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仙人掌的刺

8、仙人掌的刺

一、教学目标

1、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 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 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 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3、 学生互相交流。

4、 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5、 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6、 让学生展开讨论。

7、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9、奇妙的护身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1:它们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

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教学过程:

1. 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

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10、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1: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12、和谐相处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14、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传递的。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活动过程: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 (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15、传热比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实验观察。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 (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5.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活动2:传热比赛

活动目标

1.能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

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焖烧锅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过程: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几种炊具或炊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

(3)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示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得出结论。做“传热比赛”实验时,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大小、长短、豆子粘的位置要尽可能的相同;可以将勺子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各勺子之间不要碰到;烧杯里的水面距豆子6厘米左右。

4、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指导学生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1)观察教材第55页插图,分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解释其中的道理。(2)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3)比一比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从生活中找到的实例多,分析准确。教师可引领学生联系在三年级时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一说焖烧锅的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的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黑手套和白手套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颜色与吸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2.能认真观测、记录温度变化等实验现象。

3.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能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材料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解释教材中的两个问题,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最后让学生从下列问题中选择1—2个,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

(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3)小林设计了一颗有两个仓的“人造卫星”,一个是动力仓,装有太阳能发动机;另一个是实验仓,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仓的外观及两仓的连接方式。与前一课相同,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这一术语的讲授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而定。

拓展:制作太阳能水器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

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

活动过程: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

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然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并将自己的方案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下表仅供参考)。最后在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案,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2.制作与实验。布置学生课下根据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用制作的热水器进行实验,观察一小时水温升高的度数。

3.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热水器,利用下面的表进行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15、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活动过程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 [: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1:风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

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活动过程

1、 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 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 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 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16、保温和散热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调查隔热材料”和活动3。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帮助动植物御寒”和“设计一个保温屋”、科学在线及科学阅读。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活动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

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活动2:热水变凉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

活动过程: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拓展:调查隔热材料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活动2:保温箱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

4.能用条形图整理实验的结果。

5.能与同学交流评价各自的保温箱的效果。

活动过程:

1、 计方案。 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

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

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在线

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

活动目标

1.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

2.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

3.能用短文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想。

活动过程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

1、 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

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

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

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 科学阅读

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和功能,体会到生物的特点对人类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仿生发明的过程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将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上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罗伊是怎样发现透明鸡蛋清遇热会变成白色?

(2)可调光玻璃有什么功能?

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拓展:设计一个保温屋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保温屋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和图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保温屋设计方案。

实施建议

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或实验,了解房屋热传递的主要渠道及保温措施,为设计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思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科学、美观、实用的保温屋,能够获得最佳奖。

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中。在此教师可以参照“保温箱”的记录表,为学生设计提供一份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设计。

8、仙人掌的刺

一、教学目标

1、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

3、 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

(二) 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1、 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2、 让学生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3、 学生互相交流。

4、 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的表格中。

5、 让学生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6、 让学生展开讨论。

7、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让学生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三)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4、让学生讨论: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指导学生对狐狸进行研究。

1、让学生观看课文的三种狐狸头部特写的插图。

2、让学生推测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并用连线的方式表示出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推测。

4、总结全文。

9、奇妙的护身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1:它们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

2.能举例说明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3.能将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

4.能通过观察发现人们足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

题的。

教学过程:

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讲座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

特殊的防护,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观察教材的插图,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

另外搜集一些实际效果较理想的图片给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论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再举出更多的例子。要求学生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

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此,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活动2:特殊的防护

活动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自身、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

3.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植物保护自身的力方式。

4.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利用动植物分泌的毒素为人类治病。

教学过程:

1. 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很多,图中的几种动物,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力„法保护白己;右图为海龟,用硬壳(盔甲)保护白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并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白己。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些这方面的内容。

1.学生的首次“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研究兴趣。为确保学生的研究能有所收获,教师有必要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3.适当的选题是专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客观条件、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进行,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无益于专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自己的选题后,可模仿“研究案例”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组间交流和质疑活动逐渐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过程、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5.“研究案例”的各环节只可借鉴,不宜照搬。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

6.要求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在学生确实需要时,

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

7.提醒学生在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对所研究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到野外考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将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或家长,遇到危险及时求助,不要单独行动。要珍爱生命,不随意攀折植物,不乱捕小动物。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

8.学生的研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如果有些学生的研究不成功,可以告诉他们这非常正常,关键是经历一次真正的研究过程。

