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学设计获奖作品 江 南 地 区 的 开 发

作者:福州十九中 唐爱铭   发表时间:2008-4-28 9:38:34      访问次数:1655

福州十九中 唐爱铭

【教学内容分析】

《江南地区的开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教材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书中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史内容并存的一课。

这节课内容多头绪繁杂,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表述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对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以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线,将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与“淝水之战”作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本课的线索更加鲜明、清晰,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学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作好铺垫,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来龙去脉,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今天南方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

2.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

3.此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多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本课以经济史内容为主,学生较为陌生,同时本课高度概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 “用教材教”。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本课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式、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2.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简况。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问题、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和制作示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3. 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发展”图,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

多媒体演示:

一幅江南美景,一曲优美的《春江花月夜》,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

显示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江南,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上的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方。

一、呈现史料,

直入主题。

多媒体展示:

1.《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史记》:“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宋书》:“江南……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丝锦布帛产量很高,可以供应天

下人穿衣。”

2.形成对比:

《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描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并通过示意图了解朝代更替。

从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理解两段材料。

制作东汉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示意图。

师生相互交流,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整合教材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借助材料感知历史、学习历史。

感受这一阶段 “政权分立”的特征。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感知。

将教材引用的《宋书》中一段材料改为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从变化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诱发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

“《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为什么会不同?

(多媒体显示)

探究: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人口南迁

(2)自然条件优越

(3)人民的辛勤劳动

展示:

少数民族内迁的走势(flash演示)

(多媒体显示)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简表

(多媒体显示)

2.江南地开发

的表现。

(多媒体显示)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形成结论:

(1)    江南地区

得到开发

(2)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引导:

1.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

2.从原因、影响二方面认识“人口南迁”这一历史现象。

(1) 为什么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举出具体史实。

讲解:

(结合制作的东汉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的示意图讲述)北方战乱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间有三国的局部缓和,但在西晋短暂统一的时候,北方仍有战乱,西晋灭亡后北方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北方地区则陷入更严重的战乱。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并与东晋之间爆发了一场淝水之战。

①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特点并填入表格。

③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④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归纳: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则取得暂时稳定,从而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生活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人民,是否会举家南迁?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产生什么影响?

导读:

“江南地区的开发图”

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落后的面貌,从此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追赶北方之势,宋朝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直到今天,这一地区仍是最繁华富庶的地区。

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回答:

原因?表现?影响?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较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八王之乱”

2.内迁各族与西晋的战争

学生完成表格

.

学生比一比谁讲得精彩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读图,从图中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重点区域。

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体现主体与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执果索因,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整体放入、整体认识、整体把握。

强化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承上启下

构建知识结构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一步认识 “北乱南稳”。

在情感、态度上认同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巩固训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落实情感目标。

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读图学史的能力。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但是在这期间,我们也看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元素: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从而为隋朝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1.我们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为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

课后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堂课紧紧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展开,

教学中以《史记》和《宋书》所描述的江南两种绝然不同的情况,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寻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从而引出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并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及影响,这样使得松散的学习内容连成一体,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得难点有效分解。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和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态度。

3.“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本堂课的又一特点。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对江南地区在西汉和南朝时变化的比较,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从而使得探究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上问题的探究与深入应给与充分地预设,从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能从容应对,引导到位。

4.课堂上注意运用图、表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教师应注意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制作朝代更替示意图、学生完成淝水之战简表和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较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在本堂课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作者:福州十九中 唐爱铭   发表时间:2008-4-28 9:38:34      访问次数:1655

福州十九中 唐爱铭

【教学内容分析】

《江南地区的开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教材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书中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史内容并存的一课。

这节课内容多头绪繁杂,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表述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对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以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线,将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与“淝水之战”作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本课的线索更加鲜明、清晰,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学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作好铺垫,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来龙去脉,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今天南方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

2.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

3.此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多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本课以经济史内容为主,学生较为陌生,同时本课高度概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 “用教材教”。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本课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式、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2.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简况。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问题、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和制作示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3. 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发展”图,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

多媒体演示:

一幅江南美景,一曲优美的《春江花月夜》,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

显示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江南,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上的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方。

一、呈现史料,

直入主题。

多媒体展示:

1.《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史记》:“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宋书》:“江南……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丝锦布帛产量很高,可以供应天

下人穿衣。”

2.形成对比:

《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描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并通过示意图了解朝代更替。

从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理解两段材料。

制作东汉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示意图。

师生相互交流,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整合教材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借助材料感知历史、学习历史。

感受这一阶段 “政权分立”的特征。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感知。

将教材引用的《宋书》中一段材料改为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从变化中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诱发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

“《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为什么会不同?

