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1 邓群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禅城区南庄吉利邓群岗 遗址文化层厚约1-1.5米,遗物主要是蚬壳;灰、红陶片;石锛、石片等,石质与西樵山遗址出土的相同。这是我市保存较好的贝丘遗址之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属禅城区管辖。

2 破排角遗址 南宋 南海区九江下东破排角 位于南海九江镇下东村儒林二中对面破排角,是宋代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该遗址是宋代末年关氏兄弟携父母骨殖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时,乘筏南下行至九江,筏破登岸,破排角因此得名。1996年,经过考古清理发掘,该遗址出土一对骨罈,属宋末元初陶器。与《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记载:“初祖南雄公配梁氏,合葬本乡大洋桴排骨蒲鱼山,又名鱼虾出海。始祖贞,号赤岗,宋成淳间偕弟俊由南雄珠玑巷移居于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史实相符,是南海目前发现并经过考证的南海先民南雄珠玑巷南迁遗址,对研究南迁史具有重要价值。

3 通心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南海区丹灶良登村通心岗 遗址的遗物丰富,已采集到燧石石核、石锛、石斧、陶纺轮,陶片纹饰多为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绳纹等;陶质为红陶、灰陶、夹砂黑陶。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 文头岭窑址 唐至宋 南海区里水和顺逢涌文头岭 遗址于1958年探采煤矿时发现,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表遍布器物残片,裸露的剖面堆积层厚1-5米。主要烧制彩绘瓷器兼烧青瓷与酱釉瓷器。彩绘器主要有盆、碗、杯、罐、壶、洗等生活用品,均是釉下彩,有些彩绘后尚未施釉,碗、洗有重叠、垫烧痕迹;还采集到圆柱形窑砖和方块窑砖。遗址反映当时这里是一处大型生产陶瓷基地。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5 奇石窑址 唐至宋 南海区狮山小塘石头庙 遗址分布在西门村南北,石头庙、桂林园一带,是古代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基地。出土遗物有施釉不到底的平底碗、碟、罐、罈等器物残片,宋窑瓷器器形较多,装饰有印花、刻花、彩绘三种,有少量窑变瓷器,有些罐肩拍有“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嘉祐□□”等年号。这对研究唐、宋时期南海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 通窿岩采石遗址 明至清 南海区松岗平顶岗 遗址面积约1千平方米,通窿岩东麓分布有数十个人工开凿的岩洞,贯通东西岩洞,阔可容数百人,石质为灰色砂岩。遗址是山下石泉浦陈氏家族历代在此采石而成。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 铁屎墩冶炼遗址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百西大地村 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台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文化堆积达1.3米,含冶铁残渣,夹杂经煅烧的红土块、还有灰黑色砂质粘土所制的筒形冶炼模具和陶片等。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 把门岗贝丘遗址 新石器晚期 三水区白坭周村村委会莘村 把门岗贝丘遣址位于白坭镇周村村委会莘村,距银洲贝丘遗址约500多米,山高约10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文化层较厚,尤其是有贝壳和几何印纹陶片和夹砂陶片,在南面梯地断层出土凹底罐、陶石、陶纺轮等,在山的表面还采集到少量石器及陶器。据专家分析,把门岗遗址和银洲遗址同属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年原始社会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三水先民的古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类别2-古墓葬(共23处)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9 叶正简夫人墓 宋 南海区狮山官窑豸厦村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黎岗豸厦村后山,是宋朝丞相叶正简夫人梁氏的衣冠冢。据族谱记载,该墓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重修过。梁氏夫人为宋朝“正一品夫人”,其墓葬属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的古墓葬。

10 蔡道可、蔡子华墓 宋 南海区里水和顺文头岭 位于南海里水镇和顺文头岭,是一座距今800余年的南宋古墓。现存墓表建筑构件大都为清代以后的建筑物,墓主人是曾任宋朝理刑官的蔡子华及其父蔡道可,蔡氏父子出身宋朝显赫家族。是南海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宋墓之一。

11 陈宁墓 北宋 南海区狮山官窑豸厦村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豸厦村梅花地。陈宁(937—1032),字田心,号麻奢,南汉末北宋初人,南汉大宝三年(960)从英州(今英德)徙居里水麻奢村,为麻奢村开村始祖,今麻奢村即以其号而得名。陈宁曾先后在南汉王朝和北宋王朝为官,官至签都御史、朝议大夫、驿丞等,今南国桃园一带山岗地为当年宋王朝赐给他的食邑。该墓历史上曾经历元朝至元六年(1269)、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多次维修,现墓表建筑主要是清代维修后留下的。

12 张浚家族墓 宋 南海区狮山大榄分场 位于南海狮山镇狮山林场大榄分场大旗岭,现存张浚次子张枃墓、张浚孙张耿及三名重孙墓。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为唐宰相张九岭之弟张九皋之后。绍兴五年(1135)任南宋宰相,曾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力主抗金,收复失地,是南宋抗金派首领。宋孝宗曾说“朕倚魏公(张浚)如长城。”时人誉“浚之忠大类汉诸葛亮。”金国宰相粘罕曾对金帅兀术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攫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后遭卖国贼秦桧诬陷,罢相流放岭南。张枃枃,字定叟,张浚次子,曾随父流放岭南,后定居广州。官至兵、刑、户三部侍郎(三品官)兼临安府知府等,是当时著名清官。张枃被张边村民尊为“二世祖”,定居广州后,取号“南居”,是张浚后裔南迁岭南的始祖。张耿之子张耿,字泉清,号松琅,张边村民尊为三世祖,南宋末年从广州迁至今大沥张边村,为张边村开村始祖。

13 邝氏始祖墓 宋 南海区九江大沥大镇 位于南海大沥大镇的邝氏“太婆山”,是宋乾道九年(1173)邝氏始祖三七公(1103-1166)两位夫人何氏、冼氏的合葬墓。邝氏始祖三七公在宋朝廷当内侍,诰赠朝议大夫,於宋建炎三年(1129)南迁定居南海大镇乡尚书郎里(原龙田里),何氏、冼氏诰赠为正一品夫人。根据族谱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该墓曾进行过两次重修。现墓表建筑仍保留了明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墓是广东邝氏始祖墓。

14 冯氏家族墓 宋 南海区九江沙头水南村              位于南海九江镇沙头水南村,是宋代冯若海及其夫人萧氏、其儿冯迪元夫妇、冯德兴夫妇的合葬墓。据墓碑记载,该墓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及乾隆七年(1742)进行重修,墓表建筑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均用麻石砌筑,并树立有冯氏后人的旗杆夹四对,分别为嘉庆六年(1801)举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

15 方道隆墓 元 南海区丹灶良登孔边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孔边村后山,有700多年历史的元代古墓,现墓表建筑尚保留了清同治年间的维修遗迹。方道隆曾任元朝广州路总管、武节大夫(五品官),为孔边村方姓村民的始祖。

16 方献夫墓 明 南海区丹灶良登孔边村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1485-1544),字啬翁,丹灶良登孔边村人,曾任明代嘉靖年间“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位同宰相,是南海著名的历史人物。

17 伦文叙墓 明 南海区罗村芦塘麒子岭长安墓园 原位于南海罗村状元岗,1992年因修建南海东西大道,由伦氏后人迁至罗村义地岗,出土有墓志铭,现存南海区博物馆,2002年又迁至罗村长安园。伦文叙(1467-1513),字伯畴,别号迂岗。南海魁岗(现佛山澜石黎涌村)人。明正德年间以会试殿试皆第一而大魁天下,成为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18 霍韬夫人墓 明 南海区西樵山宝峰下             该墓位于南海西樵山宝峰下,为霍韬夫人区氏(1486-1517)墓,诰赠淑人。霍韬(1487-1540),字渭先,南海石头(今属佛山市澜石石头乡)人;正德八年(1513)乡试第二名,翌年会试考中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他工书法,擅绘画,著有《诗经解》、《象山学辩》、《渭厓训》和一批书画作品流传民间。

19 骆秉章墓 清 南海区罗村芦塘村 该墓位于南海罗村芦塘村三雅三队,是骆秉章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骆秉章(1793-1867年),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州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被选充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练习办事,由于成绩优良,被授以翰林院编修,掌撰著记载等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起,骆秉章历任监察御史,稽察北新仓,会试同考官,稽察银库。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补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母病故,在家服丧。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补右春坊右庶子。十月,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提为湖北按察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骆秉章迁任贵州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提升为湖南巡抚。骆秉章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调任四川总督。同治六年(1867年)加协办大学士,同年病死于四川,赠太子太傅,谥“文忠”,著有《骆文忠公奏稿》。

20 娥媚坑竹西岗汉墓群 汉 南海区桂城平洲林岳 该汉墓群于1982年砖厂取土时发现,分布于林岳砖厂西侧娥媚坑、竹西岗一带。出土随葬品主要有铜境、陶器,有壶、罐、碗、杯、屋、灶、井、仓及陶塑动物等明器。该汉墓群为研究南海汉代经济、文化、风俗提供实物依据。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1 叶正简墓 南宋 南海区大沥颜峰高坡山东南坡 叶颙(1107-1195年),字子昂,谥号正简,祖籍福建仙游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入仕南海,任南海县主簿、摄尉(兼管治安的武官),累官至宰相。叶颙墓占地160平方米,墓向东南,近代重修。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2 李子长墓 明 南海区西樵山云路村 李子长(1436-1526年),名孔修,号抱真子,明代陈白沙弟子,工诗善画,自成一家;与唐寅、仇十洲等画家同时代,曾住广州,隐迹西樵山。生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卒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墓座南向北,石彻半月形,占地面积40平方米。霍韬撰碑文,陈本城书丹,番禺甘学题篆。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3 邹特夫墓 清 南海区大沥黄岐泌冲横江头 邹伯奇(1819-1869年),字一鹗,又字特夫,南海泌冲村人,清科学家,精天文历算,曾创造自动摄影仪器,并著有《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图》、《黄道星图》、《乘方捷术》、《测量备要》等。邹伯奇墓向东,占地20平方米,墓前竖花岗石墓碑,碑高80厘米,宽47厘米,碑刻“皇清徵士邹特夫先生之墓”,1997年10月迁至后海长青墓园。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4 朱子襄墓 清 南海区九江下西坊龟山 朱次琦(1807-1881年),字子襄,号稚圭,南海九江人,世称朱九江先生。次琦聪敏好学,七岁能诗,十八岁肆业于广州羊城书院,26岁进广州越华书院深造。道光27年(1847年)进士,道光29年(1849年)在山西任即用知县,咸丰2年(1852年)出任襄陵知县,在任190天后引疾去职南归。咸丰8年(1858年),讲学于九江礼山草堂,历20年,门生有康有为等。其治学以明理达用为主,以经世救民为归,享年75岁。墓向西南,占地25平方米,有碑文。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5 何彦墓 明 顺德区杏坛马宁山北端小金山 此墓为何彦及其父何千之(字松逸)的家族墓葬群,灰色砂岩砌成。墓上的镇墓兽、香炉和云龙纹石雕构件雕刻精美,四块墓铭文书法雄浑。整座墓虽历经四百多年,未经重修,仍保存完好,明代墓葬风格。

26 陈岩野墓 清至民国 顺德区大良北区观光市场侧 该墓为圆锥形封土堆,旁竖方形碑柱一座,正面为墓碑,两侧刻岩野先生像及记功碑,碑文为顺德清末大儒简朝亮撰,陈珍书丹。据《化柔堂集》(陈淦撰)记载,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间倡议重修,至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十六日竣工。最后一次重修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简竹居撰文即现今的墓地。

27 连氏始祖古墓群 清 顺德区勒流沙富连氏大山 该墓葬规模宏大,从上到下共三层,白麻石材料。此墓群均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规模为顺德墓葬罕见,墓群的左、右、下方共排列有17个旗杆夹,众多的旗杆夹围于墓葬的周围较少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28 冼光墓 明 顺德区乐从大罗 该墓葬共有三座,为冼光父母合葬墓、冼尧祖之母墓和冼光本人墓。墓前有红砂岩石马卫士。墓前的两座精美石碑为《奉天敕命冼光父母碑》和《奉天诰命冼光父母碑》,篆刻“奉天敕命”和“奉天诰命“,伴以两小云龙,底座刻云雷纹,两边大云龙夹额。顺德史志上多有冼光生平的详细记载,冼光官至南京太常寺卿,颇有政声,且保存如此庞大集中包括墓葬、碑刻、石雕的明代家族墓群,实在罕见。

