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烟火

口述历史

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烟火

口述者:杨华

整理者:08中本5班 陈甜妹(2008014508) 杨玉兰(2008014551)

杨华,生在1949年,与祖国同生。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49~1979年之间,跟新中国的历史一起成长,“解放战争”、“土改”、“人民公社”、“红卫兵”、“红宝书”、“饥荒”、“粮票”。。。。直至“改革开放”,这些眼熟的名词都能从旧物堆里发现对应的痕迹。从杨伯伯家,我们看到了许多仅属于六七十年代才有的旧物品,它们与杨伯伯一起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用身上的锈迹斑斑与残缺的美昭示了过去60年的人间烟火。

今年刚好六十岁的杨伯伯回忆说,60年代时,讲求勤俭,服装的样式简洁,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当时照相流行穿军便服,为了能照一张军便服照片,他从邻居家借了一套军装,结果不小心在衣袖上烧了个洞,为此被怨恨很久。说完,杨伯伯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图:杨伯伯曾经穿过的军装与军色棉袜)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电灯尚未普及,杨伯伯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电灯是稀罕物。天黑下来,四周黑漆漆静悄悄的,很少有人出去。”当

时,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使用煤油灯,而且,物质匮乏的年代,连煤油都得凭票证

去分配,所以都用得小心翼翼的,特别节省。再后来,由煤油灯变成了火水灯,就连当时的打火机也是使用火水的,里面有一根小棉条。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杨伯伯家装上电灯,从此煤油灯与火水灯就被打入冷宫,闲置楼阁,蒙上灰尘。在杨伯伯看来,这些灯盏照亮了几代人,也印证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供不应求。

(图:已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与火水灯,照亮了几代人,也印证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供不应求。)

(图:物质匮乏的年代,连煤油得凭证分配)(图: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打火机,

燃料是使用火水。)

70年代前,农村里看不到家具店。普通人很难也没钱买到“正规”厂家生产的家具,家具大都是请木匠打制。那个时代,无数人为家具而努力。对于当时打算结婚的杨伯伯来说,打制家具的困难和喜悦都成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候大家都很穷没有钱,物资极端缺乏,市面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家具卖,连木板都没得卖,只能买杂木来打制家具。”杨伯伯感叹道。为了结婚,老江特地攒

了300多元,请木匠打制了大木箱、餐柜、桌子、椅子等家具。他还让我们看了家里的油木皮组合木柜,现在木柜的油漆已经褪去,就像一个老人一样,显得很沧桑。由于缺少家具店,木匠这一行当也火了起来。木匠们背着工具兜子走街串巷,在普通老百姓中间,算手头宽裕的。

(图:60年代,简单几块木板做 (图:油木皮组合木柜,油漆早褪去)

成的长凳。)

(图:一直沿用至今的木钟。) (图:曾经的简易信封。)

在票证通行的时代,虽然有了很多的东西,但要想买必须有票。小到米、面、油条、冰棒,大到羽绒服、自行车、电视机,什么东西都有票。当时,杨伯伯一家省吃俭用,竟然换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那个时代,谁家要是有台黑白小电视机,那是很稀罕的,一个院子的人都会围着看节目。“还记得当时电视信号差,动不动就满屏的雪花,要在自家窗外放着天线,接收天线用的是一根高高竖起的竹竿,顶着的是蜻蜓状的铝管,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管了。”杨伯伯对我们说。

杨伯伯年轻时,曾经是生产队中贫鉴组的队员。直到今天,他都把自己的“龙马二队贫鉴队”盖章保留着,同时也保留人们通过“工分”来领粮食的辛酸记忆。那时耕作,完全是靠天吃饭,时不时的就会出现粮食紧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个人每月能领到10斤粮就不错了,别的什么蔬菜、水果、肉都是做梦才能吃

到的。“而现在,市场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杨伯伯打趣说。

(图:杨伯伯的“龙马二队贫鉴队” (图:生产队社员经济手摺。) 盖章。)

进入80年代以后,杨伯伯的孩子相继出生,当时特地为儿童而生产的物品严重匮乏,不像时下那么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疼爱孩子的杨伯伯亲手用木头做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简易“婴儿车”,他还用铁条与木板组合做了一个绑在自行车上方便搭坐孩子的“板凳”,这就是孩子们的“宝马”了。如今,这些旧物品都被杨伯伯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图:杨伯伯亲手用木头做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简易“婴儿车”,他还用铁条与木板组合做了一个绑在自行车上方便搭坐孩子的“板凳”,这就是孩子们的“宝马”了。)

历十年后的今天,祖国越来越昌盛,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几乎村村都在赶着奔小康,物质供应不再匮乏,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曾经的辛酸日子也只能在脑海里才可以重现。杨伯伯告诉我们:“最近村里又有两件好事。一件是村民享受了社会养老保险,另一件是村民享受了医疗保障。全村老老少少一千多口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也能按月领取养老金,看病也给报销医疗费,咱现在和城里人还有啥不一样?我逢人便说:可赶上好世道了。得想法多活几年,多享受好日子。”

