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

第一套试题答案

一、 简答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轴心文化区和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非主流文化区;(2)轴心文化区分为黄河文化区和长江文化

区,黄河文化区分为三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中州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燕赵文化区,长江文化区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3)非主流文化区分为蒙古草原文化区、新疆城郭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西南山地文化区、东南沿海海派文化区、东北渔猎草地文化区等。

2.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是:(1)致灾因子种类多,灾害类型复杂多样;(2)灾害多群发、频发和链发;(3)灾情严重;(4)灾害时空差异明

显,规律性强。

3. 中国经济景观分异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异,即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和西部待开发地区;(2)城市经

济景观和农村经济景观的分异已初步形成;(3)在东部地区已形成了三个明显的经济区。

4. 国土整治是一个带有横断科学性质的综合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1)拟定区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2)提出实施该规划的措施

和步骤;(3)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管理。其意义是为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出在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前提下的满意方案。 5. 东北区冷的原因:(1)高纬度;(2)临近寒极;(3)受寒潮影响强烈;(4)冻土广泛分布。东北区湿的原因:(1)受夏季风影响;(2)三面环海;

(3)沼泽湿地广泛分布;(4)多气旋和气流切变;(5)山地环绕、森林广布,易于动力抬升。

6. 华北区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在于:(1)国家现代经济重心北移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的需要;(2)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群发

展的需要;(3)是华北人口高密度区市场发展的需要。

7. 晋陕内蒙乌金三角区资源开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源浪费严重;(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3)计划性不够,盲目上马问题严重;

(4)交通瓶颈问题突出;(5)水资源的限制性强。

8. 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及其分异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高寒性特征明显,高寒草旬和冰川分布广泛;(2)景观区内分异明显,垂直地带特

征突出;(3)原面上的基带是垂直地带连片组合的结果,高原上的山、谷呈现出正逆两个方向的垂直分异;(4)原面上的自然地带自东南向西北更替,大多数地区东西延伸。 二、 论析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试析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二级分异的基本格局及其原因。

1. 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级分异的基本格局是三山夹两盆,其主要成因是在古塔里木地块基础上在第四纪因构造活化而产生差异性升降所形

成。二级分异主要表现为盆地地区的环带状结构,即由外至内依次为:山前洪积善群、绿洲带、砾石戈壁、沙砾戈壁、半固定粗沙沙漠、流动性泥质沙漠和河尾湖与湿地。广其原因主要是外营力地表分异的结果。

2.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1)区位条件;(2)中心地与城市的等级与水平;(3)市场条件;(4)腹地状况;(5)资金条

件;(6)技术条件;(7)劳动力水平等。经济现状比较的内容包括:(1)经济水平;(2)产业结构;(3)城市化水平;(4)国内外竞争力;(5)发展的方向与趋势;(6)存在的问题等。 三、 应用分析题(20分)

应用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理,试设计基于西部大开发背景的陕西区域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

陕西区情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分析与评价;2. 陕西全省及三大区合理的国土整治规划;3. 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

2套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中国疆城最北位于 2. 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位;中国煤炭消耗量居世界第

3. 我国国土约有98%的地区位于地区;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4. 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雨型。 5. 在中国各大流城区内,除内陆诸河外产水模数最小的流城

是 ,最大的流城是 。

6. 中国产油量最大的油田是产煤量最大的煤矿

是 煤矿。

7. 中国中原风景旅游区属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开发属

8. 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9. 中国人口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特点;1684

年中国人口突破 。

10. 在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客流量居第一位的运输方式

二. 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可分为:

⑴ 天文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南北纵跨了七个纬度带; ⑵ 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最

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

⑶ 区位位置,位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南亚的中

央。

2. 中国交通业的现状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⑴. 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

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⑵. 交通网络已基本成形;

⑶. 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

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

⑷.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

界第二位;

⑸. 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们较落后,管理水平相对

较低。

⑽. 西南喀斯特景观与少数民组部落文化风景区; ⑾. 黄土高原黄土景观与三秦文化风景区; ⑿. 青藏高原冰山峡谷与藏文化风景区; ⒀. 西北风沙景观与伊斯兰文化风景区。 6. 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有许多有利的形成条件:

⒁. 有丰富的物质来源;

⒂. 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 ⒃. 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 ⒄. 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 7. 长江三角洲具有如下几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⑴.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⑵. 巨大的市场; ⑶. 广阔的腹地;

⑷. 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龙头地位; ⑸. 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是;“1”字打头的首都放射线国道是按 时针方向编号的。

四. 实例分析(15分)

试分析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一些重大问题。 中国地理第二套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江心 北纬53°31′、新疆乌恰县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东经73°22′ 2. 一、一 3.