29 郑绍忠墓 清 三水区乐平大旗头村老虎岗  郑绍忠墓葬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老虎岗”(当地土名)脚下,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建。墓园保存较为完好,墓葬座南向北,背依“老虎岗”,墓园面积约200平方米,整个墓园是以花岗岩麻石构件砌筑,造工精巧。坟墓形制为靠椅式,墓园共分梯级式三层。第一层为进入墓园的墓地平台,第二、三层墓园的造型为“Ω”形。墓园三层之外,右上方还有一方石碑刻,上刻有“圣旨御赐祭葬”。郑绍忠(1834年—1896年),原名金星,别字心泉,花名大口金,参加陈金缸起义时改单名金,后投降清朝,再改名叫绍忠。1854年6月参加陈金缸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先后被封为大洪国运粮官、先锋、元帅、掌握兵权,部众称其为二大王。1863年10月郑杀了陈金缸向清政府投降,即以五品军功衔率部攻剿义军有功,先后升四品都司、提督、潮洲镇总兵,1876年赐秩一品、穿仙鹤补服、赏穿黄马褂,署理广东陆路提督,湖南提督,1891年授光禄大夫加尚书衔,赏戴花翎红头顶戴,任广东水师提督。现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也是他主持兴建。

30 何维柏墓 明 三水区金本芹坑村罗盘岗西北坡 何维柏墓在金本芹坑村镇岗左侧,何维柏(1510—1587年),生于南海县登云堡沙滘村,以长期寄藉三水县南岸堡生活,故自称三水县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曾在三水县金本昆都山读书。深爱金本景物,遗嘱死后葬于金本。墓前为半月形祭坛,长5米、宽4米,墓碑高80厘米,上刻“礼部尚书何公之墓”。墓穴上面有一黑石碑亭,镌刻“何维柏”三字及其生平事迹。墓道两旁长30米,正面筑有石碑坊,两旁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现只有石人、石马尚存。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31 梁鹤鸣墓 明 三水区白坭龙池村 梁鹤鸣墓在白坭镇龙池村东面,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墓主梁鹤鸣、字体诚,白坭镇龙池村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历官浔州知府、直录常州通判。墓地完好,墓前石牛、石马、石羊俱存,并有墓碑。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类别3-古建筑(共142处)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32 酒行会馆 清 禅城区祖庙大街22号 酒行会馆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该馆为硬山顶结构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进深为二进一开间,正门两犀墙头有花卉灰批。二进两侧墙体镌有嘉庆年间《酒行会馆碑记》碑刻一通。酒行会馆是卖酒行业的聚会商议重要事项的场所。该馆对研究佛山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佛山本地酿酒业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33 集贤坊古民居群 清至民国 禅城区升平红风大街 集贤坊古民居群为清末民初大型庄宅式建筑,前有闸门楼,保留“集贤坊”石刻街额。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室内装饰中外合壁、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含红风大街3、5、7、9、21号,勤俭街21、23、25、27号

34 廖家围 清 禅城区石湾建国二巷 廖家围于清乾隆年间廖氏家族所建的大型庄宅,现仅余建国二巷2—4号保存完好,每座大小院统一,格式一致,屋宇高大宽敞,青砖石脚,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作为清代时期石湾庄宅式建筑的代表,廖家围是研究石湾民居聚族而居的居住习俗、建筑史;以及经济发展史等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35 隆庆陈氏宗祠及古官道 清 禅城区南庄罗南隆庆村 隆庆陈氏宗祠,又名“聚德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三进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保存较好。隆庆古官道为隆庆村通往外地的一条主要通道,全长252米,以花岗岩石条铺砌而成,一般宽1.6~1.8米,最窄处约一米,石条一般宽 0.35米~0.39米。该古道因村前北江隆庆村支流河道的分叉口,是广西梧州至广州、顺德勒流、中山等地的水上必经之路,故上下行船只多聚于此“寄水”以候潮汛,而且是官员百姓出行的水陆交通连接之枢纽,故当地人称官道。

36 三华罗氏大宗祠 明至清 禅城区南庄紫洞三华村 三华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代重建。原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存东侧厢房及第四进建筑,但仍保留原有高大气派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37 康宁聂公祠 明至清 禅城区澜石深村 康宁聂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代重建,现仍保留有部分明代建筑风格和材料,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的实物例证。

38 平兰陈公祠 清 禅城区澜石湾华 平兰陈公祠,清末祠堂建筑,保留有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壁画等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39 石梁梁氏家庙 明至清 禅城区澜石石梁村 石梁梁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403—1415年),面积约936平方米。该建筑装饰精美,保存较好,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含榕庄梁公祠、梅庄家塾

40 永新社学 清 禅城区张槎弼唐乡 永新社学位于张槎弼唐乡,清代建筑。该建筑原为祠庙,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推行“毁淫祠,建社学”时改建为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明代大理学家庞嵩在此处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现该建筑内仍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记二通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的石匾额。是研究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1 张槎仙槎书院建筑群 清 禅城区张槎张槎村 该组建筑群由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组成,清代建筑。水月宫,又名观音庙,供奉水月观音;仙槎书院,又名宝砚堂,祀北宋吏部尚书陈世卿;财神庙,供奉财神的庙宇。该组古建筑群为佛、儒、道三教并立,体现了当地人包融、开放的社会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含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

42 张槎东岳庙 清 禅城区张槎张槎村 张槎东岳庙,清代建筑,是祀东岳大帝的道教庙宇。该建筑的香亭保留有我市现存唯一木雕团龙图案装饰的藻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43 大江罗氏宗祠 明至清 禅城区张槎大江村 大江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清代重建。该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保留大量清代风格的灰批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44 大沙杨氏大宗祠 清 禅城区张槎大沙东西村 大沙杨氏大宗祠,清代祠堂建筑,祀明崇祯年间进士杨邦瀚,现仅存头进。该建筑头进采用五开间形式,门前一对石狮高大威猛。

45 朝议世家邝公祠 明 南海区大沥大镇 位于南海大沥大镇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为奉祀二世祖谚公的祠堂,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进三间悬山顶建筑。墙垣以近尺许,用大蚝壳混合砌成。面积约820平方米。

46 古岗桥 明 南海区狮山官窑游鱼古岗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大榄古岗,明代建造,是一座四桥墩的红砂岩结构的石拱桥梁,全桥长30米,高4米,桥宽2.85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的桥梁之一,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实证。

47 三山三眼桥 明 南海区桂城平洲禾仰村 位于南海平洲三山禾仰村平东水道支流上,始建于明代。长32.2米,宽3.4米,高5.5米,两墩三孔,由红砂岩、灰砂岩和少量花岗石壁拱砌成。东西走向,东砌17级,西砌18级步级。两侧雕饰图案花纹的栏杆,花岗岩柱与红砂岩柱相间排列。从桥头墩上刻的“不许船扌闸桥眼埠肆尺”和桥面栏杆刻的“不许在此交易”的警示语来看足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保护。

48 福星桥 清 南海区狮山官窑大榄                     位于南海官窑大榄。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一座四桥墩的花岗岩建造的石拱桥,全桥长32米,高5米,宽3.05米。

49 魁星塔 清 南海区九江夏北铁滘村 又名冯氏祠塔,位于南海九江镇夏北铁滘村。为青砖结构,呈六角形,二层,高六米。塔顶为陶质葫芦顶,六面有灰雕。据《九江儒林乡志》(清光绪九年[1823]十月版)记载,在现塔所在地方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间有慧星扫过。该村村民为此而于1800年在冯氏宗祠建塔立祭。该塔是目前南海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砖塔。

50 树本善堂 清 南海区狮山银岗圩 位于南海狮山银岗圩西侧,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狮山良凿围72乡群众联合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兴建,是当地赠医施药的慈善机构。建筑形式为青砖墙,硬山式瓦顶,一座三间,主间为大厅,次间分别为客厅、住房和厨房;面积约150平方米。大厅正门石额刻“树本善堂”四字,两旁石刻联为“襟横石以焕明堂,北象南狮,福地天成开善界;枕银岗而敷仁泽,飞鹅伏虎,吉星云集耀狮山”。

51 泮阳李公祠门楼 明 南海区罗村寨边 位于南海罗村寨边村。建于明末,为两进,中为天井,面积约228.8平方米。前进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歇山顶建筑,绿琉璃瓦滴水,各楼檐下砌砖斗拱,四柱前后均镶有抱鼓石。后进面宽三间,三架梁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

52 贞烈牌坊 明 南海区丹灶苏坑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苏坑村。是明代时期为彰表梁氏孝节而立。梁氏为三水尧邓乡人,嫁与南海磻溪堡苏坑乡民黄志麟为妻。其夫病故后,事孀姑九年如一日孝节两全,年未三十而卒。

53 阴骘井 宋 南海区丹灶苏坑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苏坑村,是一口宋代水井。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井水清澈甘甜,井底有一“孔”字系当年修井时所留下。明代人黄佐所撰《广东通志》有记载,“阴骘”一词意为前人积德而惠及后人。

54 钟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钟边                  位于南海大沥钟边院前西。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总面积约1156.14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三进三间,后进曾在2001年进行维修。祠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及“重修钟氏大宗祠碑记”。

55 联星江氏宗祠 清 南海区罗村联星 位于南海罗村联星上三村。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2001年重修。三进三间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保留有早期人物石雕及清晚期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

56 遁叟江公祠和江氏宗祠 清 南海区桂城叠滘 位于南海桂城叠南江头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1991年曾进行修葺。是一座清代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积534平方米。祠内现仍保留有清代砖雕、石刻、满州窗及江孔殷殿试二十七名碑记。

57 旌表节孝牌坊 清 南海区九江烟桥 位于南海九江烟桥新庄,建于清道光年间。以花岗岩构筑,四柱三间冲天式,高5.42M,6.95M,1.72M。右间刻有“百世”,左间刻有“流芳”,中间为“旌表节孝”,竖刻“道光元年(1821)六月为处士何蕴斯之妻节妇何程氏建”。据族谱记载,何蕴斯之妻程氏在其夫去世后克守妇道,守义四十年。其夫弟何文绮在京师为官,留下其长子给程氏抚养,程氏视若己出。其行闻于朝,道光元年(1821)文绮奉旨建坊旌表。

58 颜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河西颜边               位于南海盐步颜边。宋咸平年间(998-1003),颜光先为广东廉访使时“因家南海”,颜氏自始开枝散叶。颜氏大宗祠始建明代,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现保存有明代石柱及清代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

59 杜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黄歧白沙村 位于南海黄歧白沙。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建它处,乾隆五十九年(1794)迁回现址。原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现保存头进、二进及廻廊,面积约870平方米。祠内保留的《新建杜氏大宗祠碑记》、《迁建杜氏大宗祠碑记》。

60 吴氏八世祖祠 清 南海区大沥沥东                   位于南海大沥荔庄。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保留有较完好的的木雕、砖雕,总面积共773平方米。祠内有《同建祖祠碑》、《归宗碑》。

61 烟桥何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九江烟桥 位于南海九江烟桥村大巷口。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细,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祠内有咸丰九年(1859)探花顺德李文田题匾“惇叙堂”。

62 泗源郑公祠 清 南海区里水和顺贤寮                    位于南海和顺贤寮。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修,1994年曾维修。是一座面阔三间、深三进,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该祠是郑氏后代在清初为其祖先七世祖明诰授奉政大夫、礼部郎中、辛未科进士郑泗源而建立的,后进神楼仍保留原神主牌。

63 凤池曹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凤池 位于南海大沥凤池管理区凤西村。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是一座清代早期的三进三间建筑,后进曾被拆除并于1999年重建,面积约1100平方米。祠内现存有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反映岭南风情的壁画,以及“重建曹氏大宗祠碑记”、“曹氏合族归总粮务碑记”。

64 黄歧梁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黄歧黄歧村 位于南海黄歧黄歧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现存建筑为清代三进五间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296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66.6平方米。

65 漖表李氏大宗祠 民国 南海区大沥黄歧漖表 位于南海黄歧漖表,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原为四进五间硬山顶建筑,现存三进五间,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2平方米。近代以来,漖表李族人才辈出。如解放前任国民党海军司令的李南田先生,曾任上海市市长的李建希先生等,还有积极公益行善的旅港乡亲李佑泉先生,他于1915年和1921年先后捐资在村内筑高台防水灾,兴建祠堂和佑泉小学(今漖表小学)。此外,村民曾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号召,为推翻清朝帝制做出了贡献。当时有同宗民军领袖李福林将军介绍与革命党人如胡毅生(胡汉民胞兄)等人取得联络,利用漖表村地处广州郊区、多果园易隐蔽之便,在村内“三松围”暗设小型机械作坊,修理枪械及制造子弹以供应革命党人之需。