(图:杨伯伯把1954年时的房契、地契拿出来让我们看,上面还有叶剑英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的签名盖章。)

(图:蝴蝶牌缝纫机和上海牌手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十年过去了,六十年过去了,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也许,关于过去,我们只能在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当中,去追溯那些逝去的年代。而照片——照片里的影像,能从久远的岁月里走出来,帮助我们约略推想起历史原本的面目„„

口述历史

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烟火

口述者:杨华

整理者:08中本5班 陈甜妹(2008014508) 杨玉兰(2008014551)

杨华,生在1949年,与祖国同生。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49~1979年之间,跟新中国的历史一起成长,“解放战争”、“土改”、“人民公社”、“红卫兵”、“红宝书”、“饥荒”、“粮票”。。。。直至“改革开放”,这些眼熟的名词都能从旧物堆里发现对应的痕迹。从杨伯伯家,我们看到了许多仅属于六七十年代才有的旧物品,它们与杨伯伯一起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用身上的锈迹斑斑与残缺的美昭示了过去60年的人间烟火。

今年刚好六十岁的杨伯伯回忆说,60年代时,讲求勤俭,服装的样式简洁,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当时照相流行穿军便服,为了能照一张军便服照片,他从邻居家借了一套军装,结果不小心在衣袖上烧了个洞,为此被怨恨很久。说完,杨伯伯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图:杨伯伯曾经穿过的军装与军色棉袜)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电灯尚未普及,杨伯伯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电灯是稀罕物。天黑下来,四周黑漆漆静悄悄的,很少有人出去。”当

时,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使用煤油灯,而且,物质匮乏的年代,连煤油都得凭票证

去分配,所以都用得小心翼翼的,特别节省。再后来,由煤油灯变成了火水灯,就连当时的打火机也是使用火水的,里面有一根小棉条。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杨伯伯家装上电灯,从此煤油灯与火水灯就被打入冷宫,闲置楼阁,蒙上灰尘。在杨伯伯看来,这些灯盏照亮了几代人,也印证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供不应求。

(图:已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与火水灯,照亮了几代人,也印证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供不应求。)

(图:物质匮乏的年代,连煤油得凭证分配)(图: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打火机,

燃料是使用火水。)

70年代前,农村里看不到家具店。普通人很难也没钱买到“正规”厂家生产的家具,家具大都是请木匠打制。那个时代,无数人为家具而努力。对于当时打算结婚的杨伯伯来说,打制家具的困难和喜悦都成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候大家都很穷没有钱,物资极端缺乏,市面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家具卖,连木板都没得卖,只能买杂木来打制家具。”杨伯伯感叹道。为了结婚,老江特地攒

了300多元,请木匠打制了大木箱、餐柜、桌子、椅子等家具。他还让我们看了家里的油木皮组合木柜,现在木柜的油漆已经褪去,就像一个老人一样,显得很沧桑。由于缺少家具店,木匠这一行当也火了起来。木匠们背着工具兜子走街串巷,在普通老百姓中间,算手头宽裕的。

(图:60年代,简单几块木板做 (图:油木皮组合木柜,油漆早褪去)

成的长凳。)

(图:一直沿用至今的木钟。) (图:曾经的简易信封。)

在票证通行的时代,虽然有了很多的东西,但要想买必须有票。小到米、面、油条、冰棒,大到羽绒服、自行车、电视机,什么东西都有票。当时,杨伯伯一家省吃俭用,竟然换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在那个时代,谁家要是有台黑白小电视机,那是很稀罕的,一个院子的人都会围着看节目。“还记得当时电视信号差,动不动就满屏的雪花,要在自家窗外放着天线,接收天线用的是一根高高竖起的竹竿,顶着的是蜻蜓状的铝管,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管了。”杨伯伯对我们说。

杨伯伯年轻时,曾经是生产队中贫鉴组的队员。直到今天,他都把自己的“龙马二队贫鉴队”盖章保留着,同时也保留人们通过“工分”来领粮食的辛酸记忆。那时耕作,完全是靠天吃饭,时不时的就会出现粮食紧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个人每月能领到10斤粮就不错了,别的什么蔬菜、水果、肉都是做梦才能吃

到的。“而现在,市场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杨伯伯打趣说。

(图:杨伯伯的“龙马二队贫鉴队” (图:生产队社员经济手摺。) 盖章。)

