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贵族姓氏名字溯源_李久昌

料研究

西周

要关键词

西周

贵族

姓氏名字

溯源

贵族姓氏名字溯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李久昌

西周贵族的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形式多种多样,研究西周贵族姓氏名字可进一步廓清周族历史脉络。

而不知其父”的历史决定了我们华夏民族古姓的姓祖是女性而非男性。《绎史》卷一引《三坟》曰:“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始,女之初也。”此者说明华夏民族的始族是女性。这就是古姓多从女旁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佐证。

肇始于西周初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度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姓氏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所有庶子全部被分封出去。第二,诸侯国的分封有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两种。凡是姓姬的周王室贵族,只要不是傻瓜残疾,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虢国便是姬姓封国之一。异姓封国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到齐国(山东临淄);二是分封一些既不能被征服又要防止他们作乱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为杞国(河南杞县)等,以示政治上的安抚。第三,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第四,诸侯再将部分封国土地分封给卿太夫作为采邑,卿太夫又将部分采邑土地分封给士作禄田。这样,周王朝与分封的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江山,遂成为一家(一姓)之天下矣。

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制使一国之内分割为大大小小的诸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太夫采邑,采邑被分成无数士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为“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使国人的姓氏骤然之间遍地开花,数量大增。此即是宗法制对中国姓氏制度的根本影响。

周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之制,这与殷代六世以后可以通婚不同,因而需要重新确定姓氏。王国维认为在周代“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而真正的学问研究所,却在书院。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白鹭洲书

西周贵族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形式多种多样。其姓氏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图腾化姓和地名转姓,其名字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研究西周贵族姓氏名字可进一步廓清周族历史脉络。

一、西周贵族姓氏溯源

华夏古姓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图腾化姓。第一个提出中国姓氏与图腾有关的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年)认为“:中国人称民众为百姓……意指‘一百个家族的姓’,……现在,在这个国度里约有四百个姓,我发现其中某些姓与动物、果实、金属、自然事物有关。……正如美洲印第安人夫与妻不属同一部落(氏族)一样,中

[1]

此即是说,中国国人的夫与妻也总是属于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

人的姓氏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样,具有相同性质。郭沫若认为风姓起源于凤鸟图腾“:卜辞风字均作凤,盖古代神话以太凤为大风神。……古有凤姓之国,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叟皆凤姓,古云,伏羲

[2]

二是地名转姓。这里的氏之胤,案其实乃以凤为图腾之古民族也。”

地名系母系氏族所居之地域,也即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许慎《说文解字》云“: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又据《帝王世纪》云“: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阳而生炎帝于姜水。”虞舜因其母生他于姚墟(丘)故得姓“姚”,神农氏(炎帝)因其母生他于姜水,故得姓“姜”。这些都是地名转姓的文献佐证。

中国古姓源于图腾,最早的姓在长时期内沿续不变,且数量很少。相传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据顾东高对《春秋列国姓氏表叙》研究,春秋时代的姓,见于文献者,不过

21姓。盛冬铃认为,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

奴黑、愧、结、奴姜、姒、赢、妊、奴30个,这些西周古姓几乎都从女旁,如姬、

妫、妃、好、姚等[3]。中国古姓源于远古的图腾,是生殖崇拜、祖妣崇拜、图腾崇熔于一炉的产物。古姓多从女旁,从而引证了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

!!!!!!!!!!!!!!!!!!!!!!!!!!!!!!!!!!!!!!!!!!!!!!!!

