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考察材料写作要点把握

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是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勾画出干部本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出每个干部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说的“这一个”,是关系到能否选准、用好干部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干部考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少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现最明显的是三个“基本一致”:
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表现,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实绩、事业心责任感等,最后一段是干部的“不足之处”。在最后一段之前还习惯于专设一段,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地填补几句“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有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等比较抽象的内容。
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说被考察对象政治上坚定也好,强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内容。再如,说一个被考察对象熟悉经济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说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写来写去,考察材料既没有上下之别,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级干部,还是地、县级的;也没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成员;甚至没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该地领导干部与它地领导干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语言基本一致。如要说某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例子不是“能团结一班人,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就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几大班子比较协调”。说某人作风深入,不是说其下“工厂”,就是到“农村”,要不就是“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干部的不足,也总是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批评人有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够”、“有时急一些”、“有时处理问题过于谨慎、魄力小一点”等等。至于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点,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他人不一样,则看不出。
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
有时考察任务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由于考察没深度,只好凭大体印象、既有“经验框框”凑资料,缺什么补什么,拼来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内容“完整”的“大路货”。
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被考察者的情况。考察中,主要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该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时听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应付”(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点走)、“帮忙”(与之关系好,帮着说好话)等杂念,结果使谈话情况失真,夸大成绩,隐瞒缺点。二是即使谈话人出以公心,但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记忆不确切或表达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谈话内容往往是概念化的、笼统的、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据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干部。三是谈话时,往往谈工作多,谈性格少,因而,考察后得到的共性的情况多,个性的情况少。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考察材料在写法上公式化、雷同化。主观上,一方面,每一时期组织系统都以会议、发文等方式对任免材料(包括考察材料)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按“规定”框框写,八九不离十,好通过。另一方面,有时考察人员有顾虑,对问题不敢写,或担心写多了难交代。客观上,一方面,各地都围绕中央部署而工作,也就是说,各地的中心工作都一致,考察材料大方面的素材也一致。另一方面,无论领导干部个人条件怎样,不管其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工作,对他们选拔、任用、管理的原则都是相同的,考察材料要围绕被考察者的“德才”情况而展开,要按照“四化”方针的要求来反映。因此,如果考察者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体现干部个性方面没有充分占有资料,写出的考察材料自然难与他人有别。 

考察材料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性格,才能形神兼备。
写好考察材料,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提高考察质量上。要认真选好谈话对象。谈话对象的选定,除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选一些情况熟、作风正、认识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并尽可能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外,还应注意谈话对象的广泛性,以充分听取意见。考察前,应先对被考察者的现实表现、工作基础、各方面人际关系、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纪检审计部门的反映、新闻舆论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等作些了解,拟定考察重点。考察时,可设专人,建立热线联系电话,接待各方来访,不能赶进度,图省事。对所反映的有关问题应作了解,搞不清楚的应请有关党委(组)核实,不能得过且过。对谈话对象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他们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谈工作情况,也谈被考察对象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在个别谈话的同时,通过采取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随机抽查、问卷调查,通过把任前考察与中青年干部党校培训班跟踪考察、届中考察等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查阅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总结、有关会议记录、人事档案、学习书目、读书笔记、党校和其它各类学习成绩、各时期考察材料、领导谈话要点等资料,通过广泛收集真实、具体、能够反映被考察对象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等,尽量搞准被考察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否对一些社会思潮、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是否在履行职责中能够提出切合实际、得到群众拥护的思路,是否采取了比较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是否在本职和其它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等。
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考察对象。评价干部应坚持两点论,注意区分表象实象、真象假象。有些表象,可能反映复杂、隐秘的情况。如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考察者是实事求是,还是虚报浮夸;在困难面前,是积极进取,还是怨天尤人;在不正之风面前,是大胆抵制,还是讲关系、看来头、曲意迎合;在选人用人上,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等,可以从中进一步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有些真象,可能被假象掩盖着。如有的干部看似头脑清醒,有思路,实际是上巧舌如簧,唱功足,做功差;有的干部看似有开拓进取精神,实际上是沽名钓誉,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看似态度坚决,实际上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看似群众基础好,实际上是“怕”字当头、多栽花、少摘刺,遇着问题绕着走。有些缺点,可能与优点是伴生的;有些不足,可能与客观情况相关联,等等。应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假象,联系被考察者的工作岗位、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不能凭一时一事下结论,也不能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既不能用“高大全”的眼光寻找干部的不足,也不能对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一时看不透、看不准的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扩大谈话范围,进行专项调查,深入分析论证,认真听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综合评价,必要时也可听听其他地方、部门领导同志的意见,直至搞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多数人的意见,哪是干部的主流和本质。
至于考察材料的写作方式我认为应从重一般、轻个性的习惯套路中摆脱出来,使考察材料尽可能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展现了多彩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同的业绩。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鲜明个性,为我们写出形神各异的考察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炼出人物的德才表现和性格。同时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字,并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可以多着笔墨,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情况,可以不写。“不足之处”应当写实,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以事例说明。还应抛弃八股文的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拼凑字数。