北纬20-50度、69 4. 秦淮、全年降5. 黄河、东南诸河 6. 大庆、大同 7. 人文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市场8. 海南岛、冲积岛 9. 基数大、1亿 10. 公路、顺

3.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有:

⑴.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⑵. 山地多,平地少;

⑶.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⑷.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⑸.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⑹.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4. ⑴.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①. 季风气候明显; ②. 大陆性气候强; ③. 气候类型多样; ④. 水热同期

5. 中国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⑺. 华北华夏古文化与自然风景区; ⑻. 江南水乡园林文化与湖光山色风景区;

⑼. 东南沿海丹霞赤壁、热带滨海风光与海派文化风景区;

三.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中国地貌大势是在大地构造基础和构造格局的影响下形成的,具体响应如下:

⑴. 新生代构造运动以来,中国西部构造运动强烈,东部相对稳定,因而西部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升降,东部则是相对和缓的隆

起和凹陷。在地貌大势上的响应①是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西部地区多山地和高原盆地,东部地区则多平原丘陵。 ⑵. 中国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华夏系构造带和西域系构造带等均很发育,各种构造山地成为大地貌单元划分的边界,形成

了中国网格状的地形格局;五种常态地貌中山地众多。

2.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

①.1949-1957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主要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多

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等影响的结果。

②.1958-1961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4.6‰,1960年还出现了新中国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大跃进”的政策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人民生活困难。

③.1962-1973年,中国进入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潮期,12年内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均净增人口1946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25.6‰。期间,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1958-1961年人口下降的补偿;1966-1973年人口增长是十年动乱的结果。

④.1974年至今,形成了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成果。

⑵. 中国人口发展的两高时期是造成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庞大的主要原因,1974年后的人口下降是中国人口得到控制的关键。

3.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可以归纳为:

⑴.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在1.5-2.2%; ⑵.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政府行为调控向市场导向为主体的转型时期; ⑶.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城市膨胀发展向经营城市的战略转型时期; ⑷.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城市质量的转型时期; ⑸.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一般性城市向特殊性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⑹.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处在高风险阶段;

⑺. 老龄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问题的重要内容; ⑻. 中国城市交通和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重; ⑼. 城市污染普遍而严重。

四. 实例分析(15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必要性:

⑴. 华北缺水十分严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性制约因素;

⑵. 华北缺水在本地区已无法自已解决。 2. 紧迫性:

⑴. 黄河断流;

⑵. 华北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 ⑷. 。

第四套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中国最东位于。

2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排名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的社会地位没变。 3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 4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5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

6湖北省因地处。 7山东省因位于以东而得名。

8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2005年中国新测得海拔高度是 9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10中国人口

11. 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⑶. 黄河三角洲海水倒灌现象十分严重; ⑷. 华北缺水已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安全。 3. 可能性:长江流域有条件调水。 4. 南水北调可能会产生的生态问题:

⑴. 调出区: ⑵. 调入区: ⑶. 沿途地区

12.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m 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3.

14. 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

为东南风。

15.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夏炎热冬寒冷,春温于秋温,气温日、年较差大。 16. 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

17. 根据中科院的人造卫星观测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40%的国土发生了土壤被侵袭的现象,受到竟达2.62亿公顷”。

18. 据测算,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所有土地生产系统总生产量的%。

19. 1998年,黄河继续断流,黄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张光斗等16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全社会呼吁:

“ , 。”

20. 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名为荆江。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21. 22. 黄海以启东角和

23. 中国的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湾以南,以及北方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24. 中国主要构造带和东部三大隆起带主体发育了属矿产。

25. 已探明

26. 2005选美中国所选景观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形阶梯的地方,也不在主流文化的区域,美景分布在人烟稀少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27. 2005选美中国十大名山排名第一的南迦巴瓦峰,是位于神秘脉挂在了青藏高原的南端,而且还将欧亚板块紧紧地钉在了印度板块之上。

28. ,是2005选美中国所评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中唯一以中国古建筑为主体的城区。 四. 实例分析(15分)

世界观察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台湾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耕地仅O.56亩、韩国O.7亩、台湾O.65亩) ,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台湾占76%) ,由此推理,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3亿,需进口粮食3.84亿吨,因此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利用而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

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本国人口呢?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中国地理第四套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 2. 发展中 3.1,1 4.67 5. 秦岭—淮河 6. 洞庭湖,火炉 7. 太行山 8.8844.43 9. 海南,冲积 10. 基数大 11. 塔克拉玛干 12.10 13.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4. 印度 15. 高 16.0.1 17. 荒漠化 18.70 19.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20. 下 21. 三江源 22. 济洲 23. 杭州 24. 金 25. 陕甘宁 26. 转折(或边缘) 27. 地结 28. 苏州老城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3. 中国主要的水资源问题

⑴.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⑵.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⑶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 ⑷水污染日趋严重;

⑸. 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严重;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5. 台风的形成条件:

三、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⑴.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⑵. 青藏高原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

⑶.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⑷. 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⑴. 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⑵. 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 ⑶.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

⑷.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⑸. 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①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②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 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③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④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

(6).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①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②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③青藏冷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旱涝灾害。

4. 黄河及其流域主要问题的形成和过程可沿如下两个思路分析:

⑴降水集中—洪峰量大—泥沙含量大—洪水危害大—防洪筑堤—悬河发育—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威胁

⑵主要流经干旱区—降水少—需水量大—大量取水—断流—进一步掠夺水资源—生态失衡

四. 实例分析(15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口的增长得到了合理的控制,按目前的增长态势人口峰值不是16.3亿,而是15亿以内; 2. 政府正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保护耕地和农业用地,并鼓励农民从事粮食生产; 3. 中国是个大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着广阔回旋余地,这是日本、韩国等疆土小国不可相比的;

4. 中国的实际耕地有20亿亩,而不是14.3亿亩,21世纪中叶,耕地的绝对面积下降到18.5亿亩,人均占有耕地有1.15亩,远

多于日本和韩国;

5. 中国土地潜力还大。中国目前的复种指数在155%左右,可以提高到160%以上,复种指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000

万亩播种面积,中国可以做到在耕地的下降同时,播种面积稳定不变; 6. 中国的中低产田占2/3,提高单产的潜力大;

7. 中国还有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和47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海域,利用率与生产率都不高,中国的山区与海洋将成为未来重

