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

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

一、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篇通过选取“齐到脚踝的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等级典型景象,以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恐慌的画面。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地回答;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时,“我”也心不在焉。作者这样写意在谴责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汇与隔阂。

D、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我只是在照顾动物”中的“只是”一词,写出了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无奈,暗含着对战争的控诉。

E、文章不是以战火纷飞的战争实景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时,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在众意想逃命时的内心世界来表现,显然削弱了主题表现力。

2、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不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3、请分析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4、作者在小说结尾说:“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请结合全文,从表现手法、语句含义等方面进行探究。(8分)

二、山那边的景致(郑州市2012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四、当间谍的小孩

[法]都德

他叫斯特纳,巴黎人,十二岁。

父亲老斯特纳以前是海军士兵,现在管理着小公园。带折凳的老婆婆、贫穷的母亲都认识他,敬重他。他粗硬的胡子下面,隐藏着温和的微笑,若想看见这微笑,只需问:“您的儿子好吗?”

城市被普鲁士人围困,不上学了,小斯特纳从早到晚在外边逛荡。在水塔广场的赌博场,一个大个子男孩每次都下很大的注,跑起来时,钱币在他裤袋里叮当作响,这让小斯特纳羡慕不已。一天,大个子要他跟着一起去把报纸卖给普鲁士人,说一趟可以赚三十法郎,小斯特纳十分气愤地拒绝了。可他吃不下,睡不好,梦里,他看见闪闪发亮的钱币飞来飞去。第四天,他上钩了。

他们把报纸藏在罩衫下,扛着布袋,假装去捡马铃薯,骗过哨兵,出了城。

一路上,只看见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缺了口、不冒烟的高烟囱。每隔一段距离站着一名哨兵。大个子熟悉路,从田野穿过,避开岗哨。但是,当他们走到一个义勇兵的大哨所时,却没法避开,大个子怎么编故事士兵也不让他们通过。小斯特纳又害怕,又羞耻,浑身哆嗦。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中士说:“进来暖暖身子,这小鬼冻得快要结冰了!”哨所里,几个士兵蜷缩在微弱的火苗旁,用刺刀尖穿着硬饼干在火上烤。老中士喜洋洋地宣布:“今晚有仗打了……截获了普鲁士人的情报……布尔歇能夺回来了!”欢呼声里,他们逃了。

翻过壕沟,平原的尽头有一道满是枪眼的白墙。他们每走一步都停一下,假装捡马铃薯。“我们回去吧……别去了。”小斯特纳一个劲地说。大个子耸耸肩膀,继续向前。

普鲁士人这边的防弹掩体中,士兵在旺火堆上烧汤,白菜、肥肉散发出香气。两个小孩拿出报纸,交给他们。一个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盯着小斯特纳,慈爱又饱含责备,仿佛说:“我宁愿死,也不愿看到我的儿子这样。”小斯特纳感觉到有一只手压在他的胸口,不让心脏跳动。

突然,他听见大个子正压低嗓门把义勇军进攻的情报透露出来。小斯特纳气愤起来:“大个子,不要说……”大个子付之一笑,继续讲。

出来时,从那个目光使他窘迫的普鲁士人跟前经过,小斯特纳听见了那人伤心的声音:“不光彩,这不光彩。”他不由得泪水盈眶。

装满了普鲁士人给的马铃薯,两个孩子顺利通过了义勇兵的壕沟。战士们正在为晚上的进攻做准备,老中士朝他们友好地一笑。这微笑使小斯特纳多么痛苦啊!他真想喊:“不要去……我们背叛了你们。”但大个子说:“如果你说了,我们会被枪毙。”

分钱了。可当他一个人时,他的口袋变得沉重了,那压迫他胸口的手压得更紧了。“间谍”这个词在巴黎的滚滚车轮声中、在沿着运河的战鼓声中,响在他耳畔。回到家,他慌乱地把钱币藏在枕头底下。

斯特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晚回来时那样兴奋。这个从前的士兵看着挂在墙上的枪,亲切地对儿子说:“如果你是大人,你会多么狠地对付普鲁士人啊!”

