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记叙文文章内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

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

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

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

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解答要点概括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

考虑:

一是解题步骤。首先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其次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

握文章的主旨。第三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第四要搜寻标志性语言,

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

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

议论句等。最后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

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二是解题技巧。针对不同的文体和题型,应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

要点概括题的常见类型及其解题策略详细分析如下: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

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

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

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例如广东省2006年中考题《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

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

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

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

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

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照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

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

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

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

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

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

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

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

汗的手心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

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线.而我

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

下班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

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

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

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

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本书卖给你。买这

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

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

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

红原县。你要到你们的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

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

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

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

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

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摇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些变得漂亮起

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

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

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

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

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

奇与珍重之感。

(有删改)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

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

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例如《词典的故事》第2题“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这道题理清文中情感线索,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词(加点的词语):“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我的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为:盼望——兴奋(激动)——伤心(绝望)——看到希望——珍惜。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哪些? ”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

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请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

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母爱无敌》第3题“弟弟在招工中得以过关的‘秘密’直到‘那年12月10日’才被揭穿,其实前文已多处作了铺垫,请找出来,并用自己语言加以概括。”

母爱无敌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弟弟一直是我家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弟弟10岁时还不会说一句话,不会做一件事,用现在标准的学术用语说,弟弟是个智障儿童。那时我们还不会使用这么文明的字眼,大家管弟弟叫神经病。我和父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骂他神经病,可母亲从不这样,她管弟弟叫克俭,克俭是弟弟的学名。

在家里,惟一没对弟弟发过脾气的,就是母亲。那时家里穷,每年弟弟生日,母亲都会送一份让我眼红的礼物给他。1989年,弟弟14岁生日眼看快到了,家里却一分钱没有,母亲硬是在寒风刺骨的隆冬腊月,给人家做了几天小工,直到做够买一份礼物的钱,母亲才

心满意足地抱着礼物回家。尽管不出三天,弟弟就将这份礼物不小心摔在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虽然弟弟什么都不会,可母亲从没放弃过教他说话和做事。在母亲始终如一的教导下,弟弟15岁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那是两个很简单的字:“妈妈。”可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不管看见谁,都欣喜地告诉人家:“我的克俭会叫妈妈了!”母亲的苦心并没白费,弟弟20岁时,能用简单的语言和我们交流了。并且,弟弟已经学会了自己穿衣,自己洗澡,在家里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他还会给自己泡方便面吃。

1998年,弟弟23岁。那年2月,镇上的皮鞋厂在招工,听说这家厂实行流水线作业,工人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能熟练操作工种就可以了。母亲认为弟弟可以去试一试。为了让弟弟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大半辈子都没给人送过礼说过好话的母亲,硬是提着一大袋东西,去找了皮鞋厂负责招聘的当事人。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回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弟弟就可以上班了。

在最初15天里,母亲每天都同弟弟一起上班,手把手教弟弟怎么操作,怎么把手里的活计做得更熟练更快。直到弟弟可以独立地做好这份工作了,母亲才放心让他一个人上班。

看得出来,弟弟很热爱这份工作,每天他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每晚都工作到很晚才肯回来。自从上班后,弟弟整个人都变了,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家里的事情,只要他会做的,他会想法儿抢在我

们前头去做。

第二个月初,弟弟下班回来,递给母亲两张百元的钞票,还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上个月的工资。母亲把钱推到弟弟手上,说:“这是你的第一份工资,应该留着给自己做一个纪念。”可弟弟无论如何都不肯要,他一定要母亲帮他收着。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弟弟照样每天热情不减地去上班,发了工资分文不少地放到母亲手上。在我们眼中,弟弟跟正常人真的没什么区别了。