进入80年代以后,杨伯伯的孩子相继出生,当时特地为儿童而生产的物品严重匮乏,不像时下那么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疼爱孩子的杨伯伯亲手用木头做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简易“婴儿车”,他还用铁条与木板组合做了一个绑在自行车上方便搭坐孩子的“板凳”,这就是孩子们的“宝马”了。如今,这些旧物品都被杨伯伯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图:杨伯伯亲手用木头做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简易“婴儿车”,他还用铁条与木板组合做了一个绑在自行车上方便搭坐孩子的“板凳”,这就是孩子们的“宝马”了。)

历十年后的今天,祖国越来越昌盛,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几乎村村都在赶着奔小康,物质供应不再匮乏,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曾经的辛酸日子也只能在脑海里才可以重现。杨伯伯告诉我们:“最近村里又有两件好事。一件是村民享受了社会养老保险,另一件是村民享受了医疗保障。全村老老少少一千多口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也能按月领取养老金,看病也给报销医疗费,咱现在和城里人还有啥不一样?我逢人便说:可赶上好世道了。得想法多活几年,多享受好日子。”

(图:杨伯伯把1954年时的房契、地契拿出来让我们看,上面还有叶剑英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的签名盖章。)

(图:蝴蝶牌缝纫机和上海牌手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十年过去了,六十年过去了,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也许,关于过去,我们只能在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当中,去追溯那些逝去的年代。而照片——照片里的影像,能从久远的岁月里走出来,帮助我们约略推想起历史原本的面目„„


相关内容

  • 我,早已不食人间烟火
  • 煤气灶,微波炉,饭菜已经凉了,就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凉了,散了. 小城中,谁家还能炊烟袅袅,是否再也寻不到烟火的踪迹,饭菜,充斥着科技与重金属的味道,就像我们九零后的人生,一开始就是一种缺失. 真正的人间烟火,绝不是科技产生的, 而是那种纯正的乡土气息. 归乡的炊烟,被汽车尾气涂染:清晨嘹亮的鸡鸣, ...

  • 白银帝国的"身体语言"
  • 它们不是被供在殿堂上的圣物,而是跟生命与情感相连的日常,它们在体温的滋润下,有着人间烟火的喜悦与色泽,它们的风格也同样是人间烟火的神采与飞扬. 小时就听姥姥说,过去女人不可能没几件银首饰.出门戴得起金的要戴金,而在家里则随时会戴银,那基本是女人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一部分. 作为曾经的白银帝国,中国老百姓 ...

  • 我爱,这人间烟火
  • 在厨房做饭,听见儿子大声的喊我"妈!妈!我的鞋小了." 我拿着铲子走出来,看见儿子拿着鞋给脚上比划着. 从40的号码,到41.42,看来,该换43的了. 儿子在长,那双小脚丫长成大脚丫了. 不知不觉中,儿子大了.大到我无法再抱动他.大到他搂着我的肩像哄孩子一样的唤我:" ...

  • 城南旧事读后感
  • 城南旧事读后感范文一: 我看完了林海音著作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里人物有:英子(林海音的小名).骆驼队的领队.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爸爸.妈妈.宋妈.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 ...

  • 一日三餐烟火气
  • 一日三餐烟火气 我有一个习惯,每一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爱去当地的乡野转转,感受下当地的风俗民情,看一看陌生的大地带来的亲切感. 尤其是站在高处,远眺那些还有烟囱的农舍,遇上饭点,袅袅炊烟从各家的烟囱口升腾起,弥漫开,和云朵融合在一起,再飘过参天的大树去远方„„ 那种感觉仿佛是美好日子在飞舞,让人 ...

  • 紫气中的烟火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紫气中的烟火 迟子建 历史往往就掩藏在那一幢幢老房子的褶皱里.能够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大抵都是有着不凡身世的.要么是皇室贵族.达官显要的宫殿和城堡,要么是富甲天下的阔商的豪宅大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建筑史上的杰作,往往与权利和金钱是分不开的.宫殿上那些经过了千百年风雨仍 ...

  • 爱上人间烟火
  • 她跟初恋男友第一次吃饭,是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大酒店.男友点的菜十分考究:法式鹅肝.日本生鱼片.土耳其烤肉.俄罗斯风味沙拉--她惊讶地问:"两个人怎么点这么多?"男友答非所问:"你这么有品位的女孩,应该享受这样有品位的菜肴." 尽管男友是典型的"富二代& ...

  • 关于描写战争的好词好句好段
  • 关于描写战争的好词好句好段1---10条 1.曾经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老战士们,同样属于全世界. 更应该属于全世界的,是对和平的永远呼唤. 曾经让全人类付出巨大代价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战后60年世界大战的缺席,作为对人类的回报.但,这60年里,局部战争并未间断,地区冲突屡见不鲜,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形 ...

  • 女娲形象研究
  •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娲形象研究 女娲在古代小说中,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中国也一直以大地之母的形象存在.通过一些古代小说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女娲是人首蛇身,是伏羲①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后,女娲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因为世间天塌地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