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

小斯特纳脸色刷白,他脑海中闪现出义勇兵遭遇伏击的情景。他想起朝他微笑的老中士,看见他倒在血泊里……不幸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斯特纳老爹问。

孩子跪倒在父亲脚下,那些钱币跟着滚到地上。小斯特纳一口气把去普鲁士军营所做的

事告诉了父亲。老人脸色可怕起来。

“钱都在这里吗?”他问。

小斯特纳点头。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我去还给他们。”他说。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没再回头。他下楼加入夜里开拔的国民别动队的行列。此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当间谍的小孩”,既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又显示出小说从孩子角度写战争的独特视角。

B.微弱的火苗和刺刀尖上的硬饼干,旺火堆和散发着香气的白菜、肥肉: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战争形势的危急。

C.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的责备眼神和伤心自语震动了小斯特纳,胸口的重压和盈眶的泪水表现了他的负罪感。

D.大个子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间谍,但当他说“会被枪毙”时,也能看出他对小斯特纳的关心和他内心的动。

E.“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既照应前文,表明战斗如期打响,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5.小说写“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满是枪眼的白墙”,有什么作用?(4分)

16.斯特纳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7.请结合全文,探究“间谍”小斯特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五、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

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臵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

一、桥边的老人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篇通过选取“齐到脚踝的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等级典型景象,以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恐慌的画面。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地回答;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时,“我”也心不在焉。作者这样写意在谴责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汇与隔阂。

D、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我只是在照顾动物”中的“只是”一词,写出了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无奈,暗含着对战争的控诉。

E、文章不是以战火纷飞的战争实景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时,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在众意想逃命时的内心世界来表现,显然削弱了主题表现力。

2、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不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3、请分析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

4、作者在小说结尾说:“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请结合全文,从表现手法、语句含义等方面进行探究。(8分)

二、山那边的景致(郑州市2012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四、当间谍的小孩

[法]都德

他叫斯特纳,巴黎人,十二岁。

父亲老斯特纳以前是海军士兵,现在管理着小公园。带折凳的老婆婆、贫穷的母亲都认识他,敬重他。他粗硬的胡子下面,隐藏着温和的微笑,若想看见这微笑,只需问:“您的儿子好吗?”

城市被普鲁士人围困,不上学了,小斯特纳从早到晚在外边逛荡。在水塔广场的赌博场,一个大个子男孩每次都下很大的注,跑起来时,钱币在他裤袋里叮当作响,这让小斯特纳羡慕不已。一天,大个子要他跟着一起去把报纸卖给普鲁士人,说一趟可以赚三十法郎,小斯特纳十分气愤地拒绝了。可他吃不下,睡不好,梦里,他看见闪闪发亮的钱币飞来飞去。第四天,他上钩了。

他们把报纸藏在罩衫下,扛着布袋,假装去捡马铃薯,骗过哨兵,出了城。

一路上,只看见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缺了口、不冒烟的高烟囱。每隔一段距离站着一名哨兵。大个子熟悉路,从田野穿过,避开岗哨。但是,当他们走到一个义勇兵的大哨所时,却没法避开,大个子怎么编故事士兵也不让他们通过。小斯特纳又害怕,又羞耻,浑身哆嗦。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中士说:“进来暖暖身子,这小鬼冻得快要结冰了!”哨所里,几个士兵蜷缩在微弱的火苗旁,用刺刀尖穿着硬饼干在火上烤。老中士喜洋洋地宣布:“今晚有仗打了……截获了普鲁士人的情报……布尔歇能夺回来了!”欢呼声里,他们逃了。

翻过壕沟,平原的尽头有一道满是枪眼的白墙。他们每走一步都停一下,假装捡马铃薯。“我们回去吧……别去了。”小斯特纳一个劲地说。大个子耸耸肩膀,继续向前。

普鲁士人这边的防弹掩体中,士兵在旺火堆上烧汤,白菜、肥肉散发出香气。两个小孩拿出报纸,交给他们。一个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盯着小斯特纳,慈爱又饱含责备,仿佛说:“我宁愿死,也不愿看到我的儿子这样。”小斯特纳感觉到有一只手压在他的胸口,不让心脏跳动。