66 枕流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应潮湖 枕流亭始建于清乾隆己酉年(1789),咸丰辛亥年(1851)和1987年两次重修,建于“鼓琴台”巨石之上。“枕流古琴”是西樵山云泉24景之一。亭为歇山顶长方形,占地面积9平方米。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7 光分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亭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于逍遥台上,占地面积56平方米,抬梁木构架,歇山顶建筑。逍遥台,旧名曝书台。康有为青年时期在西樵山白云洞时,每天登上逍遥台或高声朗读,或徘徊远望,或低声吟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8 小云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亭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旁有小云泉,故此得名。亭依山建筑,占地14.7平方米。六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亭内装饰天花板。亭匾“小云亭”为商承祚所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9 奎光楼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奎光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重建,后经多次重修。是一座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建筑,占地16平方米,高15米,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科举时代是学子用以供奉魁星,祈求文运昌盛的场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0 湖山胜迹门楼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门楼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曾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是往云泉仙馆及飞流千尺瀑布的通道。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1 白云古寺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寺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初名“宝震庵”,清乾隆甲辰年(1784)重建,改名“宝震寺”。嘉庆已卯年(1819)改名“白云宝震寺”,光绪丙子年(1876)改名“白云古寺”。古寺奉祀如来佛,依山而建,是一座进深35米,宽13米,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2 字祖庙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庙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创建,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改为奉祀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汉字创造者)的“字祖庙”,前身为“云溪书院”。是两进抬梁架、硬山顶建筑,瓦檐饰有砖雕人物花草图案,天井独具匠心,置一四角攒尖顶亭门廊柱,均有名人墨客所撰对联。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3 云泉仙馆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云泉仙馆原名攻玉楼,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海石岗李攻玉创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建为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仙馆为二进歇山顶建筑,有大殿、前殿、钟鼓台、祖堂、墨庄、帝亲殿等。整组建筑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精湛别致的木石雕刻、陶塑衬托,别具一格。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4 象林塔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象林塔即里水镇麻奢象林寺舍利塔,1974年移至西樵山白云洞。塔共七层,全由汉白玉制作,切榫连接。底座呈莲花状,六面浮雕龙、凤、牛、羊、麒麟、狮等吉祥动物;各层浮雕卷草。七层寓意七级浮屠,塔底安放如来舍利子。塔建于明万历年间。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5 七甫陈氏宗祠 明 南海区狮山官窑七甫村铁网坊 该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乾隆五十八年重修(1793),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472平方米,前殿为牌楼,重檐歇山顶建筑,中、后殿为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6 平地黄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平地 该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二次重修,是三进院落式,“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占地1千平方米;水磨青砖、石雕、木雕、砖雕装饰,做工精细。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7 华平李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狮山小塘华平村 该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年间重修。三进院落式,抬梁与穿斗木构架,硬山顶建筑,占地936平方米。为同胞三翰祠,李可端、李可藩、李可琼兄弟三人先后封翰林荣归后建。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8 良二千石牌坊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村西坊 该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高7米,长11.94米,花岗岩石四柱三间冲天柱牌坊,以狮子及花鸟图案石雕装饰。正上方刻“恩荣”,下方为“良二千石”。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9 探花桥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翘南村 该桥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陈子壮中探花后,往九江下西探望其外祖父朱讓时所建,清代重修。桥为平铺花岗石板桥,长11.3米,宽1.85米,高2米,桥的两边设有望柱栏板,桥栏中间刻有“探花桥”三字。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南海沙贝(今属广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探花,累官至东阁大学士、礼、兵部尚书等,史称“明末三忠”之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0 慈悲宫牌坊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村 该牌坊建于明代,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砖砌斗拱,歇山顶,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匾下有龙凤浮雕,字匾上石板有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1 三眼桥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河东 该桥建于明末,清代重修。为红砂岩石砌筑的墩拱式石桥,长28.2米,宽3.2米,两墩三孔,拱桥的桥面和壁拱用红砂岩石砌成,拱壁、桥墩、以花岗岩为基底。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2 第弌洞天牌坊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两柱单间冲天柱牌坊,高2.5米,横跨白云古道中。额正面刻“第弌洞天”四字。两柱刻:“千重云气排丹阙,万古泉声护洞门”联,是黎简所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3 三元桥 清 南海区九江上东村 建于清道光年间,为花岗岩石壁拱桥,长17.67米,宽2.44米,高2.3米,有栏板、柱,中间栏板刻有“三元桥”三字。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4 大石桥 清 南海区里水洲村 该桥是清道光戊申(1848)年黄生和店造石,洲村乡建,为花岗石墩式梁桥,长15米,宽1.8米,高6米,有栏板、柱。二墩下砌船头式分水尖。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5 吉水窦 清 南海区西樵山吉水村口 吉水窦是1894年陈启沅为造福乡梓,捐资帮助先登、简村两堡重建的水利工程,今仍是西樵一重要的水利工程。窦上有横书“吉水窦”三字,左直书“先登、简村堡重建”,右直书“光绪甲午年”(1894)。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6 松庄仇公祠 清 顺德区陈村石洲文海隔基路 该公祠始建于康熙辛已年初,距今约314年。祠堂宽16.9米,深33.3米,四进深,保留着明末清初岭南建筑的特色,其梁架上木雕保存完整,门口上方有五幅精彩美观的壁画,一对门神栩栩如生,为顺德祠堂少见的民间艺术精品。

87 月池公祠 清 顺德区伦教羊额连州街 该公祠通面阔18.2米,通进深58米。前后三进,坐北向南。该祠堂面积宏大,保存较好,尤其是靠近梁柱附近的木雕保存较好,具有清代祠堂的建筑风格。是目前伦教街道内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建筑。该祠堂木柱粗大,有1.5米周长的木圆柱16条。

88 扶闾廖氏宗祠 清 顺德区勒流扶闾社祥街 该宗祠阔约34米,深约60米,占地面积约为2千多平方米。该祠堂座东向西,主建筑物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两边梢间为平房式建筑,与主建筑物有火巷间隔。硬山式顶,抬梁式木结构。山墙为青砖石脚,上盖碌筒瓦,脊有灰塑。建筑结构及用料,具有清初建筑风格。

89 豸浦胡公家庙 清 顺德区均安鹤峰豸浦玉堂街54号 该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是清代进士胡杰家族的祠堂。通进深28.45米,通面阔12.54米。前后三进,硬山顶,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屋脊。前廊梁架施驼峰、斗拱、月梁,大门上方有一块二百多年历史的雕刻精美的牌匾,刻有“胡家公庙”四字。

90 南浦李氏家祠 清 顺德区均安南浦天期路 该家祠为清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16.45米,通深39.75米。三进三间,占地1150平方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脊。抬梁式木构架。庙的牌匾为清代探花李文田所题(已失),内有灰塑十分精致,神楼保存较完整,贴金木雕金碧辉煌。

91 星槎何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均安星槎兴隆 该宗祠为清代建筑,座东北向西南,深三进。通面阔25.5米,通进深41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碌筒瓦,灰塑博古屋脊,抬梁式木构架,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

92 大良罗氏大宗祠 明至清 顺德区大良蓬莱路34号 该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维修,现存建筑为晚清风格。该建筑头进保存完好。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二、三进已毁。该祠堂为顺德区大良罗姓宗祠。大良罗姓在岭南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该建筑是研究顺德明至晚清建筑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证。

93 大墩梁氏家庙 清 顺德区乐从大墩村玉堂北便街5号 该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院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玉堂里”。“玉堂”是封建朝廷翰林院的别称,并恩准他回乡兴建了这座家庙,以此光宗耀祖。清代光绪戊戌年(1898)重建,。抬梁式木结构,镬耳山墙,蓝色琉璃瓦剪边。前为五阶石级,正中有一方形直径为80厘米的“团龙”石雕,俗称”鲤鱼跳龙门”。

94 路州周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乐从路州村周家塘边坊 路州周氏大宗祠(笃祜堂)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祠堂座北向南,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画像,刻有一副对联“笃诚万代光先祖,祜训千秋仰后贤”。两侧有青云巷,青云巷门口牌匾的砖雕左刻有“ 序穆 ”右刻有“昭班”。二进于民国初期(1920年)及1996年重建,刻有由清代书法家、前贵州政务厅长陈官韶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

95 路州黎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乐从路州村东头坊 黎氏大宗祠(余庆堂)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9米,进深49米,占地面积1029平方米,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单檐硬山式建筑。祠四周墙壁全用白石砌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封檐板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祠内原有的余庆堂、文魁、武魁等金字牌匾已被毁坏,但当年祠堂竣工时作为贺品的4幅围屏锦帐至今还保存完好。

96 良教祠堂群 清 顺德区乐从良教 乐从良教祠堂建筑群为湛波何公祠、何氏家庙,书舍,私塾四座组成。湛波何公祠位于乐从镇良教外工村,清代建筑 。座南向北,二进二廊一后楼,硬山式顶。日军侵华期间广东省立女子中学迁入其中。何氏家庙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前后三进,前廊梁架为抬梁式雕花梁架,二进及三进各面宽3间,进深3间,穿斗式梁架。书舍始建年代不详,为三进两廊穿斗式木梁架,镬耳山墙,博古屋脊。家塾始建年代不详,进深二进,博古屋脊,镬耳山墙。头进次间用青砖围闭。 含湛波何公祠、何氏家庙、书舍、私塾

97 苏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杏坛大街七巷口 苏氏大宗祠位于杏坛大街七巷口,,坐北向南。通面阔15.25米,通进深29.38米。前后三进。头门面阔五间。后面各座改为三间。前后包台(塾)共4个。前两边包台有八角石柱6条,龙凤石鼓一对。后包台坤甸木柱4条,两边石台阶。全座青砖木结构,红沙岩石地脚。

98 漱南五公祠 明 顺德区杏坛古朗世祖巷1号 该公祠建于明崇祯四年辛未年(1631),坐北向南。通面阔29米,通进深24.6米。碌筒瓦面,镬耳山墙。两侧包台(塾)高1.5米,基座石刻花纹。石栏板雕贵人出行图案。梁架托木雕贵人敬酒及迎宾图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铺设阶砖。此祠建筑开阔高大,柱间斗拱亦长大,柱础形式多达五六种。头进偏间墙上镶有三块碑记。

99 杏坛梁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杏坛光华德彦大道牌坊边 该宗祠坐北向南,通面阔12.73米,通进深28.90米。头门阔3间,进深两间。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瓦脊,镬耳山墙,青砖麻石墙脚。大门口悬挂梁氏大宗祠木牌匾。梁架东西两边雕有三个人物。二进后部正中神座顶悬挂“崇德堂”牌匾。脊顶东侧麒麟,西侧雀鸟图,中间是龙凤朝阳。显示清朝古建筑风格。

100 北水尤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杏坛北水北昌东 该宗祠坐南向北,总面宽36米,总进深68.55米。前座为红砂岩基础,两边包台,白石门框,水磨青砖,金字山墙。中座前面有宽阔的天井和露天平台,长廊五间。祠内雕梁画栋,木、灰、砖雕工艺精湛。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祠于清雍正三年(1725)建后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中座,三十四年(1769)建头门,历时四十二年。祠内有碑志多块:《新社碑记》、《阖族公议附章程碑记》、《十四传孙荣附产业土名税亩列》、《重修始祖祠碑记》、《重修起东始祖祠碑序》。

101 逢简刘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杏坛逢简村根大街9号 该宗祠坐北向南。此祠中座原有堂联“藜业校天禄之书,说苑谈经,世宗先人典籍;锦江汇地灵之秀,彭城派衍,锦长奕代簪缨”。由此可见,刘姓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都是汉高祖的后裔。刘氏大宗祠前身为“影堂”。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观成(1377—1450),字喜韶,号松溪,刘氏五世祖,“始率族建祠”。原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仍有2656.5平方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

102 冯氏六世祖祠 清 顺德区容桂马冈马东村马东路江佩直街41号 此祠于道光九年建,壬午年仲秋重修。“冯氏六世祖祠”横匾由广州著名书法家吴道熔所写,据说若不是名门望族请不动他,润笔费是以两金来计算的,所以他的笔墨在顺德的不多。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上刻有:光绪年  壬午未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祖祠墙壁嵌有“世德堂碑记”。此碑立于道光九年,门口壁柱上有壁雕。

103 桃村报功祠古建筑群 清 顺德区北滘桃村桃源大道22号 该建筑群包括报功祠、黎氏“金紫名宗”祠、黎氏大宗祠三处。报功祠位于桃村村委会桃源大街22号。据《顺德县志·胜迹略》记载,本祠始建于宋末,传说黎梦周的聘妻列女莫氏曾葬于此,其英灵曾多次庇佑一村安宁,故居民建祠祀奉。明天顺四年(1460)重修,同乡进士钟善经为之题写了“报功祠”匾和柱联。一进庭院有一眼明代古井,二进、四进均为四柱殿堂,之间的第三进为歇山亭拜亭,正梁底皮刻有“大明天顺庚辰”的字样。黎氏大宗祠位于桃村上街7号,坐北向南,原有三进,今后座不存在。该祠气势宏大,门前最为精致,头座门内外均有包台,共4个。6扇柚木大木门,大门下有石墩,三面浮雕,分别为石狮子、人物、凤凰。金紫名宗(黎氏宗祠)位于桃村上街6号 ,面阔三间,前后三进 。 含报功祠、黎氏“金紫名宗”祠、黎氏大宗祠

