”与“象”的一个复合空间10。在心理学上,“意象”是人在心中的重现,

即空间的再现和回忆,而这种重现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可以是静态意象,也可以是动态意象11。诗中对大海上微观世界场景的描写是多模态的描写,构成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三维的世界。

视觉:I watched their rich attire: Blue, glossy green, and velvet black, They coiled and swan;

and every track was a flash of golden fire,

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fir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

Glittering, skinny, sloping, glimmer…

听觉:The thick black cloud was cleft, and still The moon was at its side: Like waters shot

from some high crag,/ The lightening fell with never a jag, A river steep and wide.

And now twas like all instruments. Now like a lonely flute; And now it is an angel’s

song, That makes the heavens be mute. It ceased; yet still the sails made on A

pleasant noise till noon, A noise like of a hidden brook In the leafy month of June.

That to the sleep woods all night/ singeth a quiet tune.

It cracked and growled and roared and howled like niuses in a swound…

触觉:with throats unasked, with black lips baked

心理:weary, my heart beat loud, fear, pity, my soul in agony, unaware, uneasy, pang, I am

afeared, dread, with a woeful agony, ghastly, This heart within me burns, lonely, is of

sense forlorn…

诗人通过对场景的多模态描写,能在空间上拉近读者与诗作内容的距离。让读者身临其境体验到其真实场景的立体效果,激发读者的五官,把各种形象塑造在阅读者的心理,产生空间印象。同时,诗人可以从不同视角去描述同一事物,让读者从不同视角去感知同一事物。同一事物在读者面前就呈现了多个不同的心智空间。

尽管《古》作为一首民谣诗,具有情节安排,也就是有故事的前因后果,捕获到的是诗作的时间性。但柯氏更擅长运用其超脱的想象,淡化情节,让这种看似随意和跳跃的自由联想来淡化故事情节,摆脱民谣诗历史逻辑性的束缚。《古》中每一次联想的出现,如bloody sun, slimy things, mist and snow, horned moon, happy living things等等,这些形象在诗中的出现必然获得故事情节的停顿,为读者留下相对静止的阅读空间。

诗中航海行程与婚礼场面穿插进行。这种随意的跳跃,打破了叙事诗情节的严密性,即“流”的连贯性,是诗人有意识的创作安排,因为绵延的“流”体现的是时间性的顺畅,而瞬息间的阻隔、停顿与跳跃能让读者在时间流中获得喘息,二者这种交织让读者在心理捕捉到的是空间跳跃的繁杂,易生成来自未知空间的恐惧。

浪漫主义诗人所崇尚的并非“自然法则”,而是“自然”本身。组成“自然”本身的内容,就是各种自然实体的存在,就是一种空间的并置。各种自然对象存在的意义,只是其作为个体的意义,只有当它们被人们感知,再被才华横溢的诗人所表达,灌输了人类的意识,通过空间相互联结与融合,通过“时间流”构建通道,才能搭建意境,获得真正的存在意义。诗歌主题的诞生即为如此。

作为一首以行旅为主题的诗,其故事内容犹如一张地图,读者随着文本阅读的深入,不停地进行着空间位置的转移。老水手从英国出发,告别家园的教堂、山岗和灯塔,在赤道、两级的海面上饱受磨难,经历奇遇,最后返回家园。家园是给人以归属和安全的空间,回家的旅程是围绕一个本源的失落点组构起来的12。这种景观凸显的变化,地域描写的转移,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其对地理学资料的丰富上(事实上《古》诗中船的航行路线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与不解),而更多的是文学本身对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空间架构。

不同的读者经验不同,视角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构建的心理空间概念也不相同。读者通过语言文本信息与心理空间结构的对接,建立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关系。西方当代空间理论的最重要先驱之一法国的亨利·勒菲弗就曾突破传统的空间观念,把空间与人的生存和主观感知与设想联系起来思考,认为空间又是一种与人的创造性相关的主观空间,是人的存在方式13。

五、结语

本文认为,诗歌是各种文体中最能突显语言符号功能的文学样式。诗歌中语言的变异和特殊处理,是诗人表达个人情感和传递特殊意义的方式。读者不能孤立地理解诗歌中某一意象概念,而是要积极去构建一个意象集合,即空间意境。本文通过对《古》进行细致的文体分析,解读了该诗通过空间映射所构建的空间意境而获得的意义。本文在传统的文体学明晰、严格和细致的分析基础上,对《古》中具体空间意境的产生和理解作认知解析,发现浪漫派诗歌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语言形式,如词汇、句法、语篇等操作作为意义构建和理解的心理提示,同时,浪漫派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关注诗人语言选择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寻找人类心理空间和与文学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周新民,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J]。学术研究,2007(4)。

2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空间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3汪少华,诗歌中的视角空间与文化想象[J]。福建外语,2002(4)。

4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M]. 2009(1):82-83.

5王佐良,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45。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9):39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36-37。

8刘进,20世纪中后期依赖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学理论研究,2007(6)。

9迈克·克朗,文学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72。

10余谓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1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203-207。

12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

13 Henri Lefeb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Blackwell,191:33-36.


相关内容

  • 积极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和名言
  • 积极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和名言 雪莱的 Once I belonged to azrael , but the future will belongs to me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原文: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

  • 文本风格的形成
  • 论文本风格的形成 系别专业班级:文史系中(二)班 学号:[1**********] 姓名:刘爱竹 一 前言 文本风格是作家独创的标志,这就是说文学风格不是由字句堆砌而成的,它来自作者的人格,而作者的个性又往往是通过语言,文体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文本风格与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特色密切相关 ...

  • 兰姆文学批评思想探究
  • 作者简介:魏英杰(1991-),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1775年,著名的浪漫主义散文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诞生于英国 ...

  • 莎士比亚.拜伦等英国文学巨匠手稿首次在华展出
  • 作者:应妮 发布时间:2017-04-14 15:0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大  |  中  |  小 工作人员布展.国图供图 莎士比亚.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巨匠的手稿或早期珍贵印本将首次在中国展出.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 ...

  • 错误的月亮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错误的月亮 科学的进步,使作诗越来越难了.在古代,你问一句"明月几时有?"尤不失为天真烂漫,但现在写这样的句子,难免会有人骂你:"装什么蒜!" 然而,"科学常识"虽名为"常识",但并不广 ...

  • 1 中古英语文学
  • 1 中古英语文学 8世纪-15世纪大多数是口述的,异教的<贝奥武夫>被认为是古代英语文学的开端,也是英语语言的最古老的诗歌.诺曼入侵之后,传奇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OldEnglish/Alliteration/Epic/Romance/Ballad Geoffrey Chaucer ...

  • 英国文学(诗人及其代表作)
  • 英国文学 一. 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499-1066) 1. 贝奥武夫 2. 阿尔弗雷德大帝:英国散文之父 二. 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文学 1. allegory体非常盛行['æləɡɔri] 寓言 2. Romance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4. Willian Langl ...

  • 世界名著有哪些
  • 概论 满足以下条件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字作品被称为世界名著. (1)有永恒的主题: (2)有经典的人物形象: (3)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 (5)有一定的知名度. (6)不仅具有流行性,而且经久不衰. 世界名著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戏剧和诗歌.其中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小说 ...

  •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明朝灭亡之后怀恋故国往事所作的山水小品文.文章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显示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景图画:再叙及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