3.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白鹭洲书院创办后,作为一郡的高等

学府,能否使之成为吉州的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场所,关键是对教师的选择。江万里对这一点十分重视,书院的主讲教师都是从历届进士中选拔的有影响的名儒。江万里主持书院期间,先后礼聘郭公度、刘南甫、欧阳守道、胡敬文等为主讲。这几位先生中,尤以欧阳守道的学问最高,人品也好,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文天祥称赞欧阳守道“横经论道,一世宗师,及门之徒,不将即相”。由于有名儒讲学,教学方法别具特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白鹭洲书院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吉州文风盛极一时。

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4.求知求实的学术氛围。

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正如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云:官学是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供人获取利禄的捷径,而非真正的学问研究所,

院的创始人江万里始终坚持程朱学说,注重经世致用。他钻研理学,想从中探索一条救国之路。故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主张“理”应胜于“欲”。他反对书院教育为科举而科举,提倡深入钻研,培养学者型的人才。就吉州而言,当时大批士子考取进士,其中有十八人考取状元;德才兼优者比比皆是,爱国主义者层出不穷,很多士子都有著作留存于世。对今天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无以估价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刘文源.江万里与吉州[J].吉安师专学报,1999(10)

(4)3.杨华芳.江万里与白鹭洲书院[J].南方文物,2006

(9)4.张玉蓉.宋代书院办学特色述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

(责编:巩文德)★作者邮箱:xiaodan5380@163.com

兰台世界462007.7下半月

谊通之。于是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侯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

[4]

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此。”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铭文

后,表示已经成人,自此人们就应敬称以字,不得再称以名,这是周代的称呼之道。

“名字”一词,由名与字两部分组成。古人名是名,字是字,两者各有区别和用途;今人只有名而无字,于是统称为名字。什么是字?《说文解字》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足见“字”的本义是乳哺、生育之意,引申为增多、繁衍。《山海经》解释说:“字,生也。”由此看来,“字”是“名”的增多、延伸,是多增加一个人际交往的称谓符号。古人最早用字,可以追溯到西周。据史籍记载:周武王之子姬虞,字阡。周人为什么要在“名”之外,再增加一个“字”呢?其作用与意义有四端:一是表成年。周代贵族男子,当长到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时先由来宾加冠三次,然后再由来宾取“字”,男子20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加冠取“字”后,社会就承认他们已届成年,可以娶妻立家,正式参加社交活动了。贵族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已可许嫁婚配。我们阅读古籍时,经常可以看到“待字闺中”、“尚未字人”的话,意思是说这位女子还没有到取字的年龄,即还没有成年。二是明尊卑。名者,自称用名,以表谦逊:嫡亲尊长对其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也可直呼其名。字者,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平辈称对方尊长,均尊称其字,以示敬重;平辈之间亦可彼此称字,以示礼貌(当然亦可互称名)。三是做姓氏。以祖父的“字”作为孙子辈的“氏”,这是先秦姓氏来历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北朝时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指出:“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这就是说,先秦人对祖先的名与字是区别对待的,祖先亡故之后,就要避讳不再提名,而祖父(王父)的字都可以用来作为孙子辈的氏。这大概有纪念性质并示香火不绝之意吧。四是表地位。秦汉之前,贵族阶级不但有姓有氏,而且有名有字;一般而言,平民百姓则有姓无氏,有名无字。所以“字”在当时的作用与“氏”一样,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的。贵族青年男子举行冠礼取“字”,无非要表明授予贵族子弟应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来宾要给他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再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取字之后,就可以进入贵族社会的圈子活动了。

正因为“字”与“氏”一样有着这种特殊的作用,故而先秦贵族男子的称谓显得十分特别,全称由三四部分组成:先是表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中)、叔、季;次是与“名”意义相联的字;再是表示性别的文字(男性“父”或“甫”,女性称“母”或“女”);如果连同姓氏称呼,文字就更多了。例如:

伯禽父———伯表排行,禽是字,父表男性。仲山甫———仲表排行,山是字,甫表男性。

孟妊车母———孟表排行,妊是姓,车是字,母代表女性。结是姓,义是字,母表女性。—中是排行,奴中义母——

研究了先秦时期古人的姓氏与名字的来龙去脉之后,特别是研究了西周时期姓氏名字的作用、意义之后,认为西周贵族的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权利、义务及等级分明,且完全遵循周礼。