104 广教杨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北滘广教林港路西 该宗祠坐东朝西,占地2000多平方米,清雍正二年(1727),广教杨氏族人杨代纪考中举人,倡建族祠,始建了这所祠堂,152年后的清光绪五年(1879),族中出了第二位举人杨廷钧,于是又对祠堂作了大规模重修。由于年久失修,只残存下面积约742平方米的中路头进和二进建筑。硬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滴水,封檐板雕作卷边荷叶,十分精致。墙头彩绘壁画有“杨瑞石作于庚戊年”的落款。前檐柱为咸水石(鸭屎石)八梭柱,柱式和材质具有明代特征。

105 桃村袁氏大宗祠 明末清初 顺德区北滘桃村怡谋街3号 祠堂坐西向东,面积612平方米。其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建筑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广府祠堂风格。20世纪30年代,抗日武装广游二支队建立西海根据地,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谢立全和谢斌两位干部于1940年9月到达西海,1941年7月,由谢立全主办的第一期军政干部培训班就这里开课,这段时期,袁氏大宗祠成了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如今,二中大堂内的两侧山墙上,还有当年学员们搭建阁楼充当宿舍时留下的墙孔。现建筑架构基本良好,但瓦面破漏,装修木构件大部分散失。 广游二支队旧址

106 林头郑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北滘林头粮站路状元坊 树德堂宗祠坐西向东,面阔五间三路、深四进(含牌坊),现存头进左路阁楼、头门和右路阁楼的石台基以及青云巷,建筑面积2405平方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庚子(1720),祭祀的郑释孙为顺德郑氏五世、林头郑氏的始祖。郑氏于元代自伦教迁居林头。清康熙丙辰年(1676),郑释孙的第十一代孙郑际泰(号珠江)高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任京官,后请终养奉母,回乡居住二十多年,对顺德文化颇有贡献,晚年又在乡中建祖祠。该建筑使用了一些明代建筑构件(如柱础、梁架),印证了族人的传说:当年是从新会买下一座祠堂拆迁到林头的。

107 莘村梁大夫祠 清 顺德区北滘莘村 该祠堂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两进一天井,硬山式山墙结构,总阔11.5米,总深27.2米,面积312.8平方米。头座山门二方石柱,二柱阔开三间,抬梁式结构,有斗拱、斗拱雕人物,在“文革”期间多已被毁坏。后座已全改为水泥框架结构,重新砌墙、盖顶,祠堂现作麦岸老人活动中心。 含东梁义学、磐石书楼

108 莘村曾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北滘莘村武城街2号 该祠堂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光绪己丑年重修(1889)。硬山顶式结构,祠两边有“青云巷”,左边与“祠厨”相通。一进(前门)两侧是石包台,门墙上绘有黑白的壁画。大门上彩绘“门神”,画像依稀可见。门上保存有兽形铜环一副。前门 “封檐板”有13米长,雕有(浅浮雕)精致花卉纹饰的,弥足珍贵。第二进后墙挂大木牌匾“大学堂”、“竹斋康衢敬书”。第三进后墙悬挂木牌“印心嫡派,告天启四年岁,在甲子仲春既望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顺德县事吴裕中题”。祠两旁青云巷内砌有3米长、1.5米高的红砂岩作墙基。 含宗圣南支、大学堂、曾氏家塾

109 察院陈公祠 清 顺德区龙江新华西北华 该建筑为两进两廊四庑房的合院式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察院陈公祠为硬山顶式抬梁木架构。正门上拱托型如莲花,工艺精巧,美轮美奂。特别是脊饰灰塑,结构严谨,绚丽多姿,瑞兽人物,花鸟氛呈。察院祠内左廊嵌有清代碑刻三块,记述陈生平事迹,殊为可贵,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难得的建筑物。

110 张氏九世祠 清 顺德区龙江坦西坦田大街 该建筑建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坦西族人称“九世祠”。该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台梁式木架构,硬山顶式屋顶。屋脊有花鸟,瑞兽人物灰塑,两侧庑房屏门镶彩色玻璃。中座后柱之间屏门以坤甸木通花镂空,刻字鸟图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宗祠建筑。

111 龙母庙和五龙庙 宋至清 顺德区杏坛龙潭 龙母庙和五龙庙相互毗邻,始建于宋代咸淳元年(1265年),历代均有重修,现为清代风格。两庙均为三间二进,中间天井,天井两旁廊顶饰人物灰雕。木雕和石雕生动传神,特别是龙母庙头进船形木雕饰件,其内容丰富而极具民俗文化特色。龙母庙占地231平方米,五龙庙占地185平方米,它们是顺德庙宇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研究水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112 昌教乡塾 清 顺德区杏坛昌教村委会右侧 该建筑青砖砌筑,地阶砖面。砖雕、木刻、壁画保留完好。正门上有白石匾一块,刻有“昌教乡塾”,上款为“同治丙寅岁创建”(1866年),下款为“光绪戊戌岁重建”(1898年)。门联为木制作,刻有“昌明世运,教化乡闾”。首进内有碑文《昌教光辉两乡补费改闸存案合约碑记》,落款为“光绪六年(1880年)太岁庚辰开岁五日,里人黎兆棠序于教忠草堂”。

113 克勤堂古民居群 清 顺德区龙江仙塘朝阳农场东侧 克勤堂是清代仙塘村一赖姓人创立的商业品牌,克勤堂创始人白手兴家,走南闯北,经营南北生意,其中包括山贷、丝织品等,商号称为“克勤堂”。克勤堂以其良好的信誉取得了辉煌业绩和高额利润,到了晚清,在仙塘广盖豪宅多间,村人亦称为“克勤堂”。克勤堂主建筑为悬山顶砖木结构,两层,合院式布局,四室一厅,一天井,金字阶,两廊,是典型的清代岭南住宅布局。

114 龙江石龙里古民居群 明至清 顺德区龙江石龙里 龙江石龙里是古宅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明、清两代古宅近二十间,形成一个古建筑群。石墙脚、青砖墙、碌简瓦屋面、“龙船脊”、猫儿窗。古宅为一厅四地房,进横屋趟栊门,过天井,入厨房,上石台阶,入厅堂,两边为睡房,大厅板壁后上阁楼。建筑座北向南,冬暖夏凉。建筑群中有的单门独户,有的几间连成一条巷,有闸门与外界分隔。

115 北街古村落 清 顺德区杏坛桑麻北街 杏坛桑麻北街是苏姓族人早期聚居的地方。这里街巷、屋宇都按一定规则布局,至今尚保留着古村面貌。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路面由十几排白石并排而过,有5米宽, 100多米长。10条南北通向的小巷,全部是白石路面,有1米多宽。近10多间坐北向南的古老大屋,青砖墙,红砂岩石基,趟栊门,多数是镬耳山墙。

116 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群 清末民初 顺德区乐从沙滘 乐从镇沙窑南村牧伯里是比较完整的民居群,占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由17条平坦而大小相同的小巷均匀分隔。分前街和后街,房屋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较古老的中式镬耳屋,也有民国初期的华侨按西方风格建筑的房屋。这些房屋均为青砖外墙,部分房屋墙脚由红砂岩砌筑。门额及窗楣上均有精细的灰塑或砖雕装饰。部分房屋镬耳山墙,龙船脊,部分为中西结合的楼房式房屋,多为二层,内有木雕,砖雕、彩色玻璃屏风及古罗马柱等。大部分房屋门口设有3道门,部分房屋保存有完整的整套家具。该建筑群大部分为古旧建筑,有代表性的约有30间,基本上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牧伯里前竖有一块石碑公约,刻有禁止开设烟馆、赌馆,禁止把房屋押给典当行或卖给外姓人等内容。

117 德云桥 清 顺德区北滘碧江民乐公园 德云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址在碧江德云圩的河涌上,由于修路需要,将桥拆卸后按原样移建在现今的民乐公园碧湖上。德云桥是圆拱花岗岩石拱桥,总长20米,其中桥面长6.65米,两端上下石级各15级,桥面水平段长6.6米,桥面宽3.3米,桥孔净跨度6.1米,净空高3米,素身。桥两侧各有16条花岗岩石望柱,柱高0.82米,15块栏板,栏板长1.07米。桥头望柱带抱鼓石,桥石墩长7米,宽3.3米,高4米以上。此桥颇为雄伟壮观,工艺精细,接缝严密。

118 跃龙桥 清 顺德区杏坛上地前街与东便街之间 跃龙桥是单孔石拱桥,红砂岩构造,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拱形为尖拱。桥长13.20米,顶宽3.25米,高3.60米,跨度4.50米。桥面台阶用青石砌筑,原桥每边应为11级,现有一边只存10级。桥身刻有“跃龙桥”三个字,落款为“康熙戌午”(1687年)。

119 爱日桥 明 顺德区杏坛龙潭古粉 爱日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拱为并列砌置法,石质为红砂砾岩。现存桥长13米、顶宽3.4米、高3.6米,桥栏华板雕刻有禹门、龙、双凤、牡丹及八宝图案,文献没有记录修建年代,从石质构造来看,为明代。2002年8月镇文化站组织重修该桥时,在桥头增加了“状元荣归”、“爱日朝晖”、“紫阳衍派”、“二十四孝果报图”、“中国历代大事”等浮雕。

120 金鳌桥 清 顺德区杏坛逢简村根 此桥位于杏坛逢简,桥长14米,宽3.05米,高3.5米,为梁式单孔石拱桥。孔径6.9米,拱为纵联砌置法。石质为红色砂砾岩,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有桥栏,望柱顶状如“官帽”。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外一边刻有阳文“玉虫东”,上款为“民国十年(1921)”,下款为“辛酉冬修”。可见此桥于民国十年曾重修。一桥两名,实属少见。桥两边各有十三级石阶。

121 广孝桥 明 顺德区勒流黄连基尾 广孝桥及广孝桥碑位于勒流镇黄连基尾,建于明代弘治四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1491),于次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建成。桥面为石板,长7.6米,宽0.5米,厚0.19米,东西走向。此桥是为了方便傅氏族人扫墓而在小河上筑的一座石桥,故取名广孝桥,桥旁还立碑记录了此事。该碑由明弘治年间太常寺少卿翰林院侍读陈瀚撰文,工部右侍郎谢宇书丹,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篆额。广孝桥碑额刻“广孝桥记”篆书,碑记全文共24行,能见的共620字。碑长1.63米(以地面见度计),碑宽1.05米,四边饰云水纹,碑脚伴以朵云纹。

122 梁廷楠故居 清 顺德区伦教聚星里4号 梁廷楠故居总面阔15米,总进深9.5米,清代民居建筑。青砖墙体,红石块墙基。梁廷楠(1796-1861年)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伦教人。道光甲午(1834)获选副贡生、官澄海教谕。梁廷楠性聪颖,博学多才,精研史学、擅诗文戏曲、精通音律、工书善画,一生著作颇多,有《南汉书》、《南汉考异》、《南越五主传》、《耶稣难入中土说》、《合众国说》、《粤东贡国说》等几十种书籍,是广东省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学者、名人。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1 邓群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禅城区南庄吉利邓群岗 遗址文化层厚约1-1.5米,遗物主要是蚬壳;灰、红陶片;石锛、石片等,石质与西樵山遗址出土的相同。这是我市保存较好的贝丘遗址之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属禅城区管辖。

2 破排角遗址 南宋 南海区九江下东破排角 位于南海九江镇下东村儒林二中对面破排角,是宋代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该遗址是宋代末年关氏兄弟携父母骨殖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时,乘筏南下行至九江,筏破登岸,破排角因此得名。1996年,经过考古清理发掘,该遗址出土一对骨罈,属宋末元初陶器。与《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记载:“初祖南雄公配梁氏,合葬本乡大洋桴排骨蒲鱼山,又名鱼虾出海。始祖贞,号赤岗,宋成淳间偕弟俊由南雄珠玑巷移居于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史实相符,是南海目前发现并经过考证的南海先民南雄珠玑巷南迁遗址,对研究南迁史具有重要价值。