10、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1:我需要它们

活动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使活动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明确。

4.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可组织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活动。活动前注意提醒学生,从杂志上剪图片时要征得杂志主人的同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应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人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环境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环境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环境这一问题似乎太大了一点。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他们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旨在联系社会发展,开拓学生思路。

2.对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太高,教材中的概念图只提示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填写出来。

在拓展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途径中可能涉及到: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家:动植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例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向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12、和谐相处

活动1:家大树和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3.在辩论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

4.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论据,

活动过程:

1.在概括了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命题,这是本活动的起点。

2.活动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网络。教材仅是将其作为两个人与自然关系的特例来供学生研究讨论。

3.“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这是辩论的主题。正式辩论前可对学生的实际观点进行初步调查,如果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就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用随机方式产生两组。

4.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为己方观点寻找理由。告诉学生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5.活动的记录分两步完成,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将支持己方观点的理由记录下来,然后是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补充己方的新理由。

6.小鼠标的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点明了本次辩论活动的真正意义。经过辩论,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观点越辩越明,将新的想法写下来。当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2:它们需要我们

活动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能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活动过程:

1.有了活动1中双方辩论的基础,小鼠标的话自然地将学生的话题扩展为列举更多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教材的几幅插图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图中的内容。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的。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2.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法表现出来。

实施建议并想办

1.生活中随处可发现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些多数人不以为然的现象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首先是对学生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切实掌握一些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搜集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和材料。

2.教材中提供的三组资料有较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收集资料确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直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宣传。

3.设计宣传方案时,可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宣传主题。方案的设计方式要求不要太高,也不要搞统一的模式,最好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

4.方案的设计只要能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即可:宣传的主题是什么?准备用什么方式去宣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宣传?

5.活动最后,切实使学生认识到要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畅想未来城市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现在城市中的问题,设想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

2.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环保型的小城镇。

3.在畅想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活动过程

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要求太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要求,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2.在学生动手写作前,可先进行一些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明确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设计未来的城市部分,更要放开学生手脚。学生设计出的图稿会很乱,只要能据此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散文和设计图,可以寄给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参与决策的意识。教材中的提示也是对此课的总结。

4.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可发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14、冷水和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2人小组形式进行,

教学引入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冷与热。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的冷热吗?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冷热问题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热水的温度不要过高,实验中先用指尖感受一下水的温度,让学生按教材要求分步进行实验,用手指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手指对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用语言科学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试着分析其原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师生可能共同得出:有时用手指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需要用工具进行更为科学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关于温度和温度计还知道什么,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更多资料,来丰富自己对温度、温度计方面的认识,鼓励学生举出2~4个实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温度计的应用。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2.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

传递的。

3.能认真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4.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活动过程:

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

1.提出问题。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人盛热水的容器中,提示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猜想与预测。让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一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冷水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会逐渐下降。但准确的变化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不一定会得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3.实验、观察、记录。该环节分三步进行: (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验仪器,讲解实验的方法,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及初始温度;(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学生往烧杯中加热水和用工具给纸板打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3)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变化,并用图表记录。

4.整理信息。(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即描点和连线的方法;(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绘制曲线图;(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4)小组讨论: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

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利用评价表对各组的实验进行评价。

15、传热比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拓展活动“瓷砖与木板”。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可采用小组形式,按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活动。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将铝勺放进热水中,用手指捏住勺柄的一端,体验热传导现象。再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实验观察。该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 (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分析现象。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5.实践运用。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活动2:传热比赛

活动目标

1.能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

2.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4.能解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5.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焖烧锅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过程: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几种炊具或炊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不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提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2、指导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实验的目的,为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进行交流;

(3)通过小组交流与评价,取长补短,修改完善,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示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得出结论。做“传热比赛”实验时,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大小、长短、豆子粘的位置要尽可能的相同;可以将勺子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各勺子之间不要碰到;烧杯里的水面距豆子6厘米左右。

4、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和特点。指导学生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1)观察教材第55页插图,分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解释其中的道理。(2)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3)比一比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从生活中找到的实例多,分析准确。教师可引领学生联系在三年级时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容。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一说焖烧锅的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的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

黑手套和白手套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用手感觉到黑手套比白手套吸热多。

2.能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个人形式,分三步进行

1.教师提出“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人新课。

2.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实验时分别戴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教学时遇到阴天,可以用100W—300W的灯泡代替阳光进行实验,也可以参照后面的拓展活动进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做这一类的对比实验时,应尽量保证只有一个变量(颜色),其他因素(如材料、大小、厚薄等)尽量要相同,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体验意识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2:颜色与吸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2.能认真观测、记录温度变化等实验现象。