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是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考察材料能否勾画出干部本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出每个干部的性格特征,也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说的“这一个”,是关系到能否选准、用好干部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干部考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少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现最明显的是三个“基本一致”:
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表现,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实绩、事业心责任感等,最后一段是干部的“不足之处”。在最后一段之前还习惯于专设一段,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地填补几句“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有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等比较抽象的内容。
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说被考察对象政治上坚定也好,强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内容。再如,说一个被考察对象熟悉经济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说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11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写来写去,考察材料既没有上下之别,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级干部,还是地、县级的;也没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成员;甚至没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该地领导干部与它地领导干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语言基本一致。如要说某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例子不是“能团结一班人,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就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几大班子比较协调”。说某人作风深入,不是说其下“工厂”,就是到“农村”,要不就是“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干部的不足,也总是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批评人有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够”、“有时急一些”、“有时处理问题过于谨慎、魄力小一点”等等。至于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点,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他人不一样,则看不出。
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
有时考察任务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由于考察没深度,只好凭大体印象、既有“经验框框”凑资料,缺什么补什么,拼来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内容“完整”的“大路货”。
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被考察者的情况。考察中,主要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该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时听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应付”(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点走)、“帮忙”(与之关系好,帮着说好话)等杂念,结果使谈话情况失真,夸大成绩,隐瞒缺点。二是即使谈话人出以公心,但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记忆不确切或表达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谈话内容往往是概念化的、笼统的、没有经过验证的情况。据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干部。三是谈话时,往往谈工作多,谈性格少,因而,考察后得到的共性的情况多,个性的情况少。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考察材料在写法上公式化、雷同化。主观上,一方面,每一时期组织系统都以会议、发文等方式对任免材料(包括考察材料)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按“规定”框框写,八九不离十,好通过。另一方面,有时考察人员有顾虑,对问题不敢写,或担心写多了难交代。客观上,一方面,各地都围绕中央部署而工作,也就是说,各地的中心工作都一致,考察材料大方面的素材也一致。另一方面,无论领导干部个人条件怎样,不管其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工作,对他们选拔、任用、管理的原则都是相同的,考察材料要围绕被考察者的“德才”情况而展开,要按照“四化”方针的要求来反映。因此,如果考察者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在体现干部个性方面没有充分占有资料,写出的考察材料自然难与他人有别。 