3 通心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南海区丹灶良登村通心岗 遗址的遗物丰富,已采集到燧石石核、石锛、石斧、陶纺轮,陶片纹饰多为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绳纹等;陶质为红陶、灰陶、夹砂黑陶。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 文头岭窑址 唐至宋 南海区里水和顺逢涌文头岭 遗址于1958年探采煤矿时发现,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表遍布器物残片,裸露的剖面堆积层厚1-5米。主要烧制彩绘瓷器兼烧青瓷与酱釉瓷器。彩绘器主要有盆、碗、杯、罐、壶、洗等生活用品,均是釉下彩,有些彩绘后尚未施釉,碗、洗有重叠、垫烧痕迹;还采集到圆柱形窑砖和方块窑砖。遗址反映当时这里是一处大型生产陶瓷基地。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5 奇石窑址 唐至宋 南海区狮山小塘石头庙 遗址分布在西门村南北,石头庙、桂林园一带,是古代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基地。出土遗物有施釉不到底的平底碗、碟、罐、罈等器物残片,宋窑瓷器器形较多,装饰有印花、刻花、彩绘三种,有少量窑变瓷器,有些罐肩拍有“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嘉祐□□”等年号。这对研究唐、宋时期南海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 通窿岩采石遗址 明至清 南海区松岗平顶岗 遗址面积约1千平方米,通窿岩东麓分布有数十个人工开凿的岩洞,贯通东西岩洞,阔可容数百人,石质为灰色砂岩。遗址是山下石泉浦陈氏家族历代在此采石而成。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 铁屎墩冶炼遗址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百西大地村 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台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文化堆积达1.3米,含冶铁残渣,夹杂经煅烧的红土块、还有灰黑色砂质粘土所制的筒形冶炼模具和陶片等。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 把门岗贝丘遗址 新石器晚期 三水区白坭周村村委会莘村 把门岗贝丘遣址位于白坭镇周村村委会莘村,距银洲贝丘遗址约500多米,山高约10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文化层较厚,尤其是有贝壳和几何印纹陶片和夹砂陶片,在南面梯地断层出土凹底罐、陶石、陶纺轮等,在山的表面还采集到少量石器及陶器。据专家分析,把门岗遗址和银洲遗址同属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年原始社会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对研究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三水先民的古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类别2-古墓葬(共23处)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9 叶正简夫人墓 宋 南海区狮山官窑豸厦村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黎岗豸厦村后山,是宋朝丞相叶正简夫人梁氏的衣冠冢。据族谱记载,该墓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重修过。梁氏夫人为宋朝“正一品夫人”,其墓葬属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的古墓葬。

10 蔡道可、蔡子华墓 宋 南海区里水和顺文头岭 位于南海里水镇和顺文头岭,是一座距今800余年的南宋古墓。现存墓表建筑构件大都为清代以后的建筑物,墓主人是曾任宋朝理刑官的蔡子华及其父蔡道可,蔡氏父子出身宋朝显赫家族。是南海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宋墓之一。

11 陈宁墓 北宋 南海区狮山官窑豸厦村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豸厦村梅花地。陈宁(937—1032),字田心,号麻奢,南汉末北宋初人,南汉大宝三年(960)从英州(今英德)徙居里水麻奢村,为麻奢村开村始祖,今麻奢村即以其号而得名。陈宁曾先后在南汉王朝和北宋王朝为官,官至签都御史、朝议大夫、驿丞等,今南国桃园一带山岗地为当年宋王朝赐给他的食邑。该墓历史上曾经历元朝至元六年(1269)、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多次维修,现墓表建筑主要是清代维修后留下的。

12 张浚家族墓 宋 南海区狮山大榄分场 位于南海狮山镇狮山林场大榄分场大旗岭,现存张浚次子张枃墓、张浚孙张耿及三名重孙墓。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为唐宰相张九岭之弟张九皋之后。绍兴五年(1135)任南宋宰相,曾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力主抗金,收复失地,是南宋抗金派首领。宋孝宗曾说“朕倚魏公(张浚)如长城。”时人誉“浚之忠大类汉诸葛亮。”金国宰相粘罕曾对金帅兀术说:“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攫吾锋者,独张枢密(张浚)与我抗。”后遭卖国贼秦桧诬陷,罢相流放岭南。张枃枃,字定叟,张浚次子,曾随父流放岭南,后定居广州。官至兵、刑、户三部侍郎(三品官)兼临安府知府等,是当时著名清官。张枃被张边村民尊为“二世祖”,定居广州后,取号“南居”,是张浚后裔南迁岭南的始祖。张耿之子张耿,字泉清,号松琅,张边村民尊为三世祖,南宋末年从广州迁至今大沥张边村,为张边村开村始祖。

13 邝氏始祖墓 宋 南海区九江大沥大镇 位于南海大沥大镇的邝氏“太婆山”,是宋乾道九年(1173)邝氏始祖三七公(1103-1166)两位夫人何氏、冼氏的合葬墓。邝氏始祖三七公在宋朝廷当内侍,诰赠朝议大夫,於宋建炎三年(1129)南迁定居南海大镇乡尚书郎里(原龙田里),何氏、冼氏诰赠为正一品夫人。根据族谱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该墓曾进行过两次重修。现墓表建筑仍保留了明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墓是广东邝氏始祖墓。

14 冯氏家族墓 宋 南海区九江沙头水南村              位于南海九江镇沙头水南村,是宋代冯若海及其夫人萧氏、其儿冯迪元夫妇、冯德兴夫妇的合葬墓。据墓碑记载,该墓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及乾隆七年(1742)进行重修,墓表建筑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均用麻石砌筑,并树立有冯氏后人的旗杆夹四对,分别为嘉庆六年(1801)举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

15 方道隆墓 元 南海区丹灶良登孔边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孔边村后山,有700多年历史的元代古墓,现墓表建筑尚保留了清同治年间的维修遗迹。方道隆曾任元朝广州路总管、武节大夫(五品官),为孔边村方姓村民的始祖。

16 方献夫墓 明 南海区丹灶良登孔边村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1485-1544),字啬翁,丹灶良登孔边村人,曾任明代嘉靖年间“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位同宰相,是南海著名的历史人物。

17 伦文叙墓 明 南海区罗村芦塘麒子岭长安墓园 原位于南海罗村状元岗,1992年因修建南海东西大道,由伦氏后人迁至罗村义地岗,出土有墓志铭,现存南海区博物馆,2002年又迁至罗村长安园。伦文叙(1467-1513),字伯畴,别号迂岗。南海魁岗(现佛山澜石黎涌村)人。明正德年间以会试殿试皆第一而大魁天下,成为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18 霍韬夫人墓 明 南海区西樵山宝峰下             该墓位于南海西樵山宝峰下,为霍韬夫人区氏(1486-1517)墓,诰赠淑人。霍韬(1487-1540),字渭先,南海石头(今属佛山市澜石石头乡)人;正德八年(1513)乡试第二名,翌年会试考中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他工书法,擅绘画,著有《诗经解》、《象山学辩》、《渭厓训》和一批书画作品流传民间。

19 骆秉章墓 清 南海区罗村芦塘村 该墓位于南海罗村芦塘村三雅三队,是骆秉章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骆秉章(1793-1867年),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州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被选充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练习办事,由于成绩优良,被授以翰林院编修,掌撰著记载等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起,骆秉章历任监察御史,稽察北新仓,会试同考官,稽察银库。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补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母病故,在家服丧。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补右春坊右庶子。十月,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提为湖北按察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骆秉章迁任贵州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提升为湖南巡抚。骆秉章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调任四川总督。同治六年(1867年)加协办大学士,同年病死于四川,赠太子太傅,谥“文忠”,著有《骆文忠公奏稿》。

20 娥媚坑竹西岗汉墓群 汉 南海区桂城平洲林岳 该汉墓群于1982年砖厂取土时发现,分布于林岳砖厂西侧娥媚坑、竹西岗一带。出土随葬品主要有铜境、陶器,有壶、罐、碗、杯、屋、灶、井、仓及陶塑动物等明器。该汉墓群为研究南海汉代经济、文化、风俗提供实物依据。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1 叶正简墓 南宋 南海区大沥颜峰高坡山东南坡 叶颙(1107-1195年),字子昂,谥号正简,祖籍福建仙游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入仕南海,任南海县主簿、摄尉(兼管治安的武官),累官至宰相。叶颙墓占地160平方米,墓向东南,近代重修。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2 李子长墓 明 南海区西樵山云路村 李子长(1436-1526年),名孔修,号抱真子,明代陈白沙弟子,工诗善画,自成一家;与唐寅、仇十洲等画家同时代,曾住广州,隐迹西樵山。生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卒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墓座南向北,石彻半月形,占地面积40平方米。霍韬撰碑文,陈本城书丹,番禺甘学题篆。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3 邹特夫墓 清 南海区大沥黄岐泌冲横江头 邹伯奇(1819-1869年),字一鹗,又字特夫,南海泌冲村人,清科学家,精天文历算,曾创造自动摄影仪器,并著有《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图》、《黄道星图》、《乘方捷术》、《测量备要》等。邹伯奇墓向东,占地20平方米,墓前竖花岗石墓碑,碑高80厘米,宽47厘米,碑刻“皇清徵士邹特夫先生之墓”,1997年10月迁至后海长青墓园。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4 朱子襄墓 清 南海区九江下西坊龟山 朱次琦(1807-1881年),字子襄,号稚圭,南海九江人,世称朱九江先生。次琦聪敏好学,七岁能诗,十八岁肆业于广州羊城书院,26岁进广州越华书院深造。道光27年(1847年)进士,道光29年(1849年)在山西任即用知县,咸丰2年(1852年)出任襄陵知县,在任190天后引疾去职南归。咸丰8年(1858年),讲学于九江礼山草堂,历20年,门生有康有为等。其治学以明理达用为主,以经世救民为归,享年75岁。墓向西南,占地25平方米,有碑文。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5 何彦墓 明 顺德区杏坛马宁山北端小金山 此墓为何彦及其父何千之(字松逸)的家族墓葬群,灰色砂岩砌成。墓上的镇墓兽、香炉和云龙纹石雕构件雕刻精美,四块墓铭文书法雄浑。整座墓虽历经四百多年,未经重修,仍保存完好,明代墓葬风格。

26 陈岩野墓 清至民国 顺德区大良北区观光市场侧 该墓为圆锥形封土堆,旁竖方形碑柱一座,正面为墓碑,两侧刻岩野先生像及记功碑,碑文为顺德清末大儒简朝亮撰,陈珍书丹。据《化柔堂集》(陈淦撰)记载,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间倡议重修,至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十六日竣工。最后一次重修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简竹居撰文即现今的墓地。

27 连氏始祖古墓群 清 顺德区勒流沙富连氏大山 该墓葬规模宏大,从上到下共三层,白麻石材料。此墓群均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规模为顺德墓葬罕见,墓群的左、右、下方共排列有17个旗杆夹,众多的旗杆夹围于墓葬的周围较少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28 冼光墓 明 顺德区乐从大罗 该墓葬共有三座,为冼光父母合葬墓、冼尧祖之母墓和冼光本人墓。墓前有红砂岩石马卫士。墓前的两座精美石碑为《奉天敕命冼光父母碑》和《奉天诰命冼光父母碑》,篆刻“奉天敕命”和“奉天诰命“,伴以两小云龙,底座刻云雷纹,两边大云龙夹额。顺德史志上多有冼光生平的详细记载,冼光官至南京太常寺卿,颇有政声,且保存如此庞大集中包括墓葬、碑刻、石雕的明代家族墓群,实在罕见。

29 郑绍忠墓 清 三水区乐平大旗头村老虎岗  郑绍忠墓葬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老虎岗”(当地土名)脚下,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建。墓园保存较为完好,墓葬座南向北,背依“老虎岗”,墓园面积约200平方米,整个墓园是以花岗岩麻石构件砌筑,造工精巧。坟墓形制为靠椅式,墓园共分梯级式三层。第一层为进入墓园的墓地平台,第二、三层墓园的造型为“Ω”形。墓园三层之外,右上方还有一方石碑刻,上刻有“圣旨御赐祭葬”。郑绍忠(1834年—1896年),原名金星,别字心泉,花名大口金,参加陈金缸起义时改单名金,后投降清朝,再改名叫绍忠。1854年6月参加陈金缸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先后被封为大洪国运粮官、先锋、元帅、掌握兵权,部众称其为二大王。1863年10月郑杀了陈金缸向清政府投降,即以五品军功衔率部攻剿义军有功,先后升四品都司、提督、潮洲镇总兵,1876年赐秩一品、穿仙鹤补服、赏穿黄马褂,署理广东陆路提督,湖南提督,1891年授光禄大夫加尚书衔,赏戴花翎红头顶戴,任广东水师提督。现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也是他主持兴建。

30 何维柏墓 明 三水区金本芹坑村罗盘岗西北坡 何维柏墓在金本芹坑村镇岗左侧,何维柏(1510—1587年),生于南海县登云堡沙滘村,以长期寄藉三水县南岸堡生活,故自称三水县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曾在三水县金本昆都山读书。深爱金本景物,遗嘱死后葬于金本。墓前为半月形祭坛,长5米、宽4米,墓碑高80厘米,上刻“礼部尚书何公之墓”。墓穴上面有一黑石碑亭,镌刻“何维柏”三字及其生平事迹。墓道两旁长30米,正面筑有石碑坊,两旁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现只有石人、石马尚存。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31 梁鹤鸣墓 明 三水区白坭龙池村 梁鹤鸣墓在白坭镇龙池村东面,建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墓主梁鹤鸣、字体诚,白坭镇龙池村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历官浔州知府、直录常州通判。墓地完好,墓前石牛、石马、石羊俱存,并有墓碑。 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类别3-古建筑(共142处)