3.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能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材料的例子。

活动过程

此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可分四步进行,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特别要强调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比如瓶子的材料、大小和式样,各色纸的厚薄、大小和材质,温度计摆放的位置等均应相同;在阳光下三个瓶子要并列“一”字摆放,避免相互遮荫。

2.组织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出示思考题: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快?哪个小瓶中的温度变化最慢?为什么?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解释教材中的两个问题,了解人们怎样通过改变物体的颜色来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最后让学生从下列问题中选择1—2个,提出具体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1)初春一场大雪威胁着正在返青的小麦,怎样使麦田里的雪尽快融化?

(2)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它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3)小林设计了一颗有两个仓的“人造卫星”,一个是动力仓,装有太阳能发动机;另一个是实验仓,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仓的外观及两仓的连接方式。与前一课相同,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辐射”这一术语的讲授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而定。

拓展:制作太阳能水器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

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

活动过程: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

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然后让学生自由设计,并将自己的方案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下表仅供参考)。最后在小组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案,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2.制作与实验。布置学生课下根据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用制作的热水器进行实验,观察一小时水温升高的度数。

3.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热水器,利用下面的表进行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指导学生在课上阅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15、风的形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阅读科学在线。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利用门缝飘纸片的实验导入新课。

(1)先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推测。

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够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活动过程

1.用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示卡的内容可以设计为:(1)用剪刀剪——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 [: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4.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强调进行热气球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要远离易燃物,要在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1:风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进行风的成因探究实验。

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推理出风的成因

4.能解释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5.能说出生活中利用热对流原理时哪些做法是科学的,哪些做法是不科学的。

活动过程

1、 师出示纸风箱(空气对流箱),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2)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这样实验效果才明显;(3)纸风箱很容易燃烧,实验前要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实验中要小心操作。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 组织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 出示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 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②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

③实验说明在什么?

(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得出结论之后,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6.鼓励学生利用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态度和行动。

16、保温和散热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拓展活动“调查隔热材料”和活动3。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帮助动植物御寒”和“设计一个保温屋”、科学在线及科学阅读。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活动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

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活动2:热水变凉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

活动过程: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拓展:调查隔热材料

实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为保证实验的可比性,教师要统一规定水量和实验前后的温度。比如可以规定:水量为200毫升,实验前热水温度为80C。交流评价。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方法和结果,找出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活动2:保温箱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完成保温箱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按方案进行制作和实验。

4.能用条形图整理实验的结果。

5.能与同学交流评价各自的保温箱的效果。

活动过程:

1、 计方案。 教师先提示学生要综合运用减慢热传递的方法来设计保温箱的方案。

如要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来减慢热传导;要尽量减小容器的表面积来减慢热对流;设计浅色的表面来减少热辐射。然后对设计活动提出四项要求:(1)不得采用现成的保温容器,必须选择原材料自己制作;(2)保温层的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3)不能用电或化学燃料;(4)材料的选择,制作、实验的方法均应保证安全。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保温箱方案,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2.制作保温箱。让学生分组照方案制作保温箱。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提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3.实验观察。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同的冰块,控制一定的室内温度。比如可以提供同一种冰糕或体积相同的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将装有相同冰块的容器放在室温下作为参照,以检验各组的保温箱效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各自的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4.整理信息。让学生在教材64页的图表中,用条形图画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条形图评价本组的实验效果。

5.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保温箱,请保温效果最好的小组介绍其保温箱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保温箱提出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科学在线

通过科学在线,帮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保温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到高科技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到发明创造源于观察和人们的需要。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科学在线,并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保温和散热的高科技方面的资料,制成资料卡,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拓展:帮助动植物御寒

活动目标

1.能关注周围的动植物在冬天里的生活。

2.能选择多种方法帮助动植物御寒。

3.能用短文记录活动的过程和感想。

活动过程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进:

1、 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先组织学生讨论,身边有哪些动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过冬?怎样帮助它们过冬?农村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多,一般能说出多种需要帮助过冬的动植物及

具体的方法。比如用土将葡萄等藤本植物埋起来;用干草或棉花等将小树苗的茎包起来;给麦田浇灌冬水和撒上厚厚的农家肥;将花卉放在温室里;把蔬菜、水果放到地窖内过冬。往猪窝、兔窝内放些干草或干土;向小鸡窝内放个暖水袋;给小狗穿上小棉袄等。而城市的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较少,教师要视情况先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制订活动方案,并记录在下表。

2、布置学生课下按计划分组或个人活动,活动中要爱护动植物,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

一篇日记,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日记,评价各自的活动情况。 科学阅读

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了解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和功能,体会到生物的特点对人类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仿生发明的过程是从观察开始的,是将观察到的生物现象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的。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上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罗伊是怎样发现透明鸡蛋清遇热会变成白色?

