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期中历史试题定稿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说明:本试题分为选择题(50分)和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其中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用其它的笔填涂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2=50分)

1.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爷爷曹腾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2013年11月复旦大学进行的DNA 检测否定了这一说法,证实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而我国古代也有过继养子“异姓不养”的风俗。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内外服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

A .神权政治 B .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3.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4.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 .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5.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6.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7.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 监察御史、按察史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 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9、 (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孙山等上榜是通过( )

A. 承荫世袭 B.立功受奖 C.乡人举荐 D.科举考试

10. 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1.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赦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12. 知州宋叶适言:“艺祖思靖天下,以为不削节度,则其祸不息。于是姑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监当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这表明(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较为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13. 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14、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15.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 .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16.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17.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23.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这首曾经激励国人抗战的《八百壮士歌》创作的背景是 A. 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4.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

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劫掠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头像的侵略者是

A. 俄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美国军队 D. 八国联军

19. 梁启超指出:“吾国„„真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845年,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

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21. 传教士郎怀仁曾说:“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

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此现象最早开始于( )

A.香港开始被割占之时 B .内河航运权被破坏之时 C.使馆界开始设立之时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时

22. 右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

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漫画表达出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 B.漫画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 C.漫画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D.漫画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

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2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孙中山像和国旗经常出现于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等纪念活动,这反映了

A.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专制 B.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共识 D.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西周重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

不能。有圣人起,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②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法制对分封制所起到的作用。(4分)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政治制度的转变趋向及其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下划线处的句意。(6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皇帝为什么“愁”和“烦恼”的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个信息),

请就这两个信息说明历朝皇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12分)

襄阳东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2 5分,27题12分, 28题13分。)

26、 (25分)

(1) 作用: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4分)

(2) 趋向:从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分权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

原因: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提高,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为兼并的需要,纷纷加强自身的权力;郡县制的推行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用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3)①在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现有体制内,部分吸收封建制地方分权的因素。②“专在下”: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专在上”: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容易产生权力高度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出现君主专制和独裁。(6分)

(4)元朝的行省制度。(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分)

27、(12分)

信息一: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措施:(略)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信息二: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略)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信息三:如何解决选官用官的问题?措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沿革(略)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2)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3)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越来越严密。

给分标准:“愁”从信息一、二中任选一个;“烦恼”从信息三中任选一个说明,总的来说分析两个信息2分,解决问题的措施每个信息说明至少说出两个措施,两个信息共四个措施,每个措施2分,共8分,两个发展趋势2分。

28、(13分)

(1) 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2分) 斗争:台湾人民在丘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痛击日军。

(2)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先后制造九. 一八事变、一. 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4分) (3)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2分)

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组织百团大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3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 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丘逢甲《往事》 材料二

日本人自己拍摄的日本关东军进攻北大营的图片。

(1)请你判断这首诗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2分)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怎样的斗争?(2分)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3) 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后,国共两党各有何表现?(5分)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说明:本试题分为选择题(50分)和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其中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用其它的笔填涂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2=50分)

1.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爷爷曹腾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2013年11月复旦大学进行的DNA 检测否定了这一说法,证实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而我国古代也有过继养子“异姓不养”的风俗。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内外服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2.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

A .神权政治 B .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3.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4.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 .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5.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6.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7.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 监察御史、按察史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 8.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9、 (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孙山等上榜是通过( )

A. 承荫世袭 B.立功受奖 C.乡人举荐 D.科举考试

10. 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1.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赦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12. 知州宋叶适言:“艺祖思靖天下,以为不削节度,则其祸不息。于是姑置通判,以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监当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徒管空诚,受词诉而已。”这表明(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较为普遍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13. 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14、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15.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 .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16.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17.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23.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这首曾经激励国人抗战的《八百壮士歌》创作的背景是 A. 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4.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

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近代劫掠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头像的侵略者是

A. 俄国军队 B. 英法联军 C. 美国军队 D. 八国联军

19. 梁启超指出:“吾国„„真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845年,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

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21. 传教士郎怀仁曾说:“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

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此现象最早开始于( )