序号 名 称 时代 位 置 简 介 备 注

32 酒行会馆 清 禅城区祖庙大街22号 酒行会馆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该馆为硬山顶结构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进深为二进一开间,正门两犀墙头有花卉灰批。二进两侧墙体镌有嘉庆年间《酒行会馆碑记》碑刻一通。酒行会馆是卖酒行业的聚会商议重要事项的场所。该馆对研究佛山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佛山本地酿酒业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33 集贤坊古民居群 清至民国 禅城区升平红风大街 集贤坊古民居群为清末民初大型庄宅式建筑,前有闸门楼,保留“集贤坊”石刻街额。内部为走马楼式,通风采光极好,室内装饰中外合壁、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含红风大街3、5、7、9、21号,勤俭街21、23、25、27号

34 廖家围 清 禅城区石湾建国二巷 廖家围于清乾隆年间廖氏家族所建的大型庄宅,现仅余建国二巷2—4号保存完好,每座大小院统一,格式一致,屋宇高大宽敞,青砖石脚,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作为清代时期石湾庄宅式建筑的代表,廖家围是研究石湾民居聚族而居的居住习俗、建筑史;以及经济发展史等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35 隆庆陈氏宗祠及古官道 清 禅城区南庄罗南隆庆村 隆庆陈氏宗祠,又名“聚德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为三进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保存较好。隆庆古官道为隆庆村通往外地的一条主要通道,全长252米,以花岗岩石条铺砌而成,一般宽1.6~1.8米,最窄处约一米,石条一般宽 0.35米~0.39米。该古道因村前北江隆庆村支流河道的分叉口,是广西梧州至广州、顺德勒流、中山等地的水上必经之路,故上下行船只多聚于此“寄水”以候潮汛,而且是官员百姓出行的水陆交通连接之枢纽,故当地人称官道。

36 三华罗氏大宗祠 明至清 禅城区南庄紫洞三华村 三华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代重建。原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存东侧厢房及第四进建筑,但仍保留原有高大气派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37 康宁聂公祠 明至清 禅城区澜石深村 康宁聂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代重建,现仍保留有部分明代建筑风格和材料,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的实物例证。

38 平兰陈公祠 清 禅城区澜石湾华 平兰陈公祠,清末祠堂建筑,保留有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壁画等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39 石梁梁氏家庙 明至清 禅城区澜石石梁村 石梁梁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403—1415年),面积约936平方米。该建筑装饰精美,保存较好,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含榕庄梁公祠、梅庄家塾

40 永新社学 清 禅城区张槎弼唐乡 永新社学位于张槎弼唐乡,清代建筑。该建筑原为祠庙,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推行“毁淫祠,建社学”时改建为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明代大理学家庞嵩在此处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现该建筑内仍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记二通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的石匾额。是研究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1 张槎仙槎书院建筑群 清 禅城区张槎张槎村 该组建筑群由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组成,清代建筑。水月宫,又名观音庙,供奉水月观音;仙槎书院,又名宝砚堂,祀北宋吏部尚书陈世卿;财神庙,供奉财神的庙宇。该组古建筑群为佛、儒、道三教并立,体现了当地人包融、开放的社会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含水月宫、仙槎书院、财神庙

42 张槎东岳庙 清 禅城区张槎张槎村 张槎东岳庙,清代建筑,是祀东岳大帝的道教庙宇。该建筑的香亭保留有我市现存唯一木雕团龙图案装饰的藻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43 大江罗氏宗祠 明至清 禅城区张槎大江村 大江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清代重建。该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保留大量清代风格的灰批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44 大沙杨氏大宗祠 清 禅城区张槎大沙东西村 大沙杨氏大宗祠,清代祠堂建筑,祀明崇祯年间进士杨邦瀚,现仅存头进。该建筑头进采用五开间形式,门前一对石狮高大威猛。

45 朝议世家邝公祠 明 南海区大沥大镇 位于南海大沥大镇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为奉祀二世祖谚公的祠堂,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进三间悬山顶建筑。墙垣以近尺许,用大蚝壳混合砌成。面积约820平方米。

46 古岗桥 明 南海区狮山官窑游鱼古岗 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大榄古岗,明代建造,是一座四桥墩的红砂岩结构的石拱桥梁,全桥长30米,高4米,桥宽2.85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的桥梁之一,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实证。

47 三山三眼桥 明 南海区桂城平洲禾仰村 位于南海平洲三山禾仰村平东水道支流上,始建于明代。长32.2米,宽3.4米,高5.5米,两墩三孔,由红砂岩、灰砂岩和少量花岗石壁拱砌成。东西走向,东砌17级,西砌18级步级。两侧雕饰图案花纹的栏杆,花岗岩柱与红砂岩柱相间排列。从桥头墩上刻的“不许船扌闸桥眼埠肆尺”和桥面栏杆刻的“不许在此交易”的警示语来看足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保护。

48 福星桥 清 南海区狮山官窑大榄                     位于南海官窑大榄。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一座四桥墩的花岗岩建造的石拱桥,全桥长32米,高5米,宽3.05米。

49 魁星塔 清 南海区九江夏北铁滘村 又名冯氏祠塔,位于南海九江镇夏北铁滘村。为青砖结构,呈六角形,二层,高六米。塔顶为陶质葫芦顶,六面有灰雕。据《九江儒林乡志》(清光绪九年[1823]十月版)记载,在现塔所在地方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间有慧星扫过。该村村民为此而于1800年在冯氏宗祠建塔立祭。该塔是目前南海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砖塔。

50 树本善堂 清 南海区狮山银岗圩 位于南海狮山银岗圩西侧,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狮山良凿围72乡群众联合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兴建,是当地赠医施药的慈善机构。建筑形式为青砖墙,硬山式瓦顶,一座三间,主间为大厅,次间分别为客厅、住房和厨房;面积约150平方米。大厅正门石额刻“树本善堂”四字,两旁石刻联为“襟横石以焕明堂,北象南狮,福地天成开善界;枕银岗而敷仁泽,飞鹅伏虎,吉星云集耀狮山”。

51 泮阳李公祠门楼 明 南海区罗村寨边 位于南海罗村寨边村。建于明末,为两进,中为天井,面积约228.8平方米。前进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歇山顶建筑,绿琉璃瓦滴水,各楼檐下砌砖斗拱,四柱前后均镶有抱鼓石。后进面宽三间,三架梁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

52 贞烈牌坊 明 南海区丹灶苏坑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苏坑村。是明代时期为彰表梁氏孝节而立。梁氏为三水尧邓乡人,嫁与南海磻溪堡苏坑乡民黄志麟为妻。其夫病故后,事孀姑九年如一日孝节两全,年未三十而卒。

53 阴骘井 宋 南海区丹灶苏坑村 位于南海丹灶镇苏坑村,是一口宋代水井。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井水清澈甘甜,井底有一“孔”字系当年修井时所留下。明代人黄佐所撰《广东通志》有记载,“阴骘”一词意为前人积德而惠及后人。

54 钟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钟边                  位于南海大沥钟边院前西。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总面积约1156.14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三进三间,后进曾在2001年进行维修。祠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及“重修钟氏大宗祠碑记”。

55 联星江氏宗祠 清 南海区罗村联星 位于南海罗村联星上三村。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2001年重修。三进三间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木构架,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保留有早期人物石雕及清晚期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

56 遁叟江公祠和江氏宗祠 清 南海区桂城叠滘 位于南海桂城叠南江头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1991年曾进行修葺。是一座清代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积534平方米。祠内现仍保留有清代砖雕、石刻、满州窗及江孔殷殿试二十七名碑记。

57 旌表节孝牌坊 清 南海区九江烟桥 位于南海九江烟桥新庄,建于清道光年间。以花岗岩构筑,四柱三间冲天式,高5.42M,6.95M,1.72M。右间刻有“百世”,左间刻有“流芳”,中间为“旌表节孝”,竖刻“道光元年(1821)六月为处士何蕴斯之妻节妇何程氏建”。据族谱记载,何蕴斯之妻程氏在其夫去世后克守妇道,守义四十年。其夫弟何文绮在京师为官,留下其长子给程氏抚养,程氏视若己出。其行闻于朝,道光元年(1821)文绮奉旨建坊旌表。

58 颜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河西颜边               位于南海盐步颜边。宋咸平年间(998-1003),颜光先为广东廉访使时“因家南海”,颜氏自始开枝散叶。颜氏大宗祠始建明代,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现保存有明代石柱及清代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

59 杜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黄歧白沙村 位于南海黄歧白沙。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建它处,乾隆五十九年(1794)迁回现址。原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现保存头进、二进及廻廊,面积约870平方米。祠内保留的《新建杜氏大宗祠碑记》、《迁建杜氏大宗祠碑记》。

60 吴氏八世祖祠 清 南海区大沥沥东                   位于南海大沥荔庄。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为三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保留有较完好的的木雕、砖雕,总面积共773平方米。祠内有《同建祖祠碑》、《归宗碑》。

61 烟桥何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九江烟桥 位于南海九江烟桥村大巷口。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细,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祠内有咸丰九年(1859)探花顺德李文田题匾“惇叙堂”。

62 泗源郑公祠 清 南海区里水和顺贤寮                    位于南海和顺贤寮。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修,1994年曾维修。是一座面阔三间、深三进,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该祠是郑氏后代在清初为其祖先七世祖明诰授奉政大夫、礼部郎中、辛未科进士郑泗源而建立的,后进神楼仍保留原神主牌。

63 凤池曹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凤池 位于南海大沥凤池管理区凤西村。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是一座清代早期的三进三间建筑,后进曾被拆除并于1999年重建,面积约1100平方米。祠内现存有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反映岭南风情的壁画,以及“重建曹氏大宗祠碑记”、“曹氏合族归总粮务碑记”。

64 黄歧梁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大沥黄歧黄歧村 位于南海黄歧黄歧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现存建筑为清代三进五间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296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66.6平方米。

65 漖表李氏大宗祠 民国 南海区大沥黄歧漖表 位于南海黄歧漖表,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原为四进五间硬山顶建筑,现存三进五间,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2平方米。近代以来,漖表李族人才辈出。如解放前任国民党海军司令的李南田先生,曾任上海市市长的李建希先生等,还有积极公益行善的旅港乡亲李佑泉先生,他于1915年和1921年先后捐资在村内筑高台防水灾,兴建祠堂和佑泉小学(今漖表小学)。此外,村民曾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号召,为推翻清朝帝制做出了贡献。当时有同宗民军领袖李福林将军介绍与革命党人如胡毅生(胡汉民胞兄)等人取得联络,利用漖表村地处广州郊区、多果园易隐蔽之便,在村内“三松围”暗设小型机械作坊,修理枪械及制造子弹以供应革命党人之需。

