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孔子求学]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期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楠《孔子传》)

相关链接:

①张秉楠同志从1985年开始计划撰写《孔子传》,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写成这本《孔子传》,尽量选择可信的史料,详加考订,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与历史环境之中,考核详确,论述明晰,是一部有价值的传记新作。

——张岱年《序》

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谋生)而学。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

——钱穆《孔子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作者认为孔子研读过《诗》《书》《志》等典籍,这是主观臆测,显得武断,不足为信。

C.孔子在儿时的游戏中即有“礼”的意识,及长则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事事都问别人,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够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是因为他善于向名人学习,向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

(2)文本中的第6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4)孔子的求学经历,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选取其中四点,分条简要阐释。(8分)

(1)选C,3分,选A,2分,选E,1分。

【A项见第2段;B项推断并不武断,第4段有“鲁国典籍丰富,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的话,链接材料有“详加考订”“考核详确”的话;C项,文本中有孔子学礼、问礼的内容,“在春秋时期……为本”的话来自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需要学生链接起来;D项,不能认为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不懂就问,这本身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是因为……”只是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

(2)①表现孔子的特点。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文章写孔子求学,其它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求学其它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

每点2分。有其它概括,言之有据亦可。语义相近亦可。

(3)选择材料的特点: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②补充背景材料。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③采用细节材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就是典型的细节材料,有了这样的细节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安排材料的特点:依时间顺序,先略写孔子15岁以前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情况,再详写15岁以后自学的情况,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每点2分。选材特点答到2点即可。语义相近亦可。

(4)启发意义参考:①在学校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②向名人名物学习,也向普通人学习;③对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④不要仅仅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有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⑤坚持自学,学校学习只是求学的一种途径;⑥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⑦不懂就问,随时向他人请教;⑧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学习;⑨阅读经典;⑩学思结合……

每点2分,既有要点,又有阐释。语义相近亦可。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期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楠《孔子传》)

相关链接:

①张秉楠同志从1985年开始计划撰写《孔子传》,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写成这本《孔子传》,尽量选择可信的史料,详加考订,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与历史环境之中,考核详确,论述明晰,是一部有价值的传记新作。

——张岱年《序》

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谋生)而学。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

——钱穆《孔子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作者认为孔子研读过《诗》《书》《志》等典籍,这是主观臆测,显得武断,不足为信。

C.孔子在儿时的游戏中即有“礼”的意识,及长则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事事都问别人,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够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是因为他善于向名人学习,向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

(2)文本中的第6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4)孔子的求学经历,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选取其中四点,分条简要阐释。(8分)

(1)选C,3分,选A,2分,选E,1分。

【A项见第2段;B项推断并不武断,第4段有“鲁国典籍丰富,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的话,链接材料有“详加考订”“考核详确”的话;C项,文本中有孔子学礼、问礼的内容,“在春秋时期……为本”的话来自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需要学生链接起来;D项,不能认为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不懂就问,这本身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是因为……”只是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原因】

(2)①表现孔子的特点。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文章写孔子求学,其它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求学其它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

每点2分。有其它概括,言之有据亦可。语义相近亦可。

(3)选择材料的特点: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②补充背景材料。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的合理性和丰富性。③采用细节材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就是典型的细节材料,有了这样的细节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安排材料的特点:依时间顺序,先略写孔子15岁以前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情况,再详写15岁以后自学的情况,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每点2分。选材特点答到2点即可。语义相近亦可。

(4)启发意义参考:①在学校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②向名人名物学习,也向普通人学习;③对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④不要仅仅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有志向,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⑤坚持自学,学校学习只是求学的一种途径;⑥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⑦不懂就问,随时向他人请教;⑧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学习;⑨阅读经典;⑩学思结合……

每点2分,既有要点,又有阐释。语义相近亦可。


相关内容

  • 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 <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一.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改变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稳定自己的统治,这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重劳心.轻劳力的,就是好礼.好义.好信.以身作则,倡导礼.义.信.在 ...

  • 10[论语]十二章
  • 10 <〈论语〉十二章>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 姓名: 组名: 指导教师:林颖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理解每章语录的中心意思. 过程与方法:1.结构化预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预习评 ...

  • 孔子拜师[1]
  • 让语文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及分析 龙山小学 周桂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本组课文主要围绕以"中华 ...

  • 简单的精彩--[孔子拜师]教学案例一
  • 简单的精彩--<孔子拜师>教学案例一人教一年级上册 人教一年级下册 人教二年级上册 人教二年级下册 人教三年级上册 人教三年级下册 人教四年级上册 人教四年级下册 人教五年级上册 人教五年级下册 人教六年级上册 人教六年级下册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苏教教案 | 人教教案 ...

  • 三字经 译文和启示(四)
  •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启示: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 ...

  • 弟子规小品
  • 四.穿越时空 + "谨"朗诵(201-202.211-212) 附剧本: (预备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画外音:泱泱华夏,山高水长,珠江西岸,有一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怀揣理想,跨越时代风尘,穿过时空隧道,直奔曲阜杏坛.(音乐停) 学生:对!没错,这是孔子传经讲道的 ...

  • 初中八下第五单元课文重点总结
  • 21与朱元思书 一.文体知识 体裁:书:书信.但本文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一篇写景小品文. 体式: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 ...

  • 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
  •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与友人论门人书 (清)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quo ...

  • 初二[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 初二<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