注释:

记载的西周虢国贵族男子与苏国女子结为夫妻便是例证之一。

据有的学者研究,早在夏代就产生了“氏”。《国语・郑语》载:祝融亡后分为己、董等八姓。八姓又分为若干不同的“氏”。先秦时,姓是姓,氏是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各有来历和意义,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鲁国执政大臣无骇卒,羽父请示鲁隐公给无骇赐谥,鲁隐公就向众仲请教有关姓氏问题。众仲当即就姓与氏的关系作了一番精彩的讲演,这段讲演就是中国姓名史上有关姓、氏本义问题的著名论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此。”这就是说,天子分封有德者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地(即氏族起源)而赐姓;赏赐土地作为他们的封国并以封地名来取氏。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所言,氏的来源有九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则唐、虞、夏、殷也,以谥则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曹、鲁、宋、卫也;以官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十、陶、匠也;以字伯、

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可见氏的来源比较复杂。“号、谥、爵、国、官字、居”皆为贵族,甚明,“事”与“职”亦指贵族,掌其事者也。梁启超认为周代命氏的方式有四种:天子命诸侯以国名为氏;诸侯的支庶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世代做官的,以官名为氏;有采邑(封地)的卿太夫,以邑名为氏。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中对氏的来历与种类作过系统考察,将其细分为33类,即:以国、以郡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与谱系,以国系、以名与氏、以国与爵,以邑与谱系,以官与名、以邑与谥、以谥与氏、以爵与谥等28类,另加其他5类共33类。其中,影响中国姓氏发展衍变最大者有以国名或地名为氏、以姓氏为氏、以官爵职业名为氏三大类。虢、郭、焦等就是以周王室同姓(姬)之国国名为氏的。

由上述可知,先秦时期姓与氏有着不同的作用,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姓有氏;姓因生而定,虽经百代而不变,氏因家族而为,是可变的。氏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与尊号,人人都以有氏为荣。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是郑樵对先秦姓、氏的不同作用经过深刻研究之后作出的正确结论。

二、西周贵族名字由来

人之取名,根于心意,沿于习尚,因时变迁。夏、商时代崇太阳神,故有十干取名的“日名”法。至周,取名就开始复杂起来。“逮周,生有名,死有谥;生以义名,死以义谥。……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幼年取“名”,成年冠“字”是周代人名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和特点。《礼记・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由于重男轻女的原因,周代女子的“名”与“字”极少流传下来,一般多以姓称。《白虎通德论・姓名》云:“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男子取字之

[1]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87

[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上海出版社,1931

(17)[3]盛冬铃.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J].文史,1983

(责编:巩文德)[4]王国维.观堂集林[M].中华书局,1959

兰台世界

2007.7下半月

47

料研究

西周

要关键词

西周

贵族

姓氏名字

溯源

贵族姓氏名字溯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李久昌

西周贵族的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形式多种多样,研究西周贵族姓氏名字可进一步廓清周族历史脉络。

而不知其父”的历史决定了我们华夏民族古姓的姓祖是女性而非男性。《绎史》卷一引《三坟》曰:“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始,女之初也。”此者说明华夏民族的始族是女性。这就是古姓多从女旁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佐证。

肇始于西周初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度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姓氏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所有庶子全部被分封出去。第二,诸侯国的分封有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两种。凡是姓姬的周王室贵族,只要不是傻瓜残疾,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虢国便是姬姓封国之一。异姓封国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到齐国(山东临淄);二是分封一些既不能被征服又要防止他们作乱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为杞国(河南杞县)等,以示政治上的安抚。第三,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第四,诸侯再将部分封国土地分封给卿太夫作为采邑,卿太夫又将部分采邑土地分封给士作禄田。这样,周王朝与分封的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江山,遂成为一家(一姓)之天下矣。