66 枕流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应潮湖 枕流亭始建于清乾隆己酉年(1789),咸丰辛亥年(1851)和1987年两次重修,建于“鼓琴台”巨石之上。“枕流古琴”是西樵山云泉24景之一。亭为歇山顶长方形,占地面积9平方米。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7 光分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亭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于逍遥台上,占地面积56平方米,抬梁木构架,歇山顶建筑。逍遥台,旧名曝书台。康有为青年时期在西樵山白云洞时,每天登上逍遥台或高声朗读,或徘徊远望,或低声吟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8 小云亭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亭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旁有小云泉,故此得名。亭依山建筑,占地14.7平方米。六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亭内装饰天花板。亭匾“小云亭”为商承祚所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9 奎光楼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奎光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重建,后经多次重修。是一座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建筑,占地16平方米,高15米,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科举时代是学子用以供奉魁星,祈求文运昌盛的场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0 湖山胜迹门楼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门楼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曾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0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是往云泉仙馆及飞流千尺瀑布的通道。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1 白云古寺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寺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初名“宝震庵”,清乾隆甲辰年(1784)重建,改名“宝震寺”。嘉庆已卯年(1819)改名“白云宝震寺”,光绪丙子年(1876)改名“白云古寺”。古寺奉祀如来佛,依山而建,是一座进深35米,宽13米,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2 字祖庙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庙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村堡捐资创建,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改为奉祀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汉字创造者)的“字祖庙”,前身为“云溪书院”。是两进抬梁架、硬山顶建筑,瓦檐饰有砖雕人物花草图案,天井独具匠心,置一四角攒尖顶亭门廊柱,均有名人墨客所撰对联。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3 云泉仙馆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云泉仙馆原名攻玉楼,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海石岗李攻玉创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建为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仙馆为二进歇山顶建筑,有大殿、前殿、钟鼓台、祖堂、墨庄、帝亲殿等。整组建筑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精湛别致的木石雕刻、陶塑衬托,别具一格。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4 象林塔   明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象林塔即里水镇麻奢象林寺舍利塔,1974年移至西樵山白云洞。塔共七层,全由汉白玉制作,切榫连接。底座呈莲花状,六面浮雕龙、凤、牛、羊、麒麟、狮等吉祥动物;各层浮雕卷草。七层寓意七级浮屠,塔底安放如来舍利子。塔建于明万历年间。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5 七甫陈氏宗祠 明 南海区狮山官窑七甫村铁网坊 该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乾隆五十八年重修(1793),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472平方米,前殿为牌楼,重檐歇山顶建筑,中、后殿为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建筑。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6 平地黄氏大宗祠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平地 该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二次重修,是三进院落式,“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占地1千平方米;水磨青砖、石雕、木雕、砖雕装饰,做工精细。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7 华平李氏大宗祠 清 南海区狮山小塘华平村 该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年间重修。三进院落式,抬梁与穿斗木构架,硬山顶建筑,占地936平方米。为同胞三翰祠,李可端、李可藩、李可琼兄弟三人先后封翰林荣归后建。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8 良二千石牌坊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村西坊 该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高7米,长11.94米,花岗岩石四柱三间冲天柱牌坊,以狮子及花鸟图案石雕装饰。正上方刻“恩荣”,下方为“良二千石”。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9 探花桥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翘南村 该桥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陈子壮中探花后,往九江下西探望其外祖父朱讓时所建,清代重修。桥为平铺花岗石板桥,长11.3米,宽1.85米,高2米,桥的两边设有望柱栏板,桥栏中间刻有“探花桥”三字。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南海沙贝(今属广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探花,累官至东阁大学士、礼、兵部尚书等,史称“明末三忠”之一。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0 慈悲宫牌坊 明 南海区九江下西村 该牌坊建于明代,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砖砌斗拱,歇山顶,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匾下有龙凤浮雕,字匾上石板有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1 三眼桥 明 南海区大沥盐步河东 该桥建于明末,清代重修。为红砂岩石砌筑的墩拱式石桥,长28.2米,宽3.2米,两墩三孔,拱桥的桥面和壁拱用红砂岩石砌成,拱壁、桥墩、以花岗岩为基底。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2 第弌洞天牌坊 清 南海区西樵山白云洞 该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两柱单间冲天柱牌坊,高2.5米,横跨白云古道中。额正面刻“第弌洞天”四字。两柱刻:“千重云气排丹阙,万古泉声护洞门”联,是黎简所书。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3 三元桥 清 南海区九江上东村 建于清道光年间,为花岗岩石壁拱桥,长17.67米,宽2.44米,高2.3米,有栏板、柱,中间栏板刻有“三元桥”三字。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4 大石桥 清 南海区里水洲村 该桥是清道光戊申(1848)年黄生和店造石,洲村乡建,为花岗石墩式梁桥,长15米,宽1.8米,高6米,有栏板、柱。二墩下砌船头式分水尖。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5 吉水窦 清 南海区西樵山吉水村口 吉水窦是1894年陈启沅为造福乡梓,捐资帮助先登、简村两堡重建的水利工程,今仍是西樵一重要的水利工程。窦上有横书“吉水窦”三字,左直书“先登、简村堡重建”,右直书“光绪甲午年”(1894)。 原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86 松庄仇公祠 清 顺德区陈村石洲文海隔基路 该公祠始建于康熙辛已年初,距今约314年。祠堂宽16.9米,深33.3米,四进深,保留着明末清初岭南建筑的特色,其梁架上木雕保存完整,门口上方有五幅精彩美观的壁画,一对门神栩栩如生,为顺德祠堂少见的民间艺术精品。

87 月池公祠 清 顺德区伦教羊额连州街 该公祠通面阔18.2米,通进深58米。前后三进,坐北向南。该祠堂面积宏大,保存较好,尤其是靠近梁柱附近的木雕保存较好,具有清代祠堂的建筑风格。是目前伦教街道内面积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建筑。该祠堂木柱粗大,有1.5米周长的木圆柱16条。

88 扶闾廖氏宗祠 清 顺德区勒流扶闾社祥街 该宗祠阔约34米,深约60米,占地面积约为2千多平方米。该祠堂座东向西,主建筑物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两边梢间为平房式建筑,与主建筑物有火巷间隔。硬山式顶,抬梁式木结构。山墙为青砖石脚,上盖碌筒瓦,脊有灰塑。建筑结构及用料,具有清初建筑风格。

89 豸浦胡公家庙 清 顺德区均安鹤峰豸浦玉堂街54号 该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是清代进士胡杰家族的祠堂。通进深28.45米,通面阔12.54米。前后三进,硬山顶,碌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屋脊。前廊梁架施驼峰、斗拱、月梁,大门上方有一块二百多年历史的雕刻精美的牌匾,刻有“胡家公庙”四字。

90 南浦李氏家祠 清 顺德区均安南浦天期路 该家祠为清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16.45米,通深39.75米。三进三间,占地1150平方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脊。抬梁式木构架。庙的牌匾为清代探花李文田所题(已失),内有灰塑十分精致,神楼保存较完整,贴金木雕金碧辉煌。

91 星槎何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均安星槎兴隆 该宗祠为清代建筑,座东北向西南,深三进。通面阔25.5米,通进深41米。主体为硬山顶式建筑,碌筒瓦,灰塑博古屋脊,抬梁式木构架,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

92 大良罗氏大宗祠 明至清 顺德区大良蓬莱路34号 该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维修,现存建筑为晚清风格。该建筑头进保存完好。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二、三进已毁。该祠堂为顺德区大良罗姓宗祠。大良罗姓在岭南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该建筑是研究顺德明至晚清建筑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证。

93 大墩梁氏家庙 清 顺德区乐从大墩村玉堂北便街5号 该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院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玉堂里”。“玉堂”是封建朝廷翰林院的别称,并恩准他回乡兴建了这座家庙,以此光宗耀祖。清代光绪戊戌年(1898)重建,。抬梁式木结构,镬耳山墙,蓝色琉璃瓦剪边。前为五阶石级,正中有一方形直径为80厘米的“团龙”石雕,俗称”鲤鱼跳龙门”。

94 路州周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乐从路州村周家塘边坊 路州周氏大宗祠(笃祜堂)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祠堂座北向南,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画像,刻有一副对联“笃诚万代光先祖,祜训千秋仰后贤”。两侧有青云巷,青云巷门口牌匾的砖雕左刻有“ 序穆 ”右刻有“昭班”。二进于民国初期(1920年)及1996年重建,刻有由清代书法家、前贵州政务厅长陈官韶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

95 路州黎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乐从路州村东头坊 黎氏大宗祠(余庆堂)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9米,进深49米,占地面积1029平方米,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单檐硬山式建筑。祠四周墙壁全用白石砌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封檐板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祠内原有的余庆堂、文魁、武魁等金字牌匾已被毁坏,但当年祠堂竣工时作为贺品的4幅围屏锦帐至今还保存完好。

96 良教祠堂群 清 顺德区乐从良教 乐从良教祠堂建筑群为湛波何公祠、何氏家庙,书舍,私塾四座组成。湛波何公祠位于乐从镇良教外工村,清代建筑 。座南向北,二进二廊一后楼,硬山式顶。日军侵华期间广东省立女子中学迁入其中。何氏家庙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前后三进,前廊梁架为抬梁式雕花梁架,二进及三进各面宽3间,进深3间,穿斗式梁架。书舍始建年代不详,为三进两廊穿斗式木梁架,镬耳山墙,博古屋脊。家塾始建年代不详,进深二进,博古屋脊,镬耳山墙。头进次间用青砖围闭。 含湛波何公祠、何氏家庙、书舍、私塾

97 苏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杏坛大街七巷口 苏氏大宗祠位于杏坛大街七巷口,,坐北向南。通面阔15.25米,通进深29.38米。前后三进。头门面阔五间。后面各座改为三间。前后包台(塾)共4个。前两边包台有八角石柱6条,龙凤石鼓一对。后包台坤甸木柱4条,两边石台阶。全座青砖木结构,红沙岩石地脚。

98 漱南五公祠 明 顺德区杏坛古朗世祖巷1号 该公祠建于明崇祯四年辛未年(1631),坐北向南。通面阔29米,通进深24.6米。碌筒瓦面,镬耳山墙。两侧包台(塾)高1.5米,基座石刻花纹。石栏板雕贵人出行图案。梁架托木雕贵人敬酒及迎宾图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铺设阶砖。此祠建筑开阔高大,柱间斗拱亦长大,柱础形式多达五六种。头进偏间墙上镶有三块碑记。

99 杏坛梁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杏坛光华德彦大道牌坊边 该宗祠坐北向南,通面阔12.73米,通进深28.90米。头门阔3间,进深两间。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灰塑博古瓦脊,镬耳山墙,青砖麻石墙脚。大门口悬挂梁氏大宗祠木牌匾。梁架东西两边雕有三个人物。二进后部正中神座顶悬挂“崇德堂”牌匾。脊顶东侧麒麟,西侧雀鸟图,中间是龙凤朝阳。显示清朝古建筑风格。

100 北水尤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杏坛北水北昌东 该宗祠坐南向北,总面宽36米,总进深68.55米。前座为红砂岩基础,两边包台,白石门框,水磨青砖,金字山墙。中座前面有宽阔的天井和露天平台,长廊五间。祠内雕梁画栋,木、灰、砖雕工艺精湛。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祠于清雍正三年(1725)建后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中座,三十四年(1769)建头门,历时四十二年。祠内有碑志多块:《新社碑记》、《阖族公议附章程碑记》、《十四传孙荣附产业土名税亩列》、《重修始祖祠碑记》、《重修起东始祖祠碑序》。

101 逢简刘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杏坛逢简村根大街9号 该宗祠坐北向南。此祠中座原有堂联“藜业校天禄之书,说苑谈经,世宗先人典籍;锦江汇地灵之秀,彭城派衍,锦长奕代簪缨”。由此可见,刘姓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都是汉高祖的后裔。刘氏大宗祠前身为“影堂”。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观成(1377—1450),字喜韶,号松溪,刘氏五世祖,“始率族建祠”。原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仍有2656.5平方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

102 冯氏六世祖祠 清 顺德区容桂马冈马东村马东路江佩直街41号 此祠于道光九年建,壬午年仲秋重修。“冯氏六世祖祠”横匾由广州著名书法家吴道熔所写,据说若不是名门望族请不动他,润笔费是以两金来计算的,所以他的笔墨在顺德的不多。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上刻有:光绪年  壬午未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祖祠墙壁嵌有“世德堂碑记”。此碑立于道光九年,门口壁柱上有壁雕。

103 桃村报功祠古建筑群 清 顺德区北滘桃村桃源大道22号 该建筑群包括报功祠、黎氏“金紫名宗”祠、黎氏大宗祠三处。报功祠位于桃村村委会桃源大街22号。据《顺德县志·胜迹略》记载,本祠始建于宋末,传说黎梦周的聘妻列女莫氏曾葬于此,其英灵曾多次庇佑一村安宁,故居民建祠祀奉。明天顺四年(1460)重修,同乡进士钟善经为之题写了“报功祠”匾和柱联。一进庭院有一眼明代古井,二进、四进均为四柱殿堂,之间的第三进为歇山亭拜亭,正梁底皮刻有“大明天顺庚辰”的字样。黎氏大宗祠位于桃村上街7号,坐北向南,原有三进,今后座不存在。该祠气势宏大,门前最为精致,头座门内外均有包台,共4个。6扇柚木大木门,大门下有石墩,三面浮雕,分别为石狮子、人物、凤凰。金紫名宗(黎氏宗祠)位于桃村上街6号 ,面阔三间,前后三进 。 含报功祠、黎氏“金紫名宗”祠、黎氏大宗祠

104 广教杨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北滘广教林港路西 该宗祠坐东朝西,占地2000多平方米,清雍正二年(1727),广教杨氏族人杨代纪考中举人,倡建族祠,始建了这所祠堂,152年后的清光绪五年(1879),族中出了第二位举人杨廷钧,于是又对祠堂作了大规模重修。由于年久失修,只残存下面积约742平方米的中路头进和二进建筑。硬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滴水,封檐板雕作卷边荷叶,十分精致。墙头彩绘壁画有“杨瑞石作于庚戊年”的落款。前檐柱为咸水石(鸭屎石)八梭柱,柱式和材质具有明代特征。

105 桃村袁氏大宗祠 明末清初 顺德区北滘桃村怡谋街3号 祠堂坐西向东,面积612平方米。其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建筑为典型的清代中期广府祠堂风格。20世纪30年代,抗日武装广游二支队建立西海根据地,党中央从延安派出的谢立全和谢斌两位干部于1940年9月到达西海,1941年7月,由谢立全主办的第一期军政干部培训班就这里开课,这段时期,袁氏大宗祠成了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如今,二中大堂内的两侧山墙上,还有当年学员们搭建阁楼充当宿舍时留下的墙孔。现建筑架构基本良好,但瓦面破漏,装修木构件大部分散失。 广游二支队旧址