(2)可调光玻璃有什么功能?

与其他同学交流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拓展:设计一个保温屋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保温屋的设计方案。

2.能用文字和图记录设计的结果。

3.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保温屋设计方案。

实施建议

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1)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或实验,了解房屋热传递的主要渠道及保温措施,为设计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2)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思路,做好方法上的准备;(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科学、美观、实用的保温屋,能够获得最佳奖。

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中。在此教师可以参照“保温箱”的记录表,为学生设计提供一份记录表,帮助学生进行设计。


相关内容

  • 描写仙人掌作文400字
  • 描写仙人掌作文400字 仙人掌,仙人掌顾名思义像仙人的手掌.可是,这样仙人掌还没有我的手掌大,不过我却很敬佩它. 这是去年我过生日,妈妈帮我买的.自从买了这盆仙人掌后,我天天帮它浇水,施肥,晒太阳.可我天天精心地照顾它,仙人掌不但没有开花结果,还枯黄了.我气得火冒三丈,居然连仙人掌都养不活,刚气得要 ...

  • 仙人掌教案
  • <仙人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2.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仙人掌坚韧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

  • 教案西师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5[仙人掌]第二课时
  • 15. 仙人掌 第二课时 主备人:(周嘉小学胡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2.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仙人掌坚韧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 ...

  •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
  • 答族侄僧中孚赠 玉泉山仙人掌茶 作者:李白(唐代)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末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 ...

  • 仙人掌的奥秘报告初稿
  • 仙人植物的奥秘 沙漠生灵小组 成员:赵初楠 樊向宇 任怡璇 段敏 指导老师:李敏 一. 课题的选定 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有一种植物能够傲然挺立,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种坚强植物:仙人植物.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风大少雨,仙人植物如何获得水份和养份,能够坚强地存活下去,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为了解 ...

  • 描写仙人掌的好段
  • 1.仙人掌虽然没有牡丹那样美丽华贵,也不及玫瑰的绚丽多彩,更不像茉莉香飘十里.可是我喜欢仙人掌,它索取很少,贡献却很多.就是那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2.仙人掌是热带植物,它形状像手掌,故名仙人掌.它不畏酷暑,就是气温高达摄氏40度,它几天不喝水也能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它日日.月月.年年经受着 ...

  • 我喜欢仙人掌作文300字
  • [我喜欢仙人掌]篇一:我喜欢仙人掌[300字] 仙人掌,仙人掌顾名思义像仙人的手掌.可是,这样仙人掌还没有我的手掌大,不过我却很敬佩它. 这是去年我过生日,妈妈帮我买的.自从买了这盆仙人掌后,我天天帮它浇水,施肥,晒太阳.可我天天精心地照顾它,仙人掌不但没有开花结果,还枯黄了.我气得火冒三丈,居然连 ...

  • 仙人掌功效
  • 2007年05月29日10:12 新浪网上海频道 "仙人掌能清热解毒.杀菌消炎,根据<中药大辞典>列举的功用,其效果如下: $ 仙人掌的功效 $ 第一: 润肠通便 仙人掌干粉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和苹果酸,可以消食健胃,尤其促进胃肠蠕动,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俗话说:"大便 ...

  • 仙人掌果的作用,仙人掌果怎么吃
  • 阿里巴巴食品2013-06-05专题:仙人掌果打印 仙人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人们称为是"太阳花".而仙人掌结出来的果实则被赞美为"太阳的果实".不少人看到过仙人掌开花,但是并没有食用过仙人掌果,其实仙 ...

  • 仙人掌王国(1)
  • <仙人掌王国>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1.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指名回顾第三自然段主要内容.(墨西哥仙人掌种类繁多,用途也很广泛.) (2)这句话是过渡句,前半句概括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提示了这一点的内容.那么,课文写了仙人掌的哪些用途?完成表格.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