要的食物来源。

因此,我们只要经过努力,完全能够依靠本身的资源解决或基本解决粮食与农产品的供给问题。

但这种观点也提醒我们: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基本国情不能忽视,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长抓不懈。

第五套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中国南北纵跨

2.2005年1月5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亿;吴传均先生认为中国人口的环境容量最大是亿。 3. 中国是世界第粮食生产国;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位。

4. 中国800㎜等降水量线在东部地区大致与 5. 中国大阳辐射量最大的是地区。 6. 渤海是中国的海,黄海全部由构成。

7. 关中地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属型。 8. 中国的基岩海岸以走向为主体,生物型海岸主要分布在

9. “2”打头的国道是走向的公路干线,中国未来公路建设中重点发展的是建设。

10. 中国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 三.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为什么中国季风显著,分析中国各类季风气候发育的原因。

2. 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背景。 3. 试析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关系。 四. 实例分析(15分)

分析黄河泥沙和黄河断流对黄淮海平原地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49、62 2.13、16.9 3.1、2 4. 秦淮线、1 5. 青藏、四川盆地6. 内、大陆架 7. 历史古迹或人文旅游资1. 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可归纳为:

⑴. 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⑵. 山地多,平原少;

⑶. 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三大地形阶梯的分界分别是:

⑴.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为,昆仑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等; ⑵.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为,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雪锋山等。

2. 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点:

⑴. 数量特点,绝对数量的丰富和相对数量的稀少; ⑵. 质量特点,耕地种类的多样和优质耕地绝对数

量的众多与中低产田所占比例高。

3. 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⑴. 类型多,分布广;

⑵. 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⑶.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结合互相印衬; ⑷. 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⑸. 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

4. 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⑴. 城市发展资金不足,滞缓了城市良性发展的速

度;

⑵.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模拟城市十分普遍; ⑶. 城市功能分化不明显,功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源、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型 8. 北东、热带 9. 南北、高速公路 10. 高消耗、高污染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十分突出;

⑷. 城市污染普遍而严重;

⑸. 城市交通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 ⑹. 城市安全问题严重;

⑺.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旧益突现。

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由年轻型结构向老年型结

构转变,在人口金字塔的底部出现了倒金字塔的走势。标志着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在保持人口低速增长的大势下,在一定阶段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6. ⑴. 甘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 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 ②. 天然草地多,耕地和林地少; ③. 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严重不足; ④. 后备土地资源数量多,但质量差; ⑤. 已利用的耕地资源利用深度广,强度大。⑴. 存在的问题:

①. 水资源严重不足;

②. 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 ③.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

7. 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

⑴. 地势低平,发育了高达5-7米的悬河; ⑵. 河流多弯道;

⑶. 降水在全流域同时出现; ⑷. 水流下泻不畅,

⑸. 人口密度和经济附加量大。

四.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⑴. 只所以说中国季风显著是因为:①. 中国季风气候多样;②. 中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大;③. 中国季风气候引起的气候变化明显。

⑵. 中国季风气候发育的原因:①. 海陆热力差异巨大;

②. 青藏高原加强了冬夏季风;③. 青藏高原原面形成了高原季风,既加强了夏季印度低压的强度,又加强了低纬度的经向环流,进而加强了星星风系季节移动所引起的西南季风。

2. ⑴. 比较两者的经济实力;

⑵. 比较两者的经济结构; ⑶. 比较两者的市场条件; ⑷. 比较两者的腹地条件; ⑸. 比较两者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3. ⑴.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 第六套试题

一. 简答题 (每题6分,共48分)

4简析中国成矿空间的区域性与分带性。 二.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

2. 试析中国海岸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海岸走向的关系,分析中国近海大地构造格局对海岸走向和海岸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 三. 实例分析(12分)

比较分析98长江洪灾与2003渭河下游洪灾发生背景的共性与差异性,并说明两次洪灾对人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行为和观念提出了哪些警示。

中国地理第六套试题答案

四. 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 ⑴. 中国的四至:最北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在53°31′N ;最南位于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西位于

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在73°22;最东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在135°03′ ⑵. 中国四至包含的地理意义:标志着中国所跨的地理纬度大,纬度地带性发育;东西地跨62个经度,时差达4个小时,东西干湿分异明显而众多。

2. 中国境内极锋移动的时空规律是:

⑴. 3月极锋位于粤北和南岭一带,使该地发生低温阴雨; ⑵. 3-4月极锋位于江南丘陵一带,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阴雨; ⑶. 5-6月极锋长期停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成梅雨;

⑷. 7月上中旬极锋跃迁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形成这些地区的短期阴雨; ⑸. 7-8月极锋徘徊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这一地区的雨季; ⑹. 8月下旬,极锋到达辽河流域,形成这一带的短期降雨; ⑺. 9月,极锋开始南撤,10月到达东南沿海。

3. 中国在地质构造基础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在各种构造单元

和构造与岩浆带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与分带性。有三条纬向构造成矿带;东部地区的三隆三凹构造形成了更为细化的成矿区;西部地区的西域系构造带也形成了许多成矿区和成矿带;华夏歹字形构造也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成矿区和成矿带。

⑵.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

⑶.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类型及分布; ⑷. 三者拟合最优区的空间分布和评价。 五. 实例分析(15分)

应主要从水资源和水问题的角度分析黄河泥沙和黄河断流对

黄淮海平原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把握如下几点:

⑴. 对水资源丰度的影响; ⑵. 对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⑶. 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⑷.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⑸. 对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⑹.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⑺.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可概括如下:

⑴. 庞大的人口基数; ⑵.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⑶. 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⑷. 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⑸. 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⑹.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⑺.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⑻.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5. 黄淮海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与问题有:

⑴. 本区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

⑵. 土地利用率高,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 ⑶. 洪涝盐见蝗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 ⑷. 中低产田所占比率高。

五.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①. 季风气候明显; ②. 大陆性气候强; ③. 气候类型多样; ④. 水热同期。

⑵. 影响中国气候特征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①. 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环境下,海

陆差异明显,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即东亚季风气候;

②. 青藏高原的高大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

中国地理第七套考试题答案 一. 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2. 中国近海海流模式的影响因素:

⑴. 外海海流—黑潮暖流;

⑵. 以河流冲淡水为主体的近海沿岸流; ⑶. 内海水团; ⑷. 补偿流;

⑸. 海域环境及海岸状况。

二.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季风;

③. 青藏高原对低纬度环流的加强,使中国的西南

季风较其他地区的行星季风强;

④. 频领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宽广的西北干旱区使中

国气候的大陆性极强;

⑤. 众多的温度带和鲜明的东西干湿分异以及众多

的高大山地,使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⑥.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多雨,因而中国绝大

多数地区雨热同期。

4. 中国海岸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海岸走向有着密切的

关系,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多为基岩性海岸,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岸多为泥沙质海岸。这主要是中国近海大地构造格局影响的结果。(需要细加分析)

六. 实例分析(12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均非该流域建国后最大洪水或百年尺度的洪水; 2. 均与泥沙沉积和悬河有关; 3. 均产生了重大的灾情;

4. 均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5. 长江在干流的中游,而渭河则在入黄的下游平原区; 6. 渭河洪水与三门峡水库有关,长江洪水与湖库蓄洪能力下

降有关。

7. 警示以人地关系为核心。

2. 自乾隆25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后,人口每增加2亿数量年数逐渐缩短,由最初的140年缩短到13年,反映了中国人口总量增加的巨大。这是中国人口压力巨大和控制难度大的根本原因。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⑹. 从人口对衣食住行需求方面的压力分析; ⑺. 从人口素质提高方面分析; ⑻. 人口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⑼.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

⑽. 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和过度利用带来的资源贫乏。

4. 中国网格状地形格局的构造基础主要是中国大地构造地域分异和地域差异的结果。

⑴. 褶皱带和构造活动带所形成的山地是网格状地形格局的骨架,具体应说出导致地貌单元分异的山地名称; ⑵. 地壳稳定区是大地貌单元形成和发育的地区,具体应指出主要大地貌单元的名称和发育的地质背景; ⑶. 构造单元的走向和边界形态决定了地貌单元的走向和形态。

第八套

一. 简答题(每题7分,共56分)

1中国民族与宗教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汉民族聚居于黄、长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少数民族散居于周边地区;(2)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3)中国的原生宗教主要分布在汉民族聚居区,儒、道、释是这里的主要宗教,原始宗教和域外宗教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差异明显。

2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是:(1)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2)城市环境污染严重;(3)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巨大,问题严重;(4)陆地水域和近海海域水体污染严重;(5)环境问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3中国自然景观经向分异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温带森林草原、草旬草原黑土景观地带;(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4. 简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国际竞争力强劲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其国际竞争力强劲的原因主要包括:(1)良好的空间区位;(2)巨大的腹地和市场;(3)良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4)极具潜力的发展趋势;(5)中国和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

5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投资的资金因北上西进而大幅下降;(2)劳动力短缺,价格上涨;(3)产业结构不合理,后劲不足;(4)腹地狭小,国内市场不足;(5)资源短缺,环境欠帐严重。

6西南地区地表结构一级分异的基本格局是:南北分异,南部为云贵高原,中部是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地。二级分异是:云贵高原南为山地,北是高原;四川盆地自东向西分为川东平行岭谷、中部方山丘陵和川西平原。

7晋陕内蒙区划分的合理性在于:(1)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2)核心区域发展方向的一致性;(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致性。问题在于:(1)三省、区构成的该大区内部差异明显;(2)仅靠乌金三角区的资源开发不能带动所在省、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8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高寒,空气稀薄,缺氧;(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强;(3)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强;(4)人类开发和影响的历史短,影响不强,但近年来生态退化现象严重;(5)以寒旱草原景观为主体。

中国地理

第一套试题答案

一、 简答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轴心文化区和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非主流文化区;(2)轴心文化区分为黄河文化区和长江文化

区,黄河文化区分为三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中州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燕赵文化区,长江文化区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3)非主流文化区分为蒙古草原文化区、新疆城郭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西南山地文化区、东南沿海海派文化区、东北渔猎草地文化区等。

2.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是:(1)致灾因子种类多,灾害类型复杂多样;(2)灾害多群发、频发和链发;(3)灾情严重;(4)灾害时空差异明

显,规律性强。

3. 中国经济景观分异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异,即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和西部待开发地区;(2)城市经

济景观和农村经济景观的分异已初步形成;(3)在东部地区已形成了三个明显的经济区。

4. 国土整治是一个带有横断科学性质的综合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1)拟定区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2)提出实施该规划的措施

和步骤;(3)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管理。其意义是为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出在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前提下的满意方案。 5. 东北区冷的原因:(1)高纬度;(2)临近寒极;(3)受寒潮影响强烈;(4)冻土广泛分布。东北区湿的原因:(1)受夏季风影响;(2)三面环海;