A.香港开始被割占之时 B .内河航运权被破坏之时 C.使馆界开始设立之时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时

22. 右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

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漫画表达出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 B.漫画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 C.漫画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D.漫画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

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立场 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C .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D.战争的性质

2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孙中山像和国旗经常出现于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等纪念活动,这反映了

A.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专制 B.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共识 D.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西周重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

不能。有圣人起,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②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法制对分封制所起到的作用。(4分)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政治制度的转变趋向及其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下划线处的句意。(6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皇帝为什么“愁”和“烦恼”的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个信息),

请就这两个信息说明历朝皇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12分)

襄阳东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2 5分,27题12分, 28题13分。)

26、 (25分)

(1) 作用: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4分)

(2) 趋向:从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分权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

原因: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提高,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为兼并的需要,纷纷加强自身的权力;郡县制的推行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用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3)①在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现有体制内,部分吸收封建制地方分权的因素。②“专在下”: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专在上”: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容易产生权力高度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出现君主专制和独裁。(6分)

(4)元朝的行省制度。(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分)

27、(12分)

信息一: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措施:(略)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信息二: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略)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信息三:如何解决选官用官的问题?措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沿革(略)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2)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3)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越来越严密。

给分标准:“愁”从信息一、二中任选一个;“烦恼”从信息三中任选一个说明,总的来说分析两个信息2分,解决问题的措施每个信息说明至少说出两个措施,两个信息共四个措施,每个措施2分,共8分,两个发展趋势2分。

28、(13分)

(1) 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2分) 斗争:台湾人民在丘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痛击日军。

(2)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先后制造九. 一八事变、一. 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4分) (3)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2分)

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组织百团大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3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 鳌没海中山。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丘逢甲《往事》 材料二

日本人自己拍摄的日本关东军进攻北大营的图片。

(1)请你判断这首诗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2分)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怎样的斗争?(2分) (2) 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3) 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后,国共两党各有何表现?(5分)


相关内容

  •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年级高一年级学科:历 史 考试时间:2017年1月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志强一.二班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5个小题共50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 ...

  • 2015-2016高一历史试题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70分) 一.选择题(从下列题目的各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 ...

  • 赴襄阳五中
  • 赴襄阳五中.三中考察学习报告 10月9日至10月10日,市教育局组织教研室及三所省级示范高中的校长.教师一行13人到襄阳五中.三中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我校徐红山.涂光熠.杨良刚三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现将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报告. 一.考察流程 10月9日上午我们一到襄阳五中就进入课堂,听了第3节课. ...

  • 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1.2.3.班计算机科教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取的一定成绩,也暴露出问题分析如下: ①试卷方面 本次试卷与高考模式保持一致,共三个大题26个小题,共100分.不足之处在于选择题中有6个小题及一个简答题超出了高二学生现阶段掌握范围,共23分.另外试卷时按 ...

  • 2016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
  • 2017年全国高考(精品课)改革方案初定为英语(精品课)高考前置,在高中一年级就可参加全国社会化的统考,外语(课程)一年两考,三年六考,取最高分记入高三的高考成绩.语数两科设定在6月7.8中的一天统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政策解读 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取消一 ...

  • 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B
  • 2016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B 姓 名: 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中国神话中&qu ...

  • 中学教务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 本学期以“埋头苦干,争先进位”为教学工作的总要求。以“规范教学过程、细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切实强化了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五认真”工作,基本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一、课堂教学管理 1.实行了“三项制度”。一是校内教学调研制度。二是行政人员听评课制度。本学期进行了三次听评课活动,每次 ...

  • 历届初中生物重点资料汇总
  • 历届 学期 下学期 月考/期中/期末 开学/2月月考 期末 第四次月考 推荐专题 2016年中考生物小题精做系列 2016年中考生物大题狂做系列(更新中) 2016年中考生物考点总动员系列(更新中) 2015-2016学年八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 2015-2016学年七年级生物同步精品课堂(更新中) ...

  • 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14-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总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已知某组的频率为0.25, 则该组频数为( ) A.2 B.5 C.15 D.80 2.某校高中生共有900人, 其中高一年级有3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