只是半年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到皮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那年12月10日,又快到弟弟发工资的日子了,我刚好路过皮鞋厂门口,碰见母亲和一个中年人有说有笑地从里面出来。中年人走后,我问母亲在干什么,母亲一脸笑容地告诉了我:原来,这个中年人姓曾,是皮鞋厂负责招工的人事主任。当初母亲帮弟弟来问招工的事情,主动向曾主任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让弟弟过来上班,她不要厂里一分钱工资,不过,为了让弟弟觉得自己跟正常人没两样,厂里还是要象征性发工资给他,母亲每个月都会提前将工资送到曾主任手上。为了不让我和父亲反对,母亲将我们瞒得死死的。母亲说,她今天本是来送工资的,可曾主任告诉她,上个月厂里对全厂工人进行了一次实际操作考核,弟弟的考核成绩合格了,从这个月开始,弟弟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到厂里领工资了。说到这里,母亲忍不住眼睛一红:“怎么

都想不到,我的克俭终于能够凭自己的劳动赚钱了!”

现在,我早离别家乡,来到了繁华热闹的深圳,弟弟仍旧在镇上的皮鞋厂上班。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我,因为弟弟的工作出色,皮鞋厂又在考虑要给他涨工资。值得说明的是,弟弟早就涨过了两次工资。

最后,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我和弟弟当中,她觉得最为自豪的还是弟弟,因为弟弟克服了那么多上天赋予他的障碍,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

根据题干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过程中,很容易找出相关句子:“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回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弟弟就可以上班了。”“只是半年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到皮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然后用“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组织成句: (1)母亲是怎样说服招工负责人让弟弟进皮鞋厂的。(2)母亲在弟弟发工资的日子总要躲开我们去弟弟厂里。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概括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记叙文文章内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

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

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

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

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解答要点概括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

考虑:

一是解题步骤。首先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其次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

握文章的主旨。第三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第四要搜寻标志性语言,

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

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

议论句等。最后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

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二是解题技巧。针对不同的文体和题型,应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

要点概括题的常见类型及其解题策略详细分析如下: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

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

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

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例如广东省2006年中考题《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

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

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

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

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

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照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

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

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

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

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

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

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

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

汗的手心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

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线.而我

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

下班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

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

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

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

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本书卖给你。买这

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

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

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

红原县。你要到你们的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

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

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

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

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

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摇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些变得漂亮起

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

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

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

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

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

奇与珍重之感。

(有删改)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

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

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例如《词典的故事》第2题“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这道题理清文中情感线索,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词(加点的词语):“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我的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为:盼望——兴奋(激动)——伤心(绝望)——看到希望——珍惜。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哪些? ”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

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请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

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例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阅读《母爱无敌》第3题“弟弟在招工中得以过关的‘秘密’直到‘那年12月10日’才被揭穿,其实前文已多处作了铺垫,请找出来,并用自己语言加以概括。”

母爱无敌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弟弟一直是我家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弟弟10岁时还不会说一句话,不会做一件事,用现在标准的学术用语说,弟弟是个智障儿童。那时我们还不会使用这么文明的字眼,大家管弟弟叫神经病。我和父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骂他神经病,可母亲从不这样,她管弟弟叫克俭,克俭是弟弟的学名。

在家里,惟一没对弟弟发过脾气的,就是母亲。那时家里穷,每年弟弟生日,母亲都会送一份让我眼红的礼物给他。1989年,弟弟14岁生日眼看快到了,家里却一分钱没有,母亲硬是在寒风刺骨的隆冬腊月,给人家做了几天小工,直到做够买一份礼物的钱,母亲才

心满意足地抱着礼物回家。尽管不出三天,弟弟就将这份礼物不小心摔在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虽然弟弟什么都不会,可母亲从没放弃过教他说话和做事。在母亲始终如一的教导下,弟弟15岁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那是两个很简单的字:“妈妈。”可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不管看见谁,都欣喜地告诉人家:“我的克俭会叫妈妈了!”母亲的苦心并没白费,弟弟20岁时,能用简单的语言和我们交流了。并且,弟弟已经学会了自己穿衣,自己洗澡,在家里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他还会给自己泡方便面吃。

1998年,弟弟23岁。那年2月,镇上的皮鞋厂在招工,听说这家厂实行流水线作业,工人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能熟练操作工种就可以了。母亲认为弟弟可以去试一试。为了让弟弟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大半辈子都没给人送过礼说过好话的母亲,硬是提着一大袋东西,去找了皮鞋厂负责招聘的当事人。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回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弟弟就可以上班了。

