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七年级上册共五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的重点是北京人及其生活状况。因为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北京人的遗骨比较完备,既有头盖骨,又有肢骨,同时又遗留了大量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尘等等,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另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即可。如人类的起源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论,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人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神创造的即可。关于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只要记住170万年以前元谋人就在我国境内活动了。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黍米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在课文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聚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仅是从血缘角度或种族角度来讲的,而且还包括文化。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初一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在整个社会当中起了重大作用,对我国后来的历史、社会发展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后来,虽然严格的宗法制度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宗法组织的影响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讲清楚,或者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当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宗法制度比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题目,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去了解这个问题。这个小制作是让学生填写家庭亲属世系表,通过他们的调查去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从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我、我的子孙,然后我的旁系,怎样形成一个亲属集团。如果学生能自己把这个制作

做出来,而且能够去钻研一下、了解一下,可以便于他们学习宗法制。

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经过了诸侯争霸,各国都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但是变法最成功、起的作用最大的,是秦国。为什么呢?秦国原先相对于中原诸国来说,是一个地处西域的非常小的,或者说地盘不小但是势力很弱的国家,经常被中原诸国看不起。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大,最后在秦始皇秦王嬴政在位期间,灭六国统一了全国。通过这一连串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商鞅变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起的作用。商鞅变法与古代史上其他多次改革和变法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一种政治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政治体制,是重大的社会变革。简单说来是两大转变标志:一是由封国制变为郡县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二是由贵族世袭转变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流动制。这次政治体制的转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意义特别重大。除了讲课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堂探究活动课,通过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讨论,把课堂当中可能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深入。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共有7课,其中一课是活动探究课。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旧教材都有所涉及,关键是讲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统治政策上有所改进,在推进统一时也考虑到老百姓一些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我们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四、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政权并存,时战时合,头绪很多。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文中我们特地选了一些图片。虽然北方民族融合是以孝文帝改革为中心的,但我们精选的图片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一点应注意,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

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五、古代科技与文化

我们认为文化现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线索,有的时候把它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讲反而显得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所以我们将科技、文化单列为一个单元。比如说文字的演变问题,文字的演变时间跨度很长,从上古时代刻画符号开始,一直到隋唐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如果把它全部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来讲,学生就不容易形成一个连贯的思路。

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应注意提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说明我国在这些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颇具特色,而且在当时世界上是占领先地位的。另外,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七年级上册共五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的重点是北京人及其生活状况。因为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北京人的遗骨比较完备,既有头盖骨,又有肢骨,同时又遗留了大量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尘等等,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另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即可。如人类的起源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论,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人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神创造的即可。关于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只要记住170万年以前元谋人就在我国境内活动了。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黍米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在课文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聚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仅是从血缘角度或种族角度来讲的,而且还包括文化。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初一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在整个社会当中起了重大作用,对我国后来的历史、社会发展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后来,虽然严格的宗法制度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宗法组织的影响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讲清楚,或者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当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宗法制度比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题目,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去了解这个问题。这个小制作是让学生填写家庭亲属世系表,通过他们的调查去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从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我、我的子孙,然后我的旁系,怎样形成一个亲属集团。如果学生能自己把这个制作

做出来,而且能够去钻研一下、了解一下,可以便于他们学习宗法制。

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经过了诸侯争霸,各国都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但是变法最成功、起的作用最大的,是秦国。为什么呢?秦国原先相对于中原诸国来说,是一个地处西域的非常小的,或者说地盘不小但是势力很弱的国家,经常被中原诸国看不起。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大,最后在秦始皇秦王嬴政在位期间,灭六国统一了全国。通过这一连串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商鞅变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起的作用。商鞅变法与古代史上其他多次改革和变法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一种政治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政治体制,是重大的社会变革。简单说来是两大转变标志:一是由封国制变为郡县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二是由贵族世袭转变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流动制。这次政治体制的转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意义特别重大。除了讲课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堂探究活动课,通过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讨论,把课堂当中可能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深入。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共有7课,其中一课是活动探究课。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旧教材都有所涉及,关键是讲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统治政策上有所改进,在推进统一时也考虑到老百姓一些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我们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四、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政权并存,时战时合,头绪很多。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文中我们特地选了一些图片。虽然北方民族融合是以孝文帝改革为中心的,但我们精选的图片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一点应注意,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

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五、古代科技与文化

我们认为文化现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线索,有的时候把它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讲反而显得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所以我们将科技、文化单列为一个单元。比如说文字的演变问题,文字的演变时间跨度很长,从上古时代刻画符号开始,一直到隋唐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如果把它全部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来讲,学生就不容易形成一个连贯的思路。

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应注意提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说明我国在这些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颇具特色,而且在当时世界上是占领先地位的。另外,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相关内容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 ...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二中  孙爱艇 七年级上册共25课,分为四个单元,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一.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基本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历史教科书体系. 最明显的变化是,明确划 ...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再思考
  •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教材编排.以单元为整体的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模式,"主题单元教学"的主题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思想主题,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主题,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其理解为文化主题,以保证教学在文化背景下渗透整体和整合意识. ...

  •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5
  •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大邑县南街小学五年级语文组 一.教材编排意图 本册教材是给刚刚进入第三学段的孩子使用的,教师只有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同时大略翻阅一下六年级的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它.本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水.方法.面对错误 ...

  • 2016年秋季学期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中华星教案6
  • 中华星 教学目标 1. 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敏锐""惯例""迄今为止""情不自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3. 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和 ...

  •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琵琶行]教案
  • 4.<琵琶行>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q ...

  •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说课稿
  •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郧县白桑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李清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六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 ...

  • 小学数学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结构的对比分析
  • 1 机会比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较大数时往往有困难的主要原因,"因而增加"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认数循环.这样安排虽延长了认数教学的时间,但"缩小认数范围扩展的跨度"和"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是他们"仔细研究 ...

  • 4.21南方经济的发展学案3北师大上
  •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以及后来的经济重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