(3)沼泽湿地广泛分布;(4)多气旋和气流切变;(5)山地环绕、森林广布,易于动力抬升。

6. 华北区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在于:(1)国家现代经济重心北移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的需要;(2)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群发

展的需要;(3)是华北人口高密度区市场发展的需要。

7. 晋陕内蒙乌金三角区资源开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源浪费严重;(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3)计划性不够,盲目上马问题严重;

(4)交通瓶颈问题突出;(5)水资源的限制性强。

8. 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及其分异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高寒性特征明显,高寒草旬和冰川分布广泛;(2)景观区内分异明显,垂直地带特

征突出;(3)原面上的基带是垂直地带连片组合的结果,高原上的山、谷呈现出正逆两个方向的垂直分异;(4)原面上的自然地带自东南向西北更替,大多数地区东西延伸。 二、 论析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试析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二级分异的基本格局及其原因。

1. 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级分异的基本格局是三山夹两盆,其主要成因是在古塔里木地块基础上在第四纪因构造活化而产生差异性升降所形

成。二级分异主要表现为盆地地区的环带状结构,即由外至内依次为:山前洪积善群、绿洲带、砾石戈壁、沙砾戈壁、半固定粗沙沙漠、流动性泥质沙漠和河尾湖与湿地。广其原因主要是外营力地表分异的结果。

2.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1)区位条件;(2)中心地与城市的等级与水平;(3)市场条件;(4)腹地状况;(5)资金条

件;(6)技术条件;(7)劳动力水平等。经济现状比较的内容包括:(1)经济水平;(2)产业结构;(3)城市化水平;(4)国内外竞争力;(5)发展的方向与趋势;(6)存在的问题等。 三、 应用分析题(20分)

应用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理,试设计基于西部大开发背景的陕西区域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

陕西区情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分析与评价;2. 陕西全省及三大区合理的国土整治规划;3. 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

2套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中国疆城最北位于 2. 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位;中国煤炭消耗量居世界第

3. 我国国土约有98%的地区位于地区;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4. 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雨型。 5. 在中国各大流城区内,除内陆诸河外产水模数最小的流城

是 ,最大的流城是 。

6. 中国产油量最大的油田是产煤量最大的煤矿

是 煤矿。

7. 中国中原风景旅游区属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开发属

8. 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9. 中国人口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特点;1684

年中国人口突破 。

10. 在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客流量居第一位的运输方式

二. 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1.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可分为:

⑴ 天文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南北纵跨了七个纬度带; ⑵ 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最

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

⑶ 区位位置,位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南亚的中

央。

2. 中国交通业的现状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⑴. 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

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⑵. 交通网络已基本成形;

⑶. 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

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

⑷.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

界第二位;

⑸. 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们较落后,管理水平相对

较低。

⑽. 西南喀斯特景观与少数民组部落文化风景区; ⑾. 黄土高原黄土景观与三秦文化风景区; ⑿. 青藏高原冰山峡谷与藏文化风景区; ⒀. 西北风沙景观与伊斯兰文化风景区。 6. 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有许多有利的形成条件:

⒁. 有丰富的物质来源;

⒂. 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 ⒃. 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 ⒄. 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 7. 长江三角洲具有如下几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⑴.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⑵. 巨大的市场; ⑶. 广阔的腹地;

⑷. 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龙头地位; ⑸. 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是;“1”字打头的首都放射线国道是按 时针方向编号的。

四. 实例分析(15分)

试分析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一些重大问题。 中国地理第二套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江心 北纬53°31′、新疆乌恰县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东经73°22′ 2. 一、一 3.

北纬20-50度、69 4. 秦淮、全年降5. 黄河、东南诸河 6. 大庆、大同 7. 人文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市场8. 海南岛、冲积岛 9. 基数大、1亿 10. 公路、顺

3.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有:

⑴.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⑵. 山地多,平地少;

⑶.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⑷.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⑸.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⑹.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4. ⑴.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①. 季风气候明显; ②. 大陆性气候强; ③. 气候类型多样; ④. 水热同期

5. 中国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⑺. 华北华夏古文化与自然风景区; ⑻. 江南水乡园林文化与湖光山色风景区;

⑼. 东南沿海丹霞赤壁、热带滨海风光与海派文化风景区;

三.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中国地貌大势是在大地构造基础和构造格局的影响下形成的,具体响应如下:

⑴. 新生代构造运动以来,中国西部构造运动强烈,东部相对稳定,因而西部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升降,东部则是相对和缓的隆

起和凹陷。在地貌大势上的响应①是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西部地区多山地和高原盆地,东部地区则多平原丘陵。 ⑵. 中国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华夏系构造带和西域系构造带等均很发育,各种构造山地成为大地貌单元划分的边界,形成

了中国网格状的地形格局;五种常态地貌中山地众多。

2.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

①.1949-1957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主要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多

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等影响的结果。

②.1958-1961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4.6‰,1960年还出现了新中国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大跃进”的政策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人民生活困难。

③.1962-1973年,中国进入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潮期,12年内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均净增人口1946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25.6‰。期间,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1958-1961年人口下降的补偿;1966-1973年人口增长是十年动乱的结果。

④.1974年至今,形成了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成果。

⑵. 中国人口发展的两高时期是造成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庞大的主要原因,1974年后的人口下降是中国人口得到控制的关键。

3.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可以归纳为:

⑴.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在1.5-2.2%; ⑵.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政府行为调控向市场导向为主体的转型时期; ⑶.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城市膨胀发展向经营城市的战略转型时期; ⑷.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城市质量的转型时期; ⑸.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一般性城市向特殊性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⑹.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处在高风险阶段;

⑺. 老龄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问题的重要内容; ⑻. 中国城市交通和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重; ⑼. 城市污染普遍而严重。

四. 实例分析(15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必要性:

⑴. 华北缺水十分严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性制约因素;

⑵. 华北缺水在本地区已无法自已解决。 2. 紧迫性:

⑴. 黄河断流;

⑵. 华北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 ⑷. 。

第四套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中国最东位于。

2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排名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的社会地位没变。 3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 4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5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

6湖北省因地处。 7山东省因位于以东而得名。

8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2005年中国新测得海拔高度是 9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10中国人口

11. 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⑶. 黄河三角洲海水倒灌现象十分严重; ⑷. 华北缺水已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安全。 3. 可能性:长江流域有条件调水。 4. 南水北调可能会产生的生态问题:

⑴. 调出区: ⑵. 调入区: ⑶. 沿途地区

12.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m 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3.

14. 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

为东南风。

15.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夏炎热冬寒冷,春温于秋温,气温日、年较差大。 16. 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

17. 根据中科院的人造卫星观测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40%的国土发生了土壤被侵袭的现象,受到竟达2.62亿公顷”。

18. 据测算,到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所有土地生产系统总生产量的%。

19. 1998年,黄河继续断流,黄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张光斗等16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全社会呼吁:

“ , 。”

20. 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名为荆江。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21. 22. 黄海以启东角和

23. 中国的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湾以南,以及北方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24. 中国主要构造带和东部三大隆起带主体发育了属矿产。

25. 已探明

26. 2005选美中国所选景观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形阶梯的地方,也不在主流文化的区域,美景分布在人烟稀少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27. 2005选美中国十大名山排名第一的南迦巴瓦峰,是位于神秘脉挂在了青藏高原的南端,而且还将欧亚板块紧紧地钉在了印度板块之上。

28. ,是2005选美中国所评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中唯一以中国古建筑为主体的城区。 四. 实例分析(15分)

世界观察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台湾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耕地仅O.56亩、韩国O.7亩、台湾O.65亩) ,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台湾占76%) ,由此推理,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3亿,需进口粮食3.84亿吨,因此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利用而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

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本国人口呢?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中国地理第四套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 2. 发展中 3.1,1 4.67 5. 秦岭—淮河 6. 洞庭湖,火炉 7. 太行山 8.8844.43 9. 海南,冲积 10. 基数大 11. 塔克拉玛干 12.10 13.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4. 印度 15. 高 16.0.1 17. 荒漠化 18.70 19.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20. 下 21. 三江源 22. 济洲 23. 杭州 24. 金 25. 陕甘宁 26. 转折(或边缘) 27. 地结 28. 苏州老城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3. 中国主要的水资源问题

⑴.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⑵.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⑶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 ⑷水污染日趋严重;

⑸. 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严重;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5. 台风的形成条件:

三、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⑴.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⑵. 青藏高原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

⑶.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⑷. 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⑴. 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⑵. 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 ⑶.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

⑷.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⑸. 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①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②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 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③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④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8℃。

(6).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①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毫米以上,东部地区200~400毫米东南边缘地区400~800毫米;②高原阻挡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之无法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在50毫米以下。③青藏冷高原建立的迟早和它消亡的快慢还直接影响到季风的强弱程度,原面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大气的降水强度甚至于旱涝灾害。

4. 黄河及其流域主要问题的形成和过程可沿如下两个思路分析:

⑴降水集中—洪峰量大—泥沙含量大—洪水危害大—防洪筑堤—悬河发育—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威胁

⑵主要流经干旱区—降水少—需水量大—大量取水—断流—进一步掠夺水资源—生态失衡

四. 实例分析(15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口的增长得到了合理的控制,按目前的增长态势人口峰值不是16.3亿,而是15亿以内; 2. 政府正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保护耕地和农业用地,并鼓励农民从事粮食生产; 3. 中国是个大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着广阔回旋余地,这是日本、韩国等疆土小国不可相比的;

4. 中国的实际耕地有20亿亩,而不是14.3亿亩,21世纪中叶,耕地的绝对面积下降到18.5亿亩,人均占有耕地有1.15亩,远

多于日本和韩国;

5. 中国土地潜力还大。中国目前的复种指数在155%左右,可以提高到160%以上,复种指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000

万亩播种面积,中国可以做到在耕地的下降同时,播种面积稳定不变; 6. 中国的中低产田占2/3,提高单产的潜力大;

7. 中国还有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和47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海域,利用率与生产率都不高,中国的山区与海洋将成为未来重

要的食物来源。

因此,我们只要经过努力,完全能够依靠本身的资源解决或基本解决粮食与农产品的供给问题。

但这种观点也提醒我们: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基本国情不能忽视,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长抓不懈。

第五套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中国南北纵跨

2.2005年1月5日中国大陆人口达到亿;吴传均先生认为中国人口的环境容量最大是亿。 3. 中国是世界第粮食生产国;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位。

4. 中国800㎜等降水量线在东部地区大致与 5. 中国大阳辐射量最大的是地区。 6. 渤海是中国的海,黄海全部由构成。

7. 关中地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属型。 8. 中国的基岩海岸以走向为主体,生物型海岸主要分布在

9. “2”打头的国道是走向的公路干线,中国未来公路建设中重点发展的是建设。

10. 中国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 三.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为什么中国季风显著,分析中国各类季风气候发育的原因。