在最初15天里,母亲每天都同弟弟一起上班,手把手教弟弟怎么操作,怎么把手里的活计做得更熟练更快。直到弟弟可以独立地做好这份工作了,母亲才放心让他一个人上班。

看得出来,弟弟很热爱这份工作,每天他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每晚都工作到很晚才肯回来。自从上班后,弟弟整个人都变了,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家里的事情,只要他会做的,他会想法儿抢在我

们前头去做。

第二个月初,弟弟下班回来,递给母亲两张百元的钞票,还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上个月的工资。母亲把钱推到弟弟手上,说:“这是你的第一份工资,应该留着给自己做一个纪念。”可弟弟无论如何都不肯要,他一定要母亲帮他收着。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弟弟照样每天热情不减地去上班,发了工资分文不少地放到母亲手上。在我们眼中,弟弟跟正常人真的没什么区别了。

只是半年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到皮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那年12月10日,又快到弟弟发工资的日子了,我刚好路过皮鞋厂门口,碰见母亲和一个中年人有说有笑地从里面出来。中年人走后,我问母亲在干什么,母亲一脸笑容地告诉了我:原来,这个中年人姓曾,是皮鞋厂负责招工的人事主任。当初母亲帮弟弟来问招工的事情,主动向曾主任提出了一个条件:只要让弟弟过来上班,她不要厂里一分钱工资,不过,为了让弟弟觉得自己跟正常人没两样,厂里还是要象征性发工资给他,母亲每个月都会提前将工资送到曾主任手上。为了不让我和父亲反对,母亲将我们瞒得死死的。母亲说,她今天本是来送工资的,可曾主任告诉她,上个月厂里对全厂工人进行了一次实际操作考核,弟弟的考核成绩合格了,从这个月开始,弟弟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到厂里领工资了。说到这里,母亲忍不住眼睛一红:“怎么

都想不到,我的克俭终于能够凭自己的劳动赚钱了!”

现在,我早离别家乡,来到了繁华热闹的深圳,弟弟仍旧在镇上的皮鞋厂上班。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我,因为弟弟的工作出色,皮鞋厂又在考虑要给他涨工资。值得说明的是,弟弟早就涨过了两次工资。

最后,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我和弟弟当中,她觉得最为自豪的还是弟弟,因为弟弟克服了那么多上天赋予他的障碍,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

根据题干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过程中,很容易找出相关句子:“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回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弟弟就可以上班了。”“只是半年后。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亲都会到皮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然后用“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组织成句: (1)母亲是怎样说服招工负责人让弟弟进皮鞋厂的。(2)母亲在弟弟发工资的日子总要躲开我们去弟弟厂里。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


相关内容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齐桓公登门访士>.<韩琦大度容人>.<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

  •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 作品题目:<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作者姓名:许绵 学 科:初中历史 职务职称:二级教师 单 位: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 手 机: 地 址: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 邮 编: 备 注: [1**********] 718605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许 绵 内容提要: ...

  •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内容提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本文概括了阅读理解考试中的典型题型,并告诉我们相应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阅读理解新课标 典型题型 答题技巧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2016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在做英语阅读时,首先通读全文,不要被某个或某些自己不熟悉的单词所困扰,了解大概意思.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精读全文,同时选择答案,必要时用排除法,注意,文章中一般都会有答案,有的可以直接找到,英美人并不愿意把问题弄得太深奥,不必想得太复杂,很多都是直接了当的,千万别自己发挥想象.但不得不说,平时多积累 ...

  • 初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要端正态度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 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 2.要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 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3. ...

  • 中考备考方案(语文英语物理化学)
  • 目录 教学方案 1 1 3 5 6 7 2008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2008年数学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2008年英语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2008年物理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2008年化学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教学方案 2008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导方案 一.理清复习思路,三大阶段任务分步完成 1.感悟与积累阶段 ...

  •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解析
  •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解析 [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 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 ...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蒋志才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4年第02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中考对文言文考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考课内文言文,到考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再到只考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