突然,他听见大个子正压低嗓门把义勇军进攻的情报透露出来。小斯特纳气愤起来:“大个子,不要说……”大个子付之一笑,继续讲。

出来时,从那个目光使他窘迫的普鲁士人跟前经过,小斯特纳听见了那人伤心的声音:“不光彩,这不光彩。”他不由得泪水盈眶。

装满了普鲁士人给的马铃薯,两个孩子顺利通过了义勇兵的壕沟。战士们正在为晚上的进攻做准备,老中士朝他们友好地一笑。这微笑使小斯特纳多么痛苦啊!他真想喊:“不要去……我们背叛了你们。”但大个子说:“如果你说了,我们会被枪毙。”

分钱了。可当他一个人时,他的口袋变得沉重了,那压迫他胸口的手压得更紧了。“间谍”这个词在巴黎的滚滚车轮声中、在沿着运河的战鼓声中,响在他耳畔。回到家,他慌乱地把钱币藏在枕头底下。

斯特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晚回来时那样兴奋。这个从前的士兵看着挂在墙上的枪,亲切地对儿子说:“如果你是大人,你会多么狠地对付普鲁士人啊!”

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

小斯特纳脸色刷白,他脑海中闪现出义勇兵遭遇伏击的情景。他想起朝他微笑的老中士,看见他倒在血泊里……不幸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斯特纳老爹问。

孩子跪倒在父亲脚下,那些钱币跟着滚到地上。小斯特纳一口气把去普鲁士军营所做的

事告诉了父亲。老人脸色可怕起来。

“钱都在这里吗?”他问。

小斯特纳点头。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我去还给他们。”他说。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没再回头。他下楼加入夜里开拔的国民别动队的行列。此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当间谍的小孩”,既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又显示出小说从孩子角度写战争的独特视角。

B.微弱的火苗和刺刀尖上的硬饼干,旺火堆和散发着香气的白菜、肥肉: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战争形势的危急。

C.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的责备眼神和伤心自语震动了小斯特纳,胸口的重压和盈眶的泪水表现了他的负罪感。

D.大个子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间谍,但当他说“会被枪毙”时,也能看出他对小斯特纳的关心和他内心的动。

E.“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既照应前文,表明战斗如期打响,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5.小说写“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满是枪眼的白墙”,有什么作用?(4分)

16.斯特纳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7.请结合全文,探究“间谍”小斯特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五、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

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臵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相关内容

  • 2013年高考:怎么考
  • 语 文 朱昌元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陈益林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卷由"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能力考查上有区分也有重叠,共同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

  • 好书不厌百回读
  • 好书不厌百回读 --浅谈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及指导 莆田五中 语文组 陈少娴 [摘要] 通过调查的方法,了解到现在的中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激发兴趣,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由"要我读"真正转变成"我要读". [ ...

  • 怎样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高考英语测试的重点.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首先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其次才谈得上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高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词汇,把握英语语法并结合高考阅读题型进行训练.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首先,在课文教学进行 ...

  • 高考阅卷老师总结语文四大失分点
  • 高考语文四大失分点 丢分点1:文言文翻译 这道题,通常的丢分原因是"踩点不到位",即考生找不到文言文的要点. 而对文言文翻译,付娟认为应做到"八个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有答题"六字诀":"对",即对着字翻译,一 ...

  •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
  •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 [学习目标]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本课针对高考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重在形象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理解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 有些地方初中升高中语文考试改成了一二卷,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阅读理解中客观性题目大大增加,而主观性题目只有一篇,设题四-五个.在选文上也有精心的选择,看近几年选文趋势,以文章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精炼,哲理深蕴的散文和跌宕起伏,形象生动,最能反映生活的小说成为最大热点.今天我就小说的阅读命 ...

  • 语文小说阅读命题角度及答题模式
  •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 ...

  • 2016湖南高考全部使用全国卷语文增新题型
  • 2月18日讯春节假期刚过,高三学子已开始紧张备考,迎接三个半月后的人生转折点.近日,<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 2016年起,湖南省高考全部使用全国卷,不再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三科的自主命题.考生在备考中应如何把握考纲变化,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