2. 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背景。 3. 试析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关系。 四. 实例分析(15分)

分析黄河泥沙和黄河断流对黄淮海平原地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49、62 2.13、16.9 3.1、2 4. 秦淮线、1 5. 青藏、四川盆地6. 内、大陆架 7. 历史古迹或人文旅游资1. 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可归纳为:

⑴. 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⑵. 山地多,平原少;

⑶. 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三大地形阶梯的分界分别是:

⑴.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为,昆仑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等; ⑵.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为,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雪锋山等。

2. 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点:

⑴. 数量特点,绝对数量的丰富和相对数量的稀少; ⑵. 质量特点,耕地种类的多样和优质耕地绝对数

量的众多与中低产田所占比例高。

3. 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⑴. 类型多,分布广;

⑵. 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⑶.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结合互相印衬; ⑷. 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⑸. 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

4. 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⑴. 城市发展资金不足,滞缓了城市良性发展的速

度;

⑵.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模拟城市十分普遍; ⑶. 城市功能分化不明显,功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源、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型 8. 北东、热带 9. 南北、高速公路 10. 高消耗、高污染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

十分突出;

⑷. 城市污染普遍而严重;

⑸. 城市交通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 ⑹. 城市安全问题严重;

⑺. 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旧益突现。

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由年轻型结构向老年型结

构转变,在人口金字塔的底部出现了倒金字塔的走势。标志着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在保持人口低速增长的大势下,在一定阶段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6. ⑴. 甘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 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 ②. 天然草地多,耕地和林地少; ③. 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严重不足; ④. 后备土地资源数量多,但质量差; ⑤. 已利用的耕地资源利用深度广,强度大。⑴. 存在的问题:

①. 水资源严重不足;

②. 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 ③.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

7. 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

⑴. 地势低平,发育了高达5-7米的悬河; ⑵. 河流多弯道;

⑶. 降水在全流域同时出现; ⑷. 水流下泻不畅,

⑸. 人口密度和经济附加量大。

四.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⑴. 只所以说中国季风显著是因为:①. 中国季风气候多样;②. 中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大;③. 中国季风气候引起的气候变化明显。

⑵. 中国季风气候发育的原因:①. 海陆热力差异巨大;

②. 青藏高原加强了冬夏季风;③. 青藏高原原面形成了高原季风,既加强了夏季印度低压的强度,又加强了低纬度的经向环流,进而加强了星星风系季节移动所引起的西南季风。

2. ⑴. 比较两者的经济实力;

⑵. 比较两者的经济结构; ⑶. 比较两者的市场条件; ⑷. 比较两者的腹地条件; ⑸. 比较两者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3. ⑴.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 第六套试题

一. 简答题 (每题6分,共48分)

4简析中国成矿空间的区域性与分带性。 二.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

2. 试析中国海岸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海岸走向的关系,分析中国近海大地构造格局对海岸走向和海岸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 三. 实例分析(12分)

比较分析98长江洪灾与2003渭河下游洪灾发生背景的共性与差异性,并说明两次洪灾对人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行为和观念提出了哪些警示。

中国地理第六套试题答案

四. 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 ⑴. 中国的四至:最北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在53°31′N ;最南位于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西位于

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在73°22;最东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南,在135°03′ ⑵. 中国四至包含的地理意义:标志着中国所跨的地理纬度大,纬度地带性发育;东西地跨62个经度,时差达4个小时,东西干湿分异明显而众多。

2. 中国境内极锋移动的时空规律是:

⑴. 3月极锋位于粤北和南岭一带,使该地发生低温阴雨; ⑵. 3-4月极锋位于江南丘陵一带,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阴雨; ⑶. 5-6月极锋长期停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成梅雨;

⑷. 7月上中旬极锋跃迁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形成这些地区的短期阴雨; ⑸. 7-8月极锋徘徊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这一地区的雨季; ⑹. 8月下旬,极锋到达辽河流域,形成这一带的短期降雨; ⑺. 9月,极锋开始南撤,10月到达东南沿海。

3. 中国在地质构造基础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在各种构造单元

和构造与岩浆带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与分带性。有三条纬向构造成矿带;东部地区的三隆三凹构造形成了更为细化的成矿区;西部地区的西域系构造带也形成了许多成矿区和成矿带;华夏歹字形构造也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成矿区和成矿带。

⑵.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

⑶.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的空间拟合类型及分布; ⑷. 三者拟合最优区的空间分布和评价。 五. 实例分析(15分)

应主要从水资源和水问题的角度分析黄河泥沙和黄河断流对

黄淮海平原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把握如下几点:

⑴. 对水资源丰度的影响; ⑵. 对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⑶. 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⑷.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⑸. 对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⑹.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⑺.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可概括如下:

⑴. 庞大的人口基数; ⑵.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⑶. 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⑷. 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⑸. 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⑹.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⑺.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⑻. 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5. 黄淮海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与问题有:

⑴. 本区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

⑵. 土地利用率高,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 ⑶. 洪涝盐见蝗等各种自然灾害严重; ⑷. 中低产田所占比率高。

五.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①. 季风气候明显; ②. 大陆性气候强; ③. 气候类型多样; ④. 水热同期。

⑵. 影响中国气候特征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①. 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环境下,海

陆差异明显,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即东亚季风气候;

②. 青藏高原的高大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

中国地理第七套考试题答案 一. 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2. 中国近海海流模式的影响因素:

⑴. 外海海流—黑潮暖流;