106 林头郑氏大宗祠 清 顺德区北滘林头粮站路状元坊 树德堂宗祠坐西向东,面阔五间三路、深四进(含牌坊),现存头进左路阁楼、头门和右路阁楼的石台基以及青云巷,建筑面积2405平方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庚子(1720),祭祀的郑释孙为顺德郑氏五世、林头郑氏的始祖。郑氏于元代自伦教迁居林头。清康熙丙辰年(1676),郑释孙的第十一代孙郑际泰(号珠江)高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任京官,后请终养奉母,回乡居住二十多年,对顺德文化颇有贡献,晚年又在乡中建祖祠。该建筑使用了一些明代建筑构件(如柱础、梁架),印证了族人的传说:当年是从新会买下一座祠堂拆迁到林头的。

107 莘村梁大夫祠 清 顺德区北滘莘村 该祠堂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两进一天井,硬山式山墙结构,总阔11.5米,总深27.2米,面积312.8平方米。头座山门二方石柱,二柱阔开三间,抬梁式结构,有斗拱、斗拱雕人物,在“文革”期间多已被毁坏。后座已全改为水泥框架结构,重新砌墙、盖顶,祠堂现作麦岸老人活动中心。 含东梁义学、磐石书楼

108 莘村曾氏大宗祠 明 顺德区北滘莘村武城街2号 该祠堂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光绪己丑年重修(1889)。硬山顶式结构,祠两边有“青云巷”,左边与“祠厨”相通。一进(前门)两侧是石包台,门墙上绘有黑白的壁画。大门上彩绘“门神”,画像依稀可见。门上保存有兽形铜环一副。前门 “封檐板”有13米长,雕有(浅浮雕)精致花卉纹饰的,弥足珍贵。第二进后墙挂大木牌匾“大学堂”、“竹斋康衢敬书”。第三进后墙悬挂木牌“印心嫡派,告天启四年岁,在甲子仲春既望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顺德县事吴裕中题”。祠两旁青云巷内砌有3米长、1.5米高的红砂岩作墙基。 含宗圣南支、大学堂、曾氏家塾

109 察院陈公祠 清 顺德区龙江新华西北华 该建筑为两进两廊四庑房的合院式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察院陈公祠为硬山顶式抬梁木架构。正门上拱托型如莲花,工艺精巧,美轮美奂。特别是脊饰灰塑,结构严谨,绚丽多姿,瑞兽人物,花鸟氛呈。察院祠内左廊嵌有清代碑刻三块,记述陈生平事迹,殊为可贵,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难得的建筑物。

110 张氏九世祠 清 顺德区龙江坦西坦田大街 该建筑建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坦西族人称“九世祠”。该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台梁式木架构,硬山顶式屋顶。屋脊有花鸟,瑞兽人物灰塑,两侧庑房屏门镶彩色玻璃。中座后柱之间屏门以坤甸木通花镂空,刻字鸟图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宗祠建筑。

111 龙母庙和五龙庙 宋至清 顺德区杏坛龙潭 龙母庙和五龙庙相互毗邻,始建于宋代咸淳元年(1265年),历代均有重修,现为清代风格。两庙均为三间二进,中间天井,天井两旁廊顶饰人物灰雕。木雕和石雕生动传神,特别是龙母庙头进船形木雕饰件,其内容丰富而极具民俗文化特色。龙母庙占地231平方米,五龙庙占地185平方米,它们是顺德庙宇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研究水乡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112 昌教乡塾 清 顺德区杏坛昌教村委会右侧 该建筑青砖砌筑,地阶砖面。砖雕、木刻、壁画保留完好。正门上有白石匾一块,刻有“昌教乡塾”,上款为“同治丙寅岁创建”(1866年),下款为“光绪戊戌岁重建”(1898年)。门联为木制作,刻有“昌明世运,教化乡闾”。首进内有碑文《昌教光辉两乡补费改闸存案合约碑记》,落款为“光绪六年(1880年)太岁庚辰开岁五日,里人黎兆棠序于教忠草堂”。

113 克勤堂古民居群 清 顺德区龙江仙塘朝阳农场东侧 克勤堂是清代仙塘村一赖姓人创立的商业品牌,克勤堂创始人白手兴家,走南闯北,经营南北生意,其中包括山贷、丝织品等,商号称为“克勤堂”。克勤堂以其良好的信誉取得了辉煌业绩和高额利润,到了晚清,在仙塘广盖豪宅多间,村人亦称为“克勤堂”。克勤堂主建筑为悬山顶砖木结构,两层,合院式布局,四室一厅,一天井,金字阶,两廊,是典型的清代岭南住宅布局。

114 龙江石龙里古民居群 明至清 顺德区龙江石龙里 龙江石龙里是古宅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明、清两代古宅近二十间,形成一个古建筑群。石墙脚、青砖墙、碌简瓦屋面、“龙船脊”、猫儿窗。古宅为一厅四地房,进横屋趟栊门,过天井,入厨房,上石台阶,入厅堂,两边为睡房,大厅板壁后上阁楼。建筑座北向南,冬暖夏凉。建筑群中有的单门独户,有的几间连成一条巷,有闸门与外界分隔。

115 北街古村落 清 顺德区杏坛桑麻北街 杏坛桑麻北街是苏姓族人早期聚居的地方。这里街巷、屋宇都按一定规则布局,至今尚保留着古村面貌。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路面由十几排白石并排而过,有5米宽, 100多米长。10条南北通向的小巷,全部是白石路面,有1米多宽。近10多间坐北向南的古老大屋,青砖墙,红砂岩石基,趟栊门,多数是镬耳山墙。

116 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群 清末民初 顺德区乐从沙滘 乐从镇沙窑南村牧伯里是比较完整的民居群,占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由17条平坦而大小相同的小巷均匀分隔。分前街和后街,房屋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较古老的中式镬耳屋,也有民国初期的华侨按西方风格建筑的房屋。这些房屋均为青砖外墙,部分房屋墙脚由红砂岩砌筑。门额及窗楣上均有精细的灰塑或砖雕装饰。部分房屋镬耳山墙,龙船脊,部分为中西结合的楼房式房屋,多为二层,内有木雕,砖雕、彩色玻璃屏风及古罗马柱等。大部分房屋门口设有3道门,部分房屋保存有完整的整套家具。该建筑群大部分为古旧建筑,有代表性的约有30间,基本上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牧伯里前竖有一块石碑公约,刻有禁止开设烟馆、赌馆,禁止把房屋押给典当行或卖给外姓人等内容。

117 德云桥 清 顺德区北滘碧江民乐公园 德云桥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址在碧江德云圩的河涌上,由于修路需要,将桥拆卸后按原样移建在现今的民乐公园碧湖上。德云桥是圆拱花岗岩石拱桥,总长20米,其中桥面长6.65米,两端上下石级各15级,桥面水平段长6.6米,桥面宽3.3米,桥孔净跨度6.1米,净空高3米,素身。桥两侧各有16条花岗岩石望柱,柱高0.82米,15块栏板,栏板长1.07米。桥头望柱带抱鼓石,桥石墩长7米,宽3.3米,高4米以上。此桥颇为雄伟壮观,工艺精细,接缝严密。

118 跃龙桥 清 顺德区杏坛上地前街与东便街之间 跃龙桥是单孔石拱桥,红砂岩构造,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拱形为尖拱。桥长13.20米,顶宽3.25米,高3.60米,跨度4.50米。桥面台阶用青石砌筑,原桥每边应为11级,现有一边只存10级。桥身刻有“跃龙桥”三个字,落款为“康熙戌午”(1687年)。

119 爱日桥 明 顺德区杏坛龙潭古粉 爱日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拱为并列砌置法,石质为红砂砾岩。现存桥长13米、顶宽3.4米、高3.6米,桥栏华板雕刻有禹门、龙、双凤、牡丹及八宝图案,文献没有记录修建年代,从石质构造来看,为明代。2002年8月镇文化站组织重修该桥时,在桥头增加了“状元荣归”、“爱日朝晖”、“紫阳衍派”、“二十四孝果报图”、“中国历代大事”等浮雕。

120 金鳌桥 清 顺德区杏坛逢简村根 此桥位于杏坛逢简,桥长14米,宽3.05米,高3.5米,为梁式单孔石拱桥。孔径6.9米,拱为纵联砌置法。石质为红色砂砾岩,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有桥栏,望柱顶状如“官帽”。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外一边刻有阳文“玉虫东”,上款为“民国十年(1921)”,下款为“辛酉冬修”。可见此桥于民国十年曾重修。一桥两名,实属少见。桥两边各有十三级石阶。

121 广孝桥 明 顺德区勒流黄连基尾 广孝桥及广孝桥碑位于勒流镇黄连基尾,建于明代弘治四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1491),于次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建成。桥面为石板,长7.6米,宽0.5米,厚0.19米,东西走向。此桥是为了方便傅氏族人扫墓而在小河上筑的一座石桥,故取名广孝桥,桥旁还立碑记录了此事。该碑由明弘治年间太常寺少卿翰林院侍读陈瀚撰文,工部右侍郎谢宇书丹,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篆额。广孝桥碑额刻“广孝桥记”篆书,碑记全文共24行,能见的共620字。碑长1.63米(以地面见度计),碑宽1.05米,四边饰云水纹,碑脚伴以朵云纹。

122 梁廷楠故居 清 顺德区伦教聚星里4号 梁廷楠故居总面阔15米,总进深9.5米,清代民居建筑。青砖墙体,红石块墙基。梁廷楠(1796-1861年)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伦教人。道光甲午(1834)获选副贡生、官澄海教谕。梁廷楠性聪颖,博学多才,精研史学、擅诗文戏曲、精通音律、工书善画,一生著作颇多,有《南汉书》、《南汉考异》、《南越五主传》、《耶稣难入中土说》、《合众国说》、《粤东贡国说》等几十种书籍,是广东省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学者、名人。


相关内容

  • 各初级中学学校简介
  • 顺德区桂凤初级中学 顺德区桂凤初级中学是1988年由旅港乡彦韦应恒先生赠资兴建而成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是佛山市一级学校和第一批佛山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 桂凤初级中学座落于顺德区乐从镇三乐路鹭洲村.办学以来,镇政府和韦应恒先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扩大学校规模.2008年,为适应现代化教育 ...

  • 规划设计招标文件
  • XXXXXXX工程 设计招标文件 项目编号: XXXXXXXX 建设单位: (盖章) 代理机构: (盖章) 备案机构: (盖章) XXXXX年XXX月 目 录 第一章 招标公告····································1-2 第二章 投标人须知············· ...

  • 复合肥环评2
  • 佛山住商肥料有限公司 年产30万吨复合肥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 二OO 八年六月 1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佛山住商肥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复合肥建设项目 2.项目地址 本项目位于佛山市三水工业区大塘园72-2号地,厂址距离大塘镇政府4公里左右.大塘镇地处 ...

  • 孩子们知道和平
  • 孩子们知道和平--广东狮子会2011-2012年度世界和平海报比赛参赛指引 文章来源: Admin 更新时间: 2011-09-09 点击率: 449次 一. 活动背景 广东狮子会于2002年成立,作为新型的公益慈善服务组织,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正式注册成立,具有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是中国狮子联会的团体 ...

  •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_李元媛
  • 2010年第24期总第98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4,2010Serial No.98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李元媛,曾金涛,康艳婷,梁华娟,黄炳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本课题由佛山陶瓷产业现状出发,点明佛 ...

  • 广州快到碗里来
  • --------------[人文内涵一日游]----------------- 路线意义:此线路将广州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广州近现代革命史迹.时尚动感的都市新貌.中外闻名的特色美食.丰富多彩的夜生活等精华一一展现,让游客充分感受广州古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体验广州与众不同的生活激情 ...

  • 中国消防已经崛起,并且屹立于世界消防之林
  • 中国消防已经崛起,并且屹立于世界消防之林 HC (第五届)消防行业十大评选颁奖盛典,暨 2012年度消防产业高峰论坛(消防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观后感 唐祝华 研究员,2012-12-02 慧聪消防网十大评选活动第1.2.3.4.5届(2008起)评委专家组顾问 序言 中国的消防产业,自1949年中华 ...

  • 勘察投标方案
  • 顺德工业园---力进家电(德国宝) 地质勘察工程投标报价书 力进家电有限公司: 在我们对贵单位勘探工程现场踏勘以后,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我们确定本工程的勘察综合报价单价为 元/米,人民币大写: ,以上价格含税.发票及送审费用,工程完成以后按实际工作量结算. 佛山市中鼎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二 ...

  • 佛山市城镇污水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佛山市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市场化运营,加强监督管理,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及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原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