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制使一国之内分割为大大小小的诸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太夫采邑,采邑被分成无数士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为“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使国人的姓氏骤然之间遍地开花,数量大增。此即是宗法制对中国姓氏制度的根本影响。

周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之制,这与殷代六世以后可以通婚不同,因而需要重新确定姓氏。王国维认为在周代“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而真正的学问研究所,却在书院。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白鹭洲书

西周贵族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形式多种多样。其姓氏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图腾化姓和地名转姓,其名字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研究西周贵族姓氏名字可进一步廓清周族历史脉络。

一、西周贵族姓氏溯源

华夏古姓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图腾化姓。第一个提出中国姓氏与图腾有关的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年)认为“:中国人称民众为百姓……意指‘一百个家族的姓’,……现在,在这个国度里约有四百个姓,我发现其中某些姓与动物、果实、金属、自然事物有关。……正如美洲印第安人夫与妻不属同一部落(氏族)一样,中

[1]

此即是说,中国国人的夫与妻也总是属于不同的家族,即不同姓。”

人的姓氏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样,具有相同性质。郭沫若认为风姓起源于凤鸟图腾“:卜辞风字均作凤,盖古代神话以太凤为大风神。……古有凤姓之国,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叟皆凤姓,古云,伏羲

[2]

二是地名转姓。这里的氏之胤,案其实乃以凤为图腾之古民族也。”

地名系母系氏族所居之地域,也即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许慎《说文解字》云“: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又据《帝王世纪》云“: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阳而生炎帝于姜水。”虞舜因其母生他于姚墟(丘)故得姓“姚”,神农氏(炎帝)因其母生他于姜水,故得姓“姜”。这些都是地名转姓的文献佐证。

中国古姓源于图腾,最早的姓在长时期内沿续不变,且数量很少。相传黄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据顾东高对《春秋列国姓氏表叙》研究,春秋时代的姓,见于文献者,不过

21姓。盛冬铃认为,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

奴黑、愧、结、奴姜、姒、赢、妊、奴30个,这些西周古姓几乎都从女旁,如姬、

妫、妃、好、姚等[3]。中国古姓源于远古的图腾,是生殖崇拜、祖妣崇拜、图腾崇熔于一炉的产物。古姓多从女旁,从而引证了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

!!!!!!!!!!!!!!!!!!!!!!!!!!!!!!!!!!!!!!!!!!!!!!!!

3.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白鹭洲书院创办后,作为一郡的高等

学府,能否使之成为吉州的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场所,关键是对教师的选择。江万里对这一点十分重视,书院的主讲教师都是从历届进士中选拔的有影响的名儒。江万里主持书院期间,先后礼聘郭公度、刘南甫、欧阳守道、胡敬文等为主讲。这几位先生中,尤以欧阳守道的学问最高,人品也好,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文天祥称赞欧阳守道“横经论道,一世宗师,及门之徒,不将即相”。由于有名儒讲学,教学方法别具特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白鹭洲书院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吉州文风盛极一时。

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4.求知求实的学术氛围。

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正如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云:官学是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供人获取利禄的捷径,而非真正的学问研究所,

院的创始人江万里始终坚持程朱学说,注重经世致用。他钻研理学,想从中探索一条救国之路。故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主张“理”应胜于“欲”。他反对书院教育为科举而科举,提倡深入钻研,培养学者型的人才。就吉州而言,当时大批士子考取进士,其中有十八人考取状元;德才兼优者比比皆是,爱国主义者层出不穷,很多士子都有著作留存于世。对今天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无以估价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刘文源.江万里与吉州[J].吉安师专学报,1999(10)

(4)3.杨华芳.江万里与白鹭洲书院[J].南方文物,2006

(9)4.张玉蓉.宋代书院办学特色述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

(责编:巩文德)★作者邮箱:xiaodan5380@163.com

兰台世界462007.7下半月

谊通之。于是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侯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

[4]

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此。”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铭文