⑵. 以河流冲淡水为主体的近海沿岸流; ⑶. 内海水团; ⑷. 补偿流;

⑸. 海域环境及海岸状况。

二. 论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季风;

③. 青藏高原对低纬度环流的加强,使中国的西南

季风较其他地区的行星季风强;

④. 频领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宽广的西北干旱区使中

国气候的大陆性极强;

⑤. 众多的温度带和鲜明的东西干湿分异以及众多

的高大山地,使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⑥.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多雨,因而中国绝大

多数地区雨热同期。

4. 中国海岸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海岸走向有着密切的

关系,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多为基岩性海岸,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岸多为泥沙质海岸。这主要是中国近海大地构造格局影响的结果。(需要细加分析)

六. 实例分析(12分)

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均非该流域建国后最大洪水或百年尺度的洪水; 2. 均与泥沙沉积和悬河有关; 3. 均产生了重大的灾情;

4. 均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5. 长江在干流的中游,而渭河则在入黄的下游平原区; 6. 渭河洪水与三门峡水库有关,长江洪水与湖库蓄洪能力下

降有关。

7. 警示以人地关系为核心。

2. 自乾隆25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后,人口每增加2亿数量年数逐渐缩短,由最初的140年缩短到13年,反映了中国人口总量增加的巨大。这是中国人口压力巨大和控制难度大的根本原因。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⑹. 从人口对衣食住行需求方面的压力分析; ⑺. 从人口素质提高方面分析; ⑻. 人口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⑼.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

⑽. 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和过度利用带来的资源贫乏。

4. 中国网格状地形格局的构造基础主要是中国大地构造地域分异和地域差异的结果。

⑴. 褶皱带和构造活动带所形成的山地是网格状地形格局的骨架,具体应说出导致地貌单元分异的山地名称; ⑵. 地壳稳定区是大地貌单元形成和发育的地区,具体应指出主要大地貌单元的名称和发育的地质背景; ⑶. 构造单元的走向和边界形态决定了地貌单元的走向和形态。

第八套

一. 简答题(每题7分,共56分)

1中国民族与宗教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汉民族聚居于黄、长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少数民族散居于周边地区;(2)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3)中国的原生宗教主要分布在汉民族聚居区,儒、道、释是这里的主要宗教,原始宗教和域外宗教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差异明显。

2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是:(1)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2)城市环境污染严重;(3)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巨大,问题严重;(4)陆地水域和近海海域水体污染严重;(5)环境问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3中国自然景观经向分异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温带森林草原、草旬草原黑土景观地带;(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4. 简述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国际竞争力强劲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其国际竞争力强劲的原因主要包括:(1)良好的空间区位;(2)巨大的腹地和市场;(3)良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4)极具潜力的发展趋势;(5)中国和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

5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投资的资金因北上西进而大幅下降;(2)劳动力短缺,价格上涨;(3)产业结构不合理,后劲不足;(4)腹地狭小,国内市场不足;(5)资源短缺,环境欠帐严重。

6西南地区地表结构一级分异的基本格局是:南北分异,南部为云贵高原,中部是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地。二级分异是:云贵高原南为山地,北是高原;四川盆地自东向西分为川东平行岭谷、中部方山丘陵和川西平原。

7晋陕内蒙区划分的合理性在于:(1)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2)核心区域发展方向的一致性;(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致性。问题在于:(1)三省、区构成的该大区内部差异明显;(2)仅靠乌金三角区的资源开发不能带动所在省、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8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高寒,空气稀薄,缺氧;(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强;(3)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强;(4)人类开发和影响的历史短,影响不强,但近年来生态退化现象严重;(5)以寒旱草原景观为主体。


相关内容

  •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研考博真题(1999-2013)
  • 自然地理学(博士) 2013年试题 一.简述 1.地貌成因有哪些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生物群落的分类 二.论述 1.论述气候形成的原因 2.论述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2 年试题 1. 简答 1)基本地貌类型 2)季风气候 3)生态系统的组分 2. ...

  • 浙江大学考研人文地理历年试题
  • 浙江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浙江大学二OO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通用) 考试科目:地球科学基础 一.填空题(共65分,每格1分) 1.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和().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

  •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 ...

  •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 2017年高考全国III 卷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2017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试题早已呈现在师生面前.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现我对本次高考地理试卷进行分析,除了参考部分专家的观点外,还有一些我个人主观的想法,说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能包涵和指点!本报告包括"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分 ...

  •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一.山东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下面将山东省近五年(2007-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以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 1. 试卷结构及分值 地理试卷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客观性试题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主观性试题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知识考查 ...

  • 高三学法指导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 ...

  •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50题(人文地理-1)
  •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50题(人文地理-1) 试题1 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生对治理淮河问题了解的程度,它要求考生了解 ...

  •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本次参加中考的同学属于中高考改革的首届学生,针对新形势下课改和中考的新精神,依据<考试说明>上的理念与目标.原则与策略.结构与方式.内容与标准,以新课标的规定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转移和体现,引导学生落实三维目 ...

  • 2015八年级下册地理单元测试题
  • 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单元测试题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河流 C.气候和河流 D.土壤和植被 2.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下面哪个主要地理分界线最接近 A.一月0℃等温线 B.400mm年等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界线 D.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我国农 ...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14中 汪莉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选修二的国土整治部分.一般情况下,高二阶段在学完高中选修一册后,就要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进行系统的复习.由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不在中招考试范围内,且初三已不再开设地理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在初中阶段不开地理课.导致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