(多媒体显示)

探究: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人口南迁

(2)自然条件优越

(3)人民的辛勤劳动

展示:

少数民族内迁的走势(flash演示)

(多媒体显示)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简表

(多媒体显示)

2.江南地开发

的表现。

(多媒体显示)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形成结论:

(1)    江南地区

得到开发

(2)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引导:

1.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

2.从原因、影响二方面认识“人口南迁”这一历史现象。

(1) 为什么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举出具体史实。

讲解:

(结合制作的东汉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的示意图讲述)北方战乱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间有三国的局部缓和,但在西晋短暂统一的时候,北方仍有战乱,西晋灭亡后北方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北方地区则陷入更严重的战乱。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并与东晋之间爆发了一场淝水之战。

①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特点并填入表格。

③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④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归纳: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则取得暂时稳定,从而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生活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人民,是否会举家南迁?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产生什么影响?

导读:

“江南地区的开发图”

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落后的面貌,从此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追赶北方之势,宋朝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直到今天,这一地区仍是最繁华富庶的地区。

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回答:

原因?表现?影响?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较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八王之乱”

2.内迁各族与西晋的战争

学生完成表格

.

学生比一比谁讲得精彩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读图,从图中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重点区域。

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体现主体与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执果索因,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整体放入、整体认识、整体把握。

强化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承上启下

构建知识结构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一步认识 “北乱南稳”。

在情感、态度上认同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巩固训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落实情感目标。

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读图学史的能力。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但是在这期间,我们也看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元素: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从而为隋朝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1.我们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为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

课后反思:

1.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整堂课紧紧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展开,

教学中以《史记》和《宋书》所描述的江南两种绝然不同的情况,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寻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从而引出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并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及影响,这样使得松散的学习内容连成一体,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得难点有效分解。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2.成功运用史料教学。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和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态度。

3.“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本堂课的又一特点。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对江南地区在西汉和南朝时变化的比较,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从而使得探究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上问题的探究与深入应给与充分地预设,从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能从容应对,引导到位。

4.课堂上注意运用图、表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教师应注意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制作朝代更替示意图、学生完成淝水之战简表和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较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5.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在本堂课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相关内容

  •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指南
  • 附件 第十三届湖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 指 南 大奖赛组委会编 2013年4月 目 录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大赛分组及作品分类 (一)大赛分组 (二)作品分类 三.作品说明及要求 (一)作品说明 (二)作品资格审定 (三)作品制作 四.参赛作品报送要求 (一)作品报送形式 (二)作品报送数量 ( ...

  • 大学生文化节创意大赛
  • 附件1 山东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参赛报名表 (参赛个人填写) 附件2 山东学生创意文化节参赛作品汇总表 (组织单位填写资料) 附件3 大赛参赛要求 一.服装设计作品 1.参赛人员 省内高校在校生 2.报名时间 2012年6月5日至9月10日截至(以组委会所在地邮戳为准) 3.参赛者须知 (1)参赛作品应 ...

  • 界面设计论文
  • 13设计学 2013918276 宋文姣 多媒体作品<赵州桥>界面设计分析 摘 要 界面是一个作品与受众者的交流沟通的窗口,体现了整个作品的视觉效果,是多媒体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契合作品主题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受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要更生动.更直观,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使整部多 ...

  • 第八届游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主持词
  • 第八届游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主持词 在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将手机调为震动或关闭状态,谢谢合作!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欢迎大家来到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第十一届科技学术节之"芯灵杯"第八届游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的现场.我是主持人: ...

  • 中学油画作品欣赏教学探析
  • 中学油画作品欣赏教学探析 --以南充六中美术班教学为例 摘 要 中国油画作品欣赏课是中学美术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在通过讲授油画作品欣赏课时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油画素养,从而达到提升中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的一个目的.可是当前油画欣赏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已经严重的妨 ...

  • 历年电子设计大赛题目分类
  • 3.历届全国电子竞赛题目分析 电源类作品系统 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设计 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 直流稳定电源设计 简易数控直流电源设计 开关稳压电源(07全国本) E题 简易数控充电电源 (08) 信号源类作品系统 无线电类作品系统 放大器类作品 仪器仪表类作品系统 数据采集与处理类作品系统 控制类作品系 ...

  •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
  •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文 件 穗云教„2006‟197号 关于组织白云区第四届中小学 电脑制作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中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局将组织"白云区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并向广州市 ...

  • 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设计展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背景: 为了配合xxxx学院"金秋杯"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同时也为了让全院同学融入到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浓厚氛围中,弘扬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意识,xxxx学院大学生设计学会将举办我院第二届大学生设计作品展览. 本次设计作品展览,旨在提高我院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 ...

  • [推荐]高中声乐教学案例.声乐教案
  • 声 乐 课 教 案 第 一 单 元 一﹑课 题: 歌曲教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使学生的气息﹑发声和共鸣 协调配合,能较好地调控音色,运用声音的技巧,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 品. 三﹑教学内容: 1.练习曲: ﹙1﹚. 13 24 ︱ 35 46 ︱ 53 42 ︱ 1 - ︱ ...

  •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 美 术 教 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 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