后,表示已经成人,自此人们就应敬称以字,不得再称以名,这是周代的称呼之道。

“名字”一词,由名与字两部分组成。古人名是名,字是字,两者各有区别和用途;今人只有名而无字,于是统称为名字。什么是字?《说文解字》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足见“字”的本义是乳哺、生育之意,引申为增多、繁衍。《山海经》解释说:“字,生也。”由此看来,“字”是“名”的增多、延伸,是多增加一个人际交往的称谓符号。古人最早用字,可以追溯到西周。据史籍记载:周武王之子姬虞,字阡。周人为什么要在“名”之外,再增加一个“字”呢?其作用与意义有四端:一是表成年。周代贵族男子,当长到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时先由来宾加冠三次,然后再由来宾取“字”,男子20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加冠取“字”后,社会就承认他们已届成年,可以娶妻立家,正式参加社交活动了。贵族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已可许嫁婚配。我们阅读古籍时,经常可以看到“待字闺中”、“尚未字人”的话,意思是说这位女子还没有到取字的年龄,即还没有成年。二是明尊卑。名者,自称用名,以表谦逊:嫡亲尊长对其晚辈,师长对弟子,位高者对位卑者,也可直呼其名。字者,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平辈称对方尊长,均尊称其字,以示敬重;平辈之间亦可彼此称字,以示礼貌(当然亦可互称名)。三是做姓氏。以祖父的“字”作为孙子辈的“氏”,这是先秦姓氏来历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北朝时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指出:“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这就是说,先秦人对祖先的名与字是区别对待的,祖先亡故之后,就要避讳不再提名,而祖父(王父)的字都可以用来作为孙子辈的氏。这大概有纪念性质并示香火不绝之意吧。四是表地位。秦汉之前,贵族阶级不但有姓有氏,而且有名有字;一般而言,平民百姓则有姓无氏,有名无字。所以“字”在当时的作用与“氏”一样,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的。贵族青年男子举行冠礼取“字”,无非要表明授予贵族子弟应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来宾要给他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再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取字之后,就可以进入贵族社会的圈子活动了。

正因为“字”与“氏”一样有着这种特殊的作用,故而先秦贵族男子的称谓显得十分特别,全称由三四部分组成:先是表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中)、叔、季;次是与“名”意义相联的字;再是表示性别的文字(男性“父”或“甫”,女性称“母”或“女”);如果连同姓氏称呼,文字就更多了。例如:

伯禽父———伯表排行,禽是字,父表男性。仲山甫———仲表排行,山是字,甫表男性。

孟妊车母———孟表排行,妊是姓,车是字,母代表女性。结是姓,义是字,母表女性。—中是排行,奴中义母——

研究了先秦时期古人的姓氏与名字的来龙去脉之后,特别是研究了西周时期姓氏名字的作用、意义之后,认为西周贵族的姓氏名字结构复杂多变,权利、义务及等级分明,且完全遵循周礼。

注释:

记载的西周虢国贵族男子与苏国女子结为夫妻便是例证之一。

据有的学者研究,早在夏代就产生了“氏”。《国语・郑语》载:祝融亡后分为己、董等八姓。八姓又分为若干不同的“氏”。先秦时,姓是姓,氏是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各有来历和意义,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鲁国执政大臣无骇卒,羽父请示鲁隐公给无骇赐谥,鲁隐公就向众仲请教有关姓氏问题。众仲当即就姓与氏的关系作了一番精彩的讲演,这段讲演就是中国姓名史上有关姓、氏本义问题的著名论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此。”这就是说,天子分封有德者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地(即氏族起源)而赐姓;赏赐土地作为他们的封国并以封地名来取氏。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所言,氏的来源有九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则唐、虞、夏、殷也,以谥则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曹、鲁、宋、卫也;以官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十、陶、匠也;以字伯、