考察材料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性格,才能形神兼备。
写好考察材料,首先要把功夫下在提高考察质量上。要认真选好谈话对象。谈话对象的选定,除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选一些情况熟、作风正、认识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并尽可能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外,还应注意谈话对象的广泛性,以充分听取意见。考察前,应先对被考察者的现实表现、工作基础、各方面人际关系、群众来信来访情况、纪检审计部门的反映、新闻舆论正反两方面的报道等作些了解,拟定考察重点。考察时,可设专人,建立热线联系电话,接待各方来访,不能赶进度,图省事。对所反映的有关问题应作了解,搞不清楚的应请有关党委(组)核实,不能得过且过。对谈话对象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他们既放下包袱,又不感情用事;既谈工作情况,也谈被考察对象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点。
在个别谈话的同时,通过采取民主测评、民主评议、随机抽查、问卷调查,通过把任前考察与中青年干部党校培训班跟踪考察、届中考察等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查阅被考察对象的工作总结、有关会议记录、人事档案、学习书目、读书笔记、党校和其它各类学习成绩、各时期考察材料、领导谈话要点等资料,通过广泛收集真实、具体、能够反映被考察对象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等,尽量搞准被考察对象是否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否对一些社会思潮、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是否在履行职责中能够提出切合实际、得到群众拥护的思路,是否采取了比较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是否在本职和其它各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等。
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考察对象。评价干部应坚持两点论,注意区分表象实象、真象假象。有些表象,可能反映复杂、隐秘的情况。如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考察者是实事求是,还是虚报浮夸;在困难面前,是积极进取,还是怨天尤人;在不正之风面前,是大胆抵制,还是讲关系、看来头、曲意迎合;在选人用人上,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等,可以从中进一步掌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有些真象,可能被假象掩盖着。如有的干部看似头脑清醒,有思路,实际是上巧舌如簧,唱功足,做功差;有的干部看似有开拓进取精神,实际上是沽名钓誉,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看似态度坚决,实际上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干部看似群众基础好,实际上是“怕”字当头、多栽花、少摘刺,遇着问题绕着走。有些缺点,可能与优点是伴生的;有些不足,可能与客观情况相关联,等等。应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假象,联系被考察者的工作岗位、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不能凭一时一事下结论,也不能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既不能用“高大全”的眼光寻找干部的不足,也不能对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一时看不透、看不准的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可扩大谈话范围,进行专项调查,深入分析论证,认真听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综合评价,必要时也可听听其他地方、部门领导同志的意见,直至搞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多数人的意见,哪是干部的主流和本质。
至于考察材料的写作方式我认为应从重一般、轻个性的习惯套路中摆脱出来,使考察材料尽可能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我们知道,领导干部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展现了多彩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同的业绩。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鲜明个性,为我们写出形神各异的考察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炼出人物的德才表现和性格。同时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字,并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可以多着笔墨,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情况,可以不写。“不足之处”应当写实,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以事例说明。还应抛弃八股文的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拼凑字数。


相关内容

  • 学习计划的写法
  •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 ...

  • [精品]考察报告怎么写
  • 本文目录 1考察报告的写法 2考察报告范本 3赴ⅩⅩ市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1篇:考察报告的写法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 ...

  • 部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总结汇报
  • xx作为xxx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行单位之一,自x月xx日转入分析评议阶段以来,团党委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结合本团实际,突出"广.诚.准.深.严.牢"七个字,认真抓好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评议.意见反馈. ...

  • 县委组织部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我县组织工作在县委的领导和州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州委关于组织工作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确定的“___”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在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社 ...

  • 区组织人事年终总结及明年工作要点
  • 一.200*年组织人事工作回顾 200*年,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教体局的工作中心,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扬唯旗誓夺,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组织人事.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等工作不断上台阶,为我区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

  • 2013年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局既面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加快长葫水利经济发展, ...

  • 关于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指导意见
  • 关于中科院做好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政策性很强,质量要求高,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承先启后的关键阶段.为扎实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按照中央先组发(2005)9号.部先组(2005)13号文件精神和部直属机关党委要 ...

  • 如何撰写组工信息
  • 一.信息文稿的基本要素 每一篇信息都要按照逻辑结构来安排材料,组织语言.那么,从逻辑结构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文稿一般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等基本要素. (一)标题.常言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一篇好的信息, 首先要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标题, 以吸引人看下去.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领导机关和领 ...

  • 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施方案
  •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见>(吴发[2011]13号)以及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吴宣发[2011]12号)精神,现结合实际,制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设学习型 ...