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可见氏的来源比较复杂。“号、谥、爵、国、官字、居”皆为贵族,甚明,“事”与“职”亦指贵族,掌其事者也。梁启超认为周代命氏的方式有四种:天子命诸侯以国名为氏;诸侯的支庶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世代做官的,以官名为氏;有采邑(封地)的卿太夫,以邑名为氏。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中对氏的来历与种类作过系统考察,将其细分为33类,即:以国、以郡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与谱系,以国系、以名与氏、以国与爵,以邑与谱系,以官与名、以邑与谥、以谥与氏、以爵与谥等28类,另加其他5类共33类。其中,影响中国姓氏发展衍变最大者有以国名或地名为氏、以姓氏为氏、以官爵职业名为氏三大类。虢、郭、焦等就是以周王室同姓(姬)之国国名为氏的。

由上述可知,先秦时期姓与氏有着不同的作用,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表明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姓有氏;姓因生而定,虽经百代而不变,氏因家族而为,是可变的。氏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与尊号,人人都以有氏为荣。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这是郑樵对先秦姓、氏的不同作用经过深刻研究之后作出的正确结论。

二、西周贵族名字由来

人之取名,根于心意,沿于习尚,因时变迁。夏、商时代崇太阳神,故有十干取名的“日名”法。至周,取名就开始复杂起来。“逮周,生有名,死有谥;生以义名,死以义谥。……微子启、微仲衍、箕子、比干,皆周人也。故去其甲乙丙丁之类,始尚文焉。”幼年取“名”,成年冠“字”是周代人名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和特点。《礼记・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由于重男轻女的原因,周代女子的“名”与“字”极少流传下来,一般多以姓称。《白虎通德论・姓名》云:“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男子取字之

[1]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87

[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上海出版社,1931

(17)[3]盛冬铃.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J].文史,1983

(责编:巩文德)[4]王国维.观堂集林[M].中华书局,1959

兰台世界

2007.7下半月

47


相关内容

  • [姓名考]一 姓氏的起源_新浪悦读_手机新浪网
  • [中国最复杂的姓可能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虽然比起"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和"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来说短了那么一丢丢,不过爨.鞲这样的生僻字还是足以让人把这个姓当作乱码的] 姓名,具体来说,是"姓氏" ...

  • 姓氏文化(2)名字发展与禁忌
  • 中国古人重视姓氏,也重视名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跟"姓氏"一样,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个分离的概念,"名"与"字"不可混为一谈. 名字生成脉络与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名,用于辨别个体,人名也是, ...

  •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研究]
  •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选题的理由: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他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 ...

  • 中国姓氏起源
  • 中国姓氏起源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 ...

  • 中国姓氏的演变过程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姓氏的渊源与人类文明相关联,从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已有5000年.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在最早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各部落的代称.氏则出现较晚,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姓的衍生分支 ...

  • 寻访沈阳稀有姓氏
  • 寻访沈阳稀有姓氏 本月,沈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接近尾声,各种生僻姓氏组团浮出水面. 为何要关注稀有姓氏? 姓氏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古代,姓氏是宗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史记>特列出三十世家.五代十国之后,贵族社会转为宗族社会,姓氏不再有标定贵贱的功能.近代,传统农业社会解体,姓氏的 ...

  • 论中国贵族
  • 论中国贵族 李零 来源:美术向导 [破土编者按]谈到姓氏,现在人们往往乐意跟历史上的名人扯上关系,比老一辈人更喜欢炫耀出身,一代代跨辈往前倒腾,与一般人区隔开来以显自身的高贵,意给贴金,光彩.而李零老师这篇文章以贵族考古的方式解释当下虚捧的贵族精神都是假贵族在干的,"'贵族' 的概念太烂. ...

  •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从姓氏文化角度看我国旅游业 摘要 我国的姓氏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不言而喻.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 ...

  • 中华姓氏---- 单姓
  • 单姓(Shàn xìng),中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2.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单氏来源:三千零五十年前,周成王封其少子臻[经考古证实为谬误].单氏来源:根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氏高祖为周文王族弟.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